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焯雄
定價:NT$ 420
優惠價:9 折,NT$ 378
已售完,補貨中
作者簡介:
李焯雄
得過金曲獎,也得過文學獎,寫的多數是歌詞,但不務正業的時候居多,另有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寫歌詞以外的東西,他們互相提醒著,這不是一切,互為抗衡者。
http://www.lizhuoxiong.net/
名人推薦:
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林夕
《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張小虹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許悔之
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周耀輝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 。──李桐豪
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的餘韻……就像是他最近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不散,不見〉那樣。──邱瓈寬
我們僅還有,最珍貴的易碎物。她的是石頭,如經蒼生;他的,她希望,成玉。──黃碧雲
敬你法蘭我的同路人,請繼續。──李宗盛
《同名同姓的人》美術總監、首位於日本森美術館舉行個人展覽的攝影師──夏永康 Wing Shya
【推薦序】
抒情的可能不可能
◎張小虹
以前總想問,寫詩的夏宇和寫詞的李格弟(童大龍)有何不同? 讀完《同名同姓的人》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問題,很笨。寫詞的李焯雄,寫詩的李焯雄,寫散文的李焯雄,寫小說也寫評論的李焯雄,都是文字繁花、生滅涅盤的幻化,沒有本尊亦無分身,何來明鏡何來塵埃。
想當初,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歐蘭朵》(Orlando)中不早就說過,「如果心靈裡同時有七十二種不同的時間在滴答作響,那會有多少各形各狀的人……同時或異時駐居於人類的靈魂呢?有人說兩千零五十二個。」《同名同姓的人》之中有多少種時間在滴答作響? 多少個靈魂在穿插藏閃? 顯然這不是一個算術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不是一個幾何習作,而是一個拓樸演練。《同名同姓的人》是一本最坦承也最遮掩、最明亮也最陰翳、最暴露也最自閉的書,作者已死,一堆單數與複數的人稱代名詞自行流竄,妳我他們我們,男性女性中性無性,一群英文字母縮寫就地造反,A、B、C、M、L、T、E,(不)是意象(不)是密碼(不)是對號入座(不)是姑隱其名,還有那隨時出現、不請自來的「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和「內心獨白」(interior monologue),東南西北,內翻外轉,霧非霧來花非花。
但為何當書寫者明明擁有超級敏感細膩的文字功力,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清醒地耽溺於文學書寫後設形式的「裂解與雙重」(splitting and doubling)?《同名同姓的人》面對的是當代抒情的危機,無關於情歌氾濫或淚水過多,而關於抒情的不再可能。《同名同姓的人》嘗試回答了一個當代有關抒情書寫的關鍵問題:多情如何可以不濫情? 字戀如何可以不自戀?
答案總還是要回到張愛玲。她曾經如此擔心害怕,擔心害怕會成為「對於自已過分感到興趣的作家」,「我這算不算肚臍眼展覽,我有點疑心,但也還是寫了」(〈童言無忌〉)。而李焯雄終究不愧是張愛玲的知己(亦是香港大學的學弟),知道肚臍眼不能不看,但也不能老是盯著一直看,他索性將肚臍眼變成了「鏡淵」(mise enabyme),成就了自我做為文字影像的套層,肉薄於無限。這是李焯雄對張愛玲的致敬,也是李焯雄回應當代抒情困境的漂亮手勢,誰是納西瑟斯,誰不是納西瑟斯,不在梅邊在柳邊,不在水裡在鏡裡。
所以他問「(你有去過萬鏡樓臺嗎?一鏡影射另一鏡,在光影的反射旅途中往往忘了什麼是本源,什麼是重像)」(〈飛行百貨公司〉),所以他說「用不同的名字/演差不多故事/當生活美不美麗/也繼續」(〈艾美麗,愛美麗〉),英國的Emma 不識法國的Emma,沒有人在等沒有人。《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於是我們看到了粵語與英文進入中文時的語言感性張力,攝影影像進入文字時的虛實疊映,香港與台灣記憶模式與生存樣態的流轉,夢與醒與「夢之中又占其夢焉」的懸而未決。
表面上「同名同姓」的虛構緣起,來自〈同名同姓的人〉,萬芳的歌,李焯雄的詞。
到底 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 是熟悉的部份 卻又完全陌生
但如何讓熟悉變得徹底陌生、讓家變成非家? 如何讓書寫逼近「比遙遠更遠」的極限?《同名同姓的人》給出了最華麗蒼涼的實驗與試煉,有時是透過對世界微微淺淺的信念,「像每一個我(你)都可能連著另一個我(你),儘管表面上每個都是孤島,沒浮出水面的,地下血脈是相連的」(〈五分鐘完不了的事(or 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有時是透過不斷的裂解與復歸,自戀鏡像貼擠著死生劫毀的愛情,「你不認得我了/我卻是第一眼就認定了你/我不過是你千千萬萬之一/卻誤認你是唯一」(〈銀河系(一個人)〉)。有時是對變形不確定性的幽默與戲耍,「他是蝙蝠,在好人面前是獸,在壞人面前是鳥」(〈假面的告白〉)。有時則又是訴諸虛構的純粹性,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欲蓋彌彰,「我(們)有時寫些肚臍眼文章,相識的人讀來或許會有點好奇的趣味,但與其視之為專供偷看的日記,倒不如視之為第一身的敘事體,不一定都是真的」(〈今夜燈光燦爛〉)。
