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奧本海默壓力與復原力神經生物學中心(Oppenheimer Center for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Resilience)執行長,消化道疾病研究中心(Digestive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共同主任。他主導的研究計畫連續二十五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補助。相關媒體報導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電視網、紀錄片《尋找平衡》(In Search of Balance)、《大西洋月刊》(Atlantic)、《科學人》、《紐約時報》、《衛報》等。現居洛杉磯。
數年前,我第一次為一名六十六歲的女患者露西看診時,她的醫療問題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多年來,她患有輕微便祕和腹部不適的症狀,而且已經被確診為腸躁症。露西的故事比較奇特的部分在於她的焦慮症狀。在她到我這裡來就診之前,已有兩年的時間每隔幾週就嚴重恐慌發作。症狀包括強烈的恐懼、心悸、呼吸急促,以及一種即將大禍臨頭的感覺(a sense of doom)。這些症狀會突然出現,然後通常在二十分鐘內消退。在每次嚴重的發作間隔期間,露西也注意到自己整體的焦慮程度上升了。雖然許多因為腸胃症狀來找我看診的患者,都提到自己有恐慌發作的病史,但是露西出現這類症狀的初始情況卻很不尋常。
我向美國腸道計畫(American Gut Project)申請了他糞便微生物群的詳細分析。這個群眾募資的研究計畫取得了數千名一般人士的糞便樣本,目的是了解飲食與生活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近年來一連串的研究顯示,跟沒有罹患泛自閉症障礙的人士相比,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腸道菌組合改變了,包括較高比例的厚壁菌門與較少的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菌群。腸躁症患者也呈現出類似的模式。強納森的糞便分析顯示,他也有相同的模式──他的腸道菌叢中,變形菌門與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菌群較一般美國人少。然而,由於強納森的飲食習慣特異、有焦慮和壓力問題,還有腸躁症症狀,因此我們無法判定他腸道菌叢組合的改變到底是泛自閉症障礙、腸躁症或獨特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最優秀且具影響力的動物研究之一,是美國帕薩迪納市(Pasadena)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撒克斯.瑪茲曼尼恩(Sarkis K. Mazmanian)和蕭夷年(Elaine Hsiao)的研究。他們為懷孕老鼠注射模仿病毒感染的物質,活化牠們的免疫系統。這種母鼠產下的幼鼠展現出各種類似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行為變化,包括類焦慮行為、典型的重覆行為與受損的社交互動。因此,這種所謂的「母體免疫活化模式」(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model)是有效的自閉症動物模式。
早在任何人了解腸道菌、腸道知覺與它們對大腦影響的複雜性之前,兩位十九世紀的知名學者就創造出第一個全面的情緒理論。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暨醫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丹麥醫師卡爾.蘭格(Carl Lange)在一八八○年代中期提出,情緒源自於我們對身體感覺的認知評估──亦即我們的器官在從事強烈活動,如心跳快速、肚子咕嚕咕嚕叫、結腸痙攣性收縮或呼吸急促等時,產生的內在體感資訊。這個所謂的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James- Lange theory of emotion)在心理學家之間非常著名,雖然當今已經很少有人認為情緒完全來自身體的感覺。
神經學家暨作家安東尼歐.達馬西歐以三本書優美地闡述了他在《笛卡爾的錯誤:情緒、理性和人類大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一書中介紹的軀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根據達馬西歐的理論,我們有所謂的身體迴路,內有從大腦傳送至身體再回到大腦的訊息。身體會回應情緒狀態,而回應的訊息會變成豐富的潛意識記憶,儲存在身體狀態裡,如肌肉緊張、心跳快速和呼吸淺且快等。雖然達馬西歐在他的理論中對腸胃道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及不多,但他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和發表的文章,使我們對情緒和情緒感受的生理機制徹底改觀。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奧本海默壓力與復原力神經生物學中心(Oppenheimer Center for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Resilience)執行長,消化道疾病研究中心(Digestive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共同主任。他主導的研究計畫連續二十五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補助。相關媒體報導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電視網、紀錄片《尋找平衡》(In Search of Balance)、《大西洋月刊》(Atlantic)、《科學人》、《紐約時報》、《衛報》等。現居洛杉磯。
數年前,我第一次為一名六十六歲的女患者露西看診時,她的醫療問題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多年來,她患有輕微便祕和腹部不適的症狀,而且已經被確診為腸躁症。露西的故事比較奇特的部分在於她的焦慮症狀。在她到我這裡來就診之前,已有兩年的時間每隔幾週就嚴重恐慌發作。症狀包括強烈的恐懼、心悸、呼吸急促,以及一種即將大禍臨頭的感覺(a sense of doom)。這些症狀會突然出現,然後通常在二十分鐘內消退。在每次嚴重的發作間隔期間,露西也注意到自己整體的焦慮程度上升了。雖然許多因為腸胃症狀來找我看診的患者,都提到自己有恐慌發作的病史,但是露西出現這類症狀的初始情況卻很不尋常。
我向美國腸道計畫(American Gut Project)申請了他糞便微生物群的詳細分析。這個群眾募資的研究計畫取得了數千名一般人士的糞便樣本,目的是了解飲食與生活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近年來一連串的研究顯示,跟沒有罹患泛自閉症障礙的人士相比,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腸道菌組合改變了,包括較高比例的厚壁菌門與較少的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菌群。腸躁症患者也呈現出類似的模式。強納森的糞便分析顯示,他也有相同的模式──他的腸道菌叢中,變形菌門與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菌群較一般美國人少。然而,由於強納森的飲食習慣特異、有焦慮和壓力問題,還有腸躁症症狀,因此我們無法判定他腸道菌叢組合的改變到底是泛自閉症障礙、腸躁症或獨特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最優秀且具影響力的動物研究之一,是美國帕薩迪納市(Pasadena)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撒克斯.瑪茲曼尼恩(Sarkis K. Mazmanian)和蕭夷年(Elaine Hsiao)的研究。他們為懷孕老鼠注射模仿病毒感染的物質,活化牠們的免疫系統。這種母鼠產下的幼鼠展現出各種類似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行為變化,包括類焦慮行為、典型的重覆行為與受損的社交互動。因此,這種所謂的「母體免疫活化模式」(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model)是有效的自閉症動物模式。
早在任何人了解腸道菌、腸道知覺與它們對大腦影響的複雜性之前,兩位十九世紀的知名學者就創造出第一個全面的情緒理論。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暨醫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丹麥醫師卡爾.蘭格(Carl Lange)在一八八○年代中期提出,情緒源自於我們對身體感覺的認知評估──亦即我們的器官在從事強烈活動,如心跳快速、肚子咕嚕咕嚕叫、結腸痙攣性收縮或呼吸急促等時,產生的內在體感資訊。這個所謂的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James- Lange theory of emotion)在心理學家之間非常著名,雖然當今已經很少有人認為情緒完全來自身體的感覺。
神經學家暨作家安東尼歐.達馬西歐以三本書優美地闡述了他在《笛卡爾的錯誤:情緒、理性和人類大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一書中介紹的軀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根據達馬西歐的理論,我們有所謂的身體迴路,內有從大腦傳送至身體再回到大腦的訊息。身體會回應情緒狀態,而回應的訊息會變成豐富的潛意識記憶,儲存在身體狀態裡,如肌肉緊張、心跳快速和呼吸淺且快等。雖然達馬西歐在他的理論中對腸胃道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及不多,但他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和發表的文章,使我們對情緒和情緒感受的生理機制徹底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