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不僅是一本地理著作,同時也是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它以北魏京城洛陽之佛寺、園林為記敘主線,繫以當時的政治、經濟、人文、風俗、地理、掌故傳聞等等,其目的在對北魏王公貴族建寺造塔、勞民傷財的惡行加以貶斥,表明佞佛誤國的觀點。作者以「實錄」的歷史觀點和態度寫作,全書內容豐富,行文結構巧妙,手法多樣,語言穠麗秀逸,優美生動,記敘傳說掌故,趣味盎然,相當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劉九洲(注譯者)
1975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90-1994年任中文系副主任。1994年文學院成立之後,任新聞系主任。現擔任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湖北省廣電學會副會長
、武漢市廣電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及教材有《中國古代寫作理論》、《藝術意境概論》、《寫作學教程》、《新譯洛陽伽藍記》、《新聞學範疇引論》、《新譯顧亭林文集》。
章節試閱
卷一 城 內1
一、永寧寺2
【題 解】此篇首先依序記述永寧寺所處之地理位置,寺中佛塔、佛殿、僧房之構造、裝飾和有關傳聞及寺之院牆、寺門的結構和寺院周圍的自然環境。其次簡要介紹永寧寺碑文的撰寫者常景之學識、歷任官職、政聲和品行、愛好。再次詳細記述北魏孝昌至建義年間爾朱榮舉兵入匡朝廷、擁立莊帝、亂殺無辜;北海王元顥借討伐爾朱榮為名,攻入洛陽,自立為帝,並傳書莊帝、曉以大義,後兵敗被殺;莊帝生疑心而計殺爾朱榮,爾朱榮之弟爾朱世隆等率兵反叛、擒殺莊帝等史實經過。最後又簡要介紹永寧寺佛塔為火所焚及有關傳聞,同時也敘及京都遷鄴的原因。在記述上述內容的過程中,作者楊衒之或婉曲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永寧寺,熙平元年3靈太后胡氏4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5南一里御道西。其寺東有太尉6府,西對永康里7,南界8昭玄曹9,北鄰御史臺10。閶闔門前御道東有左衛11府。府南有司徒12府。司徒府南有國子學13堂,內有孔丘像,顏淵問仁14、子路問政15在側。國子南有宗正16寺,寺南有太廟17,廟南有護軍18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衛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將作曹19,曹南有九級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陰20里,即四朝21時藏冰處也。
【注 釋】1城內 此二字原在題目的「洛陽」二字之下,今參照吳琯本等單獨標出,較覺醒目。以下各卷同此,不再注明。2永寧寺 原本無此篇題,今為醒目故,特另行標明。本卷及以下各卷諸篇同此,不再注明。3熙平元年 即西元五一六年。熙平,為北魏孝明帝(元詡)年號。4靈太后胡氏 即孝明帝母,安定臨涇司徒胡國珍女。初,孝明帝即位,其母乃尊為皇太后,並握掌朝柄。《魏書‧卷一三》有傳。5閶闔門 此乃宮城正南之門,並非洛陽城西之閶闔門。參見本書附錄「洛陽伽藍圖」。6太尉 官名。秦至西漢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東漢光武帝時又改稱大司馬為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魏、晉時,大司馬與太尉各自為官,北魏因而不改。見《晉書‧卷二四‧職官志》及杜佑《通典》。7永康里 位於洛陽城西之西陽門內、御道之南。8界 毗連;接界。9昭玄曹 為掌管僧尼之官署。10御史臺 御史,官名。春秋戰國時列國皆有御史,掌文書及記事。秦置御史大夫,職副丞相,並以御史監都,遂有彈劾糾察之權。漢以後御史職銜屢有變化。東漢時,御史所居之署謂之御史臺,後世因之。見杜佑《通典‧卷二四‧職官‧御史臺》。