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福寧
定價:NT$ 680
優惠價:88 折,NT$ 59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探討在古代希臘傳統中,人學相關的問題 ──「人是什麼?」
人是其可見的身體,或還有什麼生命元素,使得身體之所以是活著。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開始,古希臘人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就是人。人所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人又該如何定位?世界與人因而成了哲學探討的兩大主題。
當聚焦、關懷回到人的本身時,與人有關的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body)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生物學、形上學乃至認識論推衍生命意義之所在,都不能捨靈魂而不論。
人的生命僅限在時間內,或還有永恆的面向?人除了生理生命,是否還有倫理、道德和宗教生命?人的自我完滿和完美在時間中達成,或是超越時間有永恆的生命?針對這類問題,作者丁福寧在《古希臘的人學》採取史的角度從荷馬史詩中流露出的人之概念,及其後哲學理性思辨時期,藉著對一切起源或原理的探討,領悟到人在其身體之外,靈魂是人的生命原理。哲學家對原理和生命概念的詮釋均不同,連帶對「人是什麼?」這最基本問題的詮釋也不同。亞理斯多德的全人概念,及其後的基督宗教思想,共同奠定了西方人學的基礎。
本書《古希臘的人學》主要研究,古代希臘人不僅關心人在這世界中的生活,如何渡合乎倫理、道德的生活。希臘人肯定人在身體死亡後,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人死亡後的生命是以他在這世界中的生活作為衡量,人的理想是相似神。人的身體屬於會毀滅的世界,理性則屬於神聖、不朽的世界。靈魂不朽不只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從理性的形上本性論證靈魂不朽。從某種角度而言,到了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所建立的人學不是封閉在時間、空間的人學體系,而是向著永恆、無限開放的人學體系。這種人學思想奠定往後所有世紀哲學家人學反省的典範。
延伸閱讀:
《泰鄂提得斯》
《個體論》
《道德底形上學》
作者簡介:
丁福寧
1949年出生,湖北人。1978年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分別於1983和1988年取得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1992至1994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1994年至2014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現為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有:Wittgenstein’s Descriptive Method(1989);The Mutual Influences and Polemics between Russell and Wittgenstein(1997);《類比與家族類似性》(2003);《語言、存有與形上學》(2006);《多瑪斯形上學》(2007)等。著作涵蓋當代語言哲學、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主要研究領域在知識論、形上學、人學和宗教哲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節錄)
在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上,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和有關人的探討為兩個主要的課題。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是要探討它的起源、原因或原理,及最終要回歸的。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就是有關這世界最終的統一原理,或第一原因、原理的探討。在古代希臘,哲學家從現象的多之中尋找最終的一。這種探討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探討的典範。由泰勒士開啟的哲學探討稱為宇宙論(cosmology),亞理斯多德以物理學(physics)和形上學來稱之。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使得人具有有關世界如何的知識(epistémé),對認識過程或途徑的探討即知識論(epistemology)。雖然自近代時期以降,哲學家關心的不再是原因或原理,而是從具體的實在究竟是什麼作為探討的對象。哲學家開始問:人作為認知主體如何認識這物理世界,及有否有關這世界的確切知識。近代時期的哲學家將哲學探討關懷的重點放在知識論,除了關懷認識的途徑之外,同時關懷知識的有效性或確切性(certainty)。
