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髒一點,運用大地的力量,重返健康!★亞馬遜疾病類暢銷榜 第1名
★亞馬遜超過500位讀者5顆星狂推!
★本書將顛覆你對細菌、過敏、腸胃問題、糖尿病、憂鬱症的既定常識!你經常覺得疲勞沒精神?
你常常有消化不良、胃灼熱、肚子脹氣的情況?
以前愛吃且常吃的食物,現在開始會讓你有過敏反應?
你覺得自己記性變差,難以專注?
你皮膚開始出現黑眼圈、溼疹、粉刺等發炎症狀?
甚至有關節炎、憂鬱症、帕金森氏症、糖尿病等疾病…….
為了減輕上述的痛苦,
你花了很多時間看了過敏症醫師、內科醫師、中醫師,還有心理醫師,
但仍不斷困擾著你,那你可能患有「腸漏症」!
全球前十大自然醫學網站Exodus Health Center創辦人喬許.雅克斯(Dr. Josh Axes)主張,
腸道不僅是食物處理中心,更是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當腸道健康,就像完好緊密的漁網,不會讓太多東西穿透過去,只會允許微量的水與營養素進入血液。
但當腸壁的洞太大就會使微生物和食物分子滲出消化道,人體就會把這些東西當成外來物,
引起免疫發炎反應,進而產生各種症狀。這就是「腸漏症」。
如果你只要頭痛就吃止痛藥、常吃加工食品、以抗菌皂洗手、經常壓力爆表,
那你就是「腸漏症」的高危險群。
喬許.雅克斯除了是脊骨神經醫師、臨床營養師,也是專業認證的自然療法醫師,
他認為,治癒「腸漏症」的解決方法就是,回歸大地,過著不要太乾淨的「土療」生活──
.吃含有「土基微生物」的食物(在地土壤種出來的蔬果)
.把所有找得到的加工食品全扔進垃圾袋
.喝雞、牛、羊或魚的骨頭與內臟熬成湯,膠原蛋白的養分可修復腸壁
.每一口食物最好咀嚼30下,還能預防胃酸逆流、增加腸道好菌
.把原本住在腸道的細菌、病毒、嗜菌體、寄生菌等「老朋友」迎接回來,也就是反覆接觸「塵土」
最後,雅克斯醫師還針對5種腸道類型,提出飲食生活的「土療」配套計畫,
教你料理美味的養菌食譜、自製清潔用品,讓你在家輕鬆實踐,治好腸漏症。
甚至,雅克斯醫師靠著這套方法,幫助他的母親抗癌成功!
當你過著「土療」生活,運用大地的力量,培養好菌,腳踏實地,重拾「治病先治腸」的古老智慧,
就會感受到整體健康有驚人改善,不僅消化變好、體力增強、體重減輕、情緒轉佳,還能治百症。
你有腸漏症了嗎?來做個腸漏症小測驗吧!
□是 □否 1. 眼下是否服用阿斯匹靈或伊普錠等處方藥或非處方藥?
□是 □否 2. 是否有甲狀腺疾患或新陳代謝緩慢等問題?
□是 □否 3. 是否覺得體力不濟或經常疲憊?
□是 □否 4. 是否經常腹瀉或軟便?
□是 □否 5. 每周是否有一次以上的脹氣、腹脹等消化問題?
□是 □否 6. 是否曾經醫師診斷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是 □否 7. 是否為季節性過敏症所苦?
□是 □否 8. 排便是否固定、通暢?
□是 □否 9. 是否經常患病(一年兩次以上)?是否覺得有必要強化免疫系統?
□是 □否 10. 是否曾超過一天未排便?
□是 □否 11. 是否承受中等程度以上的壓力?
□是 □否 12. 是否患有紅斑、濕疹、粉刺,或皮疹一類皮膚疾病?
□是 □否 13. 是否酷嗜甜食或麵包?
□是 □否 14. 是否苦於憂鬱、焦慮,或注意力不集中?
□是 □否 15. 是否苦於因念珠菌、酵母菌、真菌而起的任何健康問題?舌頭是否結有白斑?
□是 □否 16. 是否曾經醫師診斷罹患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或腸躁症?
□是 □否 17. 是否苦於關節痛或頭痛等任何疼痛?
□是 □否 18. 是否對麩質或乳製品敏感?
□是 □否 19. 是否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一類自體免疫疾病?
□是 □否 20. 是否患有多種食物敏感或過敏症狀(像是對乳製品或含麩質的食品)?
填答「是」的題數要是少於兩題,表示目前罹患腸漏的風險很低。在妥善自我調理下,腸道即可常保康健。
如果二至三題答「是」,那多少有低度發炎反應。
若能清除飲食壞習慣,並改變生活型態,應可防止病症全面開展或演變成自體免疫疾患。
若超過四題答「是」,長期腸漏病狀極可能已漸漸體現為更加嚴峻的健康問題。
在為其他症狀尋求診治的同時,請你也看看本書的腸道類型測驗簡介,盡早針對自身狀況緩解病痛。
作者簡介:
喬許.雅克斯醫師(Dr. Josh Axe)
喬許.雅克斯是一位通過認證的自然療法醫師、脊骨神經西醫師、和臨床營養師,大力推廣以食療取代藥物。他在2008年創辦了Exodus Health Center,世界最大的功能醫學診所之一。
他也和許多職業運動員合作,自2009年成為職業游泳團隊健康顧問團一員,和美國奧運金牌泳手Ryan Lochte等職業選手合作,提供營養和健身諮詢,並於2012年倫敦奧運為美國隊提供諮詢服務。
個人網站:http://draxe.com
譯者簡介:
謝孟宗
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曾獲梁實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多種創作、翻譯獎項。譯有《偶然的宇宙》、《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大驅離:揭露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殘酷真相》、《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合譯)等書。
譯者專頁:www.facebook.com/kafka17
審訂者簡介
吳明賢醫師
醫學博士,臺大醫學院副院長兼研發分處主任、臺大醫學系特聘教授兼主任、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著有《腸胃專家教你不靠藥物整腸健胃》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親土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吳明賢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宜慧 樸谷工坊創辦人/大地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
許瑞云 《哈佛醫師養生法》系列作者
陳邦基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
陳俊旭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買買氏 〈直接跟農夫買〉發起人
國際醫界好評推薦
「人類健康受到什麼樣的威脅一事,我們的認知正面臨一場革命性改變,而本書正描繪了這種典範轉移。雅克斯醫師認為我們應重建腸道的健康菌相的主張,和當前最先進的醫學研究同步。打開此書,你就打開了一生健康之門。」──紐約時報暢銷書《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Grain Brain)作者,大衛‧博瑪特醫師
「本書的療法是經過驗證的方法,可以解決眾多疾病。要治癒你的第一步,就是治癒你的腸道。如果你已經準備好接受一些前衛的醫療概念的話,這本書很適合你。」──《血糖解方》(The Blood Sugar Solution)作者,馬克.海曼醫師
「如果你正受消化不良、免疫疾病、甲狀腺或胰島素毛病所苦,這本書會改變你的人生。雅克斯醫師設計出一套簡單好遵循的計畫,來對付這些源自於腸道毛病的問題」
──《荷爾蒙重整飲食法》(The Hormone Reset Diet)、《荷爾蒙療法》(The Hormone Cure)作者,莎拉.戈特弗里德醫師
「此書中,雅克斯醫師解構了我們對細菌的全面舉戰,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患有各種慢性病,以及重新回顧了治病先治腸的古老智慧。」──《屬於你自己的心靈》(A Mind of Your Own)作者,凱莉.波曼醫師
名人推薦:【親土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吳明賢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宜慧 樸谷工坊創辦人/大地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
許瑞云 《哈佛醫師養生法》系列作者
陳邦基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
陳俊旭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買買氏 〈直接跟農夫買〉發起人
國際醫界好評推薦
「人類健康受到什麼樣的威脅一事,我們的認知正面臨一場革命性改變,而本書正描繪了這種典範轉移。雅克斯醫師認為我們應重建腸道的健康菌相的主張,和當前最先進的醫學研究同步...
