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亞歷山大‧孟洛
定價:NT$ 55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曾在劍橋大學與北京修讀中文。曾在《時代》雜誌駐倫敦記者、路透社駐上海特派員,並參與中國朝代歷史《龍位》(The Dragon Throne)及《歷史上的七十次偉大旅程》(The Seventy Great Journeys in History)部分章節撰寫。曾主編兩本遊歷詩選,包括《中國詩選:城市與流放》(China: City and Exile)。
2010年得到傑伍德文學寫作獎助計畫(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獎金資助,支持《紙的大歷史》寫作,這本書是孟洛的第一本個人作品。現與妻子居住在英國科茨沃爾德(Cotswolds),並以當代中國為主題從事創作。
譯者簡介:
廖彥博
政大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著作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編劇、籌畫。
譯作有《大清帝國的衰亡》、《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情婦史》、《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掙扎的帝國》等書。
名人推薦:
孟洛既身為歐洲歷史學者又是中文學者的專業身分,給予這本書一個廣博的面向,又因為他是一位筆下有鮮明畫面的作家,能以生動的方式述說故事,而更增添光彩。
── 伊恩‧芬雷森(Iain Finlayson),《泰晤士報》(The Times)
孟洛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作家,學問浩瀚淵博……他探尋造紙術西傳的蹤跡,在印刷術最終讓紙張完成其使命之前,他強調紙張在《古蘭經》流通的過程裡扮演的角色,以及紙張在阿巴斯王朝時期「學問知識大高峰」的地位。
── 傑森‧史考特-華倫(Jason Scott-Warren),《泰晤士報藝文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優雅呈現之作。
──《經濟學人》(Economist)
孟洛……沒有放過檢閱任何一筆檔案資料,他搜讀所有相關的史籍,探索一切的途徑,不遺漏任何一條哪怕是冷僻的線索,總而言之,蒐羅材料,到了堪稱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程度……本書中談到先知、〈啟示錄〉和《古蘭經》的章節,論述精闢,值得一讀再讀。同樣精彩、而且相當具有睿智見解的,是作者關於禁止和許可所有1680年代、大革命前的法國文字史料出版的段落,以及如讀者所期待的,那世界上頭一次盜版作品的出現……《紙的大歷史》是一本必須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一本讀者必看之作。
──《印度電訊報》(Telegraph India)
流暢可讀……極具知識性……年鑑般的敘事書寫,以史前時代的洞穴炭筆塗鴉開場,最後以數位線上電子報收篇,全書充滿輕快而可喜的研究文字……是一本上乘之作。
── 約翰‧蘇德蘭(John Sutherland),《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孟洛筆下的這部歷史詳盡而富學術價值,行文相當優美,這是一部關於紙對人類文明帶來驚人衝擊的橫掃千軍之作。
── 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引人入勝……充滿洞見……孟洛是一位敏銳而充滿睿智的嚮導。
──《四面話語》雜誌網站(Quadrapheme)
或許紙張會受到揶揄,認為是對樹木的摧殘浪費,在我們這個數位化的世界裡,更是無用的過時之物。但是,孟洛在這部旁徵博引的歷史作品裡提醒我們,紙是世界文化的底層基礎……從伊斯蘭教的各種科學軌跡,到哥白尼於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孟洛雄辯滔滔地展示,紙張在將「真理交到讀者手上」這幕大戲裡,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自然》雜誌(Nature)
