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商業模式,產業廢棄物和設計業的完美跨界整合
★完全顛覆你對產業廢棄回收業的認知
★日本NHK、WIRED等媒體報導
誰說廢棄物回收業就只能收垃圾?誰說廢棄物回收業就不能和藝術結合?
日本一家廢棄物回收產業的企業——NAKADAI,帶你看到,
如何用「框架外的想法」、「靈感」加上努力,
不把廢棄物當垃圾,而是素材,以全新的商業模式,整合回收業、設計業,
徹底改造企業,變身為全民藝術工作場所。
***********
「該怎麼做,才能使廢棄物不但減少,還能提高收益,並且能夠面對世人仍感到自豪?」——思考到最後得到的結論,就是一種過去的遊戲規則下,被視為不可能的商業模式!
作者中台澄之,曾任職於證券公司,離職後進入祖父創建的NAKADAI廢五金分解廠上班。在公司面臨轉型之際,苦思新的商業模式。
他重新思考,公司究竟是生產什麼開始,「生產新的價值」重新賦予產業廢棄物新的定義,從垃圾轉變為素材;從只能賺處理廢棄物處理費用,轉變為轉取高附加價值素材費,重新定義了廢棄物回收業。
●●●
本書首度公開,中台澄之從一個門外漢到身為一位商業藝術工作者的路上,如何帶領NAKADAI跳脫回收業舊有的經營模式,在習慣以舊方法工作的傳統業界,用創意帶來革新,讓公司從只能替企業回收廢棄物的回收業,轉而參與「東京設計師週」,提供設計師設計素材,成為設計材料的供應者,讓回收業也能與藝術劃上等號。
這是一個完全顛覆你想像的商業模式。在日本,NAKADAI創下了99%的回收率,在產業廢棄物處理業界視為異端;它挑戰了產業廢棄物處理業的垃圾收集得愈多,就賺得愈多的商業模式,它質疑「我們的工作真的是只要大量收集垃圾就好了嗎?」的傳統思惟,本書就是一個把這樣的想法化為創意,打破業界舊習的挑戰故事。
作者簡介:
中台澄之(Nakadai Sumiyuki)
商業藝術家。株式會社Nakadai常務董事。
Mono: Factory代表人
生於1972年。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畢業後,曾任職於證券公司,於1999進入株式會社Nakadai。將公司提升至獲得ISO12001認證,及實施中古品拍賣的再利用市場等,將企業擴大成為綜合性回收事業。並且構思出「再上市事業」,以「創意是從物品身上開始」為概念,創立了Mono: Factory。
再行銷事業於2013年獲得Good Design獎Best 100中的創造未來設計特別獎。
並且在平成26年度群馬縣優良企業表彰獎中獲得商業及服務部門大獎。
目前在自治體或大學演講,或接受企業研修、以及與廢棄物相關的綜合諮商業務、並且會親自動手企劃廢棄物利用的活動。
譯者簡介:
張婷婷
愛看日劇、熱愛翻譯。2007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人際過敏症》、《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笑臉贏人》、《看懂現金流讓你提早財富自由》等,現為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客戶漸漸拓展
以綜合回收業為目標的我,又從塑膠開始擴大範圍。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父親在我進公司之前,就先去取得了有關產業廢棄物處理的各種執照。
通常我們若是有想要的東西,就是花錢去買。但是廢棄物處理業的特徵卻是同時從客戶那裡收取金錢與物品。因此,也有不少惡質的業者只是把錢收進口袋,卻不好好處理,非法丟棄這些東西。於是,為了排除這些業者,從九○年代起,法規就變得愈來愈嚴格。