但更多時候《同名同姓的人》則是回到最初最早最原始版本的自我解構,回到命名、回到名相、回到意符本身的錯誤召喚,華麗轉身的非彼非此。如果從小到大、從默默無名到家喻戶曉,「李焯雄」就不能停止變身為「李卓雄」、「李悼雄」、「李罩雄」、「李___雄」,而「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李ジュオ雄』,其名自詨」,那《同名同姓的人》就都是當代感覺團塊的流變,流變─精衛、流變─刑天、流變─倩女幽魂、流變─李焯雄,自我的肚臍眼,幻化成虛實相生、無窮無盡的鏡中鏡、影中影。
「李焯雄」不是寫在水上的名字,也不是二十一世紀的臨水照花人。「李焯雄」是當代華文感性機器的超級界面,文字自我反身性的絕美姿態。你是同名同姓的人,你是異名同實的人,你是同物異名的人。當杜甫愛上李白,當普魯斯特變身卡爾維諾,當張愛玲遇見張愛琳,原來你也在那裡。
【推薦序】
李焯雄的左右搏擊(節選)
◎林夕
再澄清一件事: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
我開始些寫詞生涯之後,同時也在不同崗位工作。第一份工,是在香港《快報》當副刊編輯,這份報章主打普羅大眾,這種副刊專欄,一般屬快餐式文字,消閒消遣以消磨剎那為主──刻薄點說,輯錄成書重看的價值不高。我斗膽造次,邀請的作者,都屬異類,黃碧雲就是表表者。李焯雄自然也是其中一員猛將。我敢找,他可真敢寫,大家且看看他文章標題:〈在今日一個旅人〉、〈兩組靈魂的和聲〉〈太陽下班的時候〉、〈假面的告白〉,文學氣息力透紙背,有沒有?多虧了這個班底,我那副刊,翻到下一版,就像跳到另一個世界。
那時在報館收到李焯雄這些大作,邊校對排版邊感慨,營養如此豐富,讀者消化不及,我為他們可惜;若不能結集成書流傳久遠,我為李焯雄不值。果然,真的,現在這本《同名同姓的人》,就有收錄來自《快報》時期的「少作」,只是,晚了二十多三十年,而已。我只能說,他當時早慧的作品,來得太早,看這本書,則為時未晚。
然後,李焯雄才成為我們熟悉的作詞家。
你若喜歡流行曲,怎麼會忘得了他的歌詞,如果竟然走了眼沒留意到,不忙,慢慢倒帶,好好品嚐,具藝術高度的流行作品,沒嘗味期限,只會隨時間而鍍金。你若問:作詞家寫歌詞,作家寫文章,一個轉身跨界別,作品有何不同。
我在這裡冒昧代答:歌詞與文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歌詞如針,用兩百字左右磨練成一針,見血,刺中人心。
文章如錦袍,要由你自己親穿身上,慢慢感受生命的溫度、細節,藏在裡面的跳蚤,以如歌的行板,弄得你癢癢的,挑撥起對生活的觸覺。
有時是先有了針,再進一步織造錦袍,鋪展成文章。有時是禁不住對錦袍一絲一縷的感嘆,倒過來挑出那根針,化為歌詞。兩者有交集之處,也有各自天地。同名同姓的李焯雄,其實同時在兩個世界左右搏擊。
李焯雄寫給陳奕迅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緣起於張愛玲的故事而別有靈光,如果你曾為此感動,別忙著閃淚光,如果有足夠的好奇心,不妨看看這本書,裡面有他研究張愛玲的長篇細說,那裏沒有洋蔥,卻把洋蔥一層一層剝開來給你看。
當你把這本書看透透,可能會訝異:怎麼?原來……一個流行作詞家的世界,比想像中寬廣深邃得多。恕我直言,這是一場持續普遍的誤會;真相是,沒有這等眼界筆力功底,反而寫不出有井水處皆有人傳唱的動心之作。而凡用真心書寫的文字,無分形式,必如鏡子,照見作者本尊,進一步,帶領你我看見自己,更上層樓的,更發掘出從未如此看人事物的角度。
【推薦序】
轉身的姿態很美(節選)
◎周耀輝
他寫張愛玲寫Robert Frank寫黃碧雲寫《封神演義》寫杜甫愛上李白,「然後呢?然後」我記得他對《紅樓夢》一個原始印象是「老師在黑板上寫王熙鳳是“cock teaser”」。
他寫詞卻三番四次提出對寫詞的疑問,又依然在寫,依然在書中一字一字的記下自己的詞, 「然後呢?然後」我猜是為了拷問某種「缺」,是拷問書開始時「沒有就沒有/沒有人在等沒有人/欠」以及 「我父/中國男子向來就羞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的缺,最終告訴世界自己「照常營業」或說「照常營孽」。粵語中的「業」和「孽」是同音的,而李焯雄的母語是粵語,而他又是一個常常與文字嬉戲的人。
他寫「剩食之餘生」是準備打烊的小酒吧是京都的老街是兩個人吞吞吐吐挑撥起就像女身上的和服重重疊疊糾糾結結的過去,「然後呢?然後」我在想著追著故事的發展時,李焯雄忽然筆鋒一轉──又轉了又轉了,啊,原來故事另有故事,原來兩個人的未來可能也是甚至只是 一個人的想像。
左轉,毛孔在歌唱,再右轉,身上的和服份外重重疊疊糾糾結結,更美。李焯雄的文字就是如此這般引領著我們左轉再右轉, 在迷宮中,脫衣再穿衣。
儘管李焯雄好幾次談到Marcel Proust 的《追憶逝水年華》,但他的這些文字更令我想起 Alain Robbe-Grillet ,尤其是La maison de rendezvous。看,他書中5月12日到17日的所謂「專欄文章」,多像,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
李焯雄在書中發出過這樣的問題:「你寫不出來的時候,你會幹嘛?/那你愛不出來的時候呢?」 而說不出來呢?也許,轉身。
反正他站起來轉身的姿態很美。反正別無選擇,只能跟著他的文字轉啊轉。
「你別無選擇」。李焯雄一早已經用他爸爸的話提醒我們:慢慢就習慣了。當然,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其實,書寫其一目的或是結果就是為了對抗習慣。他的文字,不容習慣,最好慢慢。他是他爸爸也不是他爸爸。