章節試閱
一直被忽略的隱性疾病
「所有疾病都起自腸道。」──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米麗安走進我的診療室,神情幾近絕望。她從傳統家庭醫生到全人療法醫師都看遍了。儘管恪遵每位醫師的各樣指示,身體狀況的改善卻是微乎其微。為求恢復健康,連我在內她已經找了十位醫師。
這位有兩個年幼孩子的三十三歲母親,體重超出標準二十二磅,整個人百分百焦躁不堪。米麗安經診斷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體內甲狀腺受免疫系統攻擊,內分泌醫師開了左旋甲狀腺素給她。她還服用抗焦慮與抗憂鬱的藥物,可一點藥效也沒有。由於精神與情緒的壓力極大,她被自然療法醫師斷定得了腎上腺疲勞,血液檢驗則顯示缺乏維他命B12。她試過改變飲食,甚至這兩年來每周注射一次維他命B12,但全無幫助。她還想過要運動,卻連每天早上起床都快要提不起勁。再說,和眾多年輕媽媽一樣,孩子一睡醒,她就沒什麼時間上健身班或是去健身房。
米麗安受夠了整天覺得疲累乏力,非有所變革不可。
我查看了她三天份的食物日誌,飲食習慣好得出乎意料。除了份量不少的沙拉,還有好幾片發芽穀物麵包和充足的蔬果。不過,食物的養分似乎幫不上忙。
我安排了血液檢驗,以便確認先前檢檢有無出錯。等結果出爐,顯然什麼也沒變。她所描述的甲狀腺毛病、腎上腺疲勞、自體免疫疾患、食物敏感症全反映在數據裡。
隔週,她到診療室來,我們一同審視這份檢驗報告。數據一組一組看過去,她的臉色也越來越沮喪。為了讓她安心,我放下報告,取來手邊兩樣我最喜歡的道具。一樣是小小漁網。另一樣是幾顆色澤明亮的塑膠球。
「準備好了嗎?」她點了點頭。「那就注意看囉。」我把塑膠球放進漁網,球穿過網子底部,在木頭地板蹦來蹦去。米麗安嚇得倒抽一口氣。她還以為球會被漁網攔住。
「沒想到會這樣,對吧?」米麗安搖了搖頭。
「米麗安,」我說:「恐怕妳的腸道就像這張漁網。」
我讓她看了看遭切斷的網子底部,以便說明腸漏症的病狀。我的解釋如下:人的腸道要是健康,就如同完好漁網的細密網眼,不至於讓太多東西穿透過去,只會允許微量的水與營養素經細薄屏障進入血流。這是消化系統的必備常態,也是人體獲取養分所不可少的一步。
「但是,腸壁的洞如果變得太大,麩質和酪蛋白等較大的分子,以及別的外來微生物就能夠滲透進來,在體內到處亂跑。」我一邊解釋,一邊指向仍在診療室地板滾來滾去的球。我說,這些較大的東西從來就不該跑進血液裡,人的身體會把它們當成外來物而有所應對,進而導致全身發炎。
一旦發生這種狀況,任何器官都可能遭波及。「就妳的例子來說,受影響的是甲狀腺、大腦和腎上腺。」
我跟米麗安說,若不解決「腸漏症」這個病根,無論打多少針維他命B,或是吃多少營養補充品,眼前的難關都不會消解,只會越來越艱鉅。不過,現在既然曉得了癥結所在,我有信心讓她的健康在很短時間內有可觀的改善。她需要做的,就只有遵循我的建議,再稍加調整飲食及日常生活習慣。
我為她擬了一套規劃。首先是選擇富含益生菌與益菌生(prebiotics)的食物。前者是能抑制消化問題的益菌。後者是彼此共存的養料,可滋養前者。為了幫助腸壁癒合,我要米麗安早上起床先以克菲爾酸奶和亞麻籽為主食材打杯雪泥(smoothie)來喝。整天下來還得喝好幾杯骨頭湯。另外,我鼓勵她每晚撥空到社區散步兩到三次,每次十五分鐘,而且用有療效的瀉鹽和薰衣草精油來泡澡。這樣做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
過了兩個星期,米麗安回來複診。短短時間,整個人減了五磅,體力也有顯著提升。她受到了鼓舞,向我保證會持續奉行保健規劃九十天,到時再重做一次血液檢驗。
三個月後,檢驗結果勝過千言萬語。
簡單來說,短短三個月,維他命B12的濃度回復到正常水平。皮質醇、三酸甘油酯、空腹血糖及胰島素、環腺苷酸受體蛋白的濃度均見下降。這最後一項是全身發炎症狀的指標。最棒的一點是,內分泌醫師收到檢驗報告後,打電話給米麗安,恭喜她病情好轉,還表明要把左旋甲狀腺素劑量調降百分之七十五。
她來診療室檢閱檢驗結果的時候,看上去臉色紅潤、兩眼有神。「我真不敢相信自己這麼有體力。」米麗安說起話滔滔不絕,一面微笑,一面脫去鞋子,輕快踏上體重計。「我終於又可以陪兩個兒子跑來跑去了!」說完,體重計顯示的數字讓她兩眼大張:自首次預約看診以來,她已經減了二十七磅。
我們能夠治癒腸漏症。只要能喚起集體意志,改變長久以來對身體極為有害的習慣就行了。而沉溺於清潔這一點很要命,特別該改。
嚴重的病症,可笑的病名
我猜,你第一次聽人說起「腸漏症」,一定覺得那人在說笑。你真以為我會相信自己的胃腸在滲漏嗎?我能體會,這樣的病名多少會使好些人難以正視病症的嚴重。可是,一旦人們不再分神於可笑的名稱,就會察覺這隱密的流行病是何等狠毒、氾濫,害人不淺。
人體消化道的表面積約兩百平方公尺,與網球場相當,是重大的免疫屏障,保護我們免受疾疫與污染所害。每一天都有數以千計的微生物和消化作用的副產物觸及這面關鍵護盾。而靈巧的腸道內壁有件棘手的事得辦,那就是區隔腸子的內含物與身體組織、設法吸收養分、監看腸中微生物和黏膜免疫系統的整體互動。其實,由於得進行這種種活動,還得消除外來入侵物,腸道內壁佔了消化系統七O%。
為了讓人常保健康,腸道必須小心翼翼與許許多多微生物維持共生關係。就數目來看,這些微生物的細胞與人體細胞相比呈。其中,有的是「好漢」(互惠互利);有的是「壞蛋」(病原體);有的中立旁觀(共生),基本上隨波逐流。大多數專家相信,平均而論,對人有益的情況是,中性及有正面影響的微生物佔八五%,有負面影響的一五%。由此而成的均衡態勢活力蓬勃,能使免疫系統有備無患、時保警覺,抵禦有害人類的病毒及其他抗原。
