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後晉紀三(西元九三九年)至後漢紀二(西元九四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 西元九三九年),盡重光赤奮若(辛丑 西元九四一年),凡三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三九年,迄西元九四一年,凡三年。當後晉高祖天福四年至天福六年。本卷多載南唐與閩兩國事務。南唐主徐知誥復姓李,改名李昪,令有司編造族譜為大唐吳王李恪之後裔,建立宗廟合祭李、徐兩姓,尊徐溫為義祖,在宗廟位列唐高祖、唐太宗之後。李昪保境安民,薄賦稅,勤政事,南唐稱治,江、淮安定。閩主王昶篤信道士,不理政事,福州政變,王延羲取代王昶為閩主,羲弟王延政據建州,兄弟二人大交兵。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以反抗契丹為名蓄謀異志,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亦蓄謀反叛,兩安南北勾結。劉知遠恥與杜重威同列。范延光以太子太師職致仕回河陽,西京留守楊光遠殺范奪財,晉高祖優容不治,後晉危機四伏。其時晉節度使李金全反叛投南唐,二安繼其後皆反。高行周撲滅安重榮,安從進兵敗困守襄州。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天福四年(己亥 西元九三九年)
春,正月辛亥1,以澶州防禦使太原張從恩為樞密副使。
朔方節度使張希崇卒,羌胡2寇鈔,無復畏憚3。甲寅4,以義成節度使馮暉為朔方節度使。党項酋長拓跋彥超最為彊大。暉至,彥超入賀,暉厚遇之5。因為於城中治第6,豐其服玩,留之不遣7。封內8遂安。
唐羣臣江王知證等累表請唐主復姓李,立唐宗廟。乙丑9,唐主許之。羣臣又請上尊號,唐主曰:「尊號虛美,且非古。」遂不受。其後子孫皆踵10其法,不受尊號。又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預事。皆他國所不及也。
二月乙亥11,改太祖廟號12曰義祖。己卯13,唐主為李氏考妣14發哀,與皇后斬衰居廬15,如初喪禮16,朝夕臨17凡五十四日18。江王知證、饒王知諤請亦服斬衰,不許19。李建勳之妻廣德長公主20假衰絰21入哭盡哀1,如父母之喪22。辛巳23,詔國事委齊王璟詳決24,惟軍旅以聞25。庚寅26,唐主更名昪。
詔百官議二祚合享禮27。辛卯28,宋齊丘等議以義祖居七室之東。唐主命居高祖於西室,太宗次之,義祖又次之,皆為不祧之主29。羣臣言:「義祖諸侯30,不宜與高祖、太宗同享,請於太廟正殿後別建廟祀之。」帝曰:「吾自幼託身義祖31,曏32非義祖有功於吳,朕安能啓此中興之業?」羣臣乃不敢言。
唐主欲祖吳王恪33,或曰:「恪誅死,不若祖鄭王元懿34。」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35。以吳王孫禕36有功,禕子峴37為宰相,遂祖吳王38。云自峴五世至父榮,其名率皆有司所撰39。唐主又以歷十九帝40、三百年,疑十世41太少。有司曰:「三十年為世,陛下生於文德42,已五十年43矣。」遂從之。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唐主徐知誥復姓李,改名李昪,命有司編造族譜為大唐太宗子吳王李恪之後裔,合徐、李兩姓立宗廟,奉唐高祖為始祖,唐太宗次其位,徐溫為義祖,位次唐太宗之後。
