作者:楊儒賓
定價:NT$ 650
優惠價:88 折,NT$ 572
已售完,補貨中
莊子為什麼不屬於道家?
如果他不是道家人物,他的思想如何定位?
一個新的莊子圖像對於我們今日了解儒家及中國哲學,
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新視野?
莊子道家說始於漢代,但這種學派歸屬在歷代常受到修正,楊儒賓最新論著《儒門內的莊子》可視為第三波修正運動中的一環。繼承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莊子觀,透過重新解讀莊子的語言、隱喻、技術、身體、氣化諸概念,主張莊子提供一種新的主體範式,這種新的主體範式奠定了非定命論的氣化世界觀。本書指出,莊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文化風土的淵源,孔子是《莊子》內篇的典範人物,兩人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有另類的人文精神的傳承關係。
作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論
道家之前的莊子
一、前言:回到原點
本書想回到詮釋的原點,對《莊子》一書重新定位。所謂詮釋的原點也就是《莊子》此書形成之後而尚未被劃歸學派之前,具體地說,也就是孔老之後、秦漢之前的戰國中期階段的思想史位置。那個階段的一位思想家莊子生於殷商遺民組成的國家宋國,其時正是後世所謂的諸子百家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原的空氣中浸潤著中國史上最富生機的思想養分,尤其孔子與老子提供的思想更成了當時不少思想家思索問題的起點。莊子有所思,有所撰述,後來經過一段我們尚未明瞭的過程,有(或有些)他的學生或私淑者承其意,續有創作,後遂被集成一部《莊子》古本的著作。在以《莊子》為名的這部先秦古籍中,莊子們(含莊子本人及其他可能的作者)展開了一種獨特的論述。秦漢以後的史家對此書的論述有所詮釋,並加以分門分派,莊子本人的思想被列到「道家」名下。本書不認為兩漢史家的歸類是合理的,所以想回到現行三十三篇本《莊子》展開的思想世界,直接依原始文本立義。然而,以文本為原點並不表示本書橫空出世,事實上,本書的完成受益於歷代的《莊子》注本非淺,本書的詮釋背後有《莊子》學史的背景。
研究《莊子》的學者通常都想回到《莊子》此原典,在原典中尋找思想發軔的原點。然而,「原點」一詞本來即神祕,預設《莊子》注釋史背景的原點更神祕。如果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一部原點的《莊子》,一部支持《莊子》原典所展現的原點之思想世界的《莊子》學史,也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莊子》文字極佳,卻深邃不好讀。像《莊子》這樣影響兩千多年東亞思想史的著作,其論點一再被翻新,各種詮釋觀點跨越的幅度很大,卻又常能打動不同時代、不同宗教立場人士的心靈,它的內容如果不深邃玄妙,是很難想像的。但《莊子》之難讀不僅在內容,連承載內容的文字該怎麼看,都容易有爭議。《莊子》的文字風格很強,不少謬悠之說與荒唐之言,像銀河般流動,浩瀚無垠。莊子的作品乍看之下,常不免語義跳脫,文脈多歧,所以才會有注家的作品和被注解的經典同樣難懂的情況。《莊子》的詮釋空間特別寬闊,此書的特色在此,後世的爭議也常因為此書的文字風格而引起的。
莊子的文字問題和他對語文以及整體智性的價值之定位是分不開的,莊子對語言的正面功能很懷疑,要不然,不會有〈齊物論〉裡那麼多懷疑語言功能的文句。但莊子對語言也是很肯定的,我們很少看到一位思想家像〈天下〉篇那般從語言風格界定自己的思想,在東方固然少見,在西方恐怕也不容易見到。莊子之所以那麼注意語言,甚至可說是耽溺於自己著作的語言風格,一方面固然因為天下沉濁,世人愚闇,不可與「莊語」。所以他只能使用滑稽突兀之語,以破執解蔽。但莊子所以選擇語義這麼飄忽難定的詩的語言,不純粹只是技術的理由,也不只是他是位另類的詩人,因此,握有創新語言的「詩之特權」(poetic licence)。更根本的原因當是出自他的「變化的世界觀」的考量,莊子一直很想找到一種足以和世界實相相襯的語言,也就是可以祕嚮旁通、連類無窮的語言。所以他使用文字時,喜歡於諧中帶正,於隱中帶喻,語義的游離性很強。
