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出拔萃超群的孩子
挑戰逆境時,高IQ、EQ都不如高AQ(逆境商數),
給孩子改變自己人生的最強力量──挫折復原力!
你的孩子真的會不同凡響!
教出高受挫力孩子的八大思維指標
高度受挫力比高度EQ更重要。具備強大挫折忍受力的孩子,能以自信堅決的態度、細膩思考與同理心,迎接生命中的所有挑戰,改變自己未來的人生!
為什麼父母總是執意指出孩子的缺點,並用損害孩子自尊的方式去糾正他們?父母的負面教養腳本該如何改寫,才能幫助子變得深思熟慮,擁有自信與屢敗屢戰的勇氣?答案就在「八項思維指標」裡!
⊙擁有「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
⊙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接受孩子的本性,是設定正面教養腳本的根本
⊙幫助孩子感受成功經驗
⊙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犯錯觀念
⊙提升孩子問題解決力與決策力
⊙培養受挫力的管教方式
改變孩子的「人生負面腳本」,父母要這樣做:
․父母不要把時間及精力浪費在導正孩子的缺點,而要協助孩子擴充心性資產。
․當小孩遭遇逆境挑戰時,父母的適時協助,會讓孩子快速從挫折感中恢復自信。
․能夠越挫越勇的小孩,多半視錯誤為學習的機會,而非失敗的表徵。
․同理心並不意味家長同意小孩做的每件事,而是代表努力欣賞並接納小孩的觀點。
․同理心與「對小孩讓步」、「慣壞小孩」無關,也與「為小孩設定適當限制」無關。
․當小孩發現自己的長處時,會更願意在其他非專長領域迎接挑戰。
․如果要培養小孩的受挫力,必須反思我們希望小孩如何描述我們。
․父母可以對孩子設身處地,但不一定要同意孩子所做的事;父母可以接納孩子的感受和信念,但不一定要贊同。
強力推荐
「父母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透過本書,他們可以改變自己孩子的競爭力。」
~童利菁,特殊教育專家
「打造孩子內在力量、希望與樂觀特質,即使面對高難度挑戰,他們也能自信前進。」~許育成,退休小學校長
「幫助父母將對孩子的關注焦點,由缺點轉移到優點。」
~陳芳宜,《教出正向態度的孩子》作者
「希望孩子有能力掌控自己生命的父母,本書提供最明確方向與最佳捷徑。」
~童利菁,《9關鍵,讓孩子的行為不失控》作者
「在作者的建議與引導下,父母絕對可以教出高度挫折忍受力的孩子。」
~胡玲美,中學老師
作者簡介:
張淑芬
心理學博士
現職為大學老師,同時也是臨床心理治療師,
現居美國,育有兩個女兒。
著作:《教出「情緒放鬆」孩子的順勢教養法》、《與孩子一起解決的53個教養難題》
章節試閱
01 改寫負面腳本,才能改變孩子
小學五年級的小宏,自信滿滿的在組裝一個複雜的組合玩具,一個小時後,他變得越來越焦躁,最後把手上的玩具往地上一摔,生氣的掉頭去看電視。
媽媽見狀,口氣諷刺的說:「你看,被我說中了吧!我就說你辦不到的!你做事情既沒耐心又沒有組織力,而且連解說圖都不看,怎麼可能成功呢?」
其實,媽媽對於自己的教導方式和態度感到十分挫折。她知道在那個當下,兒子需要的是協助、引導和鼓勵,不是批評。她不但沒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培養他學習克服逆境的能力,還影響了他將來面對挑戰時的決心。
當被問到對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時,絕大多數父母的答案是健康、快樂、成績好、受歡迎。不過,一旦檢視自己的教養目標時,他們也同時會發現,孩子若想達成這些目標,就必須仰賴能夠妥善處理日常各種挑戰的內在力量。這種適應與自覺足以克服挑戰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受挫力」。
心理學家們曾針對生活中遭遇不同逆境的孩子進行研究,結果證明,受挫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強大到足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也都能夠克服艱巨障礙,順利進入成年期;而有些孩子卻因為缺乏這種力量,而淪為早年經驗及環境挑戰的受害者。受挫力,包含了幾種能力:
․有效處理緊張與壓力的能力;
․適應日常生活中各種挑戰的能力;
․從失望與創傷的情緒中復原的能力;
․找到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尊重自己及他人,且與他人自在相處的能力。
多數父母都認同孩子必須具備受挫力,同時也體認到在教養孩子時,培養孩子的逆境商數(受挫力)遠比培養智商(IQ)和情緒智商(EQ)更重要。問題是,他們都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培養孩子。