在古代希臘人的宇宙觀中,宇宙是由神、人和自然(phusis)共同組成。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是有關神聖原理的探討。當代哲學家稱早期希臘哲學家為神學家。換言之,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最終找到的是神。神是一切的起源,這世界由原初的混沌轉變為有秩序、和諧和美的宇宙來自於神,哲學家在探討這世界的起源時,清楚地意識到有關人的探討不同於對物理世界的探討。有關物理世界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人。但在探討人時必然是從人面對著神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是在人的本性或本質的探討。從經驗的觀察,人有一身體,在探討人的本性或本質時,人是否就只要肯定身體,和它所有肢體、各個器官,就足以說明人究竟如何。
在古代希臘,自荷馬時期即意識到人有身體(σωμα, soma),有不同的器官、肢體,雖然此時期的希臘人還沒有完整的身體概念,因著人所有活動都是藉由身體、各肢體和器官來達成,他們看人的時候,就從人的身體來看人,人就是他的身體。唯希臘人亦意識到身體本身不足以解釋人的生命;人活著的事實。人之所以活著,身體有生命,乃因身體有著氣息(breath),或稱靈魂氣(breath-psyché),或者稱靈魂(ψυχή, psyché)。雖然這時期的希臘人亦沒有完整的靈魂概念,對靈魂的理解僅止於靈魂氣概念,靈魂在活著的人身上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靈魂的唯一作用即它的臨在身體活著。此時期的靈魂概念可以說是某種生命原理,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故身體本身不足以說明它活著的事實,在身體有靈魂的時候,它活著。當靈魂永久地離開身體,身體死亡。身體不再有任何活動,一切都在靜止中。身體(soma)一詞原用在不再有生命的身體,亦即軀體。在身體死亡後,靈魂進到冥府,如同人的陰影,不再有生氣和精力,靈魂可以說不再是我的我。此外,人還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內在的心理活動。詩人以相當豐富的詞彙來描寫這些內在的心理活動或作用。
從哲學理性思辨時期開始,在哲學家探討世界的起源、它的原因或原理時,雖然人為這世界的一分子,人的原因或原理不同於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哲學家將靈魂視為人的原因或原理。人開始成為自己探討的對象,這是有關靈魂的探討,即是所謂的靈魂論(psychology)。鑒於靈魂是生命原理,雖然在不同哲學家思想中的靈魂和生命概念很不同。生命的概念從初期運動的意義來理解,直到亞理斯多德方從生物學的生命概念來理解生命。靈魂概念從神話時期單純的靈魂氣概念進展到主宰和統治身體的生命原理、理性和道德的原理、形上的原理及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這是為什麼有關人本性的探討是靈魂論的探討。
有關靈魂論的探討,還有一重要關鍵思想,即在靈魂內有理性。人之所以具有認識、理解的能力來自理性。蘇格拉底在這一立場上肯定人是一理性的主體。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均將靈魂內的理性視為在人內最崇高的,它具有神聖的起源。希臘人因著東方奧而菲主義的影響將人二分,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及柏拉圖都將靈魂視為真正的人,人即是他的靈魂。亞理斯多德方肯定人是由靈魂與身體組合的完整的人。唯有關人的探討,他是在《論靈魂》一書中從人在不同層次可以有的生命活動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在這時期不稱為人學(anthropology),乃因靈魂被視為生命的原理,靈魂統一起身體,它是身體之所以有生命的原理。
當哲學家從理性思辨的角度,不再從傳統的神話來看人時,西元前六世紀開啟了西方傳統的人學或靈魂論的探討。人作為一有生命的存有,在人所有的各種特性上最為顯著的,也是人與其他有生命存有不同所在,即在於人能探討他自己,人可以嘗試詮釋他的原理、本性究竟如何,他與其他人,及他與世界的關係究竟如何。人逐漸的看到他在整個宇宙中的角色,他要探討他自己,他的各種層次的生命活動,無論是生理層次,或心理(psychological),或理性(mental)層次的生命活動。
