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曙明
定價:NT$ 480
優惠價:88 折,NT$ 422
本商品已絕版
如果人們有機會在中國作一次穿越南北、橫貫東西的旅行,將會發現,在這四個方位之間,存在著如此巨大的不同。
歷史學家在談論嶺南人的家世時,往往忽略了一點,那些從中原遷徙而來的人,幾乎沒有人是自願的,不是被朝廷貶謫、發配,就是因戰亂而逃出家園,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人人心境都是陰鬱的、悲涼的、怨忿的。
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形成了南方人倔強、堅忍、充滿生命力、具有叛逆精神、敢為天下先的性格。南方人有一種不肯認命的性格,對命運有一種天然的反抗,他們把自身的反叛性帶到了南方,很自然地,他們所信奉的「異端邪說」也在南方傳播和滋長開來,一旦從海洋汲取到外來的養分,馬上會膨脹發酵起來,直接挑戰北方正統。這種情形,已被太平天國、同盟會革命、國民革命等一系列由南方發動的政治運動所一再印證。
南北文化的差異,造成相互間的歧視和排斥,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北方人也看不起南方人,北方整天高喊「南征」,南方也整天高喊「北伐」,一個要「武力統一南方」,一個要「飲馬長江,掃蕩黃河」。在20世紀20年代的南北大決戰中,東部地區時而支援南方,時而支持北方,最終倒向南方,成就了國民革命的北伐勝利。
正當東部像一顆新星冉冉升起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東北,隨之而來的一連串事件:淞滬抗戰,國民政府遷往洛陽,西安事變,有如急風驟雨,令中國整個政治地理格局,突然間完全改觀了。
東部這顆明星一夜隕落,而西部則像太陽從黃土高原的背後升起,河漢倒流,天地翻覆,那一年,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這是一部角度獨特的中國近代史,始於太平天國運動,止於西安事變,生動地再現了晚清至民國的變遷。作者把社會政治文化形成及演變的原因,與地理環境、自然氣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聯系起來考查,系統地從地域政治與文化的視角,重新解讀了近百年中國社會激盪與轉型的軌跡,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廣東作家。1980年起開始寫作,並從事圖書編輯出版工作,曾任職於花城出版社、廣東省出版總公司、廣東《瀟灑》雜誌社、廣東教育出版社。創作以歷史、散文、小說為主,出版了《軍閥》、《草莽中國》、《百年激蕩:20世紀廣東實錄》(三卷)、《共和將軍》、《大國的迷失》、《廣州舊事》、《其實你不懂廣東人》、《重返辛亥現場》、《國會現場:1911—1928》、《中國1927:誰主沉浮》等十幾部著作。
名人推薦:
從大歷史回望近代中國 馬勇/文
很久以來,總有朋友疑惑近代中國的政治選擇,以為幾乎在所有關鍵時刻,中國人都作了不太正確的選擇:洋務新政失敗後選擇了維新,維新失敗後選擇了憲政,憲政失敗後選擇了共和,共和失敗後重選了帝制……分析過往一百多年,中國人幾乎將世界上所有主義都嘗試了一遍。
現實的中國,我們無意在這裡討論。歷史的中國,似乎並不如此簡單。每一次歷史選擇並不一定是必然,但其內在的邏輯一定還會或隱或顯地呈現。
中國從農業文明認同並走向工業文明,用了很長時間,19世紀60年代開啟的中國現代化運動,不管怎樣評估,那都是現代中國的真正起點:一個與傳統不一樣的中國由此開始,「四民社會」漸漸解體,一個全新的社會結構,一個全新的生存方式,均由此發生。
洋務新政自以為聰明地將「體用」分為兩段,以為如此就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後發優勢」,模仿西方現代化。洋務新政確實將「後發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中國在三十年左右,在工業化、現代化方面取得了令人欣羡的成績。
但是,「後發優勢」同時也是「後發劣勢」。後發國家在利用模仿先發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制度改革,不注意制度跟進,那麼所有的模仿不是導致後發國家的制度創造,而是為落後的制度背書,證明制度不改革可能更容易促動工業化、現代化的模仿。於是,中國在洋務新政幾十年的進步下,遇到同樣的後發國家日本時,卻不堪一擊,立即打回了原形。
甲午戰敗是近代中國歷史的新起點,從那之後至1928年北洋政府結束,應是中國歷史上最難得的時期,其思想的自由、制度的模仿創造、現代文明的興起與發展,都是中國在1860年走向現代之後最健康的一段時期,彷彿百家爭鳴在現代中國的重現。
但是,正如一切民主體制缺乏效率一樣,1895年之後的維新、新政、憲政,直至共和,確實在效率上無法讓人滿意,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竟然在關涉自身利益的參戰問題上長期爭執,久議不決,錯過了參戰的最佳時機,極大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病,科學技術的發展既造福於人類,也是殘殺同類的利器。一直引領中國學習西方的梁啟超到西方看了一圈,深度懷疑資本主義對中國未來的意義。中國在學習西方六十年之後,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假如不發生山東問題,或者說中國的山東權益能夠在巴黎和會收回,中國人對於公理戰勝強權應該不會失去信心。無奈,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見識太淺,在對外交涉上留下了許多硬傷。巴黎和會沒有讓中國人如願,中國人也就對公理漸漸失去信任。
