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文明經典
宗教系列|猶太教.佛教.天主教
古國系列|中國.希臘.印度
精選原典、專業註解
遨遊人類心靈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遠流長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編有兩大系列,共六冊。「古國系列」:I 中國文明經典、II 希臘文明經典、III 印度文明經典;「宗教系列」:IV猶太教文明經典、V 佛教文明經典、VI 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書由傅佩榮教授總策劃,所選六大文明皆起源於二千年之前,源遠流常,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各冊皆委請該領域學者專家主編,選擇適合的經典以白話文重新闡釋,各章前皆有明晰導讀,除介紹著作背景,更提點了閱讀該書時需具備的問題意識,令讀者在閱讀時能更貼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書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們習慣閱讀的白話文。傅佩榮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使用白話文編撰,消弭了古今用語的隔閡、降低異國語言的門檻,而透過專家的導譯,讓我們可直接與中外聖賢哲人的心靈交流,徜徉其偉大的思想系統中,不僅能豐富個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了文化視野。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Ⅴ:佛教文明經典》由蔡耀明教授主編。佛典浩瀚,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發展出二大道路:一為解脫道,另一為菩提道。本書由解脫道典籍為始,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進一步伸展到菩提道典籍,其目標則在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並選錄佛教論典、密咒。
全書編排以個別的佛典為基礎單位,輔以佛典的類別、側重的課題、深淺的程度、或修行的道路為衡量準據,透過選譯,傳達出佛典引人興趣的多樣且豐沛的內涵。
作者簡介:
主編∥蔡耀明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佛學研究所博士(1997年12月),現職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其專長領域為佛教哲學、印度哲學、生命哲學。已出版四本專書,分別為《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2001)、《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2006)、《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2006)、《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2012),以及上百篇的中文與英文之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曾經擔任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通識教育組組長、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台大佛學研究》主編。研究上,首重內在建構之道;寫作與譯注,堅持深思細想,不假手他人。
總策劃∥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逢其原書院院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
章節試閱
導言╱蔡耀明
佛教典籍選譯之構想
一、引言
準備著手一件事情之前,或可前前後後去思索,為什麼要從事這樣的一件事情。準此而言,若問為什麼要出版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大致有三大理由:首先是興趣,其次是目的,第三是貢獻。
