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80
優惠價:88 折,NT$ 334
已售完,補貨中
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殘酷歷史現實,把20世紀的法國人文科學界推向一個新的反省方向,就是摒棄傳統哲學理性論框架下的舊人文主義,重新審視歷史現實中人的處境(human condition)。在這背景下,梅洛龐蒂以建立「現象學人學」(phenomenological anthropology)為他的首要哲學工作,主張以肉身主體及其所處的世界作為現象學描述的中心課題,繼而反省當前人類的處境及當代歷史。不過,他並沒有視哲學為高人一等的學問;相反,他深知哲學反省乃奠基於「非哲學」經驗之上,不單大量參考文學與藝術創作,也廣納各類現代人文科學開發的新知識,包括心理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使現象學描述的對象更多元,從而令我們對現代人的處境有更豐富和深刻的了解。以兼收並蓄的態度,促進哲學與其他眾多人文科學之間的溝通,可謂梅洛龐蒂現象學哲學的一大特色。
踏入21世紀之後,隨着現象學發展成一個全球性的跨文化和跨學科學術運動,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哲學成為歐洲和北美的顯學;而在拉丁美洲以及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梅洛龐蒂研究也蔚然成風。倘若我們承認「跨文化理解」是21世紀哲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則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孕育了邁向未來的哲學思考方向。從這一意義來看,本專輯可說是兩岸三地學者共同為未來的哲學思考而努力的見證。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劉國英
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主編。著有《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Toward a New Cultural Flesh: Phenomenology and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即將出版)、《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即將出版);合編作品有Border-Crossing: Phenomenology, Intercultur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Phenomen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Husserl’s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Wester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萬戶千門任卷舒──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及《無涯理境──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張燦輝
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退休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大學通識教育部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領袖培育課程主任,為《現象學與人文科學》主編之一。著有Earthscape、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等;合編作品有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Space, Time and Culture及《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等;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簡介:
本中心以推動現象學及其與人文科學的關係之研究,同時促進兩岸三地及國際性現象學研究的合作與交流為宗旨,自成立至今已舉辦十多次國際性及地區性的現象學學術會議,並出版《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刊及「漢語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叢書等。重要活動包括:合辦「Logos and Aisthesis: Phenomenology and the Arts──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會議」(2012),「第三屆世界現象學組織聯盟學術會議」(Organiz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Organizations III, 2008),「Kairos and Topo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inking──第六屆東亞現象學圈國際會議」(2014),以及連續八年舉辦「亞洲現象學大師班」(Symposia Phaenomenologica Asiatica, 2007¬–2014)。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的前身是「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3月。中心蒙鄭承隆博士鼎力支持,為表謝意,乃於2007年正式易名為「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5 |
4折 | 1 |
5折 | 4 |
6折 | 2 |
7折 | 6 |
7折以上 | 5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已售完,補貨中
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殘酷歷史現實,把20世紀的法國人文科學界推向一個新的反省方向,就是摒棄傳統哲學理性論框架下的舊人文主義,重新審視歷史現實中人的處境(human condition)。在這背景下,梅洛龐蒂以建立「現象學人學」(phenomenological anthropology)為他的首要哲學工作,主張以肉身主體及其所處的世界作為現象學描述的中心課題,繼而反省當前人類的處境及當代歷史。不過,他並沒有視哲學為高人一等的學問;相反,他深知哲學反省乃奠基於「非哲學」經驗之上,不單大量參考文學與藝術創作,也廣納各類現代人文科學開發的新知識,包括心理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使現象學描述的對象更多元,從而令我們對現代人的處境有更豐富和深刻的了解。以兼收並蓄的態度,促進哲學與其他眾多人文科學之間的溝通,可謂梅洛龐蒂現象學哲學的一大特色。
踏入21世紀之後,隨着現象學發展成一個全球性的跨文化和跨學科學術運動,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哲學成為歐洲和北美的顯學;而在拉丁美洲以及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梅洛龐蒂研究也蔚然成風。倘若我們承認「跨文化理解」是21世紀哲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則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孕育了邁向未來的哲學思考方向。從這一意義來看,本專輯可說是兩岸三地學者共同為未來的哲學思考而努力的見證。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劉國英
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主編。著有《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Toward a New Cultural Flesh: Phenomenology and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即將出版)、《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即將出版);合編作品有Border-Crossing: Phenomenology, Intercultur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Phenomen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Husserl’s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Wester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萬戶千門任卷舒──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及《無涯理境──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張燦輝
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退休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大學通識教育部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領袖培育課程主任,為《現象學與人文科學》主編之一。著有Earthscape、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等;合編作品有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Space, Time and Culture及《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等;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簡介:
本中心以推動現象學及其與人文科學的關係之研究,同時促進兩岸三地及國際性現象學研究的合作與交流為宗旨,自成立至今已舉辦十多次國際性及地區性的現象學學術會議,並出版《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刊及「漢語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叢書等。重要活動包括:合辦「Logos and Aisthesis: Phenomenology and the Arts──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會議」(2012),「第三屆世界現象學組織聯盟學術會議」(Organiz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Organizations III, 2008),「Kairos and Topo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inking──第六屆東亞現象學圈國際會議」(2014),以及連續八年舉辦「亞洲現象學大師班」(Symposia Phaenomenologica Asiatica, 2007¬–2014)。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的前身是「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3月。中心蒙鄭承隆博士鼎力支持,為表謝意,乃於2007年正式易名為「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5 |
4折 | 1 |
5折 | 4 |
6折 | 2 |
7折 | 6 |
7折以上 | 5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