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名人推薦
推動文化的復興,我輩的使命是什麼?
我以為,二十一世紀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選擇地重拾傳統道德與文化的時代。 ——饒宗頤
書中的每一篇經典導讀,均是針對現代人對經典智慧的需求而寫成的,因此既具現代視野,亦契合現代人的訴求。——李焯芬
所謂「經典」,就是經歷了無數考驗,仍是大家心悅誠服、可資指導言行的文字記載。泛觀博覽、精細研究這些記載,我們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務(特別是中華文化精神),於是知所選擇繼承、發揚光大。——陳耀南
作者簡介:
導讀由「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各作者撰,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推薦序
《孟子》導讀
遺編一讀想風標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黃俊傑
(節錄)
一
孟子(約前三七一-前二八九)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不屈的靈魂,孟子的思想世界是兩千年來東亞知識分子「永恆的鄉愁」,《孟子》這部經典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是孟子與他的學生及同時代人心靈對話的真實記錄。
在廿一世紀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的新時代裏,孟子的智慧穿越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仍然強而有力地召喚着現代讀者進入他的精神世界,與他進行親切的對話,並懷抱現代的問題向孟子叩問廿一世紀的新啟示。
二
孟子説:「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身處廿一世紀的我們要進入孟子的思想世界,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本於孟子所説「知人論世」之旨,先了解孟子這個人和他的時代。
孟子是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之後偉大的儒家聖哲,他深受孔子的啟發,並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他宣稱「乃所願,則學孔子」,他希望學習的是孔子作為「聖之時者也」的典範。
孟子生於風狂雨驟、歷史扉頁急速翻動的戰國時代(前四○三—前二二一),他所面對的是飲鴆止渴、追逐權力的國君,目光如豆、助紂為虐的臣子,不顧人命、殺人盈城的武將,以及見利忘義的商人,下層人民則在戰國風雲變幻之中苦於虐政,輾轉呻吟。孟子身處歷史變局之中,深感「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他心繋哀苦無告的老百姓,他以「不得已」的心情,奔走呼號,鼓吹各國國君起而踐行「王道」,為人民救難拔苦,登斯民於絍席之上,他致力於創造一個「定於一」的「王道」政治新局面。
孟子面對時代變局展現他強韌不屈的生命特質,他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承擔與氣魄,批判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斥責那些南征北討的將領應該被處以極刑:「善戰者服上刑」,他也駁斥「楊朱為我,是無君也」,認為墨子鼓吹「兼愛」,是「無父也」。從《孟子》這部將近三萬五千字的經典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出了孟子所懷抱的不能自已的心靈,也看到了古典中國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格與風格!
三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世界中,最居核心地位的就是「王道」政治思想。在孟子的論述裏,所謂「王道」舆「霸道」相反,施行「王道」的統治者以德服人,以民為本,而「霸道」的統治者則是以力服人,心中沒有人民。在孟子的時代,各國國君猶如賭梭哈的賭徒,汲汲於鞏固權力、擴張領土,至於人民的苦痛則絕不繫於心。孟子痛感戰國時代「霸道」政治之殺人無數,起而遊説各國國君施行「王道」政治,成為「大有為之君」,一統天下。
「王道」政治如何實現呢?孟子為他的時代及後世的國君指出了一條平坦而易行的道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堅信:每個人生下來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心」,他稱之為四種「善端」。孟子説,包括國君在內每一個人只要善自保存並加以「擴充」(用孟子的話)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善端」或「良知」,就可以興發「不忍人之心」,看到他人受苦受難,國君只要將這種「不忍人之心」加以「推恩」,加以「擴充」,就可以落實「不忍人之政」,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仁政」。
四
孟子與東亞各國的儒家知識分子一樣,不僅致力於解釋世界,更有心於改變世界。從上文所説孟子所謂的「不忍人之政」乃以「不忍人之心」為基礎,我們就可以看到孟子思想世界之內外交輝的特質。孟子主張外在的政治秩序只不過是內在的道德秩序的延伸與「擴充」,因為心物合一、內外一如。現代學者當然可以質疑孟子忽略了政治領域的獨立自主性,也可以質疑孟子的政治哲學不免落入「化約論」的困境,但是,孟子「王道」政治論實以他的「性善」論為基礎。孟子堅信:世界的轉化與改變,只有從自己的轉化與改變開始。因此,孟子與東亞各國儒家學者都非常重視教育,並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事實上,孟子的教育思想正是他的思想世界中最為重要而精彩的組成部分。