莊子雖然時常質疑言說的功能,但他卻有所說,至今為止,掛在他名下的文字有三十三篇,在先秦諸子當中,他的著作的文字算是多的,而且文字的文學質性極高。《莊子》一書引發了後世連綿不斷的歷史效應,歷代解莊述莊者不知凡幾,受他影響的文人、學者、平民百姓,更是多到不可勝數。所以我們在今日詮釋莊子,不能不站在兩重文本的基礎上:亦即《莊子》原始的文本以及歷代注釋《莊子》的文本。原始的《莊子》所說者已不少,歷代注莊文本說莊者更多。理論上來講,歷代說莊者的合法性要建立在原始文本的莊說的解釋上,才可以建立起來。但莊子本人已不再能說,所以莊說的原始內涵反而要透過歷代說莊者不斷地詮釋,其深層旨趣才能彰顯出來。
研究莊子學史的學者很喜歡分類歷代的莊注,陳鼓應先生最近為一本《莊子》學史的著作寫的序言中說道:中國歷代的注莊者常有以佛解莊、以《莊》解莊、以儒解莊以及以《易》解莊者,紛紜不定。陳先生的感慨自是有為而然,類似的觀察在不少莊子學的著作中也可見到。筆者很同情近賢的感慨,但也不能不指出:莊子學史觀點下的歸納是後設的觀點,詮釋者站在後出者的優勢位置,依自己理解的學派屬性,分類以往的莊注著作。這種分類有些便宜行事,可參考,但作用不大。因為如果我們回到歷代注莊者的立場,我相信大概除了少數宗教情感特強的僧侶、道士有以佛解莊或以老解莊的意圖之外,絕大部分的注家恐怕都是自認為想「表莊周之旨趣」,亦即他們都自認為自己是「以莊解莊」者。即使宗教傾向甚強的高僧高道之解莊,筆者認為他們恐怕也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要彰顯莊子的原義,而不是有意亂接異派思想之枝,以強化自家根本。只不過他們理解的莊子恰好突顯出莊子是老子原義的發揚者或是佛法東來之前的先行者,其旨歸剛好可以和佛老的真諦相互發揮罷了!如成玄英就認莊子的意圖本來就想「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所以他才依此一線索,以老子義理注解《莊子》。即就本書而論,筆者的解莊當然也自認為是「以《莊》解莊」。
我們探討《莊子》首先要面對的是一部《莊子》文本與歷代釋莊、述莊者合構成的一部波瀾壯闊的莊學演變史。如果絕大部分的注莊釋莊者都自許為「以莊解莊」,那麼,我們如何分辨有效的「以莊解莊」以及無效的「以莊解莊」,這樣的問題就出現了。討論《莊子》詮釋的有效性,我們首先會面臨兩個很棘手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陳年沉痾。一是《莊子》各篇章的作者問題,《莊子》此書就像一些先秦的典籍一樣,它可能成於眾人之手,而不是出自單一作者,因此,如何分辨何篇是莊子原著,何者是後人所加,問題就發生了。這件事糾纏已甚,極難分疏。另外一個問題是《莊子》的語言風格極特別,基本上,我們可以確定莊子對於知識論導向的敘述極無興趣,他甚至對語言的傳達功能都很懷疑。因此,頗有莊學名家認為莊子如同後世禪宗,其語詼詭譎怪,正言若反,其旨義不能依一般日常語言下判斷。因此,《莊子》篇章中的語言到底是直敘的?反諷的?或是詩意的?其性質不免費人猜疑。
一部《南華》,到底有幾位作者,已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在此文本身上又附著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層層疊疊的注解作品,這些衍生出的文字有多少是文字障?有多少是文字般若?又是個問題。原始文本須仔細解讀,這批歷代流傳下來的業績本身也亟待清理。筆者選擇的標準在哪裡?這種質疑可想像地一定會出現的,筆者不能不答覆。筆者還是回答道:依然是要「以莊解莊」。不管「以莊解莊」在實際的檢證標準上是如何地難以檢證,在詮釋學的理論設定上是如何地冒風險,但就作為行之久遠的注解策略,此一詞語仍然相當地有效。筆者的「以莊解莊」將是回到莊子的原點,回到莊子的原點也就回到被漢人分家分派之前的《莊子》文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司馬遷,沒有劉向,沒有班固。換言之,也就是沒有「道家」一詞。眾所共知,先秦時期只有「儒」、「墨」兩家有學派之名,「道家」就像其他的學派名稱一樣,都是秦漢後興起的概念,是追溯出來的。當我們將道家還給漢代史家,將《莊子》文本還給莊子,我們就得面對一個尚未被定性、定名的原始文本,它呈現自己,自己解釋自己。問題是:經典不會只是「在其自體」(in-itself),它永遠也要「對其自體」(for-itself),我們該如何理解它?