【注 釋】1辛亥 正月初九日。2羌胡 羌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3畏憚 畏忌和懼憚。4甲寅 正月十二日。5厚遇之 厚禮招待他。6治第 為拓跋彥超修建府第。7留之不遣 留下他不送他回部落。實際上是作為人質。8封內 轄境內。胡三省注曰:「質彥超於城中,則党項諸部不敢鈔暴於外,故安。」9乙丑 正月二十三日。10踵 繼承。11乙亥 二月初三日。12廟號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徐知誥初受禪,尊徐溫為太祖,今復姓李,以徐溫為義父,故改廟號為義祖。13己卯 二月初七日。14考妣 已死的父母。15斬衰居廬 穿孝服,居喪廬。斬衰為五服中最重的喪禮,子女為父母所服,為三年之喪。喪服上衣曰衰,下衣曰裳。衰為不緝的粗麻衣。16如初喪禮 像初次發喪的禮制。17朝夕臨 早晚臨奠。18五十四日 依漢、晉制,以日易月,居父、母喪各二十七日,故為五十四日。19不許 不允許徐知證、徐知諤服斬衰。因二人為徐溫之子。20廣德長公主 徐溫之女。21衰絰 喪服。22如父母之喪 如同哭自己的父母一樣。長德公主是徐溫的親生女,哭李氏考妣,如同自己的父母,並沒有直接的血親關係,胡三省注曰:「勢利所在,非血親之親而親。」23辛巳 二月初九日。24詳決 具體處理。25惟軍旅以聞 只有軍事向徐知誥報告。26庚寅 二月十八日。27二祚合享禮 徐、李二姓祖先祭享之禮。28辛卯 二月十九日。29不祧之主 不遷廟的神主。古代立廟祭祖,世數過遠者則須遷廟,稱之為「祧」。唯獨始祖廟永遠不遷,謂之「不祧」。主,神主牌位。30義祖諸侯 徐溫僅封侯,未曾稱帝。31託身義祖 把身子寄託於徐溫,即蒙徐溫撫養。32曏 過去。33欲祖吳王恪 想要以吳王李恪為始祖。吳王恪,唐太宗第三子,為房遺愛所誣引,死於高宗朝。《舊五代史‧僭偽傳》記載為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之後裔,《新唐書‧南唐世家》記載為唐憲宗子建王李恪之後裔。34鄭王元懿 唐高祖李淵第六子。35考二王苗裔 考察唐代吳王李恪、鄭王李元懿兩王的後代世系。苗裔,後代。36禕 李禕,吳王李恪孫,仕唐中宗、睿宗、玄宗三朝,任朔方節度使,有邊功,封信安王。傳見《舊唐書》卷七十六、《新唐書》卷八十。37峴 李峴,李禕子,肅宗朝宰相。38遂祖吳王 於是以唐太宗子吳王李恪為始祖。39自峴五世至父榮二句 從李峴以下至李昪之父李榮,都是主管族籍的官員撰擬的假名。榮,李榮,徐知誥命有司給自己生父取的假名。率,一律。因徐知誥自幼流落,不知其祖姓為何氏,先為吳將李神福養子,取名昪,後為徐溫養子取名知誥,為了應驗「東南鯉魚飛上天」的讖語以冒姓李氏興唐,故杜撰祖上姓名以為李恪後裔。40十九帝 指唐代從高祖李淵至哀帝李柷為十九帝,未計睿宗李旦與殤帝李重茂。41十世 十代。從李恪至李峴四代,李峴以下至李榮五代,加上李昪共十代。42文德 唐僖宗年號。43五十年 徐知誥是年五十歲,用以論證十代三百年為合理。
【校 記】1哀 原作「禮」。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哀」,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改。
【語 譯】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天福四年(己亥 西元九三九年)
春,正月初九日辛亥,任命澶州防禦使太原人張從恩為樞密副使。
朔方節度使張希崇去世,羌胡入侵搶劫,不再顧忌。正月十二日甲寅,任命義成節度使馮暉為朔方節度使。党項族的酋長拓跋彥超最為強大。馮暉到達朔方,拓跋彥超前來祝賀,馮暉厚禮相待。隨即為他在城中修建了宅第,給他很多的服飾、器玩,把他留在朔方城中不送他回去。朔方境內於是安定下來。
唐國群臣江王徐知證等人多次上表請求唐主恢復姓李,建立唐國的宗廟。正月二十三日乙丑,唐主答應了這一請求。群臣又請求加上帝王的尊號,唐主說:「帝王的尊號是一種虛美,而且也不合古制。」於是沒有接受。他以後的子孫都繼承他的做法,不接受尊號。又不任用外戚輔佐朝政,宦官不能參與政務。這些都是其他國家所比不上的。
二月初三日乙亥,把太祖徐溫的廟號改稱義祖。初七日己卯,唐主為李氏已故父母發喪舉哀,自己和皇后穿上斬衰喪服住進喪廬,像父母剛剛去世發喪的禮節,早晚臨奠共五十四天。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也請求穿斬衰孝服,唐主沒有答應。李建勳的妻子廣德長公主穿著衰絰孝服進入靈堂哭喪盡哀,如同哭臨自己的父母之喪。初九日辛巳,唐主下詔把國事委任齊王李璟具體處理,只有軍事上的事情奏報唐主。十八日庚寅,唐主改名為昪。
