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其楣
定價:NT$ 350
優惠價:88 折,NT$ 308
本商品已絕版
本書集結戲劇家汪其楣三十餘年觀劇筆記,
細數她遨遊戲曲世界中的各種感動、歡欣與期望,
為臺灣戲劇之回顧性與前瞻性中,最重要、最鮮活的紀錄。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家汪其楣有關臺灣戲曲演出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了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出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曲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出。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胡陸蕙、朱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台前台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只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作者簡介:
汪其楣
臺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資深戲劇家,代表性的舞台劇作品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複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青春悲懷──臺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我帶你遊山玩水》等,並親自演出《舞者阿月.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等各具特色的臺灣女性。
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秋》,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卷》。
曾獲1988年國家文藝獎戲劇導演獎、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獎、2004年賴和文學獎。
名人推薦:
觀劇有門道
柯慶明(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現代文學》在臺灣文壇所以重要,正因它並不是一個饒富財力的編輯、出版機制,而是一群熱愛文學、深具時代意識的青年創作者與批評者之聚集。僅以它的編輯群而論,它就培養了卓有成就的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王禎和、李昂;詩人:葉維廉、杜國清、楊牧等,以及兩位劇作家,姚一葦與汪其楣。
汪其楣在就讀臺大中文系之初,就已是受人矚目的文壇新秀,同學對於她在高中時代,即有多篇頗受好評的小說刊載在《皇冠》、《文壇》等雜誌,不免刮目相看;尤其在兼為導師的大一國文老師葉慶炳先生的鼓勵下—當時夏濟安先生已然離臺去美,葉先生已無須為《文學雜誌》挖掘人才,製造稿件,但他仍然會出像〈杜鵑花開時〉、〈重耳離齊〉這種便於小說寫作的作文題目,並且在批改完之後,要同學互相觀摹、討論,汪其楣之為班上頂尖才女,自然更加實至名歸。她因此創作了許多遠遠超過作文要求數量的小說作品。我因為對於她的小說有所體會與感動,就將意見寫成評論文字,以代替口頭討論,承她不棄,她始終將其創作讓我先睹為快,早年也都一一撰文以評回應。當年即對她說過「假如我將來在文學評論上有點長進,都是你的創作挑激出來的!」
當時臺大中文系的「現代」知識教育相當充沛,我們得修一門自然學科:「地學通論」(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地球科學」),一門社會學科:「社會學」,殷海光先生用三本英文教科書教的「理則學」,另外則是「(西洋)哲學概論」,英文課除了讀選本,還得讀全本的《海倫凱勒自傳》,人人得背莎翁名劇的著名段落;自然我們得修「中國哲學史」,與基於西洋觀念而融會中國文學情境,洪炎秋先生教的「文學概論」。該課是當時臺大唯一的文學理論課程;外文系修的「西洋文學概論」反而是接近簡明歐洲文學史的課程。
大二我們上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他早已從語文分離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學上「接近口語」與「整齊華麗」兩大風格主潮。他教「楚辭」充分利用了人類學、神話學等知識來作文本深沉意義的解讀。他更邀請以翻譯印度文學著稱的糜文開先生來教授「印度文學史」。我們「聲韻學」課程是以近代的「語言學」為依據,「文字學」的授課教師,上課會透過古代社會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來作字形字義之詮解,並且再三向我們強調會通「符號學」之重要,「訓詁學」的代課教師則進一步直接以「詮釋學」的理念來討論「訓詁」的問題。「聲韻學」老師會在該門專課上講解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飄》);教「詩選」的葉嘉瑩老師會引波斯詩人歐瑪.開儼(Omar Khayyam)的《魯拜集》(The Rubaiyat),甚至會以法國電影《里奧追蹤》(That Man from Rio)來類比討論古典詩境。因而,當我們聽到現代詩人們在為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而大逞口舌之辯時,我們只覺得他們格局太小,知識不足。
我和汪其楣分別在大二、大三接下了系刊《新潮》主編的棒子,但其實是彼此支援,同時與班上幾個熱愛文學的同學一起來推動。首先我們要它必須具「現代」視野,真誠作這一代之可能創新的「新」,才能稱之為《新潮》而無愧。大家又皆想起此刊是承襲傅斯年校長與毛子水老師,他們在北大成立「新潮社」而出版《新潮》的淵源。他們用Renaissance(文藝復興)來作該刊的英文名稱,我們就更加開放的珍視、接納人類文明的各大傳統,而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它、評估它,並且在創作時擺脫各種必須受限於一時一地小傳統的格套(某些所謂「現代主義」不正是這種「格套」,一如八股?),而真誠地以自己的美感直覺與生命關懷,來表達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深遠心聲,因而以創作新變的當代文學,與重估並汲取傳統文學之恆久不易的精彩與豐富,作為我們努力的目標。這算不算是一種不必然得依附某個歐美名家的主張,才能成立的「現代主義」?