在這樣的過程中,父親看出將來有可能沒有執照就無法收取廢棄物,總有一天想擴大業務時可能會對公司有幫助,於是連與廢五金業沒有直接相關的產業廢棄物處理執照,也都開始積極地去取得。
這是父親的慧眼。甚至,產業廢棄物裡有廢木材、廢金屬、廢纖維、廢塑膠等,約有十八種,Nakadai取得了許多的執照,這些廢棄物幾乎全部都能處理。產業廢棄物的執照取得相當嚴格而且麻煩;在業界,也有不少公司只取得限定的某些執照在做事。
如此一來,若只有廢木材的處理執照,就無法收取木材與金屬的複合材料,必須告訴客戶「木材上不能附著金屬,如果要處分廢木材,就請把金屬取下」,請客戶自己去做分類解體的額外作業。
然而像Nakadai這樣,擁有廢木材與廢金屬的兩種處理執照,就可以直接收取木材與金屬並存的複合材料,在我們公司就可以解體,分別處理廢木材與廢金屬,所以就能對客戶說「直接交給我們就好」。對客戶來說,負擔愈少當然愈好。所以很必然地,以後就會都交給我們Nakadai處理了。
我想要讓大部分廢棄物的處理發揮到最大極限,到已經與我們簽下分類後的塑膠或金屬回收契約的顧客那裡時,還會另外準備箱子用來放置其他無法分類的產業廢棄物,請他們放進去。在沒有分類的狀況下,由於Nakadai幾乎擁有所有的處理執照,因此我們都可以帶回來處理。
「跟Nakadai交易的話,廢棄物放置場就會很乾淨」,我們獲得了這樣的評價,業務就愈來愈好做了。
但是,其他的業者也不可能就在旁邊乾瞪眼。也一定會有許多業者會跟在Nakadai後面,都去取得過去沒有的廢棄物處理執照。這樣一來,Nakadai早晚會失去優勢。
通常,一般人都會這麼想吧。但是事情並沒有這樣發展。因為Nakadai從我祖父那一代,就一直運用金屬類解體、分類的技術和知識來回收處理產業廢棄物。這並非一朝一夕可以習得的技術。甚至,就如我先前所述,廢棄物的處理執照不是那麼容易取得。
例如,若是想取得廢木材的處理執照,雖然是去跟縣政府的廢棄物對策課窗口申請,但是必須在當下具體說明,可以處理多少廢木材以及處理的方法。
然後,假設用廢木材粉碎機一天粉碎二十噸的木材,就必須出示將它作為再生能源燃料販售的藍圖。接著,也會要求你提供再生能源購買者發行的買賣證明書。
還有,還必須提供粉碎機發出的聲音或震動程度,粉塵會飛到多遠的數據資料。即便你提出的數據資料控制在標準值以下,還會再給你「工廠場址旁邊有民家,雖然距離粉碎機有○○公尺,但是木屑或許會飛出去打破窗玻璃,因此請提出對策」這種非常細微的指示。
還有,二十噸的木材是三台大型卡車的量。廢木材會經過什麼樣的路徑進入工廠,這也是必考題。這路徑途中如果會經過幼稚園或小學,就不會得到認可。會要求你提出充分的安全對策,或是變更路徑。
這樣經過數次的一來一往,在機械設置後還會檢查有沒有按圖設置,並與周邊居民確認你們的環保對策是否真的有發揮功能,然後才終於會發下執照。
像這樣,有許多的門檻,從提出業務計畫到行政許可發下來,順利的話要一年,長的話則要兩年的時間。有這樣的背景存在,所以他們無法輕易從事與Nakadai相同的業務。
從量轉移到質
產業廢棄物事業的處理方式,真的是這樣做就可以了嗎?
其實在我發現過度倚賴A公司,Nakadai的經營將會很危險之前,我心裡就已經有這樣的想法了。
以現狀來看,唯一能提升收益的方法,就是增加收集的產業廢棄物量。也就是我會變得期望社會上一直有廢棄物產生。
當然,我一點也不想住在一個這樣的社會。
或者說,如果自己也認為能收集到最多的廢棄物把公司壯大,還能夠抬頭挺胸地對自己的孩子說「爸爸的公司因為收集了很多的垃圾,所以變得很大」的話,那就別猶豫。更坦白地說,我是一面工作,一面自己自問自答:「廢棄物處理業是能對孩子自豪的行業嗎?」
而且,雖然我也對客戶提案「一起來減少廢棄物吧」,但是實際上廢棄物若是減少,我現在的業界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每天都帶著這樣的矛盾心情去經營事業,絕對不能說是健全的狀態。
那麼,該如何才能解除這個矛盾呢?
