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除了是曾為倫敦建築人的作者對這個城市的回顧之外,還希望與讀者分享倫敦這個古都內不同年代的建築,由帝皇的文化以至音樂和奧運,甚至街道文化都有所包含,希望可以帶出如何善用舊建築的資源來發展都市,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倫敦。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一個城市的建築,是反映人類、社會和政治的媒介,同時呈現了當時當地公眾的價值觀。《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可讓讀者窺探倫敦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從中得到啟發,再反思自身的發展。
──吳永順,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2015-2016)
建築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反照,是我們真實的紀錄。閱讀建築讓我們看見人的創意,不朽的毅力,精巧的心思,甚至是我們所犯的錯誤。閱讀建築讓我們更明白人的本性。
──陳翠兒,香港建築中心主席
Norman Foster與Zaha Hadid曾在不同的平台介紹與香港的因緣際遇,他們先從香港出發,誰料日後會蜚聲國際?相對的,今天香港的建築師尚未能染指倫敦項目,一百六十年前,英國的建築師卻早已在香港遍地開花。
──馮永基,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作者簡介:
建築遊人,原名許允恆(Simon),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RIBA)、英國註冊建築師(ARBUK)、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HKIA)、香港註冊建築師(ARBHK)、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建專才(BEAM PRO)、美國綠色協會(LEEDAP)、英國Association of CDM coordinators註冊會員、美國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註冊會員(PMP)。
現職設計經理,畢業於英國紐卡素大學建築系和英國東倫敦大學建築系。曾在香港、倫敦、紐卡素等地工作,並曾參與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倫敦、埃及、南非、聖彼德堡、中東等地的建設項目,當中包括香港apm、iSquare、圓方、上海apm、合肥香格里拉大酒店、烏蘭巴托香格里拉綜合發展項目等。由二○○八年起撰寫建築網誌,曾在倫敦《英中時報》和北京《中華建築報》等報章撰寫每週建築專欄,著有《築、旅、圖》、《築覺:閱讀香港建築》、《築覺II:閱讀東京建築》及合著《筆生建築》。
facebook/電郵:snhui2000@yahoo.com.hk
微博:weibo.com/archtraveler
網址:www.archtraveler.com
攝影:陳潤智(Eugene Chan)
建築攝影師,擅長建築及室內設計攝影、人像攝影及各類商業攝影。作品見於《築覺:閱讀香港建築》、《築覺II:閱讀東京建築》及《筆生建築》部份拍攝項目。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ectakephoto
網址:www.ectakephoto.net
電郵:eugene.cccc@gmail.com
章節試閱
1.7 成功旅遊項目規劃──倫敦眼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兩句話絕對適合用來形容千禧巨蛋和倫敦眼這兩個千禧項目,前者屬永久項目但破產收場,後者是一年項目但「名留青史」。
倫敦眼原只計劃在千禧年內開放一年,但由於參觀人數持續高企,在豐厚的收入和龐大連帶利益的吸引下,順理成章留下這建築物。其實相當多人都感到奇怪,倫敦眼只是一座摩天輪,而摩天輪亦不是甚麼稀奇的建築,為何這座摩天輪會如此成功並能令倫敦政府不得不保留呢?
