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險為夷是運氣,履險如夷才是真本事
用孫子兵法印證名將的取勝之道,全新角度學習兵聖孫武的智慧擅長說故事的歷史評論家公孫策,一筆貫穿自殷商到清朝的中國戰爭史,以十位用兵如神的名將與十場改變歷史的戰役,印證戰場上戰術運用之妙與致勝根由。
※ ※ ※
這是一個巨變時代,有太多前所未遇的狀況隨時出現。
在變,與不變之間,該如何因應取勝?
現在,正是時候讀孫子。
不是句解《孫子兵法》,而是實戰印證,也就是歷代名將的取勝之道。
本書以10位用兵如神的名將與10場改變歷史的戰役為主體,從兵家DNA源頭姜太公和中國兵聖孫武談起,從裡到外完整窺看中國戰爭史。內容揉合「人、文、史、地」(附有地圖和影片),以時間為縱軸,人為主軸,每篇精采故事皆穿插【孫子兵法印證】,串起人與戰爭,以及王道之勝。
「從名將故事,學他們如何正確執行孫子的心法;而從戰役過程,看勝方的正確選擇,也看敗方的失誤。」歷史評論家公孫策引喻徵譬,以節奏明快、淺顯易懂的文字,引領讀者跳躍穿梭時空,一起化身名將,在變動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學習致勝之道。
※ ※ ※
這一次公孫策把他說的歷史故事和《孫子兵法》做一個連結與驗證,在書中用二十二個歷史故事貫穿了從殷商到清朝的中國歷史……讓人一讀無法閉卷。《孫子兵法》在現代社會已被廣泛用在商業行為上,以說故事管理及教育員工,也常被提及而隱然成為潮流。本書恰可順應潮流,成為了解《孫子兵法》的一扇門。 ──晨星半導體董事長 梁公偉
作者簡介:
公孫策
知名專欄「去梯言」作家,擅長借用歷史典故,批判政治亂象,針針見血,將「以史鑑今可以知興替」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著有:《夕陽紅:百位三國英雄勾勒成敗興衰》、《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英雄劫:春秋時代南方三國的恩怨情仇》、《去梯言:歷史之眼看台灣》、《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冰鑑識人學》、《跟康熙學策略》、《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書。
公孫策此番發願,以4年時間在網路上連載1000個歷史故事,目前已經發表超過目標,仍繼續寫作中。繼2011年《英雄劫》、2012年《大對決》、2014年《黎民恨》、2015年《夕陽紅》、2016年《大唐風》之後,2017年開講戰爭故事,從人物出發,看名將如何謀略用兵,戰役如何改變歷史,同時讓讀者了解到孫子兵法的妙用。
相關著作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
《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
《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名人推薦: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章節試閱
00、姜子牙──中國兵家祖師爺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決定性戰役,傳統說法是黃帝戰勝蚩尤的「涿鹿之戰」,但那一場戰役的神話成分太高。三千年信史當中的第一場決定天下大勢之戰,應屬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的勝方是八百諸侯聯軍,也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八百個部落。那時候還是新石器時代,八百個部落各自說不同的語言,穿不同的服裝,操不同的兵器,總兵力雖然推估可達數十萬人,但肯定是一支完全沒有默契的雜牌軍。
他們的對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殷(商)王朝。根據考古證據,殷商民族的鑄青銅技術遠高於其他民族,在新石器時代,那意味著國防科技超級領先,因此它是個好戰民族,一貫以武力平服不順從的部落,軍隊戰無不勝。雖然一部分軍隊遠征東夷,但是朝歌(殷王朝都城,在今河南境內)政府仍然動員了七十萬部隊,服裝、武器整齊畫一,指揮系統明確。
但是,結果卻是雜牌軍大勝正規軍:殺死十八萬人,俘虜三十三萬人。聯軍為什麼能贏?所有功勞都指向一個人:聯軍總司令姜太公,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兵家的始祖。
姜太公是尊稱,他還有很多名字:本姓姜,名牙;祖先封地在呂,所以又稱呂牙;《史記》稱他為呂尚;小說裡稱他姜尚;民間則多半稱他姜子牙。(古人名字中間加個「子」是尊敬之意)
姜子牙空有一肚子本事,卻只能在殷商都城朝歌屠牛為生(擺牛肉攤)。當時,由於殷紂王無道,人心離異,諸侯都心向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很多才學之士投奔西岐的周國。姜子牙既然不得志於殷,也就轉去西岐碰碰運氣。
姜子牙跟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去向西伯自我推銷,而是每天到渭水濱去釣魚。據說,他釣魚的魚鉤是直的,於是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歇後語。事實上,姜子牙想釣的不是魚,而是人,也就是西伯姬昌,而且期待「願者上鉤」。終於,給他等到了,西伯上鉤了!