孟洛突出了紙張這件事物的角色,因為紙張無處不在,實在太容易受到忽略……這部精緻細微的史書同樣也強調書寫扮演的角色……讓人在迎向數位時代時,仍然對書本的前景抱持著希望。
──《雪梨晨間快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媒體推薦:
《經濟學人》書評
據說,紙是在西元105年,由一位名叫蔡倫的宦官,在中國洛陽供職時發明的。蔡倫以桑樹的樹皮和植物的纖維研磨成漿,然後將其曬乾、鋪成片狀。紙的成本低廉、攜帶方便,而且可供印刷;它重量輕盈、可吸收墨水,而且質地強韌。在隨後幾百年間,紙已經取代了竹簡和絲帛,成為中國書寫文字的載體。
將近兩千年以後的今日,每年都有超過四億噸的紙張和紙板、報紙、大型紙箱和小香菸紙捲、牆上的廣告傳單和書籍被生產製造出來。本書作者孟洛對於這樣精疲力竭的一一詳述這五花八門的種類並不感興趣,他甚至對紙的用途裡,最重要的一種創發:紙鈔,也同樣沒有詳述的興趣。他宣稱說:「歷史上最有激勵振奮作用的思想理念,已經搭上(紙)表面這班便車了,」實際上等於是將前述這些可堪寫成專書的各種功能,只當成是陪襯的細節。
孟洛的焦點擺在他知之甚詳的中國。當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還在石碑上銘刻、在羊皮捲上寫字時,中國的讀書人已經在運用紙張了。到了西元四世紀時,中國成了一個紙張的文明,而佛教則成為第一個將經典書寫在紙張上,以向人們傳教的宗教運動。隨著佛教傳播到高麗(今韓國)與日本,造紙術同樣也傳到這些地方。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在751年的怛羅斯之役以後,開始了它向西方傳遞的過程;中國的軍隊在此役中,遭到阿拉伯阿巴斯的軍隊擊敗。中國的俘虜教導阿拉伯人造紙技術,到了795年時,巴格達有了一座造紙廠。在九世紀時,《古蘭經》一般已經以紙張傳抄,而不是寫在羊皮捲上了。
在歐洲,紙張的運用隨著1439年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而有了大幅躍進;印刷機成了強大的馬達引擎,造就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各種文化思想、宗教和科學革命。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聖經》是第一本暢銷書籍。人權的概念透過書籍傳播;大眾傳播藉由報紙而得以達成。活版印刷術的發明,更加證明了蔡倫在一千三百餘年前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這使得孟洛得以在本書裡主張,紙的發明比起諸如電力、盤尼西林、玻璃或內燃機之類的創發,來得更加重要。
從紙鈔到盥洗室使用的廁紙(中國自八世紀開始使用),紙張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也使得理念思想的傳播更為便利。它的用處在這部歷史當中,更值得大書特書。另外一方面,電腦和網路的出現,構成了紙張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像孟洛這樣優雅追索紙的大歷史的書籍,終有一天會成為明日的陳跡。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譯後記(節錄)
廖彥博
記得剛拿到英文版《紙的大歷史》翻譯用書時,立刻迫不急待地匆匆瀏覽過一遍。除了羨慕作者孟洛享有得以深入思考的寫作環境,從讓人意外的角度入手,兼顧宏觀與細節,勾勒出紙在人類文明裡扮演的關鍵角色,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從滿載文字的書本、承載商業宣傳口號的傳單,到食物包裝紙、揩手的紙巾,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紙的身影可以說是無所不在。既然紙的蹤跡隨處可見,該當如何看出趨向所在呢?在全書一開場,孟洛別具心裁地帶領讀者,跟隨馬可‧波羅這個威尼斯商人的腳步,回到元代的大都──那是中國歷史上紙張做為商業貨幣使用的黃金盛世。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所打下的偌大帝國,就是在紙張的基礎上遂行統治的。