【推薦序】
如玉(節選)
◎黃碧雲
我在一間酒吧咖啡店靜靜讀你的字。
「蘇珊」說「蘇三」,「艾美麗愛美麗」在「曖昩裡Amelie」,「飛行」「把戲」,他的「周耀輝周」你讀作「周耀輝. 周」,姓周又周,重重複複,反覆跌拋,李是文字的Juggler, 同音異義「七種靜脈」,其一是Jugular vein, 他寫你的《七種靜默》,你寫他的「張愛琳」厲鬼追溯「張愛玲」,你說上一本書不是《倩女幽魂》,他說不是和你也有份的《小城無故事》,二十年了,都有,「你都算守身如玉」, 你讀到你們的,「我們年輕」,你已經不再記得,不是不記而是不願記,「能夠活下來已經耗盡」,你默默在酒吧咖啡店流淚,「已經很久很久」,但李說「為甚麼流行歌詞那麼愛哭」,因為情感演出,不是李和你當初的寫麼?「你會認得出」,冷不防,何必──
我們在一間已經不存在的報紙寫的小字小語,我們總是互相指引,但我們還沒有見過面,我們沒有想像,我們見面總是談了又談,我們在一間大學的教室迴廊,望著蓮花,我們的未來,秀秀麗麗;我們在澳門的街道,經過指劃,我們說建築電影小說張愛玲鍾玲玲也斯,讓我們接近和疏遠的;我們在台北的夜晚,忠孝東路我們在人生的中間點,忽然停頓;我們在西維爾的火車站,我們下雨我們等待,「贊善里幾號」一個母親的死亡;我們在一個群眾聆聽的講廳,我們在長洲的一間簡陋餐廳,我們在已經重建的中環碼頭的長椅;然後我們來到;她打開──
真是我麼脆弱易碎,他寫她寫「小小細細的窗,窗外有早上的陽光──帶點檸檬的顏色與氣味」她寫他寫阿管(誰是阿管)(可能是一個重複的填詞人)「他的〈溫日〉像他的另一卷〈這就是生活〉」他寫作者張亞東與攝影張亞東 (這一次清楚了)他寫李焯雄寫「歌詞以外的東西」,「我們當然都知道/字詞和現實的落差」,她寫李焯雄與李焯雄寫,反覆相照──
等他的時候,他是最後一個。她沒有想過他不會來。也難免心焦。他拍照了,他說。所以他寫又有他的照片,寂靜景物,或偷窺。
你看我在看他在看──守了二十年,成了書。
李焯雄寫張愛玲的一段自我介紹,做了很詳細的考証。不如說這是李焯雄對「異名同實」或「自我凝視」的演繹。Eileen 愛琳,與張愛玲,異名並且有轉移的實。歌詞《浮城》寫「浮」:「在飛馳的時間/漂浮中想抓住點不變/清晨前/你看見/睡了幾年她/背對你的臉」,短小說《豐富和豐富的痛苦》寫白曉燕命案之「實」。李焯雄理解張愛琳與張愛玲,英文寫作的張愛無法完成被退稿是張寫於現實之浮,以中文書寫出版的張愛是張寫的一實。愛琳與愛玲,重疊參照不為一。李焯雄寫張愛在World Authors 1950-1970 的自我介紹,「簡單說就是『誰?甚麼?為甚麼?』的自問自答,映照了作家如何自照以及願意被看見甚麼」,李焯雄將此小自傳與《對照記》對照,「複數的我」;張愛與張愛之間,有兩段婚姻的相異──英文自傳張沒有提及自己的婚姻。讀李焯雄讀張愛玲張愛琳,就知道怎樣讀李焯雄寫:他透過重重折射反映看一個複李。複李複寫Italo Calvino,寫Robert Frank 的照片,寫寫作人的自戀「理性化的自身客體」「過度理智化的自我」複李「你不認得我了/我卻第一眼就認定了你/我不過是你千千萬萬之一/卻誤認你是唯一」。
所以你們即使相近,總是遙遠。無論日子有多長,三十年,或更久。你們同寫,你們寫四月你們讀同一首詩: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Memory and Desire,你們總是遲交稿,你們或者都受也斯影響雖然你們都不願意被他刺傷,你們出遊又是那麼必然,從來沒有猶疑與懷疑,你們各自尋找其後都不會問尋見與否因為都知道,尋找的虛耗,你們不見面也不掛念但再見你們還是從前的親或遠;你們寫如果無寫你們的生命是否──
完滿,因為無可破碎。她在酒吧咖啡店讀了一半的舊字,她覺得有一點冷。剛完成的旅程,在機場她等行李,「易碎物」,她想到了「如果還感覺破碎一定是靈魂」,重重裹裹,並且將行李關上,我的密碼是還沒有寫出來的,如果你讀,必然可以打開,層層密密,她合上了字紙,我們僅還有,最珍貴的易碎物。她的是石頭,如經蒼生;他的,她希望,成玉。
【推薦序】
我是李焯雄(節選)
◎李桐豪
我應該下樓,越過馬路去擁抱那人,但我沒有。彼時,戀愛的經驗等於性經驗,過了純情的年紀,但也不知如何使壞,我只是站在唱片行一遍又一遍地聽著莫文蔚,是《i》,女歌手第九張國語專輯,次年,她憑此拿下金曲獎女演唱人。心情是一盤CD兀自空轉,歌詞是一道雷射光,不偏不倚劈向我:「別說還有感覺/你我都知道擁抱不代表親切/可能是害怕被拒絕/不敢直接/還是我們再等下一次的機會/同樣皺著眉/卻有不同的滋味」,素昧平生的寫詞人寫出自己的心聲,心是 單人房,慾望卻是雙人床,我在女歌手的歌聲裡目送那人離開,走遠了,一段感情到底是結束了。
書中寫詞人交代:「關係可以有很多如果,但現實只有一個結果。放棄是會上癮的。」寫詞人用字斟酌,如同墓碑刻字那樣慎重,看待世情冷而哀矜,他總是這樣。在《i》與《X》之間,我將會在飯局裡遇見寫詞人。戴著帽子,寡言,拘謹地笑著,明明坐在對桌,卻遙遠如彼岸。如今,寫詞人出書了,書中追憶往事,感概人情世故,分享讀書心得,文章無法歸類,是小說、是散文,或者只是單純美好的文字。文章裡,他流露的態度也是這樣的疏離,再熟悉不過的繁體中文,讀著像他鄉異國的招牌,雨鞋寫成水靴,救護車是救傷車。凡語助詞的「嗎」皆寫成「麼」,像張愛玲。
寫詞人又寫道,「有時候,我們的頭都是可以互換的,張冠,李戴」旁觀他人的生活。讀書的心得、咖啡館聽來的八卦和是非、電話那頭,友人的感情困擾……落在寫詞人的手中變成了文字,輾轉落入歌手的嘴。寫詞人把麥克風交給了別人,姿態放得很低很低。如今出了書,站上了舞台,寫詞人仍然說自己是不重要的:「男子坐在那裡念對白,重重複複,他不過是張假面,存在代表另一個不存在的人。」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故而在偶然的機緣裡,我可以在李焯雄的文字裡決心離開一個人。扼殺一段感情,我們如同共犯一樣的親切,我是李焯雄。
【推薦序】
字裡行間的不散不見
◎邱瓈寬