唐主下詔書讓百官討論徐、李二姓祖先祭享禮儀。二月十九日辛卯,宋齊丘等人商議說要讓義祖徐溫的牌位供奉在第七室的東側。唐主命令把唐高祖李淵供奉在西室,唐太宗李世民居其次,義祖徐溫又在太宗之下,都是不遷廟的神主。群臣說:「義祖是大唐的諸侯,不應該和唐高祖、唐太宗同享祭祀,請求在太廟正殿後面另外建廟祭祀。」唐主說:「我從小託身於義祖,過去要不是義祖有功於吳國,我哪能開闢這番中興大業?」群臣便不敢多說了。
唐主想以吳王李恪為祖先,有人說:「李恪是被誅殺而死,不如以鄭王李元懿為祖先。」唐主命令有關官員考查吳王和鄭王的後代。因為吳王李恪的孫子李禕有功於國,李禕的兒子李峴曾任宰相,於是以吳王李恪為祖先。說從李峴以後五代至於唐主的父親李榮,他們的名字全都是有關官吏所撰擬。唐主又認為從唐初到現在經歷了十九個皇帝、三百年,懷疑十世太少。有關官員說:「三十年為一世,陛下生於文德年間,到現在已有五十年了。」於是便接受了這些說法。
盧損至福州,閩主稱疾44不見,命弟繼恭主之45。遣2其禮部員外郎鄭元弼46奉繼恭表,隨損入貢。閩主不禮於損47,有士人林省鄒48私謂損曰:「吾主不事其君49,不愛其親,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鄰,不禮其賓50,其能久乎!余將僧服而北逃,會當3相見於4上國51耳。」
三月庚戌52,唐主追尊吳王恪為定宗孝靜皇帝,自曾祖以下皆追尊廟號及諡。
己未53,詔歸德節度使劉知遠、忠武節度使杜重威並加同平章事。知遠自以有佐命功54,重威起5外戚55無大功,恥與之同制56。制下數日,杜門57四表辭不受58。帝怒,謂趙瑩曰:「重威朕之妹夫,知遠雖有功,何得堅拒制命59!可落軍權60,令歸私第。」瑩拜請曰:「陛下昔在晉陽,兵不過五千,為唐兵十餘萬所攻,危於朝露61。非知遠心如金6石,豈能成大業!柰何以小過棄之!竊恐此語外聞,非所以彰人君之大度也。」帝意乃解,命端明殿學士和凝詣知遠第諭旨。知遠惶恐,起受命。
靈州戍將王彥忠據懷遠城62叛。上遣供奉官齊延祚往招7諭63之,彥忠降,延祚殺之。上怒曰:「朕踐阼64以來,未嘗失信於人。彥忠已輸仗出迎65,延祚何得擅殺之!」除延祚名,重杖配流66。議者猶以為延祚不應免死。 辛酉67,冊回鶻可汗仁美為奉化可汗。
夏,四月,唐江王徐知證等請亦姓李,不許。辛巳68,唐主祀南郊。癸未69,大赦。
梁太祖以來,軍國大政,天子多與崇政70、樞密使議之8。宰相受成命71,行制敕72,講典故73,治文事74而已。帝懲75唐明宗之世安重誨專橫,故即位之初,但命桑維翰兼樞密使。及劉處讓為樞密使,奏對多不稱旨76。會處讓遭母喪,甲申77,廢樞密院,以印付中書,院事皆委宰相分判。以副使78張從恩為宣徽使,直學士79‧倉部郎中司徒詡80、工部郎中顏衎81並罷守本官82。然勳臣近習83不知大體,習於故事,每欲復之。
帝以唐之大臣除名84在兩京者皆貧悴85,復以李專美為贊善大夫86。丙戌87,以韓昭胤為兵部尚書,馬胤孫為太子賓客88,房暠為右驍衛大將軍89,並致仕90。
【章 旨】以上為第二段,寫劉知遠恥與杜重威同列。晉高祖裁抑相權,優禮舊朝遺臣。
【注 釋】44稱疾 說是有病。45主之 負責接待盧損。46鄭元弼 (?西元九四四年)官至閩禮部尚書、判三司,抗辭不屈,為朱文進所殺。傳見《十國春秋》卷九十六。47不禮於損 不按應有的禮節接待盧損。48林省鄒 福州(今福建福州)人,累舉不第,慷慨好直節。傳見《十國春秋》卷九十六。49不事其君 不侍奉他的國君。指不朝晉。50不禮其賓 不禮遇賓客。此處指對盧損不以禮相待。51上國 指晉朝。52庚戌 三月初八日。53己未 三月十七日。54佐命功 協助登基稱帝的功勞。55起外戚 因外戚而任高官。杜重威為石敬瑭妹夫。56同制 同在麻制上宣布新職。57杜門 閉門。58四表辭不受 四次上辭表,表示不接受新職。59堅拒制命 堅決拒絕皇帝的詔令。60可落軍權 可以削去兵權。劉知遠當時統領宿衛諸軍。61危於朝露 像早上露水一樣,太陽一出即消失。意謂危在旦夕。62懷遠城 懷遠,縣名,在今寧夏銀川市。其西九十餘里即賀蘭山。63招諭 招撫曉諭。64踐阼 即位。65輸仗出迎 放下武器出來迎降。