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的源頭是甚麼?羅馬帝國千年歷史留下了甚麼?文藝復興如何改寫歐洲文明的進程?宗教改革革掉了甚麼?
歐洲何為歐洲?中國何為中國?
大航海時代是怎樣開始的?同源分流的歐洲各國如何走向歐盟?
作者陳樂民在給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三年級生開的十五堂課裡,從歐洲文明的源頭說起,兩希文化(希臘與希伯來)所奠定的基礎,羅馬帝國興衰的千年史,歐洲如何在中世紀之後,經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走向近代,歐盟的大一統如何體現歐洲同源分流的淵源,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閱讀歐洲數千年歷史的進程中,參照並反思中國的發展。
在這十五講中,讀者可與學生們一起,從歐洲史橫看世界,返觀中國。
作者簡介:
陳樂民(1930-200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著有《戴高樂》、《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撒切爾夫人》、《東歐巨變和歐洲重建》等。
章節試閱
第一講
開場白
第一講開場為甚麼要講一講歐洲文明的史論呢?我有幾個感想。一個自然是因為我自己是研究歐洲問題的。我研究歐洲問題,差不多一輩子、大半輩子了。我們經常形容我們的文化是博大精深,那麼歐洲也是博大精深的。我感到不了解歐洲,很難說你了解了世界;而假如你不了解美國的話,也還是能夠了解世界的。你們不要把美國看得那麼大,那麼強,它的源頭在歐洲。你要不了解歐洲,至少這個世界的一半,你就了解不了。所以我認為,歐洲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是一個文化的概念。它不僅僅是geographical Europe,還是culturalEurope 。僅僅把歐羅巴理解為一個地理的概念,說明你還了解得不夠深,不夠透。這是第一點,對於研究世界,對於研究國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我覺得現在研究國際關係問題的人把絕大部分精力,一股腦兒地投入到美國問題上;而且研究美國的時候,絕大部分又只對中美關係有興趣。我覺得這是很淺層次的學習。我也做過一陣歐洲研究所的領導,一直都提倡國際關係學者要研究歐洲。並不是因為我是研究歐洲的,所以歐洲問題就多麼了不起,大家都要研究歐洲。原因還在那個cultural Europe 。你不了解這個東西,你就沒法了解歐洲文明乃至西洋文明是甚麼。你所看到的就是麥當勞,就是現在這些個通俗文化。通俗文化當然要了解,但是人類文化的根基不在通俗文化。
歐洲現在好像又熱起來了。為甚麼呢,現在大家都知道有個歐洲聯盟(歐盟)。歐盟和中國的關係正在發展,又有個《歐洲聯盟和中國高等教育合作協定》,於是大家對歐盟有興趣了。興趣在哪裡呢?興趣在人家可以拿出錢來,中國可以派人出國。再有一種對歐洲有興趣的是甚麼呢?街上到處看得見的,「歐陸風情」「意大利傢具」、法蘭西的fashion⋯⋯可是這叫了解歐洲嗎?
第三點,我研究歐洲,實際上心裡想的是中國。80 年代中期以後,我不斷思考著一個問題—現在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歐洲何以為歐洲,中國何以為中國」。我給自己提出了這個終生研究的問題—當然反正我也沒有多長時間了。上個世紀的30 年代,賀麟教授提出應該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中國的歷史和學問,應該全面系統地研究西方的學問—就是兩個「全面系統」。我現在把這兩句話點出來的目的是甚麼?對我來講,我把它看成一個使命。中國發展到現在,終於從低谷爬起來了,但是為甚麼中國那麼長時期被動?黑格爾把中國和印度劃在了世界歷史之外,就是把中國和印度看做了世界歷史發展規律之外的國家,是「另類」。當然,這是十分的「歐洲中心主義」,黑格爾還是十分的「日耳曼中心主義」。但是,客觀地說,中國進入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才一百多年,為甚麼這麼滯後?把賬全部算在孔老夫子身上?我看也不公道,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是向誰追問責任的問題,甚至不是一個褒貶是非的問題,而是把客觀事實弄清楚的問題。有個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最近故去了,八十多歲。他有個觀點,我比較贊成—「歷史的長期合理性」,就是說歷史是不能責怪的。有相當長時期的合理因素在裡面,中國的歷史發展下來,沒辦法,也不可能在中間再插上一個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這不是怪罪誰的問題。中國歷史的軌跡就是這麼下來的。