大三是我們忙碌異常的一年,我們一方面修鄭騫(因百)老師的「元明戲劇」,聽他一支一支曲地為我們講解〈竇娥冤〉、〈梧桐雨〉、〈漢宮秋〉、《西廂記》以至全本的《牡丹亭》,另一方面則修王文興老師所授,閱讀的文本中沒有一個漢字的「現代文學」,也正一字一句的討論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喬哀斯(James Joyce)的小說、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與希梅涅茲(Juan Ramón Jiménez)的散文詩Platero and I等等作品。同時一方面各人的創作不斷;一方面決定不只在《新潮》上要刊出具當代見解與感受的古典文學作品的評論,更要以學院評論的規格來評論一些引起我們注目的當代作家:汪其楣選了司馬中原,我選了朱西甯。
約在此時起,先是王文興老師會將我們在《新潮》上刊出的創作轉載到《現代文學》上重刊;然後是王文興老師邀請了幾位在班上討論時意見較多的同學,各以己意撰寫《都柏林人》中分別選定的一篇加以評析而刊登在《現代文學》的「都柏林人專號」上。汪其楣和我都在應邀之列。接著我們亦應邀為《現代文學》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撰稿。
大四先是我們竟受邀加入《現代文學》編輯群;同時亦忙於撰寫各自的學士論文:汪其楣在鄭因百老師指導下,研究《清平山堂話本》,我則在臺靜農老師的指導下研究王維詩。其實汪其楣到從臺大畢業前,主要關注的文類仍是小說。我則因高中時即已購得全套《元曲選》,加上早已讀遍啟明書局所出版世界名劇譯叢,並且也讀完了朱生豪、還有後來梁實秋的莎翁劇作的翻譯,大二時還採貝克特(Samuel Beckett)「無言劇」的形式,創作了第一篇〈無言劇:哭〉刊在《新潮》,正在構想第二篇。汪其楣所以記得我想教「古今戲劇」,可能是當時決定兩人的分工,若她教小說,「我就來教戲劇吧!」的戲言。其實我們心中所想的,原不只「古今」,還包括了「中外」,自然這是初生之犢的夢想,但對我們而言,文學原來就是不分國別、時代與文化的,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瑰寶!
汪其楣的深造選擇奧勒岡大學的戲劇系,真的使她有機會泛覽古今中外的名劇加上她力求完整地完成了教、編、演、導的全套科班訓練,以及她的能夠虛心禮敬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技藝,她終究不只是在劇本上可以從現代觀點重估傳統戲曲的價值,事實上她也使它的表演型態,因為加以理論性的整理與觀照,使它重新有理路可循,對於現場的表現與演出,亦能提出一種美學來規範,而使它有門道可資評斷。
這仍是我們由《新潮》而至《現代文學》之現代主義立場的延伸與拓展,加上她自己的創作、編、導、演出的經驗反思,這些都是臺灣戲劇之回顧性與前瞻性最重要、最鮮活的文獻紀錄,我自然內舉不避親(同班好友!二度的期刊編輯夥伴,以及多年一起為現代文藝努力打拚的同志),請她將這些寶貴的文字,列入我主編的「現代主義文學論叢」來出版,自然她的創作劇本,我也希望能夠盡量列入,願大家跟我一樣的欣賞其間的宮牆之美與百官之富!
