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入文山的四季中,畫家意外走出了固定執著的視野,還給水墨一次詮釋當代都會城鄉的契機。本書為2013年《文山春秋──水墨浮世流光》之增訂版,
書本由25開擴大至16開,並增錄兩篇藝術評論,
以及李賢文寫生、賞遊文山四時景色之照片,
讓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亦伴隨著畫家,實地探訪文山之美,享受登山、賞花、品茗之樂趣。政大駐校藝術家 記錄文山四季
本書作者李賢文受邀於政大藝文中心藝術總監黃巧慧女士,以一位駐校藝術家的身分,水墨寫生創作、文字反省記錄2013年文山木柵一帶四序遷流的人間景象。如以早春時節,枝頭上的﹝窈窕杏花﹞,道盡了冬去春來的無限生機;以茶田休耕,做為綠肥的黃色﹝魯冰花田﹞,感恩其一開一謝的犧牲,不僅滋養大地,成就了茶葉的生命與芳香,更見證天地萬物所擁有的尊貴與自信。
仲夏時期,貓空壺穴上那沁人心脾的隱瀑,讓畫家不禁有﹝泉自奔忙,月自遲﹞的感嘆,渴望在音浪的苦迫中,活出如月的寬柔。﹝指南山下﹞一作,畫家以層疊式高遠的宏偉氣勢,又帶點深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豐富構圖,從視覺焦點的紅磚色政大藝文中心為起點,垂直往上逐步畫出盤旋的山路,雲霧繚繞的山巒,還有遠景極目之處的指南宮。下方前景中,景美溪畔那三三兩兩即將畢業的莘莘學子,畫家對他們的期許是,不在於未來的壯志、金錢與遠方,而是在於眼前的創造、想像與實踐。整幅畫作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深意。
思維變與不變 繪下時空交集
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時序表面的殊相變化,更追求永恆不變的堅固內在,藉由思維「變」與「不變」的界限,並以畫作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交集。如﹝貓空百年茶事﹞一畫中,畫家以貓空為腹地,畫出了「過去」與「現在」,「美好」交織著「善意」的半寫生、半記憶的﹝貓空百年茶事﹞一畫。畫面中,觀畫者可隨著空中飛翔的大冠鷲,俯視現今採茶的茶婦,還有茶事方歇後,種植耕穫魯冰花束的農友;山間小徑以傘代杖的遊山行人;樟樹步道邊的「張迺妙茶師紀念館」的茶亭處;山深之處金頂輝煌的指南宮。而畫面遠望的左側,煙塵益重,101大樓浮城般隆起。
就在一片田疇茶事紅綠交雜中,畫心正中突兀地出現黑白筆墨的田畝。田中央有犁田的水牛及農人,彎身插秧及挑肥的農人。這黑白畫面正是半世紀前,政大美籍教授郎豪華鏡頭下的「木柵」。黑白間隔了彩色,畫中的人事與山水,幾乎可以無障礙地融為一體,然而,木柵文山的美好,就這樣藉由畫筆打破時空的隔閡,瞬間凝固在這畫面的永恆中。
在走入文山的四季中,畫家意外走出了固定執著的視野,還給水墨一次詮釋當代都會城鄉的契機。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47年,生於臺北市。
1964年,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2年,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
1986年,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
1996年,《雄獅美術》月刊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
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秋》與《後山有愛》。
