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為十三經之一,記述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的理想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與《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本書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為底本,參校多種善本,誤字逕改,考證詳實。每官前冠以「題解」,說明題意及全篇大旨。注釋詳盡明確,語譯通順流暢。每官之後並附「研析」一篇,分析六官主要職責,幫助讀者閱讀理解。是研讀《周禮》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賀友齡,1950年生於天津。66年初中畢業,68年下鄉務農,77年恢復高考,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本科。79年越級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師從蕭仲珪(璋)先生攻讀訓詁學專業,8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分配至中國國際政治學院中文系任教。經校名更改,院校合併,2010年退休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著有《漢字與文化》、《尚書今注》、《說苑斠補》(點校)、《大學今譯》等。論文有《禮儀、禮制與禮義——略論先秦時期「禮」的三個階段》、《「是」字小詁》、《漫話孟子的語言風格》、《中日文字與文化》、《「渾言」與「析言」——段玉裁對同義詞的動態分析》、《近義吸引與同義避讓》等。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序
導 讀
天官冢宰第一
序 官 一
大 宰 一二
小 宰 二二
宰 夫 二九
宮 正 三二
宮 伯 三四
膳 夫 三五
庖 人 三七
內 饔 三八
外 饔 三九
亨 人 四○
甸 師 四一
獸 人 四二
䱷 人 四三
鼈 人 四三
腊 人 四四
醫 師 四四
食 醫 四五
疾 醫 四六
瘍 醫 四七
獸 醫 四八
酒 正 四九
酒 人 五一
漿 人 五二
凌 人 五二
籩 人 五三
醢 人 五五
醯 人 五六
鹽 人 五七
冪 人 五七
宮 人 五八
掌 舍 五九
幕 人 五九
掌 次 六○
大 府 六一
玉 府 六三
內 府 六四
外 府 六五
司 會 六五
司 書 六七
職 內 六八
職 歲 六八
職 幣 六九
司 裘 七○
掌 皮 七一
內 宰 七一
內小臣 七四
閽 人 七五
寺 人 七六
內 豎 七六
九 嬪 七七
世 婦 七八
女 御 七八
女 祝 七九
女 史 七九
典婦功 八○
典 絲 八一
典 枲 八二
內司服 八三
縫 人 八四
染 人 八四
追 師 八五
屨 人 八六
夏 采 八七
地官司徒第二
序 官 八九
大司徒 一○○
小司徒 一一五
鄉 師 一二一
鄉大夫 一二四
州 長 一二六
黨 正 一二七
族 師 一二八
閭 胥 一三○
比 長 一三○
封 人 一三一
鼓 人 一三二
舞 師 一三四
牧 人 一三五
牛 人 一三六
充 人 一三七
載 師 一三八
閭 師 一四○
縣 師 一四一
遺 人 一四二
均 人 一四三
師 氏 一四四
保 氏 一四六
司 諫 一四八
司 救 一四九
調 人 一五○
媒 氏 一五一
司 市 一五二
質 人 一五六
廛 人 一五七
胥 師 一五八
賈 師 一五九
司 虣 一六○
司 稽 一六○
胥 一六一
肆 長 一六一
泉 府 一六二
司 門 一六三
司 關 一六四
掌 節 一六五
遂 人 一六六
遂 師 一六九
遂大夫 一七一
縣 正 一七二
鄙 師 一七二
