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社稷、用人為先。」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秦始皇利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劉邦有張良、韓信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謀,而成為西漢的開國之君;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勢;唐太宗正是採用「慎擇」的用人方式,終有「貞觀之治」的盛景;朱元璋憑藉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終歸自己帳下……舉不勝舉的領導者在揮灑著他們的用人藝術,以至於無數後人為此拍案叫絕。
古人云:「得人才者成大事。」因為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但關鍵中之關鍵還是用人,可以說這是成就事業的真理。當然,用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只有講方法、講藝術才會有更佳的效果。而且用人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必須要會識人、擇才、任人、育才、御人。缺少其中之一,用人都達不到完整和完美的統一。
作者簡介:
郝勇
愛好文字工作,對歷史題材尤為擅長,編寫過多部相關圖書,保持可觀銷量。
章節試閱
識人篇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余事矣。——陸九淵
商湯辨味識伊尹
夏朝末年的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無度,窮奢極慾,昏庸殘暴,惹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當時,商湯是夏朝的屬國商國的國君,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領導者。商湯看到夏桀已失民心,決心推翻夏桀的統治,並為此做了大量準備。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手下雖然有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但還缺少一位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棟樑之材輔佐。為此,商湯想盡辦法來搜羅人才,結果成效甚微,使得他心急如焚。
正在此時,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他近來吃的飯菜不是淡而無味,就是鹹得發苦,於是就派人詢問,結果是商湯的妻子有一個陪嫁的奴隸伊尹,擔任廚師之職,雖然平時也算盡職,但這些天伊尹做的飯都是忽鹹忽淡的。商湯十分惱火,便派人把伊尹找來大加訓斥。
伊尹卻不慌不忙地說:「我當然知道做飯不能太淡,也不能太鹹,只有鹹淡適宜、五味調和,吃起來才有味道。這幾天我做的菜時淡時鹹,其實是有意藉此提醒大王,治國與做菜的道理是一樣的,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放鬆懈怠。只有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方能如願以償。」
商湯聽了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做飯的奴隸竟能說出這番道理深刻的話,而且還深諳治國之道。商湯略加思考,愈發覺得此人肯定很有來歷,於是派人暗中瞭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驚喜地發現,伊尹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士,還曾做過莘國國君女兒的宮廷教師,只是由於莘國滅亡,伊尹才輾轉做了商湯妻子的陪嫁奴隸。毫無疑問,這是一位胸懷大志、精通韜略的奇人。要實現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權的宏偉藍圖,伊尹正是難得的棟樑之材。商湯大喜過望,當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分,任命他為右相。
從此以後,商湯根據伊尹的建議,先是廣造輿論,歷數夏桀驕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種種罪行,號召那些被夏朝統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歸順商國;對不聽規勸的葛伯族出兵討伐,予以消滅;對夏朝的羽翼,如韋、顧、昆吾等,則各個擊破,使夏朝孤掌難鳴。同時,商湯也採納了伊尹的統戰策略,對部族中的某些人網開一面,促使他們改邪歸正。這樣一來,商湯美名遠播,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戴。於是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發表宣言,揮師伐夏,終於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用人點撥