11左衛 北魏亦沿晉制,設有左右衛將軍之職。見《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12司徒 官名。《周禮‧地官》載有大司徒,主管教化,為六卿之一。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時改稱司徒,主管教化,為三公之一。魏、晉沿用,北魏亦因之。13國子學 古代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晉武帝咸寧二年(即西元二七六年)始設,與太學並立。14顏淵問仁 事見《論語‧顏淵》。15子路問政 事見《論語‧子路》。16宗正 官名。掌管王室親族之事務。17太廟 帝王之祖廟。18護軍 官名。魏、晉時有護軍將軍及中護軍,掌軍職之選用。北魏亦因晉人之舊。19將作曹 將作大匠之官署。將作大匠,官名。秦置將作少府。漢景帝時更名為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路寢、陵園之土木營建。魏、晉沿置,北魏亦因而不改。曹,曹省。20凌陰 冰室,即藏冰之地窖。凌,積冰。21四朝 其說不一。或謂四朝即後漢、魏、晉及北魏。
【語 譯】永寧寺為胡太后於熙平元年所建造。它位於宮前閶闔門南面一里處的御道之西。永寧寺之東有太尉府,其西則面對永康里,其南則與昭玄曹毗連,其北則和御史臺相鄰。閶闔門前御道之東有左衛府。左衛府之南有司徒府。司徒府之南有國子學堂,國子學堂內畫有孔丘之像,孔丘像之側畫有「顏淵問仁」、「子路問政」的故事。國子學堂之南有宗正寺,宗正寺之南有太廟,太廟之南有護軍府,護軍府之南有衣冠里。在御道之西有右衛府,右衛府之南有太尉府,太尉府之南有將作曹,將作曹之南有九級府,九級府之南有太社,太社之南有凌陰里,凌陰里也就是四朝時的藏冰之處。
中有九層浮圖1一所,架木為之,舉2高九十丈。上有金剎3,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初掘基至黃泉4下,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5,是以營建過度也。剎上有金寶瓶6,容二十五斛7。寶瓶下有承露金盤8三十重9,周匝皆垂金鐸10,復有鐵鏁11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鏁上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甕12子。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牎,戶皆朱漆。扉13上各有五行金釘,合有五千四百枚。復有金鐶鋪首14,殫15土木16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17。繡柱金鋪18,駭人心目。至於高風19永夜20,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注 釋】1浮圖 又作「浮屠」,即塔,梵語音譯應為「窣堵波」。最初為供佛骨之用,後來也用於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遺體。2舉 升起;飛起。3金剎 表剎;旛柱。《法華經‧卷三‧授記品》「長表金剎」,慧琳《音義》云:「剎梵云掣多羅,彼土無別旛竿,即於塔覆鉢柱頭懸旛。今云剎者,語聲雖訛,以金為之,長而有表,故言金剎也。」4黃泉 指地下深處。5信法之徵 此處猶言信奉佛法之吉兆。6金寶瓶 天竺(古印度)之浮圖表剎均置金寶瓶,以供盛舍利之用。7斛 量器名。古代以十斗為一斛。8承露金盤 漢武帝好仙術,於神明臺上作承露盤,立銅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為飲之可以延年。9重 層。10鐸 風鐸;風鈴。11鐵鏁 鐵鎖鏈,以鐵環相鉤連。鏁,同「鎖」。12甕 本作「瓮」。陶製盛器。13扉 門扇。14鋪首 門上用以銜環的底盤,常作獸面之形,銅製,或飾以金銀。15殫 盡。16土木 此指建築佛塔之工事。17佛事精妙二句 據《魏書‧卷一九‧任城王列傳》云:「靈太后銳於繕興,在京師則起永寧、太上公等佛寺,功費不少,外州各造五級佛圖。又數為一切齋會,施物動至萬計。百姓疲於土木之功,金銀之價為之踊上,削奪百官事力,費損庫藏,兼曲賚左右,日有數千。」佛事,指佛教徒誦經、祈禱及供養佛像等活動。18金鋪 為銅製或飾金之鋪首。19高風 秋風。20永夜 長夜。