儒家思想傳統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人之可完美性」。孔子雖然只簡單地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但是,孔子對人性中「自我」的光明面充滿肯定,孔子説:「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與德性自主。孟子更進一步論述人之性善的理論依據,他説:「仁義禮智根於心」,肯定人之道德意識乃由內省而非外爍,每個人只要充分發展生而具有的「良知」「良能」,就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正因為對於「人之可完美性」的充分肯定,所以孟子主張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的過程。孟子主張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善苗,只要時時加以滋潤,使其茁壯成長,就可以成為成德之君子,因此,所謂「教育」並不是一種由外而內的灌輸,反而是一種內向反省的喚醒的事業。正如孟子所説:「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的目的正是在於找回業已放失的「良知」或「良心」。通過「心」的喚醒與淬煉,孟子主張的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標,其實就是從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啟動一種「無聲的革命」。
在廿一世紀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裏,各級教育之標準化、數量化、商品化趨勢日甚一日,建制化的學校教育訓練所着重是學生畢業後的「可僱用性」(employability),學生也逐漸成為某種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而學校教育也終不能免於淪為某種程度「異化勞動」。在這樣的教育新形勢之中,孟子注重學生內在生命的成長的教育哲學,就好像空谷足音,特別值得珍惜並從其中開發它的現代新啟示。
《孫子兵法》導讀
上古戰爭智慧的結晶
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宏林
(節錄)
三、《孫子兵法》的現代意義與普世價值
戰爭是一種對抗性極強的競爭行為,就「對抗」這個本質而言,人們所處的各個領域無不充滿戰爭。《孫子兵法》正是一部研究戰爭規律的著作,它對戰爭重大問題的闡發完全排斥了遠古時期的神怪迷信之談,它所揭示的克敵制勝的規律具有永恆的價值和相當普遍的哲學意義。因此,人們對《孫子兵法》的應用早已不限於軍事領域,而是拓展到管理學、決策學、醫學、行為學、運籌學、體育競技等諸多領域,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孫子兵法》中最可貴的是整體思維方式。孫子指出戰爭是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勝負取决於政治、經濟、地形、人力等多種因素,領導者對這些因素要做全面、客觀的衡量之後才能決定是否開戰。《孫子兵法》這種客觀全面認識世界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它啟發我們在觀察事物時,不可拘泥於事物本身,而是要從整個系統中綜合考察事物,透過表面現象來認清事物的本質特點。
孫子還指出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他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情況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對策。孫子總結出一系列飽含人生智慧的命題,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後發制人、奇正相生、以實撃虚、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寬嚴適度等,啟發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善於抓住時機,使事物向有利的一面轉化。
孫子非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任何成功都離不開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坐享其成。孫子指出,用兵者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獲得最大的戰爭效益。孫子説「致人而不致於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都是強調立足自身的實力和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由於戰爭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更加周密的計劃和切實的行動才能戰勝敵人,因此與《老子》《論語》等著作相比,《孫子兵法》這部書更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注重實用和兼容博取兩大特點。直至今日,有識之士仍然熱衷於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近年來,《孫子兵法》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上來,出現了眾多相關的著作。儘管這些著作中有不少帶有機械套用、牽強附會的缺點,但管理企業確實與指揮戰爭有很多相同之處。管理者與員工很像主帥與士兵,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像敵我雙方你死我活的交戰,刺探對方的動向和行情很像軍事上的使用間諜,同樣那些在戰場上行之有效的用兵原則自然也適用於商場。