紙的蹤跡與文字息息相關。文字書寫問世的時間早於紙張許多,卻一直到了紙張成為主要的書寫平面以後,才能夠完全施展它的影響。在紙出現以前的各種書寫平面,像是竹簡、絹帛、莎草紙或獸皮卷,或受限於篇幅,或因為成本過高,書寫者不能暢所欲言,知識因而成為少數人才能掌握的奧祕。紙張容易製造,成本低廉,而且篇幅可延展性高,它在中國的普及運用,使知識受極少數人壟斷的情況發生變化。孟洛以白居易的一生做為例證:人的親情、事業、友情及各種感懷抱負,全都可以在紙面上呈現。透過紙張上保存的文字訊息,千百年以後的我們,還可以看見唐代文人的往來情誼。
與中國史相關的篇幅,大約占全書的一半。孟洛藉由唐朝與伊斯蘭帝國交鋒的怛羅斯之役,將敘事的重心移往中東地區。怛羅斯一役並不算是改變中亞政治態勢的關鍵事件,但是在紙的歷史裡卻至關緊要:被俘虜的唐軍中有不少製紙匠人,因此而讓造紙術傳入中東伊斯蘭世界。因為紙張的傳入,強盛的伊斯蘭帝國擁有擴張帝國版圖的新工具。待至紙本冊裝《古蘭經》出現以後,昔日以莎草紙、獸皮書寫的各種經典,加速轉換為紙本。原本靠口說文化傳承歷史和教義的阿拉伯社會,就此搖身一變,成為愛書、重視知識學問的國度,也成就了中世紀時代保存古典文明的知識寶庫。
伊斯蘭勢力統治西班牙時期,造紙術傳入歐洲。而正是藉由紙張的逐漸普及與活字印刷術的大規模應用,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直通上帝的宗教改革主張才得以出現。有了紙張和活字印刷的臂助,宗教改革運動打破天主教會對信仰的壟斷,而從此之後,先是各種語言的《聖經》譯本,接下來是樂譜、著作、小說,文藝復興之後是啟蒙運動,隨即而來的是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文明在紙面上銳意前進的速度,猶如衝決閘門而出的洪流,浩浩蕩蕩,不可遏止。
就這樣,孟洛一步步地以紙的蹤跡,帶出歷史的進程。北京公寓裡揮毫寫大字的退休老教授、哈薩克草原上昔日伊斯蘭征服者的陵墓、普魯士城堡裡被迫軟禁的宗教改革領袖、美國開國元勳退休後的莊園……,這些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場景,全都因為紙張的緣故,而成為有意義的串連:人類文明的軌跡。紙的蹤跡,就是文明的軌跡。在人類文明這場歷史大戲裡,它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演員,不搶戲,卻極有存在感,你絕對不會忽視它的重要性。
那麼,處在數位時代,紙本會不會成為明日黃花呢?孟洛根據紙的本質,給出了一個頗為樂觀的答案:紙本著作雖然不能保證登載的絕對正確(有時候還滿紙謊言),但是它不需能源,隨翻隨看不必啟動,也沒有被遠端敵方駭入竄改的風險,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更重要的是,紙張將閱讀的權力,徹底地交到讀者的手上,這是其他任何界面(包括電子書、平板電腦在內)都不能替代的;你可能會因為忘了充電,而無法打開電子書,但是你絕不會在翻開一本紙本書籍時,遇到同樣的問題:閱讀與否,完全在你。
翻譯這本書,對我的寫作技巧和知識格局實在是獲益良多。如果說作家是在紙面上運鏡的文字導演,孟洛在《紙的大歷史》這本書裡,調度場面和掌控節奏的功力,真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翻譯《紙的大歷史》,讓我能跟隨作者的筆端,從紙張入手,串聯起一部世界文化史。而我更從中看見作者敘事格局的宏觀、平衡,講述伊斯蘭世界和近古歐洲,同樣能深入淺出,廣博曉暢。
本書英文版是對西方歷史有基本認知的歐美讀者而寫的,中文譯本對若干華文世界讀者較不熟悉的人事物,盡可能地加以補充,並修訂了英文版裡的少許謬誤。希望中文譯本在知識資訊方面,能夠比英文原著更加豐富。當然,本書裡如有錯漏舛誤之處,還請賢明的讀者賜教指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5折35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1 |
4折 | 2 |
5折 | 13 |
6折 | 7 |
7折 | 17 |
