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小說有賴和、龍瑛宗,日治新詩有楊華、水蔭萍,
但談到日治散文,有哪些值得注目的名家?
在文學史版圖中被忽視已久的臺灣現代散文,
除了五四散文和戰後「美文傳統」的影響,還有哪些可探究的面向?
※重新思考「日治時代」作為臺灣現代散文起源階段的意義
※透過對該時代散文作品的蒐羅與相關現象的掌握,進與現行散文史的認知結果對話
======台灣文學研究重量級學者 柯慶明、陳萬益、黃美娥 聯合推薦======
§以「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為研究對象及課題,建構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當中的現代散文觀念與分類論述
§將日治時期現代散文與臺灣戰後被營造出來的「美文傳統」進行研究對話,重探臺灣現代散文史的典律問題
§讓過去不受學界重視的「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重返臺灣現代散文史中的源流位置
在臺灣文學研究日益發展之當下,針對日治時期的現代散文議題,仍僅有零星的個案研究及作品選本問世,缺乏學位論文或是專著規模的探討。然而此議題實是補足當前日治文學以及臺灣現代散文史研究的重要區塊。本書試圖釐清的是,日治散文的生成源流以及作品分類的問題,並進一步透過實際的文本分析,為該領域的研究基礎墊一塊磚,盼望引起學界的重視。
藉由日治散文的研究,可以發現臺灣散文是受到當時日本、中國以及臺灣本地的多元影響而成。當時不僅存在大量無法被收編於中國五四影響論之下的在臺日人作品,本地散文作者對於刻劃社會問題的重視,亦與戰後被標榜出來的單一「美文」範式大異其趣。當我們要全面且正確地把握臺灣現代散文的流變時,實不得不將這段過往常被忽略的文學史時期補上,以利於我們重新思索何謂臺灣散文的「傳統」問題。
作者簡介:
趙偵宇,新北市三重人。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就讀於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文獻文化學專攻。研究興趣及範疇:古典與現代散文、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與文化等。喜歡在舊有、新興議題上研究琢磨,亦愛於鮮有人處開疆闢土。在「中文」與「臺文」的歷練下,同時關心文學的詩學(poetic)與政治(politic)的問題。
曾發表〈理解的距離──日治時期在臺日人青木繁的原住民書寫〉、〈閩臺關係及其思維結構的探討:以日治時期周定山、謝春木的旅閩書寫為觀察〉、〈散文與客家書寫──鍾理和文學成就的再評價〉、〈垂直臺灣、森林禮讚與蕃山印象:青木繁(1893-1985)自然書寫研究〉、〈龍瑛宗戰後隨筆的老靈魂意識:兼論其文類觀與戰後隨筆經營〉、〈「集大成」的文化位置──論《三六九小報》的文化消費、雅俗共存與現代論述〉、〈選本、論述、文學史:「日治時期現代散文」戰後典律的待形成〉等近十篇論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柯慶明(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黃美娥(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聯合推薦
名人推薦:柯慶明(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黃美娥(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聯合推薦
章節試閱
§以青木繁隨筆反思美文傳統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等問題§
臺灣現代散文的研究多以戰後為主,日治時期往往缺席於論者的研究視野中,使得臺灣現代散文研究長期以來缺乏一個較為全面的觀照。而誠如陳萬益所言,「戰後臺灣散文,基本上,沿續新文學抒情美文的路線,偏重語言和形式的雕砌。」造成臺灣散文的美文傳統斷代於1950年代張秀亞、艾雯等作家來臺之後。同樣的,按照現今研究者的定義,起先作為散文次文類之一支出現的臺灣現代自然書寫,也被限定在1980年之後。本節藉由青木繁的討論所想要延伸出去的,正是這二個研究對話點。
戰後「美文」作為一種「傳統」牽涉到的是書寫範式的問題,「美文」影響臺灣散文創作深遠,但倘若用一種較之從前宏觀的散文史的角度來看,應當耙梳出更多的書寫範式,畢竟「美文」並不能含攝所有散文創作的美學意義,近來亦已有研究者開始針對這點提出一些觀察。本節前述已經提及,日治時期的現代散文,在語言形式大抵具有素樸的傾向,就語言形式的表現上,確實較難納入戰後「美文」的標準。然而日治散文理應使用「美文」之外的美學定義來談論其美學範式,以本論文所探討的青木繁來說,其隨筆之美學意義其實是落實在他個人的生命哲思,也就是體現於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這一個層面上。