成功的企業家其實就是一位高明的將帥。他具有高超的智能,能夠準確判斷市場和對手的情況;他具有可靠的信用,能赢得內部員工和外界消費者的依賴;他具有博大仁愛之心,關心下屬並熱衷於公益事業;他具有勇敢的决斷精神,面臨創新可能導致的風險時沒有絲毫的猶豫;他還很嚴格,對企業各項制度均能堅决貫徹執行。
在面臨市場競爭時,企業的經營策略往往與《孫子兵法》所説的戰備原則相吻合。比如作戰需要營造兵臨城下之勢,「不戰而屈敵之兵」。商場也需要造勢,以強大的競爭力去佔領市場。戰爭的決策者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而商戰中,决策者同樣需要全面搜集市場和對手的情況,再進行細緻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形成科學的決策。
在處理上下級關係時,《孫子兵法》的諸多論斷也能給我們很多啟示。「上下同欲者勝」是重視上下級的圑結;「視卒如愛子」是重視對下屬的關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則是對領導者決斷能力的尊重。可以看出,《孫子兵法》的諸多觀念與現代管理理念在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許多企業家正是從《孫子兵法》汲取了有效的企業經營技巧,使自己的事業得以興旺發達。
除了企業管理上的廣泛運用,《孫子兵法》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人類論矯健不如蒼鷹,論迅疾不如獵豹,論勇猛不如雄獅,但為什麼能夠成為地球的主宰,宇宙的精靈?答案就是人善於汲取前人的智慧。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一旦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知遠古哲人對人生哲理、生命價值和處世之道的思考時,我們有限而短暫的生命就會變得豐富、深刻、厚重。
尤其是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黃金時代,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無一例外都在對人生進行思考。如果説人生是一場戰鬥,孔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家關注的是戰鬥的過程,只要盡心盡力去實現理想目標,即使失敗也不必遺憾;老子和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則認為戰鬥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本不該設置理想目標;孫子所代表的兵家則最看重戰鬥的結果,積極探索並總結出一系列制勝之道。孫子認為,把握事物要具有統觀全局的視野,能夠綜合分析各種因素的利弊,還要抓住問題的關鍵,認清事物的真相,從而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孫子相信每個人都具有極大的潛力,即使是面臨困難或處於劣勢時,也可以通過合適的措施化解危機。所以,孫子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書中那些豐富的制勝韜略均為成功的經驗之談,被歷代有志於謀求致勝之道的人們所尊奉。
總之,人生如戰場,競爭無處不在。面對紛亂而嚴酷的現實環境,《孫子兵法》啟發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和精神狀態,怎樣認識社會現實,最終應該怎樣採取行動。《孫子兵法》的許多論述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深深影響着一代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貴神速」、「置之死地而後生」、「窮寇勿追」、「不戰而屈人之兵」、「避實而撃虚」等經典論述已經超出了戰爭的範圍,被眾多有識之士確立為自己的人生準則。
《孟子》導讀
遺編一讀想風標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黃俊傑
(節錄)
一
孟子(約前三七一-前二八九)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不屈的靈魂,孟子的思想世界是兩千年來東亞知識分子「永恆的鄉愁」,《孟子》這部經典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是孟子與他的學生及同時代人心靈對話的真實記錄。
在廿一世紀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的新時代裏,孟子的智慧穿越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仍然強而有力地召喚着現代讀者進入他的精神世界,與他進行親切的對話,並懷抱現代的問題向孟子叩問廿一世紀的新啟示。
二
孟子説:「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
作者序
饒宗頤序
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中華文明再次展露了興盛的端倪。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一年,我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上預期,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而今,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對此更加充滿信心。