66重杖配流 重杖責打,然後發配流放。67辛酉 三月十九日。68辛巳 四月初十日。69癸未 四月十二日。70崇政 崇政使,即樞密使。後梁改樞密使為崇政使。71受成命 秉承決定的命令執行。72行制敕 頒布皇帝的命令。73講典故 講述典制和掌故。74治文事 處理文書案牘事務。75懲 鑑戒,指吸取教訓。76不稱旨 不符合旨意。77甲申 四月十三日。78副使 指樞密副使。79直學士 即樞密院直學士。80司徒詡 (西元八九四九五九年)字德普,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人,官後漢禮部侍郎。傳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81顏衎 官後晉兵部郎中。82本官 指倉部、工部郎中。83近習 近臣;帝王的親信。84除名 開除公職;削除官籍。85貧悴 貧困。86贊善大夫 官名,東宮官,正五品上,掌輔導太子。87丙戌 四月十五日。88太子賓客 官名,東宮官,正三品,掌輔導太子。89右驍衛大將軍 禁衛軍統兵官。90並致仕 即讓李專美等被罷免的後唐官員帶著新朝後晉的官銜致仕,可領取俸祿以免去貧困。致仕,退休。
【校 記】2遣 「遣」下原有空格。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無空格,今據刪。3當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今據補。4於 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無此字。5起 「起」下原有「於」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無「於」字,今據刪。6金 原作「鐵」。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金」,今據改。按,《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亦作「心如金石」。7招 原作「詔」。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招」,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改。8之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今據補。
【語 譯】盧損到達福州,閩王說是有病不肯接見,命令自己的弟弟王繼恭主持接待。派遣禮部員外郎鄭元弼帶著王繼恭的表章,隨著盧損入朝進貢。閩王對盧損不加禮遇,有位叫林省鄒的士人私下對盧損說:「我們閩主不侍奉自己的君主,不仁愛自己的親戚,不體恤自己的百姓,不恭敬本地的神祇,與自己的鄰國不和睦,不禮遇自己的賓客,這樣還能長久嗎!我準備穿上僧人服裝逃往北方,我們應當會在晉國相見的。」
三月初八日庚戌,唐主追尊吳王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從自己的曾祖父以下的祖先都追尊了廟號和諡號。
三月十七日己未,詔令歸德節度使劉知遠、忠武節度使杜重威一起加授同平章事。劉知遠自認為有輔佐登基稱帝的功勞,杜重威以外戚起家又沒有大功,恥於和杜重威同受制命。制令下達了好幾天,劉知遠閉門不出,四次上表推辭不肯接受。晉高祖發怒了,對趙瑩說:「杜重威是我的妹夫,劉知遠雖然有功勞,怎能堅決拒絕制命!可以削除他的軍權,讓他回自己的府第。」趙瑩下拜請求說:「陛下過去在晉陽時,士兵不過五千,被十多萬唐軍所圍攻,危在旦夕。要不是劉知遠心如金石一樣堅定,怎能成就帝業!怎麼能因為他有點小過錯就拋棄他!臣擔心這些話被外人聽見,這可不是用來彰顯皇上寬宏大量的言辭。」 晉高祖心情這才寬緩,命令端明殿學士和凝前往劉知遠府宅說明旨意。劉知遠心中驚恐,起來接受制令。
靈州守將王彥忠佔據懷遠城叛變。晉高祖派遣供奉官齊延祚前往招撫曉諭,王彥忠投降,齊延祚殺死了他。晉高祖發怒說:「朕即帝位以來,未曾失信於人。王彥忠已繳械出來迎接你,你齊延祚怎麼能擅自把他殺了!」削除齊延祚的官籍,重杖責打後發配流放。議論的人還是認為齊延祚不應被免除死罪。 三月十九日辛酉,冊封回鶻可汗仁美為奉化可汗。