【語 譯】永寧寺中有一座九層佛塔,以樹木構成,騰空而起,高達九十丈。佛塔上立有一根旛柱,高十丈。若把佛塔和旛柱之高度合起來,則高出地面一千尺,在遠離洛陽一百里的地方就可以遙望得見。當初挖掘塔基,在挖到地下深處時,得到三十尊金像。胡太后認為這是信奉佛法之祥徵,因此在營建這一佛塔時,其費用超出了限度。金剎之上置放一只金寶瓶,其容量達二十五斛。寶瓶之下則有一具三十層的承露金盤,其周圍都垂掛著金鈴。又有四道鐵鏈分別把金剎拉向佛塔的四角,鐵鏈上也有金鈴。鈴的大小如同一只石甕。佛塔有九級,每一角都懸掛著金鈴,把上下的金鈴合計起來共有一百二十只。佛塔有四面,每面有三門六窗,每扇門都塗著紅漆。門扇上各裝飾有五行金釘,合起來一共有五千四百枚;又裝飾有金環鋪首。建造此塔時殫極土木營建之功致,窮盡結構造形之精巧。各種佛事,精彩絕妙,實在不可思議;柱繪五彩,門飾金鋪,確乎駭人心目。至於在秋風習習之長夜,寶鈴此響彼應,和聲鏗鏘,就是在十餘里之外也可聽聞得見。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1。中有丈八2金像一軀、中長3金像十軀、繡珠像4三軀、金織成像5五軀、玉像6二軀。作工奇巧7,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8,難得而言。栝9柏松椿,扶疎10簷11霤12,藂13竹香草,布護14堦墀15。是以常景碑云:「須彌16寶殿,兜率17淨宮,莫尚18於斯也。」
【注 釋】1太極殿 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萬物之本源。因意在上法太極,故殿借以為名。太極殿為宮中之正殿。以太極名殿,始於曹魏。據《初學記‧卷二四》云:「歷代殿名或沿或革,惟魏之太極,自晉以降,正殿皆名之。」2丈八 佛教言佛身高為一丈八尺,亦言佛身高為一丈六尺。3中長 中等長度。意謂與常人身高相等。4繡珠像 以彩絲繡成並縫綴寶珠之佛像。5金織成像 用金絲線織成的佛像。6玉像 以白玉雕刻而成的佛像。7作工奇巧 製作之工藝精奇巧妙。8青璅綺疏 門上鏤刻的青色圖紋。青璅,又作「青瑣」。綺疏,此指雕飾花紋的窗戶。9栝 木名,檜樹。10扶疎 枝葉繁茂紛披之狀。11簷 指屋簷。12霤 指屋簷水。此處亦指屋簷滴水之處。13藂 即「叢」字之異體。14布護 又作「布濩」。散布。15墀 殿上的空地。亦指臺階。16須彌 即佛教所謂須彌山,也譯作蘇迷盧、須彌樓,意譯為妙高、妙光。佛經言南贍部洲等四大洲之中心,有須彌山,在大海之中,頂上為帝釋天所居。17兜率 即佛教所謂兜率天,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是妙足、知足之意。《普曜經》云:「其兜術(即兜率)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18尚 超過。
【語 譯】佛塔之北有一所佛殿,其構造形式如同太極殿。這所佛殿中藏有一尊高一丈八尺的金像,還有十尊中長金像、三尊繡珠像、五尊金絲織成之像和二尊玉像。這些佛像製作工藝之奇巧,在當世位居第一。至於僧房樓觀,共有一千餘間。雕梁畫棟、粉壁飾牆。門刻青色圖案,窗鏤綺靡花紋。其華麗精巧很難予以說明。更有栝、柏、松、椿,枝葉紛披於屋宇之上;叢竹香草,遍被散布於臺堦之旁。正因為如此,常景所撰之碑文才這樣寫道:「即使是須彌山之寶殿,兜率天之淨宮,也不及此寺之華麗莊嚴。」
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院墻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墻也。四面各開一門。南門三重,通三閣道1,去地二十丈,形製似今端門2。圖以雲氣,畫彩仙靈3,列錢4青璅,赫奕華麗5。拱門有四力士6、四獅子7,飾以金銀,加之珠玉,莊嚴煥炳8,世所未聞。東西兩門亦皆如之。所可異者,唯樓二重。北門一道,上不施屋9,似烏頭門10。其四門外皆樹11以青槐,亙12以綠水,京邑行人,多庇13其下。路斷飛塵,不由渰雲14之潤15;清風送涼,豈藉合歡16之發?
