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綿延2000年,沒有它,就沒有所謂的西方文明!
認識基督教與教會歷史,超過140幅全彩宗教藝術珍貴創作,從宗教觀點出發,徹底剖析西方文明。
作者大衛.班特利.哈特是當代著名東正教神學家,論述精準詳實,學術權威十足。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評價,最高榮譽,最令讀者驚喜的宗教歷史著作。
修訂平裝新版,帶你一睹當代文明的宗教根基!
《基督教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基督教歷史的概觀,全書由50章組成,每一章都著重於基督教歷史或神學上的某個重要面向。從耶穌的生平,到基督教對整個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帶你一點一滴追尋教會成長的足跡。從殉道者的年代到十字軍東征、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到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挑戰等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作者全都詳細說給你聽。
內文撰寫詳實、帶有權威感,不讓任何單一偏狹角度凌駕於歷史故事之上,更藉著年表、經書引言、精采動人的彩色圖片強化文字的說服力。作者的權威性文字,完整表現出基督教的傳統、信仰和儀式,以及其中的豐富內涵,東正教/羅馬天主教/英國聖公會/長老教會/福音教會/科普特教會/迦勒底教會/衣索比亞正教會/亞美尼亞正教會/瑪蘭卡教會等,都在敘述之列。
從早期教會受到羅馬帝國迫害,到中世紀中期教宗與帝國的衝突;從西元十六和十七世紀在告解聖事上的爭議,到現代科學與世俗化的挑戰;從非洲和亞洲的古代基督教團體,到當代中國的家庭式教會,本書成功捕捉了基督教傳統和經驗中真正的精髓。
作者簡介:
大衛‧班特利‧哈特 David Bentley Hart
東正教神學家,任教於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明尼蘇達州的聖湯瑪斯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神學院,以及巴爾的摩的羅耀拉學院。曾任羅德島靜宜學院(Providence College in Rhode Island)羅伯‧藍道教授委員會傑出教授一職。
大衛在基督教和神學方面的著作相當豐富,包括《無神論者的迷思:基督徒的革命以及常見的敵人》(Atheist Delusions: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and Its Fashionable Enemies)、《永恆之美:基督真理的美學》(The Beauty of the Infinite: The Aesthetics of Christian Truth)、《混亂過後:挑釁與哀悼》(In the Aftermath: Provocations and Laments),以及《大海之門:海嘯時,上帝在哪?》(The Doors of the Sea: Where was God in the Tsunami?)。
審訂者簡介:
鄭仰恩教授
1957年生於台北。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現任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兼史料中心主任、亞洲加爾文研究學會會長、國立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基督教史、台灣基督教史、宗教改革運動研究、第三世界神學等。著作有《基督教歷史觀之研究》(1985)、《歷史與信仰:從基督教觀點看台灣和世界》(1999)、《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2005)等,另著有論文數十篇並主編專書數冊。
