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中讀歷史,玩笑中看人生;看歷史大發現,新發現大歷史!穿上龍袍就是皇帝了嗎?看看歷史究竟在搞什麼東西!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若想坐穩皇帝這個位子,沒有兩把刷子怎麼行!如果不能體察民情,視民如己,皇位隨時可能不保,然而,還是有許多人想皇袍加身,一嘗做皇帝的滋味,做皇帝真有那麼好?!
※最囂張的宦官,竟敢自稱九千九百歲?史上最善妒的皇后是誰?誰榮登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什麼門不能隨便走,否則會有殺身之禍?
得天下,靠本事;看歷史,說故事
穿上龍袍就是皇帝了嗎?歷史究竟在搞什麼東西?
皇位人人都想坐,各憑本事和運氣;
你搶我奪大搬風,皇位換人坐坐看!
□最囂張的宦官,竟敢自稱九千九百歲?
□史上最善妒的皇后是誰?
□誰榮登史上最短命的皇帝?
□什麼門不能隨便走,否則會有殺身之禍?
□誰是最苦命的太子,竟然兩度被廢?
□天后第一人,古人心中的女神是誰?
□什麼?古代早就流行包養制度了?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若想坐穩皇帝這個位子,沒有兩把刷子怎麼行!如果不能體察民情,視民如己,皇位隨時可能不保,然而,還是有許多人想皇袍加身,一嘗做皇帝的滋味,做皇帝真有那麼好?!看歷朝歷代的王朝更替,不管是生來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真龍天子,還是三級貧戶出身,靠著聰明才智打下江山,一躍龍門的平民皇帝。只是穿上龍袍就一定能當皇帝了嗎?奴果若是不能體察民情,視民如己,視臣如親,就得小心「皇位換人坐坐看」啦。
作者簡介:
劉樂土,知名歷史小說作家,著有多部歷史相關書籍,包括《皇位換人做做看》、《少傻了,皇帝有什麼好做的》、《別鬧了,皇帝先生》、《李自成大傳》上中下(風雲時代出版)、《李淵大帝》、《劉秀大帝》、《秦皇島》、《拿破崙》、《朱元璋大帝》等多部膾炙人口的小說。
章節試閱
□「以域取才」的改革 朱元璋謀略之謎
明太祖(一三二八~一三九八)朱元璋,明朝的創立者。出身在貧困之家,少時為僧,後入軍旅紅巾軍,逐漸壯大勢力。龍鳳二年(一三五六)攻下集慶,稱吳國公。後滅陳友諒、張士誠,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今北京),元滅。在位時普查人口、均平賦役、倡農扶桑、興修水利,制《大明律》,國家呈興旺之態。
在我國封建社會,讀書——中舉——當官,是飛黃騰達的路子,當官就能「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選拔官吏必須經過考試制度,分科舉士,即「科舉」考試分級,有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一甲」三人,稱為賜進士及第,第一名通稱為「狀元」,第二、三名通稱「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象徵意義重於實際意義。殿試結束,按照科甲排名,新進士將獲在京城或地方上做官的權利。
明初,為了網羅人才,穩定天下人心,朱元璋重開科舉考試。洪武十七年正式頒佈科舉章程。洪武十八年定下考官人數,主考官兩人,同考官八人,其他又有會試提調官、收掌試卷官、彌封官、謄錄官等等,體制十分完備。當然,開科取士,以舉子的文章成績好壞為標準。
但是,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卻一反常例,搞了一個「南北榜」事件,以「地區」取士。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由一場考場騷亂引起的。
洪武三十年的三月五日,是三年一次的「會試」放榜的日子。這天,黃榜一開,人群大嘩。原來上榜之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個未取。頓時引起騷亂。南京城裏,落第的舉子成群結隊湧向禮部,要求對質。「皇家員警」錦衣衛趕來鎮壓。街頭巷尾貼滿了指責主考官偏袒同鄉,必有隱情的傳單。一場考場騷亂竟發展成了南北對抗的政治運動。朱元璋對此十分重視,立即召見會試主考劉三吾瞭解詳情,方知本次科考並無舞弊現象,南北舉子成績屬實,南方舉子的成績確實比北方舉子高。但是,為了安定人心,朱元璋要求特選幾位北方舉子,竟遭到了劉三吾的拒絕。一怒之下,朱元璋把劉三吾趕出宮城,把前主考白信蹈停了職,並下令對考卷復審。北方舉子們聞之,大呼萬歲。會試復審成了人人關注的頭等大事。