2013年,《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
章節試閱
貓空百年茶事
文‧圖/李賢文
用年月分秒去計算時間,用英哩公里去丈量長度,用公噸公斤去描述重量,用平方立方去呈現面積空間;人們習慣用計量單位去理解時空中一切感官經驗。不是因為絕對精確,而是因為相對方便。
隨著各種人為節慶而流動的人生,遠比真實感受自然節氣的生命,來得容易。於是,春夏秋冬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春節、情人節、愚人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萬聖節、聖誕節,以及自己與家人的生日、週年慶等,在熙來攘往的節日氣氛中,我們活在狀似繽紛的夢幻中,卻遺忘光陰一頁一頁翻過去的生命實相。
從二○一三年初,以木柵文山為主題觀察的功課,一瞬間已從早春走到深秋。杏花開而復謝,春茶餘韵猶存,魯冰花海,漫山遍野今何在;聽過蟬鳴,走過壺穴;送走畢業學子,又迎來新生浪潮。季節無須節日提醒,天地自有內在韻律。
在往復循環的天然樂章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變」與「不變」的故事。一九五八年,一位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教授郎豪華(Howard Rusk Long, 1906-1988),曾任課政大並擔任《China Post》的駐臺特派員。他在臺期間,拍攝了許多木柵文山區的動人影像。木柵老街、傳統市場、廟會陣頭、水牛牧童、採茶農婦、三輪車伕以及婚喪喜慶等等,常民生活景觀都入鏡成為日後《木柵人》(The People of Mushan,1960)的內容。這本書,因緣際會,在二○○四年由文山社區大學翻譯為中文版的《木柵人──閱讀1950年代的生活影像》。
在朋友借閱下,我欣喜發現到近半世紀前的木柵文山區,依然有著綿亙的山巒,起伏的梯田,還有山中村裡那熟悉的屬於臺灣人的憨厚、純真、樸實的善良容顏。一頁頁翻過,黑白照片與眼前彩色天地,毫無間隙地吻合了。
於是,在一張高105公分、寬231公分的宣紙上,我以貓空為腹地,畫出了「過去」與「現在」,「美好」交織著「善意」的半寫生半記憶的「百年茶事」一畫。畫面上細密地布樁著不同的人群與不同的事務。從左緣停在電線桿上的大冠鷲開始,從牠的眼睛,居高臨下地穿越山丘與茶園,看見屬於文山茶事的點滴。有俯身彎腰採茶,隨手往腰後竹簍投放的茶婦,有三三兩兩或蹲或立的茶農,有在茶事方歇後,種植耕穫魯冰花束的農友,有沿著山間小徑以傘代杖的遊山行人及身後一隻大黃狗。沿著畫中小路及右側步道,彷彿可以拾級而上,一直走到樟樹步道邊的「張迺妙茶師紀念館」的茶亭處,到了亭中,有二人品茗對飲話文山,遠處山巒,依勢起伏,山深之處金頂輝煌,即是指南宮。遠望左側,山更遠,煙塵益重,101大樓浮城般隆起。
就在一片田疇茶事紅綠交雜中,畫心正中突兀地出現黑白筆墨的田畝。田中央有犁田的水牛及農人,彎身插秧及挑肥的農人。這黑白畫面正是半世紀前,郎豪華教授鏡頭下的「木柵」。如果不是黑白間隔了彩色,畫中的人事與山水,幾乎可以無障礙地融為一體,然而,木柵文山的美好,就這樣凝固在這無阻隔的一瞬間。而我們,也彷彿藉由大冠鷲的鷹眼,自由流暢,可以俯視眾生,可以仰瞻天宇,可以穿越人類虛擬的時間單位與空間座標,去還原出天地固有的溫柔與寬容。
喝下一口由木柵二格山系豐沛水源與獨特的微酸土壤孕育而出的鐵觀音,茶湯清洌,入喉雋永,在微微的香氣裡,文山百年,似乎濃縮為畫裏乾坤。
評論與閱讀感想
無憂無懼,充滿能量的創作之路 文/林銓居
(摘自林銓居撰〈筆墨靜好春秋後──讀李賢文的水墨畫〉)
