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
客觀地審視基督教與中國的關係,
便能看見西方宣教士本著上帝的慈愛,
在中國的土地上耕植神的真理。
從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算起,至今已有兩百多年,基督教與中國之間從一開始在文化與信仰上的巨大衝突,到如今仍有思想觀念上的歧異有待突破、解決。
儘管如此,西方宣教士仍在艱難險阻中,對中國的現代化、西方漢學研究、婦女運動、盲人教育等等,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二十世紀的傳教士更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著想,贊成取消不平等條約,支持抗戰。
本書集結林治平教授自1970至2015年近四十篇論著序文,闡釋西方自十八世紀開始,因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而急速現代化,產生了現代化的歐洲;然而,中國在同一時間,卻逢禁教時期,對西方宣教士抱持敵對的態度。本書翔實解析基督教與中國在文化信仰上的衝突與融合,更指出西方宣教士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及影響。
《宇宙光》42年來,一直以關懷歷史文化社會自居,四十多年來,一直盡力推動華人教會史與華人歷史文化社會的相關研究工作,如研討會的舉辦丶論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經驗見證的推廣陪訓等。
如今華人教會史的研究已經由四十多年前的「險學」逐漸變成「顯學」,海峽兩岸三地的研究者越來越多,論文的質量也越來越精采。這一轉變的過程,可以説是我們的親身經驗。因此,我們決定把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著文集的序論前言,匯聚成一本書,署之為《腳印:宇宙光華人教會史論著序文集》。
一方面可以見證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走過的這段感恩歷程;另一方面也為這四十多年來參與這段歷程的各次會議、參與學者丶發表論文丶出版書籍作一簡介記録,也可以說是華人教會史發展的一段歷史記錄。在所謂的華人教會史歷史年,出版這本書,我相信是有其歷史意義的。
歷史的巨輪會不停的向前滾動,如果我們錯過了今天的歷史,未來的歷史中將沒有我們的蹤跡。一個不認識今天歷史的人,也不會認識自己。這種人只好茫然無措地走向未來,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注重歷史傳承的信仰。《聖經》第一卷書就從人類的始祖開始,逐代記載人類的起源丶發展與傳承,巨細靡遺。〈馬太福音〉一開始就把耶穌的譜系交待得清清楚楚。
基督教一向就是一個注意歷史的宗教。上帝是創造時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創造的時空賜給我們,讓我們進入時空的維度中,有了歷史,瞭解過去丶認識今天丶窺探未來。
上帝就是歷史的主,但願我們能成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筆,寫下「祂的歷史」(His-story)。一個有歷史的人,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兒,也知道自己是誰,更知道自己將往那兒去,多好!
作者簡介:
林治平
1938年生,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原大學專任教授、兼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宗教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自1973年起,以終身義工身份,擔任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宇宙光關懷中心執行長、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董事長;2003年起,擔任伯大尼育幼院董事長。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獎、教育部社會貢獻獎、教育部優良教師獎、教育部戲劇貢獻獎、國科會研究甲種獎助、湯清文學獎。
多年來致力推動「全人教育」、「全人關懷」理念。著有《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基督教與中國歷史圖片論文集》、《基督教與中國論集》、《如果你有一首歌》(與張曉風合著)、《突破痛苦的網》、《我們需要一個夢》、《舞台》、《人找人的故事》、《人啊!你在哪裡?》、《二十一世紀的事奉者》、《林治平選集》等多部作品,2006年並策畫出版「馬禮遜入華200週年叢書」共七十本。另有與全人教育相關論文數十篇。
章節試閱
1970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化論集》自序
基督教思想究竟自何時開始傳入我國,迄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相傳耶穌的使徒之一多馬(Thomas)曾在東漢明帝時將基督教傳入我國,這一傳說雖然迄今仍乏有力證據加以證明,但亦非絕不可能者,起碼這一傳說的記載,可以證明基督教在中國亦屬歷史悠久的宗教了。
