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對圖像敘事(俗稱漫畫)獨有所鍾的學者,為台灣「跨語際」、「跨文化」與「跨媒介」的圖像敘事跨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本書採多文化焦點的模式,分別考察歐美、日本、台灣的漫畫是如何使用多元媒介,不斷推陳出新,帶出主流文化所「不得見」或「見不得」的翻新力道。
選錄文章涵蓋記憶書寫、生命紀事、超人論述、推理懸疑、酷兒情愛、職場達人等重要課題,除了兼顧到文化、語言、文類和媒介的多樣性;而且文本結構與內容自成脈絡,各有創見,是國內第一本以圖像敘事為研究主題的專書。
作者簡介:
馮品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外文系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合聘研究員,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與交通大學亞裔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外文系主任,電影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Fulbright訪問學者,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2005-2008),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2009-2011, 2014-2015),國科會(現科技部)外文學門召集人,與史丹佛大學人文社會中心國際訪問學者。曾獲得2015年教育部學術獎,2007年、2010年與2013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及59屆教育部學術獎。研究領域包括英美小說。女性書寫,離散文學與文化研究,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論文發表於《歐美研究》、《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 Feminist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ELUS, Tamkang Review 等國內外期刊。著有中外專書數本;譯著有 Love 以及《木魚歌》。
章節試閱
漫畫、圖像小說、圖像敘事
漫畫的英文是comics,而在英文當中comics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既可專指漫畫作品所使用的圖文媒介,也可泛指使用這種圖文媒介的作品。然而,漫畫這種圖文交錯並陳的形式特質,也正是學界過往對於漫畫視若未見的主要原因︰對藝術家而言,漫畫的圖像太過粗略,不夠藝術,而對文學家而言,漫畫所運用的文字又不具深意,不夠文學。漫畫夾在藝術與文學之間,左支右絀,從而成為當代文化想像的「不見」。二十世紀八○年代,圖像小說《鼠族》(Maus)、《守護者》(Watchmen)、《黑暗騎士》(Dark Knight)相繼出版,口碑票房俱佳,學界不得不開始正視漫畫,漫畫研究之濫觴,亦隨之開展。然而,既然要為漫畫翻案,就必須要正名。comics聽來輕薄短小,乃有學者倡議更名為「圖像小說」,但亦有學者認為「小說」反而自我設限,無法涵蓋所有的comics。不但學界眾說紛紜,連知名漫畫家也紛紛出聲抗議,對於學界將漫畫納入主流的努力並不領情。美國學者修特和狄柯文(Hillary Chute and Marianne DeKoven)乃於2006年,提議改以「圖像敘事」(graphic narrative)這個詞彙,來凸顯這些兼備圖文的作品所採用的媒介或語言之多元性與物質性。本書編者認同修特和狄科文的看法,因而在本書中將視論述情境之需要,而混雜使用漫畫、圖像小說、圖像敘事這些詞彙︰日本的漫畫有其傳統,故仍稱漫畫;單行本發行、故事導向的圖像創作稱之為圖像小說;但當要強調圖像的敘事邏輯、修辭與文法時,則使用圖像敘事。
「序列」與「網絡」、「補完」與「編結」
