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製漢詞」的定義是「作為一種漢語的日語化,在日本產生的漢字、詞稱為和製漢詞。是本來的漢語裡沒有的漢語(詞彙)。」「明治和製漢詞」是指日本明治維新前後,在新興的西學領域中產生的漢語。當時日本出現了學習西洋的熱潮,西方歐美國家的科學、技術、制度和物品等持續並大量傳入日本,然後出現了大量漢字新詞。同一時期,中國在清末民初出現了赴日留學潮,當時大量日語的漢字、詞彙通過留學生等媒介回流中國,以外來語的姿態逐漸定著在現代漢語、白話文中。
中國的文學發展到清末民初,在性質和形式上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由「文言」過渡至「白話」,在形體上出現了新奇的創造,不僅如此,文學精神與作家創作的態度,同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擬從和製漢詞的誕生及其出現的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入手研究其對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文人以及文學界的深層次影響,並深入探討知識份子對和製漢詞的美學詮釋。和製漢詞不僅僅是東洋文明和文化的代表,而且在其誕生、發展和傳播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因此,本研究把和製漢詞所融匯的西方新意和多元文化納入,進而深入探討。
本研究根據明治和製漢詞所具有的特徵,將其分類,並分析其編碼,觀察和製漢詞所具有的文化意涵及功能,發現和製漢詞在當時發揮了「漢字文化圈」中一種「文化聯繫功能」,這種「文化聯繫功能」源於其文化要素的多元性,以及內含了煥發媒介啟動作用的日本元素。日本作為一個媒介集散地,借着「和製漢詞」把中、西方不同的元素有效且和諧地收攏在一起。明治時期從日本回歸中土的和製漢詞至少包含了三種元素:中國的、西洋的和日本的元素。和製漢詞凝聚了當時的學者和文化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映射着民族感情和人文觀念,具有明顯的美學意識,作為一種美意識的載體,承載着大量民族傳統文化資訊和審美觀。明治和製漢詞可以說跨越時空,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思維、新的概念和新的審美價值,引領清末民初的中國走向價值取向多元化,思維方式多元化的新紀元,為中國現代文學及其變革,鋪就了文字內在的變改基礎,這些元素使五四運動成為一場自覺的文化、文學運動,而並非是一場政治運動。
作者簡介:
周聖來
文學博士。1978年生於上海,幼隨父母移居澳門。
研究方向及興趣是中日比較文化及語言,曾在中日港澳臺的核心學術期刊及研討會發表多篇有關中日語言及文化之學術論文:<淺談清末留日學生之翻譯作品對白話文學觀的影響>、<和製漢詞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以黃遵憲和梁啟超為中心>、<論白話文中的日語外來語是「和制漢語」還是「和制漢詞」>、<「談「宗教」一詞的來源及衍變>、<美意識の種―─和製漢語>等。除此之外,對文化、旅遊以及飲食等方面也具有濃厚的興趣,著有《澳門美食之旅》、《心懷民族的囑託》等專書。
自2005年至今於澳門的公立大學擔任教職,職務包括:編寫翻譯教材、日中同聲傳譯、教授普通話、日語及旅遊景點等課程。
章節試閱
「文化是一種思考和生活的方式,它由一個群體創建並世代相傳。一個文化的集體價值,被體現在它的藝術、書面作品、行為方式和智力探求上。一種文化具有足以表達自身的能力,尤其通過書面表達自身,並能將自身完全組織為一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實體,它就彰顯成為一種文明」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創造並使用文字,是人類從荒蠻走向文明的象徵。語言文字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載體,同時,語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類。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尚在使用的正式文字中唯一的非拼音文字。過去,在一些東亞地區的國家或民族如韓國、日本、越南、蒙古等等,曾經借用或改造漢字,但有的因為文字的變革而廢止,有的則隨着國家的衰落而絕跡。只有日本人借用漢字最為持久,而且運用自如,自成一格。日本漢學家白川靜認為漢字是:「書寫漢字時,每筆每劃每個動作,都是有意義的程式。尤如天神進行祭祀儀式時揮動權杖的過程一樣,實在是太了不起了」 。雖然日語和漢語是完全不同系屬的語言,日本人卻能巧妙地利用漢字來記錄日語,並且在日語中大量使用漢語借詞,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大量使用漢字,因此對中日兩國文學作品中的漢字進行比較研究,無疑是十分有意義的。研讀中、日文學作品,不可不先知漢字之特性。蓋文學作品本自文字之適當編排而來,不知文字特性,則縱有滿腹巧思,一如李、杜,亦終難發而為文,成千載不朽之名作;而於古人佳作,恐亦無由曲究其妙也。文學以語言為前提,包括語言豐富的意義、語法和句法,即詞彙的排列規則;文學由語言的基本要素──詞彙組成,並具有固定的意義。中國的文學發展到清末民初,在性質和形式上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由「文言」過渡至「白話」,在形體上出現了新奇的創造,不僅如此,文學精神與作家創作的態度,同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擬通過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下的文化產物──和製漢詞在傳入中國後,對當時中國文化、文學界產生的受容、影響和互動進行分析,並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萌芽、發展造成何種影響,以及對在當時這種特殊的歷史大背景下中日兩國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和製漢詞的美學詮釋進行深入探討,利用比較文學學科的跨文化與跨學科的理念和方法,根據理論背景和它們之間的關係深入分解,借鑒語言符號分析法和代碼理論,尋求中日文化的異同性,從而對中日兩國彼此之間的文化、藝術形式與文本有一個更深更透徹的瞭解。
