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信仰宣告是:
有一個人,祂也吃,也喝,也像正常人一樣地活著,
但是祂說過:
「我就是你們的終極命運;我就是那創造整個宇宙者。」
客觀地講,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唯一的:
有一個人,祂不是普普通通地「被神化的」,
而是就本質而言,祂與天主是同一的。
基督信仰的指引:人要怎麼到達終點?
朱撒尼神父在此卷中帶領我們從人的宗教性步入耶穌基督的事件,也就是身為一個基督徒的靈內體驗。
簡介裡重述《人的宗教性》幾個重要面向,作者幫助我們真切地意識到,人在生命中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自身對於奧祕的需求,也就是人與信仰的關係,這種需求從而由人的起源發展至不同的宗教。
人類因為無法深刻而清楚的理解奧祕,促使人迫切地領會對於奧祕啟示的渴望。
然而人類歷史上所有關於奧祕的傳言或故事被一個非凡的事件超越了:兩千多年前,一個名叫納匝肋耶穌的人,不只揭示了神的奧祕,更認證了自己即是奧祕。這一事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耶穌如何描述自己與奧祕的關係,以及耶穌如何為人類生活建構一個完美的啟示,正是這本書的內容。作者說:「在這裡,我希望表達人相信基督的理由:人性的內在需求與納匝肋人——耶穌的事件相互之間的深深呼應。」
作者簡介:
路易吉.朱撒尼(Luigi Giussani)
1922年10月15日~2005年2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近郊小村子代西奧(Desio)。1945年朱撒尼晉鐸成為米蘭教區的神父,1954年10月在米蘭的一間高中開始教授宗教課,之後培養年輕人的信仰成為他牧靈工作的目標。1964至1990年間,朱撒尼神父在米蘭天主教聖心大學教授「神學概論」。他寫了很多關於信仰、哲學與教育的著作,作品也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1995年獲得天主教文化國際獎。2005年2月22日在米蘭逝世,殯葬彌撒由當時的拉辛格樞機主教(前任教宗)主祭,全球共有四萬多團體朋友參加。
共融與釋放兄弟姐妹會會長朱利安‧卡隆神父,於2012年2月22日宣布提交朱撒尼神父封列真福品與封聖的申請,提案申請由米蘭總教區總主教,安傑洛‧斯科拉樞機通過。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人的宗教創造性
面對終極的奧祕,人會盡可能地在與自我的關聯中去想像它,去界定它;人會竭盡所能地去掌握一種與其關聯起來的方式;並且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想像力來表達那與終極者相關的一切唯美的影像。
人的想像力對自身與奧祕者之間關係的發揮,與人和身邊事物之間的關係密切相連,因此,人對這種關係的表達也是合理的。人們也完全可以確定地說,人一直都在不斷地、盡可能地想像這種在其短暫的生命和生命的終極意義之間的關係。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一種人:他對這種植根於其自身本質中的終極問題,既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也沒有任何的想法。
因此,對於那些只活了五分鐘的人,他的生存也肯定了「某種事物」的存在;正是因為這種事物的存在,他那五分鐘的生命才擁有終極的意義;同樣,那些長命百歲的人的生活也肯定了這「某種事物」的存在,並且他也是因著這終極意義而生活。
「宗教」就是這種想像力的整體性表達;這想像力的活動是合乎理性的,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也是真實的,儘管因著疏忽或人想掌控奧祕的意願,它也會被扭曲。宗教是概念、實踐與儀式的綜合性表達;它取決於傳統、環境、歷史中的時刻,以及個人的性格。實際上,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每一個人都會企圖辨別與想像那使自己存在,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意義的終極者。宗教取決於歷史的處境與個人的性格。從理論上來講,每一個人都可能創造出自己的宗教來。