四月十三日,朱元璋親臨奉天殿,聽取復試結果,六部九卿官員與原主考人一起進宮聽旨。主持復審的翰林院侍講張信當眾評點幾位北方舉子的試卷。他先說這些試卷有可取之處,但後來突然語鋒一轉,把話題引到這榜評卷問題上來,說北方卷確實不如南方卷,考官絕無偏袒之事……朱元璋聞言大怒,當即指責官員們互相包庇,是將水準不高的卷子送交皇帝審閱,並宣布,以前結果一概無效,自己親自復審。事情鬧大了,這些主考之人被緝拿下獄,嚴加拷問,他們的家人也受到了酷刑,結果,他們竟被指稱與十幾年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有牽連,全被處死。
五月初,朝廷宣布復審結果,新選六十一名貢士全部為北方人,南方人則無一人入選。史稱「南北榜」。
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洪熙元年設立南北卷制,南卷取百分之六十,北卷取百分之四十,宣德、正統年間,南北各讓出五個名額給中原地區,以取得地區間的平衡。從此以後,明代科考就不是純粹以成績取士了,而是按地區取士,並形成了制度,相沿不變。
這次「南北榜」事件,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親手製造的一起冤假錯案,許多正直無辜的官員慘死在專制皇權之下,朱元璋應該是個殘暴的昏君了。但是,綜觀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從大局出發,朱元璋此舉是用心良苦的。
其一,朱元璋採取極端措施平息北方知識分子的不平,是為了維護國家政局的安定。因為,當時南北方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北方一直處在元朝政府統治之下,民不聊生,經濟落後,文化不發達,而南方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南北相比,差距很大,這是客觀存在。朝廷選拔官吏,如果簡單地以文章好壞取士,勢必造成南方人當官越來越多,而北方人則永無出頭之日,這不但影響北方落後地區的發展,也將引起北方人的不滿,影響國家政局的穩定。按地區取士,則會縮短地區差距,化解這些矛盾,有利於朝廷的統治。
其二,北方地區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北方原來是元代的政治中心,當時是明代的軍事要地。明初之時,北方士人遲遲不願依附明朝,對朝廷採取觀望徘徊態度,因此,用科舉籠絡北方士人之心是當務之急,而張信等人眼光短淺,就事論事,體會不到「聖意」,難免成了犧牲品。朱元璋不以成績取士,絕不是簡單的科舉制度的改革,而是血淋淋的政治鬥爭。
*「臘八粥」的傳說
朱元璋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苦,父母親把他送到一個財主家裡去放牛,這個財主非常刻薄,常常虐待朱元璋。有一次,他去放牛的時候,經過一座獨木橋,因為橋板太窄,老水牛失腳一滑,便跌到橋下的溪裡去,折斷了一條腿。財主氣極了,把他關在柴房裡,也不給他吃飯。過了三天三夜,朱元璋實在餓壞了,就在小屋裡想找些東西吃,找了半天,只有一個老鼠洞。朱元璋心想,抓隻老鼠來充饑也好,於是伸手挖了下去,發現洞裡居然是老鼠的糧倉,裡面有米、豆子等糧食,雖然都只有一點點,把它煮熟還是可以充饑。於是他找來一只破鍋,生起火來,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後來,他做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以前吃過的雜糧粥,便令御廚燒一鍋甜粥來吃。那天剛好是臘月初八,便把這種粥命名為「臘八粥」。
□「燭影斧聲」的背後 宋太祖之謎
宋太祖(九二七~九七六)趙匡胤,涿州(今河北涿縣)人。九四九年從軍,官至殿前都點檢。七歲的恭帝即位後,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九六三年平荊湖,九六六年滅後蜀,九七一年平南漢,九七五年降南唐,創下了一番偉業,其「杯酒釋兵權」之舉被稱為千年美談,而「斧聲燭影」的傳說,也令其死因眾說紛紜。卒後,其弟即位,是為太宗。
開寶九年十月十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九三九~九九七)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趙匡胤在位十七年,死於九七六年,時年五十歲,廟號太祖。他的死因頗為蹊蹺,傳說是其弟趙光義加害的,這就是「燭影斧聲」一詞的來歷。