在〈大武に登る〉當中,青木繁寫到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爬山就好比回到了自然。住在都會愈久,就會增加對自然的憧憬,而回到自然的自己,就好像被貓追趕的小雞,回到母雞翅膀的懷抱一樣。就算想吸到煤煙紅塵,山也沒有,山中的空氣是如此澄澈。而飲用大武山上的溪水就猶如小時候吸吮母親的乳房一樣,會除去所有不愉快。在此,青木繁重複使用了二次母與子的比喻,象徵自然是原初的存在,孕育萬物的泉源,而人類作為自然之子,不是少壯中老,而是嬰孩。這樣的比喻設計,背後體現的是青木繁嚮往作為一個人的真淳的生命哲思,而大自然使得此真淳得以實現,因而回到自然就等同於反璞歸真的行為。在〈思ひ出深い山々〉(記憶深深的群山)這一篇隨筆中,青木繁寫到了他登上新高山(玉山)山頂後的生命感觸:
※※
在一萬三千四十五尺的山頂上,我徹底忘記了疲倦以及呼吸的困難,我的心變得莊嚴而充滿敬意,我重返回一赤裸裸的人類,初次認知到自己的生命,並向生存與生活獻上最高的謝意。(一萬三千四十五尺の山頂では、疲れも、呼吸の困難も打ち忘れ、嚴かなる心に、崇き心になり切つて、赤裸々の人間に還つて、初めて自己の生を認識し、生存と生活に最高度の感謝をさゝげるのである。)
※※
文學的表現不外乎是生命中的各種體會,文學亦始終環繞著人的生命而寫,青木繁雖非文學專業,然而他的隨筆卻體現出了一種人因為自然而重返生命原初體會的真誠感受;在語言形式上或許素樸,然而在內涵精神上,青木繁亦寫出了一種可貴的散文美學範式,可以較之於當時的鹿野忠雄,也可以跨越日治,來與戰後的自然書寫做出比較。
目前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研究範疇多限定在1980年代以後。臺灣在1980年代之後受到環保意識抬頭以及西方綠色思想啟蒙的影響,重視環境保護、生態倫理,開始反思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作家針對此一議題進行書寫,而歷來對於臺灣自然文學/寫作/書寫,在方法論名詞上,在方法論義界上,也都產生過相當多的討論聲音。透過吳明益的整理可以發現,如洪素麗、王家祥、陳健一、陳映真、南方朔、簡義明、劉克襄、許尤美、李炫蒼等人都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且觀點有同有異,各是一家之言。然而,大部分關於臺灣自然書寫的討論都是關於定義上的爭論,卻鮮少有人能夠質疑一個根本的認知,那就是臺灣自然書寫是始於1980年代的這一個普遍看法。不過晚近開始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如瓦歷斯‧諾幹就以臺灣原住民所發展出來的「本土技藝」為論述的切入角度,質疑臺灣現代自然書寫在一定程度上過於受到西方影響,整體為環境保護的抗爭意味也太過濃厚,而這其實是受到以1980年代為研究斷代的概念所造成的可能問題。
日治時期的青木繁,相較於戰後,所謂的環境保護或是生態倫理的觀念在其思想或是作品之中當是相當缺乏的。然而,這並不表示青木繁就不能劃入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範疇之內。筆者認為,「現代」當以現代文學的發生,也就是日治時期為線索,故考察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理當從日治一直談到戰後。至於「自然書寫」也或許不應局限於西方Nature Writing的理論名詞翻譯所帶來的方法論定義上的限制,「自然書寫」也不應該是一個特殊情境之下所產生的方法論名詞,而應該是在「書寫自然」的文學作品在質量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之後,才以「自然書寫」為一研究上的統稱,進行討論之歸類與定位。從日治到戰後,「自然」的觀念本身會有所不同,對於自然的書寫也當然會有差異,故當以一條臺灣現代自然書寫之流變史視之;青木繁與鹿野忠雄等人日治時期自然書寫,自然會與戰後各個時期的自然書寫有所異同,其中1980年代以後,對人類造成的自然破壞所進行的反思,理應視作整體流變史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應以此作為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全貌。
§以青木繁隨筆反思美文傳統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等問題§
臺灣現代散文的研究多以戰後為主,日治時期往往缺席於論者的研究視野中,使得臺灣現代散文研究長期以來缺乏一個較為全面的觀照。而誠如陳萬益所言,「戰後臺灣散文,基本上,沿續新文學抒情美文的路線,偏重語言和形式的雕砌。」造成臺灣散文的美文傳統斷代於1950年代張秀亞、艾雯等作家來臺之後。同樣的,按照現今研究者的定義,起先作為散文次文類之一支出現的臺灣現代自然書寫,也被限定在1980年之後。本節藉由青木繁的討論所想要延伸出去的,正是這二個研究對話點。
戰後「美...
