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膽識」敢述別人所不敢,而他下苦功,能挖掘他人所不能者。
──李喬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作者何來美筆法平實,考證嚴謹,詮釋分析有理有據,評論針砭鏗鏘有力,是第一本台灣客家政治風雲全紀錄!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描述客家人給人保守、內斂印象,非到危難時刻不輕言反抗,但乙未抗日最悲壯的卻在桃竹苗客家庄及屏東佳冬蕭家步月樓,相對於引日軍進台北城的「協力者」,甘當順民,越顯高潔。
二二八事件最悲慘的是花蓮鳳林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父子慘案,「兩個小兒為伴侶,滿腔熱血洒郊原」何等悲涼?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共產黨最後據點在桃竹苗客家庄,也是國民黨政府最後肅清的地區,有人選擇「自新」苟全性命,甚至當了高官;有人卻莫名慘遭槍決,人生境遇有如天壤。
首位客家籍立法院長黃國書,本名葉焱生,兒子叫葉克倭,他為何改名換姓?晚年又為何黯然辭掉立法院長,兒子並因官司流亡海外?首位客家籍副閣揆徐慶鐘,受業於蓬萊米之父磯永吉,七年農林處(廳)長任內讓台灣農漁牧生產增加三倍,他一手提拔李登輝,晚年師生為何交惡?
在威權政治年代,許信良、邱連輝分在桃園縣、屏東縣率先開創「黨外」執政,掀起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新時代。客家是台灣第二大族群,投票行為為何呈現「北藍南綠」?總統直選後,客家票源流向經常扮演勝敗關鍵角色,客家族群權益始獲得政府正視。
作者簡介:
何來美
1954年生,苗栗公館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78年考進《聯合報》,曾任苗栗縣、台北縣特派員,地方新聞中心組長、副主任、晚報主任,並兼任聯合大學講師,2011年底退休後,曾任《旺報》、《泰國世界日報》特約撰述。
著有《劉黃演義》上下集、《風霜歲月人情》、《牛仔界的成吉思汗》,主編《鄉賢談歷史》、《客家身影》。曾獲客委會客家新聞獎評論獎、地方新聞獎及陸委會兩岸新聞獎首獎。現從事文史研究、寫作,苗栗社區大學老師。
章節試閱
台灣農業現代化推手徐慶鐘
台北帝大農學博士徐慶鐘,師承「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從事作物生理生態研究,改良台灣稻米生產技術,育成鐘麻,台灣光復後學而優則仕,進入台灣省政府,成為首任農林處(廳)長,全面帶動農林漁牧業生產,讓台灣農漁業邁向現代化。
後受嚴家淦、蔣經國倚重,擔任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成為台籍首位副閣揆,襄助蔣經國、孫運璿甚多。
徐慶鐘對台灣農業研究、推廣有著重大貢獻,並參與土地改革,被譽為台灣農業現代化的推手。李登輝是他的門生,受他提攜到農林廳服務,並獎掖赴美深造,師生本互動熱絡,但李登輝位居要津後,師生關係卻漸行漸遠。
台大首位農學博士
徐慶鐘(一九○七—一九九六)祖籍廣東蕉嶺,一八一二年曾祖父捷興公渡海來台,先在龍潭落腳,後移居台北艋舺(萬華),徐慶鐘也生於艋舺,是家中老么,上有二兄一姊。他幼年喪父,大哥徐慶祥曾赴東瀛留學,加入「新民會」,惜早逝,家中重擔落在長他十五歲的二哥徐慶忠肩上。
徐慶鐘念公學校時與名畫家楊三郎同窗,後考取台北帝大(現台大)農學系,成為「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學生,一九三一年以《黃麻硬實種子之研究》論文畢業,在日本發表也受學術界讚譽。
他留在台北帝大擔任助教,並在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擔任研究員,一九四一年提出《台灣農作物栽培季節之特異性之研究》論文,榮獲帝大農業博士學位,是台籍首位獲此殊榮者,之後台灣土壤、肥料專家徐水泉也獲帝大農學博士。
育成鐘麻適合旱地生長
徐慶鐘從事作物生理生態研究有成,使原屬寒帶的亞麻,在亞熱帶的台灣也栽培成功,他更育成一種適合旱地栽培的麻類,可增產供造紙、紡織及製麻袋之所需,因其花形似鐘,農業界人士為紀念他的貢獻,特定名為「鐘麻」。他對台灣稻作第一、二期品種之分,亦有獨到研究,而台灣稻作品種之改良,應以對日照時間鈍感品種為基礎,對台灣稻作品種改良有極大貢獻。