【注 釋】1閣道 複道,亦即在樓閣之間以木架空的通道。2端門 正門。3圖以雲氣二句 語出左思〈吳都賦〉。見《文選‧卷五》。4列錢 為門樓上之裝飾物。《文選‧卷一》載班固〈西都賦〉云:「金釭銜璧,是為列錢。」即於金環內鑲玉石,排列於橫木之上,如一貫錢然。5赫奕華麗 顯耀盛大、繁華綺麗貌。6四力士 此處疑指四金剛力士。金剛力士乃佛教護法之神。7獅子 據《佛說太子瑞應經》云:「佛初生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侍列門側。」故佛教稱獅子為佛寺之守衛者。8煥炳 光明顯耀。9上不施屋 謂於通道之上沒有施加覆蓋之物。屋,此處指覆蓋之物。10烏頭門 一名烏頭大門,門有雙表,高八尺至二丈二尺,門之兩扉於上腰中心分作兩份,腰上安欞子,故俗亦謂之欞星門。見李誡《營造法式‧卷六》、〈卷三三〉。11樹 種植。12亙 引。13庇 遮蓋;掩護。14渰雲 指含雨之雲。15潤 潮濕;潤澤。16合歡 合歡扇,亦即團扇。《文選》載班婕妤〈怨歌行〉云:「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語 譯】外國所獻之佛經、佛像,都珍藏在永寧寺中。永寧寺之院牆上架著短椽,短椽上覆蓋著屋瓦,就像今日宮牆之模樣。院牆四面各開一個門。其南面的門樓有三層,通往三條閣道,高二十丈,形狀與今日端門相似。門樓上繪有雲霞霧氣、天神地靈。更有金環銜璧,行列似貫錢;門扉鏤紋,以青色飾之。光明顯盛,繁華綺麗。拱門內侍列著四大金剛力士和四座獅子,皆裝飾金銀,佩綴珠玉,其神情莊嚴,光彩炫耀,為世人聞所未聞。至於東、西兩門也都與南門大致相仿,所不同的唯獨門樓只有二層。北門只有一條閣道,上無遮蓋之物,好似烏頭門一樣。院牆四門之外,都種植青槐,引來綠水。京師的行人,多受庇於青槐交蔭之下。路絕飛塵,非因濕雲潤澤之所致;清風送涼,豈是紈扇動搖之所發?
詔中書舍人常景1為寺碑文。景字永昌,河內2人。敏學博通,知名海內3。太和十九年,為高祖所器,拔為律博士。刑法疑獄,多訪於景。正始4初,詔刊5律令,永作通式6。勅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7、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8、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9等撰集10其事。又詔太師彭城王勰11、青州刺史劉芳12,入預13其議。景討正14科條,商榷古今15,甚有倫序,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陽宮殿門閣之名,經途16里邑之號。出除17長安令,時人比之潘岳18。其後歷位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祕書監、幽州刺史、儀同三司,學徒以為榮焉。景入參近侍19,出為侯牧20,居室貧儉,事等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滿架21。所著文集,數百餘篇,給事中封暐伯22作序行於世。
