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簾簾的水霧閃過,滴青滴白晶凝的林木,婉轉淡滅入迷茫,一柱柱的雨腳,奔踏山頭,飛越斷崖削石,響徹凌霄絕谷,水霧濃濃一片白裡,有山水緩緩躍出,有花樹筆筆顯現,爍爍然,三十年多少山水的重疊在眼前演出……
闊別十年之後,以詩名享譽文壇的葉維廉推出第九本散文集《雨霧中歸來》。葉維廉散文風格獨具一格,在跨媒體(音樂、繪畫)、文化(中西文學)的視野與思維下,展現亦詩亦文的文字特色,追求「瞬間」高濃度的「情感」與「經驗」的表現,同時滿足讀者多重感官的享受,觸動心中無法言喻的弦動。
「雨霧中歸來」是作者生命經驗追尋的象徵,尋覓自我、尋覓鄉情、尋覓文化,以及在多重文化跨度中,重新發掘與省思的過程。這樣的省思不只限於個人,同時橫向輻射至不同的藝術創作個體,以及多重的自然山水與文化國度,最後也希望透過縱向的連結,將生命追尋的感悟以及尋覓鄉情的歸根,傳遞於子孫,接手生命與文化的火炬。
詩人的葉維廉,可以追求在詩中傳遞美感經驗享受的極致;而散文的葉維廉,則同時呈現知性與美的交響,正如王文興所評價的,「文學與問學」是葉維廉始終追尋的主題,也是詩文並呈的美感依據。
作者簡介:
葉維廉
曾被美國詩人Jerome Rothenberg譽為「美國(龐德系列的)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的匯通者」,葉維廉是活躍在中美兩洲、臺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一九三七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美國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臺灣讀書時便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獎,包括中華民國教育部文學獎及入選為中國現代十大傑出詩人。
葉氏自一九六七年起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曾任該校比較文學系主任;一九八○~一九八二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首席講座教授,並協助該校設立比較文學研究所;且數度接受北京社會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邀請講授比較文學、近代文學理論、現代文學等課程,更因心繫母校與臺灣,多次受邀回臺講學。二○○五年十月獲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葉氏興趣多元,他的獨特處是他透過跨文化的角度長期創作詩與批評詩。在中文詩裡,他試圖溶合三四十年代的遺產,西方自象徵主義以來的表現策略和傳統中國詩獨有的呈現方式;在英文詩裡,他創造了一種可以兼容中西視野的靈活語法。他的理論和批評,尤其是比較文學理論和比較詩學,提出了破解單一文化理論設限的方針,打開中西文化互照互省的開放性的對話。他的中翻英著作,提供一種自由浮動的視覺,使西方詩人反思及重新調整他們的某些表現策略;他的英翻中著作,則對新詩的視野和技巧有新的開拓。
著有中文詩《賦格》、《愁渡》、《葉維廉五十年詩選》,散文《幽悠細味普羅旺斯》、《細聽湖山的話語》,批評和理論《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中國詩學》等五十餘種,影響力遍及華人世界。
章節試閱
落音河的莫瑞小城
「Grandma,這個小城要比巴黎好看,這裡起碼有三種美,自然美,建築美,和Aging Beauty。」最後一項,保持孫子Griffin用的原文,涵義異常,因為,對一個九歲大的孩子來說,講老舊的美,令我們微微的驚異。是講小城老舊剝落的美嗎?是指令人懷舊的舊情綿綿的感覺嗎?小孩子怎會有這樣的感覺呢?Aging Beauty,用諸老人身上,是很得體的一種討人喜歡的話。現在用諸老舊的小城,是不是代表一種深情的眷愛?這句話,若出自成年人或老年人的口中,便幾乎是老調陳腔,但出自一個小孩子的口,尤其是他拿來與巴黎比,講的可是新城市/大城市所缺乏的、或有也不易發現的、精雕細琢所涵蘊的靈性,從時間的殘柱斷瓦留痕中放射出來的美?