今天看來,商湯獲得伊尹幫助而成就大業的事件,是有一些偶然性,但其中也有必然性,這就是商湯一心求賢。假如商湯不是求賢若渴,朝思暮想,像伊尹這樣身分低賤的奴隸,是不會進入他的視線的。正是由於商湯處處留意,誠心求賢,不拘一格,禮賢下士,才成就了這段佳話。
周文王打獵求子牙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為他後來被周文王號為太公望,又叫姜太公,姜望。千百年來,姜子牙的名字一直是家喻戶曉,歷代傳誦。姜子牙幫助周文王平定天下的故事,也一直膾炙人口。在歷史的長河中,姜子牙已經被大家神化了,儼然是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神仙。
姜子牙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之際,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然而在發跡之前,姜子牙僅僅是個靠在商朝國都朝歌以宰牛為生的人,過著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的生活,懷才不遇,默默無聞。真正提供條件使他得以一展身手的,就是那位求賢若渴、欲攬天下英才為己用的一代明主周文王。
盤庚死後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後一個王叫做紂。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後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
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台」,把搜刮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裡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裡,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叫做「炮烙」的刑罰。
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陝西、甘肅一帶活動。後來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到了古公父的孫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繼位的時候,周部落已經很強大了。周文王是一個能幹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紂王正相反。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
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
紂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關在鸇里這個地方。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紂王見了美女珍寶,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
當時,姜子牙年已逾古稀,仍然未遇明主,後來聽說周文王很重視人才,便拿上釣魚竿到渭水之濱,終日藉垂釣來修養心志,磨鍊毅力。他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且魚鉤是直的,正所謂「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實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識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進而決定是否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
姜子牙說:「凡是河流源頭淵遠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於是才有魚群棲息;樹大根深者必定枝繁葉茂,於是才能果實豐碩。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唯有相互理解,心靈相通,才有發展偉大事業的前提。比如在溪邊垂釣,小魚總是盯著小餌,若有若無的釣線使牠放鬆了警惕;稍大些的魚兒總是看好塊大味香的餌料,即使是釣線就在身邊,為求得香甜的美食,牠也會忘掉危險而冒險一搏。而要想釣到大魚,就要安上大塊餌料,釣線也要粗壯結實,否則就會失之交臂,魚餌兩空。魚一旦吞下釣鉤,釣線就牢牢地牽住牠;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應的待遇,便會為施恩者盡心竭力地服務。
