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蘭修女
定價:NT$ 300
優惠價:88 折,NT$ 264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德蘭修女1910年出生於現今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耶(Skopje),1928年加入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隨後獲派前往印度,她在印度接受初學期的培訓。1931年至1948年,她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任教,後來她離開羅雷托修女會,成立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修士、神父與德蘭修女本人,在世界各地為窮人、垂死者、孤兒等無人看顧者服務。她曾獲頒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她1997年以87歲之齡辭世之後,封聖申請案立刻展開。
德蘭修女因2003年的首次治病神蹟,獲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宣佈為真福(beatification)。2008年,一名巴西腦癌病人向已逝的德蘭修女祈福後,腫瘤奇蹟般消失一事,成為德蘭修女的第二個神蹟。傳統上,至少需要施行兩個神蹟,才能獲得教廷封聖。因此,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為有「貧民聖人」之稱的德蘭修女舉行封聖儀式,正式封為聖人。
譯者簡介:
劉宏信
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譯有《宗教經驗之種種》(合譯)、《隱修士牟敦悟禪》、《真理的意義》、《實用主義》、《紅書》(合譯)、《靈魂的吟遊詩人》(合譯)等。
名人推薦: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一】
為了愛而成了貧窮的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三十六歲的德蘭修女在搭火車前往大吉嶺羅雷托修院參加一年一度靜修的途中,聽到一個召喚,要她放棄一切,跟隨基督走入貧民窟,以服務在赤貧之人當中的耶穌,去滿足耶穌的渴求。日後,德蘭修女將這一天稱為「靈感之日」,是她聆聽基督「召喚中的召喚」的開始,也是她離開原來衷心喜愛的修會團體,走入人群,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起點——「把基督帶進加爾各達貧民窟每一個不快樂的洞穴,日後再帶到其他地方」。
在心靈工坊之前所出版的《德蘭修女:來做我的光》中,對於這一段不尋常的經驗,透過德蘭修女寫給靈修神師的信函,深刻地記錄下來,當中包含了回覆召喚的歷程所經歷的渴望、困惑、痛苦,以及強烈的愛與勇氣。德蘭修女的私人書扎記錄著她心靈的黑夜所散發的光,這是她在對基督毫不保留的獻身中,所走過的一條與窮人徹底認同、與基督「共痛切」的心靈旅途。《德蘭修女沉思錄》所出版的時間較前書早,書中收集了她從祈禱與奉獻的生活中與世人分享的種種沉思,包括祈禱、愛、奉獻、聖潔、服務、耶穌、貧窮、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仁愛傳教修女會等主題。如果私人信札是她內修生活的隱密旅程,那麼這本《德蘭修女沉思錄》則是她給同在生命旅途中的「我們」的顯明話語,「我們」並不專指基督宗教的信徒,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體驗喜悅或痛苦、虛空或滿足,追求愛與被愛,希望活得更有意義的每一個人。
對我們來說,與貧窮的人分享所有,已經並不是太陌生的訊息。加爾各達的垂死之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志工來接近貧窮、體驗貧窮。德蘭修女說,這些來自富裕國家,想要脫離富裕的窒息的人,會渴望脫離那樣的富裕。富裕若沒有善用,最後只會剩下壅塞的心,沒有空間讓其他的東西進來。在當代世界中,垂死之家可能是貧窮最赤裸的顯明之一,人們透過這個貧窮最無從遮掩的地方而得以發現其他被隱蔽的貧窮。德蘭修女說:「我們要的不是階級鬥爭,而是階級互動,富有的人拯救窮人,而窮人也拯救富人」,說明了從「分享所有」到「領受自身匱乏」的雙向流動。
但為德蘭修女而言,貧窮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那是她在「靈感之日」所被召喚的核心訊息,要在最窮苦的人之中遇見天主:「將我們的主帶到祂不曾行經的地方,無懼地做祂做過的事情,勇敢地與祂一起,並為了祂而走過危險與死亡」。貧窮除了意味拋棄安穩舒適的生活,以及可掌握的計畫,更是自我的虛空。貧窮也意味著自由,不被擁有的事物所占有的狀態,而得以自由地分享與獻出自己。