倫敦眼位處泰晤士河南岸,鄰近白金漢宮、西敏寺和大笨鐘等熱門旅遊景點。倫敦眼旁設有水族館(Sea Life London Aquarium)和恐怖探險館(London Dungeon);南丁格爾成立的全球第一間護士學校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也在不遠處。另外,這處鄰近Westminster、Waterloo、Charing Cross等三個繁忙的地鐵站,在環境和交通配套方面相當理想。最重要的一點,這摩天輪比四周的建築物為高,而且位於泰晤士河的其中一個河套,所以除了可以從高處俯視四周的建築物之外,還可以遠眺泰晤士河套後的建築物,確實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另外,倫敦眼在開幕時是全英最高的觀光塔(現在全英最高的觀光塔位於碎片大樓頂樓),因此可以從高處盡覽整個倫敦市中心,特別是倫敦眼附近的古建築如西敏寺、西敏宮等歌德式的建築,因為歌德式的建築都是由不同高度的尖塔來組合,所以從高處可觀看這些建築物不同的層次。如果整個市區都只是現代化的建築,就只會為旅客帶來平平無奇的觀感,就如從香港國際商業中心頂層的Sky100展望台觀看美孚新邨一樣,沒一點層次。再者,倫敦的市中心除了有海德公園(Hyde Park)和聖占士公園(St. James Park)等大型綠化地帶之外,還設有不少其他綠化地帶來減少都市密度,所以旅客可以從高角度觀看倫敦不同的建築物,而不會像東京晴空塔一樣因城市個別地區密度過高的關係,旅客只可看到前排的建築物而不能欣賞後排的景點。
泰晤士河上的光環
倫敦眼的成功除了是地點和配套合適之外,另一個致勝的原因是其設計。建築師Marks Barfield Architects為了提供最佳的觀賞角度,曾研究了多個方案。由於倫敦眼體積巨大,他們不希望這座新蓋建築擋著太多岸上景觀,特別是西敏宮和倫敦市政廳等重點歷史建築。另外,他們認為倫敦眼除了要考慮日景的情況,還需顧及晚間的效果,否則便不能夠成為倫敦的地標。因此倫敦眼的外形只是一個圓形鋼環,內環只用兩條粗鋼柱來連接鋼纜,由圓形鋼框來支撐。這個結構方案除白色的鋼環和鋼柱之外,便沒有任何大型結構阻擋對岸的視線,而且在晚間的燈光照耀之下,鋼環便有如一個光環一樣閃耀在泰晤士河之上。
對比一般的摩天輪做法是先建造一個垂直的鋼架,然後再逐一加上吊臂和外圍的一部份鋼環,完成後轉動至下一區並再加上那一部份的吊臂和那一部份的鋼環,如此重複直至完成整個圓框和安裝所有吊臂之後才再加上吊籃。不過,由於這個結構模式全是一個拉力(Extension)的方案,所以倫敦眼不能採用這個常見的方法,因為當安裝了一部份的鋼框之後,鋼纜是不能受壓並支撐起該部份鋼環的重量。因此,倫敦眼的組裝方式是先在泰晤士河上建造一個工作平台,逐一拼合鋼環和鋼柱,然後再安裝鋼纜,當整個基本結構完成後,才用大型起重機吊起並穩固,最後一步才安裝吊籃。安裝過程可以說是十分費勁,而且還需佔用不少公共空間,但幸好這是一個英國政府支持的項目,所以才得到相關部門的批准。
子彈形吊籃
倫敦眼的成功除了因為結構上的出色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吊籃的設計。一般的吊籃,室內空間都偏小,只能讓四至六名旅客坐在其內,旅客可以活動的範圍不多,因此很多旅客都不能夠站立拍照,而個別高大的西方旅客更可能會碰到吊籃頂。倫敦眼吊籃的設計高度就特別高,吊籃內的淨高度接近二點二米,所以儘管高大的西方旅客也可以舒適地站立,而且每個吊籃可以容納二十五人,旅客可以隨意地在吊籃內走動,並且可以無拘束地欣賞吊籃左、右兩邊的風景,甚至可以在吊籃內舉行派對。
倫敦眼另一個致勝的關鍵是天窗的設計,因為甚少摩天輪會提供有天窗的吊籃,讓旅客可以在三十分鐘的旅程內一嘗天人合一的感覺。子彈形設計的吊籃,可以讓旅客飽覽泰晤士河全景景色,並且從吊籃內拍攝外面風景時,反光的情況亦較輕微。
分一杯羹
由於倫敦眼的吸引力驚人,使其命名權都成了不少大機構爭奪的對象。倫敦眼原來全名是「英國航空倫敦眼」(British Airway London Eye),因為英航是倫敦眼業權擁有者之一;後來杜莎集團(TussaudsGroup)從英航和Marks Barfield建築師事務所收購了整個倫敦眼業權之後,再賣給Merlin Entertainment,倫敦眼遂改名為「The Merlin Entertainment London Eye」。隨後,倫敦眼的命名權再被賣給EDF電力公司(EDF Energy),最終在二○一四年由可口可樂公司奪得倫敦眼的命名權直至二○一七年,使其變成「Coca Cola London Eye」。
除了命名權之外,地租問題亦曾一度成為熱話。二○○五年,當倫敦眼申請續租土地時,其中一部份的地主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要求的地租由每年的六萬四千鎊增加至二百五十萬鎊,但這項加價建議被倫敦市市長Ken Livingstone否決,他認為倫敦眼作為倫敦的地標需要保留,並且對申辦二○一二年奧運會有用,因此他運用權力要求啟動強制性拍賣(Compulsory purchase order)程序,要求南岸中心賣出該部份土地給市議會,然後再租給倫敦眼。二○○六年,倫敦眼與南岸中心經過司法程序後達成一份每年五十萬鎊,為期二十五年的租約,事件才得以平息。
倫敦眼開幕至二○一五年,已吸引超過五千萬人次使用,這個驕人成績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結果,而是需要環境和設計上的配套得宜,所以就算南昌和新加坡都加設了比倫敦眼更大的摩天輪,其叫座力還是稍遜一籌。
1.7 成功旅遊項目規劃──倫敦眼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兩句話絕對適合用來形容千禧巨蛋和倫敦眼這兩個千禧項目,前者屬永久項目但破產收場,後者是一年項目但「名留青史」。
倫敦眼原只計劃在千禧年內開放一年,但由於參觀人數持續高企,在豐厚的收入和龐大連帶利益的吸引下,順理成章留下這建築物。其實相當多人都感到奇怪,倫敦眼只是一座摩天輪,而摩天輪亦不是甚麼稀奇的建築,為何這座摩天輪會如此成功並能令倫敦政府不得不保留呢?