*
小城落音河上的莫瑞(Moret-sur-Loing),離巴黎南郊約兩小時的車程,兩年內,我們竟然拜訪了三次!第一次是畫家李文謙帶我和慈美去觀游的。今年夏天我們再訪巴黎,女兒一家,兒子一家都能和我們會合,心中就盤算著要帶他們去看,沒想到他們重疊的時間只有一天,我們在兩個星期內分別帶他們再去了兩次!
文謙因為住在巴黎西南郊區的葉赫(Yerres)鎮,離他家不遠的葉赫河邊是一位法國印象派畫家的贊助人而本身也是赫赫有名的印象派畫家蓋爾博特(Caillebotte)的莊園。二○○八年,文謙帶著我和慈美在河邊散步,沿河豎立著不少法國詩人的詩牌,是當地有名的「詩人之路」,沿河的房子還留存著印象派時代的模樣,房子與垂柳的倒影上常常繫著一二靜止的小舟,一時彷彿回到印象派畫家的第一現場。蓋爾博特的畫,我熟識的是他與當年波特萊爾散文詩裡喜歡呈現的城市,也就是波氏在他的〈現代生活的畫家〉(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1859-60)一文中講的城市漫遊人(flaneur)看見新城市:「生命壯麗的行列」(la pompe de la vie),時髦衣飾的「高雅的生命,雄赳赳的生命」(la vie élégante, la vie galante)和他在散文詩集裡看到新的café(咖啡廳)和香榭那樣的大道。我在教學時,曾用過他的畫來作視覺的印證補充,沒想到在這裡看到他印象派的畫友莫內(Monet)、雷諾瓦(Renoir)的畫境。我們走著走著閒談間,提到過去來巴黎,最喜歡到與畫家的視覺環境有關的地方,看他們的行跡,不是做一個專家式的研究,而是讓他們給我們的視覺的經驗,顏色的濃淡、揮發、角度、冷熱的跳動來豐富我們對景物的新的認驗,往往有雙重的感染,一面深化我們對畫家的初識,一面對眼前的實境,哪怕是一棵平凡的樹,也有難得的發現,其體態、其風姿。事實上,他們的畫曾經影響過我的散文,最顯著的譬如我那篇散文,〈讓景色擁有我們—印象派景物試寫〉,我們在一九七○年最初到巴黎的時候,像很多遊客一樣,自然會到楓丹白露樹林(Fontainebleau)看古代海洋留下的奇岩怪石和附近現代畫人常常去寫生的巴比松藝術村(Barbizon派畫家在一八三○—一八七○年左右聚此而聞名,不少日本畫家組團在那裡寫生),其後,我們曾到過瓦茲河上的奧弗爾(Auvers-sur-Oise)看梵谷的扭曲鬼氣的《奧弗爾教堂》和《滿天烏鴉的麥田》的田野,到吉凡尼(Give rny)看日本色彩的莫內花園,到普羅旺斯梵谷的畫土阿爾(Arles),到聖瑞米(St. Remy)的St. Paul de Mausole精神病院之間多張傳世永恆畫作的場地,到普羅旺斯的愛克孜(Aix-en-Provence)看激發塞尚畫了一百多張的聖維多爾山(Mont Ste. Victoire),而得到了思維以上質感的印認。文謙知道我們的心意,說:「我帶你們去看印象派畫家希斯利(Alfred Sisley,一八三九—一八九九)定居的小城落音河上的莫瑞。」
*
