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緯婷
定價:NT$ 320
優惠價:9 折,NT$ 288
已售完,補貨中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寫詩也寫文。現職藝術行政。
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
得過一點點文學獎。
人生太短,捨不得不做夢。
而寫作和旅行,又是清醒世界裡、夢境最美的變體。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美好推薦
──零雨(詩人)
──李進文(詩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
──黃明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李志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吳妮民(作家)
在重新回溯、編碼的「失事現場」,記憶不再是「放棄的迷宮」,而是青春的螢火星光,是子夜閒蕩的身影,是無法應允的命運的失誤。……三輯的書寫角度與凝望的視線恰似三重奏,一是觀點的探問,一是旅人的情感圖景,再者是在地的生活風景。然而其間的主體是她自己,正是這些地方風物、藝術及人文景觀、飲食日常種種形塑了這名「行路女子」。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緯婷的散文,明淨、慧黠,讓人聯想到印象派畫作的流光溢彩。
她善於日常細節的描述,但又不致流於凡庸。字行之間,彷彿有一道光兀自照耀著──可能來自她疏朗的節奏,開闊的世界觀,意外迸出的幽默天性,還有,看似典雅卻不受侷限的學院理趣。
因而,這些日常,這些細節,就有了別樣的色彩。
──零雨(詩人)
世界因為居住了像這樣一個女子,而有了旋律與畫面;這樣一個女子因為行路世界,而有了意象與精靈。吳緯婷用詩輕輕挪動散文的定義,旅行不是紀錄而是親情及鮮活的信念,回家也不是安居而是思考的起程,她總能恰如其分地,讓最精悍的字語駐守在最危險的地方,凡來到書頁的眼神都必須溫柔而小心。
──李進文(詩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
面容姣好,善撚琵琶的輕柔,卻能以犀利詞鋒,析事喻理;淡然接物的姝姝靜女,卻胸懷遠志,履他鄉如故鄉,飽覽異國風情,收藏一、二好友後,順便帶回學位。
緯婷這般無侷礙的生命,常給人驚喜。就如同國文系出身的她,筆下偏無傳統薰染的焦痕,但誠實地紀遊、感懷與思索,卻像極了歷史上傑出的天下士,藉著她的手眼,隔世重生。
──黃明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生活就是,我搬來了板凳,你卻忘了故事;你捧來了泥土,我卻弄丟了種子。於是,我們有了板凳和泥土。
謝謝緯婷為我們準備好故事與種子,讓這一趟終點已知、前途未卜的人生旅程,多了點想像。
──李志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如此一個心緒洶湧的女子,與其說在書寫行旅所見,不如說她是在懷想著人事──分別、相遇,驛動、暫棲。長長短短的旅程,拼接成獨一無二的生命史,我們是他者的過客,誰又是我們的終點?或許,緯婷靈動而富思索的文字,正是這般詰問著。
──吳妮民(作家)
【推薦】
我們在此相遇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認識緯婷,是她十八歲的時候。卓越的才情之外,我感覺這女孩很妙玉,有一種潛藏的傲氣;後來又覺得她其實是湘雲,一整個俐落豪氣。課堂上明朗地笑,下課後輕快離去的背影,雖是「愛面子的獅子座」(她自言),卻像兔子一般撲朔。她是我心愛的蘭陽平原,蘭園來的女孩。
我們之間的互動是很老派的。往往在研究室的信箱會看到她留下的紙條,是她手抄少年時期獲獎的作品,詩句是什麼我記不清,卻記得字跡「容泠」,玲玲玲地泠然凌空。那一年我們在臉書上相遇,我想及這個筆名是有那麼點意思的:
「容」,有屋宇、有山谷,人生是安穩又前進,是適意又卡關的(誰不卡呢?)
「泠」,一種清澈的聲響,而這聲音不是琴瑟和鳴的那種。而是,總是「把我包括在外」的。
大一的現代散文課有一份作業「光陰日記」,每個人都要從日常生活中抉選一張「有故事」的照片,附上文字敘述。還記得她選了一張母親從以色列帶回來的披巾,那個低調又有藝術性的披巾彷彿就是緯婷對美的追尋。
女孩總會被看見,迎來了這本《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散文難寫。既要讓他人進入你的生活世界,又不願讓他人看出你想隱藏的部分。如何能夠既隱身又不晦澀,是個人經歷卻又成為人間共感?如何讓情緒變身為情感,情感轉型為思想?──介於哲思與創思之間的「思」;是想像,也是想法的「想」──說到底,書寫最困難的部分,還是你要呈現怎樣的自己。
她形容自己是永遠的「旁觀者」,一個好奇的「隱身者」,是「被預先切除的蛋糕邊角」、「一顆笨重的種子」。臉書的相片可以季節限定,彈琵琶的照片可能被移除,閱讀的流域無法再現……出書無非是一種被看見,如何旁觀,怎樣隱身?
