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論袁世凱,其協造民國是大功,建立新軍是小功,帝制自為是大過,重武輕文是小過。甲午以前若無袁世凱,則朝鮮之入日本版圖,其勢必提早十年。庚子拳亂,若無袁世凱,則北方全部瀕於總崩潰,中國更無可用之兵。辛亥起義,亳無準備,當時若無袁世凱,則雙方火拼到底,不知鹿死誰手。」──薛觀瀾
在袁世凱的女婿眼中,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孫傳芳、張作霖、徐樹錚與馮玉祥等出身北洋軍的英傑人物們如何在民初政壇上呼風喚雨?
薛觀瀾(1897-1964),貴為袁世凱女婿的他,與北洋政府關係良好,對北洋政壇上各方豪傑皆有第一手的接觸經驗,本書正是根據他留傳的文章所集結而成的史料集。本書收錄北洋政壇領袖們的佚事傳奇,包括剖析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等人之間的競合關係,馮玉祥主使謀害皖系大將徐樹錚的經過,兼論馮國璋、張作霖、楊宇霆、乃至溥儀由遜位到復辟那幾年的種種內幕詳情,替讀者帶來僅有第一手參與北洋政局的人物才會熟稔的歷史事蹟。
封面文案
槍桿子出政權,筆桿子話政權;
來自北洋政府權力核心的觀點。
甲午戰後,變法圖強的清廷為何欽點年僅三十六歲的袁世凱鍛鍊新軍?袁世凱用人有何過人之處?被袁視為心腹的段祺瑞為何反對帝制?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的第一手深入直擊。
本書特色
●槍桿子出政權,筆桿子話政權:來自北洋政府權力核心的觀點。
●甲午戰後,變法圖強的清廷為何欽點年僅三十六歲的袁世凱鍛鍊新軍?袁世凱用人有何過人之處?被袁視為心腹的段祺瑞為何反對帝制?袁世凱女婿薛觀瀾第一手深入直擊的珍貴史料。
●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孫傳芳、張作霖、徐樹錚與馮玉祥,袁世凱女婿詳實描寫了這些縱橫民初政壇的北洋軍人們的精彩過往。
作者簡介:
原著/薛觀瀾(1897-1964)
原名學海,字匯東,江蘇無錫人。祖父薛福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父親薛南溟是近代著名實業家,曾組建永泰絲業集團。薛觀瀾早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堂,後留學美國,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娶袁世凱的次女袁仲楨,後曾任北洋政府監務署檢事、駐英使館三等秘書、直隸省省公署顧問、外交部特派直隸交涉員等職。1925年薛觀瀾曾隨北洋政府代表團出訪蘇聯。
薛觀瀾精於田徑理論,著述頗豐。常為上海《時報》、《東南日報》撰寫體育理論和介紹歐美體育等文章。後由東南日報社編印成《百米繽紛錄》、《薛學海體育論文集》。1949年去香港,以筆名「觀瀾」發表文章。1964年逝世,終年68歲。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袁世凱小站練兵秘聞】
光緒甲午,清廷戰敗,痛定思痛,翌年遂派浙江溫處道袁世凱往小站督練新軍,此事實為後來辛亥革命成功之契機,亦予袁氏本人一生騰踔之機會。良以舊軍腐敗,不堪一戰,而新建之軍盡落於袁手故也。
夫練兵之事,為國家大計。滿清政府設有「督辦軍務處」,宿將重臣更僕難數,時袁以四品微秩,年僅三十六歲,何以得到此項差使?其中內幕,曲折異常,本篇觕述其梗概,隱寓乎褒貶,亦有祕辛軼事為以前典籍所未載者。蓋先母舅桐城吳北江先生嘗為袁公家庭教師,民元任教育部次長。故觀瀾所言,實有所本;觀瀾所評,全憑良知!