在自願貧窮的選擇中,祈禱成了把自我去除,好容納天主的日常進行式。奉獻成為祈禱的果實,祈禱則是奉獻的土壤。於是,慈善工作也就成為「對天主的愛從內在滿溢出來」的行動。為了協助窮人,所以「必須貧窮」。當仁慈傳教會的修女以刻苦的生活方式自願成為窮人,在內修生活中學習去除自我,與天主密切結合時,剩下來,能夠給予窮人的,就不再是任何事物,而是天主自身了。
德蘭修女曾經勉勵仁愛傳教會的修女成為「世界中心的默觀者」。什麼是默觀?德蘭修女說:「我們的默觀生活就是在生命中最微小的事物上,實現天主恆久的臨在與溫柔的愛。」最微小的事物就是主動找到那些貧窮匱乏的人,照顧他們身體的需要,以及聆聽他們渴望被尊重,被需要的嘆息。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不談論天主,但透過工作「讓天主在其中示現祂自己」,在因為受苦而扭曲的面容中認出基督。
為了愛而成了窮人的德蘭修女深知窮人靈魂的黑暗,她的行動與沉思為這個世界指出一條通向自我虛空的黑暗而開展的神聖路途,以及默觀與行動合一之道。德蘭修女說,成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喚。也許,我們還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但閱讀本書,可能就是理解的開始。
【推薦序二】
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井水!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讀畢新譯的《德蘭修女沉思錄》,深深受到啟發和感動。這本新書涵括了德蘭修女的重要思想和觀點,並且整理成祈禱、愛、給予、聖潔、工作與服務、耶穌、貧窮與窮人、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等主題,最後還有對仁愛傳教會的介紹、德蘭修女生平速寫與對談,以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德蘭修女宣福禮上的講道。全書精要地呈現德蘭修女的信仰、靈修與實踐,內容平實而豐富,通過簡單易懂的生活化語言以及真實經歷的小故事,帶出充滿宗教智慧與實踐深度的觀點。在這篇推薦文裡,我將不觸及沉思錄的內容(請讀者自行細細品嚐、飲用),而是想談一下我對德蘭修女以及她的靈性實踐的觀察與反思。
我是一位基督教歷史學者,經常講授「基督教靈修史」的課程。在課程中,關於「靈修」一詞,我會引用英國學者麥格夫(Alistair E. McGrath)的定義。在《基督教靈修學》一書裡,他主張靈修指的是「個別基督徒或群體以何種方法深化他們對上帝的體驗」,他也引用羅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14-1691)的話來說明:靈修就是「實踐上帝的臨在」。就這個定義來說,德蘭修女的一生和言行就是在實踐上帝在當今世界裡的臨在,特別落實在印度加爾各答的眾生當中。她的生命,可以說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靈性」(practicing spirituality),而本書正是她這種實踐性生命的思想結晶。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踐靈性」的觀點和做法,不只出現在德蘭修女的印度,也同樣於一九六○年代起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面對極端貧窮的社會處境,源自該地的解放神學在方法論上強調結合理論與行動的「反省性實踐」(praxis),同時在教會生活的層面強調應培養行動與默想(contemplation)合一的靈性。因此,他們提出了新的基督論和人論︰耶穌基督是一位將他的子民從物質、心智、靈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解放者(liberator),而人性最大的敵人不是「不信」而是貧窮所造成的「不公義」。源自同樣「被邊緣化」的第三世界處境,印度和拉美展現同樣強韌的實踐靈性力量,值得深思!
同時,通過聖靈的教義,拉美的解放神學家企圖在「祈禱生活」與「公共行動」之間尋求一個整全的答案。對他們而言,聖靈原本就是一切「解放力量」的源頭。有趣的是,英國聖公會神學家泰勒(John Taylor)早於一九七二年就以「媒介者上帝」(Go- Between God)來描寫聖靈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動態性角色。他指出,聖靈好像一位「關係中的媒介/媒婆」,在每個人的自我生命與世界之間扮演牽線與感應的角色,讓人在與「他者」相會遇的「驚喜體會」(unexpected awareness)中被感悟、啟發、轉化。這種經驗,類似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強調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而聖靈正是在人類世界生活中運行的「第三勢力」(the third power),是可以在人生種種的會遇經驗中去體會的。我想,德蘭修女與印度窮人及瀕死者的會遇經驗,是一種靈性的高峰經驗,同樣值得深思!