酇 長 一七三
里 宰 一七四
鄰 長 一七四
旅 師 一七五
稍 人 一七六
委 人 一七七
土 均 一七八
草 人 一七八
稻 人 一八○
土 訓 一八一
誦 訓 一八一
山 虞 一八二
林 衡 一八三
川 衡 一八四
澤 虞 一八四
迹 人 一八五
人 一八六
角 人 一八六
羽 人 一八七
掌 葛 一八七
掌染草 一八八
掌 炭 一八八
掌 荼 一八九
掌 蜃 一八九
囿 人 一九○
場 人 一九○
廩 人 一九一
舍 人 一九二
倉 人 一九三
司 祿(闕) 一九四
司 稼 一九四
舂 人 一九五
𩟄 人 一九五
槀 人 一九六
春官宗伯第三
序 官 二○一
大宗伯 二一二
小宗伯 二二一
肆 師 二二七
鬱 人 二三○
鬯 人 二三一
雞 人 二三三
司尊彝 二三四
司几筵 二三六
天 府 二三八
典 瑞 二三九
典 命 二四二
司 服 二四三
典 祀 二四七
守 祧 二四七
世 婦 二四八
內 宗 二四九
外 宗 二五○
冢 人 二五一
墓大夫 二五二
職 喪 二五三
大司樂 二五四
樂 師 二六一
大 胥 二六三
小 胥 二六四
大 師 二六五
小 師 二六七
瞽 矇 二六八
眡 瞭 二六八
典 同 二六九
磬 師 二七一
鍾 師 二七二
笙 師 二七三
鎛 師 二七四
韎 師 二七四
旄 人 二七五
籥 師 二七五
籥 章 二七六
鞮鞻氏 二七七
典庸器 二七七
司 干 二七八
大 卜 二七八
卜 師 二八一
龜 人 二八二
菙 氏 二八三
占 人 二八四
簭 人 二八五
占 夢 二八六
眡 祲 二八八
大 祝 二八九
小 祝 二九五
喪 祝 二九七
甸 祝 二九八
詛 祝 二九九
司 巫 三○○
男 巫 三○一
女 巫 三○一
大 史 三○二
小 史 三○五
馮相氏 三○六
保章氏 三○七
內 史 三○九
外 史 三一○
御 史 三一一
巾 車 三一一
典 路 三一七
車 僕 三一八
司 常 三一九
都宗人 三二一
家宗人 三二一
神 仕 三二二
夏官司馬第四
序 官 三二五
大司馬 三三七
小司馬 三四八
軍司馬(闕) 三四九
輿司馬(闕) 三四九
行司馬(闕) 三四九
司 勳 三五○
馬 質 三五一
量 人 三五二
小 子 三五三
羊 人 三五四
司 爟 三五五
掌 固 三五六
司 險 三五七
掌 疆(闕) 三五八
候 人 三五八
環 人 三五九
挈壺氏 三六○
射 人 三六一
服不氏 三六四
射鳥氏 三六四
羅 氏 三六五
掌 畜 三六五
司 士 三六六
諸 子 三六九
司 右 三七○
虎賁氏 三七一
旅賁氏 三七二
節服氏 三七二
方相氏 三七三
大 僕 三七四
小 臣 三七五
祭 僕 三七六
御 僕 三七七
隸 僕 三七七
弁 師 三七八
司 甲(闕) 三七九
司 兵 三八○
司戈盾 三八○
司弓矢 三八一
繕 人 三八四
槀 人 三八四
戎 右 三八六
齊 右 三八六
道 右 三八七
大 馭 三八八
戎 僕 三八八
齊 僕 三八九
道 僕 三九○
田 僕 三九○
馭 夫 三九一
校 人 三九一
趣 馬 三九五
巫 馬 三九五
牧 師 三九六
廋 人 三九七
圉 師 三九八
圉 人 三九八
職方氏 三九九
土方氏 四○四
懷方氏 四○四
合方氏 四○五
訓方氏 四○五
形方氏 四○六
山 師 四○六
川 師 四○七
邍 師 四○七
匡 人 四○八
撢 人 四○八
都司馬 四○九
家司馬 四○九
秋官司寇第五
序 官 四一三
大司寇 四二三
小司寇 四二九
士 師 四三三
鄉 士 四三七
遂 士 四三八
縣 士 四四○
方 士 四四一
訝 士 四四二
朝 士 四四三
司 民 四四五
司 刑 四四六
司 刺 四四七
司 約 四四八
司 盟 四四九
職 金 四五○
司 厲 四五一
犬 人 四五二
司 圜 四五二
掌 囚 四五三
掌 戮 四五四
司 隸 四五五
罪 隸 四五六
蠻 隸 四五七
閩 隸 四五七
夷 隸 四五八
貉 隸 四五八
布 憲 四五九
禁殺戮 四五九
禁暴氏 四六○
野廬氏 四六一
蜡 氏 四六二
雍 氏 四六三
萍 氏 四六三
司寤氏 四六四
司烜氏 四六四
條狼氏 四六五
脩閭氏 四六六
冥 氏 四六七