▌韓王妻以郡主三人
袁世凱為淮軍首領袁甲三之姪孫,袁父保慶嘗主兩淮鹽政,故袁喜武藝,自幼即與淮軍發生密切關係,深荷另一淮軍將領李鴻章之器重。袁氏在河南故鄉以諸生赴鄉試,不獲雋,瞿鴻禨時任河南學政,袁以是銜之(然於民三,袁氏亦辟瞿為參政)。光諸八年,袁氏隨吳長慶至韓,充任營務處幫辦。至光緒十年吳被調回國,袁乃接統在韓慶軍,並為韓王練兵。是年朝鮮有甲申之亂,袁率中韓聯軍大挫日軍於王宮,日人表示無挑釁之意,直隸總督李鴻章遂與伊藤博文訂約於天津,雙方議定撤兵,袁世凱改充駐韓商務委員。一年之中,袁將日俄兩國勢力幾全驅出朝鮮。故李王待袁極厚,妻以郡主三人,李王且不知袁之嫡室尚居項城洹上故鄉也。袁公在韓所娶二夫人,生克權、克齊等四子、女二。長適張人駿之子庾樓。三夫人生克文、.良,女二。長適楊琪山。四夫人生克端,女二。長適觀瀾,排行第二,次適蔭昌之子,排行第七,即遜帝溥儀所嘗倩人提親者也。袁公於所生子女中,男最疼愛克文,女最疼愛我妻子昭。
▌李鴻章褫去黃馬褂
當是時,英俄爭取阿富汗,韓王知日本親英,故有聯俄之意。日人大懼,請中國加強控制三韓以防俄,英亦表示同意。中國便於國際矛盾局勢下,在韓推行積極政策,內政外交全受中國控制,直至甲午為止,袁世凱為執行國策之人,幾達十年之久。迨光緒廿年(甲午)五月,東學黨,在韓作亂,袁亟乞援於李合肥(鴻章),李氏乃奏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僅率三營東援,屯牙山。袁大失望,葉甚庸懦,笞兵千里,而諸將排日置酒高會,李王亦失所望,清廷遂以兒戲自趨潰亡。未幾,日本遽發重兵至韓,並不認韓國為我藩屬。袁亟歸國請兵,人微言輕,不得要領。惟光緒帝一力主戰,傳諭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藻)曰:「上次甲申之變,吾國已居上風而後辦理失當,此番務要整飭,不可怠忽。」七月對日宣戰,日攻平壤,吾軍敗績,海軍復大敗於黃海,不能再戰。翁李二公皆謂李合肥有心貽誤。大學士張之萬雖出而為李力爭,仍定嚴譴。於是李鴻章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丙申李合肥從日本回北京,光緒帝召見於養心殿,先問槍傷,旋責以身為大臣,兩億賠款從何籌去?上云:「失臺灣,喪民心,傷國體。」詞甚峻厲,李引咎唯唯,上命先退,猶有體恤老臣之意也。
▌返國搬兵痛遭申斥
如右所言,直至甲午袁始回國,在韓前後十二年,袁乃位低而責重,且無用武之地。迭請回國,皆不獲准,何以故?蓋當時朝中分為兩派:李鴻章屬於「太后派」,對日主和;翁同龢屬於「帝派」,對日主戰。京闕名流如張謇、文廷式等亦皆主戰,李受重大壓力,故以善身為靜,以寡言為慎。至其處置外交事項,只得採取消極辦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李合肥雖賞識袁世凱,然亦恐其回國後,更為主戰者張目。故袁蹬蹭在外,形同官場中之孤兒,亦是政界中之爆炸物。洎乎日發重兵至韓,袁乃歸國搬兵,抵天津謁見李相國(鴻章),即遭嚴詞申斥,令其速返平壤。當時謠傳李以鞋底打袁嘴巴,洵屬無稽讕言。瀾按:李文忠以足蹴袁則係事實,後反力予擢拔,蓋壯其志而怨其擅離職守也。袁那次至津,因李合肥在盛怒之下,不得入都門,身無聊賴,爰命其弟世勳(字敏孫)晉京,謁見翁相國(同龢)。求作一扎與高陽(李相國鴻藻),俾袁得入國門。翁李固引袁為同志,樂於照辦,遂見六月廿一日宮門抄:「令袁世凱來京,備詢韓事。」李合肥惶恐之餘,遂派袁為運糧處幫辦。運糧總辦為周馥,與袁相契甚深,從此合肥對袁,不再留難矣。
惟袁匆忙歸國,志在搬兵迎敵,此時袁乃糾集淮軍舊部,得吳國柱等五營之眾。袁氏所資助赴京應試之徐世昌,此時早己考進翰苑,徐本河南塾師,富於機智,遂為袁之得力助手。歲在甲午七月十九日,翁同龢與李鴻藻會銜保袁,帶此數營開至黃海道。袁徐二人遂赴遼陽摩天嶺,袁雖氣激當關,心雄轉軸,然中日戰事已接近尾聲矣。