【注 釋】1常景 《魏書‧卷八二》有傳。2河內 郡名。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武陟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南北兩岸的地方。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轄境漸小。3海內 四海之內,即國境之內。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以海內指國境以內。4正始 即北魏宣武帝(元恪)第二年號(西元五○四~五○八年)。5刊 修訂。6通式 通行之法式,猶言普遍遵行的法度律令。7高僧裕 名綽,渤海人。見《魏書‧卷四八‧高允列傳》。8祖瑩 字元珍,范陽遒人。見《魏書‧卷八二‧祖瑩列傳》。9李琰之 字景珍,隴西狄道人。見《北史‧卷一○○‧李琰之列傳》。10撰集 撰述集錄。11彭城王勰 字彥和,獻文帝(元弘)第六子。見《魏書‧卷二一下‧彭城王列傳》。12劉芳 字伯文,彭城叢亭里人。見《魏書‧卷五五‧劉芳列傳》。13入預 參與。預,通「與」。14討正 討究修正。15商榷古今 論古議今。商榷,亦作「商搉」,即商量、討論。16經途 道路。經,南北向之道。途,亦作「涂」或「塗」。17除 意謂除去故官,就任新官。亦即拜官授職。18潘岳 字安仁,西晉滎陽中牟人。晉惠帝元康二年為長安令。《晉書‧卷五五》有傳。19近侍 親近侍奉,亦指親近侍從之人。此處猶言常景深受皇帝恩寵。20侯牧 州牧。古時州官稱牧。21盈車滿架 極言藏書甚多,讀書甚廣。盈車,《莊子‧天下》云:「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古代因稱讀書多為「學富五車」。22封暐伯 此人不詳。
【語 譯】於是詔令中書舍人常景撰寫永寧寺碑文。常景字永昌,祖籍河內。敏而好學,博通古今,天下聞名。太和十九年,常景為高祖所器重,被提拔為律博士。有關刑律法令及難以決斷之獄訟,多詢問於他。正始初年,宣武帝下詔修訂律令,用以永遠作為天下通行之法式。敕命常景與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共同承擔撰述集錄的工作。又詔令太師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劉芳參與議定。常景討正律條法規,論古議今,很有條理次序。律令修成之後,被頒行於當世。今天所見到的二十篇律令,就是常景所刊定的。常景又和劉芳一起給洛陽之宮殿門閣起名,給道路、鄉里、城邑取號。在出任長安令時,人們把他比作晉代的潘岳。此後,常景歷任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祕書監、幽州刺史、儀同三司等職。其學生均以他的顯赫官位為榮耀。常景在朝則為皇帝之寵臣,出京則為地方之長官。但其居室卻貧寒儉樸,行事則與農家相同。唯獨經史書籍,盈車滿架。其所著文集,共收文章數百餘篇。給事中封暐伯為他的文集作序,曾刊行於當世。
卷一 城 內1
一、永寧寺2
【題 解】此篇首先依序記述永寧寺所處之地理位置,寺中佛塔、佛殿、僧房之構造、裝飾和有關傳聞及寺之院牆、寺門的結構和寺院周圍的自然環境。其次簡要介紹永寧寺碑文的撰寫者常景之學識、歷任官職、政聲和品行、愛好。再次詳細記述北魏孝昌至建義年間爾朱榮舉兵入匡朝廷、擁立莊帝、亂殺無辜;北海王元顥借討伐爾朱榮為名,攻入洛陽,自立為帝,並傳書莊帝、曉以大義,後兵敗被殺;莊帝生疑心而計殺爾朱榮,爾朱榮之弟爾朱世隆等率兵反叛、擒殺莊帝等史實經過。最後又簡要介紹永寧寺佛塔為火所焚及有關傳聞...
