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是从早期佛典中輯錄出來的佛教格言偈頌集,是一部深受廣大佛教信眾喜愛的經典。《法句經》一度是佛法入門的必讀經典,因為其中有很多偈頌是佛陀所說,有的即使不是佛陀所說,也比較直接地反映出佛陀的思想智慧。而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說,由於早期佛教思想,比較切近人類本真的心理狀況和倫理需求,所以這部經典也能為現代人提供有益的道德啟發和人生智慧的滋養。
此外,《法句經》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濃縮性、鮮明的形象性,以及回環往復的語體化的文學特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肯定能獲得極佳的閱讀體驗和審美享受。
作者簡介:
劉學軍,一九八二年生,安徽六安人,南京大學博士,現就職於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在中古佛教與文學、東亞漢文學等方面。在《文學遺產》、《中華文史論叢》等學術刊物發表有論文十餘篇。
章節試閱
卷上
無常品
〈無常品〉者,寤1.欲昏亂,榮2.命難(ㄋㄢ)保,唯道3.是真。
【注 釋】1.寤 該字原有「醒、醒來」意思,也可指「夢」,參照上下文理解,當解釋為「夢」。先秦典籍中常「寤夢」合用,指醒的時候有所見而成之夢。2.榮 顯榮;富貴。3.道 指佛陀的智慧、真理,也即佛經所謂的「菩提」、「涅槃」。
【語 譯】〈無常品〉這一章所要闡述的大意為:夢寐之中所產生的種種欲念容易讓人感到昏聵,富貴和壽命也不能久恃,只有佛陀的智慧才是永恆的真理。
【疏 解】此段文字交代了〈無常品〉的意義指向。維祇難譯《法句經》每一品之前均有一段文字交代本品的思想意旨。
睡眠解寤1.,宜歡喜思2.;聽我所說,撰記佛言。
【注 釋】1.寤 該字此處作「醒來」的意思。2.思 語氣助詞,用在句末,相當於「啊」的意思。
【語 譯】睡夢終歸須要醒來,正應該感到歡喜啊。請你們聽我所說,因為這些都是根據佛陀的言論而記錄編撰的。
【疏 解】這段文字表明《法句經》的主要內容是從佛經中輯錄出來的偈頌,是佛陀言論的萃集。
所行非常1.,謂2.興衰法;夫3.生輙死,此4.滅5.為樂。譬如陶家6.,埏埴7.作器,一切要壞8.,人命亦然。
【注 釋】1.非常 無常。指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在變異滅壞的過程中遷流不息。2.謂 言也,用於解釋,意思作「意思指」、「說的是」。3.夫 句首發議詞,無實義。4.此 相當於前面的「謂」字,作「這就是」的意思。5.滅 佛教「四諦」(苦、集、滅、道)之一,意指滅度、涅槃。6.陶家 製作陶器的人家。7.埏埴 埏,攪和。埴,泥土。埏埴指和泥製作陶器。8.壞 毀壞。
【語 譯】世間事物都在變異滅壞的過程中遷流不已,這正是興衰輪迴的道理;而生命由生到死,無比痛苦,唯有涅槃才是永恆的樂境。好比製作陶器的人,用稀泥巴製作的器物,終歸會毀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疏 解】《法句譬喻經》交代了上面偈語的背景—昔日帝釋天(梵名:SakradevanamIndra)知道自己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並且將要投胎到一戶製作陶器人家的驢子身上,於是感到十分憂愁。想到三界之中,只有佛陀可以解危救困,於是趕緊奔馳到佛的棲息之所。佛那個時候正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帝釋天見到佛後稽首伏地行禮,虔心發願歸依佛法。他的頭還沒有抬起來,神魄忽然從身體中飛出,落到了製陶人家母驢的肚子裡,變成了幼驢。這個時候母驢脫韁,踩壞很多陶器,主人因此大為憤怒,便鞭打母驢。母驢被打,遂傷及腹胎,於是帝釋天的神魄便又回到了原來的身體。佛三昧覺,讚歎道:「善哉天帝!能夠在殞命之際歸命三寶,罪報已經了結,要更加勤苦地修行啊。」於是世尊宣下如上偈語。帝釋天聽完偈語,解悟了無常的要義、罪福的根本和興衰的道理,無比歡喜,遂證得須陀洹道。