李焯雄,極可能是中文詞壇最後一位大師,但作詞只是大家比較知道的他,他寫詞、寫詩、寫小說、做音樂、搞創意以及其他的,用很多同名同姓的分身或用藝名掩護地在做著不同的事,既可以企劃又可以創作,是難得的全才。他孤僻但真誠,可以跟你聊古書和最新的apps,又古老又潮。
他這本書,輕、簡、深、厚,這些矛盾的美好,他都同時做到了。
他的文字就是一種宿命,好比人生本無可挽回中的一點莫名的牽絆,正如他〈不散,不見〉,令人有揪心的疼惜。
他的憂鬱很可能是來自於此。
他的文字是酒,好酒第一下只會感到醇厚,找不到恰當的形容詞,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的餘韻……就像是他最近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不散,不見〉那樣。
光這一點就足夠回味很久……思量很久……。
【推薦序】
我的同路人
◎李宗盛
身為作詞人,我想我是了解法蘭的。
不是一般的那種了解。
而是說在創作的過程中,你經歷的我也經歷。
不安,杜撰,虛無地猜想,陰暗,耽溺自戀,反覆,若有所失,過貪。
頑抗,無必要的妒忌,高估自己,不知何時收手……
寫詞,我跟法蘭有時同讎敵愾,有時隔空交手。
這都是好的。
敬你法蘭。
我的同路人,請繼續。
【編後序】
這位認真憂傷的男子
◎許悔之
三四年了,我一直說服李焯雄在有鹿文化出書,直到今年方才落實,回想整個過程,我覺得他是帶著懷疑看著我的,他的踟躕與擺盪,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於:「許悔之,你真的喜愛我的書寫嗎? 你真的了解我在寫什麼嗎?」直到他確定我理解他的作品了,至少有一些程度理解了他,焯雄才開始正式地整理稿子,而有了書的雛型。
焯雄對一本書的完成,或者說,一本書應該用什麼樣的面貌和精神出現在這個世界,毋寧是一次哲學的演練。
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書稿雛型,是文圖搭配完成,並且以A4紙整齊列印、乾乾淨淨的兩大本,我細讀之後,把它交給了寫序者之一張小虹,那樣的謹慎,讓我覺得要出一本書的焯雄像是一名抄經人。
當開始正式進入編輯設計,更是我在編輯出版生涯之所未見,焯雄數次和我以及相關的有鹿文化夥伴細密地開會,其實都不太談怎麼編、怎麼設計,更像是焯雄向我們解說他創作的痕跡、思慮,以及躲在文字背後,那沒有被完全說出來的巨大的縝密的心意牽繫,我也不斷地在討論的過程裡,建構出對焯雄書寫的看法,對《同名同姓的人》的看法─甚至有一些時刻,我懷疑我們並不是在討論《同名同姓的人》,我們是在討論什麼是書寫。那樣的逼近本質的凝視,讓我想到了焯雄這本書所代表的其實是一位文字的手工藝者,像在完成一座教堂的鑲嵌玻璃畫,或者是敦煌莫高窟裡的繪畫師。
《同名同姓的人》要正式進入編輯設計了,焯雄的好友之一,香港知名攝影家、導演Wing Shya夏永康也從香港飛來三次參與,和我以及有鹿文化煜幃、彥如、佳璘等人,從形式發想到精神性的掌握,我們無所不談,從巨大的討論裡,逼出一種感覺,那種感覺就是要從石壁上長出一朵花,而且要扎根,而且要美麗。
所以,《同名同姓的人》是石壁之花吧。終於要被完成,好像在無始劫來,就算是一本書,也要和世間殷重的相見。
《同名同姓的人》是什麼? 張小虹的序已經說得非常通透,其他的撰序人也幫我們勾勒了李焯雄創作精神的風貌,對我而言,這是一本混合著詩、歌詞、散文、小說、劇場、攝影等等類別而難以分類的憂傷詩學。
憂傷是必然的,我們在世間誰不憂傷呢? 但在憂傷裡有知覺、有詩意的探望世界,焯雄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文字,都混合著「老秋意」與「新草綠」,憂傷之中,是因為知道了一切會時移事往,但有一絲絲的愉悅,是知道唯有無比殷重,我們在世間的記憶以及所創造的,才能來日方長……。
我會建議有意買了這本書或無意遇到的朋友,慢慢地讀這本書,《同名同姓的人》,其實我們是書中某種心情的任一人,當我們讀了這本書感覺到憂傷或者孤獨,就知道記憶從不終結,我們每個人活著都彷如世間最後一人。當我們從自己是世間最後一人的催眠裡,醒過來了,春花斑爛,人影交錯,或許我們都感覺到不同的滋味和意義,這就是文字的意義,從來都要有真心的參與,每一個字,才會發出光來,才會有意義。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然而,出版卻是有時間速度的,但是李焯雄對書的完成的想像是反速度的。世間一切的變化是速度的,但是李焯雄的書寫,努力地反速度。
所以我毫無困難地「忍受」了焯雄對完書過程中的挑剔與耗時,我和有鹿文化的夥伴只有用這樣的耐心,才能有一點點對等的回應了他對文字的敬重。
李焯雄筆下的世界是一種「艱澀的美」(di cult beauty),世界那麼艱難,書寫之又何可以容易? 沒有認真感覺這個世界,又何以言美? 所以請容許我竄改葉慈(W.B.Yeats)的詩句「一可怖之美於焉誕生」(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而為「一艱澀之美於焉誕生」(a di cult beauty is born)!做為向李焯雄這樣的創作之人致敬。
夏永康是第一位在日本「森美術館」展覽的攝影家,他三度從香港飛來台北,來和我們開會,他不斷地推翻我們的構想,他和焯雄不斷地演練書的感覺如何落實為具體的概念。
在一家餐廳裡,從中午到晚餐時間了,我用我的手機拍下了這次的編輯設計討論,在陰翳之光裡,我覺得有些激動,對焯雄和永康升起感激的心情,他們的敬重與縝密,讓我再一次於書寫編輯的手工藝術中重新感到新生;有一些難以說明的情緒,像傍晚的光,其實不是照射,是流動,從白之將逝中滴漏,從黑之將生裡湧出,《同名同姓的人》就是陰翳之光裡,我們認真憂傷的筆記簿。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8折24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7 |
6折 | 0 |
7折 | 12 |
7折以上 | 2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李焯雄