庶 氏 四六八
穴 氏 四六八
翨 氏 四六九
柞 氏 四六九
薙 氏 四七○
硩蔟氏 四七一
翦 氏 四七二
赤犮氏 四七二
蟈 氏 四七三
壺涿氏 四七三
庭 氏 四七四
銜枚氏 四七四
伊耆氏 四七五
大行人 四七五
小行人 四八二
司 儀 四八四
行 夫 四九○
環 人 四九一
象 胥 四九一
掌 客 四九三
掌 訝 四九八
掌 交 四九九
掌 察(闕) 五○○
掌貨賄(闕) 五○○
朝大夫 五○○
都 則(闕) 五○一
都 士(闕) 五○一
家 士(闕) 五○一
冬官考工記第六
總 敘 五○三
輪 人 五○九
輿 人 五一七
輈 人 五一九
攻金之工 五二四
築 氏 五二五
冶 氏 五二五
桃 氏 五二七
鳧 氏 五二八
㮚 氏 五三一
段 氏(闕) 五三二
函 人 五三三
鮑 人 五三四
韗 人 五三六
韋 氏(闕) 五三七
裘 氏(闕) 五三七
畫 繢 五三八
鍾 氏 五三九
筐 人(闕) 五四○
㡛 氏 五四○
玉 人 五四一
楖 人(闕) 五四六
雕 人(闕) 五四六
磬 氏 五四七
矢 人 五四七
陶 人 五五○
瓬 人 五五○
梓 人 五五一
廬 人 五五七
匠 人 五六○
車 人 五六七
弓 人 五七○
序
《周禮》是一本很難讀的書。首先,這部《周禮》到底是何人何時所著?書中描述的是什麼年代什麼朝代的典章制度?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既然孟老夫子要求的「知人論世」我們做不到,那麼,「讀其書」也就很難了。說其難讀,還難在語言文字的障礙。書中用了許多古字古語,例如㮚(栗)、囏(艱)、媺(美)、虣(暴)、(礦)、抭(舀)、䱷(漁)、邍(原)、匶(柩)等等,這些古字,在其他古籍中都很少見到,甚至有些字是唯一見於此書的。再如,〈冬官考工記‧弓人〉有「牛戴牛」一語,若不是鄭司農告訴我們「角直一牛」,還真得費心去思量一番,而當明白了其文意是指牛有好角,就相當於牛頭上又頂著一頭牛的雙倍價值時,又不禁為古人妙語妙喻而啞然失笑。當然,最難的還是書中所敘的名物制度,由於時代變遷,又經「禮崩樂壞」,有些禮制就連漢儒禮學宗師鄭玄也都說不清楚了,例如〈夏官‧司弓矢〉「其矢箙皆從其弓」,鄭注:「從弓數也。每弓者一箙百矢。」賈疏:「按《詩‧頌》云『束矢其搜』,毛注云『五十矢為束』,鄭從之。至此為百矢者,無正文,鄭兩從不定也。」有些禮制在社會生活中早已廢置,就更無從考究了,例如〈天官‧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鄭注:「四禮唯禳其遺象今存。」再如,所謂畿服之制,於古代社會從未實行過,只是儒家理想化的產物,所以在《尚書》、《逸周書》、《國語》等古籍中所述服數、里數、名稱等亦多駮文。《周禮》謂王畿千里,畿外九服,共五千里。那麼,王城有多大?〈春官‧典命〉鄭注意謂方十二里,〈冬官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鄭注又依王城解之,為方九里。賈疏:「鄭《異義駁》『或云周亦九里城』,則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不取〈典命〉等注。由鄭兩解,故義有異也。」王城九里也罷,十二里也罷,千里王畿,或畿服五千里之說,王城的里數為何皆未計入?老實講,筆者至今未能明白。諸如此類的疑問之處尚多,注譯不清乃至謬誤之處定然不少,惟待通人達者有以教之!
正因《周禮》難讀,故此《新譯周禮讀本》註定不會是大眾讀物。儘管近三十年來,中華大地顯現傳統文化、國學、儒家等種種熱,然而《周禮》一書仍是冷門。有些高等院校設立了國學院,私人書院也多借國學熱而興起讀經之風,但教學《周禮》者似乎沒有,各種機構、國學專家們提倡的經典書目,也不見《周禮》的身影。可以預見,這本《新譯周禮讀本》難以成為暢銷書,如能長銷就謝天謝地了。
承蒙三民書局不棄,約稿《新譯周禮讀本》。筆者學殖荒落,誠惶誠恐,勉力為之,孜孜三載,書稿終於殺青。撰寫不易,賣出也難。我猜想,出版社和作者這對歡喜冤家,可能都會於心中暗笑對方之癡吧!