面對著這個未被歸類的文本世界,筆者想嘗試找到一個設想中的《莊子》作者自己所表述的著作旨趣,在下文的分析中,我們將會發現:他的意圖會揭露《莊子》文本有個形上學的原點,《莊子》一書是依形上學原理而不是歷史原理展開的文本,這是第一個原點。其次,由於哲學興起之前通常有個神話的時期,神話題材與哲學議題之間常有關連,莊子可以確定是先秦諸子中最具神話精神的哲人。在神話世界中,發生於開闢時的「彼時」之剎那,乃是一切存在之根源或基礎。筆者相信宇宙開闢的神話母題是莊子論述的「太初本體論」的原點。在形上學的原點、太初本體論的原點外,筆者將會以「形氣主體」作為基源本體論的原點,借以補充形上學的原點。以上述這三個原點為核心,筆者認為《莊子》一書的內容雖然繁富,卻有軸心。莊子既站在孔、老之後的思想風土上回應孔、老的議題;也站在繼承殷商巫文化的宋國這塊土壤上,回應神話的啟示;而莊子之所以能回應遠古的與近世的文化傳統,乃是他對人與世界的本質皆作了根源性的批判,他的新的主體範式全面性的安頓了人的經驗世界。
本書以「儒門內的莊子」名書,既然用到「儒」字,就很難不把學派的因素帶進來,也就不可能不是個學術史的論述。如果有論者從學術史的角度下此評斷,筆者同意這種質疑是可以成說的。但本書的意圖恰好不屬於狹義的學術史,筆者所以透過形上學的源頭、神話的源頭、基源本體論的形氣主體之源頭,以界定孔老,主要是這種連結也見於《莊子》原本,筆者可以說是接著講,論本書的根本旨趣,筆者只是希望透過多重管道,指出莊子提供我們一種足以作為有意義的人文精神的主體觀,這種新的主體範式代表的是一種積極哲學的型態,這種積極哲學的主體不見於漢代以後的道家名下的莊子。所以我們只有逆流而上,神與《南華》遊,才有機會切入箇中三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2折40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4折 | 2 |
5折 | 5 |
7折 | 12 |
7折以上 | 5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楊儒賓
優惠價: 88 折, NT$ 572 NT$ 650
已售完,補貨中
莊子為什麼不屬於道家?
如果他不是道家人物,他的思想如何定位?
一個新的莊子圖像對於我們今日了解儒家及中國哲學,
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新視野?
莊子道家說始於漢代,但這種學派歸屬在歷代常受到修正,楊儒賓最新論著《儒門內的莊子》可視為第三波修正運動中的一環。繼承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莊子觀,透過重新解讀莊子的語言、隱喻、技術、身體、氣化諸概念,主張莊子提供一種新的主體範式,這種新的主體範式奠定了非定命論的氣化世界觀。本書指出,莊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文化風土的淵源,孔子是《莊子》內篇的典範人物,兩人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有另類的人文精神的傳承關係。
作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論
道家之前的莊子
一、前言:回到原點
本書想回到詮釋的原點,對《莊子》一書重新定位。所謂詮釋的原點也就是《莊子》此書形成之後而尚未被劃歸學派之前,具體地說,也就是孔老之後、秦漢之前的戰國中期階段的思想史位置。那個階段的一位思想家莊子生於殷商遺民組成的國家宋國,其時正是後世所謂的諸子百家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原的空氣中浸潤著中國史上最富生機的思想養分,尤其孔子與老子提供的思想更成了當時不少思想家思索問題的起點。莊子有所思,有所撰述,後來經過一段我們尚未明瞭的過程,有(或有些)他的學生或私淑者承其意,續有創作,後遂被集成一部《莊子》古本的著作。在以《莊子》為名的這部先秦古籍中,莊子們(含莊子本人及其他可能的作者)展開了一種獨特的論述。秦漢以後的史家對此書的論述有所詮釋,並加以分門分派,莊子本人的思想被列到「道家」名下。本書不認為兩漢史家的歸類是合理的,所以想回到現行三十三篇本《莊子》展開的思想世界,直接依原始文本立義。然而,以文本為原點並不表示本書橫空出世,事實上,本書的完成受益於歷代的《莊子》注本非淺,本書的詮釋背後有《莊子》學史的背景。