當時,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蘇聯向中國拋出橄欖枝,而且蘇聯新體制在列寧「新經濟政策」主導下,確實具有與資本主義不一樣的魔力,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活力在新經濟體制下獲得了充分發展。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融合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優點,這是當年一度讓中國人嚮往的原因之一。
列寧、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深刻影響了中國政治發展,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並不一定認同蘇維埃體制,但對列寧拋給中國的橄欖枝,對列寧構建的政黨、政體的紀律、效率印象深刻。而那時的蘇聯,延續馬克思之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傳統,就像今天的西方人向全球推廣普世價值一樣,狂熱地推廣共產主義。中國處在十字路口,共產主義就在這個時候進入中國,並從一種理論上的研討進入實際的政治運動。
共產主義進入中國和亞洲以後,特別是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實踐中的政治運動進入之後,「反赤化運動」在中國在亞洲一度崛起。但是,稍後資本主義世界又不幸發生全球性資本主義危機。社會主義蘇聯由於實行政府管控的經濟制度,一枝獨秀,這也是中國急劇「北向」的一個因素。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這標誌著中國轉向蘇聯已由一種可能變為現實。
由此反觀近代中國在十字路口的選擇,應該看到這都是中國人面對現實所作出的最具功利的思考。李澤厚對中國文明有一個「實用理性」的評估。如果用這個觀點回望明代中期以來,中國面對西方所作出的每一個重要選擇,我們能感到中國人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系統討論近代中國政治選擇當然不是這篇短文所能完成的事情,這一點感想只是在拜讀了葉曙明先生的新著《山河國運》之後的一點感想,以供葉先生及各位同好批評指教。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8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葉曙明
優惠價: 88 折, NT$ 422 NT$ 480
本商品已絕版
如果人們有機會在中國作一次穿越南北、橫貫東西的旅行,將會發現,在這四個方位之間,存在著如此巨大的不同。
歷史學家在談論嶺南人的家世時,往往忽略了一點,那些從中原遷徙而來的人,幾乎沒有人是自願的,不是被朝廷貶謫、發配,就是因戰亂而逃出家園,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人人心境都是陰鬱的、悲涼的、怨忿的。
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形成了南方人倔強、堅忍、充滿生命力、具有叛逆精神、敢為天下先的性格。南方人有一種不肯認命的性格,對命運有一種天然的反抗,他們把自身的反叛性帶到了南方,很自然地,他們所信奉的「異端邪說」也在南方傳播和滋長開來,一旦從海洋汲取到外來的養分,馬上會膨脹發酵起來,直接挑戰北方正統。這種情形,已被太平天國、同盟會革命、國民革命等一系列由南方發動的政治運動所一再印證。
南北文化的差異,造成相互間的歧視和排斥,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北方人也看不起南方人,北方整天高喊「南征」,南方也整天高喊「北伐」,一個要「武力統一南方」,一個要「飲馬長江,掃蕩黃河」。在20世紀20年代的南北大決戰中,東部地區時而支援南方,時而支持北方,最終倒向南方,成就了國民革命的北伐勝利。
正當東部像一顆新星冉冉升起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東北,隨之而來的一連串事件:淞滬抗戰,國民政府遷往洛陽,西安事變,有如急風驟雨,令中國整個政治地理格局,突然間完全改觀了。
東部這顆明星一夜隕落,而西部則像太陽從黃土高原的背後升起,河漢倒流,天地翻覆,那一年,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這是一部角度獨特的中國近代史,始於太平天國運動,止於西安事變,生動地再現了晚清至民國的變遷。作者把社會政治文化形成及演變的原因,與地理環境、自然氣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聯系起來考查,系統地從地域政治與文化的視角,重新解讀了近百年中國社會激盪與轉型的軌跡,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廣東作家。1980年起開始寫作,並從事圖書編輯出版工作,曾任職於花城出版社、廣東省出版總公司、廣東《瀟灑》雜誌社、廣東教育出版社。創作以歷史、散文、小說為主,出版了《軍閥》、《草莽中國》、《百年激蕩:20世紀廣東實錄》(三卷)、《共和將軍》、《大國的迷失》、《廣州舊事》、《其實你不懂廣東人》、《重返辛亥現場》、《國會現場:1911—1928》、《中國1927:誰主沉浮》等十幾部著作。