現在都在說「中國夢」,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我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說,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的復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儘管在近代以後中國飽經滄桑,但歷史輾轉至今,中華文明再次展露了興盛的端倪。
推動文化的復興,我輩的使命是什麼?我以為,二十一世紀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選擇地重拾傳統道德與文化的時代,當此之時,應當重新塑造我們的「新經學」。我們的哲學史,由子學時代進入經學時代,經學幾乎貫徹了漢以後的整部歷史。但五四運動以來,把經學納入史學,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將經學的現實意義降到了最低。現在許多簡帛記錄紛紛出土,過去自宋迄清的學人千方百計求索夢想不到的東西,而今正如蘇軾所說「大千在掌握」。我們應該如何善加運用,重新制訂新時代的「經學」,並以之為一把鑰匙,開啟和光大傳統文化的寶藏?長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經書凝結着我們民族文化之精華,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是先哲道德關懷與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重新認識經書的價值,在當前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甚至說,這應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立足點。
「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為它講的是常道,樹立起真理標準,去衡量行事的正確與否,取古典的精華,用篤實的科學理解,使人的生活與自然相協調,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臻於和諧的境界。經的內容,不講空頭支票式的人類學,而是實際受用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智學。
「經」對現代社會依然很有積極作用。漢人比《五經》為五常,《漢書‧藝文志》更把《樂》列在前茅,樂以致和,所謂「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講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互相敬重、圑結羣眾、促進文明的總原則。在科技發達、社會巨變的時代,如何不使人淪為物質的俘虜,如何走出價值觀的迷陣,求索古人的智慧,應能收獲不少有益啟示。
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正是發軔於對古典的重新發掘與認識,通過對古代文明的研究,為人類知識帶來極大的啟迪,從而刷新人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中國近半世紀以來地下出土文物的總和,比較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考古所得的成績,可相匹敵。令人感覺到有另外一個地下的中國──一個在文化上鮮活而又厚重的古國。對此,我們不是要照單全收,而應推陳出新,與現代接軌,把前人保留在歷史記憶中的生命點滴和寶貴經歷的膏腴,給予新的詮釋。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好友法國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說,他很後悔花了太多精力於佛學,他發覺中國文學資產的豐富,世界上罕有可與倫比。現在是科技引領的時代,但人文科學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羨林先生,生前倡導他的天人合一觀。以我的淺陋,很想為季老的學說增加一小小腳注。我認為「天人合一」不妨說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損人的原則出發,並以此為歸宿。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
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大與自貶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復興,沒有「自覺」「自尊」「自信」這三個基點立不住,沒有「求是」「求真」「求正」這三大歷程上不去。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鄭煒明博士整理
載《人民日報》二○一三年七月五日五版
陳耀南序
中華經典古,今人惠澤新
現在,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日新月異、奇妙無比了,還讀什麼「經典」──尤其是中國的經典?
是的,近代中國的學術文化,比起西方先進,表現了若干方面的落後;不過,有史以來,中國也曾有不少超前──而且,無可否認,有些還具備普世價值,可說萬古常新。誰說中國人不能「窮、變、通、久」,「貞下起元」,再開新路?
中國是如此廣土眾民,歷史持續而悠久,影響深遠而重大──所謂「文化」「文明」「開物成務」「興神物以前民用」……所謂「志道、據德、依仁、遊藝」,「知命守義」,「忠恕」……所謂「有無相生」「正反相成」「致虛守靜」「見素抱樸」等等出於華夏哲人,以至初興於天竺而發揚光大於中土高士的「五蘊皆空」「慈悲喜捨」,減除因生死人我差別而致的大苦大痛,種種現代更覺迫切珍貴的智慧理念,就是出於或者持久普及於中國經典。對這一切,我們怎可視而不見、習而不察、有而不珍?今日今時,鳳凰火浴,重新振起,騰飛世界,造福人類,豈不是有心人之所同盼、有目人之所共睹?
更何沉,即使「普世市場」之類意義暫且不談,「中文」「中國」,對我們來說,畢竟是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誰可以──怎可以──真的斬斷?
