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章節試閱
書籍介紹
經文:【「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接下來說「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菩薩演述《法華經》時,善於修習這種安樂心的緣故,所以不管誰來聽《法華經》,菩薩都不會故意去違逆對方的好惡,也就是不要讓聽經者生起煩惱。但這是在講什麼道理?對於來學法的人(不是對於破法者,這個分際要弄清楚,不然就變迂腐,成為拘泥於文字的表相了),要使他們覺得心安、覺得自在,才會想要追隨你修學;然後當學法者「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當你演述《法華經》時,不管誰來向你質難或者提出他的疑問,你都不用小乘法來為他們解答,都要用大乘法來為他們解說。
這是因為你是弘揚菩薩道,不是弘揚聲聞道,所以你要用大乘法為他們解說,而不要用小乘法來為他們解說,目的就是要引導他們走入大乘道中。所以菩薩三句不離本行,不管誰問什麼法,菩薩講的都是大乘道。假使有人提出來問:「我問的是阿羅漢如何實證啊!你為什麼跟我講大乘法?」菩薩會告訴他:「你只要好好學大乘法,將來就會有一個副產品,叫作阿羅漢果。」那對方當然會繼續提出疑問:「為什麼我修學大乘法就能證得阿羅漢果?」那你就有機會再為他說明:解脫果在菩薩道中是什麼樣的位階,是如何成就的。你也可以為他作一個比較:「如果不學大乘法,證得阿羅漢果,最多只是菩薩五十二個階位中的六住滿心位,你都還比不上人家沒有證阿羅漢果的明心菩薩。」這麼一說,他心中就開始對大乘道有了好樂之心了。當他對大乘法有好樂之心,你不就度一個人成為菩薩了嗎?只要度一個人發菩提心,你就勝過度一萬人證阿羅漢果;那你要用聲聞法答?還是用這個大乘法答他?(有人回答:大乘法。)對嘛!諸位都很有智慧。
所以阿羅漢雖然是人天應供,但是在菩薩道中不算什麼。因此決定不迴心的聲聞人,簡稱定性聲聞人,佛說這種人猶如焦芽敗種。他的佛菩提芽已經燒焦了,他的佛菩提種已經毀敗了,將來是不可能成佛的,因此叫作焦芽敗種。想想看,人天應供欸!結果在佛菩提道中被說為焦芽敗種。歷史上的焦芽敗種是哪些人?就是第一次五百結集的時候,那四十幾位的阿羅漢,以及其餘三果以下的聖者和凡夫們,那些人就是佛法中的焦芽敗種,因為他們決定不迴心。所以菩薩們聽完了那一些不迴心大乘,也未證得佛菩提果的阿羅漢與三果以下的聲聞人誦出大乘經的時候,幾乎要暈倒,當然要求他們修改經典內容,因為他們宣稱自己結集出來的經典叫作《阿含經》啊!