我想到的解決方法是這樣。
將事業的主軸由量轉為質。
不是增加產業廢棄物的量,而是以提高品質的方式來確保收益。如此一來,可以解除面臨的的矛盾,也可以謀求公司經營更健全。
但是即使有了一個模糊的想法,還是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於是,我在此時暫時回到初心,打算從頭開始,重新學習企業經營的基礎,於是便來到中小企業大學校求教。
這裡是由獨立行政法人中小企業基礎強化機構在營運的,一個為了讓大家學習中小企業經營方法與技術的學校。
由一些曾經在大型製造商工作現場擔任負責人的人,或是擁有中小企業診斷師資格的人來擔任講師,他們會解說企業的案例或是進行團隊合作,但是並不只是講座。裡面的內容也包括了要把在課堂上學到的Toyota的改善活動,實際上拿到自己公司內實施,並且在取得數據資料後,看看有多少效果,或者是能否發現經營上的課題在哪裡等等。
我在那裡八個月的研修期間,好幾次將Toyota改善活動中的QC※拿到公司裡去實施。不過先說結論,雖然它對於現場的工作改善非常有用,但是再怎麼持續進行,我想要的,未來Nakadai的商業模式要變化為「由量到質」的答案,仍然無法從中找到。
改變工廠的機械配置,在人的動線上多下工夫,確實能夠提升廢棄物處理的效率。但是大量收集廢棄物,這個讓我感覺奇怪的生意前提依然沒有改變。
不過,就算跟講師們提到這些,他們也完全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收集許多東西,然後將它們分類、解體、處理之後賣出,這就是回收處理業者。所以要擴大這個事業,除了提高回收的效率之外,沒有別的了。
即便這麼說,若我還是不肯罷休的話,對方就會訝異不解地說:「中台先生你究竟想做什麼?」
原來所謂的經營專家,也無法回答我的問題啊……我一度感到十分絕望,但很快地,我又湧上期待,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生意機會。
就連過去曾經指導過許多企業的講師,都只能停留在增加廢棄物的量,提高效率的這種既定的經營模式中,無法跨出來;那麼相反地,如果我能建構出將主軸轉移為質而非量的商業模式的話,那麼其中很可能藏著能形成重大商機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我就更加堅持要自己去找到答案。
我下定決心之後,就開始把一些腦海裡浮現的,自己覺得滿意的,綜合回收業樣貌相關的各種字句都寫在筆記本上。
※QC活動
在同一個職場內,以小組分飾進行的自發性品質管理活動。
客戶漸漸拓展
以綜合回收業為目標的我,又從塑膠開始擴大範圍。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父親在我進公司之前,就先去取得了有關產業廢棄物處理的各種執照。
通常我們若是有想要的東西,就是花錢去買。但是廢棄物處理業的特徵卻是同時從客戶那裡收取金錢與物品。因此,也有不少惡質的業者只是把錢收進口袋,卻不好好處理,非法丟棄這些東西。於是,為了排除這些業者,從九○年代起,法規就變得愈來愈嚴格。
在這樣的過程中,父親看出將來有可能沒有執照就無法收取廢棄物,總有一天想擴大業務時可能會對公司有幫助,於是連與廢五金業沒有直...
作者序
〔前言〕
為「丟棄」與「使用」搭起橋粱的工作
聽到「產業廢棄物處理」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
在我擔任常務董事的株式會社Nakadai,我們處理各式各樣的廢棄物品。
把從企業等處收到的廢棄物品粉碎、壓縮、燒毀或是處分等等……,許多人腦海裡想到的,恐怕是這樣的工作。
當然,在我們位於前橋的中間處理工廠,每天都在進行這樣的作業。但是那並不是全部。我們也是生產者。
那麼我們究竟生產什麼呢?