夏,四月,唐國江王徐知證等請求也姓李,唐主不允許。初十日辛巳,唐主在南郊祭祀。十二日癸未,大赦。
自從梁太祖以來,軍國大政,晉高祖大多同崇政使、樞密使商議。宰相只是接受成命,頒行制敕,講述典制和掌故,處理文書案牘而已。晉高祖鑑於唐明宗之世安重誨專橫,所以即位初期,只令桑維翰兼任樞密使。等到劉處讓任樞密使,奏對多不稱皇帝心意。適逢劉處讓遭遇母親去世,四月十三日甲申,廢除樞密院,把印信交給中書省,樞密院的事務都委託宰相分別判理。任命樞密副使張從恩為宣徽使,直學士‧倉部郎中司徒詡、工部郎中顏衎一起罷守本官。然而有功的大臣和皇帝身邊的近臣不識大體,習慣舊的一套,常常想恢復樞密院。
晉高祖因為唐在東、西兩京已經除名的大臣都很貧困,又任命李專美為贊善大夫。四月十五日丙戌,任命韓昭胤為兵部尚書,馬胤孫為太子賓客,房暠為右驍衛大將軍,一起退休。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 西元九三九年),盡重光赤奮若(辛丑 西元九四一年),凡三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三九年,迄西元九四一年,凡三年。當後晉高祖天福四年至天福六年。本卷多載南唐與閩兩國事務。南唐主徐知誥復姓李,改名李昪,令有司編造族譜為大唐吳王李恪之後裔,建立宗廟合祭李、徐兩姓,尊徐溫為義祖,在宗廟位列唐高祖、唐太宗之後。李昪保境安民,薄賦稅,勤政事,南唐稱治,江、淮安定。閩主王昶篤信道士,不理政事,福州政變,王延羲取代王昶為閩主,羲弟王延政據建州,兄弟二人大交兵。...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九冊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西元九三九至九四一年 一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西元九四二至九四四年 六九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西元九四四至九四五年 一二九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西元九四五至九四六年 一八五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西元九四七年 二四三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西元九四七至九四八年 二九九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九冊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西元九三九至九四一年 一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西元九四二至九四四年 六九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西元九四四至九四五年 一二九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西元九四五至九四六年 一八五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西元九四七年 二四三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西元九四七至九四八年 二九九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06ISBN/ISSN:978957146258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