首先,「興趣」,是在長期且廣泛地接觸和閱讀佛典的過程當中逐漸培養出來的。佛典可引人感興趣的,其實是多方面的,包括其中的人物風格、實修進程、宗教境界、切入角度、思想義理、遣詞用字、文獻集成、歷史流傳。準備落實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可以說就是在興趣上充當傳輸的橋樑,一方面,增強自己浸潤在佛典所培養出來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將自己感受的趣味,進一步往周遭延伸出去。基於這樣一份興趣的感染,不僅接上活泉源頭,不斷推動自己致力於克服在閱讀、思維、理解、查證、述說上的種種困難,把契入佛典的工作一路做下去,而且也較能透過選譯,傳達出佛典引人興趣的多樣且豐沛的內涵。
其次,「目的」,意指所為何事,可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二方面。個人這一方面的目的,儘可以說到如何又如何地切身、高遠或甚至崇高,但是一旦要公開出版,即必須考慮且配合社會這一方面的目的,也就是到底為了助成社會的什麼事情、利益、用途或理想。其中,用途一項,特別值得在此提出。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的用途,大致可包含如下二種,並且應以滿足這二種用途或在這二種用途之間取得平衡為較佳的策略:其一,做為大專院校或佛學院所開設的佛典課程的教材;其二,做為有興趣的讀者平時閱覽或參考的讀物。
第三,「貢獻」,重點完全不在於只是拿出一堆東西來,而在於有值得拿出來的東西,講究的是東西的特色、眼界的拓展、水準的推進、使用的方便,以及需求的滿足。若沒什麼貢獻,應該就沒什麼出版的價值。公開出版所著重的,不在於替自己留下什麼足跡或記錄,而是毫不迴避去面對一大片公共領域。就一本「佛教典籍選譯」而言,面對的,不僅是佛典編選的學術圈或出版界,而且是廣大的讀者群或使用者。準此而言,即有必要檢視貢獻何在,才不至於找不到在學術圈揮灑自如的舞台,或徒然浪費讀者寶貴的金錢或時間。
總而言之,基於在培養閱讀佛典的興趣可充當自它之間傳輸的橋樑,為了提供有關佛典課程的教材或佛典入門的讀物,以及確信在面對學術圈或讀者群,不論是涉及特色、眼界、水準、使用或需求,多多少少都拿得出有所貢獻的內涵,即下定決心,在已經相當緊湊的教學和學術生涯當中,盡可能找出時間來執行這樣的一本《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
二、編選的指導原則
一旦想清楚何以從事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緊接著需加釐清的是編選的指導原則(guidelines),如此方不至於亂無章法,而且積極上,還可做為實際作業的準據。編選的指導原則,其實並無現成的或固定不變的一套東西擺在那裡讓每一個人便利予以取用,而是有待多方面衡量利弊得失,進而訴諸理念的抉擇,再慢慢研擬出來,並且隨時給予必要的調整。準此而言,在著手一本「佛教典籍選譯」,一開頭有待審慎衡量的事情,大致可分成三方面:首先是選取,其次是編譯,第三是使用。
(一)選取
就佛典的選取而言,需要照顧的細節頗多,而且一旦真正涉及選取,即不免需要一些指導原則,以做為準據,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包括足夠的廣度、足夠的代表性、照顧基礎性、富於啟發性。
足夠的廣度
佛典浩瀚乃不爭之事實。一本「佛教典籍選譯」,不論用途何在,應該盡可能呈現足夠的廣度。若廣度不足,光看目次,即難以符合選輯、選粹或文選之類的標題。再者,基於這樣的一本選輯是要讓眾人來使用的,預備選取的佛典應能顯示廣大的包容性,而不至於淪為選譯者個人的偏執,即成為務必予以重視的一項指導原則。至於廣度所著重的,其實不在於選取的佛典數目多到什麼樣的程度,而在於將佛典眾多不同的類別或具有不同的特色,盡可能涵括在內。
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發展出二大道路:一為解脫道,另一為菩提道。解脫道包括聲聞乘和獨覺乘,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屬於初步或基本的講究。菩提道的目標,則在於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屬於更進一步的講究。對佛教的實修與義理的探討,若從解脫道入手,也因此較為容易,並能據以循序漸進。在解脫道形成若干認識之後,有必要將觸角繼續伸展到菩提道。
足夠的代表性
