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後唐紀四(西元九二六年)至後晉紀二(西元九三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起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九二六年)四月,盡彊圉大淵獻(丁亥 西元九二七年)六月,凡一年有奇。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二六年四月,迄西元九二七年六月,凡一年又兩個月。當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至二年六月。唐莊宗眾叛親離為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撫定京師,辭位監國,待北都安定,李繼岌死,西路軍歸服,而後即位,是為明宗。明宗大殺宦官,整肅朝綱,仍有汴滑兵變。當時世亂,軍民遭塗炭。明宗殺蘆臺亂軍一萬多人,血染永濟渠。明宗一行伍,不知書,不明於治國,濫賜告身以萬數,以至於三路討荊南,不能誅滅一彈丸小國,非治世之主也。姚坤出使契丹告哀,拒絕契丹割地之請,大義凜然,堂堂中原一丈夫。契丹主死,述律后臨朝,立次子耶律德光,賢者繼位。述律后心計誅桀黠臣以百數,掌控政局,是一鐵腕女人。閩國政變,王延鈞殺逐其兄王延翰為閩王。中原無明主,孟知祥殺監軍李嚴整武備,圖謀割據西川。
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上之下
天成元年(丙戌 西元九二六年)
夏,四月丁亥朔1,嚴辦2將發,騎兵陳於宣仁門3外,步兵陳於五鳳門4外。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不知睦王存乂已死,欲奉之以作亂,帥所部兵自營中露刃5大呼,與黃甲兩軍6攻興教門7。帝方食,聞變,帥諸王及近衛騎兵擊之,逐亂兵出門。時蕃漢馬步使朱守殷將騎兵在外,帝遣中使急召之,欲與同擊賊。守殷不至,引兵憩8於北邙9茂林之下。亂兵焚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將皆釋甲潛遁,獨散員都指揮使李彥卿10及宿衛軍校何福進11、王全斌等十餘人力戰。俄而帝為流矢所中,鷹坊12人善友扶帝自門樓下,至絳霄殿廡下13抽矢。渴懣14求水,皇后不自省視,遣宦者進酪15。須臾,帝殂。李彥卿等慟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斂16廡下樂器覆帝尸而焚之。彥卿,存審之子。福進、全斌,皆太原人也。劉后囊金寶17繫馬鞍,與申王存渥及李紹榮引七百騎,焚嘉慶殿,自師子門出走。通王存確、雅王存紀奔南山18。宮人多逃散,朱守殷入宮,選宮人三十餘人,各令自取樂器珍玩,內19於其家。於是諸軍大掠都城。
是日,李嗣源至甖子谷,聞之,慟哭,謂諸將曰:「主上素得士心,正為羣小蔽惑20致1此,今吾將安歸乎!」戊子21,朱守殷遣使馳白嗣源,以京城大亂,諸軍焚掠不已,願亟來救之!乙丑22,嗣源入洛陽,止于私第23。禁焚掠,拾莊宗骨於灰燼之中而殯24之。
嗣源之入鄴都2也,前直指揮使25平遙26侯益脫身歸洛陽,莊宗撫之流涕。至是,益自縛請罪,嗣源曰:「爾為臣盡節,又何罪也!」使復其職。
嗣源謂朱守殷曰:「公善巡徼27,以待魏王28。淑妃29、德妃30在宮,供給尤宜豐備。吾俟山陵畢31,社稷有奉32,則歸藩33為國家捍禦北方耳。」是日,豆盧革帥百官上牋勸進34,嗣源面諭之曰:「吾奉詔討賊,不幸部曲35叛散,欲入朝自訴,又為紹榮所隔,披猖36至此。吾本無它心,諸君遽爾見推,殊非相悉37,願勿言也!」革等固請,嗣源不許。
李紹榮欲奔河中就永王存霸,從兵稍散。庚寅38,至平陸39,止餘數騎,為人所執,折足40,送洛陽。存霸亦帥眾千人棄鎮41奔晉陽。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唐莊宗為亂兵所殺。