皇位更替時發生的刀光血影、骨肉相殘的事例,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了。對於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有一段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但宋代的筆記野史上卻有一些頗為離奇的記載,比如在流傳甚廣的《宋史演義》一書中,將宋太祖的死跟其弟趙光義聯繫在了一起:
太祖素性友愛,兄弟間和好無忤,光義有疾,太祖與他灼艾,光義覺痛,太祖亦取艾自灸,嘗謂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光義亦暗自欣幸,因此對著乃兄,亦頗加恭謹。偏太祖壽數將終,與宴以後,又覺舊疾復發,漸漸的不能支持;嗣且臥床不起,一切國政,均委光義代理。光義晝理朝事,夜侍兄疾,恰也忙碌得很。
一夕,天方大雪,光義入宮少遲,忽由內侍馳召,令他即刻入宮。光義奉命,起身馳入,只見太祖喘急異常,對著光義,一時說不出話來。光義待了半晌,未奉面諭,只好就榻慰問。太祖眼睜睜的瞧著外面,光義一想,私自點首,即命內侍等退出,只留著自己一人,靜聽顧命。其跡可疑。內侍等不敢有違,各退出寢門,遠遠的立在外面,探看那門內舉動。俄聽太祖囑咐光義,語言若斷若續,聲音過低,甚覺辨不清楚。過了片刻,又見燭影搖紅,或暗或明,彷彿似光義離席,逡巡退避的形狀。繼而聞柱斧戳地聲,又聞太祖高聲道:「你好好去做!」
這一語音激而慘,也不知為著何故,驀見光義至寢門側,傳呼內侍,速請皇后皇子等到來。內侍分頭去請,不一時,陸續俱到,趨近榻前,不瞧猶可,瞧著後,大家便齊聲悲號。原來太祖已目定口開,悠然歸天去了。
看官!你想這次燭影斧聲的疑案,究竟是何緣故?小子遍考稗官野乘,也沒有一定的確證。或說是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義入視,突見有一女鬼,用手捶背,他便執著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閃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暈厥,一命嗚呼。或說由光義謀害太祖,特地屏去左右,以便下手,至如何致死,旁人無從窺見,因此不得證實。獨《宋史‧太祖本紀》,只云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把太祖所有遺命,及燭影斧聲諸傳聞,概屏不錄,小子也不便臆斷,只好將正史野乘,酌錄數則,任憑後人評論罷了。
在野史裏,這件事被描寫得神秘莫測,於是便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自宋代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探究過這個問題,即宋太祖究竟是怎麼死的。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逕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夜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
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連串的反常現象。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即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鬱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狂躁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有人樂此不疲地一直探尋著。
□血染的皇權 「玄武門事變」之謎
唐太宗(五九九~六四九)即李世民,李淵次子。於隋末與父起兵反隋,唐創立時封為秦王。武德九年(六二六)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即帝位。其治國有方,任賢唯親,創立了興旺的「貞觀之治」。於六二六至六四九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極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