一如她討論寫作,在一片乾枯的記憶平原,那些原本想隱藏的事物,站成骸骨軍隊。她以「枯骨生肉」形容創作,令人戰慄的骸骨意象「等待遲來的文字,使它們死而復生」。透過文字,某種東西被召喚,有些事物獲得解釋。在重新回溯、編碼的「失事現場」,記憶不再是「放棄的迷宮」,而是青春的螢火星光,是子夜閒蕩的身影,是無法應允的命運的失誤。
也許陰刻與陽刻的隱喻可以對應她所說的:「在文字間重新編織血肉,在光天化日下埋藏祕密。」刻凹進去的「白文」與凸顯上來的「朱文」,不是對照的,而是掩映的,類似像她說的:「熔化的銀」與「俯就的湖水」的層次。
在異國閱讀她深邃有味的散文,每每受到觸動,像是一種對話與召喚。三輯的書寫角度與凝望的視線恰似三重奏,一是觀點的探問,一是旅人的情感圖景,再者是在地的生活風景。然而其間的主體是她自己,正是這些地方風物、藝術及人文景觀、飲食日常種種形塑了這名「行路女子」。
輯一「行路指南」,看似在談旅行的觀點,更多的時候我看見的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或指出自己的本質:「不矯飾的自然」、「走走停停的自由」,或是對記憶的觀看之道:「練習篩選與忘記」、「僅僅注視那樣的瞬間」,或者是對於自身的叩問。很喜歡〈之三,枯山水〉的自我問答,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樣子」?「行旅之人,走遙遠的路,有時只為了走回自己」,或許是答案,「彷彿自己也是天地中,一枚從容掠過的淡筆」,則是餘韻無窮的回音。
輯二「浪費時間的方式」,將行旅中的記憶一一安定就位。我讀到情感的密語,但她是安放得那樣地節制,那麼地好。穿越時間的迷霧,溫柔地觀看他者,嚴厲地逼視自己。在最明亮的時刻照見黝暗,在最繁華的時候總會看到邊緣及荒蕪,圓頂建築與河底隧道對照,何其魔幻?舞會與墓園的錯落,又何其驚心?那個中介的空間,陸地與陸地的浮空地帶,浮冰碰撞浮冰的孤意,戀愛之心的強韌與無解,「愛都愛過了,愛,也過了」的轉身無語,「心想也許真虧負了誰,才會在子時街頭,夜夜遊蕩」令人心折。從京都清水寺地主神社木牌看到的愛的形狀也讓我有感,無法一一抄錄她散文中的情感詮釋,那是生命史的截圖,畫布的留白,何止喟嘆。
我頗喜歡〈韋爾瓦的哥倫布〉,不是因為這篇散文裡的西班牙的陽光如發亮的金幣如攙蜜的薄餅如豐沛的潮水如燦爛發光的汪洋(緯婷的文字太迷人),也不只是裡面的情感轉折太幽微令人低迴:
「這星光般模糊微渺的可能,可能嗎?」
「因為在每個當下,不夠寬容的命運,都僅夠我們做出一次無法轉圜的決定。」
而是書寫人物的氣韻骨格可以與歷史觀照、個人閱讀的思辨批判、淪肌浹髓的藝術經驗如此疊合。人生的視野一如航海地圖,情感一如海上波濤,見過「哥倫布」的她,至此有所不同。
輯三「初回宜蘭」,則是回到心靈原鄉的生活之筆。我喜歡〈初回宜蘭〉那「從容的寓意」,將那種返鄉之初混雜熟悉又陌生的情緒,一種安然但惆悵的心懷寫得淡然而深刻。〈水田日記〉裡熟悉的田埂路燈,黑夜中的水田倒影,與身體感相契的風土性情,尤其是她文字調度的功力,宜蘭沁潤飽滿的顏色,一一收攏在她筆下。或是簡單的「橘藍粉紫色的天空」,或是多層次的藍調:「遠處是橫臥多層次的淺山,自水縹色至紺藍,猶如一系列的藍染布料,在雲霧氤氳之間舒展。」或者自信地指出「如果讓我選擇宜蘭的夏季代表色,或可擬為月光水色銀,與稻穗黃褐金」。風景的背後的觀照更是動人,從稻穗看見自然的奧義,人間「不可思議的邏輯、秩序與美感」,真是「在地文人」的眼光。