【注 釋】1丁亥朔 四月初一日。2嚴辦 凡天子將出,侍中奏中嚴外辦,即戒嚴清道。3宣仁門 洛陽東面城門。4五鳳門 宮城南門。5露刃 拔刀。6兩軍 此指郭從謙所率部兵與莊宗御營黃甲軍。7興教門 洛陽皇城南面三門,中曰應天門,左曰興教門,右曰光政門。8憩 休息。9北邙 山名,又稱邙山,在今河南洛陽北。10李彥卿 即符彥卿,符存審第三子,封魏王。傳見《舊五代史》卷五十六、《新五代史》卷二十五。11何福進 (西元八八九九五四年)字善長,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官至後周天平節度使。傳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12鷹坊 唐時養鷹的地方,為五坊之一。13廡下 廊下。14渴懣 口渴而胸悶。15酪 乳水。凡矢刃傷血悶者,得水尚可活,飲酪加速死亡。16斂 搜集。17囊金寶 把金銀珠寶裝在袋裡。18南山 洛陽之南到伊川都是大山。19內 通「納」。藏匿。20蔽惑 蒙蔽蠱惑。21戊子 四月初二日。22乙丑 四月丁亥朔,無乙丑。疑為己丑,四月初三日。23私第 李嗣源在洛陽的私人住宅。24殯 葬。25前直指揮使 武官名,領皇帝前警衛士卒。26平遙 縣名,在今山西平遙。27巡徼 巡察、保衛宮殿及皇城內外坊市。28魏王 指李繼岌。29淑妃 後唐莊宗正室,衛國夫人韓氏,同光二年十二月冊為淑妃。30德妃 後唐莊宗次妻,燕國夫人伊氏,與淑妃同時冊封。傳見《舊五代史》卷四十九。31山陵畢 指埋葬莊宗以後。32社稷有奉 國家大統有人繼承。指繼岌返洛陽即位。33歸藩 回真定成德節度使任所。34勸進 敦請即皇帝位。35部曲 部下士兵。36披猖 狼狽。37殊非相悉 簡直是不瞭解我。38庚寅 四月初四日。39平陸 縣名,在今山西平陸。40折足 敲斷腳骨。41棄鎮 拋棄河中節度使任所。莊宗殺朱友謙,以永王存霸為河中節度使。
【校 記】1致 原作「至」。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作「致」,今據改。2都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有此字,今據補。
【語 譯】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上之下
天成元年(丙戌 西元九二六年)
夏,四月初一日丁亥,內外已經嚴加整辦,唐莊宗正準備出發,騎兵列陣在宣仁門外,步兵列陣在五鳳門外。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不知道睦王李存乂已經死去,準備擁戴他發動叛亂,就率領所屬士兵從軍營中拔刀大呼,和黃甲軍一道攻打興教門。唐莊宗正在吃飯,得知兵變,就率領諸王和近衛騎兵迎擊,把亂兵趕出興教門。當時蕃漢馬步使朱守殷率領騎兵在城外,唐莊宗派遣宮中宦官使者趕忙去徵召他,想和他一道攻打賊兵。但是朱守殷沒有到來,帶兵在北邙山的茂密樹林中休息。叛亂的士兵焚燒興教門,攀過皇城進入城內。近臣宿將都脫下盔甲偷偷地逃跑了,只有散員都指揮使李彥卿和宿衛軍校何福進、王全斌等十多個人拼命作戰。不一會兒,唐莊宗被流箭射中,鷹坊人善友扶著唐莊宗從門樓上下來,到了絳霄殿的廊下把箭拔了下來。唐莊宗口渴胸悶要喝水,皇后沒有親自來探視,派宦官向唐莊宗呈上乳漿。不一會兒,唐莊宗死了。李彥卿等人痛哭一陣後離去,左右的近臣都四散逃走,善友收拾了廊下的樂器蓋在唐莊宗的屍體上,把他焚燒了。李彥卿,是李存審的兒子。何福進、王全斌,都是太原人。劉皇后把金銀財寶裝在袋子中拴在馬鞍上,和申王李存渥及李紹榮帶領七百名騎兵,焚燒了嘉慶殿,從師子門出逃。通王李存確、雅王李存紀逃往南山。宮女大多數都逃跑了,朱守殷進入後宮,挑選了三十多個宮女,讓她們各自拿上樂器和珍貴玩物,藏在他家中。此時各路軍隊大肆搶掠都城。