那就是新的價值。把暫時結束了在這個公司裡的任務,被丟棄的東西收集起來,進行分離、解體,再實施加工,重新生產成有用的素材=材料。我就稱呼它為再上市。
還有,我們把由高達四百種的廢棄物中產生的素材展示、販售、或是設立工坊、工廠參觀等,集合成一個長年進行的事業Mono:Factory。我們的目的是在加深大家對廢棄物的理解的同時,讓大家也知道廢棄物能有多大的可能性。並且,我們也希望能夠創造一個機會讓大家去思考物品與人或是物品與環境的關係。
Nakadai進行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事業。
一言以敝之,就是「為丟棄東西與利用東西的人搭起橋粱的工作」。
廢棄物不是「垃圾」,是「素材」
在同業的業者中,目前幾乎沒有看見有人跟我們以一樣的想法或態度在工作。
廢棄物就是垃圾。
因為沒有用了所以才是廢棄物。
這到目前也是許多廢棄物業者或企業的廢棄物業負責人、員工,恐怕還有各位的共同認識,也是常識。而在我自己剛開始從事這一個行業的前幾年間,也抱持著同樣的意識。
但是,有一次我察覺到一個很重大的矛盾。
經由其他業界才來到廢棄物業界任職的我,相對於同業者以一箱廢棄物多少錢的粗略作法,我則採取將廢棄物詳細區分來提升回收率的戰略。於是,這個做法相當成功,我們的收益就一路往上走了。
但是,一方面對企業提案「我們一起減少廢棄物吧」,但另一方面廢棄物真的減少的話,自己的公司收益也會減少,不知不覺開始覺得苦惱起來。因為要是考量到自己公司的經營,廢棄物增加絕對是比較有利。要解決這個矛盾,唯有透過改變商業模式。
這過程中,我開始懷疑,收集垃圾提高收益,真是是一件值得讓人抬頭挺胸的工作嗎?因此,一直努力奔跑的我,暫時停下了腳步,開始這樣問自己。
「有沒有辦法讓廢棄物處理業成為一個令人自傲的產業,同時能夠減少廢棄物又提高收益呢?」
想了又想,想到最後我找到的結論是這樣。
不要把廢棄物當成垃圾,要從廢棄物身上生產「素材」。
實際上許多從工廠出來的產業廢棄物,既不髒,也不臭。它們只是因為有某些問題,所以才被貼上廢棄物的標籤而已,並不是垃圾。廢棄物當中有許多仍擁有與市面上流通的產品零件同樣的功能。
因此,將這些廢棄物按照素材種類重新分類,更進一步提供給需要這些素材的人,這樣的商業模式是成立的。
環顧四周,沒有任何人在做這樣的事,也沒有聽過這樣的事。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實現理念的「商業藝術家」
到目前為止只能處分掉的廢棄物,再次以素材的身份復活。這也就是意味著東西的壽命可以盡可能的延長。若考慮到有限的資源與地球的環境,這應該並不是不正確的商業模式。
而且,如果廢棄物是可以當做素材來使用的共識能在社會上推廣開來,企業也能以此為前提進行產品設計、擬定銷售戰略了吧。
如此一來,或許就可以在事先定好什麼時候會有多少這樣的廢棄物出來,而那些東西可以再如此利用的情況下,由企業製造出產品,再把產品送到這個世界來。這樣的話,物品的壽命就會更加延長,回收率也會逐漸往百分之百逼近,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
我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是為了解決社會的課題,使人們過著比現在更幸福的日子而存在。賺錢是為了這個,追求利潤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即使賣出了幾兆的營業額,如果人們並不認為「有這家公司在真是太好了」,那這樣的公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擔任P&G全球行銷負責人(GMO)的吉姆.史登蓋爾在他所寫的書中說,未來的經營者必須是重視品牌理念的商業藝術家才可以,我也有同感。
Nakadai揭櫫的理念是「以多元的價值觀與自由的創意對社會做出貢獻」。而我的使命則是作為商業藝術家創造出實現這個理念的架構。
由廢棄物身上生產素材的想法若能浸透在這個社會裡,人們對物品的價值所抱持的價值觀也一定會改變。
然後,在製造與物流的循環中加入廢棄物業者,由Nakadai創造出的將物品作為物品的存在期間拉長的平台如果能夠順利運行,也會受到世界的注目,開始思考同樣的事情吧。
我已經把這個也放入視野之中,在對企業推行諮商。目前正在考慮將Nakadai或者是以加盟展開的方式推廣Mono:Factory的知識。
我特別會意識到的是孩子們。他們對廢棄物的觀念如果改變,即使我們所做的事情仍未達成,下一個世代也會承接下去繼續往前進。