台灣光復後,續任台大農學院教授,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來台接收後,聘他為行政長官公署土地委員會專門委員,也受聘兼任土地銀行常務董事,參與台灣土地改革規劃。
出任省農林廳長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後,陳儀辭台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為台灣省政府,由魏道明擔任省主席,徐慶鐘續受倚重,任省政府委員兼農林處處長,陳誠接省主席後將農林處升格為農林廳,徐慶鐘續任農林廳長。
日治時期他與恩師磯永吉聯手改良蓬萊米,日本戰敗投降,日僑陸續遣送返日,為了台灣農業發展,他卻挽留磯永吉到農林廳任職,繼續改良台灣蓬萊米。後來恩師返日,他仍定期寄台灣蓬萊米給老師,一碗碗白花花、黏度夠、口感佳的蓬萊米飯對他們而言,充滿著惜物、感恩的情愫。
因大陸國共內戰日熾,國軍節節敗退,陳誠鑑於大陸失敗教訓,在農復會主委蔣夢麟建議下,宣布實施三七五減租,徐慶鐘則率先提出公地「二五放租」建議,因耕者有其田第一步是公地放租,原先擬議「三五放租」,他認為公地生產力較遜於私地,私地「三七五減租」,那公地應再減租金,於是實施「二五放租」,這是耕者有其田的濫觴。
推動農林漁牧現代化
徐慶鐘歷經魏道明、陳誠、吳國禎、俞鴻鈞四任省主席,都擔任農林廳長。七年任內台灣農林漁牧業快速成長,稻米產量從六十三萬公噸成長至一百六十四萬公噸,豬隻從五十七萬頭增至一百八十七萬頭,漁類從一萬六千公噸增至十三萬公噸,造林從一萬六千公頃增到三萬五千公頃。他也全面嚴防豬瘟、牛瘟,建避風漁港,提升漁船機動化,一九五四年還督建水產試驗船,開發遠洋漁業,成效卓著,因而被命名「海慶號」。
嚴家淦接省主席後,改擔任省府委員,直到一九五七年轉往國民黨中央黨部服務,並擔任六年副祕書長。一九六三年國民黨決定創辦日文版《今日之中國》月刊,在台灣編輯、日本發行,徐慶鐘為找中、日文均佳的人才擔任編輯,到台大尋求彭明敏教授推薦,彭明敏乃介紹台大法律系教授劉慶瑞的高足謝聰敏給徐慶鐘。
謝聰敏後也擔任《今日之中國》總編輯,但沒想到後來與彭明敏、魏廷朝共同撰寫《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到逮捕,彭明敏流亡海外,謝聰敏、魏廷朝遭判刑坐牢。
掌內政部、接副閣揆
嚴家淦於副總統兼行政院長時,於一九六六年五月延攬徐慶鐘接連震東出任內政部長,成為本省籍第二位內政部長。他發現台灣隨著經濟的成長,社會隱藏四大禍害,即公害猖獗、技工缺乏、地利浪費與重利忘義,因此創新公害防治、職業訓練和區域計畫三項新政,並積極端正社會風氣。
一九七二年六月一日蔣經國奉命組閣,徐慶鐘更上層樓,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成為本省籍首位副閣揆。蔣經國於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就任總統,由孫運璿繼任行政院長,徐慶鐘繼續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直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日才卸任,轉任總統府資政,由邱創煥繼任副閣揆。
與李登輝從熱絡到冷淡
在日本京都帝大農業部就讀的李登輝,台灣光復後回台插班就讀台大農經系,成為徐慶鐘的高足,徐慶鐘任農林廳長時,安排李登輝到農林廳任職,並獎掖到美國愛荷華大學深造取得碩士學位,順利擔任農林廳股長;之後李登輝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也是徐慶鐘、蔣彥士具保。
一九七二年蔣經國組閣,師生一起入閣,徐慶鐘是副院長,李登輝則以農復會組長、台大教授身分出任政務委員,後來一路平步青雲,從台北市長、省主席、副總統到總統,但兩人師生關係,從徐慶鐘兒子徐淵濤所著《替李登輝卸妝:李登輝恩師遺族的真實歷史見證》一書,卻由熱絡到冷淡。
徐淵濤指李登輝繼林洋港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因所提「八萬農業大軍」新政,未獲父親認同,竟咆哮徐府,興問罪之師,羞辱父親,從此師生關係漸行漸遠,「情款於始,陌路以終」,能不令人浩歎!