「阿含」的意思就是「成佛之道」,可是四大部《阿含經》中共有二千多部經典,裡面明明沒有成佛之道啊!但他們都不肯接受菩薩的請求,都不肯修改。菩薩們聽了知道大乘經典被結集成二乘法,於是所有迴心大乘的阿羅漢們,大家跟隨 文殊、維摩詰等菩薩們,當場要求結集四大部《阿含經》的聲聞人修改,但他們都不肯改,竟然還要繼續把那些經典叫作「阿含」,所以菩薩們只好當場放話:「吾等意欲結集。」是說「我們也要結集」。於是隨後就有七葉窟外的千人大結集,那規模加倍了,因為大乘經典的內容很廣大而且深遠,得要集合更多人才能結集出來。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聲聞人的心性,也可以知道聲聞法不等於佛法──《阿含經》的內容不是成佛之道。因此,在佛菩提中說那些定性聲聞,即使他們身為阿羅漢,是人天應供,佛法中依舊稱他們是焦芽敗種,不值得讚歎。
因此真正的菩薩遇到阿羅漢時都願意供養,是拿他們當福田來種,從他們身上獲得廣大的福德。菩薩是這樣看阿羅漢的:「你是阿羅漢,好極了!這個福田送上門來,我不種白不種。我就要種你這個福田,因為難得啊!人間很難得見到阿羅漢,我就是要種你這個福田,我就好好供養你。」那麼阿羅漢心中無所謂被種福田,因為他捨報時就一定入涅槃,不考慮未來世有沒有行道的廣大資糧。這是因為他「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已經沒有未來世了!所以他們也願意坦然受供。
但菩薩就因此找到好機會了,供養了阿羅漢,未來世的菩提資糧就更加廣大;因為種福田可以種到阿羅漢的身上,真的很難得。人間有幾個阿羅漢?現在人間連一個初果都還找不到呢!除非是在正覺同修會中。那麼在這件布施供養之中,菩薩本身叫作施主勝,因為菩薩從阿羅漢迴心過來以後,證量不下於阿羅漢──解脫道的證量不下於阿羅漢;至於佛菩提道中的證量就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的,所以叫作施者勝。然後菩薩用豐盛的飲食或生活用具來供養,這又叫作施物勝;而受供的是阿羅漢人天應供,那叫作福田勝;好啊!施者、施物、福田三者俱勝,那你說,菩薩未來世的福德到底有多廣大呢?真是不得了啊!所以菩薩看見阿羅漢的時候,心裡面雖然想著:「啊!這是個聲聞人!」可是心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就種你這個福田。」菩薩是這樣想的,所以菩薩不會對阿羅漢起「怨嫌之心」,一定會把握機會種這個福田。你們如果讀過《優婆塞戒經》,談到布施中的種種因與果的差別,你們就會知道菩薩這樣作,才是真有智慧!
那麼從這裡就看得出來,菩薩打心眼裡就瞧不起阿羅漢;雖然依舊恭敬他們,可是心中瞧不起,因為他們的佛菩提芽已經焦了、敗了。所以寧可用大乘法為任何人解說,即使對方所問的是小乘法,也用大乘法來解答他的疑問,讓他對大乘法生起欣樂之心;當他愛樂──喜歡佛菩提道的時候,你就是度了一個菩薩發菩提心了,那你就獲得超過度一萬人乃至更多人成阿羅漢的功德。所以,咱們正覺同修會弘法,只要度得一個人住在同修會裡面發菩提心,永遠不離開,就勝過度很多很多人成阿羅漢。假使你在同修會裡面當親教師,就算你那個班最小,只有三十個人好了,這三十個發菩提心的菩薩等於多少阿羅漢?
度三十個阿羅漢的功德,你算算看啊!可是度這三十個人發菩提心,超過度三十萬人或更多人成阿羅漢;這個算盤要會打,這個算盤要時時刻刻揹在背上,千萬別丟了。所以說,度菩薩不容易,但是我們要設法去度。你度一萬個阿羅漢,那一萬人是因為你而變成阿羅漢,可是他們捨報後哪裡去了?都入無餘涅槃。當這一萬個阿羅漢死後都入無餘涅槃去,你來世還有弟子嗎?一世又一世都如此度人,那你還能成什麼佛?因為下一世再度一萬個人成阿羅漢,他們死後又都入涅槃去了,那你都在作白工欸!全都是白作工了!所以不要度阿羅漢。