如河駛流1.,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2.。
【注 釋】1.駛流 湍急的水流。2.還 指死者復生。
【語 譯】如同河裡湍急的水流,一去不復返;人的生命也是這樣,死者也不能復生。
【疏 解】《法句譬喻經》交代了這句偈語的背景—昔日佛在舍衛國精舍中為諸天人龍鬼說法。當時國王波斯匿大夫人,年紀已經過了九十,忽然罹患重病,各種醫藥也不起作用,於是就病故了。國王和臣子按照葬儀將她安葬。葬禮結束後,眾人經過佛的居所,波斯匿王上前禮佛。佛命他坐下後,問:「你衣服粗陋,是為什麼呢?」王稽首說道:「大夫人年過九十,得了重病,突然病故,剛送靈柩到墓地,現在才來拜見世尊。」佛告訴他說:「從古至今,值得畏懼的事情有四件—生則老枯病無光澤,死則神去親屬別離。萬物無常,難得久居,也無法預期。仁德生命也是如此,好比河流,日夜不停地流走。」於是世尊說下如上偈語。又說:「世上之人,沒有誰能夠長存於世,都會死去。往昔國王、諸佛真人、五通仙人,也都是如此。作為孝子要哀愍亡故之人,但為了取得福報,就必須積累功德。」佛說完,國王及群臣莫不歡喜,忘憂除患,皆得道跡。
譬人操杖1.,行2.牧食牛3.;老死猶然,亦4.養命去。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5.聚財產,無不衰喪。生者日夜,命自攻削6.,壽之消盡,如𢄋7.䨍8.水。
【注 釋】1.杖 放牧的棍棒。2.行 從事;做。3.食牛 用於屠宰的牛。4.亦 副詞,也。5.貯 儲存。6.攻削 指戕害、損耗的意思。7.𢄋 指長出草的意思。8.䨍 深的池子。
【語 譯】好比人放牧的那些牛,最終都要被屠宰一樣,人的衰老、死亡也是如此,也是在保養的同時慢慢步入死境。不同種族、不同姓氏、形形色色的男女,生前拼盡氣力聚斂財產,到頭來,還是免除不了衰朽死亡的結局。人活著的時候,日夜不息地戕害、損耗著自己的生命,壽命日漸逝去,如同原本貯滿水的池子漸漸乾涸並長滿雜草。
【疏 解】這裡用食牛的故事闡釋了無常的道理。《法句譬喻經》交代了上面偈語的背景—有一天,佛在羅閱祇竹園中,受請和弟子們進城說法,說法畢,遂出城,在路上遇到有人趕著一大群牛放牧歸來,這些牛個個吃得很飽,跳躍奔逐,不時相互觝觸。佛見此情形,當下口宣如上的偈語。弟子阿難不解,便上前請教,佛說:「這群牛是屠宰場所養的食牛,牠們天天被人趕出城,用最好的水草牧養,目的是使牠們個個體肥膘厚,以便於屠宰。這群牛原有千餘頭,現在已經殺之過半了,可是剩下的牛卻還渾然不覺,飽食之後還滿意地跳躍奔逐,甚至相互之間觝觸,實在是愚妄啊!食牛如此,人何嘗不也是這樣呢?天天五欲纏身,追求各種享受,甚至為此而自相殘殺,這皆是緣於不能參悟無常的道理啊!」當時在座貪戀供養的比丘二百人,聞聽佛所宣偈語,驚悚悔悟,得六神通,隨後證入阿羅漢道。圍觀大眾也虔心向佛行禮。
常1.者皆盡,高者亦墮2.;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注 釋】1.常 永恆的。2.墮 墮落;夷平。
【語 譯】原本以為永恆的東西,都走到了盡頭;原先高不可及的東西,最終也會夷為平地。相聚總會分離,生總是繼之以死。