王作榮曾著《壯志未酬》,指他「向蔣經國薦舉李登輝而出類拔萃」,蔡漢勳卻評析徐慶鐘才是李登輝總統真正的「恩師」,比王作榮更有資格高喊「壯志未酬」,李登輝從台大助教一路受到徐慶鐘的提攜、照顧。
就連內閣改組,李登輝接台北市長,未接省主席,在台北市通天閣日本料理店的宴席上,面對李登輝大吐苦水,徐慶鐘還安慰李登輝說,蔣經國用林洋港當省主席,是讓他面對「黨外」省議員砲火,就是相對保護學者出身的「古意人」李登輝。
然而或許是台灣人傳統的「功成不居」書生本色,或許是李登輝總統鮮少提及這位恩師,因此徐慶鐘這位本土首位菁英漸為世人淡忘。
晚景淒涼 枯候病房
徐慶鐘娶「龜甲萬醬油」台灣總經理黃鐵長女黃珍為妻,黃珍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生有徐淵濤、徐淵靜二子及女兒徐黎月,夫妻恩愛,一九八三年徐黃珍去世後,徐慶鐘身體開始走下坡,晚景也淒涼,曾在台大急診室走廊枯候病房二、三日,臨終之前仍嘗世態炎涼的苦楚。
譽滿司法界的已故司法院長戴炎輝早年得以任教台大,是徐慶鐘所推薦,而徐慶鐘在急診室走廊,病房難求時,台大醫院院長正好是戴炎輝的哲嗣戴東原,真是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位居要津 寂寞孤星
「父親雖先後受知於蔣氏父子,深受禮遇,位居要津,享有清譽,但蔣氏父子對他敬重有餘,卻無親暱私誼,因此始終未能進入權力核心,施展抱負,而成『寂寞孤星』,這與他堅持學者擇善固執風範,君子合而不同,不擅逢迎與政治經營有關,甚至後來『得罪』他曾經提拔,且以『人頭作保』過的學生李登輝,其來有自。」
『人至察則無徒』,李登輝等政治人物的空洞的政治口號那堪『老師』的『科學求證』,師生關係『情款於始,陌路以終』,與先父凡事鍥而不捨,科學求證有關。」徐淵濤壓抑不滿多年後,出版《替李登輝卸妝》,內容甚至涉及緋聞私德,但李登輝並未公開反駁。
曾回苗栗家鄉競選省議員、縣長落敗的邱慶彰,畢業於台大政治系,與連戰是同學,擔任徐慶鐘的機要祕書多年,一九八一年苗栗縣長選舉邱慶彰雖受徐慶鐘推薦爭取國民黨提名,但敗給謝金汀。
徐慶鐘從一九三一年台北帝大農學系畢業開始,就鑽研農業,後並負責農業政策的推動,長達數十年。有人說外省籍的李國鼎、孫運璿是台灣科技工業的推手,那本省籍的徐慶鐘則是台灣農業現代化的推手。
台灣農業現代化推手徐慶鐘
台北帝大農學博士徐慶鐘,師承「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從事作物生理生態研究,改良台灣稻米生產技術,育成鐘麻,台灣光復後學而優則仕,進入台灣省政府,成為首任農林處(廳)長,全面帶動農林漁牧業生產,讓台灣農漁業邁向現代化。
後受嚴家淦、蔣經國倚重,擔任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成為台籍首位副閣揆,襄助蔣經國、孫運璿甚多。
徐慶鐘對台灣農業研究、推廣有著重大貢獻,並參與土地改革,被譽為台灣農業現代化的推手。李登輝是他的門生,受他提攜到農林廳服務,並獎掖赴美深造,師生本互動熱絡,但李...