自明天啟五年(1625年)在陝西西安西部土中發現「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後,三百餘年來吸引了無數關心東西文化交流歷史的學者之重視,經過這些中外學者們的不斷努力,對唐時基督教(景教)流行中國的盛況,巳為吾人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然而那時的景教因與佛教思想混淆不清,所以雖然流行了二百多年(自唐太宗貞觀九年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六三五年至八四五年)卻於唐武宗時一禁而絕,其後雖在民間仍有奉景教者,但並未發生重大影響。
及至蒙古人入主中國,原在中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蒙古境內流行的景教(改稱也里可溫),再度入華,而羅馬天主教亦因方濟各會(Franciscan)及多明尼派(Dominican)之不斷努力而大盛,其中方濟各會的義籍教士孟德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在北京三十年的傳教工作,尤為出名。但因元本異族,故一旦蒙古人的統治權被推翻,他們所熱烈提倡的景教及天主教不旋踵亦告煙消雲散,傳教工作乃再入沉寂階段。
這一沉寂並未延續得太久,因不久以後,歐洲的天主教徒在文藝復興精神的鼓舞之下,紛至沓來重叩嚴局大門閉關自守的中國,這些教士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明朝及清初重開傳教大局,在這一時期,傳教工作進展神速,有名的教士如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艾儒略等固皆列名史籍,飽受推崇,而斯時奉教之士如瞿太素、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王徵、瞿式耜等人亦均名重一時,不僅成為中國天主教史中有名的人物,他們的事蹟在中國的歷史書中也成為被人重視的一面,尤其談到西學入華或東西文化交流問題,天主教教士及當時的中國信徒的偉大功蹟,更是誰也不敢否認的事實。
然而我們若討論到基督教在中國之傳佈及其貢獻,則一般史書多一語帶過或語焉不詳甚或充滿誤會偏見,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筆者有鑒及此,乃不揣冒昧,於平日教讀之餘,摭拾有關資枓,信手編寫,不覺已積稿不少,師友輩常鼓勵我將此類稿件彙集付梓,我一直躊躇不前,一方面擔心這些不夠成熟的東西經不起考驗,一方面覺得還有一些資料未曾集成篇卷。但筆者自承乏中原及東吳等校中國近代史、社會學教席以來,常以稿中資料與諸生研討,作為講授中國近代化及中國近代社會演變之參考資料,因篇幅較多,講授抄錄印發講義,費時誤事諸多不便,乃將積稿中部份資料重加整理,商之於商務印書館,承蒙慨允編入人人文庫發行,本書乃以「早產兒」姿態問世,其不能周詳完備,自屬意料中事。
查基督教(新教)自1807年首由英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傳入,距康熙帝首次頒佈禁教令恰為一百零一年。我們知道天主教自明代由利瑪竇等人於十六世紀末葉傳入中國後,因利瑪竇等人研習中國文化,深通儒家經典,對於中國傳統社會習俗亦加容忍;同時彼等又可代表西方文藝復興後的歐洲人士,積極從事西學之譯介,故就現代的觀點說,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士實為從事中國近代化運動的第一批勇士,他們的努力確曾結出豐碩的果實,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
可惜禮儀之爭發生後,銜命東來的多羅主教(Carlo Tommaso Maillard de Tournon)的使命失敗,使康熙帝大為不悅,乃於1706年十二月頒發上諭,規定傳教士非得朝廷准予傳教的印票及願意服從中國禮儀的,不准在中國傳教。這一爭執越演越烈,雙方的不愉也越來越嚴重,到雍正即位後,更徹底貫徹康熙的禁教令,更不幸的是1775年,教皇下令解散在華傳教立有汗馬功勞的耶穌會,明顯表示教廷當局決不與中國祭孔祀祖等民間社會習俗相妥協的精神,自此以後,教難時傳,新的傳教士固然無法人境,舊的教士亦多有被逐被殺者,在十八世紀以前,西學的傳佈全靠天主教士的努力,今既禁教,則隨西教以俱來的西學亦告中斷,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近代化歷程中的一大損失。
現在我們要研究一下自1706年康熙諭令下達後,至1807年馬禮遜再度人華時這一百零一年的情形。就西方歷史而言,這一階段正是工業革命的浪潮逐漸顯露其洶湧波濤的時候,而思想革新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Ing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現代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政治革新所導致的舊制度的崩潰等,在在都促成了現代化歐洲的誕生,所以十八世紀這一百年的轉變,正是人類歷史的巨輪轉入現代的關鍵時期,而這一重大的轉變時期,卻正逢我國禁教時期。
在這一百年期間除原有的少數教士仍獲准留居北京外,其他來華的外人多為只知攘利的東印度公司商人,他們的學識固有問題,即使偶而有積學之士東來,亦因惟恐文化學術工作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因而影響其在華商業利益,亦絕口不談學術文化工作,甚而我們可舉出許多證據證明英國東印度公司始終對銜有文化學術使命的傳教士表示其敵對態度,所以因清廷的禁教,至少使我國近代化運動延遲一百年才起步。