武德九年(六二六年)六月初四日上午,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十員大將埋伏在玄武門內。他們勒緊戰馬的韁繩,一個個劍拔弩張、神情緊張地觀察著通往東宮道路上的動靜。風兒陣陣吹來,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突然,遠處傳來清脆的馬蹄聲。不一會兒,只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策馬而來。
當李建成、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的時候,一隻烏鴉正巧從樹上飛起。李建成覺得情況有些異常,便掉轉馬頭,想返回東宮。就在這時,李世民縱馬向前,大聲喊道:
「太子、齊王,為什麼不去上朝?」
李建成聽到呼叫聲,回頭張望。李世民乘機射出一箭,正中李建成咽喉。李建成立時從馬上掉下,當即身亡。李元吉看到這一情景,不免一怔,也被李世民及長孫無忌等人的亂箭射中,從馬上滾了下來。剎那間,尉遲敬德催馬向前,揮起寶劍,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腦袋割下。這一幅扣人心弦的圖景,就是唐初發生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死親生兄弟?關於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上千年,有的人認為李世民殺兄弟是出於被迫自衛,如果自己不殺了他們,就要被他們殺死,有的則對李世民極為不齒,為了當皇帝而不惜使用最殘忍的手段對付自己的親兄弟。到底誰應該對這場政變負責呢,至今還是眾說紛紜。
李世民兄弟之間的鬥爭肇始於唐高祖李淵立太子。李淵共有廿二個兒子,高祖的元配竇皇后生四子: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元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齊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幹,不過,太原起事前,只有世民參與策劃,而起事之後,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世民立功最大,但是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作為和才智是千年難遇的。高祖對李世民的才能和膽略一向賞識,對其創下的戰績更是念念不忘。李世民不僅在戰鬥中常能「身先士卒,轉騎深入」,更難得的是,作為領袖人物,他還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善於識人和用人。比如在起兵之初,他利用「推財養客」的手段,結交了一大批地方實力派,後來,徐世勣、程知節、秦瓊、尉遲敬德等著名的謀士和驍將投靠李世民,他以寬廣的胸懷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有的甚至成為生死之交。
李世民的這些骨幹多數出身寒微,具有強烈的功名意識,屬於新崛起的先進階層。他在長安開設了文學館,廣泛吸納人才,接受了以杜如晦為首的十八位當時最聰明的人士,他們給秦王府出主意、獻良策,用各種手段拉攏李建成集團中的一些重要分子,如將軍常何、敬君弘、呂世衡等,他們這些人在關鍵時刻如「玄武門之變」中突然倒戈,幫了李世民的大忙。所以,無論在軍事實力、籌劃謀略,還是政治眼光、識人用人等諸多方面,李世民無不遠遠勝於建成、元吉,唐朝正是有了這樣一位明君,國力才達到空前強盛的高度。
而在宮廷政變中失敗的李建成也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他同弟弟李世民一樣,是父親李淵的左臂右膀。李淵起兵之初,他以左領軍大都督的頭銜領兵作戰,在揮師西向,奪取長安的過程中,其功績不在李世民之下。以後他也參與並親自指揮過一些重要戰役,皆取得了驕人的功績。不過,李建成沒有李世民參加的戰鬥次數多,這是因為他要以皇太子的身分留駐朝廷,這是李淵的安排,並非出於李建成的懦弱。他為唐軍建立了穩固可靠的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建成的政治影響和政治實力遠遠大於李世民。特別是他在長安地區獲得的巨大成功,更是李世民所望塵莫及的。而且李建成的人品也不亞於其弟。從歷史史料來看,他是一個人緣很好的人,禮賢下士,很多有才幹的人,如魏徵、王珪等都曾甘心為李建成效力,他也能夠從諫如流。李建成與皇親國戚的關係一直很融洽,再加上一號人物李淵的大力支持,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李建成不僅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也有君臨天下的能力。