推薦序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史學四要典範/李喬
何來美先生的《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是一部準確而精采的「地方史」著作。
美國史家菲利普.巴格特在《文化:歷史的投影》乙書裡引用希臘文看法:歷史有詢問,調查,進一步指牽涉或影響眾人事件的文字記述。據此可知重點在:一、影響眾人的人、事件。二、文字記述。
在東方,有「史家四要」說法:「學」:歷史學的專業內容與方法;「才」:文才文采,能準確精采的記述;「識」:宏觀微觀的貫通,古今內外的聯接,能夠準確掌握「事實」(fact),求得「真實」(true);「德」:這是隱藏在學才識後面的不假不躲不媚不懼的良心良知標準。一個「史者」要具備史學、史才、史識、史德才是真正的「史家」。當代學人張廣智認為:史學是文化中的文化。深究之,令人深有領會。
可是現代人——尤其在東方,對於「制式的國家歷史大敘述」,說是五分信任五分質疑還是客氣的,於是有人呼籲:多寫地方史,大家來寫個人史;個人史,「有料」或者不難,地方史就不易了。「地方史」要呼應「大歷史」,不然被譏為閉門造車;最艱苦的是廣泛的、精緻細膩的「田野調查」(fieldwork),這是時間與耐心耐力的挑戰。本書的精采,令人感服就是這點。而他有「膽識」敢述別人所不敢,而他下苦功,能挖掘他人所不能者。
以下試就條列閱讀所得感動如下:
一、文字能力精準有力。「史實」不能自現,必要依賴作者準確的文字。這個「準確」不祇是「能力」問題,而且是用心、真誠、不猶豫、不畏懼、無私的直書良心等——也就是「史德」的具體表現。
二、丘逢甲在台灣史上是重要的存在,對他的論述很亂,本書作者「以其族人體系性」以予交代,這是智慧與公平的策略。俗云:看人不能看一時,要看其一生。作者予丘氏後人、族人對台灣的功過一起交代,叫人敬服。
三、羅福星其人其事,世人所知大多片段,其身世來歷大多朦朧模糊,本書予以立體化,清楚交代。這之於地方、事件所涉者後人都十分必要的。本書成全一份功德。
四、張七郎慘案恨事,家人種種;吳鴻麒的冤怨與個中曲折;鍾浩東「《光明報》株連」的真相,一直「政治性」的,不予明朗;客家地區——尤其苗栗教師牽連最廣,除小說外,鮮有明確交代。本書作了相當的補白。
五、「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左右內鬥三合一冤曲,很難釐清黑白。本書以「中性評斷」,史識高明。六張犁亂葬崗一段詳盡完整記述令人敬服。
六、客家人入官詳說,牽連脈絡,極具史與文的效果。客家「地方醫師」,兼具宏觀之效。是本書最特勝處。
七、「當代人物」亦予據實直評,膽識過人。「苗栗劉黃兩派」爭鬥演義,作者早有專著詳述。本書有進一步評述與明白月旦。「此劇」有「續集」,本書可當「顯微鏡」用。
八、台灣客家的政黨傾向,向來是南綠北藍,而花蓮桃園閩客輪流執政,這是意義深沉的現象,書中點醒頗值研究者、從政者深思。
九、都市區客族總是政治邊緣人,除了政經脈絡化,是否有深層「行為模式」、「價值觀」有關?本書點出,值得研究者、有心人從文化面思考檢討。
總之,這是一部深刻思索,用心田調,廣涉資料完成的作品,可讀性高,能探討者十分豐富。個人除感謝其為客家人、對讀書界大貢獻之外,提出三項議題盼望於本書著者以及年輕人涉獵探討之:
一、台灣械鬥的認識:客家原鄉不出「分類」之實,台灣則不然,應探討原住民的「土地觀」,早期原漢接觸的實況,最重要是「墾戶制度」與「佃戶」之形成。釐清之後,可以還「械鬥者」的清白,可憐可憫之情。
二、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終戰,十月二十五日「台灣降服日」,其間三、四月間,「聯軍」與台灣民間領袖有所接觸云云,「傳說紛紜」,其與台灣政局有何影響,此批菁英行程如何。凡此極值詳察討究——有可能的話。
三、一九四七年「二二八……」是台灣史上最大慘案,其中兩大疑題始終未見較明確史實陳述:一是事件中「左派」扮演什麼角色?二是謝雪紅、蘇新等回歸以後的發展與結果如何?這是台灣當代史的乙章,值得詳實探究。
以上簡述讀後感佩之懷,並及期許台灣關懷身世歷史的年輕一輩繼承努力。謹此為序。二○一六年十二月三日。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史學四要典範/李喬
何來美先生的《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是一部準確而精采的「地方史」著作。
美國史家菲利普.巴格特在《文化:歷史的投影》乙書裡引用希臘文看法:歷史有詢問,調查,進一步指牽涉或影響眾人事件的文字記述。據此可知重點在:一、影響眾人的人、事件。二、文字記述。
在東方,有「史家四要」說法:「學」:歷史學的專業內容與方法;「才」:文才文采,能準確精采的記述;「識」:宏觀微觀的貫通,古今內外的聯接,能夠準確掌握「事實」(fact),求得「真實」(true);「德」:這是隱藏在學...