譯者簡介:
王聖棻
譯有《大亨小傳》、《基督教的故事》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審訂&推薦序◎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兼史料中心主任)
閱讀此書,我們好像進入一座小型的基督教歷史博覽館,隨著作者哈特遨遊五十個櫥窗,不知不覺中已經探索、且漸次理解基督教在兩千年中所經歷的豐富奇特故事。
▲誠摯推薦序◎黃以文(台灣彰化旌旗教會牧師)
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
▲推薦語◎梁唯真(美國哲吾大學基督教史博士/雙連教會牧師)
作者提供一個全球歷史的脈絡,觀察人類文明與基督宗教互動所形成的歷史演變。
名人推薦:▲專業審訂&推薦序◎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兼史料中心主任)
閱讀此書,我們好像進入一座小型的基督教歷史博覽館,隨著作者哈特遨遊五十個櫥窗,不知不覺中已經探索、且漸次理解基督教在兩千年中所經歷的豐富奇特故事。
▲誠摯推薦序◎黃以文(台灣彰化旌旗教會牧師)
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
▲推薦語◎梁唯真(美國哲吾大學基督教史博士/雙連教會牧師)
作者提供一個全球歷史的脈絡,觀察人類文明與基督宗教互動所形成的歷史演變。
章節試閱
CH 3彌賽亞之死
在福音書中,與耶穌敵對的人極少懷疑他是否真有能力行神蹟、治療病人、使盲人重見光明、讓瘸子行走如常、施行驅魔儀式等等;他們懷疑的是,他做的這些事是否源自於神聖的力量,有人甚至妄下斷言,指稱他驅趕惡魔實際上是利用了邪惡的力量。出於同一個理由,法利賽人以及常和耶穌辯論的經學家,都不否認他非凡的個人魅力或是他的教導所帶來的影響力,但他們仍希望知道是什麼力量讓他傳道,向世人宣揚上帝的信念,給予人們道德的教誨,或者說最關鍵的一項疑問是──他何以能寬恕人類的罪(畢竟只有上帝能做到這件事)。
耶穌的力量之謎
其實,比起他擅自解讀以色列律法,耶穌那出了名的施行神蹟能力並未太讓人感到驚異,也許該說──沒有太大的新鮮感。公元一世紀時,有人能控制某種程度的自然現象(或至少能讓人這麼覺得),倒不至於是件太令人意外的事;然而,這樣的能力也可能被視為邪惡力量,或是源自於魔法。〈約翰福音〉裡描述耶穌所行的奇蹟,不像對觀福音書中那樣單純指涉「神蹟╱奇事」(wonders,希伯來文為「thaumata」),它更代表了一種「記號」(signs,希伯來文為「semeia」);意即,這些神蹟清楚證實了耶穌傳道時所說──天國是存在的。但〈約翰福音〉同時也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看待神蹟,例如最後、也最偉大的神蹟便是拉撒路(Lazarus)的死而復生,但那些持續和耶穌作對的人知道之後,並未就此放下心中疑慮,承認他真是上帝國度派來的先驅,他們的反應是要──密謀殺了他。
此外,耶穌傳道引起的反感,以及為何特定的經學家和法利賽人會對他抱持敵意,主要是因為他解讀摩西法典(Mosaic code)時的態度相當高傲,不按牌理出牌。照他自己的說法,他無意背棄法典,但就其行為來看,耶穌很清楚地表現出他所認定的信念,意即人們就是因為不知變通、過度堅守字面意義,而經常違背律法的真正精神──為此,他不斷痛斥守法主義和公平正義之間何以會有牴觸;當他被人指責在安息日(Sabbath)為人治病,他回答,安息日是為了人而定的,可不是要人被安息日給限制住;他和有罪的人同行;儀式性的沐浴淨身在他看來,不如心靈純淨重要。
福音書中曾提到一名犯了姦淫罪的婦人,也許該章節最能生動描繪出耶穌對律法的見解──他不否認婦人依照律法該判死罪,但他轉而將律法放在一個更為基本的道德基礎上,他的要求是,唯有沒有罪的人才能執行這個死刑,最後因此取消了判決(或者該說,是將公理正義轉化成慈悲寬大)。
他就是彌賽亞
