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緬甸迎來民主化的第一步
但為何今日仍深陷族群矛盾的百年牢籠中?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的理查.考科特將為你我說個分明
★獨立記者張翠容專文導讀
★《南海》作者比爾.海頓好評推薦
★亞馬遜書店4.8顆星評價
「……緬甸不斷在變臉中。我們不明所以,其實反映了一個翁山蘇姬根本就不能讓我們認識緬甸,而理查.考科特這本《變臉的緬甸》正好為我們填補這個缺口。」
──張翠容
「這是我所讀過關於緬甸的介紹與概述書中,最好的一本。」
──《南海》作者比爾.海頓
媒體界、學術界、藝文界齊聲推薦
【專文導讀】
張翠容(國際獨立記者)
【深度推薦】
王子杰(電影《滾弄》導演)
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余佳璋(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
李岳軒(《移人》編輯總監)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陳佩修(暨大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一本書帶你掌握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理查.考科特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不同於坊間描寫緬甸的書,多著眼於緬甸的政治、歷史、民族和文化,且受限於一定的時間框架內,《變臉的緬甸》試圖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將訪談放入歷史與政治的脈絡中,全景式地述說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關於緬甸,你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事
少了翁山蘇姬的緬甸,我們還知道些什麼?這個曾經光榮璀璨的南亞強國,在經歷殖民統治、軍政府獨裁、民主改革後,將再度站上世界的舞台,重返往日風華。但在經濟發展與民主改革的背後,卻有著根深柢固的族群問題即將爆發。
民主大選後,美好的時代就會來臨?
結束軍政府專政,似乎象徵著民主的勝利。然而,緬甸要轉型為成熟的民主國家,仍有一段漫漫長路。早年殖民者為便於統治而施行的族群分治、數十年來緬族化運動激起的族群矛盾,依舊牽動著緬甸未來的發展。
閱讀緬甸,反思台灣
先看看經歷過外來殖民、威權統治,如今面臨民主轉型的緬甸,再想想我們台灣,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就讓我們好好閱讀緬甸,反思過去、展望未來。
作者簡介:
理查.考科特Richard Cockett
現居於英國倫敦,曾在二○一○至二○一四年間擔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考科特原派駐於新加坡,後來轉往緬甸,因而見證了翁山蘇姬所領導下的緬甸民主化熱潮。在任職於《經濟學人》之前,考科特曾在倫敦大學擔任歷史學與政治學的資深講師。考科特另著有講述蘇丹內戰問題的《蘇丹:達爾富爾和非洲國家的失敗》(Sudan: Darfur and the Failure of an African State)。
譯者簡介:
廖婉如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媒體界、學術界、藝文界齊聲推薦
【專文導讀】
張翠容(國際獨立記者)
【深度推薦】
王子杰(電影《滾弄》導演)
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余佳璋(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
李岳軒(《移人》編輯總監)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陳佩修(暨大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一本書帶你掌握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這是我所讀過關於緬甸的介紹與概述書中,最好的一本。」
──《南海》作者比爾.海頓(Bill Hayton)
名人推薦:媒體界、學術界、藝文界齊聲推薦
【專文導讀】
張翠容(國際獨立記者)
【深度推薦】
王子杰(電影《滾弄》導演)
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余佳璋(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
李岳軒(《移人》編輯總監)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陳佩修(暨大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一本書帶你掌握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這是我所讀過關於緬甸的介紹與概述書中,最好的一...