用網捕魚,還會有漏網的;可用餌釣魚,卻可以把水中之魚陸續釣盡。同樣的道理,提供相應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攬而來。懸綸垂釣與治國平天下,雖事有大小之別,目標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卻是相通的。釣魚的三大要領無非是釣點判斷、餌料設計和提竿溜魚,而治國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寶:提供優渥的待遇,是為了讓所用之人貢獻聰明才智;提倡視死如歸的精神,是為了讓士兵英勇善戰;設立高官厚祿,是為了讓賢臣良將幫助君王成就大業。」
經過一番談話,周文王知道他叫姜尚,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
姜子牙理了理鬍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
用人點撥
日月如梭,往事悠悠,三千多年的光陰已經逝去。在當今構建市場經濟大廈的時候,我們備感人才奇缺,而歷史的經驗卻是可以借鑑的。常言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固然重要,然而假如沒有伯樂發現牠們,識別牠們,千里馬也就只能駢死於槽櫪之間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文王的留心求才,慧眼辨才,不是更值得我們稱道嗎?
寧戚擇主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齊桓公的領導下,國勢強盛,成為五霸之一,得宰相管仲之輔更是如虎添翼,但是齊桓公仍不滿意,依然到處羅集人才。
一次,宰相管仲率領軍隊討伐宋國,有一天,在野地之中安營紮寨後,忽然一個裝扮像鄉野牧牛的人前來求見。此人自稱寧戚,交談中,管仲感到此人論天下大事頗有見地,智勇雙全,乃是英才,想到齊桓公素來喜歡搜羅英才,便寫薦書一封,交給寧戚拿著去見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寧戚帶著管仲的薦書來到了齊國,然而寧戚性格剛烈,他見到齊桓公之後,並不出示管仲的推薦書,反而在朝堂之上譏諷桓公大逆不道,殺兄得位,濫用武力,以致民不聊生。雖盟無不成,但前景岌岌可危。齊桓公聞之大怒,喝令部下立斬寧戚。殿中武士將寧戚向外拖,但寧戚卻怒目威嚴,毫無懼色。桓公見寧戚如此威武不屈,十分敬重,覺得寧戚是個人才,升起了愛才之念,於是喝令武士放了他,並奇怪地詢問寧戚:「我看先生也非常人,應該不是僅僅到這裡來羞辱寡人的吧,你有什麼要求儘管說,只要寡人能辦到,一定會幫你的。」
這時寧戚才拿出了管仲的推薦書,並說出自己嚮往明君之意。
桓公大惑不解:「你既有相國的薦書,為什麼不早點拿出來給我看?反而造成這麼大的誤會,幾乎使你成了刀下鬼。」
寧戚回答:「當今之世,不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主公若是個不愛聽忠言真話,只喜歡阿諛奉承的人,我寧死,也不會把薦書給主公。」
桓公聽後,茅塞頓開,大為讚賞。接著,他們又談起了天下形勢,寧戚談論天下,頭頭是道。桓公大喜,受益匪淺,當即便要拜寧戚為官。有人上諫道:「這兒離寧戚的故鄉衛國不遠,主公何不派人去調查一下?以防受騙上當。如果寧戚德才兼備,再封官也不遲。」桓公對朝中大臣說:「我看寧戚這個人不拘小節,又性情好勝剛烈,在家鄉難免有過失,會得罪一些人。倘若調查時有人說他的壞話,那就會造成錯覺,就會動搖對一個人才的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發現了這個人才就應堅定地去用。」最後桓公也未聽勸阻,拜寧戚為大夫。後來寧戚果然正如桓公所料,是一個難得的奇才,他文武雙全,為輔佐桓公霸業立下了大功。
用人點撥
一個真正的人才不會阿諛奉承,拜倒人下求碗飯吃,他們的剛烈正直,正是他們德才的表現,也是他們自信、自尊、自重的表現。而那些阿諛奉承之徒,本無德才,如果他們不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怎能討個一官半職?這是識別人才的辯證法。
桓公用寧戚,高就高在桓公看問題的角度與一般大臣不一樣,他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寧戚雖是牧牛野夫,但見桓公時,他不拿出相國的薦書,反而怒斥桓公大逆不道;當桓公要殺他時,他又凜然不懼,這正是他超出常人的大智大勇,膽略過人。桓公正基於這種認識,才斷定寧戚是奇才賢人,桓公善於識別人才。
子產識伯石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很有才幹,精通政事,善於治理國家,因此被委任管理國家大事。子產手下有一個非常能幹的官員,名叫伯石,平時交付他做的事,總能讓子產非常滿意,然而伯石性格自私而虛偽,雖然非常能幹,其他人卻並不喜歡他,只有子產比較欣賞他的能力,而總交付他辦理各種事情。
有一次,子產因有一件國事需要伯石去辦,在交給他任務之前,熟悉伯石性格的子產先命人把他叫來,莊重地告訴伯石:「這次吩咐你去完成事情非常困難,你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如果你這次圓滿地完成了這次的任務,我就稟明陛下請他把一座城池賞賜給你。」伯石最終完成了那件任務,於是子產就稟明鄭國公給了他一座城邑作為領地。另一個官員太叔對子產說:「事情是國家的事情,國家是大家的國家。大家都為國家辦事,為什麼單單送給伯石東西?」