而西方的歷史則不是這樣的,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研究歷史的合理性,我想,作為一個學者,一個學生,一個老師,心境就比較平和,能把是非之心、功利之心,稍微淡化一點。研究研究事實,研究一點客觀的東西。這個事實和客觀,就包括歷史,包括現在。我本人在研究歐洲問題的時候,不是就歐洲而歐洲,也不是把歐洲的一個特定的時期和中國的某一個特定的時期做一個簡單的機械的比較。我在研究歐洲的時候,心裡面老放著一個中國。有個青年朋友在看我的《歐洲文明擴張史》以後,寫了一篇短文章,說陳老師有「歐洲情結」。我說這話說對了一半,我是有「歐洲情結」,如果沒有「歐洲情結」,我就鑽不下去。做學問,包括你們本科生的學習,沒有一種「情結」,是不行的。總之要有「情結」,要有興趣的昇華,甚至昇華到帶有感情色彩了,你才能學得下去。讀書不單單是一個實用的問題。要說實用,甚麼都比不上TOFEL 實用。對不對?我不光有「歐洲情結」,但是還有更深的一個「情結」,就是我的「中國情結」。當然我們這課,不講我的「中國情結」,也許會說一點,但是不會講很多。主要是講文明的歐洲,文化的歐洲。以上這些就是我這個課的開場白。
我寫過兩本書,一個是《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這本書已經賣完了。我現在拿出來看,臉會紅的;後來寫了《歐洲文明擴張史》。我每寫一本書之後,必會遺憾一次。我不大像很多很自信的學者,我每寫一本都感覺到缺憾。最近有希望把《歐洲文明擴張史》再版,就趁這個機會再修改一次。修改完了以後,稿子剛剛交出,我又遺憾起來,覺得有些甚麼東西沒有寫進去,腦子裡面活動的東西,沒寫進去,老是這樣。做學問這個事情,有兩點很重要—現在我姑且把大家都算做做學問的人—不過你們將來幹嗎我也不知道,反正先談點個人的體會。
第一,要懷疑。沒有懷疑,就沒有知識,大家都知道,笛卡兒的這句話:「我思,故我在。」但常常忘了他說「我思,故我在」之前的論證。前面的論證,如果我要給他概括的話,可以是五個字:「我疑,故我思」—我有懷疑,所以我思想;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他這個存在主要是本體論的存在,並不是說我本人。這也許是帶有神學、半神學色彩的。假如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確實構成了知識論的完整的東西:「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懷疑,才有知識。
第二點,要經常感到缺憾,經常感到自己缺點甚麼東西,知識才能見長。前兩天我看電視台採訪費孝通先生的節目,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說了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他現在還在學習。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有這麼強烈的青春氣派,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是一個病人,但是我想我也可以繼續學習。
西方人就是這樣,不斷提出問題,不斷假設問題;解決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再提出一個問題。中國不是這樣。中國解決了一個問題,敲鑼打鼓好幾年。所以希望諸位都趁著年輕,像海綿一樣,拼命吸收知識。
我這門《歐洲文明史論》課不會講得很詳細,不會向你們提供教科書式的歐洲文明發展史。有很多具體的東西,需要你們自己或者去查,或者我假設你們已經都知道的。過去你們大概都讀過《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之類。我在講歐洲文明的時候,就假設你們都已經讀過這些書了。所以你們不要期望從我講的課裡面,得到某一件事的具體情節和它的發展。比如你要問我甚麼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甚麼是巴士底
獄,在我的課裡不具體講這個。我講甚麼呢,我講的就是西方的文明,歐洲的文明,希臘的文明,從古到今,它是怎麼發展過來的。我要講清楚這個線索。
我粗粗地給大家開了張書單,這門課要讀的大體上就是這張單子(指授課提綱)上的東西。當然也不是要求非讀不可,但盡量爭取都翻一翻。
1. Donald Kagan, Skven Ogment, Franlo.M.Turmen: The WesternHeritage. 這是很厚的兩本書,西方的歷史學系裡拿它作為教材。不一定從頭看到尾,有甚麼具體的問題,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可以查一查。
2.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黑格爾(Hegel)寫的歷史哲學,非常難讀,我不要求把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但是緒論要讀,很長一篇的introduction ,相當於一本專著那樣厚,主要講黑格爾對歷史的看法。這本書1956 年有人翻成中文,譯者是王造時教授。但是依我看,與其看王造時先生的中譯本,不如直接去看英文的譯本,當然直接讀德文更好。那中文實在是難讀。