回到家鄉,她將小鎮活成自己的模樣,「野逸不羈」的水餃店與戲院老時光都是她成長的養分。書寫宜蘭的飲食民族誌,人類學家似的咖啡館「田調」紀實,有時像看一齣舞台劇,有時像是一部侯孝賢的電影。這輯的文字,透顯著天寬地闊的明亮氛圍。她提到:「每個回到家鄉的人,看起來都如同除去霧化模式的照片,多了層前所未有的明晰個性。」如何對應「回家鄉的人」難免有的臨界心情?細讀散文,那是家人之間親密深厚的情感給她的能量。我以為緯婷選擇的視角讓親情的安放有了無盡藏的容器,塑造了原鄉地景的主體。
值得一提的是她寫作的布局,不只是「呈現」,而是重層的扣問與探索。透過敘事手法、視角的切換,形成「緯婷式」的感覺結構。以〈水田日記〉一文為例,既不以四季循環的方式編排,又不以時序倒轉的手法,而是用「冬、夏、秋、春」錯落的方式,表現她的「時光素描」及空間思維。更有意思的是,巧妙地將水田的秧苗形象,聯繫到小姪兒稀疏纖軟的髮絲,家鄉的風景其實是家族風景的衍義。
這本散文敘事的延展及跳接,總是將現實人生超拔到另一個層次。譬如〈南陽街〉一文的表層,看似在書寫考生積累的各式壓力,然而她可以轉成碧娜‧鮑許(Pina Bausch)《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無法終結的命運,或是舞到沒有盡頭、拋擲性命的小紅鞋;隨即又回到麵店老翁的背影,看到一則隱晦的命運。此外,我們可以在她散文中看到廣博豐贍的文學藝術視野。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畫作、歌川廣重的浮世繪《大橋驟雨》、席德進的紅衣少年、村上春樹《1973年的彈珠玩具》、卡夫卡(Franz Kafka)《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松尾芭蕉……包括她經常引用的《聖經》。我並不想用「互文性」來稱說,反而想指出這就是緯婷的生命型態。這是她的教養,「文化的基因」。
從輯一的理性聰明,輯二的倔強與詩意,到輯三的心靈抒情史,負載這些情感與思想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像發光的穀粒,以敏銳慧黠之心觀察人物,女子似睏貓,卻又如虎如豹,男子是斂翅而未鳴的寒鴉;調動色彩像是城市的光影設計師。閱讀她的散文,時而莞爾,譬如看她寫到設定密碼,好像是「左右人生的重要決定」,或是信件上「標示地界方位的墨黑圓戳章,有時還伴有長長的波浪」,多麼令人懷舊;師大夜市的〈滄桑〉洵非虛言,那真是記憶的廢墟了!
在我客居韓國大邱的盛夏(剩下)時光,總被她散文中蘭陽平原的雨水光影、食物的色澤與味覺誘引,翻轉這一年幾乎「韓化」的味覺。而食物就是記憶,〈文化的基因〉收筆於「熱氣蒸騰的茶。我的鄉愁落在涼冷冰雪之地是奶茶色的,微甜的,像落在魔法森林的露水與月光,像我想起她」讓人戀悵不已。「我回來了。我離開過?行走,以誰的記憶」,緯婷的雋語也時不時扣連我道別前夕的心思與情懷。
從暴雪將至、香氣遠佚寫到起落俯仰的稻穗、沉靜灰藍的龜山島,我看見她美麗而壯闊的人生實踐。不只是蘭陽平原使她整個人溫柔、明亮而堅定,而是空間與個人的相互詮釋。那些走過的城市、遇見的人,都是珍貴而美好的禮物。自序中她說:「行路女子,當然是對李白的致敬與反叛。」其實最珍貴的部分,應該是尚未被人間的粗礪與繁瑣所馴化的自己(到底是一個帶著《陰翳禮讚》與《馬克白》[Macbeth]去議場備詢的女孩!)