根據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斷定馬禮遜來華傳教一事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因為他不顧一切險阻毅然決然的來到中國,至少在歷史的意義上代表著一位受過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當代訓練的學者的來華傳佈現代思想的開端,他在中國廿餘年的努力,雖然皈信基督教者寥寥可數,但他以及其後源源而來的基督教士,卻在文化學術工作的領域開闢了一片新的園地。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及貢獻,雖不亞於早期天主教士,卻往往因清中葉以後國勢陵夷,外人入侵所造成的國仇家恨而被人遺忘,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的一大缺憾。
提起清中葉後影響中國內政外交極大的模仿西法運動、康梁等的變法立憲運動以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救國運動,差不多任何一本討論中國近代史的書籍都會連篇累牘的不惜篇幅詳加討論。但是在這許多研究中,對這些運動的思想背景,卻始終認為係因中國遭受外力欺壓後的反應,筆者認為用這一種觀點來研究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常會在我們心理上產生一重陰影,遲緩我們近代化的腳步。事實上我國的追求近代化,基督教的教士們在思想的啟迪上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所努力指出的是希望中國在制度上、思想上的近代化,而這一方向正是當時中國最切要的,收錄在本書中的四篇文章即欲就此問題做一初步的研究。
第一篇「基督教在中國之傳佈及其貢獻」,其主旨乃在說明基督教在中國被人仇視的原因,並進而剖析這些原因是否經得起公正無偏的考驗,最後則就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基督教與中國現代社會、基督教與中西文化交流、基督教與國父革命運動四者概述基督教對中國的貢獻,此文屬於概論性質,概括指出筆者今後研究的方向。
第二篇及第三篇均為傳記性之研究,這一方面資料收集極不容易,筆者雖曾盡力為之,恐仍難免掛一漏萬之譏,好在只是一個初步研究,修正補闕將來仍有機會。〈平民階級中的英雄〉一篇,乃介紹第一位來華傳教的馬禮遜所遭遇的內外困難,及其在重重仇視困難中如何進行編纂字典,翻譯聖經、創辦學校、創辦民報等偉大事業。〈丁韙良(W. A. P. Martin)的生平與志事〉一文則在探討同文館與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丁韙良的一生。丁氏在華六十餘年,畢生從事中國高等教育工作,譯介著作等身,對於中國的科學法政思想的現代化,丁韙良無疑的是一位拓荒先鋒,厥功甚偉。可惜中文方面有關他的專題研究尚不多見。當然自基督教入華後,尤其在1860年以後,像丁韙良這樣的教士,還多得很,比丁韙良貢獻更大的教士,亦所在多有,這些人如主持《萬國公報》,創辦現代大學,力主中國思想制度現代化的林樂知(Young J. Allen)、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牛津大學第一任中文系系主任,十三部經書的英譯者,偉大的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等人,他們的貢獻均不亞於丁韙良,筆者於本書中僅先以丁韙良作一代表人物,其他諸人的研究,亦是筆者今後著力的方向。
第四篇「國父孫中山先生大學畢業前與基督教之關係」一文,乃筆者計畫中有關基督教與國父革命運動一系列研究中之第一篇。查國父孫中山先生及革命先賢先烈虔信基督教者甚多,教會機構及教會教士公開或暗中支援革命活動者,尤其所在多有,馮自由的「革命逸史」及陸丹林的「革命史譚」均曾提及此方面的有關史料。至於孫中山先生與基督教之關係尤屬密切,本文只論及其於大學畢業前與基督教之關係,因一人格之建造,思想之完成與其所受教育關係最為密切,由筆者之研究中,可知中山先生所有正式教育,皆受基督教之賜,孫先生雖天縱英才,苟無基督教各級教育為之澆灌啟迪,他恐怕終免不了「悶在黑暗中」(語出林百克《孫逸仙傳記》)的悲慘命運了。本文之內容即在分析國父所受教育背景,筆者深信此為瞭解國父思想淵源之重要史料,而此一園地仍甚荒蕪,筆者深願能盡拋磚引玉之責,苟能引起碩學之士的關注,筆者已十分滿足了。
最後,筆者謹願向吾妻嘵風致謝,她在教學寫作,操持家務諸項繁重工作的重壓下,仍然為筆者保持了良好的研究環境,若非她的辛勞及鼓勵,這些簡陋的篇章恐怕永遠也不會出世的。
1970年四月
1970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化論集》自序
基督教思想究竟自何時開始傳入我國,迄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相傳耶穌的使徒之一多馬(Thomas)曾在東漢明帝時將基督教傳入我國,這一傳說雖然迄今仍乏有力證據加以證明,但亦非絕不可能者,起碼這一傳說的記載,可以證明基督教在中國亦屬歷史悠久的宗教了。
自明天啟五年(1625年)在陝西西安西部土中發現「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後,三百餘年來吸引了無數關心東西文化交流歷史的學者之重視,經過這些中外學者們的不斷努力,對唐時基督教(景教)流行中國的盛況,巳為吾人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然...
