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當家作主嗎?
一個人能否自我成長,關鍵在於願不願意承擔!
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學習當家作主,
正是修福修慧的好機會!
不論是家庭當家、社會當家,或是荷擔如來家業:
「珍惜家人好緣分」、「寬大不自大」、「光明心看世界」、
「以和為貴,以誠相待」、「理解人間世,善盡本分事」……,
有了這些智慧良方,煩惱自然輕鬆化解!
相信自己的願心,肯定自己的努力,
感恩大眾的成就,珍惜相遇的緣分;
就能歡喜提起責任心,自在放下得失心,
讓大家都能有福同享,有家同當!
作者簡介:
釋果東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臺灣基隆,一九九三年於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曾任聖嚴法師侍者、助念團及護法總會輔導師、關懷院監院、僧團男眾副都監,也是聖嚴法師於二○○五年傳法的法子之一。二○○六年九月起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二○○七年擔任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二○○九、二○一二年續任第三、四任方丈。
果東法師性情開朗,言語幽默,每以精闢金句提點大眾,從煩惱念轉清淨心,唯在一念之間。常與大眾共勉,一切人事物因緣,均是修福修慧的助道資糧。覺察自己的煩惱,要從觀念來疏導,輔以方法來消解;見他人起煩惱,需以同理心包容,生起善念為對方祝福。
自接任方丈以來,果東法師依循聖嚴法師的教導,和合四眾,尊重專業。亦經常受邀為政府、校園及民間機構舉行專題講座,分享法鼓山「心靈環保」理念,推動「心五四」、「心六倫」運動,將法鼓山「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的整體關懷,落實於每一個當下。
作者序
【編序】修福修慧,人人都是好當家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釋果賢
生活中,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人事境界,乃至面對自己本身的情緒和思惟,你可曾真正地「當家作主」?
當年,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從軍中退伍、二度披剃出家的時候,師公東初老人曾以一席話勉勵他:「我的師父曾經傳我一句話,現在傳給你:『當好自己個人的家,便能當一個寺院的家,能當好一個寺院的家,就可當天下眾人的家了。』」這段話,師徒代代相傳至今,顯見「當家」對出家僧眾來說,是一件至關要緊的事。當家,意味著一個人能夠獨立思考、不依賴、能承擔,不僅能夠做自己的主人,處理外在事務和人事關係,也能夠充分掌握原則,安己安人、成人成事,進一步利益大眾。
「當家」不只是出家人的一門必學工夫,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也是一堂必修功課。那麼,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當家?
《福慧好當家》是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繼《抱願,不抱怨》、《原諒,好緣亮!》之後,第三本分享生活佛法的著作,內容所談的,即是關於「當家」這個主題。二○○六年九月,果東法師由聖嚴師父手中接下方丈一職,成為法鼓山第二任「當家」。十年來,對外代表法鼓山教團,回應各界並關懷社會大眾;對內凝聚僧俗四眾,依循師父教導,共同推動法鼓山的理念。這樣的當家歷程,一直受到許多人的敬佩,常有人會讚歎:「聖嚴師父真有智慧,推舉廣結善緣、心量廣大的果東法師。」不過,大眾最想知道的是:方丈和尚有哪些當家祕訣?他是如何從師父身上,學會當家的本領?