3. 陳衡哲:《西洋史》,遼寧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我建議你們好好看。我說句大話,到現在為止,中國人寫的《西洋史》當中,我還沒有見到比這本書寫得更好的。陳衡哲是誰呢,是五四前後的新文化女戰士,文學、歷史、哲學兼通。總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文筆非常流利、細膩。
4. 德尼菲• 加亞爾等:《歐洲史》,海南出版社。
這是幾個法國人寫的大學教科書。翻譯者是蔡鴻濱和桂裕芳,北大法語系的老教授。這本《歐洲史》的特點是甚麼呢?你要查年代,特別方便,每一章都有一個年代表,可以幫助你們了解歷史。剛才不是講我們這個課不講那麼多細節麼,不會講這個年,那個年,我腦子也沒有那麼靈活,常常會忘。所以你們自己查書。
5. 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認為,這本書是研究西方文化必備的工具書。雷海宗先生是何許人呢?你們可能都沒有人知道了。他是過去的清華大學教授,早年留學美國,回來以後在武漢大學教書,再後來又到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書。我在清華大學的時候,人們說他講課「其聲如雷,其學如海,史學之宗」,他就是這麼一位大學問家。雷先生在1952 年院系調整的時候,本來應該調到北大歷史系。不知道是何緣故,所有的清華大學文科的名牌教授都調到北大來了,少數的調到社科院去了,獨獨雷海宗先生調到南開大學。南開大學得人啊,因此,南開大學歷史系最有它的特色。得一位老師,與一個學科。當然後來雷海宗先生也免不了和其他的教授一樣戴上了「右派」帽子。
這本書是他1937 年在武漢大學講課的綱要。現在,他的學生在南開整理出來發表了。我看了之後,實在是佩服。綱要中都是一些大題目,小題目,但是你看那些大題目、小題目的安排,你可以感覺到他思想的開放和鑽研的深度。
6. 陳樂民:《歐洲文明擴張史》。
這本書供批判用,大家看看就是了。我現在講的和這個擴張史有很大的不同了。幾次寫書,幾次缺憾,大概我要把缺憾的東西融進講課當中。
7. David S.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這本書是新書,不知道北大有沒有?(一同學接話:已經有中文譯本)。你們能看英文就看英文。你們讀英文原書,既學英文,又學知識,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黑格爾的除外,翻成甚麼文都難看。以上這幾本書,大家看看有好處。還有其他一些史學巨著,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比如布羅代爾的書,應該看看。湯恩比的《歷史研究》,大家有時間翻翻可以,不必認真去看,他那書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你看不出個眉目。再如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名氣很大,裡頭的東西實際上沒法看,說的是西方的「沒落」,實際上是「西方中心主義」。當然,湯恩比也是,說的是西方中心。這些書,大家常常翻翻也好。當然需要看的書不止這些,我在講課時會隨時提出來。我還希望我們之間是平等的;想向系裡建議,交上來作為作業的文章,如果完全同意我的觀點的,照抄的,低分;完全反對我的意見的,如果你說得有道理的,可以,看你道理說到甚麼程度,你完全不著邊際的,低分,你總得有個規矩嘛。我也不是老師,我沒有當過這樣的老師。我當老師的話,最多就是和兩三個人在家裡坐著神聊。正兒八經坐在講台上也有,那是講座,不叫上課。講一通,也可以說甚至是不負責任的講一通,你愛聽不聽。現在這個課和講座是不一樣的。接下來進入正題,我先講一講歐洲文明的起源。歐洲文明的源頭—大家公認的,我的書裡面也是這樣寫的—是「兩希文明」,就
是希伯來和希臘。然後呢,就是羅馬,再加上基督教文明,這就是歐洲文明的源頭。一般都是這樣講。
今天我還想補充一下,這個源頭其實還不是原初的源頭,這個源頭的源頭,還要遠一點。希伯來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希伯來文明是了解希臘文明的一把鑰匙。希臘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現在希臘本土這一塊加上周圍的一些小島。但是古代的希臘也不限於此,現在講希臘文化也不是單指它的本土。這就是為甚麼剛才我講geographical Europe 和cultural Europe的區別。歐洲的文化不限於它的地理位置。歐洲地理的四圍和它文化的四圍是不完全重合的。問題就在於希伯來,也在於希臘周圍的地理環境。那麼這就不能不推到遠古的時候了,甚至會有些神話的色彩。比如希臘就會有《荷馬史詩》—有人提出說《荷馬史詩》是後來作的,不過現在還沒有得到確證。一般來講,我們還是相信它的真實性的。哪怕沒有荷馬這個人,在那個時代也有這樣的著作,有這麼一部史詩。它反映的是遠古時代的各種部落各種邦國之間的戰爭,而在描寫這些