最後,關於本書有幾點說明:
一、本書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為工作底本。校勘主要參考阮元《校勘記》、孫詒讓《周禮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之趙伯雄整理的《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第一版),誤字徑改,不出校記。
二、古人注釋,除《周禮注疏》的鄭玄注、賈公彥疏之外,主要參考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今人注述主要參考林尹先生《周禮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二○○五年八月初版八刷)。〈冬官考工記〉主要參考聞人軍《國學經典導讀‧考工記》(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二○一一年一月北京第一版)。
三、正文不分卷。前五官以〈序官〉為一段落單元,其屬官每官之職各為一段落單元。「注釋」與「語譯」附於每一段落單元之後。較長段落單元(〈序官〉及正、貳、考之職)則適當劃分小段,「注釋」和「語譯」即附於每小段之後,以求層次清晰,便於讀者參照。〈冬官考工記〉以〈總敘〉為一段落單元,三十工每工為一段落單元。「注釋」與「語譯」附於每一段落單元之後。篇幅長者(〈總敘〉、〈輪人〉、〈輈人〉、〈梓人〉、〈匠人〉、〈車人〉)根據所製器物不同劃分小段。「注釋」和「語譯」仍附於段落單元之後。惟〈攻金之工〉一節,為築、冶、鳧、㮚、段、桃六工之序,單立一節。當下屬〈築氏〉,但與〈築氏〉分別附「注釋」和「語譯」。
四、注釋力求簡明,古今解說有歧義者,注釋、譯文擇善而從,不做繁瑣考證。失考者存疑。
五、前文有注,後文一般不再出注。但有些冷僻字詞而又切關文意者,為方便讀者,適當重出注,以免讀者前後翻檢之勞。
六、注釋中通假字、假借字、古代通用字,以「某通某」表示;古今字、異體字,以及因古文、籀文或隸變產生形體差異的字,以「某同某」表示。
七、注釋引用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清孫詒讓正義,第一次出現用全稱,其後則略稱為鄭注、賈疏、《釋文》、孫正義。
八、語譯採用通俗白話,儘量用直譯法,以便讀者與原文對照。由於古今詞彙用法變化、語法句式不同,個別處酌情意譯。有些專用名詞,不便譯出,或避免譯文過於累贅,則於注中加以解釋,譯文則沿用原詞。
九、根據叢書統一體例要求,《周禮》六官,每官前冠以「題解」,說明題意及全篇大旨。每官之後附「研析」一篇,因篇幅限制,且有些屬官的六官歸屬尚存疑問,故僅就六官主要職責略加說明分析,旨在幫助讀者閱讀理解。
十、全書採用新式標點。
是為序。
賀友齡
丁酉年冬月於北京
導讀(節錄)
二、《周禮》的面世
關於此書的面世,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河間獻王得自民間,獻給朝廷。首見於《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傳》:「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後《隋書》、《經典釋文》等亦為此說。《隋書‧經籍志‧經部》:「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行於世。」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景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或曰,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
其二,出於山巖屋壁。此說出於馬融,賈公彥〈序周禮廢興〉引馬融《傳》云:「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7,開獻書之路,既出於山巖屋壁,復入於祕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
其三,出於孔壁,由孔安國獻給朝廷。《經典釋文‧序錄》引鄭玄《六藝論》云:「後得孔子壁中河間獻王古文《禮》凡五十六篇,記百二十一篇,《周禮》六篇。」孔穎達〈禮記正義序〉引《六藝論》云:「《周官》壁中所得六篇。」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儒林傳‧衛宏傳》:「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