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裡,當西潮衝擊而來,明清數百年以來保守成規的水墨畫無法滿足於整個社會的審美意識與藝術家創新的心靈時,多少人在闃暗的藝術史長廊中摸索前進、尋找幽光,希望從那一個閃現幽光的地方找到出口,找到曾經輝煌的過往與仍然可以踏上的坦途。在筆墨功夫難以超越古人又不乏水墨畫「窮途末路」之說的今日,許多人可能懷憂喪志而使水墨畫的發展蒙上了俗豔反諷、挪移變造或悲劇色彩。但藝術史學者郎紹君曾經寫道:「在筆墨傳統面前最終感到悲劇意識的,是那些在傳統面前不敢也不能確定創造自己的人的意識」,由此再印證於李賢文的創作之路,既無憂無懼,又充滿能量,這種結果乃因為他深入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台灣美術發展,翻越過了席德進、余承堯、鄭善禧、賈又福、張光賓等人或直接或間接的啟發與影響,反應了他個人的眼界、閱歷、批判與選擇,最終仍堅持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因而能打破水墨畫遲滯困頓的時代宿命,亦重啟了樂觀與前瞻的力量。以作品承擔並示範了這種前瞻與樂觀,正是李賢文對當代水墨畫壇最美好而具體的貢獻。
貓空百年茶事
文‧圖/李賢文
用年月分秒去計算時間,用英哩公里去丈量長度,用公噸公斤去描述重量,用平方立方去呈現面積空間;人們習慣用計量單位去理解時空中一切感官經驗。不是因為絕對精確,而是因為相對方便。
隨著各種人為節慶而流動的人生,遠比真實感受自然節氣的生命,來得容易。於是,春夏秋冬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春節、情人節、愚人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萬聖節、聖誕節,以及自己與家人的生日、週年慶等,在熙來攘往的節日氣氛中,我們活在狀似繽紛的夢幻中,卻遺忘光陰一頁一頁翻過去的生命實相。
從二○一三年初...
作者序
水墨浮世流光
文/李賢文
一年伊始,又是一年新的啟端。我們儀式性的添置新的行事曆,在一年的計畫欄裡,滿滿地勾畫出一條通向看不到的豐盛大道。曾幾何時,深居世塵中的人,不再從日出的早晚、星辰的明滅、花葉的開落、氣溫的高低、晴雨的變化……等一切大自然的心跳與鳴奏,去感受季節的更迭。
於是,光陰制式化為不間斷的計畫與日程,成功屬於世間可以換算的尺度與籌碼,當春天開始於跨年晚會之後的疲憊裡,春天已遺忘在一枝細草的初綠中。
二○一三年,因緣際會,承政大藝文中心總監黃巧慧女士建議,有了為期一年、以政大及周邊文山木柵區為水墨寫生創作的企劃。我遂以水墨記錄了文山春夏秋冬四季的光陰畫帖。此一構想,直接衝擊了我對時間的感受,也間接地轉換了某些固定的觀察觀點。換言之,過往視而不見的都會經驗,此時必須從繪畫的構圖、取鏡、思考、重組中,再突顯。透過這樣一個視覺的揀選,忽然,一瞬之間,風塵僕僕的大街小巷,不斷出現有趣的角落,車水馬龍的雜亂市集,偶然雨後,也有朦朧詩意的精彩。登臨臺北市郊的一些高不過百多公尺的山頭,居然就有小天下的微妙享受;捷運各線的每個終站,幾乎都是活潑明亮的市郊小桃源。無須刻意計畫、特別安排,只要一雙好走的鞋、簡單的畫具、一罐水,我幾乎可以竟日流連在古詩的畫境裡。
並非世界改變,而是看世界的角度改變。
為了一年的四季全局全景,觀測描寫文山木柵區,幸運的我,才意外地飽賞了文山杏花開滿的明媚春光。在春茶採收過後,大批作為綠肥的魯冰花田陸續上場。之後盛大狂熱的仲夏,貓空壺穴上的隱瀑,沁人心脾,一洗鬱結。驪歌聲中,莘莘學子在政大校園裡的身影,又是光陰筆記中一頁輝煌。暑往寒來,時序入秋,對文山的觀繪,也漸次沉澱安靜下來,在表面的殊相變化中,是否有永恆不變的堅固內在?於是思維「變」與「不變」的界限,探索「時間」與「空間」的交集。