作者序
基督教入台及中國內地會創設150年紀念套書總序
2015年是台灣教會歷史年,因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進入台灣,展開他拓荒奠基丶設立教會的艱巨工作的。無巧不巧,對整個中國及1949年後台灣宣教工作極有貢獻的中國內地會(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團),也是在1865年6月創設的。為了這兩個特別的事件,宇宙光馬禮遜學園決定舉辦幾件特殊的活動,以作紀念。
首先是承續先前的經驗,在「馬禮遜入華宣教200年歷史圖片展」丶「印尼華人基督教宣教歷史圖片展」丶「風雨彩虹:基督徒與民國百年繽紛錄」三大歷史圖片展覽之後,製作「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歷史圖片展」巡迴各地展出,並依例製作導覽手冊,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參考。同時與中原大學及內地會共同舉辦「內地會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收論文20餘篇,宣讀研討後將再結集出版。在這些較為專業的活動進行期間,宇宙光愛心合唱團和師曠知音雅集國樂團也將舉行四場以馬雅各事蹟為主調的史詩音樂演出。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出版工作了。
老實説,出版一套文集,確實讓我們猶豫考慮了許久。在文字出版事業如此沒落蕭條的此刻,出版一套文集,無異是一種重大的挑戰,特別是一套相當專業性的華人教會史的專業文集。它的讀者在那裡?它的市場何在?幾經折騰考慮,我們忽然發現,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所創辦的華文第一份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刊發行200年紀念。終於在一種使命感的催促下,我們決定排除萬難出版這套文集。希望這一股追懷先賢丶捨我其誰的壯懷,也能得到你的回應支持。
收在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冊專書。首先是舍禾耗費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資料丶歷盡艱辛寫成的《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基督教歷史》一書,這本厚達三十八萬字的巨著,我們會把它分為上下兩冊出版。在這本書中,也是溫州人的舍禾,筆端深情款款的把溫州的過往歷史和溫州基督教歷史,巨細靡遺的描繪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舍禾這本書的序言中,曾特別就他的研究方法,說了下面一段話:
從元朝也里可溫進入溫州開始,將溫州教會史分為古代教會史丶近代教會史丶現代教會史幾個不同階段,配合溫州文化社會的發展,將溫州教會史與溫州社會文化發展史緊密連結,的確在教會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創舉。因為過去中國教會史的研究者,往往會忽略文化社會的影響力,而研究中國文化社會史的學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會中的影響力。形成所謂「中國教會歷史去社會化,中國歷史去教會化」的偏差。使得中國教會史及中國文化社會史的真相都有隱晦不明之處。本書作者小心翼翼丶廣搜基督教及溫州地區相關社會文化資料,仔細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對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個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質特性,加以論述。對宣教士的宣教對象——溫州人,作者也花了相當多的精力時間,收集了相當多的檔案資料,務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過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實經驗。經過這樣仔細的爬梳整理,形諸論述,讀者在捧讀之際,會親切的感受到一股溫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頭,讓你不由自主的把這本厚厚的書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
當然,就華人教會史而言,溫州也一直是一個極端重要卻被忽略了的地方。溫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為了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歐美各地,到處都有活躍的溫州生意人,更特別的是只要有溫州生意人出現,就有溫州教會出現。而溫州的基督徒及教會,在各種困難壓力之下,依然發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溫州被人稱之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或「中國的安提阿」,決非浪得虛名。但是何以至此?卻一直沒有人探討研究。有了舍禾這本書,庶幾可以彌補這項遺憾。尤其在教會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這本書就更加值得閲覽細讀了。