他們會嘗試許多不同的教養方式,但並不確定到底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亦或做了之後是否能很快見到效果。部分父母認為,外在世界就是解答,於是堅持改變周遭的世界,但又覺得要與整個大體制和瞬息萬變的社會衝撞,實在感到力不從心。
沒有孩子不受環境影響,也沒有孩子不遭遇挫折與逆境。因此,如果要培養越挫越勇的孩子,就不該花費所有精力改變周遭世界,而應該要從改變親子相處方式著手。
多數父母都知道,當孩子面對挫折、逆境時,若能適時提供協助,會讓孩子因此而更有自信克服困境。但是,有些父母並不如此認為,總是陷入自我安慰的迷思中,並且堅信:孩子終將「平順長大」,不可能會碰到重大壓力或困境。
某天,小學三年級的小亞放學回家時,哭喪著一張臉向媽媽抱怨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她說同學都不和她玩,而且還叫她滾遠一點。她難過的問媽媽該怎麼辦。
媽媽雖然知道,培養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而且必須從小就開始引導她學習。但是,看到女兒委屈又焦慮的模樣,她並沒有和女兒討論各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反而說:「下次那些同學再這樣對你,你就告訴他們,你一點也不希罕和他們玩。」
這位媽媽反射式的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態度或許撫慰了孩子受傷的心靈,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與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受挫力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不是等到孩子踏入社會後才需要學習的課業。父母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找出一套與孩子互動的指導原則,強化他們奮發向上的能力,教導他們認識何謂友誼、競賽、面對錯誤、學習與人分享與善盡義務,並以細膩的思考、同理心、堅定的信心和決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父母要把握和孩子互動、解決問題的機會,因為每次都是培養孩子受挫力的良機。在這些過程中,孩子會透過處理每件事或問題的過程,學習到更多啟示,而克服逆境的種子也會因此受到激勵而萌發茁壯。
由於每個人的內在和生活環境都存在各種差異,所以父母在培育及塑造孩子的行為態度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功能。在探討父母必須具備哪些教養的思維,才有能力發展且強化孩子受挫力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想法。
一個孩子必須具備哪些特質、技巧和能力,才能擁有受挫力呢?孩子樂觀自信面對未來的態度又從何而來?只要能掌握他們的思維,就擁有寶貴的資訊來源,做為教養孩子忍受挫折的準則,培養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八項指標思維,教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具備受挫力且越挫越勇的孩子,與一般孩子最明顯的差異是,他們擁有某些特質及觀察自身和世界的方法,而且能把自己的觀察所得轉化為有效行動。這類型孩子擁有一般孩子所沒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
․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且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
․為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學會解決問題及做決定的能力;
․把錯誤和困境視為學習的良機,而非失敗的象徵;能夠勇敢面對挑戰,也不逃避壓力;
․倚賴積極的適應策略讓自己不斷成長,而非弄巧成拙;
․清楚自己的弱點,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天賦;
․自我概念中都是優點及能力強的形象。
․發展出與同儕、成人相處的技巧,能夠自在且適當的向可提供協助的人求助;
․明確知道自己所能控制的生活面向,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面向上,不浪費精神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發展出這些特質,都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的情緒,具有勇於面對挑戰、跌倒再站起來、越挫越勇的能力。只是,父母該如何善用每一次與孩子互動的機會,發展出一套方法,持續不斷強化孩子的受挫力?