事情很清楚,那些追隨耶穌的人堅信,他的言談舉止所展現出的影響力,根本就是來自上帝本身;也就是說,那是塗上了上帝的「香膏」才有的影響力,這表示他是上帝派來的「彌賽亞」或「救世主」。福音書中沒有證據顯示耶穌是否曾以此頭銜自稱,但書上提到,行至該撒利亞.腓利比(CaesareaPhilippi)這個地方時,彼得(Peter)說他的主人是彌賽亞,耶穌並未否認他的說法。更能證明這個說法的是,當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時,那些聚集起來夾道歡呼的群眾明顯受到了「期待救世主到來」的鼓舞。無可否認,許多猶太人衷心期盼的救世主不僅僅是個宗教領袖,他還必須是一位解放民族的英雄,一位有如猶大.馬克比的化身,一個能夠激勵人心、驍勇善戰,而且比馬克比還要偉大的人;但從徹底摒棄暴力這一點來看,耶穌完全不適合這樣的角色。不久後,隨著彼得的懺悔,耶穌做了預測,他的預測並不是羅馬人會大獲全勝,而是自己將死在他們手中。
耶穌激起了人們的希望,以色列人期待的解放者已然到來,這讓他成為統治階級眼中嚴重威脅猶大行省政治穩定的人物。原則上,維護耶路撒冷的和平,是以色列的大祭司(High Priest)與聖殿守衛的責任,但最終權力仍歸屬於羅馬總督,意即,任何平民暴動的徵兆,或僅僅只是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當耶穌嚴厲地將兌換銀錢的人趕出聖殿時,似乎正代表了他對於自己的原則絕不妥協,也完全確立了他施行這些原則時的影響力。
深夜的背叛
福音書中並未完全解釋,加略人猶大(Judas Iscariot)是出於什麼動機而背叛耶穌,僅僅描述耶穌聲勢浩大地來到耶路撒冷,過沒多久,猶大就去找祭司長,並同意將自己的主人交給聖殿守衛。
根據對觀福音書(〈約翰福音〉中的記載不同)的敘述,耶穌和門徒一起享用的最後晚餐是一場逾越節的家宴(Passoverseder),席間,他預言自己即將被逮捕和死亡(儘管門徒並不同意),接著他將麵包和酒分享給門徒,表明這是自己的身體和血,要門徒先吃下他所預言的犧牲奉獻。
同一天晚上,耶穌帶著除了猶大以外的所有門徒,來到橄欖山(Mount of Olives)上的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他的苦難由此開始,他離開門徒獨自向上帝禱告,希望能免於即將到來的痛苦和死亡。
而在猶大的指引下,聖殿守衛在這裡找到他,並以親吻做為暗號指認出耶穌。當時,有位門徒(〈約翰福音〉說是彼得)拔劍砍下一名奴隸的耳朵,那是現場其中一名大祭司的奴隸,然耶穌卻斥責門徒不該使用暴力(根據〈路加福音〉,耶穌治好了那位受傷的人)。後來,門徒四散奔逃,耶穌未加反抗,讓守衛帶走自己。
耶穌被大祭司該亞法(Caiaphas),以及猶太公會的祭司和長老徹夜訊問,直到破曉。許多人前來作證指控耶穌,卻都無法證實自己的證詞。但當該亞法直接詢問耶穌,他是否就是彌賽亞,甚至是上帝之子時,耶穌回答「是」,並預言眼前這些審判他的人將會見到人子坐在全能的上帝右邊;這樣的說法,足以使該亞法相信耶穌有罪。
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
到了清晨,猶太公會派人將耶穌帶到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面前,指控耶穌煽惑群眾,說自己是「猶太人的王」。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彼拉多打算把問題推給希律王(King Herod),畢竟他才是在加利利(Galilee)「土生土長」的統治者,但希律卻很快就把耶穌送回來。福音書上提到,彼拉多並不相信耶穌真的造成了什麼威脅,甚至因為正在過逾越節,他提議釋放耶穌。但最終他還是屈服於群眾的要求,釋放了殺人犯巴拉巴(Barabbas),而將耶穌交給士兵。這些士兵鞭打耶穌,為他戴上荊棘冠冕,戲弄毆打他,逼他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走到耶路撒冷郊外一處名叫各各他(意為「髑髏地」)的小山丘,在那裡將他釘在十字架上處死。