這樣的話,不久這個社會就會變成每個人都會把環境破壞與資源枯竭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去面對它、解決它吧。這時候我就會很驕傲的挺起胸膛說,打頭陣的就是Nakadai。
最近會引起社會上企業家們的注意,可能也是因為環保倫理意識抬頭,永續使用成為關鍵字,感覺對環保企業的注目升高了。
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時代影響,使許多人也對Nakadai的商業模式開始有了興趣,目前為止也有許多的電視台、雜誌等媒體向我們招手。
到目前為止我們Nakadai一路走來是以什麼樣的想法進行每天的工作,以及將來想做什麼,在本書中,我將會一邊回顧一邊介紹我們截至目前為止的做法。
此外,在書中對於我本身對生意的思考方式或工作術,以及我如何會產生這些想法的人生經歷也會一一回顧。
在本書中,將會毫無保留的寫出到目前為止我與Nakadai一同走過的一切。同業者或經營者們自然不用說,年輕的商人或正為業績不振苦惱的人,我希望你們也能找到與自身相似並能給你們作為參考的部分。
〔前言〕
為「丟棄」與「使用」搭起橋粱的工作
聽到「產業廢棄物處理」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
在我擔任常務董事的株式會社Nakadai,我們處理各式各樣的廢棄物品。
把從企業等處收到的廢棄物品粉碎、壓縮、燒毀或是處分等等……,許多人腦海裡想到的,恐怕是這樣的工作。
當然,在我們位於前橋的中間處理工廠,每天都在進行這樣的作業。但是那並不是全部。我們也是生產者。
那麼我們究竟生產什麼呢?
那就是新的價值。把暫時結束了在這個公司裡的任務,被丟棄的東西收集起來,進行分離、解體,再實施加工,重新生產成有用的素材=材...
目錄
前言
為「丟棄」與「使用」搭起橋梁的工作
廢棄物不是「垃圾」,是「素材」
實現理念的「商業藝術家」
Part 1 生平經歷
起點在廢五金回收業
小學時代是個孩子王
國、高中時代的資優生時期
接著來到大學時代
熱衷的課後社團活動
Part 2 從證券業轉換跑道去做資源回收業
畢業後的出路
在京都的新進員工生活
山一證券倒閉的影響
突然的調動成為轉機
突如其來的高燒
不變的分公司
然後,我決定轉業
最後一次上班
Part3 在古老的業界用「創意」帶來改革
從「收集垃圾」走向「綜合回收業」的挑戰
白天在工作現場,晚上做會計的日子
對塑膠材質的了解成為企業突飛猛進的契機
客戶漸漸拓展
一個人反覆實驗又失敗的日子
不跟特定的同業者保持良好關係
與Plus的相遇
辦公傢俱的中古市場
Part 4 新的挑戰與逆風
重新審視商業模式
從量轉移到質
雷曼風暴與在逆境中得到的點子
通用電器(GE)「群策群力」(work-out)的管理模式
強大的逆境來襲
在東京設計師週的相遇
與東京設計週的初次合作
Nakadai計劃,圓滿成功!
Part 5 傾注在Mono:Factory的想法
開始經營Mono:Factory
把物品擬人化再思考
你有想過手邊的東西是怎麼送到你手上的嗎?
價值觀的改變:「延長東西的使用壽命」
東京奧運是可以改變物品流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Part 6 用「想法」改變世界的方法
先從靈感開始
靈感往往來自固有思想之外
24小時365天都在工作
激發創意法之1 先關心事物的全貌與中心
激發創意法之2 經驗及創造力
激發創意法之3 用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創新
促進改革的催化劑
沒有什麼叫失敗
個性才是最棒的財產
結語
前言
為「丟棄」與「使用」搭起橋梁的工作
廢棄物不是「垃圾」,是「素材」
實現理念的「商業藝術家」
Part 1 生平經歷
起點在廢五金回收業
小學時代是個孩子王
國、高中時代的資優生時期
接著來到大學時代
熱衷的課後社團活動
Part 2 從證券業轉換跑道去做資源回收業
畢業後的出路
在京都的新進員工生活
山一證券倒閉的影響
突然的調動成為轉機
突如其來的高燒
不變的分公司
然後,我決定轉業
最後一次上班
Part3 在古老的業界用「創意」帶來改革
從「收集垃圾」走向「綜合回收業」的挑戰
白天在工作現場,...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開數:14.8cm x 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