你如果要度他們成為阿羅漢,一定要先激發他們生起菩薩性,然後再讓他們去證三果,到此就好了,不要讓他們想要去證第四果,免得到時候也許心癢:「欸……我還是入涅槃算了!」他這麼一念心動呢,捨報時入涅槃去了,你又損失了一分佛土啦!本來這個佛土,在將來、在未來世是可以很好用的,可以幫你作很多利樂眾生的大事業,結果你讓他入了無餘涅槃,這不是大損失嗎?這樣說,諸位就懂其中的道理了!現在知道我說為什麼不要度一萬個人成為阿羅漢,寧可度一個人發菩提心:沒有悟都沒關係,就是不要度一萬個人成阿羅漢。
那你從這個立場去看,那一些寺院裡面,或者那些弘法的在家居士們,他們度一些人,雖然只有二、三十個人,五、六十個人,或一、兩百個人,都沒有斷三結,但是都在修凡夫位的菩薩法,依舊遠比你度一萬個人成阿羅漢還要好,因為至少那一些弟子們都是菩薩。那麼以這樣來看,你就不會再去羨慕說:「在南洋,那一些人度了好多弟子。」他們不管度了多少弟子,都遠不如大乘法中的法師們度一個比丘、度一個比丘尼,因為這一個就抵得上一萬個以上的阿羅漢;可是他們卻連一個初果人都沒有,所以不論是斯里蘭卡,或者泰國、緬甸,如果他們有人在弘揚聲聞法,座下出家眾有五十萬人,你也不必看重他;因為不如我們台灣或者大陸隨便哪個菩薩道場座下只有三個比丘、四個比丘尼,都遠勝過他們五十萬人。
那麼由這裡你就知道,為什麼 佛陀交代說:「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目的是什麼?就是「令得一切種智。」就是要他們將來可以成佛,這就是 佛陀對眾生利益的所在。你們很多人知道我討厭聲聞人,因為事實上就是這樣。聲聞人的本質我看穿了,那條路我也走過了;我在佛世已經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了,但我還是離開了那一條路,走上佛菩提道,都不猶豫。所以聲聞人那一些東西,我還不知道嗎?早都知道!但是不羨慕,一點都不羨慕。可就是有一些習氣,因為你如果以前走過聲聞道,具足修證以後,當然知道他們的習氣還會存在,那個習氣是什麼呢?就是不貪名聞利養。
老實說,我這一世有生以來,從小就是胸無大志,只喜歡方外之術,所以接觸到佛法以前,對那些修丹、練氣、拳術等等,我從小都很有興趣;但是提到賺錢呢,我沒有興趣。以前讀高中的時候我是怎麼想的?我當時想:「我這個人生來無路用」,當然也因為從小被哥哥敲腦袋說:「你這麼笨!」而在事實上我也真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用處,我只有一個想法說:「這一生設法弄一個四公尺見方的小磚房,」四公尺見方不大嘛!我如果很大步來跨一步,就等於一公尺,長寬各都大跨四步,四乘四就是四平方米;「就只要這樣一個小磚房,我一生就這樣住下來啦!如果有人生病了,我可以治他的話,就免費幫他醫治。」因為我學會了針灸,我可以幫他灸一灸、針一針,由著人家隨意給錢或不給錢都行,我就這樣子過一生也就算了。
我讀高中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真的是胸無大志呵!人家都發願說「我要當工程師、我要當總統、我要當畫家、我要當老師」等等。但我胸無大志,本來就想獨自一個人把這一生混過就算了,沒想到後來老爸逼著說:「不行!你得給我成家。」所以我成家的過程也是很有趣的,講起來真的是……,諸位會覺得很好笑:怎麼有人是這樣成家的!但這個跟法義無關,今天就不談它啦!(大眾大笑…)
不過,這表示什麼,表示我沒有貪求什麼。我就希望這樣子平平淡淡過一生就好。所以,說到當法主,我也沒有那個意願;我這一世出來弘法,一直是客座講席的心態,我是隨時準備要交棒退休下來的;因為對於當法主這件事,覺得沒有喜樂,我沒有這個興趣,從來不想當領頭。可是後來被時勢所逼,今天只好繼續坐在這裡。老實說,坐這個位置並不舒服,從表相上看起來好像很風光的樣子,其實坐這個位置不舒服,可是我今天不得不坐。這就是說,往世那個習氣種子還會存在啊!因為你對世間法沒有什麼欲求,所以,可以賺錢而不賺;學佛以後,卻弄了個正覺同修會,只懂得付出而不懂得獲取什麼。不久又聽大家建議,開個正智出版社賺錢了,沒想到賺來的錢也不要,就是拿來利樂眾生,對錢財沒有欲望;連望都沒有,就別說是欲了,對於錢財生欲的希望都不曾存在過。