所以,中華文化經典,不可不愛護、學習,不可不繼承、推廣!
所謂「經典」,就是經歷了無數考驗,仍是大家心悦誠服、可資指導言行的文字記載。泛觀博覽、精細研究這些記載,我們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務(特別是中華文化精神),於是知所選擇繼承、發揚光大;並且,目染耳濡,用語行文,我們提升了吸收與表達能力,增加了智慧與樂趣──這些,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再加闡發:
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德」者,性能、作用──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能理性自覺地、不懈追求幸福地生存與進步。為此,物質與精神各方面的生活質素就得以繼續提升,表現為器材技藝、經濟政治、法律道德、哲學宗教等等,由外在而內心的種種文化現象與成績,而紀錄於人類特有的文字,集結、精選,就成為「經典」,此其一。
其次,在文化的累積與發展中,人們研究、發現、掌握多變現象背後不變(起碼是相對穩定)的道理規律,於是執簡馭繁,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諸如:友愛親情之可珍、鬥爭仇恨之可懼、良辰好景之可幸與可喜、天道命運之可信或可疑。諸如此類,是否「太陽之下無新事」?是否不管如何,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此其二。
第三:「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明朝學者陳第的專業心得也好,希伯來古代智慧「巴別塔」典故的喻示也好,人類語文的演化與分歧,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過,人又有神奇的學習與溝通能力,透過翻譯和解說,古與今,中與外,隔膜就得以消除,文化就得以交流、承繼。特別是我們的漢字中文,「金入洪爐不厭頻」,經過百多年來嚴苛的懷疑、輕蔑、考驗、批評,它難得的精簡與穩定特質,與口頭漢語適切配合的優點,理應更受珍視。透過視野的擴大與適當的更新,認真而合時的譯解,文、史、哲、教種種範疇的華夏經典,垂世行遠,光大發揚,就在於今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數載有成,業績彪炳,現在把「文庫」中五十種書的導讀合編為一集,以利參考、觀覽,就如從上古到近世《七略‧六藝志》《隋書‧經籍志》《四庫提要》的貢獻與功能,實在是嘉惠士林、功在社會。筆者有附驥之榮,謹致蕪辭,誠為之賀!
陳耀南於悉尼
二○一六年五月三十日
李焯芬序
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
英國牛津大學有位歷史學家,名叫湯因比(Arnold Toynbee,一八八九-一九七五)。他著作等身,代表作是十二卷的《歷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書中深入分析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學界一般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湯因比在他晚年的一些著作和訪談中,不時談到他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一些預測和憂慮。他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礎上,預見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人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自私,物質慾望不斷膨脹。這將對地球的自然資源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而人與人之間、族羣與族羣之間的衝突亦越來越尖銳。從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湯因比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重新審視並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特別是儒家思想與大乘佛教。
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溫湯因比的這些預言,不無感觸。過去的教育,既重視知識的傳播,亦同時重視人的教育,特別是品德的熏陶。今天的教育,基本上以知識教育為主導。知識的不斷膨脹,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新科目,以及永遠也教不完的新課程。展望將來,網絡教育(e-learning; mobile learning)的比例會越來越重。同學們忙於低頭看他們的手機或i-pad,從中汲取他們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或訊息。君不見:一家人外出吃頓飯,各人在飯桌上往往忙於看自己的手機,閒話家常式的分享明顯減少了。不少教育界的同工對如何在網絡時代推行德育(或人的教育)感到困惑。這不啻是湯因比所預見的現代人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人與人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離的現象。湯因比的命題是現代人如何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取得更合理的平衡。從現代教育的角度看,則是如何在知識教育與人的教育之間取得更合理的平衡。
湯因比認為人類社會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處理好這些失衡的現象。而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正可以幫助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取得更均衡、更和諧的發展;從而讓現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稱意、更自在。我們回顧中古時代的歐洲,文藝復興讓當時的歐洲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思想更開放和活躍,因而成就了後來的工業革命、科技不斷進步和強大的歐洲。正如饒宗頤教授所指出的,促進歐洲文藝復興的正是歐洲人對重新研讀古希臘、羅馬經典的興趣和熱潮。歐洲人從經典中得到了無窮智慧以及發展的動力。