研究《莊子》的學者通常都想回到《莊子》此原典,在原典中尋找思想發軔的原點。然而,「原點」一詞本來即神祕,預設《莊子》注釋史背景的原點更神祕。如果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一部原點的《莊子》,一部支持《莊子》原典所展現的原點之思想世界的《莊子》學史,也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莊子》文字極佳,卻深邃不好讀。像《莊子》這樣影響兩千多年東亞思想史的著作,其論點一再被翻新,各種詮釋觀點跨越的幅度很大,卻又常能打動不同時代、不同宗教立場人士的心靈,它的內容如果不深邃玄妙,是很難想像的。但《莊子》之難讀不僅在內容,連承載內容的文字該怎麼看,都容易有爭議。《莊子》的文字風格很強,不少謬悠之說與荒唐之言,像銀河般流動,浩瀚無垠。莊子的作品乍看之下,常不免語義跳脫,文脈多歧,所以才會有注家的作品和被注解的經典同樣難懂的情況。《莊子》的詮釋空間特別寬闊,此書的特色在此,後世的爭議也常因為此書的文字風格而引起的。
莊子的文字問題和他對語文以及整體智性的價值之定位是分不開的,莊子對語言的正面功能很懷疑,要不然,不會有〈齊物論〉裡那麼多懷疑語言功能的文句。但莊子對語言也是很肯定的,我們很少看到一位思想家像〈天下〉篇那般從語言風格界定自己的思想,在東方固然少見,在西方恐怕也不容易見到。莊子之所以那麼注意語言,甚至可說是耽溺於自己著作的語言風格,一方面固然因為天下沉濁,世人愚闇,不可與「莊語」。所以他只能使用滑稽突兀之語,以破執解蔽。但莊子所以選擇語義這麼飄忽難定的詩的語言,不純粹只是技術的理由,也不只是他是位另類的詩人,因此,握有創新語言的「詩之特權」(poetic licence)。更根本的原因當是出自他的「變化的世界觀」的考量,莊子一直很想找到一種足以和世界實相相襯的語言,也就是可以祕嚮旁通、連類無窮的語言。所以他使用文字時,喜歡於諧中帶正,於隱中帶喻,語義的游離性很強。
莊子雖然時常質疑言說的功能,但他卻有所說,至今為止,掛在他名下的文字有三十三篇,在先秦諸子當中,他的著作的文字算是多的,而且文字的文學質性極高。《莊子》一書引發了後世連綿不斷的歷史效應,歷代解莊述莊者不知凡幾,受他影響的文人、學者、平民百姓,更是多到不可勝數。所以我們在今日詮釋莊子,不能不站在兩重文本的基礎上:亦即《莊子》原始的文本以及歷代注釋《莊子》的文本。原始的《莊子》所說者已不少,歷代注莊文本說莊者更多。理論上來講,歷代說莊者的合法性要建立在原始文本的莊說的解釋上,才可以建立起來。但莊子本人已不再能說,所以莊說的原始內涵反而要透過歷代說莊者不斷地詮釋,其深層旨趣才能彰顯出來。
研究莊子學史的學者很喜歡分類歷代的莊注,陳鼓應先生最近為一本《莊子》學史的著作寫的序言中說道:中國歷代的注莊者常有以佛解莊、以《莊》解莊、以儒解莊以及以《易》解莊者,紛紜不定。陳先生的感慨自是有為而然,類似的觀察在不少莊子學的著作中也可見到。筆者很同情近賢的感慨,但也不能不指出:莊子學史觀點下的歸納是後設的觀點,詮釋者站在後出者的優勢位置,依自己理解的學派屬性,分類以往的莊注著作。這種分類有些便宜行事,可參考,但作用不大。因為如果我們回到歷代注莊者的立場,我相信大概除了少數宗教情感特強的僧侶、道士有以佛解莊或以老解莊的意圖之外,絕大部分的注家恐怕都是自認為想「表莊周之旨趣」,亦即他們都自認為自己是「以莊解莊」者。即使宗教傾向甚強的高僧高道之解莊,筆者認為他們恐怕也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要彰顯莊子的原義,而不是有意亂接異派思想之枝,以強化自家根本。只不過他們理解的莊子恰好突顯出莊子是老子原義的發揚者或是佛法東來之前的先行者,其旨歸剛好可以和佛老的真諦相互發揮罷了!如成玄英就認莊子的意圖本來就想「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所以他才依此一線索,以老子義理注解《莊子》。即就本書而論,筆者的解莊當然也自認為是「以《莊》解莊」。