今天談法國印象派畫家的文章,常常把希斯利與莫內,雷諾亞,畢沙羅(Pissarro)等人相提並論,但由於希斯利早逝,離世時才五十九歲,在世時並沒有享受到盛名和隨之而來的寬裕的生活,不像莫內等那樣長命,有足夠的時間,等塵埃落定後,被論者奉為大師,受到禮遇而畫價高升,而在莫內的情況,又因為後期的睡蓮畫成為抽象派的先鋒之一,更成為理論家注目的中心。其實一八六三年希斯利與莫內離開巴黎一同住在郊外,一同畫畫,希斯利雖然受到過莫內短速快筆的印象派手法的啟發,但他始終如一的遵守,慢慢深化了印象派的氣質,在他後期的風景水景的畫,在色調的掌握、光影的玩味,都非常圓熟,可以說與莫內、雷諾亞、畢沙羅不相上下,但自從他父親破產而中斷了經濟上的支持後,他必須把他那時最好的畫以賤價賣出來維持生計,他在艱苦中,堅持自己美學的向度,耐心琢磨而捕捉到自然細膩的跳動的脈搏,終於贏得後世高度的認定。希氏一八七六年定居在落音河上的莫瑞,直到他離世,他用畫筆和油彩把附近的風景和鎮上的建築做了永恆的抒情的鑄記。他對郊野上平凡的活動作出深情的凝注,尤其是那些未被擾亂而生氣微微顫動的瞬間,流水與林木河岸相遇時的互觸互變的律動,在他的畫裡,我們一面覺得景物形狀明澈,彷彿一直就在那裡,一面因為他用了柔和溫暖的不同濃淡的綠和緩緩遞變的藍,進出於淡淡的黃與主調的清明的天藍,或與雲層給予天空的柔細的肌理互玩,我們感到葉子的搖曳的細響,和流水裡斑斕的色澤微細的舞動與閃爍,有一種無聲的音樂慢慢的溢出。
*
我們先不入城,從城外落音河的下游開始,水是那樣平靜,夾著河身的兩排樹也是,微風吹來,樹葉輕輕顫動,倒影也輕輕顫動,靜而柔,柔而細,細而滲入水景的內在生命,我們正要沉入尋索,突然,原來只是微弱如潮音的水聲,現在忽然變成水瀑聲,從中世紀留下來的防衛城牆另一端城樓伸出來的橋拱爭相奔騰過來,悠揚,清脆,該是穿城到那邊去接近、進入那水聲中央的時候了。
從薩摩爾門(Samois)那個被時間所炭黑化堡壘般的城塔到出城的波根地(Bur gundy)門形成的城中心,步行不過是十分鐘不到就可以走完,但這裡面寧靜中滿溢著中世紀以來豐富的建築,那怕是一磚一瓦上面留下的精雕,都要我們細味瀏覽,譬如入門處那間傲然矗立的Raccolet屋,土石筐間以木構造壘形牆(或稱山形牆)的屋角,配以細緻的塔樓和陽臺,古舊中發散出一種(曾經顯赫一時的)精緻生活的意味,又譬如法國第一個文藝復興的君主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1er)在現在市政府廣場上興建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留下的門面,上面的圓形的徽章的迷人的精雕,細緻而典雅,輕快而不沉重,引人看完再看。至於大街上的建築大致都保有木構造壘形牆古雅的模樣,剝落間流露某種肅穆多樣的雕花,逗人尋索細看,轉過街角就可以看到崇偉騰躍攀天十二世紀建造的聖母院,這間教堂的格局雖然比巴黎的聖母院小,但建築的肌理和氣象都很特殊,牆面微微弧形彎疊而上,與巴黎的聖母院比較,可以說各領風騷,無怪乎希斯利一畫再畫。旁邊有一間非常古樸的房子,風格上迴響著Raccolet屋,但牆上門面甚至門紐的雕飾都更精細,十六世紀亨利四世的情人賈珂玲(Jacqueline de Beuil),官封莫瑞的女伯爵,她增建了許多建築,這間是給本篤會教派的修女製造大麥糖的地方,這種糖一直繼續如法製造至今!再轉角就是希斯利的舊居,不開放人參觀,但因為他的畫給了我們喜悅,我們就來了,在門口瞻望瞻望,可以了卻一點朝聖的意願。