在古代希臘,雖然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有關人的探討,值得注意的,即哲學家在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上,一方面將原理與靈魂等同。先蘇時期的哲學家從運動的意義理解生命,這世界在不斷地運動中,這世界是個有生命的整體,這世界充滿了靈魂。另方面,有關人的探討必定是建立在宇宙論或形上學上。換言之,人學或靈魂論是建立在宇宙論(物理學)和形上學上。這種人學探討的特性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兩位的思想體系中更為明顯。自西元前六世紀開始的哲學理性思辨,哲學家逐漸的以靈魂一詞統一起人可以有的各種心理、生理的活動。靈魂固有的思想作用則稱為理性(nous)的活動。soma一詞不再指亡者的軀體,而是指整個人的身體。
正如對物理世界統一原理的探討,古代希臘哲學家在有關人的探討上從探討生命的統一原理開始。唯受到東方奧而非主義的靈魂─身體的二元論影響,哲學家強調人的二元,不再如同探討物理世界的統一性。這種二元的探討來自於宗教經驗,非在哲學基礎上的探討。人的靈魂不同於身體,靈魂相對於身體,它統治身體,身體非建構人的因素。反之,身體是靈魂在這世界暫時寄居之處,它是靈魂的墳墓或監牢。奧而菲主義者肯定靈魂內的理性有著神聖的起源,正如神引導著自然並管理自然,在人靈魂內的理性引導和管理身體。理性擁有在空間之外的面向,擁有某種行為和運動的方式,亦即思想。唯思想非物質的一種替代。人理解到他屬於神,靈魂在某種條件下能認識神,它具有相似神的理性,與神一起。靈魂能有著從時間和變化中解放出來的存在。在人理解到靈魂內有著神聖的因素,人渴望分享神的永恆和不朽。正如基督宗教初期,對這時期的希臘人,有關人的思辨的探討和有關神的思辨的探討無法分開。在一方面的探討,滋潤另一方面的探討。在某種意義下,人學一詞即是神學。人學不是有關人的討論(discours sur l’homme),如同近代時期哲學家所說的。
自哲學理性思辨之初,對希臘人,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神聖原理的探討,從人學這詞意謂著神學而言,在人學和宇宙論之間所獲致的一重要成就即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樣的思想中,人被視為宇宙的縮小版,宇宙則是一宏偉的巨人。希臘人有足夠的理由可以理解人為某種小神論(microthéisme),人被視為神的縮影,神則如同是一超人(le superlatif l’homme)。人、世界和神共同構成一個宇宙。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5 |
6折 | 1 |
7折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丁福寧
優惠價: 88 折, NT$ 598 NT$ 6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探討在古代希臘傳統中,人學相關的問題 ──「人是什麼?」
人是其可見的身體,或還有什麼生命元素,使得身體之所以是活著。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開始,古希臘人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就是人。人所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人又該如何定位?世界與人因而成了哲學探討的兩大主題。
當聚焦、關懷回到人的本身時,與人有關的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body)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生物學、形上學乃至認識論推衍生命意義之所在,都不能捨靈魂而不論。
人的生命僅限在時間內,或還有永恆的面向?人除了生理生命,是否還有倫理、道德和宗教生命?人的自我完滿和完美在時間中達成,或是超越時間有永恆的生命?針對這類問題,作者丁福寧在《古希臘的人學》採取史的角度從荷馬史詩中流露出的人之概念,及其後哲學理性思辨時期,藉著對一切起源或原理的探討,領悟到人在其身體之外,靈魂是人的生命原理。哲學家對原理和生命概念的詮釋均不同,連帶對「人是什麼?」這最基本問題的詮釋也不同。亞理斯多德的全人概念,及其後的基督宗教思想,共同奠定了西方人學的基礎。
本書《古希臘的人學》主要研究,古代希臘人不僅關心人在這世界中的生活,如何渡合乎倫理、道德的生活。希臘人肯定人在身體死亡後,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人死亡後的生命是以他在這世界中的生活作為衡量,人的理想是相似神。人的身體屬於會毀滅的世界,理性則屬於神聖、不朽的世界。靈魂不朽不只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從理性的形上本性論證靈魂不朽。從某種角度而言,到了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所建立的人學不是封閉在時間、空間的人學體系,而是向著永恆、無限開放的人學體系。這種人學思想奠定往後所有世紀哲學家人學反省的典範。
延伸閱讀:
《泰鄂提得斯》
《個體論》
《道德底形上學》
作者簡介:
丁福寧
1949年出生,湖北人。1978年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分別於1983和1988年取得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1992至1994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1994年至2014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現為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有:Wittgenstein’s Descriptive Method(1989);The Mutual Influences and Polemics between Russell and Wittgenstein(1997);《類比與家族類似性》(2003);《語言、存有與形上學》(2006);《多瑪斯形上學》(2007)等。著作涵蓋當代語言哲學、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主要研究領域在知識論、形上學、人學和宗教哲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節錄)
在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上,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和有關人的探討為兩個主要的課題。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是要探討它的起源、原因或原理,及最終要回歸的。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就是有關這世界最終的統一原理,或第一原因、原理的探討。在古代希臘,哲學家從現象的多之中尋找最終的一。這種探討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探討的典範。由泰勒士開啟的哲學探討稱為宇宙論(cosmology),亞理斯多德以物理學(physics)和形上學來稱之。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使得人具有有關世界如何的知識(epistémé),對認識過程或途徑的探討即知識論(epistemology)。雖然自近代時期以降,哲學家關心的不再是原因或原理,而是從具體的實在究竟是什麼作為探討的對象。哲學家開始問:人作為認知主體如何認識這物理世界,及有否有關這世界的確切知識。近代時期的哲學家將哲學探討關懷的重點放在知識論,除了關懷認識的途徑之外,同時關懷知識的有效性或確切性(certainty)。
在古代希臘人的宇宙觀中,宇宙是由神、人和自然(phusis)共同組成。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是有關神聖原理的探討。當代哲學家稱早期希臘哲學家為神學家。換言之,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最終找到的是神。神是一切的起源,這世界由原初的混沌轉變為有秩序、和諧和美的宇宙來自於神,哲學家在探討這世界的起源時,清楚地意識到有關人的探討不同於對物理世界的探討。有關物理世界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人。但在探討人時必然是從人面對著神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是在人的本性或本質的探討。從經驗的觀察,人有一身體,在探討人的本性或本質時,人是否就只要肯定身體,和它所有肢體、各個器官,就足以說明人究竟如何。
在古代希臘,自荷馬時期即意識到人有身體(σωμα, soma),有不同的器官、肢體,雖然此時期的希臘人還沒有完整的身體概念,因著人所有活動都是藉由身體、各肢體和器官來達成,他們看人的時候,就從人的身體來看人,人就是他的身體。唯希臘人亦意識到身體本身不足以解釋人的生命;人活著的事實。人之所以活著,身體有生命,乃因身體有著氣息(breath),或稱靈魂氣(breath-psyché),或者稱靈魂(ψυχή, psyché)。雖然這時期的希臘人亦沒有完整的靈魂概念,對靈魂的理解僅止於靈魂氣概念,靈魂在活著的人身上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靈魂的唯一作用即它的臨在身體活著。此時期的靈魂概念可以說是某種生命原理,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故身體本身不足以說明它活著的事實,在身體有靈魂的時候,它活著。當靈魂永久地離開身體,身體死亡。身體不再有任何活動,一切都在靜止中。身體(soma)一詞原用在不再有生命的身體,亦即軀體。在身體死亡後,靈魂進到冥府,如同人的陰影,不再有生氣和精力,靈魂可以說不再是我的我。此外,人還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內在的心理活動。詩人以相當豐富的詞彙來描寫這些內在的心理活動或作用。