優惠價: 9 折, NT$ 378 NT$ 420
已售完,補貨中
作者簡介:
李焯雄
得過金曲獎,也得過文學獎,寫的多數是歌詞,但不務正業的時候居多,另有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寫歌詞以外的東西,他們互相提醒著,這不是一切,互為抗衡者。
http://www.lizhuoxiong.net/
名人推薦:
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林夕
《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張小虹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許悔之
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周耀輝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 。──李桐豪
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的餘韻……就像是他最近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不散,不見〉那樣。──邱瓈寬
我們僅還有,最珍貴的易碎物。她的是石頭,如經蒼生;他的,她希望,成玉。──黃碧雲
敬你法蘭我的同路人,請繼續。──李宗盛
《同名同姓的人》美術總監、首位於日本森美術館舉行個人展覽的攝影師──夏永康 Wing Shya
【推薦序】
抒情的可能不可能
◎張小虹
以前總想問,寫詩的夏宇和寫詞的李格弟(童大龍)有何不同? 讀完《同名同姓的人》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問題,很笨。寫詞的李焯雄,寫詩的李焯雄,寫散文的李焯雄,寫小說也寫評論的李焯雄,都是文字繁花、生滅涅盤的幻化,沒有本尊亦無分身,何來明鏡何來塵埃。
想當初,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歐蘭朵》(Orlando)中不早就說過,「如果心靈裡同時有七十二種不同的時間在滴答作響,那會有多少各形各狀的人……同時或異時駐居於人類的靈魂呢?有人說兩千零五十二個。」《同名同姓的人》之中有多少種時間在滴答作響? 多少個靈魂在穿插藏閃? 顯然這不是一個算術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不是一個幾何習作,而是一個拓樸演練。《同名同姓的人》是一本最坦承也最遮掩、最明亮也最陰翳、最暴露也最自閉的書,作者已死,一堆單數與複數的人稱代名詞自行流竄,妳我他們我們,男性女性中性無性,一群英文字母縮寫就地造反,A、B、C、M、L、T、E,(不)是意象(不)是密碼(不)是對號入座(不)是姑隱其名,還有那隨時出現、不請自來的「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和「內心獨白」(interior monologue),東南西北,內翻外轉,霧非霧來花非花。
但為何當書寫者明明擁有超級敏感細膩的文字功力,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清醒地耽溺於文學書寫後設形式的「裂解與雙重」(splitting and doubling)?《同名同姓的人》面對的是當代抒情的危機,無關於情歌氾濫或淚水過多,而關於抒情的不再可能。《同名同姓的人》嘗試回答了一個當代有關抒情書寫的關鍵問題:多情如何可以不濫情? 字戀如何可以不自戀?
答案總還是要回到張愛玲。她曾經如此擔心害怕,擔心害怕會成為「對於自已過分感到興趣的作家」,「我這算不算肚臍眼展覽,我有點疑心,但也還是寫了」(〈童言無忌〉)。而李焯雄終究不愧是張愛玲的知己(亦是香港大學的學弟),知道肚臍眼不能不看,但也不能老是盯著一直看,他索性將肚臍眼變成了「鏡淵」(mise enabyme),成就了自我做為文字影像的套層,肉薄於無限。這是李焯雄對張愛玲的致敬,也是李焯雄回應當代抒情困境的漂亮手勢,誰是納西瑟斯,誰不是納西瑟斯,不在梅邊在柳邊,不在水裡在鏡裡。
所以他問「(你有去過萬鏡樓臺嗎?一鏡影射另一鏡,在光影的反射旅途中往往忘了什麼是本源,什麼是重像)」(〈飛行百貨公司〉),所以他說「用不同的名字/演差不多故事/當生活美不美麗/也繼續」(〈艾美麗,愛美麗〉),英國的Emma 不識法國的Emma,沒有人在等沒有人。《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於是我們看到了粵語與英文進入中文時的語言感性張力,攝影影像進入文字時的虛實疊映,香港與台灣記憶模式與生存樣態的流轉,夢與醒與「夢之中又占其夢焉」的懸而未決。
表面上「同名同姓」的虛構緣起,來自〈同名同姓的人〉,萬芳的歌,李焯雄的詞。
到底 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 是熟悉的部份 卻又完全陌生
但如何讓熟悉變得徹底陌生、讓家變成非家? 如何讓書寫逼近「比遙遠更遠」的極限?《同名同姓的人》給出了最華麗蒼涼的實驗與試煉,有時是透過對世界微微淺淺的信念,「像每一個我(你)都可能連著另一個我(你),儘管表面上每個都是孤島,沒浮出水面的,地下血脈是相連的」(〈五分鐘完不了的事(or 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有時是透過不斷的裂解與復歸,自戀鏡像貼擠著死生劫毀的愛情,「你不認得我了/我卻是第一眼就認定了你/我不過是你千千萬萬之一/卻誤認你是唯一」(〈銀河系(一個人)〉)。有時是對變形不確定性的幽默與戲耍,「他是蝙蝠,在好人面前是獸,在壞人面前是鳥」(〈假面的告白〉)。有時則又是訴諸虛構的純粹性,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欲蓋彌彰,「我(們)有時寫些肚臍眼文章,相識的人讀來或許會有點好奇的趣味,但與其視之為專供偷看的日記,倒不如視之為第一身的敘事體,不一定都是真的」(〈今夜燈光燦爛〉)。