7折以上 | 8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亞歷山大‧孟洛
定價:NT$ 55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曾在劍橋大學與北京修讀中文。曾在《時代》雜誌駐倫敦記者、路透社駐上海特派員,並參與中國朝代歷史《龍位》(The Dragon Throne)及《歷史上的七十次偉大旅程》(The Seventy Great Journeys in History)部分章節撰寫。曾主編兩本遊歷詩選,包括《中國詩選:城市與流放》(China: City and Exile)。
2010年得到傑伍德文學寫作獎助計畫(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獎金資助,支持《紙的大歷史》寫作,這本書是孟洛的第一本個人作品。現與妻子居住在英國科茨沃爾德(Cotswolds),並以當代中國為主題從事創作。
譯者簡介:
廖彥博
政大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著作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編劇、籌畫。
譯作有《大清帝國的衰亡》、《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情婦史》、《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掙扎的帝國》等書。
名人推薦:
孟洛既身為歐洲歷史學者又是中文學者的專業身分,給予這本書一個廣博的面向,又因為他是一位筆下有鮮明畫面的作家,能以生動的方式述說故事,而更增添光彩。
── 伊恩‧芬雷森(Iain Finlayson),《泰晤士報》(The Times)
孟洛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作家,學問浩瀚淵博……他探尋造紙術西傳的蹤跡,在印刷術最終讓紙張完成其使命之前,他強調紙張在《古蘭經》流通的過程裡扮演的角色,以及紙張在阿巴斯王朝時期「學問知識大高峰」的地位。
── 傑森‧史考特-華倫(Jason Scott-Warren),《泰晤士報藝文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優雅呈現之作。
──《經濟學人》(Economist)
孟洛……沒有放過檢閱任何一筆檔案資料,他搜讀所有相關的史籍,探索一切的途徑,不遺漏任何一條哪怕是冷僻的線索,總而言之,蒐羅材料,到了堪稱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程度……本書中談到先知、〈啟示錄〉和《古蘭經》的章節,論述精闢,值得一讀再讀。同樣精彩、而且相當具有睿智見解的,是作者關於禁止和許可所有1680年代、大革命前的法國文字史料出版的段落,以及如讀者所期待的,那世界上頭一次盜版作品的出現……《紙的大歷史》是一本必須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一本讀者必看之作。
──《印度電訊報》(Telegraph India)
流暢可讀……極具知識性……年鑑般的敘事書寫,以史前時代的洞穴炭筆塗鴉開場,最後以數位線上電子報收篇,全書充滿輕快而可喜的研究文字……是一本上乘之作。
── 約翰‧蘇德蘭(John Sutherland),《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孟洛筆下的這部歷史詳盡而富學術價值,行文相當優美,這是一部關於紙對人類文明帶來驚人衝擊的橫掃千軍之作。
── 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引人入勝……充滿洞見……孟洛是一位敏銳而充滿睿智的嚮導。
──《四面話語》雜誌網站(Quadrapheme)
或許紙張會受到揶揄,認為是對樹木的摧殘浪費,在我們這個數位化的世界裡,更是無用的過時之物。但是,孟洛在這部旁徵博引的歷史作品裡提醒我們,紙是世界文化的底層基礎……從伊斯蘭教的各種科學軌跡,到哥白尼於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孟洛雄辯滔滔地展示,紙張在將「真理交到讀者手上」這幕大戲裡,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自然》雜誌(Nature)