▌練兵七千需款百萬
迨戰事結束,清廷張皇失措,袁愈坎壈失志,僅獲外放浙江溫處道。袁自不願到任,於是運動翁相國,承其推轂,袁始得到「督辦軍務處」之差委,蛟龍漸漸轉水矣。瀾按:醇王奕.為軍務處督辦,慶王奕劻與兵部尚書榮祿為軍務處會辦,恭王奕訢,禮王世鐸與李鴻藻、翁同龢、剛毅等為軍機大臣,全國事權集茲八人之身,而榮翁二人尤炙手可熱,蓋榮簾眷最隆,翁則簡在帝心。
最初,袁與翁相國較為接近,袁乃傾向維新,力主改革。某次見翁,袁曾慷慨自誓,願以強國為己志。同時並以瓜分圖示翁,袁且謂英法日俄皆不可靠。翁之日記稱袁「老誠有為」。又云「慰庭直爽可取,此人可任。」翁公對袁,可謂讚不絕口。此時袁公招友僦居嵩雲草堂,日夕譯撰兵書十二卷,因益受知於翁李,而李鴻藻尤激賞袁公,謂公「家世將才,嫻熟兵略,如令特練一軍,必能正我王度,而矯中國綠營之弊」。亟言於朝,兵部尚書榮祿右其議,李乃囑公擬練洋操各種辦法,公即手繕數千言,以師法德國為主,榮李二人皆為所動。袁故獻議特練新軍七千人,每年需款一百萬元,時則翁同龢為戶部尚書,正為對日賠款之事傷腦筋,翁聞此數目咋舌云:「太奢了。」袁知無望,只能另想辦法,李鴻藻雖大力支援,然不能過問兵餉之事。
▌拉攏榮祿用心良苦
袁知官場中所著重者為人事,並非計劃。又知翁李雖握軍機大權,然非太后之親信。袁欲達到目的,必須拉攏榮仲華(祿)方能水到渠成。適有袁之妹倩張香谷與旗人豫昶友善,豫乃榮祿之親信,袁由豫昶之介,得以計劃獻於榮祿,榮為旗人中最佼佼者。其人短小精悍,眉目清秀,雖有旗人輕佻之風,而胸襟豁達,爽朗可喜。然工策畫,富權謀,袁猶畏憚之。拳亂之頃,榮祿在保定,日人以彼不能守,不能死,又不能扈蹕,故焚其邸第。實則袁在小站練兵,受榮祿節制,日人恨甚,以是借題發揮耳。
先是榮祿與翁同龢交好,醉中榮祿漏言,協揆沈桂芬失寵,伊實進言於太后。翁告恭王,未幾榮遭左遷,廿載閒散,其怨深矣。迨戊戍政變前,翁相國休致還鄉,榮祿厚贐之,翁卻之,又伻來,乃受之。榮祿之手腕大率如此,癸卯三月,翁日記云:「仲華長逝,吾故人也,榮居一品五十年,晚好士,能薦達,不及曾侯者,士之咎耳。」
▌奉旨練兵袁獲大用
瀾按:歷來清廷所選練兵大員,俱屬文人,此固妥善之法,足資楷模。李合肥任直隸總督時,幕府之中有胡燏棻者,翰苑出身,佐李運糧。光緒十九年合肥奏派胡燏棻,會同洋員漢納根,在天津招募洋隊。因該洋員擬辦各節,事多窒礙,旋即中止。另由胡練定武軍十營,參酌西法,駐於距津七十里之新農鎮,又名小站,此即舊日淮軍統領周盛波屯田廿載之處,故小站久為淮軍駐屯之基地,適胡升京兆尹,被派督造津蘆鐵路。胡燏棻又與袁友善,遂薦袁以自代,此時袁已否極泰來。蓋無往而不利矣。
如上所述,袁既獻策於榮祿,深荷榮祿之贊同。榮祿素有辦事敏捷之稱,於是甲午十月,「督辦軍務處」三巨頭醇慶二邸與榮祿,會同軍機大臣,奏請變通軍制,派員督練,摺稱:「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僕實勇敢,曉暢戎機,前駐朝鮮,甚有聲望,所擬改練洋隊,招聘洋員,暨新建營制餉章均妥。相應請旨飭派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先就定武十營,步隊三千,砲隊一千,馬隊二百五十,工程隊五百為基本。再加募步馬各隊,足七千人之數,每月約支正餉銀七萬餘兩,至應用洋員,由臣等咨會德駐使,選商聘訂,果能著有成效,尚擬逐漸擴充。」
奏摺既上,當日奉旨允准,從此奏摺,可覘清廷對袁倚畀之殷,袁之所請,全荷俞允。事後恭王問李合肥曰:「吾聞此次兵釁(指甲午之役),悉由袁世凱鼓盪而成,此言信否?」李搖首曰:「日人積慮已久,且事已過去,請王不必追究,橫豎皆鴻章之過耳。」夫大力主戰者是光緒皇及其師傅。評者曰:主戰者無罪,敗戰者亦無罪,惟獨備戰者有罪。此乃公允之論。例如:海軍經費四百萬兩,移作建造頤和園之用,誰尸其咎?然恭王既發此問,合肥若非存心袒護,則袁世凱之名可能不見於史乘,遑論小站練兵乎!
