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獨立電影創作者的故事,就算他們是一個普通人,每個故事都有血有淚,
他們代表了一個行業,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更代表了一個城市。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何故的《淘不盡的風流人物》似乎就這假設提出強而有力的反駁。
通過十位香港新生代電影導演的訪問、創作風格和特色的分析,就「香港風格」的本地電影創作進行深度描繪。──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何故妙筆下的這股香港電影新勢力,讓我們共同感受到港產片及不同導演的「真」、「善」、「美」。
──張同祖(香港資深電影導演)
字裡行間,大家可以感受到的,不只是對於這一眾導演的經歷或是過去一些拍攝時鮮為人知的逸事,同時也可透過何故的視點,看到他們對於電影行業不同範疇的可貴之處,也同時看出何故對於電影以至這眾導演的心意。相比起一本只是訪談又或是敘述的電影書籍,這本書籍更顯得溫暖,同時也提醒業界要更尊重正在打拚的一眾導演們!──Ryan(「講。鏟。片」創辦人)
危中,有機。誰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筆者說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巨浪翻起千堆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整個行業,甚至整個城市處於轉型期時,一班香港電影新新浪潮的中堅分子,依然努力不懈,逆境自強,繼續讓香港電影發光發熱,值得我們尊敬!
筆者今回特別精選了十位不同背景和類型的香港新新浪潮導演,包括葉偉信、鄭保瑞、郭子健、關信輝、黃修平、翁子光、彭浩翔、游乃海、許誠毅、黃真真,嘗試探討他們的創作特色,從而側寫香港電影在回歸後的種種變遷。至於為何選取這十位導演,主因他們都是筆者所認識的,或是曾合作的,但最重要是,他們都是筆者所欣賞的,都是香港電影界「淘不盡的風流人物」,代表了一個行業,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更代表了一個城市。
來吧!請登上越過萬重山的一葉輕舟,一起經歷不同導演的創作旅程吧!
作者簡介:
林建強,香港警務處前偵緝警署警長,刑事司法理學學士,警察歷史文物收藏家。從警34年,長期於刑事偵緝單位工作,先後駐守行動組、總區情報組、區重案組、總區重案組以及警察總部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於2006年在香港創立警察歷史收藏學會,十多年來一直推廣收集警史文物結合警察史學研究,並多次舉辦中國警察史、禁毒史之文物展覽和主持有關警察史學講座。於2006年獲湖北警官學院聘任為客座教授以及湖北警官學院中國警察史研究所顧問。從事犯罪學研究,以世界華人幫會作為研究方向,創立世界華人幫會研究學會,推動對華人幫會、黑社會犯罪及有組織犯罪的研究。曾發表多篇有關警察史學及犯罪學研究文章,多次獲邀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序一
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何故的《淘不盡的風流人物》似乎就這假設提出強而有力的反駁。通過十位香港新生代電影導演的訪問、創作風格和特色的分析,就「香港風格」的本地電影創作進行深度描繪。
十個獨立電影創作者的故事,就算他們是一個普通人,每個故事都有血有淚,從基督的感召到世界電影工廠的磨練,都發人深省、動人心弦。借用導演關信輝的說話,「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精彩故事」,這是一部勵志的香港故事。
正如何故所說,他們是電影的新生世代、新新浪潮導演及香港電影的守護者。香港在方方面面都正處於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無論香港社會和香港電影,都是一個未知之數。不過,香港歷史已經證明,香港從未有言敗的一天,未來總要靠香港的新勢力、新世代來支持和承擔。在這路上,何故就是默默在背後支持的人。
何故,你也努力啊!祝你成功,你也是香港的新文化界勢力。
馮應謙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序二
何故集編劇、作家、影評人、文化研究員於一身,也在中港兩地的不同大學任教有關電影的課程。他擁有多年的實戰經驗,不是象牙塔內的「離地學者」,他跟不少編劇導演私交甚篤,部分更曾經合作,由他來分析這十位香港新生代電影導演,肯定不會悶,也不會太八卦,剛剛好。
我是一個喜愛電影的人!我也喜愛「喜愛電影的人」!真正喜愛電影,會追求「真」、希望「善」、嚮往「美」;愛自由、要獨立,冀與眾不同又能共同感受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在電影世界中共同成長活過。何故妙筆下的這股香港電影新勢力,讓我們共同感受到港產片及不同導演的「真」、「善」、「美」。
衣帶漸寬終不悔,來生仍做電影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香港電影永留存。
張同祖
香港資深電影導演
序三
香港電影近年漸見曙光,不過不少人每每仍懷念八十年代的導演,對於目前在電影行業的中流砥柱,卻未有好好珍惜。
何故先生可算是電影行業裡的一個異數,工程學出身,卻跑進電影以至文字工作的世界,從出書到劇本、演出以至影評也試過。透過他的文字,看到當下十位對香港電影舉足輕重的導演,全員均經歷過一段香港電影的黑暗時代,並且走出黑暗。
字裡行間,大家可以感受到的,不只是對於這一眾導演的經歷或是過去一些拍攝時鮮為人知的逸事,同時也可透過何故的視點,看到他們對於電影行業不同範疇的可貴之處,也同時看出何故對於電影以至這眾導演的心意。相比起一本只是訪談又或是敘述的電影書籍,這本書籍更顯得溫暖,同時也提醒業界要更尊重正在打拚的一眾導演們!