值此之時,一張年幼時期,家族出遊指南宮的黑白老照片,觸動了時空劇場的創作思考。當相同空間裡有不同時間因素,穿插交集,是否更接近感知中的存在與真實?佇立在指南宮前的我,眼前青綠山水是真,而腦海中幼時倚立在父母身畔的我也是真,二者間,並無矛盾,甚至,充滿對映的心情。往日記憶與眼前之景,密合無隙,恍如重複曝光的底片,層層影像,交疊著時間流過的痕跡,美好而深刻。
在一張張黑白老照片的集錦中,文山貓空地區的歷史記憶,逐漸拼湊完整。山巒梯田、憨厚微笑,那屬於臺灣特有的輪廓風景,此時與眼前彩色的景象,毫無扞格地融合了。的確,歷史不能翻轉,但意義卻可重疊。在二度空間的畫面上,如何展現一個自由穿越,高度飛揚的歷史/當下,時間/空間之全新視境,引發了我創作的念頭。於是有了﹝貓空百年茶事﹞一作。在巨大的宣紙上,我以貓空為對象,畫出了木柵地區的過去與現在,以詩意的抒情筆法,將五十年前的黑白影像與五十年後的彩色現場,蒙太奇式地編織成章。畫面中,一隻大冠鷲的進入與停駐,引領出時空切換的機制,象徵滄海桑田中的變與不變。
老照片興發了光陰的對話,而登貓空、搭纜車,又展現了覓尋視點的契機。不同的高度,帶來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視界。從小出生成長迄今的臺北之城,此時竟昂然清新,一天一頁,翻出美麗的新畫面。
在歲末,我以政大校內地標建築,作為收尾之作,包括四維堂、社科院、水岸電梯、濟賢橋、楓香步道與景美溪,適時為政大在臺復校六十週年慶繪製政大六景。
感謝天地有情,感恩四時有序。在走入文山的四季中,也意外地走出了固定執著的視野,還給水墨一次詮釋當代都會城鄉的契機。
世界並沒有改變,而是觀看世界的角度改變了。
水墨浮世流光
文/李賢文
一年伊始,又是一年新的啟端。我們儀式性的添置新的行事曆,在一年的計畫欄裡,滿滿地勾畫出一條通向看不到的豐盛大道。曾幾何時,深居世塵中的人,不再從日出的早晚、星辰的明滅、花葉的開落、氣溫的高低、晴雨的變化……等一切大自然的心跳與鳴奏,去感受季節的更迭。
於是,光陰制式化為不間斷的計畫與日程,成功屬於世間可以換算的尺度與籌碼,當春天開始於跨年晚會之後的疲憊裡,春天已遺忘在一枝細草的初綠中。
二○一三年,因緣際會,承政大藝文中心總監黃巧慧女士建議,有了為期一年、以政大及周邊文山...
目錄
評論:筆墨靜好春秋後──讀李賢文的水墨畫…………林銓居
評論:﹝貓空百年茶事﹞的山水之愛與人我之情……….黃長春
自序:水墨浮世流光……………………………….李賢文
篇名一:流光
一 貓空百年茶事
二 浮生──走過一甲子
三 泉自奔忙月自遲
篇名二:花外
一 文山早春
二 山外步花
三 一開一謝間──魯冰花田
篇名三:浮世
一 驪歌響起
二 近觀中的靜觀——政大六景
三 看見臺北——由貓纜俯瞰臺北城
附錄:
文山浮世‧水墨流光─李賢文文山春秋創作互動導覽裝置….. 曾怡甄(黃心健工作團隊)
評論:筆墨靜好春秋後──讀李賢文的水墨畫…………林銓居
評論:﹝貓空百年茶事﹞的山水之愛與人我之情……….黃長春
自序:水墨浮世流光……………………………….李賢文
篇名一:流光
一 貓空百年茶事
二 浮生──走過一甲子
三 泉自奔忙月自遲
篇名二:花外
一 文山早春
二 山外步花
三 一開一謝間──魯冰花田
篇名三:浮世
一 驪歌響起
二 近觀中的靜觀——政大六景
三 看見臺北——由貓纜俯瞰臺北城
附錄:
文山浮世‧水墨流光─李賢文文山春秋創作互動導覽裝置….. 曾怡甄(黃心健工作團隊)
商品資料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8-18ISBN/ISSN:978957474151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00頁開數:23×19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