不論在任何時候,只要一提到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時,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著相同的想法,就是希望能有一套清楚又容易操作、內容涵蓋重要原則、概念及行動計劃的標準訓練流程。因為在為孩子籌劃未來時,如果能有一套既定的操作原則,或一條明確可遵循的方向,總會令人感到比較安心。就像某位父親所說的:「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份標準操作流程,孩子或許比較容易達到終點。」
然而,培養孩子受挫力是一個長遠的複雜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充滿了挑戰、挫折、逆境和成功,實在無法精確掌握,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標準流程」。所幸,過程中有某些指標足以協助父母探索且賞識每個孩子獨特性。這些指標提供許多可應用在各種面向上的原則及概念,指點父母如何培養越挫越勇的孩子。
想要增強孩子的受挫力,使他變得越挫越勇,父母必須具備以下八項指標思維。但在此同時,父母仍需不斷思考、反省、調整,以免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教養行為。
一、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對小學三年級的小漢來說,完成家庭作業就有如登天那麼難。小漢在幼兒園階段便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不過他在美術方面卻極具天賦,還得過全國性的美術比賽首獎。
不幸的是,重視課業成績的父母雖然知道兒子對學業不感興趣,仍執著的相信,只要小漢「更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完成作業。他們還對小漢祭出了罰則,表示只要任何一科的成績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就罰他兩個星期不准畫畫。
小漢的父母要他「更努力」,出發點也許是基於善意,但小漢在聽到「更努力」這類字眼時,卻未必能感受到父母的善意。正如許多年輕的孩子,當一再聽到大人告誡「更努力」時,都會覺得這三個字其實是在否定他們的表現,或對他們能力的批判或指責,結果反而更加深他們在學業上的挫折感,完全無法激起他們追求成功的渴望。
不論任何層面的人際關係,「同理心」都是關係融洽的最重要基礎。在親子關係中,同理心的簡單定義是,父母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但這並不表示父母應該同意孩子的任何要求或期待,而是父母應該要努力欣賞並接納孩子的觀點。
雖然所有父母都會認為自己對孩子有同理心,但就長期觀察結果顯示,只有當孩子的表現符合父母的期待與要求時,父母才比較容易對孩子表現出同理心;相反的,當父母對孩子的表現失望,或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挫折、憤怒或厭煩時,內心也會產生負面的感受,這時即使是極有耐心的父母,對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美莎已經十二歲了,卻還是改不掉內向又怕生的個性,每次父母要她和親友打招呼時,她的情緒就變得非常緊張。
不論是在公共場所遇到認識的大人,或是陌生人到家中拜訪,她都會躲到媽媽背後。她的父母自認很愛孩子,怎麼都不明白她為何會這樣。他們告訴美莎,如果她不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也不會想要跟她做朋友或和她一起玩。為此,美莎必須費上好大的力氣,才能鼓起勇氣抬頭看著對方,並以微弱的聲音,迅速的向對方說「你好」。
美莎的父母希望女兒更外向,卻忽略了她天生害羞又怕生的本性。他們不時的提醒害羞的美莎要有禮貌,這只會更加深孩子的焦慮不安,也凸顯他們沒有體諒孩子的心境,反而以退縮的方式來逃避內心的不自在感覺。
具備同理心的父母會考慮到,如果別人用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我,我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我已經盡了最大的能力去做某件事情,卻仍然做不好,那麼聽到別人對我說「要更努力」時,我就真的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嗎?