那一天,西伯要出外打獵,先卜一卦,卦辭說:「今天的獵獲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羆,而是霸王的輔佐。」
西伯在渭水濱遇到了姜子牙,一番交談之後,西伯對姜子牙驚為天人,說:「我的祖父太公曾說:『將來會有聖人來到我們周國,周國就此興盛。』閣下莫非就是那位聖人嗎?我太公盼望你好久了!」於是載姜子牙一同回城,奉為國師,尊稱他為「太公望」,這是他被稱為姜太公的由來。
西伯採納姜太公的戰略,一方面修德以招攬天下人心,一方面致力富國強兵。漸漸的,天下諸侯(其實都還是部落)三分之二歸心周西伯,稱他為「文王」,而周集團的實力,此時已經可以跟殷集團相抗衡。
文王崩逝,兒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師尚父」,取意「師之,尚之,父之」,也就是言聽計從、最高禮遇、事之如父。
周武王決定要討伐殷紂王,由姜子牙擔任總司令,周軍渡過黃河,到達盟津(黃河渡口)。四方諸侯前來會師的為數八百。八百諸侯都主張,就此一鼓作氣攻向朝歌,可是武王對他們說:「還不行。」於是諸侯各自回家。
大軍集結卻無功而返,這不是犯兵家之大忌嗎?周武王號召諸侯會師,諸侯來了,卻又讓大家回去,那不是尋開心嗎?
事實上,那是姜子牙的既定計畫──先試探八百諸侯的向心力與動員能量。了解己方實力足以一戰之後,耐心等待敵方露出破綻。
周武王派出探子,刺探朝歌內部情況,探子回報:「殷已經亂了。」武王問:「亂到什麼程度了?」回答:「讒慝小人凌駕賢良之士。」武王說:「還不行。」
探子再去,又回報:「亂象更嚴重了。」武王:「亂到什麼程度?」答:「賢良之士出走了。」武王:「還不行。」
探子又去,又回報:「混亂到極點了。」問:「到什麼程度了?」答:「老百姓已經不敢批評、抱怨了。」周武王聽到這個,口中發出:「喔!」即刻將情況告訴姜太公。
姜子牙說:「讒慝凌駕賢良,顯示國君是非不明,賢良受到羞辱,國政勢必大壞;賢良之士出走,政府將無能解決人民的問題,遲早崩盤;百姓不敢批評、抱怨,顯示刑罰太過。殷國的確已經亂到極點,無以復加了。」
於是再向諸侯發出通告,約期會合。周軍動員兵車三百乘,虎賁(勇武之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向東進發,再次渡過盟津,與諸侯會合。武王對諸侯說:「這次必須一舉成功,我們不可能有下次機會!」
聯軍在距離朝歌七十里外的牧野集結,周武王與諸侯一同誓師,姜子牙則頒布了他的戰鬥指導軍令:「六步七步」,每前進六、七步,要停下來齊整隊形,然後繼續前進;「四伐五伐六伐七伐」,軍隊每刺擊四、五、六、七下,必須重整一次隊形。
指揮一支來自八百個部落,語言不一樣、服裝不一樣、兵器不一樣,人數卻多達數十萬人(史書記載兵車四千乘,以每乘搭配一百步兵計算)的雜牌軍,姜子牙的首要課題是,如何不使我軍不致因無法辨識而自相殘殺;其次是如何讓雜牌軍發揮整體戰力。而「六七」步與「四五六七」伐,就是他想出來的,簡單易懂,又能始終維持集體戰力的戰鬥指令。在新石器時代,指揮一個來自八百個部落的數十萬人大軍團,那稱得上是天才設計了。
然而,雜牌軍作為鋒銳,衝擊力卻不夠。因此,姜子牙率一百名健卒打衝鋒,武王率「大卒」(主力部隊,包括兵車三百五十乘,虎賁三千人,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隨後跟進。
紂王這邊,雖然人數占優勢,可是士卒不願意為紂王而戰,甚至暗自希望周武王能夠「拯救他們於倒懸」。周軍一發起衝鋒,殷軍陣腳就出現鬆動,隨後殷軍開始「倒兵以戰」,也就是自動倒戈,轉為幫周武王開路,攻向紂王。七十萬大軍瞬間崩潰,不可收拾。
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臺。鹿臺是紂王興建,用來積聚搜刮來的財寶。他登上鹿臺,取一種不怕火燒的「天智玉」,將自己環繞起來,然後自焚而死。(因為有天智玉裹住,紂王的形體因此得保完整)