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二○一六年六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汪其楣
優惠價: 88 折, NT$ 308 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本書集結戲劇家汪其楣三十餘年觀劇筆記,
細數她遨遊戲曲世界中的各種感動、歡欣與期望,
為臺灣戲劇之回顧性與前瞻性中,最重要、最鮮活的紀錄。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家汪其楣有關臺灣戲曲演出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了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出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曲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出。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胡陸蕙、朱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台前台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只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作者簡介:
汪其楣
臺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資深戲劇家,代表性的舞台劇作品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複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青春悲懷──臺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我帶你遊山玩水》等,並親自演出《舞者阿月.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等各具特色的臺灣女性。
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秋》,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卷》。
曾獲1988年國家文藝獎戲劇導演獎、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獎、2004年賴和文學獎。
名人推薦:
觀劇有門道
柯慶明(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現代文學》在臺灣文壇所以重要,正因它並不是一個饒富財力的編輯、出版機制,而是一群熱愛文學、深具時代意識的青年創作者與批評者之聚集。僅以它的編輯群而論,它就培養了卓有成就的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王禎和、李昂;詩人:葉維廉、杜國清、楊牧等,以及兩位劇作家,姚一葦與汪其楣。
汪其楣在就讀臺大中文系之初,就已是受人矚目的文壇新秀,同學對於她在高中時代,即有多篇頗受好評的小說刊載在《皇冠》、《文壇》等雜誌,不免刮目相看;尤其在兼為導師的大一國文老師葉慶炳先生的鼓勵下—當時夏濟安先生已然離臺去美,葉先生已無須為《文學雜誌》挖掘人才,製造稿件,但他仍然會出像〈杜鵑花開時〉、〈重耳離齊〉這種便於小說寫作的作文題目,並且在批改完之後,要同學互相觀摹、討論,汪其楣之為班上頂尖才女,自然更加實至名歸。她因此創作了許多遠遠超過作文要求數量的小說作品。我因為對於她的小說有所體會與感動,就將意見寫成評論文字,以代替口頭討論,承她不棄,她始終將其創作讓我先睹為快,早年也都一一撰文以評回應。當年即對她說過「假如我將來在文學評論上有點長進,都是你的創作挑激出來的!」
當時臺大中文系的「現代」知識教育相當充沛,我們得修一門自然學科:「地學通論」(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地球科學」),一門社會學科:「社會學」,殷海光先生用三本英文教科書教的「理則學」,另外則是「(西洋)哲學概論」,英文課除了讀選本,還得讀全本的《海倫凱勒自傳》,人人得背莎翁名劇的著名段落;自然我們得修「中國哲學史」,與基於西洋觀念而融會中國文學情境,洪炎秋先生教的「文學概論」。該課是當時臺大唯一的文學理論課程;外文系修的「西洋文學概論」反而是接近簡明歐洲文學史的課程。
大二我們上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他早已從語文分離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學上「接近口語」與「整齊華麗」兩大風格主潮。他教「楚辭」充分利用了人類學、神話學等知識來作文本深沉意義的解讀。他更邀請以翻譯印度文學著稱的糜文開先生來教授「印度文學史」。我們「聲韻學」課程是以近代的「語言學」為依據,「文字學」的授課教師,上課會透過古代社會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來作字形字義之詮解,並且再三向我們強調會通「符號學」之重要,「訓詁學」的代課教師則進一步直接以「詮釋學」的理念來討論「訓詁」的問題。「聲韻學」老師會在該門專課上講解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飄》);教「詩選」的葉嘉瑩老師會引波斯詩人歐瑪.開儼(Omar Khayyam)的《魯拜集》(The Rubaiyat),甚至會以法國電影《里奧追蹤》(That Man from Rio)來類比討論古典詩境。因而,當我們聽到現代詩人們在為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而大逞口舌之辯時,我們只覺得他們格局太小,知識不足。
我和汪其楣分別在大二、大三接下了系刊《新潮》主編的棒子,但其實是彼此支援,同時與班上幾個熱愛文學的同學一起來推動。首先我們要它必須具「現代」視野,真誠作這一代之可能創新的「新」,才能稱之為《新潮》而無愧。大家又皆想起此刊是承襲傅斯年校長與毛子水老師,他們在北大成立「新潮社」而出版《新潮》的淵源。他們用Renaissance(文藝復興)來作該刊的英文名稱,我們就更加開放的珍視、接納人類文明的各大傳統,而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它、評估它,並且在創作時擺脫各種必須受限於一時一地小傳統的格套(某些所謂「現代主義」不正是這種「格套」,一如八股?),而真誠地以自己的美感直覺與生命關懷,來表達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深遠心聲,因而以創作新變的當代文學,與重估並汲取傳統文學之恆久不易的精彩與豐富,作為我們努力的目標。這算不算是一種不必然得依附某個歐美名家的主張,才能成立的「現代主義」?