然後常常心裡面打妄想說:「這一世好好把正覺的制度建立起來,把深妙法好好地傳給大家,讓大家證量都很好,我下輩子大概就可以不必出來弘法,可以躲在山裡面『翹腳捻嘴鬚』(台語)。」(眾笑…)可是 佛說:「不行!」既然 佛都說不行了,那我就不行,就只好繼續幹下去!也只好這樣,不然能怎麼辦?佛說的算數,我心中想的不算數;只要 佛陀說了,我就去作,我不會有第二個想法。這些習性一直都會存在,所以常常會想:「啊!歸隱山林有多好!」可是 佛大概看到說:你這個人不能躲在山裡面,還要好好繼續作事。所以就只好繼續作啦!如今就滅了退隱歸鄉的念頭了。
本來這個弘法度眾的事,往世是已經發過的願,也應該繼續作,但是我為什麼會有退隱的念頭?而那個念頭始終不曾消失,至今一直都不曾消失。於是就去山裡面買個房子住,我現在終於住在山林裡面了,可是卻比住在城市裡面的人還要忙,這又是為了什麼?也就是說,你將來度人的時候,只要幫他們證三果就好,千萬不要幫他們證得四果,否則他們愛樂涅槃的種子存在,雖然再起一分思惑來潤未來世生,繼續行菩薩道,可是弘法時就不會積極。我出來弘法二十年,一直都不積極,只是因為大家拉著我不放,我又不是無情的人,就這樣繼續說法直到今天。
我弘法二十年來,從來就是像姜太公釣魚一樣:直鉤釣鯉。人家魚鉤是彎的,但姜太公的魚鉤是直的,而且沒有餌,並且還離水三寸。姜太公就這樣,願者上鉤:「你願意上鉤讓我吃,那你就咬著不要放。」就這樣被拉上來,故事裡說,真的有魚願意這樣啊!因為有的魚聰明,有因緣,也許是什麼仙、什麼神告訴牠:「你讓姜太公吃了,死後可以脫離魚道啊!不必再作水生動物啦!」所以有的魚願意被吃啊!那我出來弘法時一直就是像這樣:你們願意被我吃,就咬著不放!(眾笑…)我也是直鉤釣鯉,離水三寸啊!所以一向是來者不拒,去者我也不追;想要請長假也可以,但我隨時都歡迎大家回來。我一向就是這樣子。所以你們將來度眾生,千萬別幫弟子證四果,不然他就會有一點消極;得要時勢逼著他,他才終於不得不當起法主,否則他是不會當的,那麼正法的推廣就會很緩慢,規模也很小,然後就會被相似像法淹沒掉。
那麼我是六、七年前看到說:「走到這個地步,我想要放手,好像放不了手了!」因為我怕這一放手就四分五裂了,大家都很擔心!正法的未來可能就沒寄望了。本來我是打算十年前要歸隱山林,已經預定在二○○一年要退下來了,結果沒辦法,親教師會議時大家一致否決了。那,既然要繼續作下去,不然就轟轟烈烈把它作好;所以我才擬訂了計畫:以二十年為凝聚期,二十年到了就是轉入推廣期。所以去年就是正式進入推廣期,時勢也是這麼恰好,正好就是達賴喇嘛剛好來台灣,我們就正式進入推廣期,一面廣泛破斥達賴的密宗,另一面開始推廣八識論正法。
但是我那個隱退山林的習氣還是在啊!心裡面想說:「好好把正法推廣,令正法根基穩固了,我下輩子就可以歸隱山林,不必出世當法主。」還在想著下輩子欸!這就是習氣啊!也就是心中沒有貪求。往世就只怕一件東西,那個東西叫作缽袋子,也就是裝佛缽的那個袋子,好怕那個東西。你如果拿到了歷代傳下來的佛缽,那你要幹什麼?得要領眾弘法呀!領眾弘法真的很辛苦,當首座可就最輕鬆了,只負責說法,其他什麼事都不必理會。說法是很快樂的事啊!當法主卻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你們以後度弟子不要幫他們證四果,他們就會喜歡出來當法主,你就讓他們去當啊!譬如需要廣泛出去傳法的時候,就吩咐說:「你往東方去當法主,你往西方去當法主,你往南方、你往北方。」然後你坐鎮於中土,只出一張嘴說法就好了!