周王朝就此建立,周公建立了封建制度,所有部落與姬姓王族各有封地,中國也由部落政治進入城邦政治。
東方比較不平靜,所以將姜太公封到齊國去「維穩」。後來又發生管、蔡叛亂,於是授權姜太公:「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淮河南岸),北到無棣(遼東半島西部),都得以征伐。」齊國享魚鹽之利,又得到征伐之權,於是成為東方的大國。
而姜太公的兵法就此在齊國流傳下來:《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是齊國人;在孫武之前,齊國出過一位名將田穰苴,他的兵書《司馬法》是「武經七書」之一;戰國名將孫臏是孫武的後人;輔佐漢高祖劉邦的張良,是在齊地得到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三國演義》裡用兵如神的諸葛亮,也是山東人,他高臥隆中,等待劉備三顧茅廬,不就是姜太公「釣周文王」的翻版嗎?以上,能夠讓我們同意:中國的兵法DNA源自姜太公。
【孫子兵法印證】
姜太公是兵家祖師爺,當然不能用他的事蹟來印證《孫子兵法》,可是《孫子兵法》中卻有姜子牙「出現」,在〈用間第十三〉: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這一段敘述了「湯武革命」成功的一大要素:商湯打敗夏桀,因為有伊尹(也就是伊摯)輔佐;周武王打敗殷紂王,因為有姜子牙輔佐;而伊尹原本是夏朝的人才,姜子牙熟悉朝歌附近地形(屠牛於朝歌,賣飯於盟津,「盟津」就是周武王會合諸侯的渡口)。易言之,己方的高級人才一旦投靠敵方陣營,就成了敵方的高級「間諜」,因為他能夠完全掌握己方虛實。
而周武王與姜太公評估殷國內部「已經亂到無以復加」才出兵,則成為〈始計第一〉的思想由來: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多數人讀《孫子兵法》,總是想要學習「無敵韜略」,所以初讀者很容易誤以為「計」就是計謀,但孫武的意思卻是「計算」,也包含評估的意思。
簡單說,殷國兵力強大,必須它內部亂到相當程度,周國與諸侯聯軍才有勝算。而姜太公先測試了諸侯聯軍的動員能力,然後運用情報分析,評估殷國與周國的實力消長,認為有勝算才出兵。
也就是說,姜太公主導的牧野之戰為「王道之勝」做了最佳示範,因而成為《孫子兵法》的第一篇主題。
0、孫武──二千五百年前的兵聖
《史記》裡,孫武幾乎是憑空冒出來的,只說他是齊國人,卻沒有家世、沒有師承,沒有任何背景資料。
《吳越春秋》說,孫武「善為兵法,辟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難道孫武的兵法是「天賦神通」不成?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事實上沒有更多資料能夠解答。
無論如何,《孫子兵法》二千多年來,始終是中國兵家的聖經。而《孫子兵法》的來歷則記載清楚:
伍子胥由楚國流亡吳國,復仇之念驅使他一再慫恿吳王闔閭伐楚,可是闔閭始終態度曖昧。伍子胥揣摩闔閭心意:闔閭沒有必勝把握,所以猶豫不決。要讓吳王堅定信心,必須要有一員「必勝」的將領。於是他向吳王推薦了孫武。
闔閭召見孫武,孫武向吳王呈獻他的兵法,每呈獻一篇(今本《孫子兵法》共十三篇),闔閭都不禁稱讚:「好!」
也就是說,「孫子十三篇」是孫武呈給闔閭的「企畫提案」,而吳王闔閭當然不會因為孫武「寫得精彩」就照單全收。
於是問孫武:「你的兵法可以小規模的試驗一下嗎?」
孫武說:「包括大王後宮的女子都可以訓練成為不敗雄師。」
闔閭說:「好啊,那就小試一下吧!」
這一場演練原本只是吳王闔閭一時興起想要「小試」,可是卻成就了孫武的經典演出。