推薦序
不斷在變臉中的緬甸
張翠容
我們留意緬甸,主要是這個小國有美麗的民主女神翁山蘇姬,全球焦點放在她身上,她的一舉一動是國際媒體追訪的目標。大家認識的緬甸,它的過去、現在、未來就好像只圍著翁山蘇姬而來,或許再加一點點她的父親昂山將軍那段由他牽頭的獨立運動悲壯歷史。
英雄做時勢,時勢也做英雄;緬甸一路走來,都展現出不同的歷史時勢,從內到外之間的互動過程,複雜多變,但讀者往往只能靠媒體對某國、某地做出某些新聞性的描述,浮光掠影,在未知全貌下或許有不少疑惑,卻又容易匆匆下判斷。
去年(二○一五年十一月),當緬甸舉行第一次民主大選後,翁山蘇姬雖不能登上總統寶座,但她逐步掌握實權,正如她所說,她在總統之上。緬甸似乎揭開了歷史新一頁。自由化的緬甸,首先吸引的自然是外資,其實早於千禧年軍政府推行開放改革,外資已在覬覦這塊經濟處女地。
我有一位香港工業界朋友要到緬甸投資,爭喝頭啖湯,但又不無憂慮,例如軍人背後的動向、翁山蘇姬地位的穩固性、族群之間的矛盾、各利益團體的角力等等,都影響著緬甸的局勢和發展方向。
換言之,我們關注變臉後的緬甸,特別是翁山蘇姬的變臉,正受國際人權組織的極大非議。要知道,緬甸的穆斯林特別是羅興亞族群受到當地極端佛教徒的打壓。在二十一世紀竟然就在民主緬甸,出現種族隔離政策,在緬甸西部若開邦設有羅興亞族集中營,受隔離的羅興亞族為了自由投奔怒海,翁山蘇姬對此不願置評,但無疑這是民主緬甸一大隱憂甚至恥辱。
原來民主緬甸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疑問,緬甸不斷在變臉中。我們不明所以,其實反映了一個翁山蘇姬根本就不能讓我們認識緬甸,而理查.考科特這本《變臉的緬甸》正好為我們填補這個缺口。他是一名記者,不過他更像歷史學家,當他把緬甸不同的面孔放在歷史的脈絡中,便讓我們有恍然大悟之感。
市面上當然有不少有關緬甸的歷史書,大多流於死板沉悶,《變臉的緬甸》卻是一本活歷史,有記者對過去歷史的抽絲剝繭、又有記者在現場的考察記錄,層層緊扣,無論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歷史及新聞事件,都變得突然立體起來,至少可對現狀做出較可靠的分析。
作者對緬甸族群衝突分析得特別透切,湊巧我去年就這個議題也在緬甸做出一些探索。當千禧年緬甸進入緬甸民主轉型之際,軍政府為了對他們執政無能解困,遂轉移大眾的視線,向社會兜售恐懼與仇恨。
在二○○七年,緬甸軍政府因取消燃油補貼,導致油價上漲,公車收費漲價,讓生活困苦的緬甸民眾更陷入困境,引發連場示威,過萬名僧侶加入抗議行動,突然聲勢浩大,被稱為「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最後卻不幸遭血腥鎮壓。大部份示威僧侶不是給逮捕,便是逃亡到泰國去,一片風聲鶴唳。
全緬甸僧侶共五十萬,比四十五萬的軍隊為多,加上僧侶對群眾有感召力,軍方深知道不能長期與他們為敵,最後轉為懷柔策略。當被囚禁僧侶陸續獲釋,軍政府向一無所依的僧侶提供援助。在仰光一位曾參加二○○七年示威的僧侶向我說,有政府人員遊說他們成立護教組織,政府背後出資,他們護教之餘又可每月領人工,甚具吸引。
因此,自二○一○年開始,佛教界護教組織如雨後春筍,最令人觸目的是九六九運動,僧侶被誘導關注緬甸佛教國家的純正性。與此同時,政府不斷散放消息,國內佛教界正面對伊斯蘭的威脅,矛頭直指西部的羅興亞族。
一種陰謀論是這樣說的:根本就沒有羅興亞族,他們其實是從孟加拉非法偷渡到緬甸的孟加拉穆斯林,他們受背後更大勢力指示,編出他們在緬甸的根,目的是要吞併緬甸,消滅佛教。本來要聲討軍政府的僧侶,現在就轉而去護教,眼前有了新的敵人。