名人推薦:
從大歷史回望近代中國 馬勇/文
很久以來,總有朋友疑惑近代中國的政治選擇,以為幾乎在所有關鍵時刻,中國人都作了不太正確的選擇:洋務新政失敗後選擇了維新,維新失敗後選擇了憲政,憲政失敗後選擇了共和,共和失敗後重選了帝制……分析過往一百多年,中國人幾乎將世界上所有主義都嘗試了一遍。
現實的中國,我們無意在這裡討論。歷史的中國,似乎並不如此簡單。每一次歷史選擇並不一定是必然,但其內在的邏輯一定還會或隱或顯地呈現。
中國從農業文明認同並走向工業文明,用了很長時間,19世紀60年代開啟的中國現代化運動,不管怎樣評估,那都是現代中國的真正起點:一個與傳統不一樣的中國由此開始,「四民社會」漸漸解體,一個全新的社會結構,一個全新的生存方式,均由此發生。
洋務新政自以為聰明地將「體用」分為兩段,以為如此就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後發優勢」,模仿西方現代化。洋務新政確實將「後發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中國在三十年左右,在工業化、現代化方面取得了令人欣羡的成績。
但是,「後發優勢」同時也是「後發劣勢」。後發國家在利用模仿先發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制度改革,不注意制度跟進,那麼所有的模仿不是導致後發國家的制度創造,而是為落後的制度背書,證明制度不改革可能更容易促動工業化、現代化的模仿。於是,中國在洋務新政幾十年的進步下,遇到同樣的後發國家日本時,卻不堪一擊,立即打回了原形。
甲午戰敗是近代中國歷史的新起點,從那之後至1928年北洋政府結束,應是中國歷史上最難得的時期,其思想的自由、制度的模仿創造、現代文明的興起與發展,都是中國在1860年走向現代之後最健康的一段時期,彷彿百家爭鳴在現代中國的重現。
但是,正如一切民主體制缺乏效率一樣,1895年之後的維新、新政、憲政,直至共和,確實在效率上無法讓人滿意,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竟然在關涉自身利益的參戰問題上長期爭執,久議不決,錯過了參戰的最佳時機,極大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病,科學技術的發展既造福於人類,也是殘殺同類的利器。一直引領中國學習西方的梁啟超到西方看了一圈,深度懷疑資本主義對中國未來的意義。中國在學習西方六十年之後,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假如不發生山東問題,或者說中國的山東權益能夠在巴黎和會收回,中國人對於公理戰勝強權應該不會失去信心。無奈,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見識太淺,在對外交涉上留下了許多硬傷。巴黎和會沒有讓中國人如願,中國人也就對公理漸漸失去信任。
當時,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蘇聯向中國拋出橄欖枝,而且蘇聯新體制在列寧「新經濟政策」主導下,確實具有與資本主義不一樣的魔力,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活力在新經濟體制下獲得了充分發展。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融合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優點,這是當年一度讓中國人嚮往的原因之一。
列寧、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深刻影響了中國政治發展,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並不一定認同蘇維埃體制,但對列寧拋給中國的橄欖枝,對列寧構建的政黨、政體的紀律、效率印象深刻。而那時的蘇聯,延續馬克思之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傳統,就像今天的西方人向全球推廣普世價值一樣,狂熱地推廣共產主義。中國處在十字路口,共產主義就在這個時候進入中國,並從一種理論上的研討進入實際的政治運動。
共產主義進入中國和亞洲以後,特別是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實踐中的政治運動進入之後,「反赤化運動」在中國在亞洲一度崛起。但是,稍後資本主義世界又不幸發生全球性資本主義危機。社會主義蘇聯由於實行政府管控的經濟制度,一枝獨秀,這也是中國急劇「北向」的一個因素。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這標誌著中國轉向蘇聯已由一種可能變為現實。
由此反觀近代中國在十字路口的選擇,應該看到這都是中國人面對現實所作出的最具功利的思考。李澤厚對中國文明有一個「實用理性」的評估。如果用這個觀點回望明代中期以來,中國面對西方所作出的每一個重要選擇,我們能感到中國人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系統討論近代中國政治選擇當然不是這篇短文所能完成的事情,這一點感想只是在拜讀了葉曙明先生的新著《山河國運》之後的一點感想,以供葉先生及各位同好批評指教。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8折以上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