持續使用漫畫這個詞彙,一方面是因為台灣的讀者沿用這個詞彙多年,有其約定俗成的方便性。另一方面,「漫畫」這個詞彙雖然來自日本,源自於日語的「漫畫」發音manga(まんが),但是「漫畫」也可視為「漫話」,同時包括了「畫」與「話」的混雜交疊,更能呈現出漫畫的圖文交錯之形式特質。再者,「漫畫」的「漫」更有隨意、雜沓、延展之意涵,亦能點出漫畫看似鬆散、卻畫格又不斷擠推而開展新意的結構張力。如果取其發音相同,「漫畫」的「漫」亦可與其同音字「慢」相互呼應,而展現出漫畫雖可快翻,卻仍須慢讀的趣味性,因為唯有當漫畫讀者「慢」下來,才能在看似隨意與雜沓的圖像符號與系統中看到快讀時所看不到的欲望流轉、時間交疊、論述交鋒、創意展演。
依據歐美漫畫學者的說法,漫畫的這些「看不見」,就流竄於漫畫的圖像與圖像、圖像與文字、畫格(panel)和畫框(frame),畫框與畫頁(page)之間的「圖溝/間白」(gutter)之處。所謂漫畫,原來就是連續的畫格以特定的序列串聯而成,而畫格與畫格之間的上下或左右的間格與空白,既是區別畫格的隔間,也是前後畫格的連結。閱讀漫畫,就要在「圖溝/間白」裡面,建構足以串聯個別畫格的敘事邏輯。也就是說,這些「圖溝/間白」驅動著漫畫的敘事,也間接主導著讀者的閱讀;他們或而支撐起「圖像」與「文字」之間預設的直線、因果、前後的連結,或而鬆動既有的邏輯,而編結出看似大同、實則小異的政治與美學想像。漫畫中的「圖溝/間白」,雖然無所不在,讀者卻也因而常常視若無睹其存在。或者更明確地說,讀者不是看不到「圖溝/間白」的存在,而是想當然耳地將因果傳承與線性時間等概念加諸於上;看似空白的圖溝因而代表了前後畫格之間因果的傳承與時間的流轉。在漫畫的百年發展史中,讀者或者視「圖溝/間白」為理所當然,自行解讀前後畫格的差異,而歸納出圖像的敘事原則,或者視「圖溝/間白」為閱讀障礙,認定其為漫畫敘事不合邏輯之明證。
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起,漫畫研究崛起,學者才開始正視「圖溝/間白」為漫畫文法的核心元素。收錄於本書的馮品佳與吳哲硯的論文分別勾勒了歐美漫畫研究早年發展的歷史,也都點名艾斯納於1985年出版的《漫畫與序列藝術》(Comics and Sequential Art)為重要的分水嶺之作。顧名思義,艾斯納不但定義漫畫為「藝術」,而且還是一種強調「序列性」、「時間性」的藝術,他更視漫畫中的「圖溝/間白」為具有時間向度的指標,每個「圖溝/間白」都是一個時間節點,標示出畫格之間的前與後、始與末、因與果的邏輯連結。
艾斯納以序列邏輯來詮釋漫畫的「圖溝/間白」,他的看法不但為另一位漫畫家麥克勞(Scott McCloud)所全盤接收,後者更在他的《理解漫畫︰隱形的藝術》(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中,延續艾斯納的著書精神,挪用序列邏輯來詮釋圖像與文字之間的異質並置所造成的各種「圖溝/間白」,圖溝不但存在於畫格與畫格之間,亦可運作於畫頁與畫頁之間、圖像與文字之間,鉤織成圖像敘事特有的既區隔又連結的「間白」修辭。麥克勞以連續圖像編排與序列的線性邏輯為前提,而凸顯漫畫的畫面上各種「圖溝/間白」之間的連結呼應或區隔短路。他認為這些「圖溝/間白」造成閱讀上的停頓、意義上的斷裂,讀者必須藉由積極的詮釋而填補意義上的缺縫,他稱讀者建構意義為「補完間白」(closure)。對麥克勞而言,漫畫每個畫格中的圖像與語言文字,各自傳遞訊息,但圖像訊息與語言訊息之間,時而圖文互補,時而圖文扞格,卻都藉由「圖溝/間白」的佈署與排列,與刻板概念的意象化,而成就了漫畫藝術「線性時間觀」、「概念視覺化」的基本架構。
艾斯納與麥克勞對於圖像敘事的詮釋,建立在線性時間與因果邏輯的再現思維,因此在他們的詮釋架構中,做為區隔物的「圖溝/間白」,既可將時間空間化,更將時間因果化,而畫格則沿著先直線、再上下的Z字形方向去發展,直到串聯出具有完整意涵的故事為止。然而,德國學者霍斯柯德(Silke Horstkotte)則指出美國漫畫研究所演練出的序列邏輯,藉由「圖溝/間白」的分隔斷裂所引領出時間上的區隔,其實落入了再現閱讀的陷阱,只看得到線性時間所框架出的始末因果關係,而看不到畫頁上與畫格內的多重「間白」與非線性時間的交疊與編結。霍斯柯德認為美國的漫畫研究受到艾斯納與麥克勞的實務理論影響,雖然凸顯出漫畫框格之間的圖溝的重要性,但是也同時接受了漫畫的框格與框格之間仍有一套圖像文法邏輯(grammar)的看法。然而,這種序列文法導向的理論,必然對讀者的閱讀與詮釋有所預設與侷限︰讀者唯有循著這套序列線性邏輯而閱讀,才能建構出完整的意義,在斷裂的圖像中,重組完整的故事。再者,序列邏輯卻也忽略了漫畫或圖像小說中,除了序列的配置之外,還有框格鑲嵌(embedding)或堆疊(overlaying)的設計,以及無框全頁(splash)或者跨頁的圖像或主題呈現等等安排。這些圖像的佈署策略在在都溢出了艾斯納與麥克勞強調序列線性邏輯的理論框架,而迫使研究者必須重新思考漫畫藝術的修辭「文法」。事實上,漫畫家除了使用連續框格帶出序列線性的閱讀效果之外,還可以使用很多其他的非序列與非線性的圖像修辭策略,例如,漫畫家可以將頁面塞滿了各種大小形狀不一與各種不同顏色的框格與圖像,使得讀者必須停駐在單一頁面上,在框格與框格、框格與圖像、圖像與文字的多元可能之間交錯閱讀。
