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一智
定價:NT$ 520
優惠價:9 折,NT$ 468
已售完,補貨中
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為何能普及民間廣為流傳,是觀音研究史上,必須討論的重大議題。因此,本書即以明代觀音相關的文本為依據,分成觀音形象與能力,以及如何在僧侶、居士間傳播等部分,探究觀音崇拜被明代社會所接受之情形。
除了分析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外,亦發現明代觀音信仰有呈現出「佛教哲理化」的特色,例如崇信的僧侶們皆修持及弘揚念觀音名號、誦觀音經典、茹素、戒殺等修持方法,並致力研究觀音相關的佛學義理和經典,期待用「學問型」的佛教發展,感得文人、宰官相助及布施。此外,亦發覺明代佛教居士為求觀音幫助,同時把念佛、誦經、戒殺和茹素之淨業修習,當作向觀音祈求以獲得感應的方法。由於觀音信仰裡,明代信徒祈求和感應的過程,皆與佛教思想及教義相關,明代觀音信仰的「佛教哲理化」發展,實值得被重視與研究。
作者簡介:
徐一智
臺灣宜蘭人,中正大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中央大學歷史學報主編、執行編輯與編輯委員、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歷史研究所與明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大學助理教授、學會編輯、雜誌社文字主編、大學教材與教科書編纂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佛教文化史、觀音信仰發展史。研究融會文本分析、思想史、文學史和佛教史成一體,彼此參照互發,研究專題多屬目前學界討論的重要議題。曾發表《晚明浙江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漢傳佛教華嚴學研究序說》、〈晚明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寺、顯聖寺、天童寺為中心〉、〈明代上天竺講寺觀音信仰之研究〉等多種專書及論文。
名人推薦:
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思考
徐一智博士是學術界少見的篤實學者。在過去二十年來,他的學術始終焦注於佛教史的研究,特別以明清時期為主。能夠二十年持之以恆地研究,他在佛教歷史研究的深度,以及典籍涉獵的廣度,都有堅實的基礎。事實上,他屢屢在知名期刊上發表著作,更曾數次獲獎,足見他已經得到學術界的肯定。
徐博士新著《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即將付梓,這本專書的初稿內容已超過六十萬字,深得其師友們的肯定,囑咐早日出版。其後他在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對書稿的內容潛心修改,推敲增補,多次易稿。現在終於修訂完成,並通過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審核出版,相信對於學術界與佛教史研究都有重大的貢獻。
過去學界對於明代的觀音信仰不夠重視,往往以「世俗化」一筆帶過,輕忽了明代觀音信仰普及性的內涵與特色。徐博士從兩個角度來呈現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性,首先檢視明代各樣文獻,發現從上至宮廷、官員,下至文人百姓、販夫走卒,均有信仰觀音的記載,這證明觀音信仰不只是非常興旺,而且深入各個階層。其次,他詳細檢索明朝經錄,整理出所收錄的觀音經籍數目,推證當時信仰已經進入哲理層面,而非僅是市坊的流行。
過去佛教界有觀音三十二、三十三種化身的說法。但是這種敘述過於籠統,看不出各種化身說法的時代性與特殊性,更看不出地域性。徐博士花了極大的工夫,廣泛檢視各式的佛教經典與明代文獻,藉以呈現明代的觀音像貌。經由他細緻的分析可以得知,觀音像貌的多元呈現其實意義非凡,一方面代表著民間對於觀音法力的認知與訴求,可以說這是觀音信仰一種多元性的發展,另一方面印證出觀音信仰與中國民間社會日趨密切結合,顯示觀音信仰更進一步的中國化。這也說明明代的觀音信仰何以大為興旺的原因,就是信眾將各種訴求帶到觀音菩薩前,藉由應驗來顯示觀音在各樣的訴求上顯現法力,而這互動的過程,讓觀音菩薩逐漸演化成法力無邊的崇拜對象。這是一個有趣又重要的發現,也顯示明代的觀音信仰重要變化。