對一個生性害羞的孩子,如果父母能以感同身受態度,對他說明道理再加上鼓勵,可能就能增強他的受挫力,使他肯定自我價值,並成功克服怕生與害羞。例如,美莎的爸爸如果能夠用不帶批評、責備並主動提供協助的說辭,對女兒說:「我知道每個小朋友都會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所以爸爸以後會幫你,這樣你就不會那麼害怕和別人打招呼了。」那麼,他就是為美莎創造一個能夠提升受挫力的環境,讓她覺得怕生和害羞其實是正常的現象,同時也因為爸爸的支持而感到比較自在且有信心。
「同理心」這種能力,可以培養嗎?當然可以。父母可以透過問題的引導,誘發對孩子的同理心。這些問題例如:
․「我希望孩子怎麼描述我?」;
․「孩子對我的描述跟我所希望的,距離多遠?」;
․「我的舉止是否會讓孩子樂意與我談話或與我合作?」;
․「我會希望別人用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跟我說話嗎?」
能夠克服挫折、焦慮,並能夠問自己這些問題的父母,便能夠對孩子發揮同理心,從孩子的立場看待事情與問題。
二、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讓溝通效果倍增
同理心可以使親子溝通變得更輕鬆且效果倍增。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單靠語言是不夠的,更要懂得積極聆聽,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想法,並避免造成權力衝突的對話。積極聆聽的技巧包括:
․不打斷孩子說話;
․不否定孩子的感受;
․不把孩子逼到無話可說;
․避免使用「總是」、「從來不」等人格攻擊的絕對字眼(例如,「你從來都不幫忙」、「你總是目中無人」)。
擁有高度受挫力的孩子,在經過父母的協助與引導後,都能發展出有效溝通的能力。像前文所提到的小宏,他的媽媽總是指責他耐心不夠,沒辦法仔細閱讀說明書,根本別想成功組合玩具。這就是打擊孩子受挫力的例證。
在與受挫力相關的許多行為中,溝通技術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包括了人際關係技巧、同理心、問題解決,以及做決定的能力等。
三、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大多數的父母在管教上都是立意良善的,努力想要改掉孩子的負面行為,但卻總是一再把早已被證明無效的教養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例如,一看到滿地的玩具,父母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嘮叨,但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雖然如此,這些父母依然重複這種無效的溝通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需要改變的人是孩子,而非自己。只不過在這樣的僵持對峙中,能堅持得最久的通常是孩子。
具備挫折忍受力的父母,在面對自己的管教方法無效時,會坦然承認,然後努力改變他們的「負面教養腳本」。這些父母的負面腳本往往是來自於幼時的成長經驗,或者不正確的資訊。
以六歲的小畢為例。
小畢又把果汁灑出來了!這個星期以來,他已不知道第幾次把牛奶、果汁或開水灑出來,害得媽媽必須經常清理他所製造的髒亂。雖然父母都是極有耐心的人,但也被小畢的這個行為搞得頗為煩躁。他們斥責小畢說:「你就不能把杯子拿好嗎?你不知道這樣會給我們製造麻煩嗎?」
小畢感到很受傷又難堪。他心想:「我不是故意要把飲料灑出來的,可是有時候就是會握不穩杯子啊!」他答應爸媽不要會把果汁或牛奶灑出來。不過,才隔二天,他又把牛奶灑到地上了。
媽媽生氣的拿走那杯牛奶,並說:「我希望你記住,把杯子拿好了,你才有牛奶或果汁可以喝。」
如果小畢的父母對孩子具備同理心,就會體認到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也就不會認為小畢故意把飲料灑出來,然後以剝奪他喝飲料的機會作為懲罰。能夠同理孩子處境的父母,會針對孩子的問題或特定障礙來調整管教方法。例如,他們會改用有加蓋的瓶子或附吸管的水壺來裝飲料,如此也省得他們要忙著清理孩子灑出來的飲料。
改變負面教養腳本,並不表示父母承認自己錯誤,也不表示要放棄孩子或寵壞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孩子了解:處理艱困狀況時要更負責任,且更有義務向他人說明清楚。
四、接受孩子的本性,才能設定正面教養腳本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都是獨特的。有些孩子帶著隨和、順從的氣質來到世界;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就是「難纏」;有些孩子生性大膽、無所畏懼;但也有些就是膽小、害羞、敏感且小心翼翼。
父母若是不了解或無法接受孩子的本性,便容易說或做出一些破壞親子關係的事。當他們協助孩子設定期待與目標時,往往會以自己的期待和目標為依據,但那些卻是孩子無力達成的。
九歲的小治在一所學費昂貴的雙語學校就讀,但他似乎對讀書這件事完全不感興趣。不論是參與活動或課業表現,他幾乎不曾有過表現良好。
每天早上,他似乎都處於恍惚的狀態,每次只要錯過校車,父母便會理所當然的開車送他上學。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媽媽每天提早三十分鐘叫他起床準備上學,但這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讓他有更多時間做白日夢或玩玩具,結果他還是錯過校車。