她說:「該見面的人,以後都會遇到,以更好的姿態。」多年未見,從文字閱讀生命成長的樣態,看到她對自身存在的深刻思索。每次的翻頁,都是時光一瞬,能為她的第一本書寫序,也許就是我和緯婷相遇的方式。
二○一七年夏日於韓國大邱啟明大學國際宿舍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吳緯婷
優惠價: 9 折, NT$ 288 NT$ 320
已售完,補貨中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寫詩也寫文。現職藝術行政。
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
得過一點點文學獎。
人生太短,捨不得不做夢。
而寫作和旅行,又是清醒世界裡、夢境最美的變體。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美好推薦
──零雨(詩人)
──李進文(詩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
──黃明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李志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吳妮民(作家)
在重新回溯、編碼的「失事現場」,記憶不再是「放棄的迷宮」,而是青春的螢火星光,是子夜閒蕩的身影,是無法應允的命運的失誤。……三輯的書寫角度與凝望的視線恰似三重奏,一是觀點的探問,一是旅人的情感圖景,再者是在地的生活風景。然而其間的主體是她自己,正是這些地方風物、藝術及人文景觀、飲食日常種種形塑了這名「行路女子」。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緯婷的散文,明淨、慧黠,讓人聯想到印象派畫作的流光溢彩。
她善於日常細節的描述,但又不致流於凡庸。字行之間,彷彿有一道光兀自照耀著──可能來自她疏朗的節奏,開闊的世界觀,意外迸出的幽默天性,還有,看似典雅卻不受侷限的學院理趣。
因而,這些日常,這些細節,就有了別樣的色彩。
──零雨(詩人)
世界因為居住了像這樣一個女子,而有了旋律與畫面;這樣一個女子因為行路世界,而有了意象與精靈。吳緯婷用詩輕輕挪動散文的定義,旅行不是紀錄而是親情及鮮活的信念,回家也不是安居而是思考的起程,她總能恰如其分地,讓最精悍的字語駐守在最危險的地方,凡來到書頁的眼神都必須溫柔而小心。
──李進文(詩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
面容姣好,善撚琵琶的輕柔,卻能以犀利詞鋒,析事喻理;淡然接物的姝姝靜女,卻胸懷遠志,履他鄉如故鄉,飽覽異國風情,收藏一、二好友後,順便帶回學位。
緯婷這般無侷礙的生命,常給人驚喜。就如同國文系出身的她,筆下偏無傳統薰染的焦痕,但誠實地紀遊、感懷與思索,卻像極了歷史上傑出的天下士,藉著她的手眼,隔世重生。
──黃明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生活就是,我搬來了板凳,你卻忘了故事;你捧來了泥土,我卻弄丟了種子。於是,我們有了板凳和泥土。
謝謝緯婷為我們準備好故事與種子,讓這一趟終點已知、前途未卜的人生旅程,多了點想像。
──李志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如此一個心緒洶湧的女子,與其說在書寫行旅所見,不如說她是在懷想著人事──分別、相遇,驛動、暫棲。長長短短的旅程,拼接成獨一無二的生命史,我們是他者的過客,誰又是我們的終點?或許,緯婷靈動而富思索的文字,正是這般詰問著。
──吳妮民(作家)
【推薦】
我們在此相遇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認識緯婷,是她十八歲的時候。卓越的才情之外,我感覺這女孩很妙玉,有一種潛藏的傲氣;後來又覺得她其實是湘雲,一整個俐落豪氣。課堂上明朗地笑,下課後輕快離去的背影,雖是「愛面子的獅子座」(她自言),卻像兔子一般撲朔。她是我心愛的蘭陽平原,蘭園來的女孩。
我們之間的互動是很老派的。往往在研究室的信箱會看到她留下的紙條,是她手抄少年時期獲獎的作品,詩句是什麼我記不清,卻記得字跡「容泠」,玲玲玲地泠然凌空。那一年我們在臉書上相遇,我想及這個筆名是有那麼點意思的:
「容」,有屋宇、有山谷,人生是安穩又前進,是適意又卡關的(誰不卡呢?)
「泠」,一種清澈的聲響,而這聲音不是琴瑟和鳴的那種。而是,總是「把我包括在外」的。
大一的現代散文課有一份作業「光陰日記」,每個人都要從日常生活中抉選一張「有故事」的照片,附上文字敘述。還記得她選了一張母親從以色列帶回來的披巾,那個低調又有藝術性的披巾彷彿就是緯婷對美的追尋。
女孩總會被看見,迎來了這本《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散文難寫。既要讓他人進入你的生活世界,又不願讓他人看出你想隱藏的部分。如何能夠既隱身又不晦澀,是個人經歷卻又成為人間共感?如何讓情緒變身為情感,情感轉型為思想?──介於哲思與創思之間的「思」;是想像,也是想法的「想」──說到底,書寫最困難的部分,還是你要呈現怎樣的自己。
她形容自己是永遠的「旁觀者」,一個好奇的「隱身者」,是「被預先切除的蛋糕邊角」、「一顆笨重的種子」。臉書的相片可以季節限定,彈琵琶的照片可能被移除,閱讀的流域無法再現……出書無非是一種被看見,如何旁觀,怎樣隱身?
