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梁紀十八(西元五四九年)至陳紀二(西元五六二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屠維大荒落(己巳 西元五四九年),一年。
【題 解】本卷載述西元五四九年一年史事。時當梁武帝太清三年,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是年,北朝東魏勢力擴張,高澄乘梁朝內亂,蠶食梁朝淮南各州鎮,又西敗西魏名將王思政,全部收復因侯景反叛而丟失的河南疆土。本卷重點仍載述侯景叛亂的太清之禍。侯景兵圍皇城,四方勤王之師集於建康,繁華帝京,成為烽煙連綿的大戰場,一百餘日的激烈大戰,建康士民死傷十之八九,數十萬生靈遭塗炭,十里長街片瓦不存,變為廢墟。宮城破,梁武帝死,宗室諸王不思協力報君國之仇,反而各懷私心,互相攻伐,既使侯景苟延性命於內,又使大片國土喪失於外。梁朝綱紀不張,政治腐敗,於茲可見。
高祖武皇帝十八
太清三年(己巳 西元五四九年)
春,正月丁巳1朔,柳仲禮自新亭徙營大桁。會大霧,韋粲軍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過半,立柵未合,侯景望見之,亟帥銳卒攻粲。粲使軍主2鄭逸逆擊之,命劉叔胤以舟師截其後3,叔胤畏懦不敢進,逸遂敗。景乘勝入粲營,左右牽粲避賊,粲不動,叱子弟力戰,遂與子尼及三弟助、警、構、從弟昂皆戰死,親戚死者數百人。仲禮方食,投箸被甲,與其麾下百騎馳往救之,與景戰於青塘,大破之,斬首數百級,沈淮水死者千餘人。仲禮矟將及景,而賊將支伯仁4自後斫仲禮中肩,馬陷于淖,賊聚矟刺之,騎將郭山石救之,得免。仲禮被重瘡,會稽人惠臶吮瘡斷血,故得不死。自是景不敢復濟南岸,仲禮亦氣衰1,不復言戰矣。
邵陵王綸復收散卒,與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5、新淦公大成等自東道並至,庚申6,列營于桁南,亦推柳仲禮為大都督。大連,大臨之弟也。
朝野以侯景之禍共尤朱,慙憤發疾,庚申7,卒。故事:尚書官不以為贈8,上痛惜,特贈尚書右僕射。
甲子9,湘東世子方等及王僧辯軍至。 戊辰10,封山侯正表以北徐州降東魏,東魏徐州刺史高歸彥11遣兵赴之。歸彥,歡之族弟也。
己巳12,太子遷居永福省13。高州刺史李遷仕14、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下。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15,繫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云:「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16,射而下之。援軍募人能入城送啓者,鄱陽世子嗣左右李朗請先受鞭,詐為得罪,叛投賊,因得入城,城中方知援兵四集,舉城鼓譟。上以朗為直閤將軍,賜金遣之。朗緣鍾山之後,宵行晝伏,積日乃達。
癸未17,鄱陽世子嗣、永安侯確、莊鐵、羊鴉仁、柳敬禮18、李遷仕、樊文皎將兵度淮,攻東府前柵,焚之,侯景退。眾軍營於青溪之東,遷仕、文皎帥銳卒五千獨進深入,所向摧靡。至菰首橋19東,景將宋子仙伏兵擊之,文皎戰死,遷仕遁還。敬禮,仲禮之弟也。
仲禮神情傲狠,陵蔑諸將,邵陵王綸每日執鞭至門20,亦移時弗見,由是與綸及臨城公大連深相仇怨。大連又與永安侯確有 ,諸軍互相猜阻,莫有戰心。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纔過淮,即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
王顯貴以壽陽降東魏。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梁朝勤王之師四集,初戰不利後的形勢。太清三年(西元五四九年)正月,勤王之師初戰失利,韋粲死,軍魂奪。援軍大都督柳仲禮初戰受創,死裡逃生而膽寒,堅壁不敢言戰,傲慢乖張以樹威,諸將離心,士氣不振。