但更多時候《同名同姓的人》則是回到最初最早最原始版本的自我解構,回到命名、回到名相、回到意符本身的錯誤召喚,華麗轉身的非彼非此。如果從小到大、從默默無名到家喻戶曉,「李焯雄」就不能停止變身為「李卓雄」、「李悼雄」、「李罩雄」、「李___雄」,而「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李ジュオ雄』,其名自詨」,那《同名同姓的人》就都是當代感覺團塊的流變,流變─精衛、流變─刑天、流變─倩女幽魂、流變─李焯雄,自我的肚臍眼,幻化成虛實相生、無窮無盡的鏡中鏡、影中影。
「李焯雄」不是寫在水上的名字,也不是二十一世紀的臨水照花人。「李焯雄」是當代華文感性機器的超級界面,文字自我反身性的絕美姿態。你是同名同姓的人,你是異名同實的人,你是同物異名的人。當杜甫愛上李白,當普魯斯特變身卡爾維諾,當張愛玲遇見張愛琳,原來你也在那裡。
【推薦序】
李焯雄的左右搏擊(節選)
◎林夕
再澄清一件事: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
我開始些寫詞生涯之後,同時也在不同崗位工作。第一份工,是在香港《快報》當副刊編輯,這份報章主打普羅大眾,這種副刊專欄,一般屬快餐式文字,消閒消遣以消磨剎那為主──刻薄點說,輯錄成書重看的價值不高。我斗膽造次,邀請的作者,都屬異類,黃碧雲就是表表者。李焯雄自然也是其中一員猛將。我敢找,他可真敢寫,大家且看看他文章標題:〈在今日一個旅人〉、〈兩組靈魂的和聲〉〈太陽下班的時候〉、〈假面的告白〉,文學氣息力透紙背,有沒有?多虧了這個班底,我那副刊,翻到下一版,就像跳到另一個世界。
那時在報館收到李焯雄這些大作,邊校對排版邊感慨,營養如此豐富,讀者消化不及,我為他們可惜;若不能結集成書流傳久遠,我為李焯雄不值。果然,真的,現在這本《同名同姓的人》,就有收錄來自《快報》時期的「少作」,只是,晚了二十多三十年,而已。我只能說,他當時早慧的作品,來得太早,看這本書,則為時未晚。
然後,李焯雄才成為我們熟悉的作詞家。
你若喜歡流行曲,怎麼會忘得了他的歌詞,如果竟然走了眼沒留意到,不忙,慢慢倒帶,好好品嚐,具藝術高度的流行作品,沒嘗味期限,只會隨時間而鍍金。你若問:作詞家寫歌詞,作家寫文章,一個轉身跨界別,作品有何不同。
我在這裡冒昧代答:歌詞與文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歌詞如針,用兩百字左右磨練成一針,見血,刺中人心。
文章如錦袍,要由你自己親穿身上,慢慢感受生命的溫度、細節,藏在裡面的跳蚤,以如歌的行板,弄得你癢癢的,挑撥起對生活的觸覺。
有時是先有了針,再進一步織造錦袍,鋪展成文章。有時是禁不住對錦袍一絲一縷的感嘆,倒過來挑出那根針,化為歌詞。兩者有交集之處,也有各自天地。同名同姓的李焯雄,其實同時在兩個世界左右搏擊。
李焯雄寫給陳奕迅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緣起於張愛玲的故事而別有靈光,如果你曾為此感動,別忙著閃淚光,如果有足夠的好奇心,不妨看看這本書,裡面有他研究張愛玲的長篇細說,那裏沒有洋蔥,卻把洋蔥一層一層剝開來給你看。
當你把這本書看透透,可能會訝異:怎麼?原來……一個流行作詞家的世界,比想像中寬廣深邃得多。恕我直言,這是一場持續普遍的誤會;真相是,沒有這等眼界筆力功底,反而寫不出有井水處皆有人傳唱的動心之作。而凡用真心書寫的文字,無分形式,必如鏡子,照見作者本尊,進一步,帶領你我看見自己,更上層樓的,更發掘出從未如此看人事物的角度。
【推薦序】
轉身的姿態很美(節選)
◎周耀輝
他寫張愛玲寫Robert Frank寫黃碧雲寫《封神演義》寫杜甫愛上李白,「然後呢?然後」我記得他對《紅樓夢》一個原始印象是「老師在黑板上寫王熙鳳是“cock teaser”」。
他寫詞卻三番四次提出對寫詞的疑問,又依然在寫,依然在書中一字一字的記下自己的詞, 「然後呢?然後」我猜是為了拷問某種「缺」,是拷問書開始時「沒有就沒有/沒有人在等沒有人/欠」以及 「我父/中國男子向來就羞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的缺,最終告訴世界自己「照常營業」或說「照常營孽」。粵語中的「業」和「孽」是同音的,而李焯雄的母語是粵語,而他又是一個常常與文字嬉戲的人。
他寫「剩食之餘生」是準備打烊的小酒吧是京都的老街是兩個人吞吞吐吐挑撥起就像女身上的和服重重疊疊糾糾結結的過去,「然後呢?然後」我在想著追著故事的發展時,李焯雄忽然筆鋒一轉──又轉了又轉了,啊,原來故事另有故事,原來兩個人的未來可能也是甚至只是 一個人的想像。
左轉,毛孔在歌唱,再右轉,身上的和服份外重重疊疊糾糾結結,更美。李焯雄的文字就是如此這般引領著我們左轉再右轉, 在迷宮中,脫衣再穿衣。
儘管李焯雄好幾次談到Marcel Proust 的《追憶逝水年華》,但他的這些文字更令我想起 Alain Robbe-Grillet ,尤其是La maison de rendezvous。看,他書中5月12日到17日的所謂「專欄文章」,多像,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
李焯雄在書中發出過這樣的問題:「你寫不出來的時候,你會幹嘛?/那你愛不出來的時候呢?」 而說不出來呢?也許,轉身。
反正他站起來轉身的姿態很美。反正別無選擇,只能跟著他的文字轉啊轉。
「你別無選擇」。李焯雄一早已經用他爸爸的話提醒我們:慢慢就習慣了。當然,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其實,書寫其一目的或是結果就是為了對抗習慣。他的文字,不容習慣,最好慢慢。他是他爸爸也不是他爸爸。
【推薦序】
如玉(節選)
◎黃碧雲
我在一間酒吧咖啡店靜靜讀你的字。