由本文上節所記各點觀之,可知袁公膺督練新軍之差委,事前煞費周章,得來頗不容易。袁當時不但先獲李鴻章之呵護,翁同龢之吹噓,李鴻藻之推薦,繼以胡燏棻之讓位。而最扼要者,端賴榮祿之力玉成其事。所以袁對榮祿,最為感激,袁與榮祿之深厚關係,在小站練兵之始,即告奠立。
▌武衛全軍大捧榮祿
甲午年十月下旬,袁氏領旨出都,逕往小站接事,初以姜桂題、宋慶充左右軍翼長。袁擬自募新兵萬人為中軍,開始即已超出預算,不得不以借債度日,姜桂題為淮軍舊部,驍勇善戰,以失旅順革職,今始開復。袁聘德教官教軍操,兩閱月後,軍容大盛。上諭稱袁「練軍著效」,升授直隸按察使。居無何,袁因建軍過速,避讒無路,而李鴻藻反對尤烈。適有小站兵士擅殺營門外賣菜傭,官紳嘖有煩言,袁被胡侍御景桂參奏一本,上命兵部尚書榮祿查辦此案。榮祿抵津,則見小站新建軍整肅精壯,壁壘一新,遠勝直隸總督王文韶派迎之淮練各軍。榮祿默誌於心,迨見小站兵士直接領餉,一掃舊軍.餉冒領之秕政,榮祿乃喟然歎息曰:「此人乃今日之韓信,必須保全以策後效。」即代乞恩,姑從寬議,厥後袁升山東巡撫,胡景桂侍御適轉任山東臬臺,袁胡二人不提參奏之往事,悉泯猜嫌,前賢風度,今不可見。
旗人莫不好奉承,是故榮祿亦有明朝馬士英之風。戊戌政變前,榮祿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當時宋慶、聶士成、董福祥、馬玉崑、姜桂題等五虎將,皆受新建陸軍督練大臣袁世凱之節制。袁知榮祿好排場、重虛套,爰以五大軍合編為武衛全軍,且仿春秋晉國之軍事編制,榮祿將中軍,稱總統。宋慶將左軍,袁世凱將右軍,聶士成將前軍,董福祥將後軍,馬玉崑、姜桂題為總統軍左右參乘。又諸軍各選四將送總統調遣。比至,令此十六人各穿一二品補服,乘馬在輿前引導。朱英綠滕,軍容甚盛。榮祿穿黃馬褂,頭戴寶石頂,帽拖雙眼翎,顧盼自豪,樂乃無藝。然榮祿精明過人,對袁仍存猜忌之心。迨戊戌政變攤牌之前,袁遽奉命入京,備上咨詢,坐是京津道上,滿佈密探,皆榮祿所派遣,防袁綦嚴。而袁之軍旅,皆在析津,故當時袁實無法答應維新黨人之要求。袁雖斥責譚嗣同之舉措為「鹵莽滅裂」。然譚固愛國志士,事急則不探手段耳。
▌北洋三傑脫穎而出
光緒廿七年,袁繼李合肥(鴻章)為直隸總督,擴軍計劃,益趨積極,為免親貴之疑忌,袁特奏設「新建陸軍練兵處」,慶王奕劻為督辦。袁與鐵良、徐世昌三人為會辦。又以劉永慶為軍政司正使,姚錫光副之;段祺瑞為軍令司正使,馮國璋副之;王士珍為軍學司正使,良弼副之;翌年馮國璋調充軍學司正使,袁又計劃新軍三十六鎮,先成立北洋四鎮,籌餉處設在天津,以張鎮芳主其事。瀾按:北洋三傑之中,王(士珍)性談泊,段(祺瑞)性固執。馮(國璋)性圓滑。至彼時為止,馮之職位,原向優於段,而一旦位出其下,屈為段之副手,從此段之於馮,具有優越感。入民國後,馮為元首,段任總理。段仍不肯低頭,僅以傀儡視馮,而段馮二人之明爭暗鬥,實為北洋派直皖兩系分化的集中之表現。