另方面,究其族群矛盾的遠因,亦可追溯至一九二一年的緬甸,仍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當時緬甸原住民在不同的地方,便說著不同的方言,但不表示他們屬於不同民族,只是殖民者硬要以民族把他們分類。換言之,殖民者在緬甸創出了好些民族名稱。
有趣的是,早年在緬甸一帶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在這方面也「貢獻良多」。他們走到偏遠的地方,遇上不一樣長相和口出別的方言的人,便為他們冠名;更甚者如有夫婦來自兩個族群A和B,生出來的子女,傳教士竟視他們為一個新族群叫AB,如此類推,使得緬甸族群變得特別多。當有你與我的分別,紛爭便來了。愈多的分別,紛爭便愈多,團結更渺茫。
換言之英國殖民者走了,留下各民族自相殘殺,這是不少前殖民地的眾生相。在其他處於民主轉型的地方,例如北非和東南亞,先未見民主之利,卻把複雜的內部問題,猶如潘朵拉盒子一打開便無法收拾,最常見的是族群矛盾湧現,宗教派糸之間的鬥爭更是棘手。
從緬甸再回看我們,是否有一種可憐身是眼中人之感?那就讓我們好好閱讀這本書、閱讀緬甸。
不斷在變臉中的緬甸
張翠容
我們留意緬甸,主要是這個小國有美麗的民主女神翁山蘇姬,全球焦點放在她身上,她的一舉一動是國際媒體追訪的目標。大家認識的緬甸,它的過去、現在、未來就好像只圍著翁山蘇姬而來,或許再加一點點她的父親昂山將軍那段由他牽頭的獨立運動悲壯歷史。
英雄做時勢,時勢也做英雄;緬甸一路走來,都展現出不同的歷史時勢,從內到外之間的互動過程,複雜多變,但讀者往往只能靠媒體對某國、某地做出某些新聞性的描述,浮光掠影,在未知全貌下或許有不少疑惑,卻又容易匆匆下判斷。
去年(二○一五年十一月),...
作者序
前言 馬賽克鑲嵌畫一般的緬甸
直到這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尾聲,緬甸近乎遺世獨立。它的孤立令人同情,並不光采;它的領導人作風獨裁,行事隱密,人民處在半封建狀態,極度貧困。放眼鄰國,這國家只能跟人民同樣蒙昧、政權同樣殘暴的北韓相比。這不是一隻亞洲虎,執政將軍們一味忽視過去數十年來讓東南亞脫胎換骨的科技及經濟創新,結果讓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壯麗國家江河日下。一個警察國家,監控著衰敗的經濟、普遍的饑荒和關在狗籠裡的政治犯。
這是緬甸的悲哀,而更悲哀的是這樣的發展軌跡不能歸咎於外在情勢。早在一九九○年代中期西方經濟制裁開始啃噬這個國家之前,緬甸軍政府已經鋪陳一條走向衰亡的道路。沒錯,從一九六二年起統治這國家的將軍們,接收的是一九四○年代撤離的英國殖民者留下的燙手山芋,但獨立後的新統治者卻讓原本層出不窮的問題更形惡化,讓這國家形同引火自焚。
在這本書裡,我將述說驕傲的帝國子民緬族所建立的王國,如何被一個歐洲帝國羞辱和征服的始末;殖民主義者如何為了一己私利剝削這片土地;在獨立之後,以將軍為首的政權如何試圖抹去外國勢力入侵的所有痕跡,建造一個他們想像中的純緬族國家。我將指出,荒腔走板的政策如何讓這個國家直到二○一○年仍大半處於孤立狀態,以及後來軍政府如何明顯改變路線,令全世界震驚,其中包括釋放了繼曼德拉(Nelson Mandela)之後世上最出名的政治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最後,我將檢視這些變革,試圖評論它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寫過去,邁向一個現代的亞洲國家。