所以幫弟子四眾發起菩薩性才是最重要的,幫人家證阿羅漢的事都不重要。因為當他們證了阿羅漢以後,如果不肯迴心佛菩提,那你就失掉這個弟子了,你未來世成佛時就少了一分佛土。所以,幫弟子證阿羅漢果不值得慶慰,幫弟子明心,生生世世不入無餘涅槃,永劫修菩薩道,才是你們應該作的事。所以你要去幫助弟子們未來證得一切種智,因此不是開悟就沒事了,幫他們悟了以後,你還要傳授他們一切種智,讓他們在將來可以分證一切種智,就能使他們未來世一個一個都能入地,乃至將來他們都可以成佛。當他們有人成佛的時候,你早就已經成佛了,不是嗎?這就是你身為一個講《法華經》的人,應該要認知的大前提。所以有時候電視報導說南洋哪個寺院香火鼎盛,信徒有多少,我一點點都不羨慕,因為我們會裡面隨便哪一個人就抵得過他們那些人了!那我們現在會裡面有這麼多人,他們拿什麼來比?對不對?你們每一個人都抵得過南洋的一萬個阿羅漢,不只是抵得過,還勝過很多喔!所以你們都別小看自己,更何況南洋現在連初果人都沒有,就別說是阿羅漢了。這就是說,當你對佛門內的佛弟子演述《妙法蓮華經》時,你得要有一些分寸,這就是你應該遵守的第二個「安樂法」,否則你講《法華經》時不會平順,會常常出事情。
這個第二法就是「安樂行」,這第二個「安樂行」就是說,不樂去尋找或者去演述別人的身口意行的過失,或是說哪一部經典不圓滿等等。也不要去輕慢其餘的法師們,也就是對演述正法的法師(不是演述相似像法的法師們,例如以六識論來取代八識論正法的人,那都叫作相似像法),對於演述正法的法師們所說的法義,不要加上負面的評論。也不要說別人有什麼好惡、長短,就是不說他們身口意行方面的過失。若是對於聲聞人,雖然你不把他們看在眼裡,因為聲聞人不值得讚歎;但是也用不著當眾指名道姓說他們是聲聞人,說他們有什麼過失。
也不必因為他們之中有的人是阿羅漢,就稱其名稱而讚歎他;雖然如此,也不對他們生起「怨嫌之心」,因為你必須留著一分餘地,讓他將來可能迴心成為菩薩,這個餘地要預先幫他們留著。假使你一直讚歎,或者一直嫌他們不好,這兩者都會使他們未來不想迴心大乘,所以你要先預留這個餘地給他們。如果能夠這樣善修這個「安樂行」,聽法者就不會覺得你每一次說法都違逆他。說法時,不管有誰提出質難或是質問,你都要用大乘法來回答他們,引導他們往大乘法的方向前進。
這第二個安樂行,好像就是不許批評別人?可是我還要說明的是,我在目前也不想要破斥外道,為什麼不破斥呢?因為現在的時空背景是要講求宗教和諧,我如果一天到晚指著道教罵:「你們道教不究竟,只不過是欲界境界,如何、如何、如何。」那道教信徒一聽到佛教時會怎樣想?一定是反感與抵制。那如果你一天到晚說:「你們一神教如何如何、如何如何。」那一神教會不會跟你對立?會!當你這樣作的時候,得罪了所有外道,有無量無邊的外道來跟你找麻煩時,你還能安定佛教內部嗎?那時佛教自己內部的無量無邊問題,你還有時間去解決嗎?你沒時間了!