方丈和尚在本書裡翔實分享了有關「當家」的原則、觀念和實踐方法。書中內容共分四部分:「安心生活家」就關懷信眾的實例,來談一般人最關心的家庭和諧;「自在分享家」從服務社會回歸自我反省,從轉化心念、照顧自心,來當好自家的主人;「和喜如來家」分享出家及擔任方丈的學習,包括師父親自教導「承擔」這門課;最後的「福慧行動家」則是勸勉大眾,正信學佛、提昇自我生命,正是開啟智慧、學習當家的入手處。
書中每篇分享,均來自方丈和尚學佛修行的體會,以及對師父教導的實踐,這部分,同為僧團的師兄弟,感受尤其深刻。例如每次僧團召開重要會議時,身為主席的他,一定讓每個人都充分表達意見,如果討論尚無法有定案,必須由他裁決時,他一定先站在各方立場,肯定每個人的建議,再詳細說明決策緣由,一如他在書中所言:「我與所有僧團法師都是師兄弟,我不會要求,唯有懇求和合共事,互信互助、互敬互諒。」
方丈和尚秉持師父教導的「行事六要領」,互勉建立僧團的和諧關係;對於信眾和義工,隨處以光明、正向、契理契機的活潑言語來做關懷,「盡心盡力,隨緣努力。轉化壓力,成為助力」、「理解現象,包容狀況,持續溝通,成就修行」……,這些琅琅上口的祝福語、勉勵語,全來自他平日實踐的工夫。方丈和尚對於語言的用詞遣字,格外注重,例如因故無法出席人家的邀請,他會特別提醒負責回覆的執事菩薩「婉謝」對方,而不是「婉拒」,用一個「謝」字來傳達對人感恩的心意。小小的用詞遣字,實踐的正是佛教徒的基本修行,時時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
書名《福慧好當家》,體現了方丈和尚從學習當家、做好當家,到福慧傳家的歷程,他並以親身的實踐,告訴我們每個人:當家不難,學佛修行、培福又修慧,時時抱持謙卑和敬、慚愧懺悔、感恩報恩的態度,便是學習當家之道的最好途徑。
第一篇 安心生活家
01珍惜家人好緣分
對多數人而言,無論出門在外,遭遇何種境況,是歡喜或憂傷,心中總有一處企盼的避風港,那就是「家」。
一家人再續前緣
中文的「家」字,可從居住空間定義,也可從血親、姻親的縱向、橫向關係給予意涵。就佛法而言,決定我們在哪裡出生、在哪裡居住的條件,都是自己從往昔生所帶來的業緣。能夠成為一家人,不僅是今生有緣,其實早在無量的過去世裡,已曾相遇相會;因此今生,以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或是夫婦的緣分,再續前緣。
一切有情識的生命,佛法稱為「有情」,主要是指人。唯有人類得以在生命過程中,接受此生的際遇,並有能力轉化生命的境界。
「有情」二字,是指有情意的意思。但是有情的人,也容易對一切人事物,生起好惡喜厭的感受,而想要追求或排斥,這便是執取心。有了執取心,也就會產生求得之樂及求不得之苦的結果。在取捨、苦樂之間不斷徘徊、流轉,很可能就這樣虛擲了一生。
因此,佛法提出一種思考:「有情的生命,有沒有可能跳脫執取苦樂的生命輪迴模式?」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最重要的教導,就是告訴我們:認識苦的事實,了解苦的成因,修習離苦的方法,終將超越苦的生命之流。
在佛陀的年代,釋迦牟尼佛除了度化許多出家修行的弟子,也有不少在家居士聽聞佛法,向佛請益,佛法是適合每個人的。當年向佛請益的在家居士,他們的問題與今日的我們如出一轍,不外乎生、老、病、死等疑難,以及人際相處之道。而佛陀總是契機、契理地針對不同對象,給予循序漸進的教導。
五種世間情感型態
人際互動中,與每個人關係最密切的,便是家人互待的親情。從我接觸的信眾身上發現,再怎麼親密的一家人,難免還是有怨尤。常聽到有人說:「我都是為你好,為什麼你就是不懂我的心?」「你累,難道我就不累嗎?」「不懂為什麼就是無法與家人好好說話?」甚至認為「家人是討債鬼」,避之惟恐不及。
歸根究柢,現代家庭的煩惱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的情緒疏理問題,另一類是家人相處的煩惱。這兩類煩惱,其實都與個人主觀的感受、認知與表達有關。要改變自己很困難,要改變他人也實非容易。相形之下,改變自己還是比較實際,至少有清楚的著力點,可從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著手。
可能有人會說:「我已成年,已為人父母,難道我還不認識自己嗎?」確實有可能。一般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來自於經驗、知識、常識及嗜好的累積,或許知道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哪些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然而這些喜好、厭惡的判斷,只是慣常的習性反應,並不代表真正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首要認識自己的心。覺察自己的心念如何生起、如何發展、如何運作,如何從言語及行為表現出來,才是認識自己的工夫。個人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要常常想到是否對自己與他人的成長有利,至少不造成傷害,才能說是照顧自家、關懷家人。
人類所有的情感,均是以自我為中心所產生的關係連結。聖嚴師父曾指出情感的五種型態,即男女之間的愛情、親子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施和受的恩情,及以慈悲、智慧相待的道情。在一個家庭之中,這五種情感亦可同時並存。例如夫妻相處,除了愛情、親情,也可發展為知己、貴人般的友情與恩情。父母與子女,除了親情、恩情之外,基於對等、同理尊重的友情,也是現代多數父母對待親子關係已有的體認。此外,父母對子女,或是子女待父母,也是家人互動的一種廣義的愛情。