【疏 解】《法句譬喻經》解釋這幾句偈語的出處為:昔日佛在舍衛國為弟子們說法,當時有一梵志(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他有一個漂亮又聰穎的女兒,非常惹人喜愛,但是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得了重病,不久便夭折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梵志家田地裡已經成熟的麥子也被野火焚燒殆盡。這一切,讓這位父親心灰意冷、失意恍惚。他聽人說佛是大聖人,演說經道可以使人忘卻煩憂,於是便前往佛之居處,長跪行禮並向佛稟告自己的遭遇。佛告訴他說:「世間有四件事情不能永恆,一是有常必定歸於無常,二是富貴必定歸於貧賤,三是聚合必定歸於分離,四是強健必定歸於死亡。」於是便為梵志宣示如上偈語。這位父親聞聽後當下開解,發願做比丘,最終成阿羅漢道。
眾生相剋1.,以喪其命;隨行所2.墮,自受殃福3.。
【注 釋】1.剋 制約。2.所 連接副詞,無實義。3.殃福 偏義複詞,意偏於「殃」。
【語 譯】眾生相互妨害,最終都喪失了性命;行事墮落,最終都會遭受相應的報應。
老見1.苦痛,死則意去;樂家縛獄2.,貪世不斷。
【注 釋】1.見 助詞,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的意思。2.縛獄 像身陷牢獄一樣感到被束縛。
【語 譯】衰老之後身體遭受苦痛,一旦死亡便什麼都不存在了;沉溺在家庭倫常束縛之中,如同身陷牢獄,不得自由;貪戀世事,就不能領悟世事本相。
咄嗟1.老至,色變作耄2.;少時如意,老見蹈藉3.。
【注 釋】1.咄嗟 如同一呼一吸,時間極為倉促、迅即。2.耄 年老;高齡。古代稱年齡大約七十到九十歲的人作「耄」,如《詩經‧大雅‧板》有「匪我言耄」句,毛傳解釋為:「八十曰耄」。3.蹈藉 指被欺陵。
【語 譯】不自覺間,人很快步入老境,容顏也不再鮮亮;年少的時候是那樣的意氣風發,到老來卻只能讓人欺陵。
雖壽百歲,亦死過去1.;為老所厭2.,病條3.至際4.。
【注 釋】1.過去 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完成。2.厭 迫近。3.條 倏忽,表示時間很快。4.至際 來到;到來。
【語 譯】雖然有的人年壽可以很久長,但終歸要面臨死亡;老冉冉將至,各種疾病也會隨之來到。
是日1.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ㄌㄜ)?
【注 釋】1.是日 這一天。
【語 譯】這一天已經過去了,壽命也將隨之減少一天;如同處在乾涸車轍裡即將死去的魚兒,哪裡還有什麼快樂呢?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1.;形敗腐朽,命終自然2.。是身何用?恒漏3.臭處;為4.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5.自恣6.,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非有子恃7.,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8.。
【注 釋】1.壞 衰敗。2.自然 自然而然。3.漏 流注;漏洩。在早期佛經的翻譯中,此詞常常指示煩惱。三界有情,皆是由眼耳鼻舌等六瘡門,日夜洩漏煩惱而不止,故名為漏。4.為 無實義,表被動。5.嗜欲 嗜好與欲望。6.自恣 放縱自己,不受約束。7.恃 依靠;依賴。8.怙 依靠;憑恃。
【語 譯】年老色衰,疾病導致身體殘壞;形體腐爛變質,生命就自然終了了。徒有這具身體有什麼用呢?不過是增加無盡的煩惱而已;被各種疾病困擾,遭受衰老和死亡的威脅。放縱自己的嗜好與欲望,不合道理的行為與日俱增;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生命處於生滅變化之中。沒有子女可以依靠,也沒有父母和兄弟扶持;在死亡的面前,哪裡有親戚可以依靠呢?