大三是我們忙碌異常的一年,我們一方面修鄭騫(因百)老師的「元明戲劇」,聽他一支一支曲地為我們講解〈竇娥冤〉、〈梧桐雨〉、〈漢宮秋〉、《西廂記》以至全本的《牡丹亭》,另一方面則修王文興老師所授,閱讀的文本中沒有一個漢字的「現代文學」,也正一字一句的討論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喬哀斯(James Joyce)的小說、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與希梅涅茲(Juan Ramón Jiménez)的散文詩Platero and I等等作品。同時一方面各人的創作不斷;一方面決定不只在《新潮》上要刊出具當代見解與感受的古典文學作品的評論,更要以學院評論的規格來評論一些引起我們注目的當代作家:汪其楣選了司馬中原,我選了朱西甯。
約在此時起,先是王文興老師會將我們在《新潮》上刊出的創作轉載到《現代文學》上重刊;然後是王文興老師邀請了幾位在班上討論時意見較多的同學,各以己意撰寫《都柏林人》中分別選定的一篇加以評析而刊登在《現代文學》的「都柏林人專號」上。汪其楣和我都在應邀之列。接著我們亦應邀為《現代文學》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撰稿。
大四先是我們竟受邀加入《現代文學》編輯群;同時亦忙於撰寫各自的學士論文:汪其楣在鄭因百老師指導下,研究《清平山堂話本》,我則在臺靜農老師的指導下研究王維詩。其實汪其楣到從臺大畢業前,主要關注的文類仍是小說。我則因高中時即已購得全套《元曲選》,加上早已讀遍啟明書局所出版世界名劇譯叢,並且也讀完了朱生豪、還有後來梁實秋的莎翁劇作的翻譯,大二時還採貝克特(Samuel Beckett)「無言劇」的形式,創作了第一篇〈無言劇:哭〉刊在《新潮》,正在構想第二篇。汪其楣所以記得我想教「古今戲劇」,可能是當時決定兩人的分工,若她教小說,「我就來教戲劇吧!」的戲言。其實我們心中所想的,原不只「古今」,還包括了「中外」,自然這是初生之犢的夢想,但對我們而言,文學原來就是不分國別、時代與文化的,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瑰寶!
汪其楣的深造選擇奧勒岡大學的戲劇系,真的使她有機會泛覽古今中外的名劇加上她力求完整地完成了教、編、演、導的全套科班訓練,以及她的能夠虛心禮敬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技藝,她終究不只是在劇本上可以從現代觀點重估傳統戲曲的價值,事實上她也使它的表演型態,因為加以理論性的整理與觀照,使它重新有理路可循,對於現場的表現與演出,亦能提出一種美學來規範,而使它有門道可資評斷。
這仍是我們由《新潮》而至《現代文學》之現代主義立場的延伸與拓展,加上她自己的創作、編、導、演出的經驗反思,這些都是臺灣戲劇之回顧性與前瞻性最重要、最鮮活的文獻紀錄,我自然內舉不避親(同班好友!二度的期刊編輯夥伴,以及多年一起為現代文藝努力打拚的同志),請她將這些寶貴的文字,列入我主編的「現代主義文學論叢」來出版,自然她的創作劇本,我也希望能夠盡量列入,願大家跟我一樣的欣賞其間的宮牆之美與百官之富!
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二○一六年六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