我們每次攝取了某物,腸道免疫系統就得分辨敵友。各種養分、微生物、細菌、病菌,該歡迎的歡迎,該驅離的驅離。強健的免疫系統向來低調而戒慎,一如魁梧的保鑣,讓好東西進入,壞東西則迅速處理妥當。然而,腸道若是碰上成群作亂的殘忍任性「暴民」,如環境毒素、營養缺缺的飲食、壓力、藥物等因子,讓保鑣應付不來,人體防禦便會減弱。這時,壞菌趁機發難,利用免疫系統受損的空檔潛入,製造麻煩。
一旦站穩了腳跟,壞菌就有能力改變腸道環境。它們以腸道為家,將居住於此的好菌趕了出去,取代了促成維他命產生的益生菌,還鑽進腸壁黏液,在腸道內壁開洞。這樣的洞有可能使腸道酸鹼值平衡生變,導致酵母菌過度增生。結果,腸道屏障最外層的上皮組織漸漸衰弱。正常狀態下,上皮細胞接合處的作用宛如管控嚴密的閘門,防止不利於人的微生物滲進血流。可是,腸壁遭削弱後,這一道道閘門有時會敞開太久太久,使得毒素、微生物、未消化的食物粒子直接滲入血流,穿行於人身各處。
在這一生,每個人都有患上腸漏的時候,也許只是從未察覺而已。那些微生物如果溜了進來,免疫系統就會釋出抗體摧毀入侵者,事情也到此結束。可是,腸漏要是成了慢性症狀,在具備毒性潛能(toxic potential)的微生物四處漫遊下,就不再是為時極短的局部消化問題,而變成禍延全身的疾患,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免疫系統努力要保護人體,而因此產生的發炎反應可能會持續運作不休,開始攻擊擋路的一切。到了這地步,局面說不定會演變成損害人一生健康的自體免疫疾病。
所以說,沒錯,「腸漏症」這名稱聽起來或許很好笑。但是,希望讀者讀到這裡能漸漸看出,這萬分肯定是一大重症,有可能對健康造成巨大傷害。
日趨普遍的嚴重病症
我的初診病人有八O%患有程度不一的腸漏症,卻都是為了五花八門的其他健康問題來就診,例如膽囊疾患、甲狀腺疾病、牛皮癬或濕疹、偏頭痛、胰島素抗性,甚至是體重只增不減。在得知自身病狀和結腸炎、腸躁症、克隆氏症有相同根源後,好多人都大感訝異。等聽到我說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全多多少少罹患腸漏,他們更是目瞪口呆(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很多,除了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第一型糖尿病,就連帕金森氏症和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包含在內)。我盡量不去提的是,要不是各自找了時間來我這兒求診,他們的病再拖下去,說不定就成了那些遠為嚴重的惡疾。
不過,當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
那麼,為何會是現在?我們的世界到底怎麼了,才會引發這隱密的流行病?當然,任一因子都可能促成腸道問題。可眼下卻是數種因子一時俱來,使腸道翻天覆地。
食物供給敗壞。無止無休的過量糖分吸收、未發芽的混種穀物,和其他營養匱缺的加工食品簡直是在蹂躪腸道。而特別教人擔憂的是麩質這種成分。越來越多證據指出,這是腸漏症的主要推手。人攝取麩質後,身體會承受發炎反應,最終釋出解連蛋白(zonulin),開啟上皮細胞的緊密接合處。只要解連蛋白還在血液裡循環,腸道「閘門」就會一直敞開。
環境毒素增加。在一整年裡,每個美國人都有可能接觸到多達八萬種未經檢測的環境化學物質與毒素。我國人口佔全世界不到二%,所用殺蟲劑量卻佔二四%。殺蟲劑的普遍運用,再加上生活與飲食中的基改作物、食品添加劑及防腐劑,乃至於居家清潔產品和美容產品,使得人體的毒素負荷對腸道康健有所危害。
現代生活壓力讓人疲於應付。說情感壓力會損及腸道康健,並非空穴來風。研究證實,緊張的生活會降低益生菌多樣性,使腸道中的酵母菌過度增生。長期下來,壓力也會削弱免疫系統,癱瘓我們對付壞菌、病毒等外來入侵物的能力,惡化原已存在的發炎症狀,使腸漏經久不癒。
與細菌之戰無窮無盡。美國文化沉溺於過度消毒雙手與住家,用範圍廣泛的抗生素治療太陽之下一切病痛,還以過度加工的食品敗壞了體內微生物平衡。多種遭我們滅絕的有益微生物,原可用來微調人類基因,訓練免疫系統作戰之法,以便應付病原體、過敏原,以及環境中其他威脅因子。像這樣瓦解了腸道與大自然廣袤微生物天地健健康康的共存關係,已經釀成要命禍事。相關慢性病、自體免疫失能,和抗生素抗性的案例都見增長。今年,起碼有兩百萬人會感染具抗生素抗性的細菌,將有兩萬三千人因此喪命。
用藥過當。每十名美國人就有七名至少服用一種處方用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一類藥品的消耗量創下新高;醫師欣然開立抗生素。在這種種情況下,合成藥物對人體腸道大有傷害,不僅損害黏膜障壁、破壞腸道絨毛,還以難能估算的規模殺光益菌。史丹佛大學研究揭示,單單一輪賽普沙辛抗生素療程,就足以在短短四天消滅嬰兒腸道微生物群系五O%。固然大部分細菌事後重振旗鼓,某些嬰兒體內的特定種類細菌卻一敗塗地,永遠回不來了。
上述任一因子都會增加罹患腸漏症的風險。不過,大多數人通常是一次碰上多種因子。不妨回頭想想我母親的例子。她大半輩子吃的是標準美國飲食,一覺得病菌來襲就服用抗生素處方藥,還從小面對非比尋常的情感障礙。她很早就患有潰瘍和食物過敏。才十一歲,便經醫師診斷得了胃炎。成長過程中,她一直以為肚痛也好、排便不頻繁也好,都很稀鬆平常。而她之所以有這麼多看似不相干的健康問題,之所以泰半人生很不舒服(早在罹癌前便是如此),都是出於腸漏症,而且多半在童年時期便植下病根。