除了藉由民間通俗作品中來討論一般民眾的信仰以及觀音菩薩的形象外,本書另一重要貢獻,就是藉由《觀音經持驗紀》、《補續高僧傳》等資料,來討論僧尼與佛教居士的觀音信仰,藉以呈現他們自身信仰的深度,以及在佛教信仰與信仰觀音上的融合。
從現代宗教研究的角度來看,神明、宗教弘揚者與信眾的互動關係,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題目。其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神明的法力與經典如何應對當時的社會,二是宗教弘揚者如何修習與實踐宗教,三是民眾如何將生活與生命的問題向神明訴求。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宗教顯示出它的本質與特性,同時也因為地方的發展與需求,讓宗教更具本土化的特色。本書雖然是以觀音菩薩做為研究對象,其實這個研究方式與發現,也可以被擴大和應用在其他時期與其他宗教。
綜觀徐博士的這本著作,不只可以看出他在史學與佛學上的良好造詣,其文字樸實嚴謹,論述內容紮實豐盛,均為多年學術訓練的表現。此書是一本廣泛使用官方文書、佛教經典以及各種民間的小說、通俗文學的研究,無論在史料整理與理論運用上都堅實有力、卓然有成。在其付梓之際,能為之序,與有榮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王成勉
2016年3月22日,識於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推薦序〕繁花似錦的佛教:明代觀音信仰基礎之擴大
隋唐是中國佛教最高峰自無可疑,但自此之後的佛教,絕非衰落一途可以完全解釋。傳統佛教思想史往往承襲日本佛教學界的框架,以有無新宗派的出現做為評斷優劣的判準,錯以為宋代以後的漢傳佛教光輝逐漸黯淡。但若轉移視角,不難發現:在清代中葉以前的文化場域,「以禪喻詩」、「以禪喻畫」等說法長期盤據在文化論述的中心地。除了文學藝術等風雅傳統之外,舉凡語言、飲食(如茶)、民俗節慶、說唱文化(如寶卷)莫不深染佛味。佛教,不只是一種哲學思想體系,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至少是,生活的一部分。
觀音信仰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俯拾即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觀音信仰以各種方式深入民間,乃至於東亞各地,在觀音的國度,苦痛與悲辛都不再摧心,只有溫暖的撫慰。觀音信仰是如此廣受人民的歡迎,普陀山可以說是觀音信仰的具體表徵,在《西遊記》等小說的推波助瀾之下,隨處應機示現的觀音,一時竟有定居南海(做如是想的民眾恐怕為數不少)之勢。觀音信仰的流傳過程中,舉凡其聖者形象、修持法門、輔教靈驗事蹟、神聖空間、信眾基礎的擴大等元素的建構與定著,明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似不應止於輕輕看過而已。
本書作者徐一智博士發揮史家本色,廣收各種資料,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嘗試勾勒明代觀音信仰的樣貌。觀音信仰的研究專著,前賢固然多所著意。但從此書對於明代觀音相關文獻的收羅之宏富、刻畫之精密,作者所下工夫之深,治學態度之精勤,皆於此書展露無遺,自成一格殆無可疑。
明清佛教是個寂寞的學術園地,儘管繁花似錦,然問津者寡。那些不被了解的寂寞、那些不能突破的障礙,還有遠方遙閃且難以觸及的燈火之種種世間情味,徐一智博士想當都已嘗盡,但其於明代佛教始終甘之如飴,立定腳跟,不隨時移,不隨世轉,直同蚊子叮鐵牛,熟梅滋味想當已沁入心脾。
一智嘗從余遊,在中央研究院進行兩年博士後研究。值其新著付梓,丐序於余,其學自有源流,早已透網掉臂,其與余四分溪畔兩年論學析義往還,時若洞山曹山,針鋒走馬,陸地行船,中有妙境。法鼓山亦觀音道場,一智此書在法鼓文化出版,種種時節因緣,自非偶然。觀音信仰之研究雖然名家如林,此書當無忝分一席地。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廖肇亨
歲次丙申,題於四分溪畔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徐一智