作者序
我從小喜歡歷史,小學四年級聽中廣苗栗台台長江平成講《西漢演義》,即嘆范增謀略不輸張良,卻因項羽剛愎,不聽范增諫言,結果兵敗垓下,讓劉邦得了天下。
二十四歲考進《聯合報》,派回苗栗家鄉當記者,除關注地方政治派系鬥爭,也勤訪耆老蒐集地方人文軼事,先後出版或主編《劉黃演義》、《風霜・歲月・人情》、《鄉賢談歷史》。
家母來自彰化田中,我有一半河洛血統,但從小在客家庄長大,對客家政治、人文自然多了份關注。一九八七年底《客家風雲》雜誌創刋,為隔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暖身,我也幫《客家風雲》撰稿,至今未中斷。
一九八八年底「還我母語大遊行」熱鬧登場,結果是「狗吠火車」,政府只象徵性地每週在台視開闢半小時的客語節目《鄉親鄉情》;而客家語言、文化、傳播受到重視,是在總統直選後,因身為台灣第二大族群的客家選票,常扮演關鍵角色。
二〇〇一年我調任台北縣特派員,擴充了我的採訪視野,後調內勤組長、副主任,並派駐晚報三年,讓我有機會主導規劃全國性的選舉議題,對全台各地的政治生態也有進一步了解。
客家人給人保守、內斂印象,非到危難時期不輕言反抗,但乙未抗日最悲壯的地區卻在客庄,相對於引日軍進台北城的「協力者」,甘當順民,越顯高潔。
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共黨最後據點在桃竹苗客庄,也是政府最後肅清的地方,有人選擇「自新」苟全性命,甚至當了高官;有人卻莫名慘遭槍決,人生境遇有如天壤。我能取得白色恐怖資料,並進行採寫,要特別感謝台大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舉的幫忙。
二〇〇〇年總統大選,陳水扁贏在泛藍分裂,但二〇〇四年連宋合仍敗給陳水扁,阿扁客家得票率從三成漲至四成是關鍵。二〇一二年大選,馬英九與蔡英文對峙尖銳,馬英九能順利連任,主要也贏在客家票。
在威權時期,許信良、邱連輝分在桃園、屏東縣率先開創「黨外」時代,勇氣可嘉,惜後繼乏力。新竹、苗栗兩縣客家人口比例冠全台,近代卻見政客過度揮霍,唯利是圖;不然就是忽藍、忽綠,哪有硬頸可言?
從《聯合報》退休已五年餘,我不後悔提早退休,讓我在先父病痛纏身的暮年,陪他南北求醫,略盡人子之責;四兄弟、妯娌輪流給老母供餐後,因內人在北部工作,每月下廚七天,母子共餐,閒話家常,亦是快樂時光。
四年前展書堂老闆黃德泉介紹我幫年興紡織創辦人陳榮秋寫傳記,前往越南採訪;前年四月老長官林松青推荐我到泰國《世界日報》擔任特約撰述,採訪泰華社會菁英,都是難得的國外採訪經驗,讓我心懷感激。
退休後著手客家政治、文化研究,在海峽兩岸、東京多次發表論文;而以客家人角度寫本台灣客家政治史,為客家歷史略盡棉薄,也是我退休後的寫作計畫。這幾年到各地客庄進行田野調查,蒐集史料及照片,受到多位《聯合報》同仁的協助,也要致上謝意。
寫作是條孤寂的路,去年秋三十二萬字稿終於完成,正愁出版時,前《聯合報》副總編輯周恆和推薦給聯經總經理羅國俊,羅總曾任《聯合報》總編輯,他以「來美著力很深」給予支持,因此此書付梓,兩位長官都幫了大忙。
李喬老師是我從小敬仰的前輩作家、大河小說家、鄉長,他樂於為拙作寫序推薦,並溢美有加,對晚輩而言是無上光榮。
本人才疏學淺,書中謬誤在所難免,也盼各界批評指正。
我從小喜歡歷史,小學四年級聽中廣苗栗台台長江平成講《西漢演義》,即嘆范增謀略不輸張良,卻因項羽剛愎,不聽范增諫言,結果兵敗垓下,讓劉邦得了天下。
二十四歲考進《聯合報》,派回苗栗家鄉當記者,除關注地方政治派系鬥爭,也勤訪耆老蒐集地方人文軼事,先後出版或主編《劉黃演義》、《風霜・歲月・人情》、《鄉賢談歷史》。
家母來自彰化田中,我有一半河洛血統,但從小在客家庄長大,對客家政治、人文自然多了份關注。一九八七年底《客家風雲》雜誌創刋,為隔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暖身,我也幫《客家風雲》撰稿,至今未中斷。
一...