頭痛時吞顆伊普錠;吃加工食品;以抗菌皂洗手;服食抗生素;長期感受壓力,這些差不多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也都足可損傷腸道。要是把其中幾項結合起來,腸漏症便幾乎無可避免了。而我們若不先把滲漏的地方補起,就如同身處漏水的小船,再怎麼舀水,終究會滅頂。
解決方法很簡單
隨著生活由農業邁向工業,再進入城鄉發展,我們也慢慢遠離了那些造就人之所以為人的事物。就細胞的層次來看,人有九O%是微生物。一方面,我們生存於大地之上。另一方面,大地也存在於我們體內。為求內在與外在的生態體系能和平共存、相輔相成,我們有必要將現代生活最良善的一面扣合長年來使人身強健、免於疾疫的簡單習慣。
我們必須把數不盡的各種細菌、病毒、嗜菌體、寄生菌,及其他微生物當成老朋友迎回腸道,讓它們再度保護我們。此一「老朋友」說主張,若能反覆微量接觸「塵土」(諸如細菌、土壤、灰塵、植物油),藉以回復微生物多樣性,就可重建我們過去與這種種微生物一向自然而然維持著的共生關係。這等微量接觸宛如天然免疫機制,讓益菌持續湧進人體與基因互動,並強化固有腸道菌落、指導其應對周遭世界,從而使免疫系統更為強健。
雖然這一切涉及最新科學進展,做法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只需要與「老朋友」多多親近。而想要增加這樣的微量接觸,方法很容易,也很有趣,我們說不定老早就喜歡上這麼做。舉例來說:讓飲食習慣回歸到配合四季遞嬗與在地物產;多花時間到戶外走走;擁抱一下剛在野草間打滾過的小狗;允許孩子在遊戲場捏泥團,把雙手弄得髒兮兮。
同時,為了確保「老朋友」會有安全感,肯留下來,有些事我們千萬不能做。比如,對細菌大驚小怪、每樣東西都撒上消毒水,或者一有疼痛就吞顆藥丸。
簡單說:我們得「吃土」。在飲食與生活上,選擇貼近根本、富含細菌的方式,便能扭轉眾多失策,使腸道癒合,治好許許多多疾病。而光是簡化生活,每日接觸大自然豐富的「塵土」與微生物,就可讓那些「老朋友」再度入住,使腸道最終重獲均衡,有助於重新煥發活力。
一直被忽略的隱性疾病
「所有疾病都起自腸道。」──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米麗安走進我的診療室,神情幾近絕望。她從傳統家庭醫生到全人療法醫師都看遍了。儘管恪遵每位醫師的各樣指示,身體狀況的改善卻是微乎其微。為求恢復健康,連我在內她已經找了十位醫師。
這位有兩個年幼孩子的三十三歲母親,體重超出標準二十二磅,整個人百分百焦躁不堪。米麗安經診斷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體內甲狀腺受免疫系統攻擊,內分泌醫師開了左旋甲狀腺素給她。她還服用抗焦慮與抗憂鬱的藥物,可一點藥效也沒有。由於精神與情緒的壓力極...
推薦序
【推薦序】 親近土壤,擁有健康人生
──樸谷工坊創辦人/大地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 林宜慧
我感謝此書的出版,讓人確信食療及土壤能療癒人體自身,減少對於藥物的依賴,還身體健康與自在。
與伴侶搬到宜蘭鄉間之後,我們一家的生活離土地愈來愈近。先是因為住在宜蘭內城的老平房得自行混土修房,更在學習農事的過程中沾染著土,小女兒也經常滿身是土,自小在家中出生,沒有經歷消毒或疫苗的接種的她從小就在土上或田裡爬動,天生就有找土吃的本能。還把食物沾沾土再吃,而天天吃土的生活並沒有讓她經常生病,反而食慾佳、活力好、夜晚的睡眠也可連續,更極不怕寒、有分辨食材以及活水的能力。
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為改善與自然相處的方式,我們決定改變家中的生活系統,開始經營「樸谷工坊」的基地。水系統是收集並過濾雨水來飲用,部分雨水和員山鄉的地下水來做洗滌。火系統部分像是煮飯燒水加溫房舍等,部分是以燒柴方式來進行。廢物回收系統是讓排泄物回收大地的堆肥廁所,糞便可放置耐酸鹼桶內進行完整殺菌,以改善土壤的貧瘠。而菜園與動物系統還在興建中,目標是能漸將每日所需來自後院。
這樣的生活是一種實驗,也是朝向永續生活的推廣,而我發現在日常的實踐中若跟土壤的距離愈近,身體愈容易健康,有病痛也較能調適復原。我自己就曾有一次的特殊經歷,因為吃土治癒了腸子脹氣所導致的極度絞痛:
在二O一五年底,我們一家曾經探訪德國七本林登生態村,村中的飲食是以素食為主,而我因吃進過多的生菜與豆類,不熟悉的細菌讓腸道劇烈脹氣/發炎,痛得無法動彈。當時還正值哺乳期間,不吃不喝的話對我以及寶寶都會有危機。找了村內醫生後他只說排氣後就會不痛了,村內民眾拿來消除脹氣的花草茶(含大小茴香、洋甘菊)、以及精煉過的細土跟活性碳給我吃,能加快排氣並且趕走壞菌。我當晚將一大把的土混著溫水喝進體內,還吃咬了一片活性碳,說也神奇,當晚的排氣過程雖然很痛,但隔天早上解了兩次便之後便覺得肚子空空,有食慾可以吃早餐了。
那次的腸絞痛經歷,也讓我更加重視消化系統要如何調整才更好,此書再次證實:麩質、乳製品以及糖對於腸道的危害程度。書中也提到自來水的活性甚低,盡量飲用像是泉水或地下水甚至過濾雨水,能提高飲入的活性。一直以來不吃基因改造食品的我們更確信這樣的做法是對的,也聽從書中建議,增加了發酵及發芽食物的攝取。
我們正在實踐其書中所寫的養生之道,並因此受惠,在此邀請你來加入!