我們探討《莊子》首先要面對的是一部《莊子》文本與歷代釋莊、述莊者合構成的一部波瀾壯闊的莊學演變史。如果絕大部分的注莊釋莊者都自許為「以莊解莊」,那麼,我們如何分辨有效的「以莊解莊」以及無效的「以莊解莊」,這樣的問題就出現了。討論《莊子》詮釋的有效性,我們首先會面臨兩個很棘手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陳年沉痾。一是《莊子》各篇章的作者問題,《莊子》此書就像一些先秦的典籍一樣,它可能成於眾人之手,而不是出自單一作者,因此,如何分辨何篇是莊子原著,何者是後人所加,問題就發生了。這件事糾纏已甚,極難分疏。另外一個問題是《莊子》的語言風格極特別,基本上,我們可以確定莊子對於知識論導向的敘述極無興趣,他甚至對語言的傳達功能都很懷疑。因此,頗有莊學名家認為莊子如同後世禪宗,其語詼詭譎怪,正言若反,其旨義不能依一般日常語言下判斷。因此,《莊子》篇章中的語言到底是直敘的?反諷的?或是詩意的?其性質不免費人猜疑。
一部《南華》,到底有幾位作者,已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在此文本身上又附著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層層疊疊的注解作品,這些衍生出的文字有多少是文字障?有多少是文字般若?又是個問題。原始文本須仔細解讀,這批歷代流傳下來的業績本身也亟待清理。筆者選擇的標準在哪裡?這種質疑可想像地一定會出現的,筆者不能不答覆。筆者還是回答道:依然是要「以莊解莊」。不管「以莊解莊」在實際的檢證標準上是如何地難以檢證,在詮釋學的理論設定上是如何地冒風險,但就作為行之久遠的注解策略,此一詞語仍然相當地有效。筆者的「以莊解莊」將是回到莊子的原點,回到莊子的原點也就回到被漢人分家分派之前的《莊子》文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司馬遷,沒有劉向,沒有班固。換言之,也就是沒有「道家」一詞。眾所共知,先秦時期只有「儒」、「墨」兩家有學派之名,「道家」就像其他的學派名稱一樣,都是秦漢後興起的概念,是追溯出來的。當我們將道家還給漢代史家,將《莊子》文本還給莊子,我們就得面對一個尚未被定性、定名的原始文本,它呈現自己,自己解釋自己。問題是:經典不會只是「在其自體」(in-itself),它永遠也要「對其自體」(for-itself),我們該如何理解它?
面對著這個未被歸類的文本世界,筆者想嘗試找到一個設想中的《莊子》作者自己所表述的著作旨趣,在下文的分析中,我們將會發現:他的意圖會揭露《莊子》文本有個形上學的原點,《莊子》一書是依形上學原理而不是歷史原理展開的文本,這是第一個原點。其次,由於哲學興起之前通常有個神話的時期,神話題材與哲學議題之間常有關連,莊子可以確定是先秦諸子中最具神話精神的哲人。在神話世界中,發生於開闢時的「彼時」之剎那,乃是一切存在之根源或基礎。筆者相信宇宙開闢的神話母題是莊子論述的「太初本體論」的原點。在形上學的原點、太初本體論的原點外,筆者將會以「形氣主體」作為基源本體論的原點,借以補充形上學的原點。以上述這三個原點為核心,筆者認為《莊子》一書的內容雖然繁富,卻有軸心。莊子既站在孔、老之後的思想風土上回應孔、老的議題;也站在繼承殷商巫文化的宋國這塊土壤上,回應神話的啟示;而莊子之所以能回應遠古的與近世的文化傳統,乃是他對人與世界的本質皆作了根源性的批判,他的新的主體範式全面性的安頓了人的經驗世界。
本書以「儒門內的莊子」名書,既然用到「儒」字,就很難不把學派的因素帶進來,也就不可能不是個學術史的論述。如果有論者從學術史的角度下此評斷,筆者同意這種質疑是可以成說的。但本書的意圖恰好不屬於狹義的學術史,筆者所以透過形上學的源頭、神話的源頭、基源本體論的形氣主體之源頭,以界定孔老,主要是這種連結也見於《莊子》原本,筆者可以說是接著講,論本書的根本旨趣,筆者只是希望透過多重管道,指出莊子提供我們一種足以作為有意義的人文精神的主體觀,這種新的主體範式代表的是一種積極哲學的型態,這種積極哲學的主體不見於漢代以後的道家名下的莊子。所以我們只有逆流而上,神與《南華》遊,才有機會切入箇中三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4折 | 2 |
5折 | 5 |
7折 | 12 |
7折以上 | 5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2折40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