我將從緬甸的自然地理、城鎮和村落、山川與叢林,以及棲居其中的各色族群來述說這國家的故事。數十年軍事統治切斷了這些族裔及其地域與緬甸其餘地區的往來,更別說與這世界的往來,不過對於在合理限度內想一探究竟的旅人來說,現今這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到得了的。就某方面來說,這是一本當代人類學作品,它重新發掘了在別處幾近消失的生活方式,也重現軍政府試圖要趕盡殺絕的許多族裔的遺痕,譬如毛淡棉(Mawlamyine,即Moulmein)的英緬人(Anglo-Burmans)和仰光市區的印度人。這些人韌性堅強,依舊存活下來,想必也在新緬甸的建設貢獻了力量。從這方面來看,在緬甸走訪探究有著渾厚豐碩的觸感,你仍可以親眼看見、親手觸摸到緬甸的活歷史,與之交談。這些都是拼貼緬甸這幅馬賽克鑲嵌畫的一個個閃著晶光的小巧碎片。
坊間當然有很多描寫緬甸的書,有新聞寫實、抒情描述,也有學術文章。本書末了的參考書目列出了其中寫得最出色的,或至少是我認為最受用的。然而這些著作大多數僅只著眼於緬甸政治、歷史、民族誌和文化幾個特定面向,時間框架通常也相當有限,本書嘗試做些突破。我想用一本書的篇幅對當代緬甸做個深入淺出的描述,在歷史和政治的解析當中穿插訪談與報導。必要時,我也說明了書裡引用的論據與數據的出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很高興他們的談話被引述,但我有時不能透露他們的姓名,理由不需贅言。遇上這種情形時,我都會清楚說明。
我以形塑當代緬甸的三股截然不同的力量來架構本書的第一部:英國殖民主義、大緬族主義、少數族裔爭取自治的抗爭。這些力量通常激烈碰撞、相互牴觸,震裂了這幅馬賽克鑲嵌畫。我從殖民時期的探討著手,並非我認為它必然是緬甸近代史最重要的一個面向,而是這個時期的遺跡,仰光市區裡幽森的龐然建築,是來到這法定國都的當代遊客最感震撼的。
本書所持的論點是,除非這三股力量被調和,一個嶄新國家就此從廢墟中崛起,否則緬甸終究無法享有和平繁榮的前景。從整個歷史來看,緬甸做為一個後殖民國家,自始至終從沒步上正軌,從無寧日。在這最深刻的層面上,這國家仍在生死存亡之間掙扎。全體人民能夠回首的黃金年代尚未出現,有的只是一段分崩離析、干戈不息的歷史,而對這段歷史又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緬甸,某人的黃金年代是另一人被打壓的悲慘回憶。
然而這些力量若能調和,報償何其浩大,因為這些相互對抗傾軋的每一股力量,都存有豐碩的商業、智識和文化資本。如果這些力量能夠統整融合,那麼緬甸當可輕易取回從前身為亞洲先進國家之一的地位。就目前來說,它仍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
第一章說明英國在緬甸藉由仰光、毛淡棉和實兌(Sittwe,舊名為阿恰布〔Akyab〕)這幾個舊時沿海的貨物集散地進行殖民統治的基礎和成果。第二章和第三章闡述緬甸獨立、民族主義以及軍政府的崛起,主要聚焦於新首都奈比多(Naypyidaw)以及古皇城曼德勒(Mandalay)。
我把緬甸置於區域脈絡中來看,以顯示它的經歷頗為平常,譬如被殖民以及反抗活動。西方很多人似乎預期,在反對勢力領袖翁山蘇姬的領導下,變革的緬甸肯定會發展出西方的自由民主。但從區域的共同歷史來看,緬甸比較可能變成像馬來西亞、新加坡或泰國那樣的威權國家,不健全的民主受族群和宗教的政治擺布。緬甸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四章和第五章談的是緬甸眾多的少數民族──有時又稱為「山區民族」(hill people)──的處境。他們主要居住在這國家的邊陲地帶,過去六十年左右都困在與中央低地緬族的衝突之中,而中央低地的緬族是最大族群,占全國總人口的六成。第四章談的是克欽邦(Kachin)。第五章原則上是談克倫邦和撣邦(Shan),但也把焦點擺在毒品的蹂躪,以及毒品猖獗如何威脅散居在緬甸東部邊境的所有少數族裔的生活與展望。少數民族和緬族之間的分裂,始終是這國家當代文化和政治上主要的斷層線,這斷層自獨立以來便一直存在。不僅是因為緬甸軍隊對山區民族的殘暴鎮壓,軍方也藉由持續的戰鬥來合理化它對緬甸各層面的極權控制,以及它對抗議學生和民主人士的壓制。