Ryan
「講。鏟。片」創辦人
名人推薦:序一
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何故的《淘不盡的風流人物》似乎就這假設提出強而有力的反駁。通過十位香港新生代電影導演的訪問、創作風格和特色的分析,就「香港風格」的本地電影創作進行深度描繪。
十個獨立電影創作者的故事,就算他們是一個普通人,每個故事都有血有淚,從基督的感召到世界電影工廠的磨練,都發人深省、動人心弦。借用導演關信輝的說話,「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精彩故事」,這是一部勵志的香港故事。
正如何故所說,他們是電影的新生世代、新新浪潮導演及香港電影的守護者。香港在方方面面都正處於十...
章節試閱
前言 港產片的「中年危機」?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一直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香港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資料,高峰期的1993年共有119間戲院,188片銀幕,121,885個座位,港產片的年產量高達234部,產量直逼荷里活。香港電影票房的高峰期在1992年,曾錄得1,240,173,432港元的年度總票房,1993年已下滑至1,146,149,208港元。
其後,港產片不論產量及票房收益都每況愈下,雖然曾於1999年短暫谷底回升,2000年後卻打回原形!對於香港電影工業,合拍片彷彿是「催命符」,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對港產片也沒有太大幫助,近年港產片的年產量平均在50部左右,難怪不斷有人唏噓/吶喊/感慨/悲鳴「香港電影已死」,更有香港電影導演指「香港電影已完成其歷史任務」。
翻閱文化人周華山於1990年出版的《電視已死》、《解構香港電影》等書,他在「窮途末路港產片」一章中提出:「或許,香港這個暴發戶太自信,反觀大陸、台灣這些『落後』、『封建』社會,反而在過去十年孕育出侯孝賢、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楊德昌等叫我們汗顏慚愧的名字。」
美國學者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曾批評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誠然,當年筆者也曾迷惘於港產片的聲色犬馬,多年以來,偶爾會在納悶中反思:港產片當真已到達「窮途末路」的地步?
然而,筆者並不認同!正如筆者一直堅信「香港電影不死」!
「自由創作,沒有任何禁忌,構思天馬行空,是香港電影的靈魂。」這是香港電影導演會永遠榮譽會長、暨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在《香港電影導演大全》中的分享,反觀近年的香港電影,無疑有種「魂不附體」的感覺。
然而,近年不少學者或影評人,已先後提出了「新香港電影」、「新新浪潮」以及「SAR New Wave Cinema」去形容香港電影的「小陽春」,某些有心人更會用「電影金句」來衡量港產片的影響力。在《無間道》的「三年、三年又三年」後,不用十年,又出現了《葉問》的「我要打十個!」、《狂舞派》的「為咗XX,你可以去到幾盡?」、《打擂台》的「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激戰》的「怯,你就輸一世!」等令觀眾共鳴的名句,香港電影依然充滿了活潑的生命力。
誠然,與其說「香港電影已死」,倒不說香港電影正陷於「中年危機」!