子產說:「人和人不一樣,像伯石這樣的人,讓他沒有個人慾望是困難的。滿足他的慾望而讓他成功地辦成所辦的事情,這不也是國家的成功嗎?城邑有什麼值得吝惜的,難道它還會被搬走不成?」
後來伯石聽到眾人的議論,非常害怕,於是就找到子產要交回封地,但子產說:「這次陛下賞你的封地是你功勞的體現,你受之無愧,以後只要你好好為國出力,賞賜還會更大!」還是堅持把城邑給了他。伯石以後在為國辦事中,果然就如同子產所說的更加賣力。
不久,鄭國的公卿伯去世,鄭王讓太史命令伯石做公卿。太史來到伯石的封地宣旨,伯石心中十分得意,但又擔心其他大臣不服。自己的威名也不足以擔當如此位置,於是就假意推辭,說自己無能無德,不堪重任。太史無奈,只得退出。太史走後,伯石又派人去請求太史重新發佈他的命令,等到太史發佈命令後,伯石又假意推辭,就這樣一連反覆三次,伯石才接受任命。這就給人一個假象,似乎伯石很謙虛,三次任命才接受。
子產對伯石的這種虛偽和貪婪很反感,所以在自己當政期間,雖然對伯石愛其才能而屢加重用,也賞賜了他很多財物,但卻始終讓他處於次於自己的地位,不加任用。
用人點撥
古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清了,缺少魚類賴以生存的微生物和養分,魚就無法在這樣的水中存活;一個人對下屬要求過於嚴苛,不允許他有一點毛病,一點缺點,他也就沒有下屬可使用了。
用人,先要知人,知人越詳,任用也就越恰當。知人就要瞭解人,瞭解人的長處短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其長,避其短。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出於公心,如此,才不怕別人說長道短,才能名副其實地做到人盡其才。
姑布子卿識別趙襄子
春秋時期,姑布子卿是當時鑑別人的能手。一次,他應邀去趙簡子家做客。
在快到趙簡子家時,姑布子卿看到一個小男孩在路邊搬石塊砌小小的城牆,旁邊有一張帛,帛上彷彿是一座小城堡的草圖。姑布子卿驚訝了一陣子,就去趙簡子家了。
趙簡子帶著孩子們出門迎接姑布子卿。姑布子卿隨便問了孩子們幾個問題。
趙簡子問:「他們才能如何?」
「沒有能當上將軍的。」
「那趙家將要滅亡嗎?」趙簡子禁不住擔心了。
姑布子卿想了一想,問:「還有其他孩子嗎?」
趙簡子說:「還有一個叫毋恤。」就叫人去找他。
姑布子卿說:「可能就是我在路上見到的那個小孩子。他會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
孩子進門來,正是姑布子卿路上所見的。「未來的繼承人肯定是他了。」
姑布子卿說完,眾人都非常驚詫,連忙追問原因。
姑布子卿解釋道:「第一,趙簡子家氣數昌旺,必有傑才藏在府上;第二,那小孩非一般孩子,平常人家也不會有此小孩;二者相疊,多半是趙家公子了。至於出身,無關緊要」。
趙簡子說:「但他母親身分卑微,原是奴婢。」
姑布子卿說:「上天授予的,低賤也會尊貴。」
從此以後,趙簡子就對他的兒子們一個個地進行考察,發現毋恤最為賢能聰明。一次,為了測試兒子們,趙簡子說:「我在常山上藏了件寶符,誰最先得到它,誰將被立為繼承人。」他的兒子們都騎馬到山上尋找,結果什麼也沒有找到。只有毋恤回來說:「我已經找到寶符了。」趙簡子讓他講出來。
毋恤說:「從常山上俯看代國,代國一目瞭然,我們應該攻取它。」
趙簡子由此知道毋恤果然聰明,於是就立他為繼承人,他就是後來趙國的開國之君趙襄子。
用人點撥
鑑別人才就像挑選木材。伐木工人在選料的時候,先從外形上打量,看樹木是否有筆直挺拔的態勢;再考察質地,是縝密結實呢,還是疏泡鬆脆;從品種上看,要嘛敲敲打打聽一聽,用多種方法來判斷樹木是否能有大用處。品鑑人也一樣,總要見一見面,有一個初步印象之後,再進一步考察品德和才能。見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外形相貌上來考察、鑑別人才。
趙襄子任用膽胥己
趙襄子當政的時候,任命任登為中牟這個地方的長官。
過了一年,任登在將全年的帳簿呈給趙襄子的時候,順便向趙襄子推薦說:「中牟有一個人叫膽胥己,他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希望您能夠重用他!」
於是趙襄子召見了膽胥己,並且馬上任命他為中大夫。
膽胥己走後,有一些人開始不滿起來,很有意見,衝著趙襄子說:「大王這麼做,不感覺太草率了嗎?我想您對這個人只是耳聞而已,一點都不瞭解這個人,為什麼就相信他呢?隨隨便便就當上了中大夫,這樣會讓國家遭殃,讓臣民不服的啊!」
趙襄子聽完他們的抱怨之後,只是笑了一笑,說:「我提拔任登的時候,已經耳聞目睹了他的實際情況,任登所舉薦的人,我如果還要仔細地考察,那麼還有誰的話是值得相信的呢?我相信任登的眼光。」
用人點撥
趙襄子對膽胥己的信任,源於他對任登的信任。君主往往要有識人的眼光,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是考察十年,可能也無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具有才能。
的確,領導者在識人的時候是存在風險的,但是不能因為有風險就舉步不前。如果說怕這怕那,對誰都不信任,那又怎麼能將賢能的人才,放在自己身邊呢?