目錄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史學四要典範/李喬
自序
日治(據)時期
導言
乙未抗日客家仕紳的志節
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功過
邱先甲回台與日人周旋
羅福星抗日壯志未酬
蔡清琳與北埔事件
日治人權律師葉清耀
台灣社會主義先驅彭華英
「國歌少年」詹德坤的故事
黃旺成批後藤新平「治台三策」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導言
花蓮張七郎父子慘案
吳鴻麒於「二二八」罹難
葉秋木慘死屏東街頭
吳濁流揭開二二八真相
鍾浩東「基中《光明報》案」株連甚廣
中壢義民中學事件
蕭道應夫婦與佳冬「白色恐怖」
曾永賢「從左到右」的人生
通霄鎮長邱乾耀白色恐怖遭槍決
醫學博士江德興遭槍決
三灣大河底的悲鳴
桃竹苗客庄「白色恐怖」受株連
曾梅蘭發現「白色恐怖」亂葬塚
客家政治地位與社會運動
導言
威權時期的客家政要
省府小內閣與客家
客家人入閣比率偏低
客家人在立法院
改名換姓的黃國書
台灣農業現代化推手徐慶鐘
劉闊才榮膺國會龍頭
首位台籍大使房金炎
民主人權鬥士魏廷朝
吳伯雄黯然退出省長選舉
司法界連襟:賴浩敏與范光群
客家鐵娘子葉菊蘭
客庄農民運動的傷痕
客家勞工抗爭血淚史
「還我母語運動」的迴響
客家地方政治生態
導言
桃園縣早期閩客輪政
吳鴻麟祖孫三代當縣長
中壢事件與許信良的流亡
「桃園幫」的崛起與分裂
吳伯雄與許信良的政治角力
吳志揚與鄭文燦的兩度對決
東許、西許派左右新竹政局
新竹芎林鄒家一門四傑
縣市分家帶動新竹縣繁榮
鄭永金與邱鏡淳「牛鬥牛」廿載
苗栗縣黃、劉兩派輪政
何智輝行賄法官逍遙法外
傅學鵬遊走藍橘綠營
「昌鴻大戰」的因果與亂象
台中縣林、陳兩派輪政
台中縣客籍縣長陳庚金
台中縣民進黨客籍戰將輩出
南投客家籍縣長彭百顯
高雄美濃文風、參政冠全台
報人王惕吾栽培鍾榮吉
高雄客家源流與島內移民
高雄客家參政「北藍南綠」
屏東縣政壇早期閩客分配
邱連輝開創屏東「黨外」時代
徐傍興牽成客家子弟
邱連輝是蔣經國的諍友
客家人開啟台東縣派系政治
立法院政策大推手:饒穎奇
花蓮縣客家移民與信仰
花蓮縣早期閩客輪流分治
花蓮縣客籍縣長的運命
陳水扁為吳國棟「三顧茅廬」
傅崐萁參政以妻為備胎
花蓮市長田智宣壯志未酬
客家是台北都會政治邊緣人
政治金童羅文嘉的起落
從客庄看二○一四年地方選舉
苗栗客家庄藍營鐵板已鬆動
總統大選與客家
導言
客家族群投票取向的流變
從客家看二○一六年大選結果
李登輝落實台灣民主化
陳水扁較尊重閩客平衡
馬英九到通霄馬家庄祭祖
蔡英文用心贏回客家庄
宋楚瑜與客家政壇
許信良爭總統大位的悲涼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史學四要典範/李喬
自序
日治(據)時期
導言
乙未抗日客家仕紳的志節
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功過
邱先甲回台與日人周旋
羅福星抗日壯志未酬
蔡清琳與北埔事件
日治人權律師葉清耀
台灣社會主義先驅彭華英
「國歌少年」詹德坤的故事
黃旺成批後藤新平「治台三策」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導言
花蓮張七郎父子慘案
吳鴻麒於「二二八」罹難
葉秋木慘死屏東街頭
吳濁流揭開二二八真相
鍾浩東「基中《光明報》案」株連甚廣
中壢義民中學事件
蕭道應夫婦與佳冬「白色恐怖」
曾永賢「從左到右」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52頁開數:18 開,高 23 × 寬 17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