但是在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有一種具有社會創造性的角色,即天才的角色。天才屬於一種卓絕的社會性的神恩;具有天才的人物站在人群中,來表達人類所感知的內容;儘管這些內容是所有人的共同感知,但是天才人物比其他人的感知更敏銳;他們的表達更多的是來自於他們的創造性,而非來自於其內在的某些企圖。因此,我們可以很好地感受到由蕭邦的韻律或萊奧帕爾迪(Giacomo Leopardi)的詩句所表達出來之我們的傷感,儘管我們並不能清晰地說明他們的詞句所表達的主題。在人類的歷史中,宗教的天才人物展現出了比其他人更好的才華;他們在自己的四周凝聚了那些生活在同樣的歷史—文化環境中的人,因為那些人在他身上感受到,自己尋找「那未知者」的努力突顯了出來。
1. 關於宗教之構建的幾種態度
人在其對奧祕的領悟中,達到了其理性的巔峰;但是在其生命歷史的任何時間中,他都不可能長時間地承受這種理性領悟的模糊感。當人們面對生命的終極奧祕,而無法在一種絕對的不確定性中構建棲身之所時,他就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尋找一個處所,在這裡,他能夠以自己的創造性天分建造一個可以與那奧祕進行接觸的地方。面對這種對自己的生命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奧祕,人們承認祂的威能,但卻難以接受將自己託付給一種無以言明的未知者,於是人們就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能力來想像祂與自己的關係。
自遠古到現在,人類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所遺留下來的這種宗教創造性的足跡不計其數。但是,這既不涉及我們談話的最終目標,也未涉及這些事實的細節性分析,同樣我們也無意於清點人類的這些創造性嘗試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在這裡,我們尤其要提及的是關於宗教構建所顯示出的基本心態,這些心態彰顯了宗教構建活動的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也適合於在不同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經驗。
1)儘管人們「不知道」,但是卻努力地在與那奧祕者建立一種相互交往的關係。
A.這種態度的第一個表現就是,人感覺到自己就沉浸在世界與歷史的和諧潮流中;人置身於那隱約可見的和諧的規則之中,為自身內在的力量所推動,去追求自身終極的命運;在自己的設想中,那奧祕者就像是大自然和諧的本源與果實,而人應該盡力地順從這自然的和諧之流。
因此,人應該盡可能地讓自己滲透在那自己所未能認識的奧祕中,並期望與它之間能夠有一種自己有能力「經營」的和諧關係。
這樣,那未知者就轉換成了「和諧」;人們也假設了一種由這和諧所統治的世界;而且人可以像學習其他規則一樣,來學習這個世界中的規則。
B.這種態度的第二個表現,更像是在引導著世界動向的想像中的權能與想要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意義與效力的人之間的一種相互交換、一種契約、一種協議。
2)儘管人們「不知道」,但是他卻冒險讓自己充滿信心地捲入到了「祂者」的善意安排中。
這種具有信賴的態度已經出現在最古老的宗教中,比如在埃及的宗教中。在獻給埃及主神阿蒙(Amun di Leida)的一首歌詠的片段中,有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實例:「祂有眼,有耳,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祂所喜愛的人。祂聆聽那呼求祂者的祈禱。祂在瞬息之間從遠處來到呼求者的面前。」
《可蘭經》—穆斯林信徒的聖經—以及穆斯林的禮儀,也是以同樣的對神祕的救助者之信心而開始:「以仁慈與寬仁的安拉之名」,或者另一處經文:「以寬仁慈悲的安拉之名」。在《可蘭經》中的一些最古老的片段裡,人們對神對其受造物之關愛的信賴之情有非常令人驚奇的表達。
「你的真主既不會拋棄你,也不會仇視你;
來世的生命比現世的生命更為美好;
神會賜予你新的生命,你將會心滿意足;
(在今生,祂已經向祂展示了祂的恩賜)
祂豈不是在你孤苦時眷顧了你,並賜給了你庇護之所?
祂豈不是在你流浪之處遇到了你,並指給了你道路?