孟洛突出了紙張這件事物的角色,因為紙張無處不在,實在太容易受到忽略……這部精緻細微的史書同樣也強調書寫扮演的角色……讓人在迎向數位時代時,仍然對書本的前景抱持著希望。
──《雪梨晨間快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媒體推薦:
《經濟學人》書評
據說,紙是在西元105年,由一位名叫蔡倫的宦官,在中國洛陽供職時發明的。蔡倫以桑樹的樹皮和植物的纖維研磨成漿,然後將其曬乾、鋪成片狀。紙的成本低廉、攜帶方便,而且可供印刷;它重量輕盈、可吸收墨水,而且質地強韌。在隨後幾百年間,紙已經取代了竹簡和絲帛,成為中國書寫文字的載體。
將近兩千年以後的今日,每年都有超過四億噸的紙張和紙板、報紙、大型紙箱和小香菸紙捲、牆上的廣告傳單和書籍被生產製造出來。本書作者孟洛對於這樣精疲力竭的一一詳述這五花八門的種類並不感興趣,他甚至對紙的用途裡,最重要的一種創發:紙鈔,也同樣沒有詳述的興趣。他宣稱說:「歷史上最有激勵振奮作用的思想理念,已經搭上(紙)表面這班便車了,」實際上等於是將前述這些可堪寫成專書的各種功能,只當成是陪襯的細節。
孟洛的焦點擺在他知之甚詳的中國。當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還在石碑上銘刻、在羊皮捲上寫字時,中國的讀書人已經在運用紙張了。到了西元四世紀時,中國成了一個紙張的文明,而佛教則成為第一個將經典書寫在紙張上,以向人們傳教的宗教運動。隨著佛教傳播到高麗(今韓國)與日本,造紙術同樣也傳到這些地方。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在751年的怛羅斯之役以後,開始了它向西方傳遞的過程;中國的軍隊在此役中,遭到阿拉伯阿巴斯的軍隊擊敗。中國的俘虜教導阿拉伯人造紙技術,到了795年時,巴格達有了一座造紙廠。在九世紀時,《古蘭經》一般已經以紙張傳抄,而不是寫在羊皮捲上了。
在歐洲,紙張的運用隨著1439年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而有了大幅躍進;印刷機成了強大的馬達引擎,造就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各種文化思想、宗教和科學革命。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聖經》是第一本暢銷書籍。人權的概念透過書籍傳播;大眾傳播藉由報紙而得以達成。活版印刷術的發明,更加證明了蔡倫在一千三百餘年前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這使得孟洛得以在本書裡主張,紙的發明比起諸如電力、盤尼西林、玻璃或內燃機之類的創發,來得更加重要。
從紙鈔到盥洗室使用的廁紙(中國自八世紀開始使用),紙張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也使得理念思想的傳播更為便利。它的用處在這部歷史當中,更值得大書特書。另外一方面,電腦和網路的出現,構成了紙張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像孟洛這樣優雅追索紙的大歷史的書籍,終有一天會成為明日的陳跡。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譯後記(節錄)
廖彥博
記得剛拿到英文版《紙的大歷史》翻譯用書時,立刻迫不急待地匆匆瀏覽過一遍。除了羨慕作者孟洛享有得以深入思考的寫作環境,從讓人意外的角度入手,兼顧宏觀與細節,勾勒出紙在人類文明裡扮演的關鍵角色,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從滿載文字的書本、承載商業宣傳口號的傳單,到食物包裝紙、揩手的紙巾,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紙的身影可以說是無所不在。既然紙的蹤跡隨處可見,該當如何看出趨向所在呢?在全書一開場,孟洛別具心裁地帶領讀者,跟隨馬可‧波羅這個威尼斯商人的腳步,回到元代的大都──那是中國歷史上紙張做為商業貨幣使用的黃金盛世。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所打下的偌大帝國,就是在紙張的基礎上遂行統治的。