又按:三傑之中,王士珍天賦最高,考得最好,先做統制,又做協統。至袁氏任大總統後,代袁發號施令者,是王士珍而非段琪瑞。王且謙以自牧,處處讓段,故段馮二人對王均無惡感。至於段馮之間,無法和解,彼此積不相能,至死方休。嗟乎!既生瑜、何生亮,段馮二傑當有同感。談到段祺瑞。拙著︿袁世凱與北洋三傑﹀一篇中曾稱「段氏繼為國務卿,請袁裁撤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行文甚簡。迨本年三月十二日余閱本港《華僑日報》所載︿北樓隨筆﹀,則謂「徐世昌後段祺瑞並無繼為國務卿之事」。惟據觀瀾所知,徐世昌辭職後,曾以外交總長陸徵祥為過渡,至民國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任命段祺瑞為國務卿,旋即改稱國務總理。由是觀之。該隨筆作者王君誤矣。
▌袁與鐵良鬥爭最烈
旗人之中,以鐵良反袁最烈。此人魁梧奇偉,忠於清室。光緒丁未,渠乃說服清廷,先以鳳山為「新建陸軍練兵處」會辦,繼則索性裁撤此一機構,並改兵部為陸軍部。以鐵良為陸軍部尚書,練兵十三載之袁項城遂為所制,只得交出大部兵權,隨即御任直隸總督,內調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其時馮國璋調任副都統閒職,段祺瑞亦外放江北提督。厥後兩宮賓天,袁雖放逐,但北洋軍界仍奉袁為宗主。旗人如奕劻、溥倫、那桐、端方、蔭昌等輩,皆與項城相契甚深,而為袁奔走者如徐世昌、唐紹儀、趙秉鈞、梁士詒、楊士琦等,皆據要津,身為閣僚。故於宣統二年春,袁居河南彰德,仍能運用其潛勢力,使鐵良解尚書職,左遷江寧將軍,而繼任陸軍部尚書者,即袁之親家蔭午樓(昌)。不久馮國璋入掌禁衛軍,袁之潛勢力更大矣。
袁既賦閒在家,不無心懷怨望,故其所著《圭堂詩集》有云:「室小堪容膝,簷高老樹齊。開窗平北斗,翻覺太行低。」即有取而代之之意。此乃十九世紀人物之理想,與今不能同日而語。然在北京歷任總統中,袁待清室最為優厚,袁之能力,亦最角立傑出。一言以蔽之曰:袁固十九世紀人物之典型也。茲予公正施評於袁項城,以供一般學者之考證,蓋學者對於歷史人物,應有準確之估計,不宣為道聽塗說所熒惑,下列各節,對袁有褒有貶,皆風事實為根據。
▌項城愧對中山先生
(一)袁之政治手腕,實得李文忠公(鴻章)之薰陶,其能羈糜人才,則係步武曾文正公之軌躅。瀾按:李合肥與袁項城雖皆主張新政,著重建設,然其政治路線,皆與西太后較為接近,袁夙以李合肥為奧援,故李袁有通家之好,又有葭莩之親,而袁對於李之幕府人才,如周馥、胡燏棻、吳汝綸、盛宣懷、于式枚、李經羲等,皆曾─籠絡之。李合肥之遺摺云:「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之右者。」此摺係由兵部左侍郎于式枚執筆,其詞散見於各種典籍。蓋自兩宮西狩,合肥屢請回鑾,車駕至鄭州,李公薨,后帝登行宮後樓,北向而泣,越日抵開封,李之遺摺至,力保世凱繼任直隸總督,蓋當時中國除袁新建陸軍之外,無一完整之師矣。故李公薦袁自代,盛稱其才,乃合理成章之事,亦公忠體國之舉。有入懷疑此語係出觀瀾之杜撰,不亦左乎!