在親情、愛情、友情、恩情的情感之外,佛法鼓勵將家人視為菩薩伴侶,無論家中成員的性格、行為如何,若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何嘗不是來幫助我們、惕勵我們學習慈悲智慧的成長助緣。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付出,心態改變,境界也將隨之不同。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雖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與家人相處的每個當下,則可轉為成長慈悲、智慧的著力點,使家庭成為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有機體。而與家人是結善緣或惡緣,也端看我們能否「隨緣消舊業,惜緣修福慧」,圓滿今生成為一家人的因緣。
第二篇:自在分享家
07安心安家
有對夫婦,為了家中接二連三發生不順遂之事而來找我。先是事業一向平順的先生,近期因人事改組,面臨衝擊。而已經三十多歲的孩子,留學返國後,幾乎每兩年就換「頭路」,此刻又面臨找工作的煩惱,顯得很不安定。他們期望家人一切順遂,可惜事與願違,不知問題出在哪裡,於是推測可能是因最近搬家的緣故,問我:「會不會是居家風水不宜,導致諸事不順?」
這位女士才剛接觸佛法,平時也在誦經,儘管知道學佛首重安心,然而當家人遇到逆境挫折,隨即心隨境轉,在環境與心境之間,產生矛盾、罣礙。
心安才有平安
風水之說,自有其道理。只是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要能學習不受風水左右,不生執著。風水的基本條件,其實不離居住環境的整潔、空氣流通與採光照明;只要基本條件具足,就是好環境。若是將諸事不順,導因於住家風水而患得患失,那是心理出了問題。
環境是由眾緣和合而成。所謂環境,包含個人的身心條件、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以及整體生活環境,便是一般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在眾多因素構成的環境現象中,我們能夠處理的就去處理,處理之後要能放下,重要的是,自己的觀念與心態能夠不受環境影響,心安才有平安。
珍惜當下,把握現在
學佛,是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佛是覺的意思,學習佛的智慧,便是認知宇宙人生真理實相,就在緣起、無常、無我、空。學習佛的慈悲,是幫助他人不起煩惱,轉迷為悟。因此,佛法、禪法都鼓勵我們從內心去體驗環境,清楚一切現象都是因緣不斷變化的過程,重點在於珍惜當下,把握現在。再以冷靜、沉著的心,處理問題、改善環境。面對問題,一件一件處理,只要心中沒有得失罣礙,也就沒有環境順逆、好壞的問題。假使過程中已盡心盡力處理,成果卻不如預期,乃是因緣尚未成熟,仍要繼續保持努力;等到因緣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不安定的心,總是與煩惱心相應。覺醒的心,則是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現象。若能將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當成是鍊心的好事,對家人來說,也是一種機會教育。
第三篇 和喜如來家
05師父教我承擔的三堂課
常有人問我:「擔任方丈,負擔很重,壓力很大吧?」我說:「承擔不是負擔。」此為肺腑之言。
我只有高中學歷,中年學佛出家,因此擔任法鼓山方丈以來,常被問起壓力問題。最早為我指點迷津者,正是恩師聖嚴師父。接任方丈初期,師父的耳提面命使我體認:來自各界的多元看法,都代表一種關心;有時不一定當面表達,而是私下交換意見。比如:「他出家多久?修行怎麼樣?」均是我承接方丈執事已有的心理建設。
師父另叮嚀兩件事:不論面對何種聲音,都要感恩,虛心受教。亦可坦然告知:「我正在學習,請不要考我。」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真知與自信。」能夠直承師父教導,我必須珍惜福報。
儘管師父當時開示的對象僅我一人,然而這份安心、安身的教導,相信僧俗四眾皆適用。當悅眾法師或護法居士被賦予執事,心甘情願承擔是關鍵。放下利害得失而提起承擔,就不會覺得是負擔,唯有盡責負責,為大眾服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則是自信基礎。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以勤補拙;又因心懷奉獻利他的願望,更加精勤努力。當自我中心執著淡化以後,不再有硬撐、在乎他人評論的煩惱憂慮,壓力自然減輕。
學習與奉獻
接任方丈後,難免有人拿我與師父比,所幸大家都能體恤我,鮮少當面評論,倒是觀察敏銳的媒體記者反映民情,問我如何面對。我只有兩點心得奉告:「學習與奉獻。」在執事上,不懂的就學習,學會了就奉獻服務,這就是承擔。
我很感恩在學習承擔的這門課,有師父循序漸進、教誨不倦地提點,其中有三堂課,使我終身受用。
