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正原
定價:NT$ 950
優惠價:9 折,NT$ 855
已售完,補貨中
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消失的河流》紀錄了阿美族從都市回到原鄉的人生旅程,紀實攝影師莊正原1994年開始紀錄新店秀朗橋下溪園路部落阿美族人的生活。拍攝期間目睹部落因颱風被淹沒的溪邊田地與工寮,也有發生火警時,族人的張皇失措!
雖然都市阿美族的適應力極強,但他們居住環境的惡劣卻是事實。對阿美族人來說,有種種因素必須離鄉背井到環境差異極大的台北工作,但對故鄉的感情卻依然十分濃厚,即使台北的小部落沒有玉里故鄉遼闊,卻依然盡力以故鄉的方式生活。
1995年部落部落即將拆除之際,濕雨的天氣,在陰暗的高架橋下,讓人不免要為他們禱告,為何族人只能在都市邊緣求生存,永遠要活在高架橋下的陰影之中。
數年之後,三鶯橋下的部落又再度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木造的房子被怪手拆了,緊跟著又建,建好的房子隨時會再次拆除。或許對都市人來說,很難理解原住民為何要住在溪邊惡劣的環境,但從秀朗橋移居到樹林的阿美族人的言語中就能明白,他們說在大漢溪旁有許多天然野菜可吃,平地人不會來爭,如果不帶孩子去體驗,年輕族人將忘記阿美族的生活(文化)傳統。
2011年秀朗橋下的都市部落早已銷聲匿跡,有些阿美族人離鄉背井又無法適應國宅生活而決定回到故鄉。在玉里原鄉,許多曾在都市部落生活的阿美族朋友看見正在拍照的我,都驚喜的流下眼淚!──這些影像紀錄阿美族人多年從都市邊緣回到原鄉的深刻里程。
作者簡介:
莊正原
世新大學平傳系攝影組碩士
台北攝影節報導攝影組首獎
金鼎獎最佳雜誌攝影獎
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攝影調查創作
山西平遙‧北京‧上海國際攝影節參展
世新大學兼任攝影講師,文山社大攝影講師
大地地理雜誌攝影主任,TOGO旅遊雜誌攝影主任
天下雜誌資深攝影,TVBS週刊攝影記者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家
很榮幸可以為莊正原老師的《消失的河流》攝影集寫推薦,見證他20年來對於都市原住民議題的關心和紀錄。
我對於莊老師的認識,更多來自他的家人,和他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民俗收藏品。他不只是在紀錄,他用攝影寫人生,也創造自己的生活。在他家,連廁所都掛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創造出一種非常奇特的溫暖氛圍。照片就像味道、燈光一樣,神奇轉換空間的意義,不可思議。
小時候,有一位攝影師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想什麼,才看得到什麼」。透過鏡頭、影像、攝影師的思維,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攝影師創造出來的世界。
《消失的河流》,安靜地流過這個城市,緩緩地流進人們的家裡,從花蓮玉里、到台北大城五光十色的邊緣,也流到每個山之子的家裡。這群人,帶著簡單的行囊,在河岸建起另一個家,重新安頓自己。河流就像臍帶一樣,帶給子民們養分,包圍著子民,餵養著每一個漂泊的生命和靈魂。
河流也靜靜的流過,承載著這個時代的進步、繁華,帶給人們現代化的生活。河流,也無可拒絕的接受遺棄、污染,還有各式各樣的離別。
河流,帶來新的生命,新的靈魂誕生,同時帶來喜悅和希望。
《消失的河流》,靜靜的看著這一切,20年的光陰轉化成底片、數位檔案,又一件件的輸出在您眼前。那是攝影師的眼睛,也是獨特的靈魂所見證之事物。
河流給予所有,也會帶走一切。《消失的河流》看著這一切,讓原民的漂泊靈魂,在眼前流過,也一一安頓。
靈魂的河流,沒有消失,依然靜靜的撫慰人們,繼續帶來悲傷,還有盼望。
吳宗昇
輔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推薦序
順流、回流
這是一本有關於「都市原住民」來到異地生活、再度回到原鄉生活的攝影集。
就民族學上來說,並沒有「都市原住民」這一個族群,所謂都市原住民,係指「到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因此,他可能是泰雅族人、太魯閣族人、邵族人,也可能是排灣族人,而這本攝影集所記錄的,是由東部移居至台北新店溪的阿美族人。