除了考證祥確的文字敘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了150幅重要的圖片,所謂有圖為證嘛!在圖文相互對證參閱之下,歷史的真相就更瞭然清楚的浮現在我們眼前,也讓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大增加。
當然,選編這本書的理由,除了上述種種優勢以外,也是因為第一個進入溫州丶奠定溫州宣教堅實基礎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婦,就是內地會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國的先鋒宣教士。就內地會的歷史而言,曹雅直夫婦的宣教故事自然應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但卻一直被史家忽略,鮮少提及。曹雅直在內地會事工尚未正式展開之時,單槍匹馬,進入溫州,夫婦二人,二十六年據守在溫州,從零開始,建立教會,奠定教會在溫州傳佈的基礎。無疑地溫州教會史在內地會歷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頁。舍禾這本書的出版,就更加具有特別的意義了。
在本套文集中,編號3的第二本書是許小華所編的《容閎年圖譜:中國留學生之父》一書。許小華是一位專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而容閎出身於紀念第一位入華宣教的馬禮遜而創辦的馬公學堂,是華人歷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帶領進入耶魯大學畢業的小留學生,也是鼓吹並帶領第一批小留學生赴美留學的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容閎無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許小華基於專業工作的需要,從人才培育養成的觀點出發,花了許多功夫編寫成這本文圖並茂的《容閎年圖譜》,使我們對華人歷史中第一位出國留學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地位的歷史人物,有更清楚的瞭解認識,當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編號4的則為魏外揚的《宣教繽紛錄》一書。魏外揚是歷史系科班出身,一生從事歷史教學,為了更多投入華人教會史的研究撰著,他欣然申請提前退休。在這本書中,魏外揚把他多年來在各個不同雜誌專欄中所寫的六十篇專稿,分成五大部分刊出。分別是:
一丶〈馬禮遜拼圖〉:有關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的研究,近年來越發引起學界的關心注意。馬禮遜的著譯作品,相繼影印出版;馬禮遜生平事跡的論述文章,也紛紛發行出版。在這一股馬禮遜熱潮風起雲湧之際,魏外揚也提起筆來,捕捉馬禮遜言行事跡,小處着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圖,缺一不可。是瞭解馬禮遜成就偉業不可輕忽的細節。
二丶〈內地會精兵〉:內地會在華人群體中宣教已屆150年,此輯共收相關文稿9篇。敘述內地會宣教士事跡故事及相關研究。
三丶〈天國醫師〉:在華人宣教史中,以醫師身份進入中國,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這一部分中,魏外揚信手拈來,寫了十一篇在華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醫德醫術丶救身救靈丶視病如親丶令人感動。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載於專為有心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現代醫護人員閲讀的「路加」雜誌。而有關基督教醫療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也吸引了更多人的關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歡這些文章。
四丶〈佳美腳蹤〉:收集在這個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向你娓娓細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腳蹤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見證。魏外揚在這些篇章中,慧眼獨具,以他慣有的輕鬆筆觸,輕鬆揮灑,卻能觸動心靈,生發讚歎。
五丶〈神國勇士〉:收集在這個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揚仍然以他一向慣有的筆觸,輕描淡寫地引導他的讀者,跨出書冊的字裡行間丶跨出四面牆壁的侷限丶跨越國界疆域的控制,陪伴你進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靈,進行一次短暫的訪談,引導你的思緒,飄向異域遠方。讀這些短文,卻有這些意想不到、回味無窮的收獲,的確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錄在這套文集中編號5的則為陳中陵所著《為基督造橋的人》。顧名思義,便可知道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在介紹一些傑出的宣教士,為了向中國宣教而作的各種努力。作者將其內容分為三卷:
一丶〈中國開門〉:共收十篇相關文稿,探討進入中國各地各領域先鋒宣教士的工作。這些一百多年前進入中國不同地區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領域的先行者,他們面對的困難是什麼?他們如何去面對解決這些困難?他們的成效貢獻是什麼?
二丶〈紙上說書〉:收在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來閲讀入華宣教士所寫的專書或回憶錄的筆記報告。因為絶大多數的宣教士,來華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不同於其他來華的政客丶軍人或生意人,這些人只要達到軍政或商業目的,旋即離開中國,返回故鄉。傳教士則多半長期居留中國,與中國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們所經歷的文化震驚丶文化適應,自然遠較其他人敏銳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許多宣教士至終都成為偉大的漢學家,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同時,還有許多傳教士,為了傳教的目的,翻譯聖經丶出版刊物丶介紹西方文學思想作品丶或中國傳統思想學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讀陳中陵「紙上說書」這卷18篇文稿,不知不覺就讓你走過一段艱難的思想歷程,令人興奮丶令人感動!
三丶〈墓園遊蹤〉:中國人強調「蓋棺論定」,研究華人教會史的人,對於宣教士終極藏身之處,也向極關切,不敢輕忽。收集在「墓園遊蹤」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陳中陸遊訪這十幾位宣教士墓園,回憶追思他們一生事跡貢獻的感動。中國人喜歡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如何面對死豈不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嗎?在華人宣教史中,我們看到許多宣教士視死如歸丶一代又一代的為着宣教事工獻上生命,葬身異域他鄉,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穌一樣飽受羞辱丶抱屈而終。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間為生命找到了一個更高的價值意義,是不可能坦然面對丶欣然領受的。讀這幾篇文章,你會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創刊於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將出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號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了。《宇宙光》42年來,一直以關懷歷史文化社會自居,四十多年來,一直盡力推動華人教會史與華人歷史文化社會的相關研究工作,如研討會的舉辦丶論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經驗見證的推廣培訓等。如今華人教會史的研究已經由四十多年前的「險學」逐漸變成「顯學」,海峽兩岸三地的研究者越來越多,論文的質量也越來越精采。這一轉變的過程,可以説是我們的親身經驗。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後一本我們決定把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著文集的序論前言,匯聚成一本書,署之為《腳印:宇宙光華人教會史論著序文集》。一方面可以見證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走過的這段感恩歷程;另一方面也為這四十多年來參與這段歷程的各次會議、參與學者丶發表論文丶出版書籍作一簡介記録,也可以說是華人教會史發展的一段歷史記錄。在所謂的華人教會史歷史年,出版這本書,我相信是有其歷史意義的。
歷史的巨輪會不停的向前滾動,如果我們錯過了今天的歷史,未來的歷史中將沒有我們的蹤跡。一個不認識今天歷史的人,也不會認識自己。這種人只好茫然無措地走向未來,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注重歷史傳承的信仰。聖經第一卷書就從人類的始祖開始,逐代記載人類的起源丶發展與傳承,巨細靡遺。〈馬太福音〉一開始就把耶穌的譜系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向就是一個注意歷史的宗教。上帝是創造時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創造的時空賜給我們,讓我們進入時空的維度中,有了歷史,瞭解過去丶認識今天丶窺探未來。上帝就是歷史的主,但願我個門能成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筆,寫下「祂的歷史」(His-story)。一個有歷史的人,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兒,也知道自己是誰,更知道自己將往那兒去,多好!