就在這個有趣的歷史時刻,基於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承擔,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五十本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並把每本的導讀抽出、結集成為這套名為《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的集子,作為閱讀經典的入門書。書中的每一篇經典導讀,均是針對現代人對經典智慧的需求而寫成的,因此既具現代視野,亦契合現代人的需要。
湯因比預見了中華經典智慧對社會的價值。從個人的角度看,中華經典智慧亦能幫助現代人更好地面對社會的種種壓力,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從而讓大家生活得更稱意、更自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競爭比以前更激烈,生活和工作壓力比以前更大。單以香港為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二三千大學生。今天香港大學生逾十萬。不但畢業後找工作比從前難,連升職亦比從前難。我們的許多大學畢業生,很少有下午五點鐘下班的;經常是傍晚七點或更晚才能下班。有人回家以後還要用手機或電腦繼續工作。中華經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坦然地應付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更善巧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幫助我們走上事業成功的坦途,同時獲得別人的尊敬、衷誠合作和支持。換句語說,研習中華經典,可以補現代知識教育的不足,讓我們除了現代專業知識之外,還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業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樂。
中華經典智慧,無論是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抑或是對個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價值和意義。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李焯芬
二○一六年六月
饒宗頤序
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中華文明再次展露了興盛的端倪。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一年,我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上預期,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而今,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對此更加充滿信心。
現在都在說「中國夢」,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我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說,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的復興。「...
目錄
序
饒宗頤序: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ii
陳耀南序:中華經典古,今人惠澤新 vi
李焯芬序: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 x
儒家
《大學》導讀
古代的大學之道 劉桂標 002
《論語》導讀
人文化成的宗師言行 陳耀南 012
《孟子》導讀
遺編一讀想風標 黃俊傑 060
《中庸》導讀
《中庸》的現代意義 方世豪 068
《荀子》導讀
開出一侗人文世界方世 方世豪 092
道家
《老子》導讀
「道」:萬物的本原 陳鼓應 116
《莊子》導讀
我讀《莊子》的心路歴程 陳鼓應 130
《列子》導讀
虛無與實在的人生
──《列于》寓言的現代啟示 梁萬如 150
法家
《管子》導讀
《管子》其書其人與現實主義精神 趙善軒 172
《商君書》導讀
以法治國的原則、推行與實踐
──《商君書》的現代意義 梁萬如 192
《韓非子》導讀
獨裁專制者的泌笈 陳耀南 216
墨家
《墨子》導讀
敬天愛人的墨子 李賢中 242
縱橫家
《鬼谷子》導讀
縱橫捭闔,神鬼莫測 曾財安 282
雜家
《呂氏春秋》導讀
《呂氏春秋》成書經過及其思想概述 何志華 298
兵家
《孫子兵法》導讀
上古戰爭智慧的結晶 王宏林 376
注:分類的排序參考《隋書‧經籍志》,其中,儒家《四書》的次序參考了朱熹的心得:「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序
饒宗頤序: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ii
陳耀南序:中華經典古,今人惠澤新 vi
李焯芬序: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 x
儒家
《大學》導讀
古代的大學之道 劉桂標 002
《論語》導讀
人文化成的宗師言行 陳耀南 012
《孟子》導讀
遺編一讀想風標 黃俊傑 060
《中庸》導讀
《中庸》的現代意義 方世豪 068
《荀子》導讀
開出一侗人文世界方世 方世豪 092
道家
《老子》導讀
「道」:萬物的本原 陳鼓應 116
《莊子》導讀
我讀《莊子》的心路歴程 陳鼓應 130
《列子》導讀
虛無與實在的人生
──《...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17-08-01ISBN/ISSN:97898884636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