【推薦序】 土療補菌, 保腸有勁!
──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 陳邦基
人體腸道有百兆以上的細菌,種類千百種。七O%的免疫細胞在腸道,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與宿主人類共生互利,經由菌-腸-腦軸的調控機制,與消化、代謝、內分泌、免疫、神經傳導、腸蠕動、情緒壓力、飲食行為等種種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腸道菌群依其對人體的影響,分為益菌,害菌及中性菌。益菌約佔一O到二O%,其發酵作用對人有利。害菌約占二O%,其腐敗作用對人有害。中性菌佔六O到七O%,也稱「伺機菌」,可變好變壞。重要的是要維持各菌種的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生態失衡時,如益菌少、害菌多,中性菌變成伺機致病菌時,導致種種疾病。維持好菌及中性菌八五%,壞菌一五%的比率,最為理想。益生菌指透過適量補充時,對宿主健康有益的好菌,以乳酸菌為主。益菌生,包括寡醣及膳食纖維,有養菌功能,寡糖只養好菌。而益生菌生成萃取液,稱益生素或益源質,透過培養數種共生菌,萃取其有效成分,最能發揮養菌補菌的效能。
腸道若有過量的毒素、細菌害菌、或麩質時,會啟動「解連蛋白((zonulin ))」的釋出 ,造成黏膜屏障的閘門洞開,滲漏,發炎,導致「腸漏症」,進而百病叢生,尤其慢性發炎、代謝、自體免疫疾病為然。現代的生活環境,因工業化,化學品充斥,食材變異、食物營養成分過少,各種毒素負荷太大,生活壓力太重。引起腸道菌群生態失調,多様性𣎴再,使人失去健康。 本書對「腸漏症」的致病、治療、預防對 策,有很詳盡的說明及探討,值得細細的品味。
「土療」的概念,來自有機土壤中含有利健康的土基微生物(益菌)及微量營養素。如能反覆接觸大地,即可獲得這些有益腸道菌均衡、多様性的因素,有利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上,我們可以從改善飲食及生活方式,減輕壓力三方面來著手:食材宜採自然、原味、新鮮、有機,多様均衡,多蔬果、發酵食品,低糖油鹽、少麩質、乳製品、加工添加物及基改食品,少酒不菸。(益菌為素食,害菌為葷食者)。飲食方式宜細嚼慢嚥、七分飽、定時定量、不偏食。必要時營養醫學介入,補充營養品。如益生菌、益菌生、益生素、消化酵素、纖維質、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魚油、Q10、膠原蛋白、麩醯胺酸等。避開接觸毒素,少用化學藥物,尤其抗生素、消炎止痛藥、清潔美容產品,避空污。減少壓力、放鬆心情、笑口常開、正面思考、散步、踏青、運動、陽光、音樂、靜坐、按摩、泡澡各有其功效。充分休息,恢復疲勞,睡眠充足,修復細胞,能提升免疫力。
如能(赤)腳踏實地(土),回歸大自然,也不要過度殺菌,重建腸道菌群平衡,與有益的徵生物共生互利,健全腸道功能,自然能「與細菌共享人生」。
【推薦序】 多接觸泥土,一輩子有益
──臺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這本書讓我想起大約二十年前,當我在美國巴斯帝爾大學唸醫學院的時候,休息室外面就是一個幼兒遊戲區,這遊戲區很不一樣,它是把遊樂設施建在沙土上,我常看到教職員或學生家屬會帶著家中嬰幼兒,在沙土中玩耍,玩得臉上、全身髒兮兮,父母也不介意。這一幕景象,不是發生在落後國家,而是在一個非常先進的美國醫學院,身為頂尖自然醫學學府的一份子,我們都知道,幼兒接觸泥土,對他的一輩子充滿益處。
非常諷刺地,幾年後,當我受邀舉家回台,帶著大女兒參觀台北的幼稚園時,全園飄著消毒藥水的氣味,園長很驕傲地告訴我,他們幼稚園每天消毒二次,保證園內絕對乾淨。我心想,在這樣用化學藥物堆砌而成的「乾淨環境」中長大,身體怎能健康?
就像「飲食中要少油才能健康」一樣,「要把細菌殺光才能避免生病」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但在所謂「進步」的地區,大家卻奉行不悖,結果是這些地區的慢性病罹患率越來越高。反觀,窮鄉僻壤的落後地區,大家吃傳統的飲食、過著不怎麼乾淨的生活,卻不容易罹患過敏、自體免疫、癌症等等疾病,在看完此書後,讀者終會明白其中原委。
時間再拉回巴斯帝爾大學,我在校區的有機菜園和藥園裡,很訝異看到白人同學直接摘了豌豆、芥藍菜、藥草,就往嘴裡送,這和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所灌輸給我的衛生教育,顯然不同。我在美國念書時,也正好見證到一個很有名的案例,一位嚴重大腸潰瘍症病患,因吃高加索山的土而完全痊癒。
乍聽之下,我們是不是開始要多吃泥土呢?書中說得好,現代化城市中固然塵土飛揚,但卻不是以往鄉村的有機土壤,但如果可找到有益身體的土壤,的確可以少量攝取。
這本書從作者母親的腸漏症出發,一路談益生菌、奶、糖、油、麩醯胺酸、醃製物、發芽穀物、居家毒素、到糞便移植,把整個腸道健康所需要的條件都提及了,的確是一本好書!但它可能會顛覆你從小的衛生習慣,不過我保證值得仔細閱讀,因作者說的都是真的!