「文化是一種思考和生活的方式,它由一個群體創建並世代相傳。一個文化的集體價值,被體現在它的藝術、書面作品、行為方式和智力探求上。一種文化具有足以表達自身的能力,尤其通過書面表達自身,並能將自身完全組織為一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實體,它就彰顯成為一種文明」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創造並使用文字,是人類從荒蠻走向文明的象徵。語言文字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載體,同時,語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類。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尚在使用的正式文字中唯一的非拼音文字。過去,在一些東亞地區的國家或民族如韓...
作者序
我與日本的淵源,緣起於在澳門大學就讀本科生期間,數次前往日本當地進行短期和長期的交換留學。而文學和語言則是向來的興趣,考上研究生、進入學術領域之後,有機會將自己所熱愛的日語、漢語和研究的專業──比較文學結合起來,中日比較文學也就成為自己在學術領域上致力的方向。故博士論文以「和制漢詞」為研究對象,本書即是由博文論文修改而成。
在中國現代文學與國內外眾多的文化交流中,日本最值得我們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近代以來,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日本是最大的留學目的地,而且出現了第一批留學生作家,他們在中國社會及文化等眾多領域充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清末民初就有不少學者,如黃遵憲、梁啟超、魯迅、周作人、蘇曼殊、郁達夫等,都對中日文學、語言及文字發表了比較之論,雖然只是初步、淺層和表面的「比較」,但卻成為了中國比較文學的鄒型。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的近現代作家是如何通過日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發展的路程,而且,改變的開始不完全是單純的「中日文學交流」的結果,而是從這些中國作家自身經歷的真實感受而改變的。把到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與日本的關係作為「美的體驗」進行定義,不只是將其作為通過文字閱讀積累的「文學交流」來把握,而是強調要將所有書面的文字認知活動放入人們生存並成長的過程中,使所有的理性受到認可,並且感性地融合。因此,把「和制漢詞」稱為「美意識的種子」也毫不為過。
2012年5月18日,我的博士論文「試論明治和制漢詞對中國現代文學興起的影響性研究──以白話文為中心」獲得通過。答辯委員會諸位專家教授對本人的研究工作給與了充份的肯定。如復旦大學的朱立元教授在論文評閱書中寫道:「本論文以比較文學與實證的文獻細讀、考據文本的基本方法,同時吸收符號學、現象學、語文學、美學等方法論述主題,提出了「和制漢詞」的三元特性、喚起媒介激活作用、承載中的「美意識」和「美體驗」功能等新觀點,得出了它對「五四」新文化(學)運動重要影響的新結論。」上海師範大學的劉耘華教授認為:「此文的主要優點是:其一、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借助詞滙的統計與分析來確立中國現代文學的日本資源,又堪稱一視角獨特的研究嘗試;其二,作者發揮其精通的日文之長,善於利用日文材料,又善於製表顯示「和制漢詞」的出現頻率及歷史變化,表明作者學習踏實嚴謹,肯下苦功夫;其三,論文的層次清楚,脉絡分明,論述逐層深入,有條不紊,顯示出良好的理論思維水平。」上海師範大學的陳紅教授認為:「論文作者對中日雙方的相關研究狀況有很好的把握,抓住了較少被文學評論界關注的「和制漢詞」作為研究對象,選題新頴獨特,並由此揭示出中國現代文學興起的又一重要基礎,包括語言基礎和思想基礎,因此具有比較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師長的每一句評語,都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在此借這個機會再次衷心地感謝各位老師。