在當時羅馬人統治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很清楚,沒有一種處死的方式會比釘在十字架上更羞辱和痛苦。這種死刑是用來處置最惡劣的罪犯,受刑之人會慢慢地死去,過程中將經歷難以忍受的痛苦、身體的疲憊,以及緩慢的窒息。所有的福音書都一致提及耶穌於十字架上所說的話──〈路加福音〉提到,他答應其中一名同樣被釘上十字架的犯人:「今天你必定同我在樂園裡了。」以及他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麼。」〈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都記錄了耶穌的大聲呼叫:「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路加福音〉則提到他大呼:「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在你的手裡。」而〈約翰福音〉則除了上面這些「遺言」,還記下一句最精簡、最能表現耶穌當時心情的一句話──「成了!」
過了幾個小時,耶穌死去,此時那些一心置他於死的人確定事情已經「成了」,也衷心相信拿撒勒的耶穌故事到此為止。而實際上,故事才剛剛開始。
CH 3彌賽亞之死
在福音書中,與耶穌敵對的人極少懷疑他是否真有能力行神蹟、治療病人、使盲人重見光明、讓瘸子行走如常、施行驅魔儀式等等;他們懷疑的是,他做的這些事是否源自於神聖的力量,有人甚至妄下斷言,指稱他驅趕惡魔實際上是利用了邪惡的力量。出於同一個理由,法利賽人以及常和耶穌辯論的經學家,都不否認他非凡的個人魅力或是他的教導所帶來的影響力,但他們仍希望知道是什麼力量讓他傳道,向世人宣揚上帝的信念,給予人們道德的教誨,或者說最關鍵的一項疑問是──他何以能寬恕人類的罪(畢竟只有上帝能做到這件事)。
耶...
推薦序
基督教歷史的五十個精緻觀覽櫥窗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兼史料中心主任/鄭仰恩
由東正教神學家哈特(David BentleyHart)教授所規畫、撰寫的這本圖文並茂的《基督教的故事》讓我讀後深感驚喜。表面看來,這本書試圖以五十個精簡的故事來涵蓋整個兩千年的基督教歷史與傳統,似乎不太可能。然而哈特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為基礎,非常有智慧地選擇了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不同時代中多元傳統面貌的精彩故事,再加上歷史年表、重要引文、讓人印象深刻的彩色圖像,讓這本功力深厚的精撰書寫本,確實達到充分介紹基督教傳統並展現其豐富性的目的。閱讀此書,我們好像進入一座小型的基督教歷史博覽館,隨著作者哈特遨遊五十個櫥窗,不知不覺中已經探索、且漸次理解基督教在兩千年中所經歷的豐富奇特故事。
透過本書,我們的閱讀與瀏覽從猶太人和歷史耶穌的運動、初代基督教所面對的迫害和殉道文化、君士坦丁及基督教王國的興起、東西方基督教的多元發展、中世紀的政教衝突、十六到十七世紀的歐洲宗教戰爭,一直延續到當代科學及世俗主義的挑戰,從非洲及亞洲的古老基督教團體延伸到現今中國的「家庭教會」,更觸及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宣教運動。事實上,全書內容涵蓋了東正教、羅馬天主教、聖公會、路德會、長老會、重洗派(小派)、福音派、埃及教會、敘利亞教會、衣索比亞及亞美尼亞正教會,以及印度教會等不同傳統;細心的讀者很快就會發覺,作者對「非西方基督教」的平衡報導和細緻描繪。整體而言,本書主題聚焦著眼於歷史中的關鍵性「時刻」,哈特的精彩撰述兼顧了基督教歷史的豐富多元及另類發展。