一如她討論寫作,在一片乾枯的記憶平原,那些原本想隱藏的事物,站成骸骨軍隊。她以「枯骨生肉」形容創作,令人戰慄的骸骨意象「等待遲來的文字,使它們死而復生」。透過文字,某種東西被召喚,有些事物獲得解釋。在重新回溯、編碼的「失事現場」,記憶不再是「放棄的迷宮」,而是青春的螢火星光,是子夜閒蕩的身影,是無法應允的命運的失誤。
也許陰刻與陽刻的隱喻可以對應她所說的:「在文字間重新編織血肉,在光天化日下埋藏祕密。」刻凹進去的「白文」與凸顯上來的「朱文」,不是對照的,而是掩映的,類似像她說的:「熔化的銀」與「俯就的湖水」的層次。
在異國閱讀她深邃有味的散文,每每受到觸動,像是一種對話與召喚。三輯的書寫角度與凝望的視線恰似三重奏,一是觀點的探問,一是旅人的情感圖景,再者是在地的生活風景。然而其間的主體是她自己,正是這些地方風物、藝術及人文景觀、飲食日常種種形塑了這名「行路女子」。
輯一「行路指南」,看似在談旅行的觀點,更多的時候我看見的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或指出自己的本質:「不矯飾的自然」、「走走停停的自由」,或是對記憶的觀看之道:「練習篩選與忘記」、「僅僅注視那樣的瞬間」,或者是對於自身的叩問。很喜歡〈之三,枯山水〉的自我問答,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樣子」?「行旅之人,走遙遠的路,有時只為了走回自己」,或許是答案,「彷彿自己也是天地中,一枚從容掠過的淡筆」,則是餘韻無窮的回音。
輯二「浪費時間的方式」,將行旅中的記憶一一安定就位。我讀到情感的密語,但她是安放得那樣地節制,那麼地好。穿越時間的迷霧,溫柔地觀看他者,嚴厲地逼視自己。在最明亮的時刻照見黝暗,在最繁華的時候總會看到邊緣及荒蕪,圓頂建築與河底隧道對照,何其魔幻?舞會與墓園的錯落,又何其驚心?那個中介的空間,陸地與陸地的浮空地帶,浮冰碰撞浮冰的孤意,戀愛之心的強韌與無解,「愛都愛過了,愛,也過了」的轉身無語,「心想也許真虧負了誰,才會在子時街頭,夜夜遊蕩」令人心折。從京都清水寺地主神社木牌看到的愛的形狀也讓我有感,無法一一抄錄她散文中的情感詮釋,那是生命史的截圖,畫布的留白,何止喟嘆。
我頗喜歡〈韋爾瓦的哥倫布〉,不是因為這篇散文裡的西班牙的陽光如發亮的金幣如攙蜜的薄餅如豐沛的潮水如燦爛發光的汪洋(緯婷的文字太迷人),也不只是裡面的情感轉折太幽微令人低迴:
「這星光般模糊微渺的可能,可能嗎?」
「因為在每個當下,不夠寬容的命運,都僅夠我們做出一次無法轉圜的決定。」
而是書寫人物的氣韻骨格可以與歷史觀照、個人閱讀的思辨批判、淪肌浹髓的藝術經驗如此疊合。人生的視野一如航海地圖,情感一如海上波濤,見過「哥倫布」的她,至此有所不同。
輯三「初回宜蘭」,則是回到心靈原鄉的生活之筆。我喜歡〈初回宜蘭〉那「從容的寓意」,將那種返鄉之初混雜熟悉又陌生的情緒,一種安然但惆悵的心懷寫得淡然而深刻。〈水田日記〉裡熟悉的田埂路燈,黑夜中的水田倒影,與身體感相契的風土性情,尤其是她文字調度的功力,宜蘭沁潤飽滿的顏色,一一收攏在她筆下。或是簡單的「橘藍粉紫色的天空」,或是多層次的藍調:「遠處是橫臥多層次的淺山,自水縹色至紺藍,猶如一系列的藍染布料,在雲霧氤氳之間舒展。」或者自信地指出「如果讓我選擇宜蘭的夏季代表色,或可擬為月光水色銀,與稻穗黃褐金」。風景的背後的觀照更是動人,從稻穗看見自然的奧義,人間「不可思議的邏輯、秩序與美感」,真是「在地文人」的眼光。