孫武說:「希望能以大王的兩位寵姬擔任這支娘子軍的隊長,兩人各領一隊。三百宮女都穿上鎧甲、戴上頭盔,手持劍與盾牌,列隊站好。」
娘子軍列隊完成,孫武口授基本操練動作,要她們隨著鼓聲進退、左右轉,並且頒布軍法:不遵照命令行動者,一律依照軍法制裁。然後下令:「擂鼓一通,全體立正;擂鼓二通,拿著兵器前進;擂鼓三通,擺出戰鬥姿勢。」
聽到這裡,三百宮女都掩口而笑。孫武親自拿起鼓槌擊鼓,宮女仍然嘻笑而不動作。孫武三令五申(不厭其煩的將命令、動作與軍法講清楚),宮女們仍然笑個不停。
孫武勃然發怒,瞪大雙眼,發出類似老虎受到驚駭時的吼聲,頭髮直豎將帽子頂起,甚至繃斷了帽帶,對身旁的軍法官說:「取鈇鑕來!」(鈇鑕,音「夫治」,執行腰斬的刑具)
孫武說:「紀律約束不清楚,指揮號令不明確,是將領的過失。軍令已經說明清楚,甚至三令五申,士卒卻不聽命令,那就是士卒的過失。」問軍法官:「不聽命令做動作,軍法規定的處罰是什麼?」
軍法官說:「斬!」
孫武於是下令將兩位隊長處斬,也就是要斬吳王的兩位寵姬。
闔閭在閱兵臺上看見,急忙派出使者,對孫武說:「寡人已經了解將軍的用兵之法了。寡人若沒有這兩名愛姬,食不甘味,人生無趣,請不要斬她們。」
孫武說:「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將在軍中,雖然國君有令,也不一定要接受。」下令斬了兩名隊長,然後揮動鼓槌。三百宮女經此震懾,個個繃緊神經,照著鼓聲前進後退、左右轉,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隊伍肅靜無聲,沒有人敢轉頭看別人。
於是孫武向吳王報告:「軍隊已經訓練好,恭請大王閱兵。這一支部隊,大王現在要她們赴湯蹈火,都沒有問題了。甚至可以用她們平定天下。」
吳王心情大壞,寫在臉上,說:「寡人知道先生善於用兵了,雖然可以因此稱霸諸侯,可是寡人此刻沒有心情閱兵,先生解散部隊,回館舍休息吧!」
孫武說:「原來大王只愛聽兵法理論,根本不想實行!」
但吳王闔閭畢竟是一世雄主,他終於還是任用孫武為將,「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都是孫武的功勞。
【孫子兵法印證】
《孫子兵法》中一再強調「國君不可干預軍法將令」,包括:
〈謀攻第三〉: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將領有本事,還得國君不干預,才能打勝仗)
〈九變第八〉: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將領受命之後,戰場上的決策一概由將領決定,國君的命令只是「參考用」)
〈地形第十〉: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將領在第一線的勝負評估,才是該不該開戰的決策依據)
事實上,孫武在〈始計第一〉就對吳王闔閭「攤牌」: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這兩段中的「聽」,就是「聽信」;「計」,就是「計算」,包括「評估、籌畫」。
〈始計第一〉是孫武呈獻給吳王闔閭的第一篇,等於現在送提案的重點摘要。孫武的態度堪為「說大人則藐之」的典範──大王採用我的方案,我有必勝把握,我會留下來;不採納,我穿上鞋子就走。
孫武成為中國的「兵聖」,除了他的兵法無人能夠超越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他立下了「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典範。
