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有多大,人類的夢想就有多大
「斷面圖大師」最新作品,中文版全球搶先出版!
8個有趣的天文主題 + 13張詳細斷面圖
文科腦也能輕鬆看懂宇宙科學!數千年前的科學家是如何觀測天上星星的呢?
人類登上月球之後,還想繼續在宇宙中尋找什麼?
在我們有生之年是否有機會造訪火星?
1977年9月5日,美國太空總署發射了一枚火箭,上頭攜帶一張刻有古怪符號的鍍金唱片,展開人類史上最長一段旅程。歷時三十六年,航行一百八十七億公里,航海家一號終於飛出太陽系,進入黑暗無垠的星際空間。這艘無人探測艇傳回地球的資訊遠超過科學家的想像,而這還只是開端。
人類發明汽車不到一百年,就打造出能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火箭。科學家開始嘗試在太空中種蔬菜,也許在不久之後,人類還有可能移民火星。毫無疑問地,我們已經走入名符其實的「太空時代」。然而回過頭看,人類最初是如何開始觀測天上的星星呢?我們又在宇宙中尋找什麼呢?
書中收錄十三張結構斷面圖,透視全世界最貴的服裝─太空衣─如何維持太空人的生命,認識遙控探測車好奇號的火星探險裝備;搭配八個實用又有趣的天文主題,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航太科技─人造衛星,或是人類該如何飛上火星,是搭乘火箭、太空梭,還是太空電梯?當人們越是探索太空、越是了解宇宙,就越能明白我們稱之為「家」的這顆藍色星球,是多麼獨特而珍貴。
【本書特色】
★13張精細的結構斷面圖,揭開火箭與太空梭的內部祕密,即使不懂機械科學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善用圖解、比例尺,幫助讀者建立空間、大小和距離的概念,不用憑空想像。
★8大太空主題,用說故事的方式,將天文學的歷史和理論變得有趣,還有介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衛星科技,以及熱門的太空移民。
作者簡介:
馬丁.詹金斯(Martin Jenkins)
詹金斯是職業作家,他的作品得過許多獎,包括凱特格林威獎、學校圖書館協會科普書獎和泰晤士青少年科普書獎。
史蒂芬.貝斯提(Stephen Biesty)
貝斯提是英國知名手繪插畫家,大家都稱他為「斷面圖大師」。他熱愛歷史、建築與繪畫,慣用墨水與水彩創作,據說他畫畫不用尺,每一張圖都是他一筆一筆畫下來的。他的畫同樣受到兒童與成人的喜愛,其代表作《不可思議的斷面世界》在全球各地暢銷上百萬冊,其暢銷作品《建築的故事》中文版由三采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藍仕豪
生於民國73年的桃園人,在小學的時候買了一本愛因斯坦的傳記,就此迷戀上科學。雖然大學念的是工科系,卻選擇了天文所,並於清華畢業之後,開始嘗試把自己對天文的愛好帶給更廣大的朋友。在此同時,更期待科學能夠與人文結合,讓科學更有溫度,讓人文更有活力!