編完這套文集,心中充滿恩典。謹將這套文集,獻給上帝;祈求上帝將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愛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豐豐富富的賞賜給毎一個看到這套文集的人。
作者自序
1995年聖誕節前夕,我收到教會兒童主日學校長贈送給每位同工教師的禮物,禮物是一本書《貝德士的名單》,介紹二十位宣教士獻身來華的歷史故事。我深深被宣教士的動人付出所感動,每一篇故事,都是宣教士與本地基督徒為上帝窮盡生命的堅持,那是我認識宣教士的開始。2005年我就讀研究所撰寫碩士論文,便立志探尋漸被遺忘的宣教史實,以及記錄這一群宣教士的故事。
宣教士動人的故事,往往是充滿血淚的風範故事。聖公會主教施約瑟晚年忍受中風之苦,仍戮力用兩根指頭翻譯中文聖經,至終幾乎是靠己之力完成聖工,他曾說:「我能坐在這椅子上超過廿年,剛開始是非常困難的,但神知道對我來說是好的,祂保守我,將我放置在一個適合我的工作當中。」
馬偕牧師在臺宣教29年,罹患喉癌臨終前,依然堅持親自講道授課,他巴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還有神對他的愛,全奉獻給臺灣人,其實更是回應耶穌基督對他的呼召,當我讀《馬偕日記》,像是待在馬偕牧師的身旁,同他忙碌的翻越群山峻嶺,聽他熱情的談論豪情壯志,以及在主前傾心吐意禱告。
除了從故紙堆中認識宣教士的一生,實際踏查舊地也是我的一項任務。來臺的西方宣教士不計其數,終了埋骨臺灣的,成為我訪查的重點。艾偉德來自英國,在中日抗戰時期,放棄本國籍,歸化成為中華民國國民,這在宣教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事蹟;而她終其一生未婚,勤儉簡樸,卻為育幼工作盡心竭力,收養孤兒難童,成為「孤兒之母」。
艾偉德就葬在臺灣,葬在賈嘉美牧師創辦的基督書院內(現為臺北基督學院),她的墓碑面向淡水河口,遙望山西陽城,那是她初抵宣教工場的事奉地。因為住居關係,我經常路過基督書院,每次經過,總是不由自主向內探望艾偉德墓園。她的生命,有從神而來的喜樂與恩惠;她帶領難童的故事,同時也是信心的故事。如同聖經神的話說:
「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前5:24)
我喜歡逛宣教士墓園,還把家人一起拖下水。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國慶連假,向臺南東門長老教會牧師娘詢問巴克禮牧師的墓園去處,便起身全家南下。抵達臺南基督教墓園當天,正值晌午時分,烈日當空不顧全家人汗流浹背,卻急著找尋宣教士的墓碑。當我見到一整排長老教會西方宣教士的墓碑,欣喜若狂,其中就有在文字照片中見到的巴克禮牧師!我與家人分享他的宣教故事,這一趟宣教之旅,或說是墓園之旅,的確是家庭另類的旅遊行程。
身為小學教師,我也將宣教士故事融入在課堂中,轉化為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典範人物的題材。介紹淡水,我就一定提到馬偕墓園和外僑墓園,甚至舉辦校外教學,自然不會忘記對墓園景點內的宣教士人物加以介紹,而且還可以邀請淡江中學校史社的同學進行導覽解說。介紹彰化,我就一定提到蘭大衛、連瑪玉夫婦的切膚之愛故事,而且製作成簡報,和班上的小朋友分享他們的助人勇氣與慈愛心腸。
還有,有一年我在米倉國小任教,學校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正是戴仁壽創辦八里樂山園作為治療痲瘋病患的所在區域,我便和學校老師合力製作戴仁壽人物專題報導,布置在學校穿堂,向學生介紹這位為愛犧牲奉獻的阿兜仔醫生。
從2006年至2015年,我透過閱讀宣教士傳記以及實地田野調查,撰文投稿,承蒙《基督教論壇報》厚愛,持續刊載,同時感謝魏外揚老師推薦,這些文稿今由宇宙光機構編輯出版。全書分為三部分。「卷一:中國開門」,記錄晚清民初時期,在中國宣教的開路先鋒,以及深入內地偏鄉的福音使者;「卷二:紙上說書」,透過宣教士親身撰寫的日記、傳記、筆記與小說,我與讀者分享讀後的心得與省思;「卷三:墓園遊蹤」,實地訪查散佈在臺灣各地的來臺宣教士墓園,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以及花費最多心思的地方,就在此卷。
這是一本隨手可讀的書,喝茶可讀、睡前可讀,或許如廁也可讀!每篇文章一兩千字,篇篇獨立,且有佐證資料可供判別或延伸閱讀。聖經神的話說: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
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54:2)