00、姜子牙──中國兵家祖師爺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決定性戰役,傳統說法是黃帝戰勝蚩尤的「涿鹿之戰」,但那一場戰役的神話成分太高。三千年信史當中的第一場決定天下大勢之戰,應屬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的勝方是八百諸侯聯軍,也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八百個部落。那時候還是新石器時代,八百個部落各自說不同的語言,穿不同的服裝,操不同的兵器,總兵力雖然推估可達數十萬人,但肯定是一支完全沒有默契的雜牌軍。
他們的對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殷(商)王朝。根據考古證據,殷商民族的鑄青銅技術遠高於其他民族,在新石器時...
推薦序
使用者體驗流暢,一讀無法閉卷
by梁公偉(晨星半導體董事長)
公孫策是我大學合唱團的團友,他說故事的能力在大學裡即嶄露頭角。有他在的場合,總是妙語如珠,讓現場氣氛生動萬分。他說故事的能力,不管在後來從事的媒體工作或者政治評論,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另一特殊才能,是對於歷史的掌握與透析,他在過去《商業周刊》和現在《聯合報》上的「去梯言」專欄,是我每週必讀的評論。在台灣整個政治局面混亂多變的狀況下,他藉古喻今的分析,帶給我很多啟發性的體認與深思。
這一次公孫策把他說的歷史故事和《孫子兵法》做一個連結與驗證。他在本書中用二十二個歷史故事貫穿了從殷商到清朝的中國歷史。這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詳,如赤壁之戰的故事,也有大家較不熟悉,可是扭轉了中國歷史的戰役。公孫策充分發揮了說故事的才華,幫每個故事去枝取幹,故事說得流暢(套句現代術語,使用者體驗流暢)到讓人一讀無法閉卷。雖然我以前對於這些歷史典故略有涉獵,在讀公孫策版故事後,仍有新的體會,真可謂溫故而知新。
《孫子兵法》是一部對中國歷史影響鉅大的兵法書。這書裡面的名句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等,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然而在整個十三篇的兵法裡,大多數的思想由於原文抽象的表達,較無法為大眾理解。公孫策在本書中以重要歷史戰役為主軸,再以《孫子兵法》中相關章節,印證故事及人物的作戰思維和手法,的確增加我們對《孫子兵法》內容的印象。這種傳達的方式,讓我聯想到商學院在介紹商業理論架構之前,老師總會以實際案例在課堂討論,來帶出這些理論架構,以加深學員的印象。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研究科學,總是以做實驗來證明科學定律,而歷史上的戰爭就是用來證明兵法中理論最好的實驗。對我們最方便的是,歷史是現成的實驗結果,所需的只是歸納分析,就可完成對定律的驗證。
《孫子兵法》在現代社會已被廣泛用在商業行為上,以說故事管理及教育員工,也常被提及而隱然成為潮流。本書恰可順應潮流,成為了解《孫子兵法》的一扇門。希望讀者在這本書上能享受歷史故事的趣味性,並引發對孫子思維更多的探討,進而在工作及生活上有所幫助。
使用者體驗流暢,一讀無法閉卷
by梁公偉(晨星半導體董事長)
公孫策是我大學合唱團的團友,他說故事的能力在大學裡即嶄露頭角。有他在的場合,總是妙語如珠,讓現場氣氛生動萬分。他說故事的能力,不管在後來從事的媒體工作或者政治評論,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另一特殊才能,是對於歷史的掌握與透析,他在過去《商業周刊》和現在《聯合報》上的「去梯言」專欄,是我每週必讀的評論。在台灣整個政治局面混亂多變的狀況下,他藉古喻今的分析,帶給我很多啟發性的體認與深思。
這一次公孫策把他說的歷史故事和《孫子兵法》做一個連結與...