【疏 解】《法句譬喻經》解釋這幾句偈語的故事背景是—昔日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當時城裡有個妖冶放蕩的女人,名叫蓮華。她的姿色國中無雙,引得眾人垂涎。有一天蓮華突生善心,想要拋棄世事去做比丘尼。於是,她立刻動身前往山中尋找佛。途中有一條清泉,蓮華遂在其旁邊飲水洗手。當她看見水面上倒映著的姣好面容,突生悔意,心想:「我的姿態如此美好,為什麼要去做比丘尼呢?不如利用這等美貌去滿足自己的種種欲望。」想到這裡,她便循著來時的路往城裡走。佛知道了蓮華的心意,便變化為一個比蓮華還漂亮千萬倍的女人,在路上與其碰面。蓮華看到這個美麗的女子,很好奇,便問:「你是從哪裡來?你的丈夫、子女、父母、兄弟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一個人在山路上行走呢?」這個女人答道:「我是城裡的人,現在要回家。我們雖然互不認識,但是可以結伴回城,也可以一起在泉水邊休憩聊天。」蓮華表示同意。於是兩人便一起到泉水邊止息。女子睡在蓮華的腿上,瞬間便死去,屍體變得浮腫潰爛、齒髮脫落、肢體解散,情狀十分恐怖。蓮華很害怕,心想:「原先好好的人怎麼瞬間變成了這般模樣?如此漂亮的人尚且如此,我豈不是最終也會落到這般田地,還不知道自己死後的樣子該是多麼的不堪呢。看來,還是得向佛精進學道!」於是便到達佛的居處,向佛頂禮膜拜,並稟告路上見聞。佛對蓮華說:「世間有四種情況是無法永恆的:一是少壯終當會老,二是強健終當會死,三是歡聚娛樂終當別離,四是財富終當散盡。」於是為蓮華宣說上列偈語,女人遂馬上感悟,表示願為比丘尼。
晝夜慢惰1.,老不止婬2.,有財不施,不受3.佛言,有此四弊,為自侵欺。
【注 釋】1.慢惰 散漫;懶惰。2.止婬 節制放縱無度的欲望。3.受 接受教誨。
【語 譯】白天晚上都是一種散漫懶惰的狀態,到老了還不能節制自己的各種欲望,即便很富有也不樂於施捨,不能接受佛祖的教誨,有這四方面的毛病,完全是自己戕害自己啊。
卷上
無常品
〈無常品〉者,寤1.欲昏亂,榮2.命難(ㄋㄢ)保,唯道3.是真。
【注 釋】1.寤 該字原有「醒、醒來」意思,也可指「夢」,參照上下文理解,當解釋為「夢」。先秦典籍中常「寤夢」合用,指醒的時候有所見而成之夢。2.榮 顯榮;富貴。3.道 指佛陀的智慧、真理,也即佛經所謂的「菩提」、「涅槃」。
【語 譯】〈無常品〉這一章所要闡述的大意為:夢寐之中所產生的種種欲念容易讓人感到昏聵,富貴和壽命也不能久恃,只有佛陀的智慧才是永恆的真理。
【疏 解】此段文字交代了〈無常品〉的意義指向。維祇難譯《法句經》每一...
推薦序
導 讀(節錄)
一
《法句經》是一部深受世界廣大佛教信眾喜愛的經典,歷史上這部經典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比如《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曇鉢經》、《曇鉢偈》等等。「法句」一詞的梵文形式作Dhammapada,其中“dhamma”指的是法或佛的言教,“pada”的意思較多,主要有足跡、項目、詞、句、詩行等意思,因此,合在一起,就是「佛之教諭」或「佛陀的智慧之路」(The Buddha's Path of Wisdom)的意思。這提示我們,這部經其實就是佛教徒從早期佛典中輯錄出來的一部佛教格言偈頌集,它的完成也極可能不是一人一時之作。現在所見最早的《法句經》,是西元一世紀寫定的巴利語《法句經》,它是巴利三藏小部(KhuddakaNikaaya)十五卷中的第二卷。這部經在南傳佛教上座部諸國中享有很崇高的地位,一直延傳至今。與南傳相對的情形是,北傳地區,這部經典的書寫版本有一個比較複雜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一開始是用各地的方言俗語傳播,後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又開始轉為梵語形式。
西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開始進入中國,作為這個文明交流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佛經傳譯活動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天還能看到的《法句經》最早的漢文譯本是署名為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人的譯本。這個《法句經》漢文譯本的序言被保存在僧祐的《出三藏記集》中(為便於讀者翻檢,本書正文後予以附錄)。