後來,學校老師建議父母,下次小治再錯過校車時,不要再送他上學,就讓他因遲到而被記曠課,如此他才能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態度。他們接受了老師的建議,對小治表明他必須自己搭校車上學。但是,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驚訝的發現,隔天小治並沒有提早起床準備上學。對於兒子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們感到非常生氣,卻也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之下,他們決定祭出罰則,禁止小治參與他熱愛的球類活動。
其實,他們一直都沒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的真正問題。小治老是遲到並不是他不負責任,而是因為他極容易分心又動作慢所造成的。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這種行為可以說是他們的天性。
要改變孩子的負面行為,有效的方法不是對他祭出處罰或怒斥,而是接納他的行事風格,並與他一起討論出合適的解決辦法;或者與老師合作,指派給他一項能夠讓他積極行動的任務。例如安排他當衛生班長,讓他提早到學校監督同學們的打掃工作。
接受並賞識孩子的本性,並不表示父母要為孩子不當的、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找藉口,然後原諒他們;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負面行為,然後以不損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協助他們改變。
01 改寫負面腳本,才能改變孩子
小學五年級的小宏,自信滿滿的在組裝一個複雜的組合玩具,一個小時後,他變得越來越焦躁,最後把手上的玩具往地上一摔,生氣的掉頭去看電視。
媽媽見狀,口氣諷刺的說:「你看,被我說中了吧!我就說你辦不到的!你做事情既沒耐心又沒有組織力,而且連解說圖都不看,怎麼可能成功呢?」
其實,媽媽對於自己的教導方式和態度感到十分挫折。她知道在那個當下,兒子需要的是協助、引導和鼓勵,不是批評。她不但沒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培養他學習克服逆境的能力,還影響了他將來面對挑戰時的決心。
當被問到...
作者序
受挫力,改變孩子的未來
專家們多年的臨床研究結果,讓所有的父母了解到,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挫折忍受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受挫力,是一種適應並克服困難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越挫越勇。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個孩子天生便擁有這樣的能力特質,並非專屬於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
本書綜合許多有關受挫力的研究,並以實例闡明,如何培養孩子面對及克服逆境的能力,深信一定能讓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家們從臨床經驗發現,許多孩子之所以迷失,是因為父母與師長們虛耗時間,將精力浪費在導正孩子的缺點,卻忽略了要幫孩子建立並擴充心性資產。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即使是從事教育工作,也很難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才要接受「導正缺陷」的訓練,就是先找出錯誤,再提出對策。這就是心理學界所謂的「缺陷模式」。
不過,這種模式並無法達成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出孩子的長處,協助他們發揮,改善他們的未來」。這種模式只能做到解除症狀,卻無法改變長期的結果。只有培養孩子受挫力的特質,才會改變孩子的未來。
本書描述心性堅韌的孩子的主要特性,並透過無數的家庭案例,提供許多明確概念和策略,說明父母在培養孩子受挫力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的態度及策略,以建立孩子屢敗屢戰精神的實用概念。衷心希望這些概念、原則及方針,能使讀者及其孩子的生命大為改觀。
受挫力,改變孩子的未來
專家們多年的臨床研究結果,讓所有的父母了解到,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挫折忍受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受挫力,是一種適應並克服困難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越挫越勇。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個孩子天生便擁有這樣的能力特質,並非專屬於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
本書綜合許多有關受挫力的研究,並以實例闡明,如何培養孩子面對及克服逆境的能力,深信一定能讓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家們從臨床經驗發現,許多孩子之所以迷失,是因為父母與師長們虛耗時間,將精力浪費在導正孩子...