危中,有機。誰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筆者說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巨浪翻起千堆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整個行業,甚至整個城市處於轉型期時,一班香港電影新新浪潮的中堅分子,依然努力不懈,逆境自強,繼續讓香港電影發光發熱,值得我們尊敬!
筆者今回特別精選了十位不同背景和類型的香港新新浪潮導演,包括葉偉信、鄭保瑞、郭子健、關信輝、黃修平、翁子光、彭浩翔、游乃海、許誠毅、黃真真,嘗試探討他們的創作特色,從而側寫香港電影在回歸後的種種變遷。至於為何選取這十位導演,主因他們都是筆者所認識的,或是曾合作的,但最重要是,他們都是筆者所欣賞的,都是香港電影界「淘不盡的風流人物」,代表了一個行業,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更代表了一個城市。
來吧!請登上越過萬重山的一葉輕舟,一起經歷不同導演的創作旅程吧!
彭浩翔
叫人過癮的「跨界奇才」!
他,是香港電影界公認的「鬼才」!
他,在成為導演之前,是一個作家。
他,在五年的中學生涯裡,總共讀了五間中學。他讀了五年書,從沒交過功課。
他,為了當導演,不惜辭去雜誌社的高薪厚職,跟銀行借錢,跟女朋友分手,花了18個月,寫出一本暢銷小說。
他,曾經以為當了導演就可以「和女明星有緋聞」,但他多年來都沒有傳出緋聞,因為他的監製,正是他的妻子。
他,2013年起以演員身份正式簽約香港太陽娛樂文化公司。
他,除了是電影人,更是主持、書籍編輯、攝影師、裝置藝術家,甚至是策展人,在2016年特別為自己舉辦了一個名為Reborn的電影海報展。
他,就是彭浩翔。
裝作正常的「病態處女座」
彭浩翔跟筆者同鄉,祖籍廣東番禺,1973年9月22日生於香港觀塘。
彭浩翔以小說作家的身份出道,但他自小已熱愛電影。1988年,14歲時已跟兄長借用舊式攝錄機,自編自導自演了《智勇三熊》和《銀行劫案》兩部短片。
「香港電影鬼才彭浩翔,自2001年首次執導處女作《買兇拍人》以來,為華語電影帶來各式奇幻光影,同時以作家、編劇、監製、導演等多面身份,展露其不可多得創作精力與才華。」
彭浩翔在2015年推出《彭浩翔電影劇本集001-010》,以下是書中的作者簡介:
「5歲時,因被修讀兒童心理學的母親懷疑其患有輕度智障,欲送進特殊小學,卻於智力測驗中,被醫生證實為智商達135分之資優兒童。惜彭從小學業成績差強人意,中學更五度轉校,屢屢蹺課,並從影院後門潛入看電影。年少時視荷里活B級驚慄片為世上最偉大電影,因當中血腥恐怖、黑色幽默、動作及軟性色情等各元素一應俱全。彭自小對繪畫和表演充滿興趣,11歲起即與兄長用攝錄機自導自演槍戰片,更插入周潤發之電影片段,與他大演對手戲。
「1991年,彭中學會考只得兩科合格,向父親提出打算當電影導演,卻被其父勸他去學冷氣維修。彭曾當過信差、酒店房間清潔、卡拉OK雜工、兒童畫導師、醫院兒科病房表演魔術及穿戲服在仿古酒樓作侍應等各類型工作,同時亦兼職於報刊撰寫小說及影評。1993年赴台灣入讀僑生先修班,數月後輟學回港,隨即加入香港亞洲電視,擔任綜藝節目編劇,偶爾參與演出,並開始各類媒體工作。2001年執導其首部電影《買兇拍人》。