想著他的樹畫、水畫,我們就繼續尋索他的行跡,從波根地門出去上橋,一下子便被眼前的一片平鏡的湖面抓住,是那樣寂止,被引向深邃的神祕遠方濃密的樹群。這靜、這寂,我們不知不覺地在橋的右沿止步、屏息、凝神,彷彿怕擾亂了這湖止水,彷彿止步屏息凝神,我們才可以進入這靜、這寂的內在的機樞,凝神空思,我們也許可以觸及那靜水微微發散的神韻,這樣好一陣子才驚覺,橋底下的嘹亮的沖濺奔騰,我們從感覺回到知覺,這裡當然是那條流動從未終止的落音河。我們沿著石級走到橋下,發現一個已經停止使用的水車輪,我們坐在曾是鞣革或磨麥的水磨工地上,透過一列紅色的小花,靜看、靜聽河的動似未動,未動猶動其實是快速的步履,左面是河湖平鏡,鏡沿長長一線水瀑,開始時彷彿是無聲,繼而擊石而河花怒放,直是一片水瀑的打擊樂,因為我們坐看的地方,是在無聲復有聲,寂而復響的河瀑的中央,感覺、神經都同時被撩撥著,這可就是希斯利樹葉河光閃爍中無聲音樂的原始?我們不去問。在水瀑中央,那種感覺,正是身在安全處而進入原是危險重重的奔騰中的一種快感,我們記得在加拿大坐船進入尼加拉大瀑布的感覺,全身沖得溼透,刺激,彷彿每一分鐘都會葬身狂濤,雄渾驚奇,但今日相對的是水瀑柔細的演奏,就在身邊,就在眉睫之前,彷彿是出浴的戴安娜柔潤的舞踏,水籟此時即天籟。
我們回到橋上把橋走完,從另一頭回看莫瑞城在天藍的畫布上,雄姿橫展,聖母院坐鎮小山頭,尖塔如旗,傲視八方,我們繼續環轉到河的對岸,沿岸見河從橋拱兵分幾路爭奪而出,激流瀨湍,時急時緩,其奔騰正如我們的生命,依著可感而不可知的脈搏的跳動推動前行,彷彿是有意安排似的,三次在河岸的平野處,都有一個畫家,在那裡,彷彿聽到瀨流的召喚,啊,還是希斯利畫作的精靈的召喚,在一筆一筆地畫著希斯利的橋畫,是在追尋他橋與水靜動推揉的音韻?是對希斯利的挑戰?是對話?是通過形影的躍動與色彩的姿動找他們自己靈魂深處的脈動與靈動?在這個時刻,讓我們撥開文字思想的繩索,忘記一切,攜手走入這靈氣活潑潑的瞬間。
落音河的莫瑞小城
「Grandma,這個小城要比巴黎好看,這裡起碼有三種美,自然美,建築美,和Aging Beauty。」最後一項,保持孫子Griffin用的原文,涵義異常,因為,對一個九歲大的孩子來說,講老舊的美,令我們微微的驚異。是講小城老舊剝落的美嗎?是指令人懷舊的舊情綿綿的感覺嗎?小孩子怎會有這樣的感覺呢?Aging Beauty,用諸老人身上,是很得體的一種討人喜歡的話。現在用諸老舊的小城,是不是代表一種深情的眷愛?這句話,若出自成年人或老年人的口中,便幾乎是老調陳腔,但出自一個小孩子的口,尤其是他拿來與巴黎比,講的可是新...