(二)夫袁氏之變更國體,非其時,非其道,誤己禍國,情無可原,余已屢著於篇矣。閒嘗以為吾國元首之中,度量之宏,見事之明,無出國父中山先生之右者。按照中山先生之偉大眼光,變更國體,雖是壞事,但在中國,不足為奇,孫先生有言曰:「法國革命後,國體五更,累積八十餘年而共和之局成。法無自治基礎,正與吾國相同。」蓋法國三易帝制,三定共和,擾攘百餘載,至今猶為無成之局。孫先生當時從北京返滬,曾對報界宣言如下:「我望袁為十年總統,我相信袁有肩膀,頭腦清楚,思想也新,不過手腕舊些,然治今日民國,非有新思想舊經驗不可,袁正是這樣的人。」孫先生之言,係出於至誠,故孫袁不能合作,項城責有攸歸,彰彰明甚。
▌革命軍興力主和議
(三)庚子之役,宋慶、聶士成、董福祥、馬玉崑等諸軍全潰,只剩袁世凱之新建陸軍,未損毫髮,且仍不斷擴充,前後成立六鎮,為國干城。至袁被放遂後,六鎮統帥易人,內部紀律鬆弛,即被革命份子所滲透,武漢起義,乃發難於新軍工兵營,排長熊炳坤先放一槍,大呼「集合!革命!」俄而全營響應,攻楚望臺火藥庫,遂成燎原之勢。事前無計議,事後無領袖,此誠賈生所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然若袁世凱未被放逐,則北方新軍不致搖動,辛亥革命難以成功。迨武昌陷落,袁乃起復,爰命蔭昌一戰下漢口,馮國璋陳師津浦線,段祺瑞屯兵清江浦。張勳破金陵,回鎮徐州,倪嗣沖佔蚌埠,成犄角之勢。若以武力周旋到底,則鉦鼓一動,勝負之數,無待蓍蔡矣。第因外務大臣胡維德等合奏「人心已去」。湖廣總督段祺瑞率全國將領四十二人,籲請清室「早日退位」。袁世凱遂命唐紹怡(即唐紹儀,避宣統諱,改儀為怡)為議和代表。佐以楊士琦及甫出獄之汪兆銘,時則馮國璋克漢陽,封男爵,因主用兵,被袁降為察哈爾都統。至陽曆是年年底,中山先生歸國,陰曆歲闌,清室退位。據上以觀,提倡革命而卒推翻清室者為孫中山;力主和議而逼清室退位者為袁項城。若論革命軍之實力,誠如諸葛武侯︿後出師表﹀所云:「陳勝吳廣起於大澤,率罷戌之卒耳,卒以亡秦。」古往今來,大凡革命之成功,俱非先有對等力量而後發動者也。民心向背,實為成敗之樞機。
▌腐敗未除責有攸歸
(四)袁於壯年熟讀兵書,因此見賞於李鴻藻。然袁對於泰西軍事,僅知皮毛,伊特倩人翻譯德國兵書多種,並囑其子克定熟讀德文,然後赴德研習軍事。克定發跡甚早,官至農工商部右丞(正三品),因熟諳官場禮節,有能員之稱。克定後遭不幸,在德國墜馬傷腦,智力銳退,與前判若兩人。袁所提拔之蔭昌、段祺瑞、姚錫光等皆曾留學德國。蔭昌且曾投入德營當哨官,升上尉。夫袁在小站,誠能勤於練兵,「用人維賢」。至於編制切合實際,士兵直接領餉等等,尤為清廷所賞識。故雖猜忌者眾,袁仍不倒,此在晚清,可稱奇蹟。瀾按:袁最重視北洋第三鎮,早年事必躬親,第三鎮即後吳佩孚第三師之前身,段祺瑞久任統制,後易曹錕,二人皆袁所寵信磐桓者。曹之基礎固若金湯,故袁歿後,段祺瑞對曹錕無如之何。至於新軍紀律方面,雖較淮軍為遠勝,然非無可疵議者,按上述「小站士兵擅殺菜傭」一案,繩以泰西軍法,罪不及主帥。惟袁因此幾遭罷斥,足見清廷紀綱尚嚴,袁決不能諉卸其責任。再在小站,員兵只知有袁宮保。將帥如曹錕、姜桂題等,見袁輒行跪拜禮,袁將去職,各鎮統制竟以去就要挾政府,此乃舊時代的腐敗現象,袁項城不能辭其責。