推薦序
四、《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
如果把《洛陽伽藍記》稱作一本歷史文學,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它的文學意味相當濃厚。因此近代學者研究南北朝文學史時,常把它同《顏氏家訓》相提並論。大致說來,《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結構巧妙,匠心獨運;手法多樣,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語言駢散結合,穠麗秀逸,優美生動。
首先,《洛陽伽藍記》很講究結構藝術。它除了記敘數十所洛陽佛寺外,還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兼敘朝廷變亂,諸王廢立,文人事跡,佛僧往來,風土人情,掌故異聞等等,但讀來卻繁而不厭,散而不亂。這當然是作者精心結撰的結果。作者在〈序〉中說:
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諦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記遠近。凡為五篇。
這段話實際上道出了本書的整體構思:以佛寺為記敘主體,對上大佛寺詳加描敘,而對中小者,則只「取其祥異,世諦俗事」,順筆敘及。這樣便做到了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在記敘方式上,則先在序文中表列洛陽十三城門的名稱、方位,以期為讀者勾勒出城池的輪廓;然後在正文裡由城內及於四門之外,以四方遠近為記敘次序,並且記敘寺塔時都是先寫立寺人、方位、建築、環境,次及有關人事,這樣便做到了條理井然。尤其是作者無論記敘多少寺塔和人事,都統一在北魏佞佛誤國這一要旨之下,這就使本書的材料編排「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13,「體例絕為明晰」14。因此,有人把本書的結構藝術概括為四個字:「依藤結瓜」。這個比喻既通俗又恰當,我們只要根據作者的記敘過程,「順藤摸瓜」,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繪出一份北魏洛陽伽藍圖來。
其次,本書記敘了許多生動有趣的關於鬼怪或時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本末可觀」15。它吸取了魏晉以來《搜神》、《志怪》、《世說新語》等軼事小說和志怪小說的長處,但又有較大的發展。一般說來,它記人敘事不僅較之《搜神》等拉長了篇幅,而且加進了較為複雜的故事情節;形象也更為豐滿。當然若把它的這些特點拿來同唐宋傳奇相比,又顯得遜色許多。因此,我們可以說,本書所記敘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由魏晉志人、志怪小說到唐宋傳奇小說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
----------------------------------------
13 若網在綱二句 見《尚書‧盤庚上》。
14 體例絕為明晰 見《四庫全書提要》。
15 本末可觀 見清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序〉。
四、《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
如果把《洛陽伽藍記》稱作一本歷史文學,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它的文學意味相當濃厚。因此近代學者研究南北朝文學史時,常把它同《顏氏家訓》相提並論。大致說來,《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結構巧妙,匠心獨運;手法多樣,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語言駢散結合,穠麗秀逸,優美生動。
首先,《洛陽伽藍記》很講究結構藝術。它除了記敘數十所洛陽佛寺外,還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兼敘朝廷變亂,諸王廢立,文人事跡,佛僧往來,風土人情,掌故異聞等等,但讀來卻繁而不厭,散而不亂。這當然是作者精心結撰的...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洛陽伽藍記序
卷一 城 內
一、永寧寺 一
二、建中寺 三八
三、長秋寺 四二
四、瑤光寺 四五
五、景樂寺 五○
六、昭儀尼寺 五三
七、胡統寺 五九
八、修梵寺 六一
九、景林寺 六四
十、建春門 六七
卷二 城 東
一、明懸尼寺 七三
二、龍華寺 七六
三、瓔珞寺 八○
四、宗聖寺 八一
五、崇真寺 八二
六、魏昌尼寺 八八
七、景興尼寺 八九
八、建陽里東 九○
九、莊嚴寺 九七
十、秦太上君寺 九八
十一、正始寺 一○六
十二、平等寺 一一五
十三、景寧寺 一二九
卷三 城 南
一、景明寺 一四五
二、大統寺 一五三
三、報德寺 一五九
四、龍華寺 一六七
五、菩提寺 一七八
六、高陽王寺 一八二
七、崇虛寺 一八八
卷四 城 西
一、沖覺寺 一八九
二、宣忠寺 一九四
三、王典御寺 二○○
四、白馬寺 二○一
五、寶光寺 二○五
六、法雲寺 二○八
七、追先寺 二二九
八、融覺寺 二三五
九、大覺寺 二三七
十、永明寺 二三九
卷五 城 北
一、禪虛寺 二四七
二、凝玄寺 二四九
三、聞義里 二五二
四、京師廓外諸寺 二九五
跋 二九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洛陽伽藍記序
卷一 城 內
一、永寧寺 一
二、建中寺 三八
三、長秋寺 四二
四、瑤光寺 四五
五、景樂寺 五○
六、昭儀尼寺 五三
七、胡統寺 五九
八、修梵寺 六一
九、景林寺 六四
十、建春門 六七
卷二 城 東
一、明懸尼寺 七三
二、龍華寺 七六
三、瓔珞寺 八○
四、宗聖寺 八一
五、崇真寺 八二
六、魏昌尼寺 八八
七、景興尼寺 八九
八、建陽里東 九○
九、莊嚴寺 九七
十、秦太上君寺 九八
十一、正始寺 一○六
十二、...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10-12ISBN/ISSN:978957146077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