在第二部「為存續而改革」中,我探討了自從一九八○年代末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for Democracy,簡稱全民盟)和其他反對團體的崛起,緬甸軍政府面臨的改革壓力。尤其是最後三章,我特地評估了軍政府自二○一○年起在政策上的明顯轉向,這試圖回答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那就是經過數十年冷血統治,將軍們為何決定要採行前所未見的深遠改革?短短幾年之內,絕大多數的政治犯獲釋,報業解禁且蓬勃發展,連美國總統也前來訪問。
在最後一章〈緬甸的未來與多元社會的幽靈〉指出,改革初期的樂觀氣息如今正在消退,隨著族群和宗教暴力衝突──昔日緬甸的幽靈──的爆發,民主與現代化歷程面臨脫軌的危險。就某個層面上,對於成千上萬為求改革而飽受牢獄刑求之苦多年的政治活躍分子來說,達到部分民主的新時代是勝利的明證。然而在另一層面上,這國家目前則必須承受始料未及的改革後果。
前言 馬賽克鑲嵌畫一般的緬甸
直到這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尾聲,緬甸近乎遺世獨立。它的孤立令人同情,並不光采;它的領導人作風獨裁,行事隱密,人民處在半封建狀態,極度貧困。放眼鄰國,這國家只能跟人民同樣蒙昧、政權同樣殘暴的北韓相比。這不是一隻亞洲虎,執政將軍們一味忽視過去數十年來讓東南亞脫胎換骨的科技及經濟創新,結果讓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壯麗國家江河日下。一個警察國家,監控著衰敗的經濟、普遍的饑荒和關在狗籠裡的政治犯。
這是緬甸的悲哀,而更悲哀的是這樣的發展軌跡不能歸咎於外在情勢。早在一九九○年代中期西...
目錄
推薦序 不斷在變臉中的緬甸(張翠容)
關於地名與人名
地圖
前言 馬賽克鑲嵌畫一般的緬甸
第一部 多元社會及其敵人
第一章 血、夢想和黃金之城
第二章 將軍的復仇
第三章 緬族化運動
第四章 壓迫與反抗
第五章 毒品浩劫
第二部 為存續而改革
第六章 一窮二白
第七章 本夫人不轉
第八章 來自上層的改變
第九章 一場全新的地緣政治大競局
第十章 緬甸的未來與多元社會的幽靈
後記
誌謝
註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不斷在變臉中的緬甸(張翠容)
關於地名與人名
地圖
前言 馬賽克鑲嵌畫一般的緬甸
第一部 多元社會及其敵人
第一章 血、夢想和黃金之城
第二章 將軍的復仇
第三章 緬族化運動
第四章 壓迫與反抗
第五章 毒品浩劫
第二部 為存續而改革
第六章 一窮二白
第七章 本夫人不轉
第八章 來自上層的改變
第九章 一場全新的地緣政治大競局
第十章 緬甸的未來與多元社會的幽靈
後記
誌謝
註釋
參考書目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馬可孛羅出版日期:2016-09-03ISBN/ISSN:97898693358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