作者序
化險為夷是運氣,履險如夷才是本事
為了一場企業訓練的「孫子兵法」課程準備素材,無心插柳完成了這本歷史故事。然而,這個過程卻得到一個很好的收穫:由於印證《孫子兵法》,發現那幾場改變歷史的戰役,往往是運氣使然,但所有名將都不靠運氣,都是憑本事。
例如昆陽之戰,是因為玄漢諸將剛好都在昆陽,而王莽大軍已經迫在眼前,無處可逃,才造成昆陽「城小而堅,兵多糧足」,否則任憑劉秀再怎麼勇敢,恐怕也沒機會打這麼一場旋乾轉坤的大戰,最終成就了東漢王朝。易言之,當時會出現那樣的情境,有運氣的成分。(當然不能以此否定劉秀的成功因素)
但是名將不靠運氣,例如韓信,稱得上用兵如神,可是他暗渡陳倉、安渡井陘、木罌渡河,「三渡」都是涉險,卻都不是碰運氣,而是建築在精確的情報與敵情研判上面。
於是提供本書讀者一個建議:從「名將」的故事,學他們如何正確的執行了《孫子兵法》的心法;而戰役部分要正反面一起看,看勝方的正確選擇,也看敗方的失誤。
為企業訓練講孫子兵法課程時,最常被問到的,是這兩個問題:
現代人學《孫子兵法》幹嘛?
二千五百年前的兵法書,今天還管用嗎?
我的回答,總是先引述一則新聞:矽谷的高科技大廠在近一兩年,雇用了一百名以上的特戰部隊退役軍官。我反問學員:「那可不是少數,而是一兩百位喔。不具備高科技知識背景的特戰人員,能對科技公司提供什麼貢獻?」
然後我提出我的答案:「矽谷的高科技大廠都曾領一時之風騷,事實上,這個世界也因為高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而改變。然而,世界變得太快了,變化的面向太廣了,變革的內容太深了──這是一個巨變時代,太多前所未遇的狀況隨時出現,連高科技公司都難以處理,而特戰高手正是處理前所未遇狀況的專家。」
戰場,正是變化最快、最大的地方;戰場上每一個士兵的心思都不會一樣,所以戰場又是變化最複雜的地方;同時你可以確定,你的敵人肯定用盡心思製造讓你無法預測的狀況,正如你肯定會同樣對待他。
這就是現代人學兵法的用處所在:因應巨變時代,處理複雜且前所未遇的狀況。
中國的兵法書很多,可是愈到後代,兵法書就愈專業,也就是只適用於軍事(如布陣、戰術編組等)。而《孫子兵法》是心法,從國家戰略到戰場布局,更能深入分析軍隊在各種處境下的心態與指揮官處理原則,即使在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由於人性並沒有改變,所以仍然適用,而且適用於幾乎每一個領域,包括商戰、管理、投資,乃至就業、跳槽。
特別是後二者,社會新鮮人選擇「要不要加入這個企業」,其實跟「要不要發動一個戰爭」或「要不要轉換戰場」情況一樣──一樣的複雜且沒有經驗可循。
我自二十多年前首次開課講《孫子兵法》就發現,多數人對經典句解的耐性很低,可是都喜歡聽實戰印證,也就是歷代名將的取勝之道,他們是如何印證《孫子兵法》,或看來不合《孫子兵法》,其實正合《孫子兵法》的精義(例如韓信攻趙)。
因此,這本書完全就是實戰印證:包括十場足以扭轉天下大勢的戰役過程,以及十位用兵如神的名將事蹟。看他們如何將《孫子兵法》的心法運用於處理「複雜且前所未遇」的狀況。
關鍵戰役既然是歷史的轉捩點,本書乃以時間為軸線,自古代到近代,一路寫下來,等於順便將中國歷朝做了一次爬梳。同時整理出一張圖表(請參見第八、九頁),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
最後必須說明的一點是:坊間《孫子兵法》版本很多,內文引述原文全部根據鄭友賢所集《十家注孫子》。
公孫策