在照顧廣度的同時,選文是否擁有足夠的代表性,仍然不容忽視。代表性適用於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就整體佛典進行類別區分上的代表性;第二個層次,則為第一個層次區分開來之後,類別之內的代表性。至於代表性所涉及的關鍵點可以是多重的,著眼的項目,包括在佛法的主題、理路、車乘、境界的推展、佛典的風格,以及受重視或得到流傳的程度。在這些項目,若帶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或顯發重大的意義,即可看成滿足一定意味的代表性。
然而,在佛典的選取上,要達到足夠的代表性,事實上,並非易事。若推究這當中困難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四項緣由:其一,佛典不僅數目龐大,類別亦甚可觀;其二,個人要素很強,亦即依於不同的判定準繩,對佛典的類別即可能做出不同的區分;其三,即使依於特定的準繩,遂行整體佛典的類別區分,仍然有為數可觀的佛典因為顯現跨類別的多重主題,而無法勉強放進某個單一類別裡面;其四,要從每一個類別裡面挑選有代表性的文本,以及進而要從一部大篇幅的文本裡面挑選有代表性的篇章或段落,牽涉的判斷或判定準繩往往相當困難,也不見得就能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論。
類似上述難題雖說橫亙在前,既然必須在數目與類別皆眾多的佛典當中進行挑選的工作,當務之急,還是得想辦法避免掉入困局,並且盡可能呈現最大的代表性。準此而言,如下四個作業要點,或可發揮相當程度的正面功能:其一,培養敏銳的感知,多加留意與考量所牽涉到的文本的代表性;其二,多看與多聽,亦即多方參考關於人文或宗教典籍現成的文選,有些汲取其優點,有些引以為借鏡,並且一有機會,就聽聽相關學者或讀者的意見,還可能因此減少盲點、開拓視野或修改觀點;其三,廣泛涉獵佛典,不只翻閱入門的講解或查考工具書就算了事,而是必須將佛典一本又一本地熟讀過去,如此才算夠資格從事佛典選取的工作,也才足以讓自己在這項工作的過程當中真正受益;其四,針對在判斷佛典的代表性所涉及的關鍵點,盡可能根據所閱讀的佛典培養多重的著眼角度,避免僅根據入門的講解或工具書,即形成先入為主的或僵化的類別觀,遂至掩蓋佛典多樣且豐富的意涵。
一言以蔽之,精挑細選出來的佛典應具有足夠的代表性,確實是需加重視的一項指導原則。然而,在遵照一些盡可能貼切的作業要點以確保選文的代表性的同時,還應認清,代表性其實涉及相當多重的條件,不僅受到這些條件的制約,而且服務於某種認知上的或學術上的功能,往往還牽連相當程度的個人判斷。有鑑於此,選譯者能夠做的,除了盡力而為把代表性照顧好之外,還得留給個別的佛典完整的空間,才不至於淪為徹頭徹尾只會拿自己用以判定代表性的一套著眼的條件,當作衡量一部佛典唯一可能的準據。
照顧基礎性
不論在課堂使用,或做為平時的讀物,本書《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在宗教義理的難易或深淺上,主要定位在入門的層次,因此並不適合納入過多太艱深的選文。若想深入佛典的堂奧,即非一本包羅萬象的選輯所能滿足。最理想的辦法,還是直接就個別的佛典,從頭到尾毫不遺漏地看完。本書既然設定在入門的層次,在佛典的選取上,為了照顧基礎性,讓入門層次的使用者感受適當的難易度或深淺度,即可能以犧牲廣度上的平均分配為代價,亦即不以機械的方式從每一個類別選取同樣大小的篇幅,而傾向於把更多的篇幅撥給在宗教義理屬於較基礎的類別、篇章、段落或詞句。
富於啟發性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並不被設定為使用者在趨向佛典的最後一本書,而是正好反過來,當作開路先鋒的一塊敲門磚。為了發揮敲門磚的功能,富於啟發性,很自然即躍居考量的核心。所謂啟發性,可包括消極的和積極的二方面的意思。消極的這一方面,意指不至於把挑選出來的佛典詞句弄成只是一堆閉鎖的東西,完全封閉在自成一格的語詞與註疏的彼此套用裡面。積極的這一方面,將重點放在要能走出語詞與註疏的圈圈,而且若能因此引發更多方面既豐富且深奧的啟示,即越接近理想。
如果問說在大專院校或佛學院何以有必要多多考慮以這樣的一本選輯做為佛典課程的教材,啟發性躍然於紙上,應該是拿得出來的理由當中最有積極意味的一個。宗教方面入門的課程或選輯,若欠缺啟發性,簡直可以說失掉一大片積極的理由來確立該課程或選輯存在的必要性。佛典本來就不乏高度啟發性的內涵;在從事佛典的選取工作時,若能經常把眼光放在諸如宗教觀、人生觀、生死觀、修行觀、解脫觀、凡聖觀、倫理觀、社會觀或動物觀等現今一般的宗教學習者多多少少關切的課題,應該不難交出一本不僅不為陳舊的語詞或術語所囿的選輯,甚至還能源源不斷地從中引發學習者的興趣、反省、靈感、深思、洞見。
(二)編譯
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的出版,並非僅止於選取的工作,還涉及編譯方面的事情,尤其是編排和解讀二個部分,而且這二大部分,也都分別需要研擬出適切的指導原則,藉以確保編譯的品質。