從哲學理性思辨時期開始,在哲學家探討世界的起源、它的原因或原理時,雖然人為這世界的一分子,人的原因或原理不同於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哲學家將靈魂視為人的原因或原理。人開始成為自己探討的對象,這是有關靈魂的探討,即是所謂的靈魂論(psychology)。鑒於靈魂是生命原理,雖然在不同哲學家思想中的靈魂和生命概念很不同。生命的概念從初期運動的意義來理解,直到亞理斯多德方從生物學的生命概念來理解生命。靈魂概念從神話時期單純的靈魂氣概念進展到主宰和統治身體的生命原理、理性和道德的原理、形上的原理及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這是為什麼有關人本性的探討是靈魂論的探討。
有關靈魂論的探討,還有一重要關鍵思想,即在靈魂內有理性。人之所以具有認識、理解的能力來自理性。蘇格拉底在這一立場上肯定人是一理性的主體。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均將靈魂內的理性視為在人內最崇高的,它具有神聖的起源。希臘人因著東方奧而菲主義的影響將人二分,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及柏拉圖都將靈魂視為真正的人,人即是他的靈魂。亞理斯多德方肯定人是由靈魂與身體組合的完整的人。唯有關人的探討,他是在《論靈魂》一書中從人在不同層次可以有的生命活動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在這時期不稱為人學(anthropology),乃因靈魂被視為生命的原理,靈魂統一起身體,它是身體之所以有生命的原理。
當哲學家從理性思辨的角度,不再從傳統的神話來看人時,西元前六世紀開啟了西方傳統的人學或靈魂論的探討。人作為一有生命的存有,在人所有的各種特性上最為顯著的,也是人與其他有生命存有不同所在,即在於人能探討他自己,人可以嘗試詮釋他的原理、本性究竟如何,他與其他人,及他與世界的關係究竟如何。人逐漸的看到他在整個宇宙中的角色,他要探討他自己,他的各種層次的生命活動,無論是生理層次,或心理(psychological),或理性(mental)層次的生命活動。
在古代希臘,雖然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有關人的探討,值得注意的,即哲學家在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上,一方面將原理與靈魂等同。先蘇時期的哲學家從運動的意義理解生命,這世界在不斷地運動中,這世界是個有生命的整體,這世界充滿了靈魂。另方面,有關人的探討必定是建立在宇宙論或形上學上。換言之,人學或靈魂論是建立在宇宙論(物理學)和形上學上。這種人學探討的特性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兩位的思想體系中更為明顯。自西元前六世紀開始的哲學理性思辨,哲學家逐漸的以靈魂一詞統一起人可以有的各種心理、生理的活動。靈魂固有的思想作用則稱為理性(nous)的活動。soma一詞不再指亡者的軀體,而是指整個人的身體。
正如對物理世界統一原理的探討,古代希臘哲學家在有關人的探討上從探討生命的統一原理開始。唯受到東方奧而非主義的靈魂─身體的二元論影響,哲學家強調人的二元,不再如同探討物理世界的統一性。這種二元的探討來自於宗教經驗,非在哲學基礎上的探討。人的靈魂不同於身體,靈魂相對於身體,它統治身體,身體非建構人的因素。反之,身體是靈魂在這世界暫時寄居之處,它是靈魂的墳墓或監牢。奧而菲主義者肯定靈魂內的理性有著神聖的起源,正如神引導著自然並管理自然,在人靈魂內的理性引導和管理身體。理性擁有在空間之外的面向,擁有某種行為和運動的方式,亦即思想。唯思想非物質的一種替代。人理解到他屬於神,靈魂在某種條件下能認識神,它具有相似神的理性,與神一起。靈魂能有著從時間和變化中解放出來的存在。在人理解到靈魂內有著神聖的因素,人渴望分享神的永恆和不朽。正如基督宗教初期,對這時期的希臘人,有關人的思辨的探討和有關神的思辨的探討無法分開。在一方面的探討,滋潤另一方面的探討。在某種意義下,人學一詞即是神學。人學不是有關人的討論(discours sur l’homme),如同近代時期哲學家所說的。
自哲學理性思辨之初,對希臘人,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神聖原理的探討,從人學這詞意謂著神學而言,在人學和宇宙論之間所獲致的一重要成就即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樣的思想中,人被視為宇宙的縮小版,宇宙則是一宏偉的巨人。希臘人有足夠的理由可以理解人為某種小神論(microthéisme),人被視為神的縮影,神則如同是一超人(le superlatif l’homme)。人、世界和神共同構成一個宇宙。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5 |
6折 | 1 |
7折 | 4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