【推薦序】 健康環保與永續的新生活運動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如果你對科學史有點認識的話,就會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一點,要開放胸襟與腦袋,要懂得質疑,也要學會觀察與驗證。
醫學史也算科學史的一部分,當我們知道八、九十年前的西方主流醫學,外科的常規治療,甚至可說是唯一的治療,就是放血,而內科還在將死人的器官當作萬用藥材,恐怕會覺得匪夷所思。其實也不用太訝異,畢竟一百多年前大部分的科學家還相信一堆髒衣服會長出小老鼠。
當然,現在的科學進步到從外太空到小如奈米般的世界似乎都在人類掌控下,讓我們有了信賴專家的信心。但是,其實一直到最近,我們對自己腸子內的世界不太了解,原因是我們很難複製或觀察腸子裡眾多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狀態。
我們每個人的DNA有九九.九九%是跟我們周遭任何一個人相同,但是我們腸道裡的微生物聚落頂多只有一O%跟別人一樣,而腸子裡的微生物以細胞數量來說,是我們全身數量的十倍,若以基因種類來看,每個人有二萬個基因,而我們體內的微生物所帶來的不同基因就有上千萬個,所以不管以細胞數或基因數來看,我們都是由微生物所組成的。
最近這幾年開始了許多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也慢慢破解了許多謎團。甚至有些科學家還發現,腸道裡有複雜的神經系統,簡直像身體的第二個大腦,這也印證了很多企業家表示過的,在面對許多決策,感覺有問題時,腸道就會不舒服。
《土療讓你更健康》這本書非常詳盡的介紹近年來對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而且不藏私地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醫療建議,從飲食生活到精神與心靈,用淺顯易懂且生動的文筆,內容豐富到可以說是一本百科全書似的書籍。
當然,作者的建議有一些與近年流行於坊間的另類醫療,或自然醫學相同,而且這些年有許多以科學為包裝,但顯然就是詐財的販售養生保健產品,在這訊息混亂的時代,難免會使得許多學科學的人以及相信西方傳統主流醫學的人心有疑慮。
有這樣質疑的人是對的,我們不只要對網路上來路不明的訊息質疑,其實也要對現今的主流醫學質疑。
作者身兼西方主流醫學的學位,包括本身也是臨床營養師,因此他的論述與觀點,乃至於所做的研究與實際的驗證,科學態度絕對與坊間為了賺錢的江湖郎中大不相同。
另外,更重要的是,也如他說的這些建議或處方,不必花昂貴的費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且,這些改善我們身體健康的方法,其實也對我們的環境,對我們周遭的萬物生命是有幫助的。
換句話說,作者的建議,就是我們關心生態保育,關心社會永續的環保團體,多年來所建議的生活方式。不管你是不是有書中困擾你的疾病,接近大自然與所有生命和諧相處,是人類未來唯一的出路,也是必須推動的新生活運動。
【審訂序】 從細菌致病到細菌治病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吳明賢
過去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細菌是造成人類生病的罪魁禍首,務必除盡而後快。但是也有專家注意到孩童時期若成長環境太過乾淨,反而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自二OO八年美國啟動人類微生物體計畫後,才驚覺人不管從皮膚、口腔到消化系統都充滿了細菌、病毒和噬菌體。尤其是胃腸道,就有一百兆左右的細菌,光細胞數目就是人的十倍,因此我們人類雖是這些微生物的宿主,但從比例上來看卻是不折不扣的細菌人!這為數眾多的細菌從人類出生後即一起演化成長且不離不棄,所以有學者認為是我們人類的老朋友。這些細菌不僅與維生素、膽塩、胺基酸、固醇類荷爾蒙等重要物質的代謝和合成有關,也和宿主的能量生成、骨頭發育、神經傳訊、免疫功能和體內病原菌多寡等息息相關。一旦這些細菌的數量和種類多樣性產生改變,除了胃腸以外,各式各樣的疾病,包括自體免疫(如氣喘、發炎性腸病)、心血管(如動脈硬化)、新陳代謝(如肥胖、糖尿病)、呼吸道、肝臟和神經及精神系統,甚至是惡性腫瘤,都會接踵而來。而造成這琳瑯滿目眾多疾病的共同理論基礎則是腸內的細菌,特別是益菌與壞菌的比例失衡後所引起腸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加(即本書所謂的腸漏症),讓毒素和壞菌容易穿透,導致腸道及全身性的慢性發炎所致。
本書作者喬許.雅克斯醫師是功能醫學專家,他行醫過程當中注意到不少自體免疫、過敏及腸胃病患者在發病之前幾乎都有腸漏症的現象,因此提倡土療讓你更健康。其真義和著眼點即在透過飲食、運動、舒壓、補充營養品和益生菌等方式,讓已經失衡的腸內菌相再度回歸正常,從而產生不藥而癒的效果。全書對於近年來因食品科學進展,人為添加物及基改食物,高脂低纖的飲食方式,生活型態,特別是高壓力少活動的狀態,乃至不當的抗生素和藥物使用,對腸內菌相的影響及所帶來的身體災難,經由個案的分享有完整的描述。而且結合中醫的觀察,把腸道病態做仔細的分類,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另外,針對伴隨現代化、工業化、便利化而來的不良生活型態及慢性病的增加,也有精闢的見解,值得吾人深省。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所有的疾病都起自腸道」「讓食物變成醫藥」。這幾千年前的智慧,驗証目前腸內菌研究所發現菌相失衡所引起的各種慢性病,不得不讓人驚訝與佩服他的真知灼見。希望我們的讀者在看了本書以後,能力行健康的生活型態,自己的腸菌自己救,把食物當藥物吃而非把藥物當食物吃,改善岌岌可危的腸漏症,以恢復並促進健康。
【推薦序】 親近土壤,擁有健康人生
──樸谷工坊創辦人/大地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 林宜慧
我感謝此書的出版,讓人確信食療及土壤能療癒人體自身,減少對於藥物的依賴,還身體健康與自在。
與伴侶搬到宜蘭鄉間之後,我們一家的生活離土地愈來愈近。先是因為住在宜蘭內城的老平房得自行混土修房,更在學習農事的過程中沾染著土,小女兒也經常滿身是土,自小在家中出生,沒有經歷消毒或疫苗的接種的她從小就在土上或田裡爬動,天生就有找土吃的本能。還把食物沾沾土再吃,而天天吃土的生活並沒有讓她經常生病,反而食慾佳、活力好、夜晚...
作者序
【前言】 土療幫我的母親成功抗癌!