倫敦眼位處泰晤士河南岸,鄰近白金漢宮、西敏寺和大笨鐘等熱門旅遊景點。倫敦...
目錄
序一 Reading Architecture/Patrick Lau
序二 怎樣的城市成就怎樣的建築/吳永順
序三 建築中的非建築/陳翠兒
序四 還需看得遠/馮永基
自序一 建築與攝影/陳潤智
自序二 一切從倫敦開始,一切從倫敦再開始/建築遊人
1. 建築──工程設計
1.1 空間遷就建築外型──碎片大廈
1.2 會呼吸的大廈──聖瑪麗徑30號
1.3 開放的政府機構──大倫敦市政廳
1.4鋼管外置的實用空間──勞埃德大廈
1.5 三角形的大廈──利德賀大樓
1.6 超級大白象工程──O2體育館
1.7 成功旅遊項目規劃──倫敦眼
1.8 創新必須冒險──千禧大橋
1.9 反傳統的光明頂──史坦斯特機場
2. 建築+歷史宗教 Heritage and Religion
2.1 呈現隱蔽的空間──大英博物館大中庭
2.2 保留傳統的力量──自然歷史博物館
2.3 廢置重生的藝術──泰特現代藝術館
2.4 英國議會大樓的權力分佈──西敏宮
2.5 傳統歐式教堂──西敏寺/聖保羅大教堂
2.6 古蹟與現代之結合──國王十字火車站
3. 建築+人文生活 Humanity and Culture
3.1 復刻一五九九年的劇場──莎士比亞劇場
3.2 聲音的設計──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皇家節日大廳
3.3 主場設計與勝利關鍵──酋長球場
3.4 重建足球的靈魂──溫布萊球場
3.5 活動式屋頂──溫布頓網球場
3.6 改造奧運場館──倫敦奧運城
3.7 不能看見的擴建──英國廣播有限公司(BBC)廣播大廈
3.8 最古老動物園的創意──倫敦動物園企鵝館
4. 建築+商業都市 Commercial and City
4.1 商場走道設計──西田倫敦購物中心/西田史特拉福城購物中心
4.2高度集中的購物規劃──Bluewater購物中心
4.3理想化環保超市──格林威治Sainsbury超級市場
5. 建築+空間環境 Space and Environment
5.1 善用城市零散空間──倫敦博物館/皇家交易所
5.2 改善親民的公共空間──特拉法加廣場
5.3 自由的空間──蛇形畫廊戶外臨時展場
5.4 民間藝術空間──柯芬園/布里克巷
序一 Reading Architecture/Patrick Lau
序二 怎樣的城市成就怎樣的建築/吳永順
序三 建築中的非建築/陳翠兒
序四 還需看得遠/馮永基
自序一 建築與攝影/陳潤智
自序二 一切從倫敦開始,一切從倫敦再開始/建築遊人
1. 建築──工程設計
1.1 空間遷就建築外型──碎片大廈
1.2 會呼吸的大廈──聖瑪麗徑30號
1.3 開放的政府機構──大倫敦市政廳
1.4鋼管外置的實用空間──勞埃德大廈
1.5 三角形的大廈──利德賀大樓
1.6 超級大白象工程──O2體育館
1.7 成功旅遊項目規劃──倫敦眼
1.8 創新必須冒...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