若就「編排」這個部分而言,首重依於一定的方針,將挑選出來的篇章、段落或詞句,進行前後次序的排列。為了避免幾個不同的編排方針毫不分輕重全用上來而導致次序紊亂的局面,即有必要預先設定一條主軸來擔負總體的貫穿。基於佛法的課題可用各種不同的辦法細分成彼此差異頗大的排序,而且單一課題通常不足以涵蓋個別佛典豐富的內涵,以至於為了交代某一課題,在選文內,卻又牽連出其他更多的課題,結果難免造成課題失焦的情況以及解釋上的捉襟見肘,因此若以佛法的課題為主軸,雖可當作佛學概論在佛典依據上的參考材料,恐怕不很適合這樣的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的主旨。這樣的一本選輯在編排的方針,屬於「經」的方向,應以個別的佛典為基礎單位,屬於「緯」的方向,則以個別佛典的類別、側重的課題、深淺的程度或修行的道路做為次要的衡量準據,由此形成經緯二個方向貫穿全體選文的主軸。
若就「解讀」這個部分而言,應該是選譯者在這樣的一本「佛教典籍選譯」下最多工夫的所在,至於其中特別需加遵循的指導原則,大致環繞在學術專業的講究。學術專業和一本選輯所需側重的基礎性並不矛盾。基礎性所著眼的,主要是預備選取的佛典應盡可能讓初學者在宗教義理上易於切入;至於學術專業之所以有講究的必要,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一本選輯預期拿到學術殿堂使用,或用以朝向或助成學術工作。然而,一本選輯所需要的學術專業,絕非讓人望而怯步的學術叢林或毫無生機的學術冷僻,而是類似博物館內的專業導覽:具備專業的學識、開闊的眼界,再透過一定程度的親和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出佛典在語言、思惟、實修、義理、生命、文化或歷史等層面的內涵。
(三)使用
構思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編選的指導原則,除了留意佛典的選取、編排、解讀,還有一個不容等閒視之的側面,那就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就使用的角度,來預期這將如何成為一本對使用者相當友善的(user-friendly)選輯。若欠缺使用者這個側面的考量,不論在佛典的選取乃至解讀如何用心,終究擺脫不了美中不足的缺憾。至於使用者這個側面所看重的指導原則,千言萬語都可收攝在「對使用者相當友善的」這樣的一個述詞。如果把一本選輯看作城市裡的一塊區域,使用一本選輯,就好比出入城市裡的這塊區域:人們對這塊區域的整體環境可以清楚感到受尊重、受歡迎的氣氛,置身其中,通常可維持安適的狀態來遂行城市生活所需,包括進出方便、暢行無礙、資訊便利,以及各種以公眾為導向的文化設施和藝文活動豐富城市生活的內涵。同樣地,為了達到以使用者為尊的效果,讓使用者處處感受到友善的待遇,這樣的一本選輯當然需要採用專業的編輯手法,整體給人的印象應該是清新、井然有序且便於使用。此外,交到使用者手上的,還應具有高度的可讀性、參考性,以及延伸的學術價值,因為選輯畢竟只是選輯,然而若能往完整的原典延伸,往學術作品延伸,提供相關的中文和外文書目,這樣給使用者帶來的,極可能就是相當寶貴的、可進一步開展的學術資訊。
著眼於使用上的友善與便利,大部分都會附上古代漢譯本相關的段落或片段,這將可節省讀者查閱與對照的時間,或縮小一些猜測的空間。再者,在文獻資料許可的情況下,大部分都會附上現存的梵文本相關的段落或片段,並且進而據以翻譯為白話文,這將可讓讀者在理解上,多一項利器,而且還可做為梵文佛典導讀之類課程的一項選材來源。
三、結語
興趣、目的和貢獻,都是很重要的支撐項目。然而,這項工作其實極富挑戰性,而且一旦沒處理好,造成的不良影響,恐怕遠非自己所能承擔。為求慎重其事起見,即著手構思編選的指導原則,沿著選取、編譯和使用這三方面,逐一釐清特別需要注重且遵循的準則。若是因此有助於把一本到目前為止所有可能最佳的「佛教典籍選譯」交到使用者手上,這一篇短文的用心也就沒有白費。
導言╱蔡耀明
佛教典籍選譯之構想
一、引言
準備著手一件事情之前,或可前前後後去思索,為什麼要從事這樣的一件事情。準此而言,若問為什麼要出版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大致有三大理由:首先是興趣,其次是目的,第三是貢獻。
首先,「興趣」,是在長期且廣泛地接觸和閱讀佛典的過程當中逐漸培養出來的。佛典可引人感興趣的,其實是多方面的,包括其中的人物風格、實修進程、宗教境界、切入角度、思想義理、遣詞用字、文獻集成、歷史流傳。準備落實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可以說就是在興趣上充當傳輸的橋樑,一方面,增強自己浸潤在...