那年我二十四歲,一面在醫學院受訓要當個醫生,一面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外擔任臨床營養師。我的母親薇諾娜從家裡打電話來,口氣相當苦惱。
「媽,怎麼了?」我問。
「我癌症復發了,」她邊說邊哭。
我聽了整顆心一沉,思緒隨即回到大七的時候。那時,母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這消息不只讓我這做兒子的心情大痛,也讓所有認識她的人都大感震驚。她當時才四十一歲,在我就讀的學校擔當體育老師兼游泳教練。大家都認為,身體健康就該像她這樣。
確診沒多久,母親動手術將左乳完整切除,開始四週期化學治療的頭一個週期。接下來那些天,人虛弱得沒法下床。看她化療後病成那樣,我十分難過。我還記得,有天走進母親房裡,看見一地棕黃色落髮。兩個星期,她看上去像老了二十歲。
幸好,幾個月後醫師宣告母親癌症已痊癒。但她的身體仍每下愈況。就算自化療時的虛弱狀況恢復,也重新回到崗位,還是覺得不舒服。她每天下午三點半回家,睡到晚餐時間才起床。一起吃飯時,她勉力保持清醒,但吃完很快又上床睡覺。醫師聽她抱怨無法應付妻職、母職與教職,就開了抗憂鬱的藥給她。
我在整個青少年時期所認識的母親,就是這麼憂愁鬱悶、精疲力盡,日子過得提心吊膽,就怕癌症會二度找上門來。
這會兒,十年過去,還真的來了。
母親焦躁的說話聲讓我回到當下現實。「腫瘤科醫師說,在我的肺發現二.五公分的瘤。他希望馬上開刀、照放射線和化療。」
我盡量說些話來鼓勵她。「媽,別擔心。身體有自行復原的能力,」我說。「我們只需要不讓癌細胞繼續壯大,然後著手對付病根就行了。」我有信心,母親能回復健康。然而,要達到目的,就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隔天,我搭飛機回家,協助母親擬定一套保健做法。我要她告訴我,確診前那段時日感受到的任何症狀。
她嘆了口氣。「這個,那時候我還是搞不定憂鬱症,」她說。「就算晚上睡得很好,每天早上起來仍然很累。」按其自述,母親患有多種食物敏感症。她還透露,醫師診斷出甲狀腺機能減退。
方方面面的症狀,每項都很讓我不安。可最教我震驚的是最後一項。我問了她的腸道消化如何,她說這十年來平均每周只排便一到兩次。
我聽得人都快呆掉了。「哎呀,媽,這事你之前怎沒跟醫生說?」
「我以為這很正常啊。」她整個臉都垮了。
我握住母親的手,要她別灰心。「媽,現在知道了這事,其實很有好處。我們絕對可以想些法子來改善妳的消化。光是這點,就會讓妳舒服很多。」我心裡想:但願也有助於克制癌症病魔。
我向母親說明了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的定義及危害。病患會因腸壁分解而使微生物和食物粒子滲出消化道,引起免疫發炎反應。我跟她說,應該就是腸漏症導致了便秘及其他健康問題,必須立刻設法應對。「媽,我們可以的,」我說。「跟我來。」我起身要母親跟著進到廚房。
我拿了個黑色垃圾袋,並打開廚房櫥櫃。「我們重頭開始,」我大聲宣布。「從現在起,盒裝食品妳都別吃。」
首先,我們一起把找得到的加工食品全扔進垃圾袋。
「蜂蜜堅果麥片」(Honey Nut Cheerios)、「蜂蜜燕麥片」(Honey Bunches of Oats)一類盒裝穀片。(母親還以為吃這些有益健康。)
塑膠瓶裝的「多汁果汁」(Juicy Juice)。這款產品標榜以「百分之九十水果原汁」所製,其實是在濃縮蘋果汁裡加入一點也不天然的「天然」風味劑。
.原料含基改玉米與味精的洋芋片和薄脆餅乾。
.原料含高果糖玉米糖漿、人工色素及大豆蛋白質的麥片條。
.含人工增稠劑、乳化劑、氫化油的沙拉醬。
.一袋袋經高度精煉的白糖和白麵粉。
接著,母子倆轉戰冰箱,扔掉了一堆調味品、醬料、人造黃油、奶精、美乃滋,以及傳統乳製品,如脫脂牛奶和加工過的片裝美國起司。總計扔了三大袋加工食品。
再過來,我們開車到一家在地健康食品店。我陪母親把各走道逛了一遍,也把該吃的食物種類談了一遍,讓她知道吃什麼才能幫助身體對抗癌細胞。我們選購了有機蔬菜與莓果、野外捕撈的鮭魚、放牧的雞,和「純淨」的各式廚房必備品;這一趟採買的有機食物,所含原料與所經處理都盡可能地少。採購完畢,我們開車到另一家健康食品店挑選營養補給品,例如薑黃、能增強免疫力的蕈類、維他命D3、乳香精油。
那年頭,主流社會的抗菌熱潮正值高峰。一般雜貨店的商品,從地板清潔劑一路到牙膏和二號鉛筆,幾乎都添加抗菌成份。儘管有科學家開始示警,過度開立抗生素會使某些類型的疾病具備抗性,而消毒太過的環境對免疫系統有害,這些人的研究卻尚未普及至大部分鄰里。不過,我在施行自然療法的過程中,每天都能發現前述議題的佐證。幾年下來,我見識過好多這類抗菌藥劑及其他據稱「有利公共衛生」的化學物質所附帶的危害。
如果問題的核心多少在於「一塵不染」,那我敢肯定,解決的方法必定是反其道而行,讓人觸及塵土,把身體弄髒。泥土所蘊含的那些人類早已喪失的細菌、病毒和其餘微生物,有如大自然的免疫機制。人必須有意識地與泥土「微量接觸」(“microexposures”),藉以強化並補足在四周環境的抗菌產品侵襲下所減損的體內益菌,同時徹底再教育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重新習得如何自我防禦,不至於過猶不及。
泥土這兒沾一點、那兒沾一點,沒什麼好害怕的。人反而該更有自覺,依循大自然的節奏過活,張開雙手接納周圍那股療癒之力。於是,為了推動母親的治病大計,我直接訴諸塵土。經歷幾年醫學研究,我漸漸對益生菌(probiotics)格外感興趣,並進一步關注哪些營養補充品與食物富含有助於身體強健的微生物、細菌、真菌、酵母菌,能讓腸道的微生物相(microbiota)趨向健全的整體均衡。就我所知,土壤微生物這一路研究極為新穎有趣。泥土中有許多重要微生物常為人體所欠缺,而這正是為什麼我馬上讓母親吃一些內含土基微生物(soil-based organism,SBO)的益生菌補充品。學者相信,這些微生物能增進養分攝取、免除酵母菌過度增生,改善腸道機能。
接下來,我絞盡腦汁,要想出別的方法把母親「弄髒」。由於從小就喜歡騎馬,她回到馬廄,在定期騎乘中吸納塵土,然後將馬匹梳洗一番。我們還去農人市集採購在地種植的有機農產品。購得的菜蔬生氣勃勃,富含抗氧化物,根部還結有土塊。種種產品從農場運到這裡,車程不到十英里。回到母親的廚房,我教她製作綠色蔬果飲品。菠菜、芹菜、小黃瓜、香菜、萊姆、青蘋果、甜菊,全派得上用場。她的日常飲食包括高品質的營養補充品,萃取自具有療效的花花草草,能保健強身。她還會喝好幾杯由雞、牛、羊或魚的骨頭及內臟熬成的湯,好比在喝「仙丹妙藥」。以前,人們將這類部位當成髒東西扔棄,如今才曉得富含膠原蛋白、麩醯胺等養分,能幫助腸道內壁「癒合」。每天,母親都會在屋外花園待上一陣子,也許挖挖花床,也許只靜靜站立,感謝上蒼恩賜。