霍斯柯德對艾斯納與麥克勞序列邏輯的質疑,呼應了法國漫畫學者葛宏斯汀(Thierry Groensteen)以「關節」(arthrology)、「網絡」(network)概念來詮釋「間白」的做法。葛宏斯汀於1999年於法國出版《漫畫系統》(The System of Comics,英文版於2007年出版),他不但討論各畫格之間的序列關係,更強調漫畫的各個點、線、面等元素彼此互動而編織(braid)出的符碼與意識形態的網絡(network)。雖然漫畫是許多不同符碼(code)的創意組合,但在創意當中,亦須將多種結構邏輯編結成區塊,而呈現出由多重「關節」所編織出的「網絡性」。再者,因為漫畫中相同或相似的畫面、人物、話語、情節可以反覆出現,漫出既定頁面、框格、圖格的框架,而相互呼應、質疑、補充、延伸,則可藉由重複與堆疊而轉換符碼,開啟另類閱讀可能。例如,當某一個漫畫主題(例如超級英雄)不斷跨越話框、圖溝、頁面、文本,與分散的主調與副調相互呼應,就有可能不斷藉由新與舊的交錯,而編結出複層的、半新不舊的感知網絡,更召喚出新的創作與閱讀的力道。
漫畫、圖像小說、圖像敘事
漫畫的英文是comics,而在英文當中comics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既可專指漫畫作品所使用的圖文媒介,也可泛指使用這種圖文媒介的作品。然而,漫畫這種圖文交錯並陳的形式特質,也正是學界過往對於漫畫視若未見的主要原因︰對藝術家而言,漫畫的圖像太過粗略,不夠藝術,而對文學家而言,漫畫所運用的文字又不具深意,不夠文學。漫畫夾在藝術與文學之間,左支右絀,從而成為當代文化想像的「不見」。二十世紀八○年代,圖像小說《鼠族》(Maus)、《守護者》(Watchmen)、《黑暗騎士》(Dark Knight)相繼出版,口碑...
目錄
馮品佳 編者序 v
張淑麗 序言 vii
張淑麗 政治寓言或世俗神學︰《守護者》與超級英雄漫畫 1
Jeff Johnson Street of Dreams: Fantasy versus History in Kim Deitch’s Graphic Narratives 41
金傑夫著/林志瑋譯 夢想之街:齊姆‧戴奇圖像敘事中的幻想與歷史 77
涂銘宏 漫畫如何解像歷史:《霧社事件》的對位法 107
李衣雲 在病態與反抗的夾縫之外─論Boys’ Love論 129
趙恬儀 超完美執事:英國管家形象於日本漫畫《黑執事》當中的轉譯與再現 179
吳哲硯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魔術列車殺人事件〉中的視覺修辭暨敘事 205
馮品佳 自傳書∕畫:《越南美國》中的圖像記憶場域 241
作者簡介 267
馮品佳 編者序 v
張淑麗 序言 vii
張淑麗 政治寓言或世俗神學︰《守護者》與超級英雄漫畫 1
Jeff Johnson Street of Dreams: Fantasy versus History in Kim Deitch’s Graphic Narratives 41
金傑夫著/林志瑋譯 夢想之街:齊姆‧戴奇圖像敘事中的幻想與歷史 77
涂銘宏 漫畫如何解像歷史:《霧社事件》的對位法 107
李衣雲 在病態與反抗的夾縫之外─論Boys’ Love論 129
趙恬儀 超完美執事:英國管家形象於日本漫畫《黑執事》當中的轉譯與再現 179
吳哲硯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魔術列車殺人事件〉中的視覺修辭暨敘事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0-18ISBN/ISSN:978957445707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