第三種說法最不可信。最早記載孔壁藏書的是《漢書‧楚元王傳》附〈劉歆傳〉所載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又見《漢書‧藝文志》:「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安國獻之。」許慎〈說文解字敘〉亦云:「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諸書所言孔壁書,皆未有《周禮》,則孔安國所獻孔子壁中藏書,應無《周禮》。說孔安國獻《周禮》,蓋源於誤會馬融《傳》所謂「屋壁」,以為是指孔壁藏書。鄭玄為馬融弟子,據《隋書‧經籍志‧經部》載:「馬融作《周官傳》,以授鄭玄,玄作《周官注》。」則鄭玄承師說而誤解其意。其後,范曄、孔穎達等皆沿襲鄭說而已。
至於前二說,論者或以為有所不同,認為其一為獻王於景帝時所獻;其二為武帝時出自民間,入於祕府。以時代論,《漢書》在前,馬融作《周禮傳》在後,自當以《漢書》更為可靠。尤可注意的是,筆者認為其實二者並無明顯矛盾。獻王所得之《周官》,《隋志》、《釋文》所云「李氏」為何人,已不可考證,但得自民間獻書則無異義。馬融所謂「山巖屋壁」,不過是泛指民間而已。而將此書上獻朝廷的時間,二說也不矛盾。《漢書》未言何時所獻,《經典釋文‧序錄》云:「景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未必說景帝時獻《周禮》,故下又云「或曰」云云。〈河間獻王傳〉云:「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此書則很可能就是武帝時獻王來朝所獻,〈獻王傳〉未言獻書事,蓋其缺載。如此,則與馬融所說武帝得獻書時間一致,而與《史記》言武帝封禪採《周官》文的時間也相合。故孫詒讓認為,馬融所謂「入於祕府」之本,就是獻王所獻之本,與孔壁無關8。
綜上,《周官》一書的面世,應為河間獻王得自民間,武帝時獻上朝廷。書獻上後,即被收藏祕府,諸儒不得見,直至成帝、哀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祕書,得以著錄於《別錄》、《七略》。王莽攝政時,劉歆將之改名為《周禮》,奏以為禮經,立博士,此書才大行於世。
----------------------------------------
7 惠帝四年除挾書律,此說孝武時,蓋誤。
8 孫詒讓《周禮正義》「周禮」大題疏:「祕府之本,即獻王所奏。……至馬〈序〉云『出山巖屋壁』,只謂埋藏荒僻,與淹中孔壁,絕無關涉。」
天官冢宰第一
【題 解】《周禮》六篇分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天官冢宰〉是第一篇。唐賈公彥疏引漢鄭玄《三禮目錄》云:「象天所立之官。冢,大也。宰者,官也。天者統理萬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總御眾官,使不失職。不言司者,大宰總御眾官,不主一官之事也。」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云『象天所立之官』者,六官分象天地四時,冢宰為六官之首,總建六典,故象天也。」冢宰,即下文的「大宰」。就其為王輔佐、總領眾官而言,則稱「冢宰」;就其所主管官署,為「六官」之一,與其他五官並列,則稱為「大宰」。本篇羅列天官的部署編制,自「大宰」至「夏采」共有六十三個職官部門,〈序官〉部分概述各屬官的名稱、爵命(庶人或奴婢則無爵命)及人數,其下則分別說明各職官部門的具體職責。
大 宰
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1.,以佐王治邦國2.。一曰治典,以經3.邦國,以治官府,以紀4.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5.萬民。三曰禮典,以和6.邦國,以統百官,以諧7.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8.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9.,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10.萬民。