【審訂者簡介】
周定一
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物理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及天文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太陽物理、日震與星震、系外行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ARRC前瞻火箭創辦人 吳宗信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 地球科學教師 吳昌任
台北市立中崙高中 地球科學教師 林詩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親職專欄作作家 陳安儀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手繪斷面圖加入了『人』這項元素,把太空探測從生硬的儀器拉回到人類永續的完整面貌,是一本有溫度的天文入門書。」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吳昌任、台北市立中崙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林詩怡
名人推薦:ARRC前瞻火箭創辦人 吳宗信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 地球科學教師 吳昌任
台北市立中崙高中 地球科學教師 林詩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親職專欄作作家 陳安儀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手繪斷面圖加入了『人』這項元素,把太空探測從生硬的儀器拉回到人類永續的完整面貌,是一本有溫度的天文入門書。」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吳昌任、台北市立中崙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林詩怡
章節試閱
太陽系之外……更遙遠的地方
1977年9月5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的空軍基地,這裡有一座航太複合發射臺。對大夥來說,這只是一個平凡的星期一上班日。在過去二十多年當中,這裡已經發射過上百枚的火箭,因此,即將在這天中午發射一枚泰坦IIIE 型火箭,也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任務。
這枚火箭並未乘載人類或是動物,只搭載了一艘重量722公斤、尺寸相當於一架平臺鋼琴的無人太空探測船。船上配備有相機和探測儀器、一些電子與電腦設備(以現代標準來看相當陽春)、三個小型核能電池與無線電通訊系統。用做無線電傳輸的碟形天線直徑3.7公尺,被收摺起來、架在準備發射的火箭上,看起來就像一把巨型雨傘。整個任務只有一項不尋常之處:探測船的外側有一個鋁製箱子,裡面放了一張鍍金的唱片,上頭記錄了多種聲音和數百幀經過編碼的影像,封面還寫著看似怪異的符號。
一艘帶著唱片的火箭,暗示著這不是一次尋常的任務。事實上,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旅程。在太空航行三十五年,航海家一號依舊正常運作,並持續傳送訊息回地球。它已經通過一個無形的邊界─太陽風層頂①,進入星際空間,遠離我們熟知的太陽系行星。它在這段時間內航行了180億公里,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一百二十倍②,早已超越人類的想像。
航海家一號的成功超乎所有人的期待。它最初的任務是去探訪太陽系中繞行軌道較遠、充滿謎團的巨大行星。在1960年代時,科學家計算出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內,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所在的幾何位置會形成一個特殊的路徑,讓太空船可以利用行星的運動和重力來加速,即所謂的「重力助推」(gravitational assist),也稱為「彈弓效應」。
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因為下次再出現這樣的路徑得等到一百七十五年後,於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簡稱NASA)提出了多項發射探測船的計畫。礙於經費過於昂貴,起初美國政府只能允許發射一艘探測船,但在太空總署努力遊說下,最後終於增為兩艘,分別執行不同的任務。航海家一號的航行路線較為筆直,只會造訪木星和土星③。它的雙胞胎──航海家二號──則會繼續拜訪天王星和海王星。
奇妙的是,1977年8月20日,早在航海家一號發射前幾週,航海家二號就已經離開地球;但是到了年底,航海家一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反而超越了航海家二號。航海家一號藉由較短而且更快的路徑,在離開地球十五個月後抵達觀測木星的位置,並於1979年3月滑入距離木星表面270,000 公里的軌道,近距離觀測這顆在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然後,航海家一號繼續航向太空深處,於1980年11月接近土星與其眾多衛星,同時將拍攝到的影像及各種數據傳回地球。造訪了木星與土星之後,航海家一號的行星觀測任務算是圓滿達成;但它的旅程還沒有結束。如今它的使命,是持續不斷地為人類捎來太陽系外圍的資訊,直到電力耗盡、儀器無法運作為止。
在航海家一號造訪土星的九個月後,航海家二號也經過這顆行星,並繼續往更遙遠的天王星與海王星前進。離開土星後,航海家二號花了四年半的時間抵達天王星,之後又經過三年半才抵達海王星。這兩艘探測船雖然飛往宇宙不同的方向,卻同樣賣力地在各自的旅程上繼續前進。
除了航海家一號、二號,還有1970 年代初期發射的先鋒十號、十一號,與2006 年發射的新視野號,它們都正在離開太陽系的路上,但無法確認何時會真正離開太陽系。這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太陽系的實際範圍。換個角度來說,天文學對於太陽系的邊界有許多定義,其中一項是「太陽風層頂」,然而太陽重力的影響範圍卻遠遠超出這個邊界。天文學家深信在更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稱為「歐特雲」(Öpik–Oort cloud)的區域,在那裡面可能有數十億個小型天體,其中有些直徑可達數十公里。這些小型天體和我們熟知的八大行星一樣,不斷地繞行太陽,只不過它們公轉的軌道遠大於地球。歐特雲的外圍邊界被認為是太陽系的另一個邊界,不過即使是時速60,000 公里的航海家一號,仍要航行三萬年才能抵達這個邊界,屆時這艘探測船早已因為電池耗盡而停擺。到了2025年以後,航海家一號的電力將不足以啟動它所搭載的任何一項儀器,但它仍會像現在一樣,孤獨地在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中繼續航行④。
人類發明汽車不到一百年⑤,就打造出能夠飛離太陽系的探測船。不僅如此,科學家至今已成功讓探測車和登陸艇降落於其他的天體(目前有兩個行星、兩個自然衛星以及一個彗星)。人類更親自造訪月球,甚至踏上月球表面六次。毫無疑問,我們已經進入了名副其實的「太空時代」。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在太陽系之外,還有一個無比遼闊的宇宙,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太陽是一顆正值中年的平凡恆星,和其他恆星相比甚至體積有點小。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位在銀河系的一條旋臂上,而銀河系內有數兆個恆星;在銀河系之外還有數千億個星系。這些星系離我們太遙遠,以目前的望遠鏡技術無法看見究竟有多少個恆星。然而科學家找到了估算的方法,你應該可以想像,這個數字會有多龐大。根據最新的研究估計,已知宇宙中大約有3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⑥恆星!