過去千百年來,原住民(包括阿美族人)在其傳統領域,過著農耕、狩獵、採集的傳統生活,很少原住民需要離開部落,因為在其原生部落裡,他們有充足的土地、充足的獵場與漁場,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取所需。雖然以前的原住民過的並不「富裕」,但沒有人會因為餓肚子而必須離開原鄉。
是什麼原因,導致原住民自1960年代開始,陸陸續續離開原鄉,到都市謀生?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土地流失」。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被日本統治者,透過武力及行政手段,全數「變成」國有土地。為「保障」原住民生計,日本政府將其中較無經濟利用價值的少數土地劃設為「蕃人所要地」(現在的「原住民保留地」)。蕃人所要地的土地面積,雖較其傳統領域少很多,但因當時原住民人數少,而日本人亦允許原住民上山打獵,因此,原住民勉強繼續在原鄉生活。
然而,日治時期,居住在「平地行政區」的阿美族並沒有「原住民保留地」。因此,當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開放蕃人(原住民)移動後,為了生活,阿美族人遂漸漸地移至都市生活。由於教育程度較低,這些早期移居至都市的原住民,只能從事專業度低、勞力密集度高、高危險性的工作,諸如:板模工、建築工(以及遠洋漁業)。也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沒有辦法給予任何經濟上的幫助,他們只能選擇住在工地的工寮,或是由族人自行搭建的「違章建築」裡。這一本攝影集裡所敘述的主人翁,就是一群住在新店秀朗橋下「違章建築」裡的阿美族人。
在一個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對原住民充滿歧視的地方工作,是一件極度辛苦/痛苦的事,但是靠著在都市邊緣維持原鄉的生活方式(例如:河邊捕漁、耕種、夜晚唱歌烤肉),還可以勉強支撐著他們。然而,當這樣的生活方式再度被剝奪時,原住民只能選擇適應新環境,或者再度回到原鄉。回到家鄉,生活雖然更辛苦,但或許會比較快樂吧!
這本《消失的河流》攝影集,清楚地呈現都市原住民生活的點點滴滴。
鄭川如
太魯閣族
原住民法律政策專家
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7折 | 2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莊正原
優惠價: 9 折, NT$ 855 NT$ 950
已售完,補貨中
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消失的河流》紀錄了阿美族從都市回到原鄉的人生旅程,紀實攝影師莊正原1994年開始紀錄新店秀朗橋下溪園路部落阿美族人的生活。拍攝期間目睹部落因颱風被淹沒的溪邊田地與工寮,也有發生火警時,族人的張皇失措!
雖然都市阿美族的適應力極強,但他們居住環境的惡劣卻是事實。對阿美族人來說,有種種因素必須離鄉背井到環境差異極大的台北工作,但對故鄉的感情卻依然十分濃厚,即使台北的小部落沒有玉里故鄉遼闊,卻依然盡力以故鄉的方式生活。
1995年部落部落即將拆除之際,濕雨的天氣,在陰暗的高架橋下,讓人不免要為他們禱告,為何族人只能在都市邊緣求生存,永遠要活在高架橋下的陰影之中。
數年之後,三鶯橋下的部落又再度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木造的房子被怪手拆了,緊跟著又建,建好的房子隨時會再次拆除。或許對都市人來說,很難理解原住民為何要住在溪邊惡劣的環境,但從秀朗橋移居到樹林的阿美族人的言語中就能明白,他們說在大漢溪旁有許多天然野菜可吃,平地人不會來爭,如果不帶孩子去體驗,年輕族人將忘記阿美族的生活(文化)傳統。
2011年秀朗橋下的都市部落早已銷聲匿跡,有些阿美族人離鄉背井又無法適應國宅生活而決定回到故鄉。在玉里原鄉,許多曾在都市部落生活的阿美族朋友看見正在拍照的我,都驚喜的流下眼淚!──這些影像紀錄阿美族人多年從都市邊緣回到原鄉的深刻里程。
作者簡介:
莊正原
世新大學平傳系攝影組碩士
台北攝影節報導攝影組首獎
金鼎獎最佳雜誌攝影獎
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攝影調查創作
山西平遙‧北京‧上海國際攝影節參展
世新大學兼任攝影講師,文山社大攝影講師
大地地理雜誌攝影主任,TOGO旅遊雜誌攝影主任
天下雜誌資深攝影,TVBS週刊攝影記者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家
很榮幸可以為莊正原老師的《消失的河流》攝影集寫推薦,見證他20年來對於都市原住民議題的關心和紀錄。