優惠價: 9 折, NT$ 468 NT$ 520
已售完,補貨中
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為何能普及民間廣為流傳,是觀音研究史上,必須討論的重大議題。因此,本書即以明代觀音相關的文本為依據,分成觀音形象與能力,以及如何在僧侶、居士間傳播等部分,探究觀音崇拜被明代社會所接受之情形。
除了分析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外,亦發現明代觀音信仰有呈現出「佛教哲理化」的特色,例如崇信的僧侶們皆修持及弘揚念觀音名號、誦觀音經典、茹素、戒殺等修持方法,並致力研究觀音相關的佛學義理和經典,期待用「學問型」的佛教發展,感得文人、宰官相助及布施。此外,亦發覺明代佛教居士為求觀音幫助,同時把念佛、誦經、戒殺和茹素之淨業修習,當作向觀音祈求以獲得感應的方法。由於觀音信仰裡,明代信徒祈求和感應的過程,皆與佛教思想及教義相關,明代觀音信仰的「佛教哲理化」發展,實值得被重視與研究。
作者簡介:
徐一智
臺灣宜蘭人,中正大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中央大學歷史學報主編、執行編輯與編輯委員、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歷史研究所與明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大學助理教授、學會編輯、雜誌社文字主編、大學教材與教科書編纂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佛教文化史、觀音信仰發展史。研究融會文本分析、思想史、文學史和佛教史成一體,彼此參照互發,研究專題多屬目前學界討論的重要議題。曾發表《晚明浙江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漢傳佛教華嚴學研究序說》、〈晚明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寺、顯聖寺、天童寺為中心〉、〈明代上天竺講寺觀音信仰之研究〉等多種專書及論文。
名人推薦:
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思考
徐一智博士是學術界少見的篤實學者。在過去二十年來,他的學術始終焦注於佛教史的研究,特別以明清時期為主。能夠二十年持之以恆地研究,他在佛教歷史研究的深度,以及典籍涉獵的廣度,都有堅實的基礎。事實上,他屢屢在知名期刊上發表著作,更曾數次獲獎,足見他已經得到學術界的肯定。
徐博士新著《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即將付梓,這本專書的初稿內容已超過六十萬字,深得其師友們的肯定,囑咐早日出版。其後他在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對書稿的內容潛心修改,推敲增補,多次易稿。現在終於修訂完成,並通過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審核出版,相信對於學術界與佛教史研究都有重大的貢獻。
過去學界對於明代的觀音信仰不夠重視,往往以「世俗化」一筆帶過,輕忽了明代觀音信仰普及性的內涵與特色。徐博士從兩個角度來呈現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性,首先檢視明代各樣文獻,發現從上至宮廷、官員,下至文人百姓、販夫走卒,均有信仰觀音的記載,這證明觀音信仰不只是非常興旺,而且深入各個階層。其次,他詳細檢索明朝經錄,整理出所收錄的觀音經籍數目,推證當時信仰已經進入哲理層面,而非僅是市坊的流行。
過去佛教界有觀音三十二、三十三種化身的說法。但是這種敘述過於籠統,看不出各種化身說法的時代性與特殊性,更看不出地域性。徐博士花了極大的工夫,廣泛檢視各式的佛教經典與明代文獻,藉以呈現明代的觀音像貌。經由他細緻的分析可以得知,觀音像貌的多元呈現其實意義非凡,一方面代表著民間對於觀音法力的認知與訴求,可以說這是觀音信仰一種多元性的發展,另一方面印證出觀音信仰與中國民間社會日趨密切結合,顯示觀音信仰更進一步的中國化。這也說明明代的觀音信仰何以大為興旺的原因,就是信眾將各種訴求帶到觀音菩薩前,藉由應驗來顯示觀音在各樣的訴求上顯現法力,而這互動的過程,讓觀音菩薩逐漸演化成法力無邊的崇拜對象。這是一個有趣又重要的發現,也顯示明代的觀音信仰重要變化。