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另一個兄弟李元吉,也是權力漩渦中的一個中心。他是高祖李淵的第四子,勇猛過人,也立過戰功。但他驕淫放縱,名聲不好。儘管如此,李元吉心靈深處也在想著皇位的繼承權。他不止一次地私下均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及影響,以便自己決定投靠哪一方。經過周密地考慮,李元吉最後選擇了李建成。李元吉認為,如果他跟隨李世民,顯然不能實現自己謀得帝位的野心,如果投靠李建成,或許還有得到帝位的希望。李元吉還想,只要先除掉李世民,再幹掉李建成就易如反掌了,到那時,太子的位置也就唾手可得。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李建成對李元吉有所表示時,李元吉立即站到了李建成一方。
李建成與李世民都清楚,兄弟之間實力的均衡是很危險的,早晚要爆發你死我活的激戰。為此兩人都加緊擴充自己的力量,千方百計瓦解對方陣營,迫其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又都想取得最高決策者李淵的大力支持。假如李淵把自己的砝碼投向任何一邊,就會立即改變這種危險的均衡。可惜,這位高祖皇帝明知建成、世民不和,卻仍以和事佬的態度處理已經白熱化了的矛盾,不僅沒有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反而加劇了兩兄弟的爭鬥。
李建成、李元吉為了給高祖李淵一個好的印象,就積極爭取後宮的支持。這一辦法果然見了效。原來後宮嬪妃對李世民的印象就不好。為什麼呢?那還是在武德四年李世民打下洛陽以後,李淵派嬪妃們前往選閱宮人和府庫珍寶。有的嬪妃乘機向李世民索取寶物,有的為自己的親戚請求官職。由於李世民已經把寶物和官職分給了自己的部屬,所以未能滿足這些嬪妃們的要求,她們便對李世民產生了怨恨情緒,只不過長時間來沒有發洩的機會。李建成給了後宮嬪妃們好處以後,後宮的勢力便完全倒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一邊。從此,嬪妃們常在高祖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
高祖還有一個寵妃叫尹德妃,她的父親名尹阿鼠,是個仗勢欺人、橫行不法的傢伙,許多人都吃過他的苦頭。一天,李世民的部屬杜如晦經過尹阿鼠家門前沒有下馬,尹阿鼠的家僕便一擁而上,把杜如晦從馬上拉下來,又拳打腳踢地毒打一通,嘴裏還不住地罵道:「你是什麼人,敢經過我們府前不下馬?」後來,尹阿鼠怕這件事高祖知道後會怪罪下來,便採取了惡人先告狀的辦法,讓德妃稟奏高祖說:「秦王左右的人非常兇暴,他們竟敢欺負我年邁的父親。」高祖聽後大怒,也不進行調查,就把李世民召進宮中痛斥說;「你的屬下竟敢欺負我嬪妃的父親,對一般百姓,還不知多麼跋扈呢!」根本不聽李世民解釋。
李世民當陝東道行台時,高祖李淵詔示他有權處理管轄區內事務。世民便將轄區內一塊田地賜給作戰有功的淮安王李神通,正巧張婕妤也為父親求取這塊田地,高祖下詔書把這塊田地賜給張婕妤之父,但李神通表示秦王世民賜給他田地在先,不肯交出來,這下惹惱了張婕妤。一天夜裏,張婕妤陪侍,她乘機向高祖李淵進讒言:「您賞給我父親的土地,被秦王奪去給了李神通。」李淵大怒,第二天他召見李世民,捋起袖子斥責說:「我的手詔不管事,你的指令下面州縣就能執行,這成什麼體統?」高祖還叫著李世民的小名,對大臣裴寂說;「這孩子常在外邊帶兵,已經形成了專制作風,全是讓那些謀士給教壞了,真不像我過去的那個兒子。」此後,後宮的嬪妃們又乘機對高祖說:「您萬歲以後,如果秦王得志,我們和孩子們肯定會被害死的。」一邊說著,一邊還哭哭啼啼。她們還對高祖說:「太子為人寬厚、慈孝,一定能養育我們。」高祖李淵聽後,無限傷感。在妃嬪們的挑撥離間下,高祖便逐漸與世民疏遠了,對李建成、李元吉則越來越信賴。
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千方百計地挖彼此的牆根,如果收買不成,就改以排擠的方法,剪除彼此的勢力。比較而言,李世民比李建成做的更加成功,損失更小一些。李建成曾密函致世民的驍將尉遲敬德,表示爭取之意,並贈金銀器物一車,敬德不為所動。李建成又以金帛引誘世民的另一勇將段志玄,也未成功。