「彭電影及文字創作繁多,於本地及國際屢獲殊榮。其個人在電影上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新導演及最佳編劇、香港最佳電影首作獎、葡萄牙波圖影展最佳亞洲電影、曼谷世界影展最佳電影、納沙泰爾國際幻想電影節最佳瘋狂電影獎及富川奇幻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等。執導電影作品包括《買兇拍人》、《大丈夫》、《公主復仇記》、《AV》、《伊莎貝拉》、《出埃及記》、《志明與春嬌》、《維多利亞壹號》、《春嬌與志明》、《低俗喜劇》、《香港仔》及《撒嬌女人最好命》等。
「彭亦活躍寫作,文字散見香港及內地媒體,曾獲釜山PPP獎及台灣時報文學獎。於中港台兩岸三地出版著作數十部;同時彭亦積極參與各類型文字創作,如擔任編輯出版有關網民文革口述回憶錄《碎碎唸》;亦與插畫家b.wing合作繪本小說《伊巴謙的一天》。
「本書為其自17歲起,二十多年來創作的短篇小說、散文、集文及信札之結集。彭目前定居於香港與北京兩地。」
然而,根據《有關我在裝作正常人方面的嘗試:經典彭浩翔》中卻有以下對於彭浩翔的簡介:
「身為病態處女座且吹毛求疵的彭浩翔,思考與邏輯總是處在高速運轉的狀態上,體質不同的電影與文學皆為他傳遞訊息予廣大讀者的媒介,尖銳、敏感、異色、怪誕……在無法歸類、難以定義的文字魅惑中,其題旨終究不離生命日常,偶爾褒貶愛情、偶爾撬開工作的陰暗面、偶爾大張旗鼓面對自我價值與社會體制之辯證、偶爾對一整個時代透露懷念與告白。」
2009年,彭浩翔憑《回靜宜小姐》,勇奪第32屆台灣時報文學獎(書簡組)。「靜宜」是一個動畫人物,她是藤子.F.不二雄的經典動畫《哆啦A夢》(英文Doraemon,香港舊譯名《叮噹》)的女主角,原名「源靜香」,彭浩翔在這封寫給動漫人物的一千字以內的短信中,竟然以漫畫家弘兼憲史所創作的日本上班族代表角色「島耕作」的身份,詢問她「還是處女嗎?」果然是個叫人過癮的「鬼才」!
同年,在內地某次以「人民需要青年作家脫衣服嗎?」為題目演講後,彭浩翔接受訪問時表示:「我的創作都是講人與人之間沒有安全感」,「寫小說自由但不賺錢,拍電影賺錢但不自由」,當記者問他「為什麼由一個文藝青年變成導演的?」他竟然這樣回答:「開始我想當明星,很快發現自己沒有這個天賦。聽說有一個職業叫做導演,可以和女明星有緋聞,可以隨便罵人,好啊。不過不知道導演是幹什麼的,又發現很多好的導演都是自己當編劇,那就先當編劇吧。」
彭浩翔,果然是一個裝作正常的「病態處女座」。
在亞洲電視「秘撈」開始
無綫電視曾被譽為「木人巷」,是香港電影界台前幕後的搖籃,孕育出王晶、杜琪峯、韋家輝、陳木勝、鄭保瑞、關信輝等著名導演。
然而,彭浩翔卻是源自另一家電視台,一家已「熄機」的電視台──亞洲電視。
彭浩翔在香港《蘋果日報》娛樂版的「七筆思議」專欄【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中,曾撰文〈提前悼念良心台〉,此文分為(上)和(下),闡述他在亞洲電視工作時的趣聞逸事:
「進入亞視工作時,已是九三、九四年間的事。那時我還不到20歲,在那裡待了差不多兩年才離開,之後也曾短暫回歸過。因此,在這個我原來出身地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我想我還是應該為『良心台』寫上一些回憶。
「記得一開始加入亞視,是跟隨我在大會堂唸的編劇班導師林超榮,那時候他剛進入亞視監製一個綜藝節目,叫《周末大為營》,那是把無綫搞笑節目《笑星救地球》台前幕後原班人馬,移植到亞視去做。但台前沒有廖偉雄,只剩胡大為;而幕後則是林超榮,和他帶上的我和另一名新編劇,編審是鄭錦富。」
另外,彭浩翔在亞視工作時認識了著名編劇陳慶嘉,當時他是在亞視當顧問的「高層」,曾向管理層提出「停台一個月」的大膽建議,每當下午茶時間,卻會一邊跟彭浩翔這些年輕編劇聊天,一邊寫專欄稿。