為了令本書的質量得到保証,取得博士學位後我沒有馬上把論文出版成書,我希望經過學術期刊的「過濾」,擠掉書中多餘的「水份」並盡量提高學術價值。到目前為止,博士論文的核心部份──第二章至第五章已經作為單篇論文分別在中、港、台、日等地的著名期刊及國際研究會以中文、英文、日語作為單篇論文公開發表。其中學術期刊包括: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出版的《廣譯:語言、文學、文化翻譯》上發表的「淺談清末留日學生之翻譯作品對白話文學觀的影響」﹝中文﹞;在香港浸會大學出版的《人文中國學報》上發表的「和制漢詞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以黃遵憲和梁啟超為中心」﹝中文﹞;在《名作欣賞》上發表的「論白話文中的日語外來語是“和制漢語”還是“和制漢詞”」﹝中文﹞;還有在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談“宗教”一詞的來源及衍變」﹝中文﹞。學術研討會上用英語發表的論文包括:“The Oriental Speech City Illustrated by Shanghai: A Brief Review on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Japanese Intellectuals”,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eaching Process (2014 No.04),還有“The Oriental Speech City Illustrated by Shanghai: the Shanghai Experience of Japanese Writers”,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3)。還有在中國文化部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出版的《人民中國》上用日語發表的「美意識の種―和製漢語」﹝日語﹞;在以上論文的出版過程中,除了得到了各專家學者的指正,自己也從中發現了一些錯誤,在成書時能夠得以修改。
回想自己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經常需要穿梭中國內地、澳門兩地,還有前往日本實地搜集資料和文本......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尤其是工作之餘,仍需面臨著論文寫作的壓力,持續的毅力與耐力的考驗,對我個人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因此,首先我希望將本書獻給我已經作古的導師孫景堯教授,感謝先生在這段時間期間,無論是在課堂上的指導、還是帶領我們研究生參加田野作業,乃至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對我循序漸進的指導,給予寶貴的意見,所有的收穫與心得,皆讓我受益良多;不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這些年中獲益匪淺,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輩學習的典範;我希望把書獻給我的父母,家人的鼓勵是我勇於挑戰的原動力,有家人的支持才使我更加堅強;還要感謝上海師範大學的學長和同窗們,包括鄧豔豔師姐、賈西貝、姚連兵,始終不吝給我的幫助和支持。最後還要感謝為本書寫序的每一位專家、學者和老師,包括(排名不分先後):
楊秀玲教授、鄧景濱教授、譚世寶教授、殷長松老師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難以一一細數,謹將完成此論文的喜悅,與所有支持我的人分享。最後,深深敬禮!
我與日本的淵源,緣起於在澳門大學就讀本科生期間,數次前往日本當地進行短期和長期的交換留學。而文學和語言則是向來的興趣,考上研究生、進入學術領域之後,有機會將自己所熱愛的日語、漢語和研究的專業──比較文學結合起來,中日比較文學也就成為自己在學術領域上致力的方向。故博士論文以「和制漢詞」為研究對象,本書即是由博文論文修改而成。
在中國現代文學與國內外眾多的文化交流中,日本最值得我們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近代以來,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日本是最大的留學目的地,而且出現了第一批留學生作家,他們在中國社會及文化等...
目錄
目錄
序章 前言
楊秀玲序── 點燃星火,相互照亮!
殷長松序
鄧景濱序
自序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1.4
研究的路徑與本文的層次結構
第二章 解析和製漢詞
2.1
和製漢詞的歷史
2.2
和製漢詞的定義
2.3
和製漢詞的文化意涵
第三章 和製漢詞在中國的傳播
3.1
引進東洋文化的先驅
3.2
報刊中的和製漢詞
3.3
現代文學觀的生成
第四章 和製漢詞對現代文學觀的影響
4.1
赴日留學潮的緣起
4.2
翻譯與出版
4.3
現代文學的開拓
4.4
東方的言語都市── 上海
4.5
中國人的日本觀與日本人的中國觀
第五章 美意識的種子
5.1
審美意識與美的體驗
5.2
中日兩國的美意識
5.3
美意識的載體── 和製漢詞
第六章 總結
6.1
和製漢詞具有的的三元特性
6.2
和製漢詞喚起的媒介啟動作用
6.3
中國現代文學的興起
博士論文原致謝詞
註釋
目錄
序章 前言
楊秀玲序── 點燃星火,相互照亮!
殷長松序
鄧景濱序
自序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1.4
研究的路徑與本文的層次結構
第二章 解析和製漢詞
2.1
和製漢詞的歷史
2.2
和製漢詞的定義
2.3
和製漢詞的文化意涵
第三章 和製漢詞在中國的傳播
3.1
引進東洋文化的先驅
3.2
報刊中的和製漢詞
3.3
現代文學觀的生成
第四章 和製漢詞對現代文學觀的影響
4.1
赴日留學潮的緣起
4.2
翻譯與出版
4.3
現代文學的開拓
4.4
東方...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4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