一次,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跟隨高祖外出打獵,高祖命他們騎馬比箭。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以致李世民反覆三次,才把這匹馬馴服。李世民對身邊的宇文士及說:「他們想乘機害死我,但生死有命,對我一點也沒有傷害。」後來李建成知道了這些,就讓後宮嬪妃們告訴高祖說:「秦王說他有天命,一定會坐天下,怎麼能輕易死呢?」李淵聽後非常生氣,在召見李世民時斥責道:「天子是上天決定的,不是耍一點小聰明就能得到的,你也太心急了。」李世民只好脫下帽子,向高祖請罪。
還有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請李世民到東宮赴宴,想乘機用藥酒毒死李世民。李世民沒有準備,舉起酒杯一飲而盡。不一會兒,李世民突然感到胸口疼得厲害,接著就大口大口地吐血。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在場,急忙把李世民扶往西宮,經過緊急治療,李世民才脫離了危險。事後,高祖到西宮探望李世民病,知道了他們喝酒的情況,對李建成說:「秦王不能喝酒,以後不准在夜間聚飲。」
李建成、李元吉和後宮妃嬪日夜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高祖漸漸有些相信,欲將李世民治罪,但是大臣陳叔達勸阻高祖說:「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以治罪,而且秦王性情剛烈,如果加以挫抑,恐怕會不勝憂憤,如有不測,陛下後悔都來不及了。」高祖才息下治罪的念頭。
後來李元吉請父王殺世民,高祖說:「世民有定天下之功,怎麼能殺他呢?」
李元吉說:「秦王初平東都,在當地散錢帛以樹私恩,又違敕命,非反而何?但應速殺,何患無辭。」高祖聽後還是不肯答應。
有一次,高祖對李世民說:「你們兄弟不和,一個住東宮,一個住西宮,近在咫尺。我想讓你出居洛陽,主管河、洛以東的地區,你的意見怎麼樣?」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這一消息,認為李世民如果到了洛陽,今後就會更不好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要利用突厥和唐朝的戰爭這一機會奪去李世民的兵權,進而除掉李世民。於是,李建成提議李元吉掛帥出征,李元吉又提出派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一起去。高祖同意了這個意見。
□「以域取才」的改革 朱元璋謀略之謎
明太祖(一三二八~一三九八)朱元璋,明朝的創立者。出身在貧困之家,少時為僧,後入軍旅紅巾軍,逐漸壯大勢力。龍鳳二年(一三五六)攻下集慶,稱吳國公。後滅陳友諒、張士誠,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今北京),元滅。在位時普查人口、均平賦役、倡農扶桑、興修水利,制《大明律》,國家呈興旺之態。
在我國封建社會,讀書——中舉——當官,是飛黃騰達的路子,當官就能「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選拔官吏必須經過考試制度,分科舉士,即...
目錄
皇位換人坐坐看
□「以域取才」的改革 朱元璋謀略之謎/□「燭影斧聲」的背後 宋太祖之謎/□血染的皇權 「玄武門事變」之謎/□功與名的歸屬 「晉陽兵變」之謎/□「九千九百歲」的閹奸 魏忠賢亂政之謎/□飽經摧殘下的反抗 「壬寅宮變」之謎/□曇花一現的帝王 李自成之謎/□目光高遠的選擇 元太宗即位之謎/□苦心孤詣的安排 康熙廢立太子之謎/□僥倖存活的皇脈 明孝宗登基之謎/□掠奪還是繼承 雍正登基之謎/□竊賊還是仁君 王莽篡位之謎/□塵封的懸案 趙高弒君矯旨之謎
百花齊放說名士
□運籌帷幄的胸襟 「合縱連橫」之謎/□飄逸與放蕩 「魏晉風度」之謎/□籠絡英才的至尊 忽必烈善用儒士之謎/□「儒士」的悲哀 「焚書坑儒」真偽之謎/□重於泰山的名節 嵇康才情之謎/□附庸風雅的盛行 養士之謎/□倨傲與超俗 名士發「嘯」之謎
皇位換人坐坐看
□「以域取才」的改革 朱元璋謀略之謎/□「燭影斧聲」的背後 宋太祖之謎/□血染的皇權 「玄武門事變」之謎/□功與名的歸屬 「晉陽兵變」之謎/□「九千九百歲」的閹奸 魏忠賢亂政之謎/□飽經摧殘下的反抗 「壬寅宮變」之謎/□曇花一現的帝王 李自成之謎/□目光高遠的選擇 元太宗即位之謎/□苦心孤詣的安排 康熙廢立太子之謎/□僥倖存活的皇脈 明孝宗登基之謎/□掠奪還是繼承 雍正登基之謎/□竊賊還是仁君 王莽篡位之謎/□塵封的懸案 趙高弒君矯旨之謎
百花齊放說名士
□運籌帷幄的胸襟 「合縱連橫」之謎/□...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正25K-15x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