除了藉由民間通俗作品中來討論一般民眾的信仰以及觀音菩薩的形象外,本書另一重要貢獻,就是藉由《觀音經持驗紀》、《補續高僧傳》等資料,來討論僧尼與佛教居士的觀音信仰,藉以呈現他們自身信仰的深度,以及在佛教信仰與信仰觀音上的融合。
從現代宗教研究的角度來看,神明、宗教弘揚者與信眾的互動關係,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題目。其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神明的法力與經典如何應對當時的社會,二是宗教弘揚者如何修習與實踐宗教,三是民眾如何將生活與生命的問題向神明訴求。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宗教顯示出它的本質與特性,同時也因為地方的發展與需求,讓宗教更具本土化的特色。本書雖然是以觀音菩薩做為研究對象,其實這個研究方式與發現,也可以被擴大和應用在其他時期與其他宗教。
綜觀徐博士的這本著作,不只可以看出他在史學與佛學上的良好造詣,其文字樸實嚴謹,論述內容紮實豐盛,均為多年學術訓練的表現。此書是一本廣泛使用官方文書、佛教經典以及各種民間的小說、通俗文學的研究,無論在史料整理與理論運用上都堅實有力、卓然有成。在其付梓之際,能為之序,與有榮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王成勉
2016年3月22日,識於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推薦序〕繁花似錦的佛教:明代觀音信仰基礎之擴大
隋唐是中國佛教最高峰自無可疑,但自此之後的佛教,絕非衰落一途可以完全解釋。傳統佛教思想史往往承襲日本佛教學界的框架,以有無新宗派的出現做為評斷優劣的判準,錯以為宋代以後的漢傳佛教光輝逐漸黯淡。但若轉移視角,不難發現:在清代中葉以前的文化場域,「以禪喻詩」、「以禪喻畫」等說法長期盤據在文化論述的中心地。除了文學藝術等風雅傳統之外,舉凡語言、飲食(如茶)、民俗節慶、說唱文化(如寶卷)莫不深染佛味。佛教,不只是一種哲學思想體系,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至少是,生活的一部分。
觀音信仰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俯拾即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觀音信仰以各種方式深入民間,乃至於東亞各地,在觀音的國度,苦痛與悲辛都不再摧心,只有溫暖的撫慰。觀音信仰是如此廣受人民的歡迎,普陀山可以說是觀音信仰的具體表徵,在《西遊記》等小說的推波助瀾之下,隨處應機示現的觀音,一時竟有定居南海(做如是想的民眾恐怕為數不少)之勢。觀音信仰的流傳過程中,舉凡其聖者形象、修持法門、輔教靈驗事蹟、神聖空間、信眾基礎的擴大等元素的建構與定著,明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似不應止於輕輕看過而已。
本書作者徐一智博士發揮史家本色,廣收各種資料,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嘗試勾勒明代觀音信仰的樣貌。觀音信仰的研究專著,前賢固然多所著意。但從此書對於明代觀音相關文獻的收羅之宏富、刻畫之精密,作者所下工夫之深,治學態度之精勤,皆於此書展露無遺,自成一格殆無可疑。
明清佛教是個寂寞的學術園地,儘管繁花似錦,然問津者寡。那些不被了解的寂寞、那些不能突破的障礙,還有遠方遙閃且難以觸及的燈火之種種世間情味,徐一智博士想當都已嘗盡,但其於明代佛教始終甘之如飴,立定腳跟,不隨時移,不隨世轉,直同蚊子叮鐵牛,熟梅滋味想當已沁入心脾。
一智嘗從余遊,在中央研究院進行兩年博士後研究。值其新著付梓,丐序於余,其學自有源流,早已透網掉臂,其與余四分溪畔兩年論學析義往還,時若洞山曹山,針鋒走馬,陸地行船,中有妙境。法鼓山亦觀音道場,一智此書在法鼓文化出版,種種時節因緣,自非偶然。觀音信仰之研究雖然名家如林,此書當無忝分一席地。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廖肇亨
歲次丙申,題於四分溪畔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以上 | 3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