現前看見的問題是:佛教內部弊端無量無邊。你必須要先解決這個問題,何苦去招惹那些外道?眼前佛門裡面的相似像法等外道,以及外道法滲透進入佛門的事情很多,你應該要先處理。就像儒家說的「事有輕重緩急」,你要有智慧去衡量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什麼事情次要;什麼事情是需要馬上處理,什麼事情是可以等未來慢慢再來作。這輕重緩急,你得要先衡量。
所以我不破其他宗教外道,目前我只破佛門內的常見外道等,為什麼要這樣作呢?除了表面上,在現在這個開放時代、多元化社會講的宗教和諧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說,你先要把佛門裡面的腐敗狀況消除掉,讓佛教的了義正法可以永續傳承,要先把了義正法的勢力不斷地擴大,深植於人心,使相似像法的勢力隨著縮小,佛教的復興就可以漸漸成功。那些外道們又沒有自稱他們是佛教,既沒有冒充是佛教,何苦去破斥他們?他們很清楚宣稱說:「我是基督教,我是天主教,我是道教,我是回教。」大家都可以自由選擇,不必強迫別人一定要信佛教。
可是如果有外道自稱是佛教,然而他們的本質卻裡外都是外道,那我就要處理他們,不管那個外道勢力有多大。如果有外道自稱他們也已證得佛法,可是他們那個佛法是錯誤的,對於那個外道,我就要處理他,我不管他勢力多大。我這個人雖然生來胸無大志,可是我有一個長處,就是不怕死,我只講道理: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他們不能拿仿冒品來說是真品,又來否定真品、壓制真品。所以,如果外道冒充是佛教,我發現他們確實不是佛教,卻拿著佛教的幌子一天到晚給佛教惹麻煩,那我就必須要處理他,所以我主動處理的外道就是密宗。
我是主動去處理密宗,他們並沒有招惹過我。往世的不談,因為往世的帳算不清,那個帳真的太大了,他們也還不清。我只說他們現在是在破壞佛法。其他的外道沒有來破壞佛法,他們明確宣稱說:「我是回教,我是基督教,我是天主教。」那麼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如果他們有一天宣稱說他們的上帝是有開悟的、是有親證佛法的,那我就要處理他們了。或者說,一神教徒老是在事相上抵制正覺同修會,弄到我覺得煩了,我就會開始破斥他們。因為他們來招惹我呀!我本來是一潭清水,你弄了些鹼啦、又是塑化劑(大眾笑…)(編案:此時台灣正好查到很多食品中被惡心商人加入塑化劑,成為社會大事件),來抹我的臉,我受不了呀!那我當然要處理。他們不要來染污我們佛教,大家便相安無事。如果他們是仿冒的假佛教,混入佛門染污了佛教,我當然要取締他們。
所以對外道,如果他們虛妄地說他們最究竟,那我就要辨正一下:誰才是最究竟。如果他們不說比佛教究竟,我們就不跟著談,我們不主動招惹他們,我們會尊重他們,這就是我的原則。所以,不來招惹我,我就不會破他們;可是一神教若是有誰要來招惹正法道場,我總有一天就要破斥他們,讓他們無法回應,這就是我的立場與習慣。
書籍介紹
經文:【「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接下來說「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菩薩演述《法華經》時,善於修習這種安樂心的緣故,所以不管誰來聽《法華經》,菩薩都不會故意去違逆對方的好惡,也就是不要讓聽經者生起煩惱。但這是在講什麼道理?對於來學法的人(不是對於破法者,這個分際要弄清楚,不然就變迂腐,成為拘泥於文字的表相了),要使他們覺得心安、覺得自在,才會想要追隨你修學;然後當學法者「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
商品資料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04-01ISBN/ISSN:978986937256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3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