【注 釋】1.六典 指下面分列的六典:治典為天官冢宰之職,教典為地官司徒之職,禮典為春官宗伯之職,政典為夏官司馬之職,刑典為秋官司寇之職。而事典應為冬官司空之職,但〈司空〉篇已經亡佚,漢人以《考工記》代替。2.邦國 鄭注:「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意謂天子稱邦,諸侯稱國,天子所居住的都城也稱為國。此邦國泛指天下。3.經 經營;統治。4.紀 治理;管理。5.擾 馴服。此指教化民眾使之和順馴服。6.和 調和;協調。7.諧 和諧。8.均 平均。此指稅負合理均衡。9.詰邦國 意謂查究天下惡行。詰,本義為責問,引申為禁止。鄭注:「詰猶禁也。」10.生 生養;生息。
【語 譯】大宰的職責:掌管建立王邦的六典,以輔佐王者治理天下。第一是治典,用來統治天下,治理官府,管理民眾。第二是教典,用來安定天下,教導官府,使民眾馴服。第三是禮典,用來協調天下,統率百官,和諧民眾。第四是政典,用來平服天下,使百官行為端正,讓民眾稅負均衡。第五是刑典,用來查究天下,刑罰犯罪的官員,糾察民眾。第六是事典,用來富強天下,使百官盡職盡力,使民眾得以生息。
以八灋1.治官府:一曰官屬2.,以舉3.邦治。二曰官職4.,以辨5.邦治。三曰官聯6.,以會官治。四曰官常7.,以聽8.官治。五曰官成9.,以經邦治。六曰官灋10.,以正邦治11.。七曰官刑12.,以糾邦治。八曰官計13.,以弊14.邦治。
【注 釋】1.灋 同「法」。清阮元《校勘記》於「六典」鄭注下校云:「經用古字作灋,注用今字作法。」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亦以此為全書通例。然今本經文及注文皆古字今字錯見,蓋因傳抄轉刻而亂其例。2.官屬 謂六官各有屬官。3.舉 施行。4.官職 謂六官各有其職務。5.辨 別也。此謂六官官事各有分別。6.官聯 謂有事會合眾官協同辦理。7.官常 謂各官的常務。8.聽 處理。9.官成 謂官務皆有成例規則。10.官灋 謂各官皆有法度。11.正邦治 使邦治正,也就是整飭邦治的意思。12.官刑 謂施於官員的刑罰。13.官計 謂對官吏的考核。14.弊 審斷;考核。鄭注:「弊,斷也。」
【語 譯】以八法治理官府:第一是官屬,用來施行王邦政事。第二是官職,用來分理王邦的政事。第三是官聯,用來會同眾官合辦政事。第四是官常,用來處理各官的日常政務。第五是官成,用來經紀王邦的政事。第六是官法,用來整飭王邦的政事。第七是官刑,用來糾察王邦的政事。第八是官計,用來考核王邦的政事。
以八則1.治都鄙2.:一曰祭祀,以馭其神3.。二曰灋則4.,以馭其官。三曰廢置5.,以馭其吏。四曰祿位6.,以馭其士7.。五曰賦貢8.,以馭其用。六曰禮俗9.,以馭其民。七曰刑賞10.,以馭其威11.。八曰田役12.,以馭其眾。
【注 釋】1.則 與上文典、灋義同。鄭注:「則,亦法也。典、法、則,所用異,異其名也。」賈疏:「邦國言典,官府言法,都鄙言則,是所用處異,故別言之,其實義通也。」2.都鄙 指公卿大夫、王子弟以及功臣世家的采地食邑。3.馭其神 指各采邑祭祀之神祇,依據爵位尊卑有所不同。馭,駕馭,等於說掌控。4.灋則 指各級官員的制度,謂宮室、車旗、衣服等各有等級制度,不得僭越。5.廢置 指對群吏的廢黜和置立。6.祿位 俸祿和爵位。7.士 指學士。鄭注引鄭司農云:「士謂學士。」孫正義:「此士對官吏而言,則非上中下士。……學士,即士之養於學者。」8.賦貢 賦稅和貢獻。9.禮俗 禮儀和風俗。10.刑賞 刑罰和獎賞。11.以馭其威 用來掌控對王之權威的敬畏。賈疏:「謂有罪刑之,有功賞之,使人入善畏威,故云以馭其威。」12.田役 畋獵和勞役。田,同「畋」。
【語 譯】以八則治理采地食邑:第一是祭祀,用來掌控都鄙所供奉的神祇規模。第二是法則,用來掌控官員遵守各自級別的制度。第三是廢置,用來掌控群吏的廢黜和置立。第四是祿位,用來掌控學士的進取。第五是賦貢,用來掌控都鄙的財用。第六是禮俗,用來掌控民眾的教化。第七是刑賞,用來掌控對王之權威的敬畏。第八是畋役,用來掌控民眾的勞力。
以八柄詔王馭羣臣1.:一曰爵2.,以馭其貴。二曰祿3.,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4.。四曰置5.,以馭其行。五曰生6.,以馭其福。六曰奪7.,以馭其貧。七曰廢8.,以馭其罪。八曰誅9.,以馭其過10.。
【注 釋】1.以八柄詔王馭羣臣 謂以八柄稟告王者,佐王掌控群臣。柄,權柄。詔,告訴;稟告。2.爵 爵位。鄭注:「爵謂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3.祿 官吏的俸給。4.幸 寵幸。5.置 安置,此指安排官位。6.生 養。此指王者享養老臣。鄭注:「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7.奪 此指沒收財產。8.廢 廢黜,罷免官職。9.誅 責讓。10.過 過失;過錯。