紙的蹤跡與文字息息相關。文字書寫問世的時間早於紙張許多,卻一直到了紙張成為主要的書寫平面以後,才能夠完全施展它的影響。在紙出現以前的各種書寫平面,像是竹簡、絹帛、莎草紙或獸皮卷,或受限於篇幅,或因為成本過高,書寫者不能暢所欲言,知識因而成為少數人才能掌握的奧祕。紙張容易製造,成本低廉,而且篇幅可延展性高,它在中國的普及運用,使知識受極少數人壟斷的情況發生變化。孟洛以白居易的一生做為例證:人的親情、事業、友情及各種感懷抱負,全都可以在紙面上呈現。透過紙張上保存的文字訊息,千百年以後的我們,還可以看見唐代文人的往來情誼。
與中國史相關的篇幅,大約占全書的一半。孟洛藉由唐朝與伊斯蘭帝國交鋒的怛羅斯之役,將敘事的重心移往中東地區。怛羅斯一役並不算是改變中亞政治態勢的關鍵事件,但是在紙的歷史裡卻至關緊要:被俘虜的唐軍中有不少製紙匠人,因此而讓造紙術傳入中東伊斯蘭世界。因為紙張的傳入,強盛的伊斯蘭帝國擁有擴張帝國版圖的新工具。待至紙本冊裝《古蘭經》出現以後,昔日以莎草紙、獸皮書寫的各種經典,加速轉換為紙本。原本靠口說文化傳承歷史和教義的阿拉伯社會,就此搖身一變,成為愛書、重視知識學問的國度,也成就了中世紀時代保存古典文明的知識寶庫。
伊斯蘭勢力統治西班牙時期,造紙術傳入歐洲。而正是藉由紙張的逐漸普及與活字印刷術的大規模應用,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直通上帝的宗教改革主張才得以出現。有了紙張和活字印刷的臂助,宗教改革運動打破天主教會對信仰的壟斷,而從此之後,先是各種語言的《聖經》譯本,接下來是樂譜、著作、小說,文藝復興之後是啟蒙運動,隨即而來的是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文明在紙面上銳意前進的速度,猶如衝決閘門而出的洪流,浩浩蕩蕩,不可遏止。
就這樣,孟洛一步步地以紙的蹤跡,帶出歷史的進程。北京公寓裡揮毫寫大字的退休老教授、哈薩克草原上昔日伊斯蘭征服者的陵墓、普魯士城堡裡被迫軟禁的宗教改革領袖、美國開國元勳退休後的莊園……,這些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場景,全都因為紙張的緣故,而成為有意義的串連:人類文明的軌跡。紙的蹤跡,就是文明的軌跡。在人類文明這場歷史大戲裡,它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演員,不搶戲,卻極有存在感,你絕對不會忽視它的重要性。
那麼,處在數位時代,紙本會不會成為明日黃花呢?孟洛根據紙的本質,給出了一個頗為樂觀的答案:紙本著作雖然不能保證登載的絕對正確(有時候還滿紙謊言),但是它不需能源,隨翻隨看不必啟動,也沒有被遠端敵方駭入竄改的風險,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更重要的是,紙張將閱讀的權力,徹底地交到讀者的手上,這是其他任何界面(包括電子書、平板電腦在內)都不能替代的;你可能會因為忘了充電,而無法打開電子書,但是你絕不會在翻開一本紙本書籍時,遇到同樣的問題:閱讀與否,完全在你。
翻譯這本書,對我的寫作技巧和知識格局實在是獲益良多。如果說作家是在紙面上運鏡的文字導演,孟洛在《紙的大歷史》這本書裡,調度場面和掌控節奏的功力,真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翻譯《紙的大歷史》,讓我能跟隨作者的筆端,從紙張入手,串聯起一部世界文化史。而我更從中看見作者敘事格局的宏觀、平衡,講述伊斯蘭世界和近古歐洲,同樣能深入淺出,廣博曉暢。
本書英文版是對西方歷史有基本認知的歐美讀者而寫的,中文譯本對若干華文世界讀者較不熟悉的人事物,盡可能地加以補充,並修訂了英文版裡的少許謬誤。希望中文譯本在知識資訊方面,能夠比英文原著更加豐富。當然,本書裡如有錯漏舛誤之處,還請賢明的讀者賜教指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1 |
4折 | 2 |
5折 | 13 |
6折 | 7 |
7折 | 17 |
7折以上 | 8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5折35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