二○一七年二月
化險為夷是運氣,履險如夷才是本事
為了一場企業訓練的「孫子兵法」課程準備素材,無心插柳完成了這本歷史故事。然而,這個過程卻得到一個很好的收穫:由於印證《孫子兵法》,發現那幾場改變歷史的戰役,往往是運氣使然,但所有名將都不靠運氣,都是憑本事。
例如昆陽之戰,是因為玄漢諸將剛好都在昆陽,而王莽大軍已經迫在眼前,無處可逃,才造成昆陽「城小而堅,兵多糧足」,否則任憑劉秀再怎麼勇敢,恐怕也沒機會打這麼一場旋乾轉坤的大戰,最終成就了東漢王朝。易言之,當時會出現那樣的情境,有運氣的成分。(當然不能以此否定劉秀...
目錄
〈總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推薦專文〉使用者體驗流暢,一讀無法閉卷
〈作者序〉化險為夷是運氣,履險如夷才是本事
前事
00姜子牙 ──中國兵家祖師爺
0孫武 ──二千五百年前的兵聖
本事
01 司馬穰苴 ──不戰而屈人之兵
02 吳起 ──為小兵吮疽的大將
03 長平之戰 ──秦軍坑殺四十萬趙卒
04 鉅鹿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擊潰章邯
05 韓信 ──置之死地而後生
06 昆陽之戰 ──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經典
07 班超 ──三十六人威震西域
08 官渡之戰 ──曹操把握住袁紹每一個失誤
09 赤壁之戰 ──心態影響了戰術,風向決定了結果
10 諸葛亮 ──最會處理敗戰的名將
11淝水之戰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12 虎牢之戰 ──圍點打援,以逸待勞
13 李靖 ──迅雷不及掩耳
14 徐世勣 ──智勇忠義兼備
15 高梁河之戰 ──北宋敗在逃得比契丹快
16 岳飛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7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獵殺」陳友諒
18 戚繼光 ──近代中國的練兵宗師
19 薩爾滸之戰 ──大明從此不敢望關外
20 左宗棠 ──政治軍事財政算計高手
〈總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推薦專文〉使用者體驗流暢,一讀無法閉卷
〈作者序〉化險為夷是運氣,履險如夷才是本事
前事
00姜子牙 ──中國兵家祖師爺
0孫武 ──二千五百年前的兵聖
本事
01 司馬穰苴 ──不戰而屈人之兵
02 吳起 ──為小兵吮疽的大將
03 長平之戰 ──秦軍坑殺四十萬趙卒
04 鉅鹿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擊潰章邯
05 韓信 ──置之死地而後生
06 昆陽之戰 ──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經典
07 班超 ──三十六人威震西域
08 官渡之戰 ──曹操把握住袁紹每一個失誤
09 赤壁之戰 ──心態影響了戰術,...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7-03-04ISBN/ISSN:97898647719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