【語 譯】以八柄稟告王者以掌控群臣:第一是爵位,用來掌控臣下的尊貴。第二是俸祿,用來掌控臣下的財富。第三是賜予,用來掌控臣下的寵幸。第四是安排官位,用來掌控臣下的行為。第五是生養,用來掌控臣下的福分。第六是沒收家財,用來掌控臣下的貧乏。第七是廢黜,用來掌控臣下的罪行。第八是責讓,用來掌控臣下的過失。
以八統1.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2.。二曰敬故3.。三曰進賢4.。四曰使能5.。五曰保庸6.。六曰尊貴7.。七曰達吏8.。八曰禮賓9.。
【注 釋】1.統 此指總的原則。2.親親 第一個親為動詞,親愛;第二個親為名詞,親族。3.故 故人;老朋友。4.進賢 舉薦賢德。5.使能 使用能人。6.保庸 安撫有功之人。保,安撫。庸,功,此指有功之人。7.尊貴 尊敬貴人。鄭注:「尊貴,尊天下之貴者。《孟子》曰:『天下之達尊者三:曰爵也,德也,齒也。』〈祭義〉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8.達吏 達,通達,使動用法,使通達,即舉薦之意。鄭注:「達吏,察舉勤勞之小吏也。」9.禮賓 以禮接待賓客。
【語 譯】以八統稟告王者以掌控萬民:第一是親近自己的親族。第二是尊敬故舊老友。第三是舉薦賢德之人。第四是任用能人。第五是安撫有功之人。第六是尊敬貴人。第七是察舉官吏。第八是禮遇賓客。
以九職1.任萬民:一曰三農2.,生九穀3.。二曰園圃4.,毓草木5.。三曰虞衡6.,作山澤之材。四曰藪7.牧8.,養蕃鳥獸。五曰百工9.,飭化八材10.。六曰商賈11.,阜通貨賄12.。七曰嬪13.婦,化治絲枲14.。八曰臣妾15.,聚斂疏材16.。九曰閒民17.,無常職,轉移執事18.。
【注 釋】1.職 職業。2.三農 指在高原、低窪地和平地的農民。鄭注:「玄謂三農,原、隰及平地。」3.九穀 九種穀物。具體所指各家解釋有異,鄭玄注引鄭司農謂: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而鄭玄以為無秫、大麥而有粱、苽。4.園圃 種樹曰園,種菜曰圃。5.毓草木 培育菜蔬果蓏。毓,同「育」。草木,指菜蔬果蓏。6.虞衡 掌管山澤川林的屬官。賈疏:「以山澤之民無名號,故借虞衡之官以表其民。」則此虞衡代指山澤之民。7.藪 乾涸的沼澤。8.牧 牧地。9.百工 各種工匠。10.飭化八材 謂加工各種材料。飭化,加工。八材,指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八種材料。11.商賈 行商坐賈,此泛指商人。12.阜通貨賄 謂流通貨物使之豐富。阜,盛。貨賄,貨物。13.嬪 婦人之美稱。鄭注:「嬪,婦人之美稱也。」14.化治絲枲 謂治理絲麻。化治,治理。枲,麻。15.臣妾 奴婢。鄭注:「臣妾,男女貧賤之稱。」孫正義引江永云:「臣妾,奴婢也。」16.疏材 此指野生草木根實可食者。17.閒民 無業之民。18.執事 工作。
【語 譯】以九職任用萬民:第一是高原、低窪地和平地的三類農民,種植九種穀物。第二是園圃之民,培育菜蔬果蓏。第三是山澤川林之民,生產山澤所出的材木物產。第四是藪牧之民,牧養繁殖鳥獸。第五是各種工匠,加工各種材料。第六是商人,流通貨物使之豐富。第七是婦女,治理絲麻。第八是奴婢,搜集可食的草木根實。第九是無業之民,沒有固定職業,經常變換工作。
以九賦斂財賄:一曰邦中1.之賦,二曰四郊2.之賦,三曰邦甸3.之賦,四曰家削4.之賦,五曰邦縣5.之賦,六曰邦都6.之賦,七曰關市之賦7.,八曰山澤之賦8.,九曰幣餘之賦9.。
【注 釋】1.邦中 國都之中。2.四郊 都城外百里之內。3.邦甸 都城外百里至二百里。4.家削 都城外二百里至三百里。5.邦縣 都城外三百里至四百里。6.邦都 都城外四百里至五百里。7.關市之賦 關卡市場的賦稅。8.山澤之賦 入山澤所取材物的賦稅。9.幣餘之賦 指出賣為國營造剩餘財物所繳納的賦稅。採孫正義引王念孫等說。
【語 譯】以九賦收斂財貨:第一是國都之中的賦稅,第二是四郊的賦稅,第三是邦甸的賦稅,第四是家削的賦稅,第五是邦縣的賦稅,第六是邦都的賦稅,第七是關卡市場的賦稅,第八是山澤的賦稅,第九是出賣公用餘財的賦稅。
以九式1.均節財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賓客之式,三曰喪荒2.之式,四曰羞服3.之式,五曰工事4.之式,六曰幣帛5.之式,七曰芻秣6.之式,八曰匪頒7.之式,九曰好用8.之式。
【注 釋】1.式 此指使用財物的法度。賈疏:「式謂依常多少,用財法式也。」2.喪荒 喪事和荒年。3.羞服 膳食和衣冠服用。4.工事 百工製作器物。5.幣帛 贈勞賓客的財物。6.芻秣 飼養牲畜的草穀。7.匪頒 匪,通「分」。頒,賜也。鄭注:「王所分賜羣臣也。」8.好用 王者對寵愛之臣的賞賜。