作者序
文學與問學
王文興(小說家)
日前戴天到臺灣來,我們匆匆見面了一小時,讓我近日常想到當年校園內的生活。當年我課餘來往最多的人是戴天和維廉,戴天與我同班,維廉高我兩班,二人特別、更相同的地方,是同樣來自僑居地,維廉來自英語地區,戴天來自法語地區。他們接受外國文學比我早許多,故我常向他們討教,因此我們見面常談文學話題,維廉談艾略特、奧登,戴天談波德萊爾、紀德。想到二人的往事,我又聯想到我們的老師夏濟安。我和維廉初見,是在夏老師的寓居,說到夏老師,我們三人都景服—事亦湊巧,日來我剛遇到一本陸版的夏老師編輯英文選,我數日一口氣不停的讀了大半輯,確是選的好,篇篇引人入勝,夏老師的評語尤其珍貴,可謂字字珠璣。
維廉的一生所專自在新詩,然散文亦習常詩家詩作的延伸,詩家的散文多為詩作之餘的「未盡之言」,如文學藝術的討論,甚至立說,等等。此「未盡之言」隸「文學批評」類屬,但因亦「詩作之餘」,故可視作文學與學術的聚合。維廉的散文正具此一特徵。易言之,是類的散文,維廉所事的散文,始終追尋一道主題,即「文學與問學」。
維廉的「文學與問學」可說表達在兩個方面。且以〈落音河的莫瑞小城〉一文來看,可察知此二方面為畫論的探討,與超長文句的創造。〈落音河的莫瑞小城〉中詳盡討論畫家希斯利的特貌。曰:覺得景物形狀明澈,及「用了柔和溫暖的不同濃淡的綠和緩緩遞變的藍,進出於淡淡的黃與主調的清明的天藍。」其後又論及建築美學,曰:其居住地到處都見中世紀的建築,一磚一瓦都留下了精雕,及文藝復興建築門面上的圓形徽章紋鏤,還有十二世紀的聖母院,比巴黎的聖母院雖小,但各有千秋,無怪希斯利曾一畫再畫。這些都是問學上的表呈。文學上長句的特徵,已見諸剛才談希斯利風格的一句,此句前後長達五行,且該段的首二句,亦每句長達五行。維廉的長句能維持句意的流暢,與音調的和諧,殊實不易,且內容復精簡明白,故其長句兼長與簡二極,長簡的優點俱賅,無疑在散文文學的句法上是一成就。
以維廉的散文看來,顯然令文學與問學合而為一,不覺我又聯想起夏濟安老師的英文選,該書亦誠文學與問學的結合,維廉顯然是夏門的親授師傳無疑。
文學與問學
王文興(小說家)
日前戴天到臺灣來,我們匆匆見面了一小時,讓我近日常想到當年校園內的生活。當年我課餘來往最多的人是戴天和維廉,戴天與我同班,維廉高我兩班,二人特別、更相同的地方,是同樣來自僑居地,維廉來自英語地區,戴天來自法語地區。他們接受外國文學比我早許多,故我常向他們討教,因此我們見面常談文學話題,維廉談艾略特、奧登,戴天談波德萊爾、紀德。想到二人的往事,我又聯想到我們的老師夏濟安。我和維廉初見,是在夏老師的寓居,說到夏老師,我們三人都景服—事亦湊巧,日來我剛遇到一本陸版的夏老師...
目錄
序──文學與問學╱王文興
鄉情的追逐──在花東縱谷
雨霧中歸來
韓國全羅南道的人文風景
美的冥思在海拔萬尺的霄騰峰頂
從畫家觀游
傘形草浮動在遠方夢的邊緣
萊茵河兩岸──花園
北海道尋索兩篇
下龍灣與千巖萬島旋舞
拾回某次林懷民書法舞蹈的記憶
萊頓抒情
落音河的莫瑞小城
失去地圖的還鄉者
亞德里亞海的抒情
環繞著花東縱谷與數位花園的文化弦動
日本東北的雪與櫻花
進出於梁雷的音樂
後記
序──文學與問學╱王文興
鄉情的追逐──在花東縱谷
雨霧中歸來
韓國全羅南道的人文風景
美的冥思在海拔萬尺的霄騰峰頂
從畫家觀游
傘形草浮動在遠方夢的邊緣
萊茵河兩岸──花園
北海道尋索兩篇
下龍灣與千巖萬島旋舞
拾回某次林懷民書法舞蹈的記憶
萊頓抒情
落音河的莫瑞小城
失去地圖的還鄉者
亞德里亞海的抒情
環繞著花東縱谷與數位花園的文化弦動
日本東北的雪與櫻花
進出於梁雷的音樂
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日期:2017-02-09ISBN/ISSN:97898635021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4頁開數:15×21×1.7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