本書作者哈特是當代非常出色的東正教歷史學者,先後在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聖多馬大學、杜克大學及羅耀拉學院教書,他的學術觀點開放、客觀,同時反映了傳統東正教及當代西方的大公神學傳統,他的歷史論述承襲當代大師如布朗(Peter Brown)、帕里坎(Jaroslav Pelikan)、麥基恩(Bernard McGinn)、梅岩多夫(John Meyendorff)等等,往往在舊思維中展現新意,重視傳統但不落入傳統主義。他的思路明晰,引用資料力求公平周延,且總是以「描述性」(descriptive)而非「指導性」(prescriptive)的語法來進行敘事,令人激賞。我特別要指出的是,哈特那精確、睿智且往往一針見血的用語和評論,總是會讓人茅塞頓開、大開眼界,我建議有心的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接下來,就讓我特別介紹哈特在本書中的一些獨特觀點和貢獻。首先,做為一個東方基督徒及學者,他總是會問一些西方學者可能沒想過的問題,結果是,讀者會停下來反思,而用心反省者往往會獲得更深刻的思想啟蒙或信仰體認。例如,在論到東方教會最具關鍵性的「聖像神學」時,他除了介紹「廢除聖像論爭」的過程之外,更為聖像的神學象徵意義及其藝術價值,提出非常豐富的神學論述。
在論到東西方教會的關係時,哈特以法蘭克人和拜占庭人彼此間越來越擴大的神學與文化差距為例,詳細說明為何東西方教會至終會走向分裂。這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引發東西方教會間之緊張的「和子說」(filioque)教義了。原本,公元四世紀的大公會議中通過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381)中明確表達:聖靈是「從父而出」,然而,為了壓制盛行於日耳曼蠻族當中的亞流派思想(主張耶穌為上帝所造,本質上不同於聖父),並強調聖子的完全神性,公元四四七年在西班牙托雷多舉行的會議中卻強調聖靈是「從父和子而出」,單方面加上了「和子」這個拉丁字。後來,這個被法蘭克人和查理曼所特別喜愛的表達方式就開始盛行於西方,儘管羅馬教宗最初極力反對,但自公元十一世紀起就開始採用。我們若將此一論爭放在公元九世紀介於西方教宗(Pope)和東方牧首(Patriarch)之間的司法管轄權之爭的歷史脈絡中,它的象徵意義明顯可見。
走到近代,哈特的觀察還是同樣敏銳。在介紹「極端懷疑之年代」的公元十九世紀時,他一方面提及佛洛伊德(Freud)、馬克思(Marx)、尼采(Nietzsche)等「大懷疑家」對傳統信仰所吟唱的輓歌;另一方面,他卻又以俄羅斯的「斯拉夫文化復興運動」(Slavophilism)為例,強調十九世紀也是一個信仰熱誠深刻的年代。他特別介紹由考米雅科夫(Alexei Khomyakov)和索洛維耶夫(Vladimir Solovyov)所領導、帶有神祕主義意味的靈性復興運動,他們積極地以「普世合一」或「共同體」(Sobornost)的觀點,來對抗過度理性化的西方啟蒙思潮。而在這股靈性熱潮與氛圍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偉大思想家正是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最後,讓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哈特細緻微妙的歷史觀點。二○○九年出品的影片《風暴佳人》(Agora)相當受到矚目,故事描寫,公元五世紀初埃及亞歷山卓古城的異教女哲學家暨數學家海帕提雅(Hypatia),因宗教偏見和敵視而遭到狂熱信徒殺害的故事。名導演亞歷山卓.阿曼納巴(Alejandro Amenabar)將這部影片拍得場面浩大、戲劇張力十足,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然而,電影故事裡有兩個讓人印象深刻但卻頗具歷史爭議性的場景:一個是基督教暴徒摧毀了亞歷山卓著名的大圖書館,另一個則是海帕提雅是被對古典學術及科學研究充滿偏見的狂熱基督徒所殺死。而哈特在本書中對這兩個事件都做了非常細膩的釐清和詮釋,相當具有說服力,讀者可以自行參閱本書內容。
本人誠心推薦這本《基督教的故事》,邀請有心的讀者和哈特一起遨遊探索基督教的世界,擴展我們的心靈視野,也重新形塑我們的世界觀!