這一天,李嗣源到達甖子谷,得知唐莊宗死了,失聲痛哭,對各位將領說:「皇上一向深得軍心,只是被一群小人蒙蔽迷惑才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現在我將到哪裡去呢!」四月初二日戊子,朱守殷派遣使者飛騎報告李嗣源,說京城大亂,各路軍隊燒殺搶掠不已,希望趕快前來救援!乙丑日,李嗣源進入洛陽,住在自己的私宅中。下令禁止燒殺搶掠,從灰燼中拾取了唐莊宗的遺骨,然後把他安葬了。
李嗣源進入鄴都時,前直指揮使平遙人侯益逃脫了出來返回洛陽,唐莊宗撫摩著他流下了眼淚。到這個時候,侯益把自己綁了向李嗣源請罪,李嗣源說:「你作為一個臣子能夠盡忠盡節,又有什麼罪呢!」讓他恢復原職。
李嗣源對朱守殷說:「你好好巡防,以等待魏王回來。淑妃、德妃還在皇宮中,供給的用品尤其要豐富完備。我等到皇上的陵墓修好了,國家大統有了繼承人,就回藩鎮去為新君捍衛北方領土。」當天,豆盧革率領百官上表勸李嗣源登基,李嗣源當面告訴他們說:「我奉皇上的詔令討伐叛賊,不幸部下士兵叛亂逃散,本想到朝廷親自把事情講清楚,又被李紹榮所阻隔,狼狽到這種地步。我本來沒有其他的意思,各位卻突然間推舉我,簡直是太不瞭解我了,希望不要說了!」豆盧革等人堅決請求,李嗣源沒有答應。
李紹榮想跑往河中依靠永王李存霸,隨從的士兵漸漸散失。四月初四日庚寅,到了平陸,只剩下幾名騎兵,被人抓了起來,打斷腳解,送到洛陽。李存霸也率領部眾一千人丟下河中軍鎮奔赴晉陽。
辛卯42,魏王繼岌至興平43,聞洛陽亂,復引兵而西,謀保據鳳翔。向延嗣至鳳翔,以莊宗之命誅李紹琛。
初,莊宗命呂、鄭二內養44在晉陽,一監兵,一監倉庫,自留守張憲以下皆承應不暇45。及鄴都有變,又命汾州46刺史李彥超47為北都巡檢。彥超,彥卿之兄也。
莊宗既殂,推官48河間張昭遠勸張憲奉表勸進。憲曰:「吾一書生,自布衣至服金紫49,皆出先帝之恩,豈可偷生而不自愧乎!」昭遠泣曰:「此古人所行3,公能行之,忠義不朽矣。」
有李存沼50者,莊宗之近屬,自洛陽奔晉陽,矯傳51莊宗之命,陰52與二內養謀殺憲及彥超,據晉陽拒守。彥超知之,密告憲,欲先圖之。憲曰:「僕受先帝厚恩,不忍為此。徇義53而不免於禍,乃天也。」彥超謀未決,壬辰54夜,軍士共殺二內養及存沼於牙城,因大掠達旦55。憲聞變,出奔忻州56。會嗣源移書57至,彥超號令士卒,城中始安,遂權知太原軍府。
【章 旨】以上為第二段,寫李嗣源入洛撫定京師,李彥超撲滅北都之變。
【注 釋】42辛卯 四月初五日。43興平 縣名,在今陝西興平。44內養 內侍,即宦官。45承應不暇 盡力奉應。46汾州 州名,治所西河,在今山西汾陽。47李彥超 即符彥超,符存審長子。官至泰寧軍節度使,為管財寶的奴僕所殺。傳見《新五代史》卷二十五。48推官 官名,節度使屬官,掌審訊,推鞠獄訟。49服金紫 借指高級官員。唐制,三品以上服紫、金魚符。50李存沼 莊宗弟無存沼,新、舊《五代史》均作存霸。《莊宗實錄‧符彥超傳》中有「皇弟存沼」,並此存疑待考。51矯傳 假傳。52陰 陰謀;暗暗地。53徇義 為義氣而獻身。徇,通「殉」。54壬辰 四月初六日。55達旦 到天亮。56忻州 州名,治所容秀,在今山西忻州。57移書 頒發的文告。
【校 記】3所行 原作「之事」。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作「所行」,今據改。
【語 譯】四月初五日辛卯,魏王李繼岌到達興平,聽說洛陽發生了叛亂,又率軍西進,計劃據守鳳翔。向延嗣到達鳳翔,以唐莊宗的命令誅殺了李紹琛。
當初,唐莊宗命令呂、鄭兩個內侍留在晉陽,一個監管軍隊,一個監管倉庫,自留守張憲以下的官吏都盡力奉應他們。等到鄴都發生兵變,唐莊宗又任命汾州刺史李彥超為北都巡檢。李彥超,是李彥卿的哥哥。
唐莊宗去世後,推官河間人張昭遠勸張憲上表擁戴李嗣源登基。張憲說:「我是一個書生,從布衣百姓到穿戴金紫的高官,都是出自先皇帝的恩澤,怎麼能夠苟且偷生而不感到慚愧呢!」張昭遠流著淚說:「這些都是古人的事跡,您能身體力行,您的忠義千古不朽。」