「在沒人看的電視台工作有個好處,就是不會有收視壓力,可放膽嘗試去做各式各樣的事情。當然,我是說那些對創作有熱誠的人,但也有些不追求創作實驗的人,會轉向另一種追求,那就是兼職秘撈。在我認識的亞視裡,上至高層總監,下至資料搜集,每個人都有著各樣的兼職,寫專欄的寫專欄,寫馬經的寫馬經。於是我也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在報刊上寫著不同的短篇小說,同時亦為香港電台寫廣播劇。」
其後,彭浩翔的編審接了一些馬來西亞的電視劇,找他幫手,結果,他同時也為著另一間遙遠的海外電視台,創作一些他從來沒看過的電視單元劇。
「在亞洲電視工作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以為自己也會像許多在當中工作的同事一樣,在此終老。因為每天聽著上司在胡扯聊天,大家又各有各忙,根本沒人會來管束你,日子過得挺愉快。」
直至遇上一個自稱「可以作時空穿梭,直接看到下星期投注站通告板上的開彩號碼」的高層,他決定離開。「諷刺是過了十年,在我當上導演,有次為宣傳新片,再次回到這間電視台做一個節目訪問……我碰見了那位高層……我們就坐下來聊天,他問我這些年在幹甚麼,我說做電影,也循例說了一下在香港做電影很困難。誰知他冷笑了一下說︰『香港電影當然難做,我在數年前已經算到了。』他說畢就像智者般起身離去。」
「亞洲電視果然真的卧虎藏龍,娛樂無窮。要是這些事情能在節目中呈現出來,那她就有趣多了。」彭浩翔以此總結了他對亞視的「悼念」。
其實,彭浩翔在1998年也曾重返亞視,接替快必(譚得志)和慢必(陳志全),跟梁奕倫、黃安迪(星座小王子)、李志剛、黃靜(Kawaii)一起主持曾於1997年12月創下最高17點收視,並在當年亞視台慶勇奪「最受歡迎電視節目」銅獎的《一級奸爸爹》。節目中設有各式各樣刁鑽和考驗耐力、智力、急才或其他技能的關卡,參賽者只要順利過關,便可以得到一百萬日圓獎金。
「奸爸爹」乃是日語中「加油」(頑張って)的粵語音譯,這個節目原名《火焰挑戰者》(日語:ウッチャンナンチャンの炎のチャレンジャー これができたら100万円!!;直譯:《小內小南的火焰挑戰者 完成這個的話100萬圓!!》,官方英文名稱為Challengers of Fire,為日本朝日電視台於1995年10月17日至2000年3月28日播出的挑戰形式綜藝節目,逢星期二晚上七點至八點播出;節目由內村光良(小內)和南原清隆(小南)主持,配以五至六位特別來賓。其後並製作三小時加長版節目,節目獎金亦提高至三百萬日圓,當然難度亦有提高。
彭浩翔在主持《一級奸爸爹》同時,也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奸爸爹」。
全職作家的人生低潮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流行小說可以較為認真一點,而嚴肅的作品也可顯得有趣一些。兩者中能找一個平衡。而讀者真正需要的小說,並非不能被理解的後現代文字,而是一個故事。小說的本質就是說故事,這是最基本的。」(《全職殺手》.後記)
1995年,彭浩翔離開亞洲電視,轉投商業電台,擔任幕後策劃和撰稿。其後,彭浩翔擔任了雜誌《凸週刊》的生活版編輯,月薪超過三萬港幣,手下有15個記者,整個團隊裡,他竟是年紀最輕的一個。對於學歷不高的彭浩翔,特別是他當時的女朋友來說,這絕對是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始終有一個更大夢想──導演夢!