基督教歷史的五十個精緻觀覽櫥窗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兼史料中心主任/鄭仰恩
由東正教神學家哈特(David BentleyHart)教授所規畫、撰寫的這本圖文並茂的《基督教的故事》讓我讀後深感驚喜。表面看來,這本書試圖以五十個精簡的故事來涵蓋整個兩千年的基督教歷史與傳統,似乎不太可能。然而哈特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為基礎,非常有智慧地選擇了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不同時代中多元傳統面貌的精彩故事,再加上歷史年表、重要引文、讓人印象深刻的彩色圖像,讓這本功力深厚的精撰書寫本,確實達到充分介紹基督教傳統並展現其豐富性的目...
目錄
推薦序 基督教歷史的五十個精緻觀覽櫥窗/鄭仰恩
推薦序 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黃以文
作者序 寫這樣一本書永遠是一種誘惑
CH1 以色列人,恆久的榮耀
CH2 耶穌.基督,誕生為猶太人
CH3 彌賽亞之死
CH4 宣告復活
CH5 使徒的教會
CH6 早期教會的成長
CH7 殉道者的時代
CH8 諾斯底教派
CH9 基督教早期的亞歷山卓城
CH10 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世界的誕生
CH11 大漠之城,修道制度的興起
CH12 亞美尼亞與印度的基督教發展
CH13 古文明的璀璨,基督教在衣索比亞
CH14 三位一體:最早的宗教會議
CH15 教父的年代
CH16 羅馬城殞落,全新西方基督教國度興起
CH17 西方修道制度,保存古典學術思想
CH18 西部歐洲,基督教王國
CH19 東正教基督論的形成
CH20 大一統基督教帝國的最後紀元
CH21 「東方教會」傳教──聶斯多留派
CH22 世界新強權,伊斯蘭崛起
CH23 一代雄主查理曼
CH24 上帝的面貌:破除聖像爭議
CH25 法蘭克與拜占庭:裂痕日漸擴大
CH26 斯拉夫人改信基督教
CH27 東西教會大分裂
CH28 早期十字軍聖戰
CH29 拜占庭帝國的興盛與衰落
CH30 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
CH31 中世紀中期,西歐的發展
CH32 中世紀的矛盾:理性與迷信
CH33 中世紀後期,「東方教會」景況
CH34 拜占庭的沒落
CH35 最後的羅馬皇帝
CH36 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教思想
CH37 西班牙,與它的宗教裁判所
CH38 宗教改革的開端
CH39 宗教改革的發展
CH40 再洗禮派與天主教會的改革
CH41 近代歐洲,分裂與戰爭
CH42 殖民地與傳教活動
CH43 天主教會與科學家
CH44 自然神論、啟蒙運動與革命
CH45 近代初期的東正教
CH46 十九世紀,強烈懷疑的年代
CH47 十九世紀,熱中信仰的年代
CH48 二十世紀的美國
CH49 二十世紀末期,史上最血腥的一頁
CH50 二十到二十一世紀,新基督教國度的興起
名詞解釋
參考閱讀
推薦序 基督教歷史的五十個精緻觀覽櫥窗/鄭仰恩
推薦序 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黃以文
作者序 寫這樣一本書永遠是一種誘惑
CH1 以色列人,恆久的榮耀
CH2 耶穌.基督,誕生為猶太人
CH3 彌賽亞之死
CH4 宣告復活
CH5 使徒的教會
CH6 早期教會的成長
CH7 殉道者的時代
CH8 諾斯底教派
CH9 基督教早期的亞歷山卓城
CH10 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世界的誕生
CH11 大漠之城,修道制度的興起
CH12 亞美尼亞與印度的基督教發展
CH13 古文明的璀璨,基督教在衣索比亞
CH14 三位一體:最早的宗教會議
CH...
商品資料
出版社:好讀出版日期:2018-02-01ISBN/ISSN:978986178444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0頁開數:16*2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