作者序
散文研究無非是一條少有前人行跡的道路,還記得東京大學的藤井省三教授曾這麼對我說過,走上這樣的道路,若不是能夠成為極有成就的學者,則易變成默默無名之徒。老師的話不無道理:少有人跡,一路上的感受興懷,也就鮮有人知。但倘若能在一塊荒地莽原成功披荊斬棘,挖掘打磨出一顆稀有的寶石,其光芒自然耀眼並將受人矚目。只是未來如何,尚未可知,能做的、能把握的是選擇之後去愛去承擔,雖然偶爾也會遙望山頂,但更重要的是此刻腳下的每一個步伐。散文之為文學研究,正猶如文學作為人生的一種選擇,既不熱鬧,亦非主流。然而熱鬧與荒涼從不是自己抉擇時的判準,只是喜愛,只是興趣在此,只是人生的方向在眾多影響與作用之下終於還是指向了這裡。是故無悔,是故孤獨而能自在,艱辛卻又時常感受喜悅。
感謝引領我走向文學之路並時常給予支援關愛的簡媜老師,是您讓我得以一窺文學之奧妙深刻且見識到文學之多采與璀璨。感謝為我開啟研究之門並嚴格而慈愛地訓練我的李惠綿老師,是您為我奠定學術與做人之基礎,使我一路受用無窮。感謝帶我進入臺灣文學研究並始終對我包容理解的黃美娥老師,您發揮了「指導」的真諦,在我遭逢學術與生活的困頓、危機與錯誤之際,總是諄諄教誨並適時提供了化解的溫和力量。感謝柯慶明老師與陳萬益老師,相識之前,為素未謀面的我慨然相助,相識之後,則宛若連綿高山一般一路守護。感謝臺大中文系方介老師、李隆獻老師、李錫鎮老師、曹淑娟老師、劉少雄老師……,感謝臺大臺文所楊秀芳老師、郭玉雯老師、洪淑苓老師、梅家玲老師、張文薰老師、蘇碩斌老師,老師們自是大家門派,而我在門下歷練學習,雖無法精通各家路數,但至少今後每一招每一式背後都各有章法,反覆練習與轉化吸收之後,亦能往更精深博通之處邁進。
感謝中文系張怡茵助教、楊國寬助教、唐凰禎助教、朱靜怡助教,臺文所趙詠萱助教、黃婉華助教、何祺婷助教、陳怡燕助教、張琬琳助教,在求學及研究生活中的諸多瑣碎、繁雜、駁亂的事務,是因為你們的不厭其煩與默默付出才得以紓解暢通,但你們往往是論文謝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請容我在此表達謝意與敬意。
感謝臺文所的哥兒們蔡栢傑、邱懋景、蔣闊宇與林莊周,你們都是一群低調耕耘卻又才華洋溢的「爺們」,在此花花浮誇之世,在除了偽善還是偽善的人際網絡之中,我慶幸認識你們,而得以感受到人之為人的真誠與良善。另一群重要而真誠的人是陳楨、吳佳穎、林安琪與彭玉萍,感謝妳們一路以來的情義相挺與理解的話語和眼神。感謝林以衡、石廷宇、王品涵與王俐茹,展現了身為學長姐的各項關懷與威能。此外,在本書英文摘要的撰寫之中給予大力幫忙的張傲紅學長以及我的高中死黨詹家安先生,在此亦一併致上謝忱。最後感謝我生命中那一些不用具名因為已經心靈相通的知己好友,以及我的至親家人在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命之中,無私永恆的付出與支持。
散文研究無非是一條少有前人行跡的道路,還記得東京大學的藤井省三教授曾這麼對我說過,走上這樣的道路,若不是能夠成為極有成就的學者,則易變成默默無名之徒。老師的話不無道理:少有人跡,一路上的感受興懷,也就鮮有人知。但倘若能在一塊荒地莽原成功披荊斬棘,挖掘打磨出一顆稀有的寶石,其光芒自然耀眼並將受人矚目。只是未來如何,尚未可知,能做的、能把握的是選擇之後去愛去承擔,雖然偶爾也會遙望山頂,但更重要的是此刻腳下的每一個步伐。散文之為文學研究,正猶如文學作為人生的一種選擇,既不熱鬧,亦非主流。然而熱鬧與荒涼...
目錄
館長序
推薦序
作者序
はしがき
本書摘要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 研究範疇、材料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討論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說明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觀念的多元承繼
前言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古典散文觀及其現代肆應
第二節 五四現代散文觀及其影響
第三節 日本近現代隨筆觀及其影響
小結
第三章 日治時期現代散文的分類
前言
第一節 現有分類評析
第二節 日治時期雜誌刊物的散文欄位分類與當時的散文認識
小結
第四章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日文隨筆綜述與作家個案舉隅
前言
第一節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日文隨筆創作概述
第二節 個案研究1:青木繁的臺灣山林隨筆
第三節 個案研究2:丸井妙子的臺灣周遊隨筆
小結
第五章 日治時期現代散文的「非美文」傳統
前言
第一節 周定山散文的戰鬥與批判精神
第二節 書寫社會、民眾之聲:《臺灣民報》「問題散文」
第三節 日治時期女性散文──從與戰後美文比較的觀點出發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跋
館長序
推薦序
作者序
はしがき
本書摘要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 研究範疇、材料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討論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說明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觀念的多元承繼
前言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古典散文觀及其現代肆應
第二節 五四現代散文觀及其影響
第三節 日本近現代隨筆觀及其影響
小結
第三章 日治時期現代散文的分類
前言
第一節 現有分類評析
第二節 日治時期雜誌刊物的散文欄位分類與當時的散文認識
小結
第四章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日文隨筆綜述...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6-06-27ISBN/ISSN:978986326377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