回到家鄉,她將小鎮活成自己的模樣,「野逸不羈」的水餃店與戲院老時光都是她成長的養分。書寫宜蘭的飲食民族誌,人類學家似的咖啡館「田調」紀實,有時像看一齣舞台劇,有時像是一部侯孝賢的電影。這輯的文字,透顯著天寬地闊的明亮氛圍。她提到:「每個回到家鄉的人,看起來都如同除去霧化模式的照片,多了層前所未有的明晰個性。」如何對應「回家鄉的人」難免有的臨界心情?細讀散文,那是家人之間親密深厚的情感給她的能量。我以為緯婷選擇的視角讓親情的安放有了無盡藏的容器,塑造了原鄉地景的主體。
值得一提的是她寫作的布局,不只是「呈現」,而是重層的扣問與探索。透過敘事手法、視角的切換,形成「緯婷式」的感覺結構。以〈水田日記〉一文為例,既不以四季循環的方式編排,又不以時序倒轉的手法,而是用「冬、夏、秋、春」錯落的方式,表現她的「時光素描」及空間思維。更有意思的是,巧妙地將水田的秧苗形象,聯繫到小姪兒稀疏纖軟的髮絲,家鄉的風景其實是家族風景的衍義。
這本散文敘事的延展及跳接,總是將現實人生超拔到另一個層次。譬如〈南陽街〉一文的表層,看似在書寫考生積累的各式壓力,然而她可以轉成碧娜‧鮑許(Pina Bausch)《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無法終結的命運,或是舞到沒有盡頭、拋擲性命的小紅鞋;隨即又回到麵店老翁的背影,看到一則隱晦的命運。此外,我們可以在她散文中看到廣博豐贍的文學藝術視野。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畫作、歌川廣重的浮世繪《大橋驟雨》、席德進的紅衣少年、村上春樹《1973年的彈珠玩具》、卡夫卡(Franz Kafka)《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松尾芭蕉……包括她經常引用的《聖經》。我並不想用「互文性」來稱說,反而想指出這就是緯婷的生命型態。這是她的教養,「文化的基因」。
從輯一的理性聰明,輯二的倔強與詩意,到輯三的心靈抒情史,負載這些情感與思想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像發光的穀粒,以敏銳慧黠之心觀察人物,女子似睏貓,卻又如虎如豹,男子是斂翅而未鳴的寒鴉;調動色彩像是城市的光影設計師。閱讀她的散文,時而莞爾,譬如看她寫到設定密碼,好像是「左右人生的重要決定」,或是信件上「標示地界方位的墨黑圓戳章,有時還伴有長長的波浪」,多麼令人懷舊;師大夜市的〈滄桑〉洵非虛言,那真是記憶的廢墟了!
在我客居韓國大邱的盛夏(剩下)時光,總被她散文中蘭陽平原的雨水光影、食物的色澤與味覺誘引,翻轉這一年幾乎「韓化」的味覺。而食物就是記憶,〈文化的基因〉收筆於「熱氣蒸騰的茶。我的鄉愁落在涼冷冰雪之地是奶茶色的,微甜的,像落在魔法森林的露水與月光,像我想起她」讓人戀悵不已。「我回來了。我離開過?行走,以誰的記憶」,緯婷的雋語也時不時扣連我道別前夕的心思與情懷。
從暴雪將至、香氣遠佚寫到起落俯仰的稻穗、沉靜灰藍的龜山島,我看見她美麗而壯闊的人生實踐。不只是蘭陽平原使她整個人溫柔、明亮而堅定,而是空間與個人的相互詮釋。那些走過的城市、遇見的人,都是珍貴而美好的禮物。自序中她說:「行路女子,當然是對李白的致敬與反叛。」其實最珍貴的部分,應該是尚未被人間的粗礪與繁瑣所馴化的自己(到底是一個帶著《陰翳禮讚》與《馬克白》[Macbeth]去議場備詢的女孩!)
她說:「該見面的人,以後都會遇到,以更好的姿態。」多年未見,從文字閱讀生命成長的樣態,看到她對自身存在的深刻思索。每次的翻頁,都是時光一瞬,能為她的第一本書寫序,也許就是我和緯婷相遇的方式。
二○一七年夏日於韓國大邱啟明大學國際宿舍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1 |
8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