從這篇序言中可以了解到關於《法句經》傳譯的很多信息,比如這部經的翻譯是維祇難從天竺帶到中土,由竺將炎傳譯,由支謙寫為漢文,時間差不多在西元二二四年(黃武三年)左右;又比如提到當時社會上還流傳著一部「葛氏」所傳的七百偈譯本;再比如提到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也就是說對當時的印度佛教徒來說,《法句經》是入門的重要啟蒙經典;其中,最為關鍵的信息是,它交代了當時所能見到的《法句經》版本有三種,即九百偈、七百偈和五百偈。就目前我們所常見的《法句經》諸版本來說,維祇難等人的漢文譯本應該就是所謂的「七百偈」本(維本〈法句經序〉說有偈頌「七百五十二章」,而實際上經統計則有三十九品七百五十八頌),其中第九品(〈雙要品〉)至第三十五品(〈梵志品〉)的順序與巴利語二十六品《法句經》剛好對應,總計有五百頌,只不過比巴利語版本多出七十七頌,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五百偈」本(黃寶生通過漢文與巴利文《法句經》對勘,發現漢譯本《法句經》對巴利語本的相應部分偈頌做了或多或少的增補1)。〈法句經序〉說「五百偈」本最初是維祇難先帶到中土,後來竺將炎從印度來,又帶來了一個擴編的版本,比「五百偈」本多出十三品,這也就是「七百偈」本的由來。這個版本的署名是「尊者法救撰」,說明尊者法救可能參與了增編工作。至於所謂的「九百偈」本,目前限於材料原因,對於它編撰、傳譯情況的研究還不太理想。
在維祇難等人傳譯出「七百偈」本後,漢地又相繼出現幾部與《法句經》緊密相關的典籍,比如西元三世紀末和四世紀初晉沙門法炬和法立翻譯的《法句譬喻經》、西元四世紀末後秦竺佛念翻譯的《出曜經》,以及西元十世紀宋代僧人天息災翻譯的《法集要頌經》。其中,《法句譬喻經》這部經典最值得關注。現在我們根據《出三藏記集》的記載,可以知道它的翻譯時間大約在西晉惠帝和懷帝之間(「惠懷之間」),距離《法句經》在中土被翻譯出來的時間最接近。此外,從體例上說,這部漢譯經典不僅把《法句經》裡的偈頌收入(約三百頌),還十分詳細地敘述了這些偈頌是在什麼情況下被佛陀說出,即交代了所收偈頌的緣起。這大概與「譬喻經」的性質有關。「譬喻經」對應的梵語作Avadàna,它屬於梵語佛經十二分教中的一種特殊文體,大概的意思是指通過說譬喻的方式讓人知曉佛法義理之所在。我們看這種通過譬喻為偈頌設置故事背景的形式,其實很像佛陀的本生故事。總之,《法句譬喻經》的內容性質對於我們把握《法句經》相關偈頌的內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值得重視。《法句譬喻經》之後的《出曜經》,與維祇難等人譯《法句經》類似,是原始的巴利語《法句經》的增編本,且附有偈頌的緣起故事。按照《出曜經》對於「出曜」二字的解釋,這部經「所謂出曜者,從無常到梵志,採眾經之要藏,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放逸品〉),所以也是通過比喻的方式演說佛法,與《法句譬喻經》相似,因此,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法句經》的意蘊。
二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法句經》編撰之後,這部經典曾經一度是佛法入門的必讀經典,原因大概在於,《法句經》的編撰正是在佛陀滅度之後最近的時間內。因此,其中一定有很多偈頌是佛陀生前所說,有的即便不是親口所說,也一定比較直接地反映出佛陀的思想,而少經後人的改竄。這裡就要提到《法句經》的編撰者「尊者法救」了。關於法救本人的生平行跡,漢文的材料並不多,只在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有所提及,但也是語焉不詳。根據現在學界的研究,我們已經了解到:法救大約生活在古代印度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時代(西元一二八—一七七);他是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中著名「四大家」(法救、世友、妙音、覺天)之一,也是譬喻師的中心人物。除了《法句經》這部經典外,上面提到的《法句譬喻經》也正是由他所編撰,此外,他還有一些解釋因明的和論述《阿毘達磨》的著作。法救在他生活的時代就已經被尊為大德,他的很多思想(比如對於「三世」的理解)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很多人傾向於認為法救本人的思想最貼合佛陀或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我們看《法句經》,隨處可見一些偈語比較明顯地體現出早期佛教基本思想,比如關於「四聖諦」(苦、集、滅、道)思想、「戒定慧」思想和「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思想等等。