目錄
前言 受挫力,改變孩子的未來
01 改寫負面腳本,才能改變孩子
八項指標思維,教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一、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二、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讓溝通效果倍增
三、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四、接受孩子的本性,才能設定正面教養腳本
五、強化孩子的「特長」,並幫助他體驗成功
六、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犯錯觀念
七、提升孩子問題解決力與決策力
八、培養受挫力的管教方式
02 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同理心是正向教養的起點
父母懂得自我檢討,孩子才有學習對象
「同理孩子處境」的四個阻礙
一、重蹈上一代的管教方式
二、生氣時,就很難同理孩子的處境
三、認為「孩子就是故意要惹我生氣」
四、認為同理心會寵壞孩子
掌握三目標,成為「設身處地」的家長
一、以「同理心」為教養的核心
二、以童年經驗為指南,發展與孩子的互動
三、把同理心付諸行動
03 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讓溝通效果倍增
有效溝通是培養受挫力的關鍵
無效溝通的三個原因
一、讓幼時的負面經歷不斷重演
二、憤怒削弱了溝通技能
三、先入為主的認定孩子是故意的
提升溝通效果的八個步驟
一、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和他對談
二、排訂家庭時間,主動溝通
三、不預設立場的積極聆聽
四、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接納他
五、設身處地,就能解除孩子的防衛
六、溝通時要避免批評與指責
七、溝通時要簡短、清楚、焦點集中
八、了解「重複」的重要性
04 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盲目堅持負面腳本
改寫負面腳本的四個阻力
一、一套腳本走天下
二、認為讓步會寵壞孩子
三、認為「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也沒有變壞」!
四、認為「孩子應該感激父母的努力改變」
五個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一、先問自己可以做什麼改變
二、了解問題根源與改變目標
三、釐清自己所做的改變,以及為何無效
四、用心尋找方法,必能有所收穫
五、別因一時見不到效果,就放棄希望
腳本,可以隨時調整
05 接納孩子的本性,才能設定正面腳本
接納,是培養孩子受挫力的基礎
承認並接納孩子的天生氣質
順從型孩子
慢半拍型孩子
磨煩型孩子
接納的是本性或理想樣貌
練習接納孩子的四步驟
一、熟悉孩子在氣質、發展和行為上的差異
二、檢視自己對「接納孩子本性」的態度
三、現實不符期待時,該改變的是父母
四、與孩子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06 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經驗」
累積成功經驗的四種阻礙
一、無法感受成功的喜悅,而變得消極悲觀
二、否定自己的能力
三、設定超出孩子能力的標準
四、成功的定義由父母單方界定
引導孩子體驗成功的四個準則
一、公開讚美孩子的好表現
二、稱讚孩子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打造能強化孩子特長的環境
四、接受孩子的獨特天賦與成就
成功歷程值得一再重複
07 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犯錯觀念
理解孩子的錯誤與挫折
無法正面看待錯誤的四個障礙
一、先天氣質的影響
二、父母的否定評語
三、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四、想解除犯錯恐懼,卻越做越錯
協助孩子面對錯誤的三個守則
一、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
二、對孩子的期待應符合實際
三、讓孩子知道「犯錯是可以被接受的」
08 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力與決策力
問題解決力vs受挫力
提升孩子問題解決力的三個障礙
一、否定孩子做決定的能力
二、對孩子抱持不切實際的高度期望
三、孩子的決定必須符合父母的好惡
強化孩子問題解決力與決策力的三法則
一、成為孩子的最佳示範
二、製造機會,讓孩子學習做選擇
三、增強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順序
學習掌握「生命自覺」
09 培養孩子受挫力的管教方式
管教的最重要工作:執行紀律
破壞管教的七個障礙
一、適合父母的腳本,就一定適合孩子
二、迫切式與懲罰式管教
三、刻薄、貶損式管教
四、前後矛盾與武斷式的管教
五、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同調
六、想要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
七、為了錯誤的期待處罰孩子
五個有效管理原則,提升孩子受挫力
一、管教的主要目的:強化孩子的自制力與自律
二、主動與孩子互動,防患於未然
三、父母應該要密切合作
四、管教方式要前後一致,處罰要自然且合理
五、正面回饋是最有力的管教
教孩子學會做正向的選擇與決定
10 留給孩子珍貴資產──受挫力
前言 受挫力,改變孩子的未來
01 改寫負面腳本,才能改變孩子
八項指標思維,教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一、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二、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讓溝通效果倍增
三、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四、接受孩子的本性,才能設定正面教養腳本
五、強化孩子的「特長」,並幫助他體驗成功
六、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犯錯觀念
七、提升孩子問題解決力與決策力
八、培養受挫力的管教方式
02 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同理心是正向教養的起點
父母懂得自我檢討,孩子才有學習對象
「同理...
商品資料
出版社:風向球文化出版日期:2016-09-09ISBN/ISSN:978986922295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0頁開數: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