第一堂課是「獨立思考」。接任方丈初期,師父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囑我處理事情的大方向與基本原則,過程中我也常向師父請益,並呈報事情處理經過。我之所以多次請教,並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方丈執事必須從整體思考,關照層面更為寬廣;為確認不至有違法鼓山理念,是我的初衷。師父耐心地傾聽、指正,告訴我如何周延考量,過程極其珍貴。
幾個月後,當我就某一法務請益,師父開始改口:「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這是師父的慈悲,目的是為訓練弟子獨立思考承擔,設法解決問題。
第二堂課是「不依賴」。同樣是在我擔任方丈初期,有一次,師父嚴正地告訴我:「你絕對不能當我的魁儡。」
一般企業及民間團體,往往依據創辦人暨精神領袖的意志為決策領導中心,即使創辦人已卸下行政管理責任,其所位居的精神領航高度仍無可取代,而企業或團體主要的行政負責人,可能只是創辦人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師父洞悉世間情理現象,為了避免弟子產生依賴,適時放手,並說重話。這是師父的遠見與器度,突破一般世俗成見。
學習承擔、不依賴、獨立思考
第三堂課是「方丈的承擔」。二○○八年底,師父打電話給我,很明白地說:「方丈,我很生氣,公文只見你簽核,沒寫意見,丟給師父處理。」那是有關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臺北分論壇的場地事宜。當時德貴學苑工程即將竣工,希望藉由此活動介紹給各界人士。然而有相關執事者提出不同考量,若能改於法鼓山園區舉行,則可併同原訂園區參訪行程,減免與會人士兩地奔波。
事實上,我已與相關單位進行協調,卻未將個人的意見簽核,提供執行者必要的參考依據。由於處理不夠周延,致使師父「生氣」,使我極為慚愧。然而我也經此上了一課,凡是決策之事,我必須明確表達方丈的意見,以示承擔。
一次狀況,是一次新的體驗;過去沒有經驗,而現在體驗到了,坦然去面對、處理就是承擔。承擔這門學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獨立思考」、「不依賴」、「方丈的承擔」,正是師父教導的三堂課。
【編序】修福修慧,人人都是好當家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釋果賢
生活中,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人事境界,乃至面對自己本身的情緒和思惟,你可曾真正地「當家作主」?
當年,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從軍中退伍、二度披剃出家的時候,師公東初老人曾以一席話勉勵他:「我的師父曾經傳我一句話,現在傳給你:『當好自己個人的家,便能當一個寺院的家,能當好一個寺院的家,就可當天下眾人的家了。』」這段話,師徒代代相傳至今,顯見「當家」對出家僧眾來說,是一件至關要緊的事。當家,意味著一個人能夠獨立思考、不依賴、能承擔,不僅能夠做自...
目錄
導讀
第一篇:安心生活家
01珍惜家人好緣分
02如何關心家人?
03讓孩子獨立做自己
04小心慢心傷人心
05關懷不能有得失心
06自在度過空巢期
07與孩子一起學放鬆
08打開心房接受新家人
09跨越人生的關卡
第二篇:自在分享家
01找到工作的使命感
02沒有永遠不變的我
03放下身段的勇氣
04勿因衝動留下遺憾
05寬大不自大
06煩惱是成長助緣
07安心安家
08光明心看世界
09轉化壓力真工夫
10做好事不起煩惱
第三篇:和喜如來家
01為什麼要出家?
02辭親出家,不忘恩義
03擔當如來家業
04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05師父教我承擔的三堂課
06以和為貴,以誠相待
07安心於事,安心於道
08凝聚共識,圓滿成事
09如夢如戲,法住法位
第四篇:福慧行動家
01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02皈依三寶,正信學佛
03佛教徒的修行護照
04懺悔、發願消煩惱
05如何行菩薩道?
06如何接引家人學佛?
07如何掌握讀經的要領?
08理解人間世,善盡本分事
導讀
第一篇:安心生活家
01珍惜家人好緣分
02如何關心家人?
03讓孩子獨立做自己
04小心慢心傷人心
05關懷不能有得失心
06自在度過空巢期
07與孩子一起學放鬆
08打開心房接受新家人
09跨越人生的關卡
第二篇:自在分享家
01找到工作的使命感
02沒有永遠不變的我
03放下身段的勇氣
04勿因衝動留下遺憾
05寬大不自大
06煩惱是成長助緣
07安心安家
08光明心看世界
09轉化壓力真工夫
10做好事不起煩惱
第三篇:和喜如來家
01為什麼要出家?
02辭親出家,不忘恩義
03擔當如來家業
04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05師父...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17-07-01ISBN/ISSN:978957598753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0頁開數:32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