藉由宣教士的故事,讓我更多知道自己的可能,不要畫地自限,為神懷抱理想,朝向目標奮進,就像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牧師所說:「做神的事工,會遭遇三件事,第一,不可能;第二,太困難;第三,完成了。」宣教士所信的神,如今仍與我們同在,並且以後仍在。
謹將本書獻給所有為主耶穌基督奉獻青春生命的宣教士,你們都是為基督搭造福音橋的大能勇士!
基督教入台及中國內地會創設150年紀念套書總序
2015年是台灣教會歷史年,因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進入台灣,展開他拓荒奠基丶設立教會的艱巨工作的。無巧不巧,對整個中國及1949年後台灣宣教工作極有貢獻的中國內地會(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團),也是在1865年6月創設的。為了這兩個特別的事件,宇宙光馬禮遜學園決定舉辦幾件特殊的活動,以作紀念。
首先是承續先前的經驗,在「馬禮遜入華宣教200年歷史圖片展」丶「印尼華人基督教宣教歷史圖片展」丶「風雨彩虹:基督徒與民國百年繽紛錄」三大歷史圖片展覽之後,製作「...
目錄
總序
1970年《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化論集》序
1975年《基督教與中國》 序
1977年《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 序
1978年《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序
邵玉銘序
查時傑序
1979年《基督教與中國歷史圖片論文集》序
呂實強序
周聯華序
查時傑序
戴紹曾序
1981年《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序
1988年《理念與符號》序
呂實強序
1989年《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序
1992年《中國基督教大學論文集》序
1993年《基督教與中國論集》
王爾敏序
邵玉銘序
1994年《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緣起
1995年《貝德士的名單》序
1996年《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8年《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論文集》序
1998年《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論文集》(大陸版)
1998年《鏡頭走過:內地會在華百卅年圖片集》序
2001年《歷史、文化與詮釋學》《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序
2002年《生命教育集思:生命教育與教會歷史》《從險學到顯學》序
2007年《序論合集》
2007年《馬禮遜入華宣教二○○年紀念文集》
2007年《馬禮遜入華二百年歷史圖片巡迴展》序
2011年《印尼華人基督教宣教歷史圖片展導覽手冊》序
2011年《風雨彩虹民國百年與基督徒繽紛錄》序
2013年《補上一頁欠缺的歷史》出版後記
2013年《宣教古道情》序
2014年《中國的耶路撒冷》序
總序
1970年《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化論集》序
1975年《基督教與中國》 序
1977年《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 序
1978年《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序
邵玉銘序
查時傑序
1979年《基督教與中國歷史圖片論文集》序
呂實強序
周聯華序
查時傑序
戴紹曾序
1981年《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序
1988年《理念與符號》序
呂實強序
1989年《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序
1992年《中國基督教大學論文集》序
1993年《基督教與中國論集》
王爾敏序
邵玉銘序
1994年《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4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