【注 釋】1丁巳 正月初一。2軍主 軍中的主將。南北朝置。其下有軍副,所統軍力數百人至萬人以上不等,多以將軍兼領。3截其後 截斷退路。4支伯仁 人名,《梁書》卷四十五作「支化仁」,是侯景騎將,兼魯山城主,後降於王僧辯。而《梁書》卷四〈簡文帝紀〉和卷五十六〈侯景傳〉都作「張化仁」。三名未詳孰是。5大連 蕭大連(西元五三○五五一年),字仁靖,封臨城公。大寶元年,改封南郡王。轉年被侯景所害。傳見《梁書》卷四十四、《南史》卷五十四。6庚申 正月初四日。7庚申 《梁書》卷三〈武帝紀〉下作「乙丑」,是正月九日,與此異。恐《梁書》為是。8尚書官不以為贈 大臣死後追贈官位,始於東漢初年,六朝尤為盛行。但從不追贈尚書官,此為特例。9甲子 正月初八日。10戊辰 正月十二日。11高歸彥 字仁英,高歡族弟。北齊時,封平秦王。以討侯景功,別封長樂郡公,除領軍大將軍。領軍加「大」字,從歸彥開始。傳見《魏書》卷三十二、《北齊書》卷十四、《北史》卷五十一。12己巳 正月十三日。13永福省 在宮禁中。從南朝宋開始,均由太子居住,取永久福祐國家的意思。14李遷仕 (?西元五五一年)梁武帝死後,順從侯景。陳霸先北上,遷仕企圖偷襲南康,被霸先派杜僧明擒殺。事見《陳書》卷八〈杜僧明傳〉。15紙鴟 鳥形風箏。16厭勝 古代詛咒制服他人的一種巫術。17癸未 正月二十七日。18柳敬禮 河東解(今山西解縣)人。初為扶風太守,侯景渡江,敬禮入援。臺城失陷,侯景扣他為人質,脅迫柳仲禮出征。後敬禮與蕭會理謀奪建康,事洩被殺。傳見《梁書》卷四十二、《南史》卷三十八。19菰首橋 青溪河上的橋。菰首,即茭白。20執鞭至門 部將進見主帥之禮。蕭綸雖貴為王,但推舉柳仲禮為大都督,指揮解圍軍事,所以也行進見禮。
【校 記】1衰 原作「索」。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衰」,今據改。按,《通鑑紀事本末》卷二三、《通鑑綱目》卷三三皆作「衰」。
【語 譯】高祖武皇帝十八
太清三年(己巳 西元五四九年)
春,正月初一日丁巳,柳仲禮從新亭移軍屯駐朱雀桁。正碰上大霧,韋粲的部隊迷了路,等到達青塘,夜已過半,樹立營房的柵欄還沒有合攏,侯景遠望看到了這個情況,立即率領精銳士兵攻打韋粲。韋粲派軍主鄭逸還擊,命令劉叔胤用水軍截斷侯景的後路。劉叔胤膽怯懦弱,不敢進攻,鄭逸於是戰敗。侯景乘勝攻入韋粲軍營,韋粲身邊的人拉著韋粲躲避敵人,韋粲不動,喝令兒子、弟弟全力死戰,於是韋粲和兒子韋尼,以及三個弟弟韋助、韋警、韋構,堂弟韋昂全都戰死,戰死的親戚有幾百人。柳仲禮正在吃飯,立即丟下筷子穿上鎧甲,和他的部下一百名騎兵飛奔前去救援韋粲,與侯景在青塘大戰,大敗侯景,殺死敵人數百人,沉入淮水淹死的有千餘人。柳仲禮的長矛正要刺到侯景,侯景的部將支伯仁從背後砍柳仲禮,正中肩膀,戰馬陷到了泥潭中,敵軍集中長矛刺向柳仲禮,騎將郭山石救援柳仲禮,柳仲禮得免於難。柳仲禮受了重傷,會稽人惠臶吸吮傷口,止血治療,才得以不死。從這以後,侯景不敢渡到秦淮河南岸,柳仲禮也喪失了鬥志,不再說交戰了。
邵陵王蕭綸重新搜集潰散的士兵,與東揚州刺史臨城公蕭大連、新淦公蕭大成等從東路一起進軍到了建康,正月初四日庚申,在朱雀桁南岸紮營,也推舉柳仲禮為大都督。蕭大連,是蕭大臨的弟弟。
朝廷內外因侯景之禍,一致怪罪朱,朱又慚愧又憤恨,因而生病,在正月初四日庚申死去。按慣例,尚書官銜不用來贈給死者,梁武帝痛惜朱,特別贈朱為尚書右僕射。
正月初八日甲子,湘東王世子蕭方等以及王僧辯的軍隊到達建康。 十二日戊辰,封山侯蕭正表獻出北徐州投降東魏,東魏徐州刺史高歸彥派兵接收了北徐州。高歸彥,是高歡的同宗弟弟。
正月十三日己巳,梁朝皇太子遷居永福省。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率領援軍一萬多人到達皇城附近。皇城與援軍長時間沒有通信息,有個羊車兒獻上一個主意,製作了一個鴟鳥形狀的風箏,繫上長繩,風箏內寫敕令,順風放出,希望它飛到援軍那裡,上面題寫說:「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皇太子親自走到太極殿前趁著西北風放出風箏,叛軍見了感到很奇怪,認為是厭勝物品,用箭射了下來。援軍招募能夠進皇城送信的人,鄱陽王世子蕭嗣身邊的李朗請求先受鞭打,假裝犯了罪,叛逃投降叛軍,因此得以進入皇城。城中才知道援兵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全皇城歡呼鼓舞。梁武帝任命李朗為直閤將軍,賞賜黃金,然後送他出城。李朗順著鍾山後坡,晝伏夜行,過了幾天才回到軍營。