藉助本書,德蘭修女提醒我們,面對現今物化、不公且破碎的世界,人的生命會耗盡,心靈會乾渴,生之勇氣會失喪,人人都需要靈性的泉源與再生的力量。如同新約聖經《若望福音》裡在水井邊與耶穌相遇的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所顯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清新、純全、不斷湧流的活水,且讓我們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美好井水和靈性泉源!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德蘭修女
優惠價: 88 折, NT$ 264 NT$ 30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德蘭修女1910年出生於現今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耶(Skopje),1928年加入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隨後獲派前往印度,她在印度接受初學期的培訓。1931年至1948年,她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任教,後來她離開羅雷托修女會,成立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修士、神父與德蘭修女本人,在世界各地為窮人、垂死者、孤兒等無人看顧者服務。她曾獲頒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她1997年以87歲之齡辭世之後,封聖申請案立刻展開。
德蘭修女因2003年的首次治病神蹟,獲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宣佈為真福(beatification)。2008年,一名巴西腦癌病人向已逝的德蘭修女祈福後,腫瘤奇蹟般消失一事,成為德蘭修女的第二個神蹟。傳統上,至少需要施行兩個神蹟,才能獲得教廷封聖。因此,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為有「貧民聖人」之稱的德蘭修女舉行封聖儀式,正式封為聖人。
譯者簡介:
劉宏信
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譯有《宗教經驗之種種》(合譯)、《隱修士牟敦悟禪》、《真理的意義》、《實用主義》、《紅書》(合譯)、《靈魂的吟遊詩人》(合譯)等。
名人推薦: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一】
為了愛而成了貧窮的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三十六歲的德蘭修女在搭火車前往大吉嶺羅雷托修院參加一年一度靜修的途中,聽到一個召喚,要她放棄一切,跟隨基督走入貧民窟,以服務在赤貧之人當中的耶穌,去滿足耶穌的渴求。日後,德蘭修女將這一天稱為「靈感之日」,是她聆聽基督「召喚中的召喚」的開始,也是她離開原來衷心喜愛的修會團體,走入人群,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起點——「把基督帶進加爾各達貧民窟每一個不快樂的洞穴,日後再帶到其他地方」。
在心靈工坊之前所出版的《德蘭修女:來做我的光》中,對於這一段不尋常的經驗,透過德蘭修女寫給靈修神師的信函,深刻地記錄下來,當中包含了回覆召喚的歷程所經歷的渴望、困惑、痛苦,以及強烈的愛與勇氣。德蘭修女的私人書扎記錄著她心靈的黑夜所散發的光,這是她在對基督毫不保留的獻身中,所走過的一條與窮人徹底認同、與基督「共痛切」的心靈旅途。《德蘭修女沉思錄》所出版的時間較前書早,書中收集了她從祈禱與奉獻的生活中與世人分享的種種沉思,包括祈禱、愛、奉獻、聖潔、服務、耶穌、貧窮、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仁愛傳教修女會等主題。如果私人信札是她內修生活的隱密旅程,那麼這本《德蘭修女沉思錄》則是她給同在生命旅途中的「我們」的顯明話語,「我們」並不專指基督宗教的信徒,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體驗喜悅或痛苦、虛空或滿足,追求愛與被愛,希望活得更有意義的每一個人。
對我們來說,與貧窮的人分享所有,已經並不是太陌生的訊息。加爾各達的垂死之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志工來接近貧窮、體驗貧窮。德蘭修女說,這些來自富裕國家,想要脫離富裕的窒息的人,會渴望脫離那樣的富裕。富裕若沒有善用,最後只會剩下壅塞的心,沒有空間讓其他的東西進來。在當代世界中,垂死之家可能是貧窮最赤裸的顯明之一,人們透過這個貧窮最無從遮掩的地方而得以發現其他被隱蔽的貧窮。德蘭修女說:「我們要的不是階級鬥爭,而是階級互動,富有的人拯救窮人,而窮人也拯救富人」,說明了從「分享所有」到「領受自身匱乏」的雙向流動。
但為德蘭修女而言,貧窮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那是她在「靈感之日」所被召喚的核心訊息,要在最窮苦的人之中遇見天主:「將我們的主帶到祂不曾行經的地方,無懼地做祂做過的事情,勇敢地與祂一起,並為了祂而走過危險與死亡」。貧窮除了意味拋棄安穩舒適的生活,以及可掌握的計畫,更是自我的虛空。貧窮也意味著自由,不被擁有的事物所占有的狀態,而得以自由地分享與獻出自己。