對於普通的讀者而言,《法句經》所傳達出來的思想也很能契合人類共同的道德準則和人生智慧—
比如教人追求良師益友,精進努力:「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雙要品〉);「既自解慧,又多學問;漸進普廣,油酥投水」(〈廣衍品〉);「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述千品〉)等。
比如勸人心懷仁慈,不要暴力行兇,宣揚因果報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述佛品〉);「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惡行品〉);「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奉持品〉)等。
比如勸人持戒修德,清心寡欲:「常守慎身,以護瞋恚;除身惡行,進修德行」(〈忿怒品〉);「慧人以漸,安徐稍進;洗除心垢,如工鍊金」(〈塵垢品〉);「絕諸可欲,不婬其志;委棄欲數,是謂梵志」(〈梵志品〉);「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好喜品〉);「謂心無為,內行清虛,此彼寂滅,是為仁明」(〈奉持品〉)等。
比如教人在社會中如何行為處事:「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道利品〉);「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快」(〈泥洹品〉);「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諍自安」(〈安寧品〉)等。
總之,由於早期佛教思想比較切近人類本真的心理狀況和倫理需求,所以《法句經》誦讀起來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部經典在世界各地受到了眾多佛教徒甚至教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
1 黃寶生《巴漢對勘法句經》,上海:中西書局,二○一五年版,第九頁。
導 讀(節錄)
一
《法句經》是一部深受世界廣大佛教信眾喜愛的經典,歷史上這部經典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比如《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曇鉢經》、《曇鉢偈》等等。「法句」一詞的梵文形式作Dhammapada,其中“dhamma”指的是法或佛的言教,“pada”的意思較多,主要有足跡、項目、詞、句、詩行等意思,因此,合在一起,就是「佛之教諭」或「佛陀的智慧之路」(The Buddha's Path of Wisdom)的意思。這提示我們,這部經其實就是佛教徒從早期佛典中輯錄出來的一部佛教格言偈頌集,它的完成也極可能不是一人一時之作。現在所...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卷 上
無常品 一
教學品 一二
多聞品 二五
篤信品 三四
戒慎品 四三
惟念品 五○
慈仁品 五五
言語品 六四
雙要品 六九
放逸品 八○
心意品 八八
華香品 九三
愚闇品 一○二
明哲品 一一○
羅漢品 一一九
述千品 一二四
惡行品 一三三
刀杖品 一四四
老耄品 一五二
愛身品 一五八
世俗品 一六三
卷 下
述佛品 一六九
安寧品 一七八
好喜品 一八四
忿怒品 一八九
塵垢品 一九九
奉持品 二○六
道行品 二一○
廣衍品 二二二
地獄品 二二九
象喻品 二三七
愛欲品 二四五
利養品 二五七
沙門品 二六六
梵志品 二七八
泥洹品 二九三
生死品 三○八
道利品 三一七
吉祥品 三二九
附 錄
法句經序 三三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卷 上
無常品 一
教學品 一二
多聞品 二五
篤信品 三四
戒慎品 四三
惟念品 五○
慈仁品 五五
言語品 六四
雙要品 六九
放逸品 八○
心意品 八八
華香品 九三
愚闇品 一○二
明哲品 一一○
羅漢品 一一九
述千品 一二四
惡行品 一三三
刀杖品 一四四
老耄品 一五二
愛身品 一五八
世俗品 一六三
卷 下
述佛品 一六九
安寧品 一七八
好喜品 一八四
忿怒品 一八九
塵垢品 一九九
奉持品 二○六
道行...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01-02ISBN/ISSN:978957146359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