【語 譯】以九式來均衡調節財物的用度:第一是祭祀用財的法度,第二是招待賓客用財的法度,第三是喪事及荒年用財的法度,第四是膳食衣服用財的法度,第五是百工造作器物用財的法度,第六是贈勞賓客用財的法度,第七是飼養牛馬草穀用財的法度,第八是分賜群臣用財的法度,第九是賞賜寵臣用財的法度。
以九貢1.致邦國2.之用3.:一曰祀貢4.,二曰嬪貢5.,三曰器貢6.,四曰幣貢7.,五曰材貢8.,六曰貨貢9.,七曰服貢10.,八曰斿貢11.,九曰物貢12.。
【注 釋】1.九貢 九種貢獻之法。2.致邦國 致,招致;致得。此等於說徵收。邦國,指諸侯國。3.用 用品;物品。4.祀貢 進貢祭祀用品,如犧牲包茅之類。5.嬪貢 進貢招待賓客所用物品。嬪,通「賓」。採孫正義引王引之說。6.器貢 進貢製作器具所用的物品,如銀鐵石磬丹漆之類。7.幣貢 進貢饋贈所用的物品,如玉馬皮帛之類。8.材貢 進貢木材,如櫄幹栝柏篠之類。9.貨貢 進貢金玉龜貝之類。10.服貢 進貢縫製祭服所用物品,如絺紵之類。11.斿貢 進貢燕好遊觀之玩物,如珠璣琅玕之類。斿,同「遊」。鄭注:「斿,讀如囿遊之遊。遊貢,燕好珠璣琅玕也。」12.物貢 進貢各地土產雜物,如魚鹽橘柚之類。
【語 譯】以九貢徵收各國的貢品:第一是祭祀所用的貢品,第二是招待賓客所用的貢品,第三是製作器具所用的貢品,第四是饋贈所用的貢品,第五是木材之類的貢品,第六是金玉龜貝之類的貢品,第七是縫製祭服所用的貢品,第八是燕遊玩好之類的貢品,第九是各地土產雜物等貢品。
以九兩1.繫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2.。二曰長,以貴得民3.。三曰師,以賢得民4.。四曰儒,以道得民5.。五曰宗,以族得民6.。六曰主,以利得民7.。七曰吏,以治得民8.。八曰友,以任得民9.。九曰藪,以富得民10.。
【注 釋】1.九兩 指使天下萬民同心協力的九種措施。鄭注:「兩猶耦也。」耦,為古代犁田的一種方式,兩人並力一起耕種。引申為相處融洽。2.一曰牧二句 牧,司牧,指有封地者。以地得民,謂因其擁有土地而得以聚攏民眾。孫正義:「蓋自畿外九州牧伯、五等諸侯及附庸之君與公卿大夫食三等采地,凡世守其國邑者,通謂之牧。」3.二曰長二句 長,官長。孫正義:「指公卿大夫士凡有爵位而無國邑者之通稱。」以貴得民,謂因其地位尊貴而得以聚攏民眾。4.三曰師二句 師,師傅。包括各級學校的教師以及各種職業之師。採孫正義說。以賢得民,謂因其賢能而得以聚攏民眾。5.四曰儒二句 儒,儒者。孫正義:「儒則泛指誦說詩書,通該術藝者而言。」以道得民,謂因其道術而得以聚攏民眾。6.五曰宗二句 宗,宗主。以族得民,謂因其敦睦宗族而得以聚攏民眾。7.六曰主二句 主,賓主之主,即主人。以利得民,謂因客人所利賴而得以聚攏民眾。孫正義:「人所因依者也。……利之言利賴也,主以利得民,謂為人所利賴也。」8.七曰吏二句 吏,指治事的小吏。以治得民,謂因其治理政事而得以聚攏民眾。9.八曰友二句 友,朋友。以任得民,謂因其共同勞作相互任使而得以聚攏民眾。採孫正義說。10.九曰藪二句 藪,此泛指管理山林川澤的官吏。以富得民,謂因其以山川所產材物富民而得以聚攏民眾。
【語 譯】以九兩維繫天下邦國的民眾:第一是有封地者,因擁有土地而得以聚攏民眾。第二是官長,因其地位尊貴而得以聚攏民眾。第三是師傅,因其賢能而得以聚攏民眾。第四是儒者,因其道術而得以聚攏民眾。第五是宗主,以敦睦宗族而得以聚攏民眾。第六是主人,因為客人所利賴而得以聚攏民眾。第七是小吏,因其治理政事而得以聚攏民眾。第八是朋友,因其共同勞作相互任使而得以聚攏民眾。第九是管理山林川澤的官吏,以山川所產材物富民而得以聚攏民眾。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序
導 讀
天官冢宰第一
序 官 一
大 宰 一二
小 宰 二二
宰 夫 二九
宮 正 三二
宮 伯 三四
膳 夫 三五
庖 人 三七
內 饔 三八
外 饔 三九
亨 人 四○
甸 師 四一
獸 人 四二
䱷 人 四三
鼈 人 四三
腊 人 四四
醫 師 四四
食 醫 四五
疾 醫 四六
瘍 醫 四七
獸 醫 四八
酒 正 四九
酒 人 五一
漿 人 五二
凌 人 五二
籩 人 五三
醢 人 五五
醯 人 五六
鹽 人 五七
冪 人 五七
...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01-02ISBN/ISSN:97895714635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20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