正月二十七日癸未,鄱陽王世子蕭嗣、永安侯蕭確、莊鐵、羊鴉仁、柳敬禮、李遷仕、樊文皎率領軍隊渡過秦淮河,攻擊東府城前面的營柵,放火燒了它,侯景撤退。各路軍隊在青溪東紮營。李遷仕、樊文皎率領精銳士兵五千人孤軍深入,所到之處,敵人潰散。到達菰首橋東面時,侯景將領宋子仙伏兵襲擊他們,樊文皎戰死,李遷仕逃回。柳敬禮,是柳仲禮的弟弟。
柳仲禮神情傲慢而兇狠,蔑視諸將,邵陵王蕭綸每天以執鞭之禮來到他的軍營前,也要等半天還不接見,因此柳仲禮與蕭綸以及臨城公蕭大連結下很深的仇怨。蕭大連又與永安侯蕭確有隔閡,各路援軍互相猜忌,誰都沒有心思作戰。援軍剛到時,建康士民扶老攜幼迎候慰問他們,可是援軍剛過秦淮河,就放縱士兵搶劫掠奪。因此士民失望,叛軍中有謀劃響應官軍的人,聽到這種情況,也就打消了響應的念頭。
侯景部將王顯貴獻出壽陽投降了東魏。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屠維大荒落(己巳 西元五四九年),一年。
【題 解】本卷載述西元五四九年一年史事。時當梁武帝太清三年,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是年,北朝東魏勢力擴張,高澄乘梁朝內亂,蠶食梁朝淮南各州鎮,又西敗西魏名將王思政,全部收復因侯景反叛而丟失的河南疆土。本卷重點仍載述侯景叛亂的太清之禍。侯景兵圍皇城,四方勤王之師集於建康,繁華帝京,成為烽煙連綿的大戰場,一百餘日的激烈大戰,建康士民死傷十之八九,數十萬生靈遭塗炭,十里長街片瓦不存,變為廢墟。宮城破,梁武帝死,宗室諸...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二冊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西元五四九年 一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紀十九 西元五五○年 六三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紀二十 西元五五一至五五二年 一一一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紀二十一 西元五五三至五五四年 一七三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紀二十二 西元五五五至五五六年 二二五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陳紀一 西元五五七至五五九年 二八三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陳紀二 西元五六○至五六二年 三四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二冊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西元五四九年 一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紀十九 西元五五○年 六三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紀二十 西元五五一至五五二年 一一一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紀二十一 西元五五三至五五四年 一七三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紀二十二 西元五五五至五五六年 二二五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陳紀一 西元五五七至五五九年 二八三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陳紀二 西元五六○至五六二年 三四七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06ISBN/ISSN:978957146241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