祂豈不是在你窮苦時找到了你,並使你富足?」
在這裡,我們怎麼可能不提及以色列宗教背景中的歐瑟亞先知的絕妙作品呢?後來,這些思想也為基督宗教的傳統所接納。在其著作中,先知宣告了他對天主、對人類之關愛的絕對信賴之情;以色列的上主讓他這樣宣告說:
「當以色列尚在童年時,我就愛了他;從在埃及時,我就召叫他為我的兒子。可是我愈呼喚他們,他們愈遠離我,去給巴耳獻祭,向偶像進香。是我教了厄弗辣因邁步,雙臂抱著他們,但他們卻不理會是我照顧了他們。是我用仁慈的繩索,用愛情的帶子牽著他們,我對他們有如高舉嬰兒到自己面頰的慈親,俯身餵養他們。」
在這裡,我想結束這幾段簡短的有關宗教創造性的說明,同時來思考一下在人類的這一努力中所展現的人性尊嚴。每一個人都有一種不可避免的內在需求;這一需求推動人去尋找自身之偶然性存在的終極的、決定性的、絕對的意義。任何一種宗教的架構都在反映這樣的一種事實,即任何人都在盡其所能地努力著;正因如此,一切宗教的活動與事實都有其同樣的效用:不斷嘗試的企圖。他們之間的不同在於其表達方式的不同,而這些表達方式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但是這些不同永遠不會妨礙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價值。
2. 不同類型的假設
A.當人們意識到世界上有許多宗教存在時,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為了使自己所選擇的真理具有確定性,就應該對所有的宗教展開研究,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於是人們就會問:「如何確定並識別這一個或那一個宗教的價值呢?」因為要求人選擇那個已經證實的、最好的宗教,似乎是最邏輯的選擇。以下觀點是現當代的理性主義思想的正式觀點:只有在認識了所有的宗教之後,一個人才可以選擇那個他認為最合適或最好的宗教。但是,這裡出現了一種抽象化的觀點:上述觀點不是一種真實的理想,而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因為按照這種觀點,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可實現的工作。
希望先認識所有的宗教,然後再去進行選擇,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思想;是一種虛假的理想。真實的理想是人性進程中的一種動態,它的每一步都在實現某些東西。而烏托邦是人性之外的東西;是強加於人性之上的夢想,常常是一種逃避或強制某種現實的藉口。烏托邦總是具有暴力性的。要求人先認識人類歷史上所產生的所有的宗教,為了能夠在最後做出一種合乎理性尊嚴的選擇,這是一種抽象的要求;從實踐上來看,它是完全不可能的。
B.當然,也可以退一步降低標準,認為人們至少應該認識那些最重要的、追隨者最多的宗教,比如:希伯來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但是不可避免地,這一標準會產生一種部分性與片面性。比如在2000年以前的羅馬,塔西陀(Tacito)和蘇埃托尼烏斯(Svetonio)寫到,在羅馬城有一小群人;無論是對於塔西陀來說,還是對於蘇埃托尼烏斯來說,這一小群人都只是與「某位基督」有關的一個「小宗派」27 而已。他們就是那時的基督徒;如果我就生活在彼時彼地,我就是聽從那些最有見識的人的建議,而疏忽那個只有少數幾個人的小團體;那麼我就永遠不會發現,我所尋找的真理恰恰就在那裡。無論如何,一個真正的標準應該是一個可以實行的標準。
C.最後的一種觀點是啟蒙運動思想的一種抽象的、自負的理念,即一種宗教混合論的觀點:就是一步一步地從所有的宗教中提取最好的因素,而創造一種普世性的宗教。因此,這是一種在不斷變化中的宗教,是人類最好因素的綜合。但是人們疏忽了,對於這個人來說最好的東西,可能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卻不盡然。我們可能會面對一個社會中的傲慢階層,對於他們來說,大眾百姓就應該唯唯諾諾地順從由有見識者所組成的團隊的意願。如果我的宗教具有A的特性,而另一個人的具有B的特性,之後,如果又有第三個人想要創造一個由A與B中的最好的因素所組成的C,那麼這個C也並未能擁有上面所要求的普世性的特點,因為無論如何它都只是像A和B一樣,只是一種調和性的選擇而已。
D.那麼最後,經驗主義的方式似乎應該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了。人出生在某種環境與某一歷史時刻中,那出現在其生長環境中的宗教,就更可能成為其所選擇的宗教,因為這個宗教似乎更適合其本人的宗教性格。因此,如果人們真的願意給出一種不是出於絕對性,而是出於便利性的規範的話,那麼就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應該選擇自己傳統中的宗教。
在人生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一次相遇的機會,使人偶然聽到了一種宣講、一種信仰的道理、一種精神性的意義、一種更適合於自己成熟理性和自己心靈歷程的感動,於是一個人就可能「改變」、「皈依」(紐曼樞機說過,「皈依」就是發現了一種比自己以前所接受的東西更深刻、更確定的東西)。
但是,建議人們接受自己傳統中的宗教,就成了一種沒有太多奢求的基本指標。在這種意義上,一切的宗教都是「真的」。人的唯一責任就是嚴肅認真地接受它。
第一章 人的宗教創造性
面對終極的奧祕,人會盡可能地在與自我的關聯中去想像它,去界定它;人會竭盡所能地去掌握一種與其關聯起來的方式;並且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想像力來表達那與終極者相關的一切唯美的影像。
人的想像力對自身與奧祕者之間關係的發揮,與人和身邊事物之間的關係密切相連,因此,人對這種關係的表達也是合理的。人們也完全可以確定地說,人一直都在不斷地、盡可能地想像這種在其短暫的生命和生命的終極意義之間的關係。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一種人:他對這種植根於其自身本質中的終極問題,既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也沒有...