在自願貧窮的選擇中,祈禱成了把自我去除,好容納天主的日常進行式。奉獻成為祈禱的果實,祈禱則是奉獻的土壤。於是,慈善工作也就成為「對天主的愛從內在滿溢出來」的行動。為了協助窮人,所以「必須貧窮」。當仁慈傳教會的修女以刻苦的生活方式自願成為窮人,在內修生活中學習去除自我,與天主密切結合時,剩下來,能夠給予窮人的,就不再是任何事物,而是天主自身了。
德蘭修女曾經勉勵仁愛傳教會的修女成為「世界中心的默觀者」。什麼是默觀?德蘭修女說:「我們的默觀生活就是在生命中最微小的事物上,實現天主恆久的臨在與溫柔的愛。」最微小的事物就是主動找到那些貧窮匱乏的人,照顧他們身體的需要,以及聆聽他們渴望被尊重,被需要的嘆息。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不談論天主,但透過工作「讓天主在其中示現祂自己」,在因為受苦而扭曲的面容中認出基督。
為了愛而成了窮人的德蘭修女深知窮人靈魂的黑暗,她的行動與沉思為這個世界指出一條通向自我虛空的黑暗而開展的神聖路途,以及默觀與行動合一之道。德蘭修女說,成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喚。也許,我們還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但閱讀本書,可能就是理解的開始。
【推薦序二】
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井水!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讀畢新譯的《德蘭修女沉思錄》,深深受到啟發和感動。這本新書涵括了德蘭修女的重要思想和觀點,並且整理成祈禱、愛、給予、聖潔、工作與服務、耶穌、貧窮與窮人、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等主題,最後還有對仁愛傳教會的介紹、德蘭修女生平速寫與對談,以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德蘭修女宣福禮上的講道。全書精要地呈現德蘭修女的信仰、靈修與實踐,內容平實而豐富,通過簡單易懂的生活化語言以及真實經歷的小故事,帶出充滿宗教智慧與實踐深度的觀點。在這篇推薦文裡,我將不觸及沉思錄的內容(請讀者自行細細品嚐、飲用),而是想談一下我對德蘭修女以及她的靈性實踐的觀察與反思。
我是一位基督教歷史學者,經常講授「基督教靈修史」的課程。在課程中,關於「靈修」一詞,我會引用英國學者麥格夫(Alistair E. McGrath)的定義。在《基督教靈修學》一書裡,他主張靈修指的是「個別基督徒或群體以何種方法深化他們對上帝的體驗」,他也引用羅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14-1691)的話來說明:靈修就是「實踐上帝的臨在」。就這個定義來說,德蘭修女的一生和言行就是在實踐上帝在當今世界裡的臨在,特別落實在印度加爾各答的眾生當中。她的生命,可以說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靈性」(practicing spirituality),而本書正是她這種實踐性生命的思想結晶。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踐靈性」的觀點和做法,不只出現在德蘭修女的印度,也同樣於一九六○年代起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面對極端貧窮的社會處境,源自該地的解放神學在方法論上強調結合理論與行動的「反省性實踐」(praxis),同時在教會生活的層面強調應培養行動與默想(contemplation)合一的靈性。因此,他們提出了新的基督論和人論︰耶穌基督是一位將他的子民從物質、心智、靈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解放者(liberator),而人性最大的敵人不是「不信」而是貧窮所造成的「不公義」。源自同樣「被邊緣化」的第三世界處境,印度和拉美展現同樣強韌的實踐靈性力量,值得深思!
同時,通過聖靈的教義,拉美的解放神學家企圖在「祈禱生活」與「公共行動」之間尋求一個整全的答案。對他們而言,聖靈原本就是一切「解放力量」的源頭。有趣的是,英國聖公會神學家泰勒(John Taylor)早於一九七二年就以「媒介者上帝」(Go- Between God)來描寫聖靈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動態性角色。他指出,聖靈好像一位「關係中的媒介/媒婆」,在每個人的自我生命與世界之間扮演牽線與感應的角色,讓人在與「他者」相會遇的「驚喜體會」(unexpected awareness)中被感悟、啟發、轉化。這種經驗,類似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強調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而聖靈正是在人類世界生活中運行的「第三勢力」(the third power),是可以在人生種種的會遇經驗中去體會的。我想,德蘭修女與印度窮人及瀕死者的會遇經驗,是一種靈性的高峰經驗,同樣值得深思!
藉助本書,德蘭修女提醒我們,面對現今物化、不公且破碎的世界,人的生命會耗盡,心靈會乾渴,生之勇氣會失喪,人人都需要靈性的泉源與再生的力量。如同新約聖經《若望福音》裡在水井邊與耶穌相遇的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所顯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清新、純全、不斷湧流的活水,且讓我們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美好井水和靈性泉源!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