現在科學家可以觀測到的宇宙距離是930億光年⑦,而宇宙的年齡大約有一百三十八億年,從它誕生至今仍在持續地膨脹、擴大⑧。宇宙還有許多謎團等待科學家去解開,包括一些最根本的問題,例如宇宙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麼?目前我們可以實際觀測到的是「物質」與「能量」,前者組成恆星與地球(以及人類),後者的主要形式為光或電波。但是這些只佔了整個宇宙的5%,其他的95% 呢?科學家稱之為「暗物質」及「暗能量」。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舊無法確定它們是什麼。
宇宙中有外星人存在嗎?這是另一個所有人類都好奇的問題,也是為何航海家一號要攜帶一張鍍金唱片的原因。這其實是一份給宇宙其他智慧生命的訊息,唱片封面的符號標示著太陽在銀河系的位置。在微乎其微的機會下,也許航海家一號真的遇見了宇宙中具有高等智慧的「外星人」,那麼他們將能夠聆聽唱片上的聲音,看到上頭收錄的影像,包括蟋蟀的叫聲,搖滾樂先驅查克.貝里的歌聲,還有泰姬瑪哈陵的照片,以及一張人類的全家福照⋯⋯透過這些訊息,他們將更了解地球上的人類以及歷史。
①太陽風層頂(Heliopause),或稱日球層頂,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的壓力達到平衡的邊界。
②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1天文單位,寫作AU(參見62頁)。2016年初,航海家一號距離太陽約134 AU,大約是200億公里,並持續以每年3.6 AU的距離遠離太陽系。
③科學家在航海家一號的觀測任務中加入了土衛六(又稱泰坦,Titan)這顆衛星,所以它必須選擇不同的航道,無法造訪天王星與海王星。
④航海家一號的航行速度並未超越銀河系重力的脫離速度(escape speed),所以它最終不會飛離銀河系。
⑤ 1885年,德國人發明汽油引擎三輪車。
⑥以科學記號來表示,可寫做3×1023。
⑦ 1光年是光在真空中前進1年的「距離」,約9.5兆公里。
⑧由於宇宙膨脹,我們現在觀測到的古老天體的距離,其實比膨脹前還要遠。而宇宙的確切大小目前尚無定論,甚至有可能無窮大。
太陽系之外……更遙遠的地方
1977年9月5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的空軍基地,這裡有一座航太複合發射臺。對大夥來說,這只是一個平凡的星期一上班日。在過去二十多年當中,這裡已經發射過上百枚的火箭,因此,即將在這天中午發射一枚泰坦IIIE 型火箭,也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任務。
這枚火箭並未乘載人類或是動物,只搭載了一艘重量722公斤、尺寸相當於一架平臺鋼琴的無人太空探測船。船上配備有相機和探測儀器、一些電子與電腦設備(以現代標準來看相當陽春)、三個小型核能電池與無線電通訊系統。用做無線電傳輸的碟形天線直徑3....
目錄
太陽系之外……更遙遠的地方
遙望天空
航向太空
重返地球
在太空中生存
宇宙中有外星生命嗎?
繁忙的地球軌道
何去何從?
索引
年表
簡易辭典
參考資料
太陽系之外……更遙遠的地方
遙望天空
航向太空
重返地球
在太空中生存
宇宙中有外星生命嗎?
繁忙的地球軌道
何去何從?
索引
年表
簡易辭典
參考資料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2-30ISBN/ISSN:978986342679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64頁開數:25.5㎝(W)×29.4㎝(H)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