▌結仇民黨失策最大
(五)如右所述,袁在小站,事必躬親,臥榻即置於簽押房中,其全副精力用在建軍工作上,假想敵是日本,練兵之法則學德國。關於軍隊編制調遣,將領選拔補充,一概不假他人之手。是以年甫五旬,鬚髮盡白,晚年心力交瘁,英氣漸銷,種種措施,未臻妥善。例如:軍事機構,層床疊架,紊亂不堪。袁又重武輕文,以都督位於巡按使之上,以陸軍總長段祺瑞代趙秉鈞為國務總理,遂使武人氣燄高張,動輒以下犯上。如張作霖之逼走段芝貴,陳樹藩之驅逐陸建章,此皆袁之過失,不能防患於未然,致有後日督軍團之目無法紀,嗟乎袁公!五十之年,壯情久歇,是角弓之詩所以為剌也。
清末民初,北方之封建色彩甚濃,而進化之江南人士,亦罕有革命思想者,此因吾國累積五千年之專制政體,民眾迄無自治之基礎,其思想拴塞久矣。查民十七以前,竭力詆毀袁世凱者,只佔極少數,此因北京政府一切步袁之後塵,黎、馮、徐、曹、段、張六人皆袁親信之僚屬。嗣後則社會人士對袁存有歧見者愈來愈多,此因二次革命,袁與民黨結成血海冤仇,是誠袁氏一生之重大失策。世人每謂段祺瑞「三定共和」,功在國家,實則袁世凱感會風雲,奮其才智,累百段祺瑞,何敢望項城!清末民初,人才無出袁右者。陸贄曰:「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夫袁之心事,吾能言之,在彼誤聽宵小之言,貿然變更國體,非為虛榮,更非為子孫計,實與革命份子積不相能,而視議會政治,不啻芒刺在背耳!吾知袁之所短,亦知袁之所長,搉而論之,信如白水,知我罪我,不遑計矣!
▌袁氏功過差堪相抵
式觀西洋歷史,有足鏡鑒者:克朗威爾悍然弒君,自為元首,英國史家猶為掩飾而盛稱其偉業。美國南北戰爭,南方李將軍日暮途窮,獻刀投降,全國民眾仍加尊敬而贊揚其豐功。拿破崙窮兵黷武,變更國體,使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一,惟在法人心目中,至今仍為民族英堆。蓋泰西各國莫不珍視其國內傑出之人物,能為本國復仇,或剷除惡勢力,從而爭到歷史上之光榮者,則民眾悲哀之,只念其功績,而忘其過失,是固忠恕之道也。今論袁世凱,孝悌之人,志能之士,其協造民國是大功,建立新軍是小功,帝制自為是大過,重武輕文是小過。據斯以觀,功過差能相抵。袁為十九世紀人物之典型,思想陳舊,作風從權,吾人不能以今日眼光衡量之,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跡其為才,長於軍事,夫朝鮮為我東北之屏藩,甲午以前若無袁世凱,則朝鮮之入日本版圖,其勢必提早十年。庚子拳亂,若無袁世凱,則北方全部瀕於總崩潰,中國更無可用之兵。辛亥起義,亳無準備,當時若無袁世凱,則雙方火拼到底,不知鹿死誰手。吾望今日賢良樂胥之士,必先認清已往之史實,本篇雖係急就之章,所錄悉屬真相,然此類著述,議制論道,不能無病者也,明哲諸君幸亮察焉!