「蘇珊」說「蘇三」,「艾美麗愛美麗」在「曖昩裡Amelie」,「飛行」「把戲」,他的「周耀輝周」你讀作「周耀輝. 周」,姓周又周,重重複複,反覆跌拋,李是文字的Juggler, 同音異義「七種靜脈」,其一是Jugular vein, 他寫你的《七種靜默》,你寫他的「張愛琳」厲鬼追溯「張愛玲」,你說上一本書不是《倩女幽魂》,他說不是和你也有份的《小城無故事》,二十年了,都有,「你都算守身如玉」, 你讀到你們的,「我們年輕」,你已經不再記得,不是不記而是不願記,「能夠活下來已經耗盡」,你默默在酒吧咖啡店流淚,「已經很久很久」,但李說「為甚麼流行歌詞那麼愛哭」,因為情感演出,不是李和你當初的寫麼?「你會認得出」,冷不防,何必──
我們在一間已經不存在的報紙寫的小字小語,我們總是互相指引,但我們還沒有見過面,我們沒有想像,我們見面總是談了又談,我們在一間大學的教室迴廊,望著蓮花,我們的未來,秀秀麗麗;我們在澳門的街道,經過指劃,我們說建築電影小說張愛玲鍾玲玲也斯,讓我們接近和疏遠的;我們在台北的夜晚,忠孝東路我們在人生的中間點,忽然停頓;我們在西維爾的火車站,我們下雨我們等待,「贊善里幾號」一個母親的死亡;我們在一個群眾聆聽的講廳,我們在長洲的一間簡陋餐廳,我們在已經重建的中環碼頭的長椅;然後我們來到;她打開──
真是我麼脆弱易碎,他寫她寫「小小細細的窗,窗外有早上的陽光──帶點檸檬的顏色與氣味」她寫他寫阿管(誰是阿管)(可能是一個重複的填詞人)「他的〈溫日〉像他的另一卷〈這就是生活〉」他寫作者張亞東與攝影張亞東 (這一次清楚了)他寫李焯雄寫「歌詞以外的東西」,「我們當然都知道/字詞和現實的落差」,她寫李焯雄與李焯雄寫,反覆相照──
等他的時候,他是最後一個。她沒有想過他不會來。也難免心焦。他拍照了,他說。所以他寫又有他的照片,寂靜景物,或偷窺。
你看我在看他在看──守了二十年,成了書。
李焯雄寫張愛玲的一段自我介紹,做了很詳細的考証。不如說這是李焯雄對「異名同實」或「自我凝視」的演繹。Eileen 愛琳,與張愛玲,異名並且有轉移的實。歌詞《浮城》寫「浮」:「在飛馳的時間/漂浮中想抓住點不變/清晨前/你看見/睡了幾年她/背對你的臉」,短小說《豐富和豐富的痛苦》寫白曉燕命案之「實」。李焯雄理解張愛琳與張愛玲,英文寫作的張愛無法完成被退稿是張寫於現實之浮,以中文書寫出版的張愛是張寫的一實。愛琳與愛玲,重疊參照不為一。李焯雄寫張愛在World Authors 1950-1970 的自我介紹,「簡單說就是『誰?甚麼?為甚麼?』的自問自答,映照了作家如何自照以及願意被看見甚麼」,李焯雄將此小自傳與《對照記》對照,「複數的我」;張愛與張愛之間,有兩段婚姻的相異──英文自傳張沒有提及自己的婚姻。讀李焯雄讀張愛玲張愛琳,就知道怎樣讀李焯雄寫:他透過重重折射反映看一個複李。複李複寫Italo Calvino,寫Robert Frank 的照片,寫寫作人的自戀「理性化的自身客體」「過度理智化的自我」複李「你不認得我了/我卻第一眼就認定了你/我不過是你千千萬萬之一/卻誤認你是唯一」。
所以你們即使相近,總是遙遠。無論日子有多長,三十年,或更久。你們同寫,你們寫四月你們讀同一首詩: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Memory and Desire,你們總是遲交稿,你們或者都受也斯影響雖然你們都不願意被他刺傷,你們出遊又是那麼必然,從來沒有猶疑與懷疑,你們各自尋找其後都不會問尋見與否因為都知道,尋找的虛耗,你們不見面也不掛念但再見你們還是從前的親或遠;你們寫如果無寫你們的生命是否──
完滿,因為無可破碎。她在酒吧咖啡店讀了一半的舊字,她覺得有一點冷。剛完成的旅程,在機場她等行李,「易碎物」,她想到了「如果還感覺破碎一定是靈魂」,重重裹裹,並且將行李關上,我的密碼是還沒有寫出來的,如果你讀,必然可以打開,層層密密,她合上了字紙,我們僅還有,最珍貴的易碎物。她的是石頭,如經蒼生;他的,她希望,成玉。
【推薦序】
我是李焯雄(節選)
◎李桐豪
我應該下樓,越過馬路去擁抱那人,但我沒有。彼時,戀愛的經驗等於性經驗,過了純情的年紀,但也不知如何使壞,我只是站在唱片行一遍又一遍地聽著莫文蔚,是《i》,女歌手第九張國語專輯,次年,她憑此拿下金曲獎女演唱人。心情是一盤CD兀自空轉,歌詞是一道雷射光,不偏不倚劈向我:「別說還有感覺/你我都知道擁抱不代表親切/可能是害怕被拒絕/不敢直接/還是我們再等下一次的機會/同樣皺著眉/卻有不同的滋味」,素昧平生的寫詞人寫出自己的心聲,心是 單人房,慾望卻是雙人床,我在女歌手的歌聲裡目送那人離開,走遠了,一段感情到底是結束了。
書中寫詞人交代:「關係可以有很多如果,但現實只有一個結果。放棄是會上癮的。」寫詞人用字斟酌,如同墓碑刻字那樣慎重,看待世情冷而哀矜,他總是這樣。在《i》與《X》之間,我將會在飯局裡遇見寫詞人。戴著帽子,寡言,拘謹地笑著,明明坐在對桌,卻遙遠如彼岸。如今,寫詞人出書了,書中追憶往事,感概人情世故,分享讀書心得,文章無法歸類,是小說、是散文,或者只是單純美好的文字。文章裡,他流露的態度也是這樣的疏離,再熟悉不過的繁體中文,讀著像他鄉異國的招牌,雨鞋寫成水靴,救護車是救傷車。凡語助詞的「嗎」皆寫成「麼」,像張愛玲。
寫詞人又寫道,「有時候,我們的頭都是可以互換的,張冠,李戴」旁觀他人的生活。讀書的心得、咖啡館聽來的八卦和是非、電話那頭,友人的感情困擾……落在寫詞人的手中變成了文字,輾轉落入歌手的嘴。寫詞人把麥克風交給了別人,姿態放得很低很低。如今出了書,站上了舞台,寫詞人仍然說自己是不重要的:「男子坐在那裡念對白,重重複複,他不過是張假面,存在代表另一個不存在的人。」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故而在偶然的機緣裡,我可以在李焯雄的文字裡決心離開一個人。扼殺一段感情,我們如同共犯一樣的親切,我是李焯雄。
【推薦序】
字裡行間的不散不見
◎邱瓈寬
李焯雄,極可能是中文詞壇最後一位大師,但作詞只是大家比較知道的他,他寫詞、寫詩、寫小說、做音樂、搞創意以及其他的,用很多同名同姓的分身或用藝名掩護地在做著不同的事,既可以企劃又可以創作,是難得的全才。他孤僻但真誠,可以跟你聊古書和最新的apps,又古老又潮。