識人篇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余事矣。——陸九淵
商湯辨味識伊尹
夏朝末年的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無度,窮奢極慾,昏庸殘暴,惹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當時,商湯是夏朝的屬國商國的國君,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領導者。商湯看到夏桀已失民心,決心推翻夏桀的統治,並為此做了大量準備。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手下雖然有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但還缺少一位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棟樑之材輔佐。為此,商湯想盡辦法來搜羅人才,結果成效甚微,使得他心急如焚。
正在此時,他發現...
作者序
每個深諳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凡成就大業的領導者,無不以「江山社稷、用人為先」為準則,從而因用人而興——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秦始皇利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劉邦有張良、韓信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謀,而成為西漢的開國之君;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勢;唐太宗正是採用「慎擇」的用人方式,終有「貞觀之治」的盛景;朱元璋憑藉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終歸自己帳下……舉不勝舉的領導者在揮灑著他們的用人藝術,以至於無數後人為此拍案叫絕。
古人云:「得人才者成大事。」因為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但關鍵中之關鍵還是用人,可以說這是成就事業的真理。當然,用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只有講方法、講藝術才會有更佳的效果。而且用人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必須要會識人、擇才、任人、育才、御人。缺少其中之一,用人都達不到完整和完美的統一。
時光到了今天,我們繼承著古代先人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也都想在用人上有所作為,但反躬自省,有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用人上,遠未達到先人們那種超凡自如的境界,因為現代人往往習慣地想到用人僅是一種權力,忽視了用人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為此,本書將古代先人們那歷久彌新而富有東方式智慧的用人故事,展現在讀者面前,並透過「用人點撥」中的哲理點醒,指明先人們用人藝術之精髓,和現在如何掌握用人藝術的要領。相信每位讀者徜徉其間,儘管各自的情況與經歷不同,但對用人藝術都會有深切的體悟。
每個深諳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凡成就大業的領導者,無不以「江山社稷、用人為先」為準則,從而因用人而興——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秦始皇利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劉邦有張良、韓信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謀,而成為西漢的開國之君;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勢;唐太宗正是採用「慎擇」的用人方式,終有「貞觀之治」的盛景;朱元璋憑藉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終歸自己帳下……舉不勝舉的領導者在揮灑著他們的用人藝術,以至...
目錄
前言
識人篇
商湯辨味識伊尹
周文王打獵求子牙
寧戚擇主
子產識伯石
姑布子卿識別趙襄子
趙襄子任用膽胥己