作者序
序言
「因此,在預定的時期內,那在時間內的特定的時刻到了;
那一刻並非在時間之外,而是在時間之內;在我們稱為歷史的時間之內:它選擇了時間中的世界,並將時間中的世界一分為二;這在時間內的時刻並不屬於時間;
它在時間內,但時間卻是藉著他而受造的:因為如果沒有「意義」的存在,就沒有時間的存在;這意義就來自於時間中的那一刻。
因此,就好似人應該在聖言的光中,從光明走向光明;
藉著苦難與犧牲,他們從自身的陰暗中被拯救出來;
但殘暴依然;肉慾、自私依然;利己、愚鈍依然;儘管如此,他們仍舊在奮鬥;仍舊在不斷地重拾前行的勇氣;仍舊在不斷地重新踏上那為光所照耀的道路;
他們時常停滯不前,虛度光陰,誤入歧途,滯留徘徊,但卻從來沒有走上另一條路。」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岩石〉的合唱》
這就是基督喜訊的傳遞方式,從起初直到今天。我在這裡想做的就是,再次指出艾略特的觀點與基督徒從起初所宣報的信仰之深刻的合理性。全書的引線就是對教會之真實的、全部的傳統的服從。
這本書就像三卷本教程中的其他兩本一樣,旨在舉例說明人們可以有意識地、合理地接納基督宗教的方式,並同時考慮到實際的經驗。此外,《基督宣言的起源》這本書首先要澄清的是宗徒信仰的起源。在其中,我要說明人們可以相信基督的理由;那就是人性的內在需求與納匝肋人耶穌的事件相互之間的深深地呼應。所以,我盡可能地展示出,人們委身於基督的清晰合理性,並在與基督這個人的相遇經驗的引導下,開始關於其神性問題的偉大追尋。
並不是抽象的推理能夠使人成長,能夠拓展人的思想,而是在人性中把握那已經獲得的、被言說的真理時刻,才能使人成長,才能拓展人的思想。從人的宗教性到信仰的過渡是一種方法上的偉大轉換:它不再是一種充滿未知的探索,而是發生在歷史中的事件所帶來的驚喜—就如艾略特在他那無與倫比的詩歌中所表達的。這些都是談論耶穌基督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在這條路上,基督成了我們的家人,幾乎就像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一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祂會更加地成為我們自身所不可或缺部分。
我特別重視這本書,因為它表達了一種有意識、成熟的信仰之理由。在這本書再版之際,我再一次地閱讀它,我只想對其做出少許變動,以使其更適合今日的讀者,但我並無意對其進行任何原本結構安排上的改變。
朱撒尼二○○一年七月,米蘭
序言
「因此,在預定的時期內,那在時間內的特定的時刻到了;
那一刻並非在時間之外,而是在時間之內;在我們稱為歷史的時間之內:它選擇了時間中的世界,並將時間中的世界一分為二;這在時間內的時刻並不屬於時間;
它在時間內,但時間卻是藉著他而受造的:因為如果沒有「意義」的存在,就沒有時間的存在;這意義就來自於時間中的那一刻。
因此,就好似人應該在聖言的光中,從光明走向光明;
藉著苦難與犧牲,他們從自身的陰暗中被拯救出來;
但殘暴依然;肉慾、自私依然;利己、愚鈍依然;儘管如此,他們仍舊在奮鬥;仍舊在不斷地...
目錄
序言 04
前言 07
第一章 人的宗教創造性 21
第二章 啟示的需要 35
第三章 人生軌跡中的謎一般的事實 49
第四章 問題如何在歷史中出現 65
第五章 確定性信念之深奧的過程 87
第六章 基督自我啟示中的教育學幅度 107
第七章 清晰的聲明 129
第八章 耶穌對生命的理解 149
第九章 面對耶穌基督的宣言 191
序言 04
前言 07
第一章 人的宗教創造性 21
第二章 啟示的需要 35
第三章 人生軌跡中的謎一般的事實 49
第四章 問題如何在歷史中出現 65
第五章 確定性信念之深奧的過程 87
第六章 基督自我啟示中的教育學幅度 107
第七章 清晰的聲明 129
第八章 耶穌對生命的理解 149
第九章 面對耶穌基督的宣言 191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