我不得不佩服母親在進食及生活方式上能嚴密遵守我的建議。此外,她還接受淋巴按摩、整脊治療等自然療法。後續幾個月,健康有不少正面改變:便秘解決了,每日會排便一次;體力大幅提升;甲狀腺的毛病消失無蹤;人瘦了二十二磅,也不再憂鬱。據她說,從不曾像現在這麼快樂。
四個月後,母親回診做電腦斷層掃描,掃描結果讓醫師大感不解。不只血液運作正常,腫瘤指標也急劇下降。
「情況非比尋常。」聽得出來,腫瘤科醫師十分吃驚。「我們當醫生的,不常看到腫瘤縮小。」母親體內最大的腫瘤縮小了五二%。
腫瘤科醫師鼓勵母親再接再厲。「不管妳使了什麼法子,總之很有效。」整個醫療團隊決定暫緩手術。知道不必挨刀,母親大大鬆了口氣。
這會兒,我得把話說清楚:癌症是人所面對的健康大劫。我從來不主張前述做法「治癒」母親的癌症。能有此種結果,出於許多因素的作用,而母親也勤勤勉勉遵從醫師的引領與指示。不過,醫師指示不及之處,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轉變繼之而起。我相信,多虧種種因素的整合,母親才能迄今持續享受著生活方式轉變所帶來的成果。眼下,距她首次得悉罹患乳癌已二十年有餘,離第二次確診罹癌也過了十年。
大約在第二次確診罹癌七年後,我的父母從工作上退了下來,搬到弗羅里達州的湖畔住屋。如今,兩老會與新結交的朋友一同滑水、健行,優哉游哉。母親和我參加了好幾次五千公尺賽跑,在同齡群組中拿過第二名和第三名!她神采飛揚、元氣淋漓。幾乎每次相見,都會聽她驚嘆,健康竟有這等增益。她說,人到了六十歲,感覺比三十歲的時候更有活力。
看到母親這般強健,我的感恩之情無以言表。母親給我的啟發無人能比,當下如此,未來也仍舊如此。我之所以下定決心從醫,便是見識到她在初次確診罹患乳癌後那幾個月所承受的苦痛。而協助她治好腸漏,進而克服甲狀腺機能減退、慢性疲勞、憂鬱,乃至於癌症,更讓我身為醫療專業人士的畢生使命具體成形。對我來說,母親能生龍活虎、一掃舊疾,十足體現了一旦先使腸道康健,「全身醫療」(full-boday healing)會是何等有力。
她所遵循的那套做法,我後來讓好幾千名患者比照辦理,可以說奠定了土療療法的基礎。這套療法大有機會使國人脫胎換骨,現在推動正是時候。腸漏症忽然氾濫成災,已成美國當下難關。
是時候讓身體髒一點了
土療療程隨著我多年行醫而有所演進。我把這些療法用在好幾千名病人身上,親眼觀察到他們在腸道回復強健後有何轉變。十多年來,我密切留意醫學期刊,看著科學認可越積越多,為我每日臨床與切身見識到的現象提供佐證。我會在書中呈現相關研究,藉學者的發現表明,人體腸道受創待援。
我有信心,你如果遵循書中指引,就會感受到整體健康有驚人改善。在消化變好之外,還有體力增強、體重減輕、情緒轉佳等許許多多好處。希望你在親身體會之後,能和我聯手,把腸漏症的資訊散播出去,同時教導家人與鄰居,怎麼樣運用泥土的力量,克服免疫系統的難關。
地球這龐大生態體系有待救治。我們都是其中一份子,也都有機會成為解救之方的一道道環節。是時候動手讓自己髒一點了。地球的健康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上,就靠我們的腸道!
【前言】 土療幫我的母親成功抗癌!
那年我二十四歲,一面在醫學院受訓要當個醫生,一面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外擔任臨床營養師。我的母親薇諾娜從家裡打電話來,口氣相當苦惱。
「媽,怎麼了?」我問。
「我癌症復發了,」她邊說邊哭。
我聽了整顆心一沉,思緒隨即回到大七的時候。那時,母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這消息不只讓我這做兒子的心情大痛,也讓所有認識她的人都大感震驚。她當時才四十一歲,在我就讀的學校擔當體育老師兼游泳教練。大家都認為,身體健康就該像她這樣。
確診沒多久,母親動手術...
目錄
【審訂序】 從細菌致病到細菌治病/吳明賢
【推薦序】 親近土壤,擁有健康人生/林宜慧
【推薦序】 土療補菌,保腸有勁!/陳邦基
【推薦序】 多接觸泥土,一輩子有益/陳俊旭
【推薦序】 健康環保與永續的新生活運動/李偉文
【前言】 土療幫我的母親成功抗癌!
Part 1 百症根源──腸漏症
第1章 一直被忽略的隱性流行病
第2章 為什麼會得腸漏症?
第3章 腸道,免疫力的第一道防線
第4章 土療生活,修補腸漏
Part 2 破壞腸道健康的五大因子
第5章 現代飲食的危害
第6章 過度清潔消毒的社會
第7章 便利科技的代價
第8章 壓力爆表的生活
第9章 動不動就吃藥,用藥氾濫
第10章 重建腸道健康的土療
Part 3 不同腸道類型,不同療法
第11章 結合五行,治療腸漏更有效
第12章 念珠菌型腸道──高糖飲食、抗生素是禍首
第13章 壓力型腸道──情緒壓力大,甲狀腺患者要當心
第14章 免疫型腸道──最嚴峻的類型,少吃容易過敏的食物
第15章 胃酸型腸道──胃酸逆流、胃食道逆流是徵兆
第16章 毒素型腸道──來自環境、生活用品、加工食品的毒素
Part 4 土療食譜和自製生活用品
第17章 吃的、用的都自己動手做,遠離腸漏症
參考資料
【附錄】 腸道類型線上測驗中譯
【審訂序】 從細菌致病到細菌治病/吳明賢
【推薦序】 親近土壤,擁有健康人生/林宜慧
【推薦序】 土療補菌,保腸有勁!/陳邦基
【推薦序】 多接觸泥土,一輩子有益/陳俊旭
【推薦序】 健康環保與永續的新生活運動/李偉文
【前言】 土療幫我的母親成功抗癌!
Part 1 百症根源──腸漏症
第1章 一直被忽略的隱性流行病
第2章 為什麼會得腸漏症?
第3章 腸道,免疫力的第一道防線
第4章 土療生活,修補腸漏
Part 2 破壞腸道健康的五大因子
第5章 現代飲食的危害
第6章 過度清潔消毒的社會
第7章 便利...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10ISBN/ISSN:97898634277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96頁開數:14.8㎝(W)×21㎝(H)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