我對於莊老師的認識,更多來自他的家人,和他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民俗收藏品。他不只是在紀錄,他用攝影寫人生,也創造自己的生活。在他家,連廁所都掛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創造出一種非常奇特的溫暖氛圍。照片就像味道、燈光一樣,神奇轉換空間的意義,不可思議。
小時候,有一位攝影師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想什麼,才看得到什麼」。透過鏡頭、影像、攝影師的思維,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攝影師創造出來的世界。
《消失的河流》,安靜地流過這個城市,緩緩地流進人們的家裡,從花蓮玉里、到台北大城五光十色的邊緣,也流到每個山之子的家裡。這群人,帶著簡單的行囊,在河岸建起另一個家,重新安頓自己。河流就像臍帶一樣,帶給子民們養分,包圍著子民,餵養著每一個漂泊的生命和靈魂。
河流也靜靜的流過,承載著這個時代的進步、繁華,帶給人們現代化的生活。河流,也無可拒絕的接受遺棄、污染,還有各式各樣的離別。
河流,帶來新的生命,新的靈魂誕生,同時帶來喜悅和希望。
《消失的河流》,靜靜的看著這一切,20年的光陰轉化成底片、數位檔案,又一件件的輸出在您眼前。那是攝影師的眼睛,也是獨特的靈魂所見證之事物。
河流給予所有,也會帶走一切。《消失的河流》看著這一切,讓原民的漂泊靈魂,在眼前流過,也一一安頓。
靈魂的河流,沒有消失,依然靜靜的撫慰人們,繼續帶來悲傷,還有盼望。
吳宗昇
輔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推薦序
順流、回流
這是一本有關於「都市原住民」來到異地生活、再度回到原鄉生活的攝影集。
就民族學上來說,並沒有「都市原住民」這一個族群,所謂都市原住民,係指「到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因此,他可能是泰雅族人、太魯閣族人、邵族人,也可能是排灣族人,而這本攝影集所記錄的,是由東部移居至台北新店溪的阿美族人。
過去千百年來,原住民(包括阿美族人)在其傳統領域,過著農耕、狩獵、採集的傳統生活,很少原住民需要離開部落,因為在其原生部落裡,他們有充足的土地、充足的獵場與漁場,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取所需。雖然以前的原住民過的並不「富裕」,但沒有人會因為餓肚子而必須離開原鄉。
是什麼原因,導致原住民自1960年代開始,陸陸續續離開原鄉,到都市謀生?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土地流失」。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被日本統治者,透過武力及行政手段,全數「變成」國有土地。為「保障」原住民生計,日本政府將其中較無經濟利用價值的少數土地劃設為「蕃人所要地」(現在的「原住民保留地」)。蕃人所要地的土地面積,雖較其傳統領域少很多,但因當時原住民人數少,而日本人亦允許原住民上山打獵,因此,原住民勉強繼續在原鄉生活。
然而,日治時期,居住在「平地行政區」的阿美族並沒有「原住民保留地」。因此,當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開放蕃人(原住民)移動後,為了生活,阿美族人遂漸漸地移至都市生活。由於教育程度較低,這些早期移居至都市的原住民,只能從事專業度低、勞力密集度高、高危險性的工作,諸如:板模工、建築工(以及遠洋漁業)。也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沒有辦法給予任何經濟上的幫助,他們只能選擇住在工地的工寮,或是由族人自行搭建的「違章建築」裡。這一本攝影集裡所敘述的主人翁,就是一群住在新店秀朗橋下「違章建築」裡的阿美族人。
在一個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對原住民充滿歧視的地方工作,是一件極度辛苦/痛苦的事,但是靠著在都市邊緣維持原鄉的生活方式(例如:河邊捕漁、耕種、夜晚唱歌烤肉),還可以勉強支撐著他們。然而,當這樣的生活方式再度被剝奪時,原住民只能選擇適應新環境,或者再度回到原鄉。回到家鄉,生活雖然更辛苦,但或許會比較快樂吧!
這本《消失的河流》攝影集,清楚地呈現都市原住民生活的點點滴滴。
鄭川如
太魯閣族
原住民法律政策專家
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7折 | 2 |
8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