雖然離開亞視多年,彭浩翔仍謹記當年陳慶嘉跟他說過一番話:「你故事中的天馬行空,除了象徵你具想像力之外,還表示了你的懶惰。」為了當導演,他開始計劃認真去寫一本小說。
某個晚上,電影散場後,影院門外的街上,彭浩翔向女朋友說起了自己的想法:辭職,回家寫小說。女朋友確認他不是說笑後,難以置信地質問他是否瘋了?責備他不要胡思亂想,應該馬上買房,然後結婚一起生活。只因當時在香港寫小說,根本賺不到錢!然而,彭浩翔的目標不只這麼簡單,他希望寫幾部小說後,就可以加起來成為一個電影故事。
不歡而散後,彭浩翔向編輯部遞交了辭呈,向銀行借了廿多萬私人貸款,並且跟女友分手,然後轉為「全職作家」,專心宅在家中閉關寫作。彭浩翔沒有給自己留後路,他曾在訪問中表示:「如果《全職殺手》失敗了,我會離開香港,去加拿大找朋友,或者去美國投靠哥哥,總之會轉行從頭做起,不再寫作。」
18個月後,他終於完成了廿五萬字的長篇小說《全職殺手》。創作過程中,他接觸了至少三個「職業殺手」,嘗試套取第一手資料,卻令他非常失望,因為他們只是一般的「古惑仔」。
1997年,是彭浩翔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
《全職殺手》面世後非常暢銷,因為彭浩翔身兼作者和出版社的股東,小說、廣播劇、廣播劇小說本、漫畫和電影版權,為當時年僅26歲的彭浩翔帶來七位數字的進賬,也令他成為當時最矚目的年輕作家之一,更令他可以悠哉遊哉地生活了兩年;2001年,《全職殺手》由杜琪峯、韋家輝聯合執導拍成了同名電影,由著名影星劉德華及反町隆史主演,為彭浩翔開拓日本市場建立基礎。
彭浩翔的夢想,始終是當導演,他曾在訪問中分享:「我記得日本導演黑澤明說過,如果你要做導演,一定要在25歲以前。」他的理解是:越早拍片,越早犯錯。犯錯是年輕人的權利,年紀大了,沒人會再給你犯錯的機會。
1997年,對於當時導演夢仍未成真的彭浩翔,可算是人生低潮,卻同樣是香港電影的低潮。
作為「東方荷里活」,香港電影的出口量一度僅次於荷里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港產片的年產量都在200部以上,到了1993年,更創下了234部的紀錄,但來到1997年,已暴跌至94部,一年後再降至92部!眾多製作公司宣告解體,大導演都遠走荷里活,很多電影人都轉了行,以別的生計謀生。
原本按照彭浩翔的鴻圖大計,小說成功後就可以開拍電影,但在當時的大景氣下,他繼續壯志未酬,幾乎放棄了導演夢,只是不好意思跟人說。
前言 港產片的「中年危機」?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一直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香港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資料,高峰期的1993年共有119間戲院,188片銀幕,121,885個座位,港產片的年產量高達234部,產量直逼荷里活。香港電影票房的高峰期在1992年,曾錄得1,240,173,432港元的年度總票房,1993年已下滑至1,146,149,208港元。
其後,港產片不論產量及票房收益都每況愈下,雖然曾於1999年短暫谷底回升,2000年後卻打回原形!對於香港電影工業,合拍片彷彿是「催命符」,CEPA(《...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葉偉信:「爆裂」的「導演界梁朝偉」
鄭保瑞:顛覆港產片的「恐怖分子」
郭子健:流連於「遊樂場」的「宅男導演」
關信輝:「有彎轉」的「淚眼導演」!
黃修平:獅子山下的「電影匠人」
翁子光:不再孤獨的「殺人魔」
彭浩翔:叫人過癮的「跨界奇才」!
游乃海:在沉默中爆發的「銀河接班人」
許誠毅:童心未泯的「妖怪大師」!
黃真真:以「真感情」催淚的「電影魔術師」!
後語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葉偉信:「爆裂」的「導演界梁朝偉」
鄭保瑞:顛覆港產片的「恐怖分子」
郭子健:流連於「遊樂場」的「宅男導演」
關信輝:「有彎轉」的「淚眼導演」!
黃修平:獅子山下的「電影匠人」
翁子光:不再孤獨的「殺人魔」
彭浩翔:叫人過癮的「跨界奇才」!
游乃海:在沉默中爆發的「銀河接班人」
許誠毅:童心未泯的「妖怪大師」!
黃真真:以「真感情」催淚的「電影魔術師」!
後語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