【袁世凱小站練兵秘聞】
光緒甲午,清廷戰敗,痛定思痛,翌年遂派浙江溫處道袁世凱往小站督練新軍,此事實為後來辛亥革命成功之契機,亦予袁氏本人一生騰踔之機會。良以舊軍腐敗,不堪一戰,而新建之軍盡落於袁手故也。
夫練兵之事,為國家大計。滿清政府設有「督辦軍務處」,宿將重臣更僕難數,時袁以四品微秩,年僅三十六歲,何以得到此項差使?其中內幕,曲折異常,本篇觕述其梗概,隱寓乎褒貶,亦有祕辛軼事為以前典籍所未載者。蓋先母舅桐城吳北江先生嘗為袁公家庭教師,民元任教育部次長。故觀瀾所言,實有所本;觀瀾所評,全憑良...
作者序
【原序】
先祖叔耘公(編者按:薛福成)所著《庸庵文編》,允推清代經世文獻,內有筆記一種,風格峻整,對於世道人心,頗多匡扶,所錄肅順柏葰諸人事蹟,可補正史之不足,此善為充榦者也。
觀瀾才識鯫淺,拘墟而遊,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欻自留美歸國,奔走四方,於茲三十六年,駸駸日老,逐逐仍勞,所感所見,可歌可泣,興之所至,率筆及之,要皆作者身歷其境,非海市蜃樓可比。惟歲月漫漶,記憶不清,屬稿倥傯,未暇抽思,容有紕繆,閱者諒焉。噫嘻!浮雲四馳,忽睨故國。悵悵惘惘,不知所之。今欲加王心於六籍,借筆削以警戒。愚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拙著筆記,凡例有三:其一,事存真相,不加渲染;其二,似此「身邊文學」,不尚修詞,抑亦心緒繁訰,無法殷勤屯筆;其三,體裁廣泛,隨筆所之,要以風俗掌故為經,戲劇奕棋體育音韻為緯,凡此國粹攸關,非小道也。掉鞅於藝術之場,游刃於文翰之林。愚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原序】
先祖叔耘公(編者按:薛福成)所著《庸庵文編》,允推清代經世文獻,內有筆記一種,風格峻整,對於世道人心,頗多匡扶,所錄肅順柏葰諸人事蹟,可補正史之不足,此善為充榦者也。
觀瀾才識鯫淺,拘墟而遊,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欻自留美歸國,奔走四方,於茲三十六年,駸駸日老,逐逐仍勞,所感所見,可歌可泣,興之所至,率筆及之,要皆作者身歷其境,非海市蜃樓可比。惟歲月漫漶,記憶不清,屬稿倥傯,未暇抽思,容有紕繆,閱者諒焉。噫嘻!浮雲四馳,忽睨故國。悵悵惘惘,不知所之。今欲加王心於六籍,借筆削以警戒。愚未之...
目錄
導讀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及其著作/蔡登山
原序
清朝歷代帝王立太子經過
袁世凱小站練兵秘聞
我所知道段祺瑞的一生
袁世凱段祺瑞之間的微妙關係
時勢造英雄─黎元洪外史
袁世凱黎元洪結合之史實
我所知道的袁大公子
我所知道的孫傳芳與徐樹錚
徐樹錚、靳雲鵬門爭目擊記
徐樹錚廊房遇難記
讀〈徐樹錚廊房遇難記〉書後/曾氏七子
馮玉祥為什麼要殺徐樹錚?
張作霖由鬍匪變東北王紀實
楊宇霆評傳
我所知道的「田中奏摺」之秘
馮玉祥為何送我清宮磁器
溥儀由遜位到復辟那幾年
我在天津與遜帝溥儀一段淵源
我所知道的宋子文
導讀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及其著作/蔡登山
原序
清朝歷代帝王立太子經過
袁世凱小站練兵秘聞
我所知道段祺瑞的一生
袁世凱段祺瑞之間的微妙關係
時勢造英雄─黎元洪外史
袁世凱黎元洪結合之史實
我所知道的袁大公子
我所知道的孫傳芳與徐樹錚
徐樹錚、靳雲鵬門爭目擊記
徐樹錚廊房遇難記
讀〈徐樹錚廊房遇難記〉書後/曾氏七子
馮玉祥為什麼要殺徐樹錚?
張作霖由鬍匪變東北王紀實
楊宇霆評傳
我所知道的「田中奏摺」之秘
馮玉祥為何送我清宮磁器
溥儀由遜位到復辟那幾年
我在天津與遜帝溥儀一段淵源
我所知道的宋子...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7-08-11ISBN/ISSN:978986948646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76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