作者序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為自然界的規律,今日科學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為人類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語仍遙遙無期。學習及了解六大文明,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道路。
現在簡單說明選擇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國是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就器物、制度、理念的任何方面看來,皆有領先之處與傑出成績。更何況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為中國人,怎能不率先閱讀自己的經典?其次,希臘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與北美,而歐美不僅是現代化的領先國家,同時也主導了世人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焦點。不認識希臘的文學與哲學,將難以欣賞西方文明的後續發展。然後,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其傳統所塑造的神明觀、社會觀與人生觀,至今對廣土眾民仍有深刻的引導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複多樣、色彩繽紛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為普世宗教之一,我們自然不宜錯過其經典。
接著上場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體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體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了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為源頭,才有所謂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二是出身猶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極多,如耶穌(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標竿人物)等。在此補充一句,就是本書所論未及於伊斯蘭教,主要因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後第七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
其次,佛教文明出於印度,但成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朝廷支持而有長期及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使許多佛經以優美典雅的文體出現,得以廣為傳頌而深入人心,進而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出大乘佛教。此時回溯其源頭,明白其原本教義,或許可以相互參照、啟迪新解。
最後,值得學習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謂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其出現時代較晚,約在西元前後一百年間。耶穌的門徒所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紀分裂出東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時期,又分裂出基督教(也稱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議教,所針對者即為天主教)。這一教三系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穌、同一本聖經與同一位上帝。因此,認識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體涵蓋這一教三系的原本教義,以及大約二十五億基督徒的想法。好學之人怎能錯過此一機緣?
本書共有六卷,分別介紹上述六大文明。各卷主編具備相關的學術專長,可以自負其責,選擇合適的經典,並為各卷作序。在所選經典之前,皆有扼要說明,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們所習慣閱讀的白話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文字不應構成障礙,我們的時間也無比珍貴,所以就請藉由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徜徉遨遊於人類心靈在初期階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們相信,愈能深入理解過去,也愈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並以堅定信心走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
目錄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圖
導言/蔡耀明
1 佛教解脫道之典籍
漢譯阿含經典
巴利語分部經典
2 佛教菩提道之典籍
有關最後生菩薩誕生的記載
般若經典
解深密經
首楞嚴三昧經
說無垢稱經
具備安樂莊嚴
大寶積經
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大方廣如來藏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入楞伽經
密嚴經
大般涅槃經
3 佛教論典
中論
唯識三十論頌
4 佛教密咒
跋/蔡耀明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圖
導言/蔡耀明
1 佛教解脫道之典籍
漢譯阿含經典
巴利語分部經典
2 佛教菩提道之典籍
有關最後生菩薩誕生的記載
般若經典
解深密經
首楞嚴三昧經
說無垢稱經
具備安樂莊嚴
大寶積經
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大方廣如來藏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入楞伽經
密嚴經
大般涅槃經
3 佛教論典
中論
唯識三十論頌
4 佛教密咒
跋/蔡耀明
商品資料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11-30ISBN/ISSN:978986360091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04頁開數:15x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