燕昭王屈尊招賢
齊威王巧識墨大夫和阿大夫
楚莊王嬉遊辨忠臣
管仲識人
東郭垂觀色識人
陶朱公把握住兒子的個性
孟子辨識人才
楚文王用賈禧
孟嘗君重用雞鳴狗盜之徒
秦穆公計定百里奚
百里奚舉薦蹇叔
九方皋相馬
淳于髡知才日薦七賢
公孫痤識別公孫鞅
秦王識韓非
骨剛則質剛,骨柔則質弱
劉邦用人先識人
劉邦識蕭何
劉邦識張良
劉邦巧識陳平
劉邦識別酈食其
劉邦日久識劉敬
漢文帝軍營識將
漢武帝考察公孫弘
尹夫人憑「儀」知真假
朱買臣受薦於貧困之中
漢武帝識顏駟
謙卑待人的劉寬
曹操錯用王必,曹睿錯任夏侯
魏勃掃門求見
袁紹辱士喪天下
正謀之才荀攸
張昭是個絕好的內當家
劉備識龐統
孫權識別偽人才
劉備求賢知臥龍
郗超重大義舉謝玄
休動之人賀若弼
房弼以己度人喪性命
王猛貧賤不失志
王維苦心育韓幹
李廣與程不識的不同之處
蔡邕對王粲禮遇有加
蘇威屢次被重用
李世民善交賢才
王濟發現叔叔的才能
唐太宗閱卷識馬周
唐太宗喜得虎將
唐太宗重德行
唐太宗怒斥封德彝
魏徵敢於納諫贏得信任
大膽舉薦狄仁傑
武則天重用張嘉貞
武則天識上官昭容
玄宗識宋璟
白居易幼識之無
裴行儉識人有方
趙匡胤審衛融
趙匡胤識忠臣
趙匡胤以細節評判人才
宗澤慧眼識岳飛
宋太祖識秦再雄
呂蒙正識人
成吉思汗不計前嫌識敵將
成吉思汗識人創字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
朱元璋構築人才工程
朱元璋南下徽州網羅人才
朱元璋微服私訪遇賢才
劉基知人又自知
張居正識人重實績
楊溥為國舉薦賢才
楊士奇為國薦賢才
周元素善識人之性
善於識漢人之才的皇太極
康熙識人重才更重德
康熙南巡考察于成龍
康熙不以相貌定智勇
注重細節的曹福
雍正細察臣心
口才出眾的裴略
曾國藩的先濁後清
曾國藩識別劉銘傳
曾國藩識別江忠源
曾國藩上當受騙
擇才篇
堯舜禪讓
武丁得傅說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管鮑之交
勇者反被勇者傷
晉文公盡釋前嫌
鄭穆公封牛販子當軍尉
舉不避親,薦不避仇
工之僑賣琴
平原君薦賢不計私怨
毛遂自薦
趙宣子薦賢舉不避黨
孫叔敖和虞丘子
孤獨的楚靈王
人心如面
釋鹿得人
魯國少人才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魏文侯改革世卿世祿制
不用王翦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不叛劉邦
剻通善辯
丙吉和馬車夫的故事
曹參巧化風波
漢武帝獨尊儒術
張騫出使西域
後來居上
漢昭帝信任霍光
王莽興學招賢才
班固班昭著《漢書》
大器晚成的馬援
治水奇才王景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口吃將相
曹操以貌取人失西川
呂布的下場
劉備聞歌得徐庶
諸葛亮自請貶三等
王與馬共天下
昏庸的九品中正制
宇文泰擇蘇綽
魏孝文帝開科大舉
清談誤國的王珩
專任不疑,精兵恃勇
文帝讚王伽
選錯接班人,隋亡在眼前
唐高祖信任皇甫無逸
唐太宗信任尉遲敬德
唐太宗重才偏德用義府
李緯改任
不以一眼廢雙眼
武則天惜失人才
郭子儀不計私怨薦光弼
狄仁傑力薦張柬之
文帝與「元嘉治世」
宋神宗不恥下問得安石
王旦為何薦李及
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
忽必烈訪隱逸成霸業
朱元璋的民意測驗法
建成納諫重用冤家謝叔芳
明熹宗讓袁崇煥領兵抗金
史可法的中舉
李自成不拘一格擇才
努爾哈赤化敵為友統一女真
順治採納外諫傳玄燁
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光地的童年故事
不拘一格降人才
前言
識人篇
商湯辨味識伊尹
周文王打獵求子牙
寧戚擇主
子產識伯石
姑布子卿識別趙襄子
趙襄子任用膽胥己
燕昭王屈尊招賢
齊威王巧識墨大夫和阿大夫
楚莊王嬉遊辨忠臣
管仲識人
東郭垂觀色識人
陶朱公把握住兒子的個性
孟子辨識人才
楚文王用賈禧
孟嘗君重用雞鳴狗盜之徒
秦穆公計定百里奚
百里奚舉薦蹇叔
九方皋相馬
淳于髡知才日薦七賢
公孫痤識別公孫鞅
秦王識韓非
骨剛則質剛,骨柔則質弱
劉邦用人先識人
劉邦識蕭何
劉邦識張良
劉邦巧識陳平
劉邦識別酈食其
劉邦日久識劉敬
漢文帝軍營識將
漢武帝...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菁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1-09ISBN/ISSN:978986933613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6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