戰爭的過程當中也就介紹了這些地方的風俗習慣、人情、宗教、哲學、神學等各方面的情況。這是很遠古的事情。
「源頭的源頭」究竟在甚麼地方呢?這個源頭恰恰就在現在鬧得不可開交的伊拉克及其附近的地方。大家在讀古代史的時候都知道兩河流域—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這兩條河是貫穿著伊拉克的,下面一直流到敘利亞。在那個時候,這兩條河之間和它們周圍,是一個土地肥沃的地方。從伊拉克—那個時候的巴比倫兩河流域向西一直到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這個地方的南邊是一片大沙漠—這塊地方像一個半月一樣,中國人翻譯成新月灣,英國人叫做fertile crescent ,土地非常肥沃。這個地方在上古的時候文化比較發達,原始的商業活動已經出現。所以兩河流域或者叫做新月灣的這個地方,是一個最古老的文化發源地,就像我們的長江、黃河、珠江三角洲一樣。那時,在希臘的本土,事實上和兩河流域已經發生了一些關係。當時兩河流域到尼羅河流域的地方,幾何學、天文學、醫學就比別的地區要發達了,當然還有詩歌、音樂這些東西。現在我們雖然回不到古代去了,但是到了那個地方—我在埃及住過兩年—確實是感覺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你一看就能感覺它的遠古必然會有很豐厚的文化積澱,只是後來沒落了而已。歷史就是這個樣子,特別是在遠古,在很長時期的過程中,有些文化泯滅了,其實要是把它恢復再現的話,那是相當輝煌的。你們看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這本書我沒有寫到參考書目裡面,但是你們要看一看。為甚麼呢?他就把兩河流域這一塊地方,特別是波斯、埃及等地方的文化狀況,遠古時期(公元前6 世紀以前)的狀況做了描述。那些描述是很迷人的,我想它也不是虛假的。因為希羅多德生在公元前5 世紀,他即使是聽傳說也是有價值的,何況他是根據我們已經讀不懂的古代文字的記載中得來的。因此希羅多德在西方被稱為「史學之父」,西方人就像我們推崇司馬遷那樣推崇他。在希羅多德的書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兩河流域的文化怎麼樣影響希臘。
第一講
開場白
第一講開場為甚麼要講一講歐洲文明的史論呢?我有幾個感想。一個自然是因為我自己是研究歐洲問題的。我研究歐洲問題,差不多一輩子、大半輩子了。我們經常形容我們的文化是博大精深,那麼歐洲也是博大精深的。我感到不了解歐洲,很難說你了解了世界;而假如你不了解美國的話,也還是能夠了解世界的。你們不要把美國看得那麼大,那麼強,它的源頭在歐洲。你要不了解歐洲,至少這個世界的一半,你就了解不了。所以我認為,歐洲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是一個文化的概念。它不僅僅是geographical Europe,還是culturalEurop...
目錄
前言
第一講 開場白
第二講 希臘-歐洲的「精神家園」
三次戰爭
四次改革
第三講 羅馬興衰一千年
第四講 從羅馬帝國到封建時期
第五講 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
第六講 走向近代-文藝復興
第七講 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第八講 話說「啟蒙」
第九講 英、法革命
第十講 歐洲文明的輻射
第十一講 20 世紀的歐洲(一)
第十二講 20 世紀的歐洲(二)
第十三講 歐洲文明與世界歷史
我腦子裡的兩條線
「歐洲精神」點出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第十四講 歐洲文明與中國文化的「自主性」
第十五講 結束語
前言
第一講 開場白
第二講 希臘-歐洲的「精神家園」
三次戰爭
四次改革
第三講 羅馬興衰一千年
第四講 從羅馬帝國到封建時期
第五講 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
第六講 走向近代-文藝復興
第七講 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第八講 話說「啟蒙」
第九講 英、法革命
第十講 歐洲文明的輻射
第十一講 20 世紀的歐洲(一)
第十二講 20 世紀的歐洲(二)
第十三講 歐洲文明與世界歷史
我腦子裡的兩條線
「歐洲精神」點出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第十四講 歐洲文明與中國文化的「自主性」
第十五講...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01-24ISBN/ISSN:978988846626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開數:16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