有一個名叫李存沼的人,是唐莊宗的近親,從洛陽跑到晉陽,假傳唐莊宗的命令,暗中與兩個內侍謀殺張憲和李彥超,佔據晉陽作抵抗。李彥超得知這一情況後,祕密地告訴了張憲,想先下手把他們殺了。張憲說:「我受了先皇帝的厚恩,不忍心做這種事情。我為義獻身而不能免遭災禍,這是天命吧。」李彥超謀劃尚未做出決斷,四月初六日壬辰夜晚,軍士們一起在牙城裡殺死了兩個內侍和李存沼,隨後大肆搶掠到天亮。張憲聽說發生了兵變,出奔到忻州。這時正好李嗣源宣撫各地的文書送到了晉陽,李彥超給士卒們下了命令,城裡才開始安定,於是他暫時代理太原軍府事務。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起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九二六年)四月,盡彊圉大淵獻(丁亥 西元九二七年)六月,凡一年有奇。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二六年四月,迄西元九二七年六月,凡一年又兩個月。當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至二年六月。唐莊宗眾叛親離為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撫定京師,辭位監國,待北都安定,李繼岌死,西路軍歸服,而後即位,是為明宗。明宗大殺宦官,整肅朝綱,仍有汴滑兵變。當時世亂,軍民遭塗炭。明宗殺蘆臺亂軍一萬多人,血染永濟渠。明宗一行伍,不知書,不明於治國,濫賜告身以萬數,以至於三路討荊南,不...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八冊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西元九二六至九二七年 一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西元九二七至九二九年 五九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西元九三○至九三二年 一一三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西元九三二至九三四年 一七九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西元九三四至九三五年 二三三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西元九三六年 三○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西元九三七至九三八年 三五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八冊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西元九二六至九二七年 一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西元九二七至九二九年 五九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西元九三○至九三二年 一一三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西元九三二至九三四年 一七九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西元九三四至九三五年 二三三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西元九三六年 三○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西元九三七至九三八年 三五七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06ISBN/ISSN:978957146257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