他這本書,輕、簡、深、厚,這些矛盾的美好,他都同時做到了。
他的文字就是一種宿命,好比人生本無可挽回中的一點莫名的牽絆,正如他〈不散,不見〉,令人有揪心的疼惜。
他的憂鬱很可能是來自於此。
他的文字是酒,好酒第一下只會感到醇厚,找不到恰當的形容詞,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的餘韻……就像是他最近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不散,不見〉那樣。
光這一點就足夠回味很久……思量很久……。
【推薦序】
我的同路人
◎李宗盛
身為作詞人,我想我是了解法蘭的。
不是一般的那種了解。
而是說在創作的過程中,你經歷的我也經歷。
不安,杜撰,虛無地猜想,陰暗,耽溺自戀,反覆,若有所失,過貪。
頑抗,無必要的妒忌,高估自己,不知何時收手……
寫詞,我跟法蘭有時同讎敵愾,有時隔空交手。
這都是好的。
敬你法蘭。
我的同路人,請繼續。
【編後序】
這位認真憂傷的男子
◎許悔之
三四年了,我一直說服李焯雄在有鹿文化出書,直到今年方才落實,回想整個過程,我覺得他是帶著懷疑看著我的,他的踟躕與擺盪,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於:「許悔之,你真的喜愛我的書寫嗎? 你真的了解我在寫什麼嗎?」直到他確定我理解他的作品了,至少有一些程度理解了他,焯雄才開始正式地整理稿子,而有了書的雛型。
焯雄對一本書的完成,或者說,一本書應該用什麼樣的面貌和精神出現在這個世界,毋寧是一次哲學的演練。
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書稿雛型,是文圖搭配完成,並且以A4紙整齊列印、乾乾淨淨的兩大本,我細讀之後,把它交給了寫序者之一張小虹,那樣的謹慎,讓我覺得要出一本書的焯雄像是一名抄經人。
當開始正式進入編輯設計,更是我在編輯出版生涯之所未見,焯雄數次和我以及相關的有鹿文化夥伴細密地開會,其實都不太談怎麼編、怎麼設計,更像是焯雄向我們解說他創作的痕跡、思慮,以及躲在文字背後,那沒有被完全說出來的巨大的縝密的心意牽繫,我也不斷地在討論的過程裡,建構出對焯雄書寫的看法,對《同名同姓的人》的看法─甚至有一些時刻,我懷疑我們並不是在討論《同名同姓的人》,我們是在討論什麼是書寫。那樣的逼近本質的凝視,讓我想到了焯雄這本書所代表的其實是一位文字的手工藝者,像在完成一座教堂的鑲嵌玻璃畫,或者是敦煌莫高窟裡的繪畫師。
《同名同姓的人》要正式進入編輯設計了,焯雄的好友之一,香港知名攝影家、導演Wing Shya夏永康也從香港飛來三次參與,和我以及有鹿文化煜幃、彥如、佳璘等人,從形式發想到精神性的掌握,我們無所不談,從巨大的討論裡,逼出一種感覺,那種感覺就是要從石壁上長出一朵花,而且要扎根,而且要美麗。
所以,《同名同姓的人》是石壁之花吧。終於要被完成,好像在無始劫來,就算是一本書,也要和世間殷重的相見。
《同名同姓的人》是什麼? 張小虹的序已經說得非常通透,其他的撰序人也幫我們勾勒了李焯雄創作精神的風貌,對我而言,這是一本混合著詩、歌詞、散文、小說、劇場、攝影等等類別而難以分類的憂傷詩學。
憂傷是必然的,我們在世間誰不憂傷呢? 但在憂傷裡有知覺、有詩意的探望世界,焯雄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文字,都混合著「老秋意」與「新草綠」,憂傷之中,是因為知道了一切會時移事往,但有一絲絲的愉悅,是知道唯有無比殷重,我們在世間的記憶以及所創造的,才能來日方長……。
我會建議有意買了這本書或無意遇到的朋友,慢慢地讀這本書,《同名同姓的人》,其實我們是書中某種心情的任一人,當我們讀了這本書感覺到憂傷或者孤獨,就知道記憶從不終結,我們每個人活著都彷如世間最後一人。當我們從自己是世間最後一人的催眠裡,醒過來了,春花斑爛,人影交錯,或許我們都感覺到不同的滋味和意義,這就是文字的意義,從來都要有真心的參與,每一個字,才會發出光來,才會有意義。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然而,出版卻是有時間速度的,但是李焯雄對書的完成的想像是反速度的。世間一切的變化是速度的,但是李焯雄的書寫,努力地反速度。
所以我毫無困難地「忍受」了焯雄對完書過程中的挑剔與耗時,我和有鹿文化的夥伴只有用這樣的耐心,才能有一點點對等的回應了他對文字的敬重。
李焯雄筆下的世界是一種「艱澀的美」(di cult beauty),世界那麼艱難,書寫之又何可以容易? 沒有認真感覺這個世界,又何以言美? 所以請容許我竄改葉慈(W.B.Yeats)的詩句「一可怖之美於焉誕生」(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而為「一艱澀之美於焉誕生」(a di cult beauty is born)!做為向李焯雄這樣的創作之人致敬。
夏永康是第一位在日本「森美術館」展覽的攝影家,他三度從香港飛來台北,來和我們開會,他不斷地推翻我們的構想,他和焯雄不斷地演練書的感覺如何落實為具體的概念。
在一家餐廳裡,從中午到晚餐時間了,我用我的手機拍下了這次的編輯設計討論,在陰翳之光裡,我覺得有些激動,對焯雄和永康升起感激的心情,他們的敬重與縝密,讓我再一次於書寫編輯的手工藝術中重新感到新生;有一些難以說明的情緒,像傍晚的光,其實不是照射,是流動,從白之將逝中滴漏,從黑之將生裡湧出,《同名同姓的人》就是陰翳之光裡,我們認真憂傷的筆記簿。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7 |
6折 | 0 |
7折 | 12 |
7折以上 | 2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8折24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