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黃興、孫中山、宋教仁、袁世凱、汪精衛,
人人有機會,卻個個沒把握!
貴族姿態的袁世凱,以西方議會政治理性為訴求,
草根姿態的孫中山,以傳統政治輪迴莽撞出擊,
一場大總統寶座爭奪戰就此展開!
1.《大宋帝國亡國錄》《漢室江山興衰史》暢銷作家魏得勝,以全新史觀和獨特批判視角,刻劃民初歷史新風貌!
2.以史實作為基礎,兼採小說的生動筆法,帶領您從權力核心認識那段詭譎多變的民初歷史!
▍民國初年內憂外患不斷,大總統寶座人人搶破頭,卻是個沒有強權,沒有獨裁政治的黃金時代?!
1911年至1928年,民初的近二十年間,動盪歸動盪,派系歸派系,內鬥歸內鬥,外患歸外患。但民國的高層、精英與百姓,他們可以自由辦報、可以自由組黨,可以打開思維,可以談論政治。更重要的是一直設有一院制或兩院制的國會,這代表打江山坐江山式的野蠻政治傳統已遠離。此時,政治強人出奇之多,圍繞著權力核心,臨時大總統寶座讓眾人搶破頭,黎元洪、黃興、孫中山、宋教仁、汪精衛、袁世凱,人人有機會卻個個沒把握。本書以史實作為基礎,兼採小說的生動筆法,帶給讀者全新的民初歷史觀點。
作者簡介:
魏得勝
著有《大宋帝國亡國錄》、《慈禧與她的帝國》、《秦淮河》、《漢室江山興衰史》、《都是孔子惹的禍?》、《非典型三國》、《另類人生》、《風中的文化帝國》、《歷史深處話名著》等書。《漢室江山興衰史》入選第68梯次「好書大家讀」推薦。《雜文選刊》讀者評為「我最喜歡的五位雜文作家」之一。中國暢銷雜誌《讀者》的首批簽約作家。
章節試閱
【第一章政治意外】
撿漏者
寫這一節之前,我們首先來解釋一下,何謂撿漏。這其實是北方古玩界的一句行話,意思是花錢不多,卻買到真品,而賣家又不知情。說白了,就是撿便宜的意思。下面要說的黎元洪、黃興、孫中山,便是武昌兵變的撿漏者。
武昌兵變雖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更傾向認為,是其偶然性,改變了歷史的方向。最初,是兩個士兵以偶然觸發必然,先是程定國腦子一熱,在軍營裡釀成槍擊事件;隨後是熊秉坤腦子一熱,聚眾搶了軍械庫。但是,歷史敘述,往往把這二人撇開,直奔兵變的領導者──總指揮蔣翊武、參謀長孫武、總理劉公。再接著,歷史敘述,又把這三人撇開,直奔政府軍協領(旅長)黎元洪。
政府軍嘩變,槍口對內,這在任何歷史時期、任何國家,都是提著腦袋幹的活兒。事鬧將起來,總的推舉一個公認的軍事首腦,選來選去,大任落在黎元洪身上。大概這是殺頭的差事,誰都不願當出頭鳥。黎元洪是個才不勝德的人物,仁柔有餘,英武不足。用老百姓的話說,這人比較肉頭。都覺得他好欺,就讓他擔任反叛首領。
何以如此?旅長以下的,沒有號召力,旅長以上的,又都是人精。儘管黎元洪也推三阻四,不願擔綱去反中央政府,可是反政府軍內部上下,都認定就是他這個冤大頭了,消息傳播出去,中央政府也確認其為叛軍首領,黎元洪沒了退路,只好迎難而上。
很快,叛亂者組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政體──湖北軍政府,統轄湖北的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黎元洪是當然的軍政長官,稱作都督。湖北軍政府由此成立,並誕生自己的領導人。隨之,軍政府又創立了一個國名,叫做:中華民國。
之前,我一直有個筆誤抑或歷史之誤,總以為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來自孫中山的貢獻。深度研究發現,不但中華民國這個國號與孫中山無關,就是武昌兵變、清室退位這兩件改變歷史的大事,亦與他無關。前者是蔣翊武等人幹的,後者是袁世凱幹的。孫中山擅長的,就是幕後策動革命,流他人之血,染紅自己的功名薄。
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意味著在清帝國的行政地盤上,又出現了一個政治實體,我們也可以把這理解為國中國。黎元洪成為湖北方面的軍政首腦後,大清二十二省中的十六個省,步其後塵,紛紛宣佈獨立。加上起事的湖北,大清政治版圖上,已有十七國。之後的中國,十多年間,各省動輒獨立,那真是獨立複獨立,獨立如兒戲。
黎元洪作為獨立風潮的引領者,致電獨立各省,意思是分裂不是漢人舉事的初衷,目的是把滿人趕回他們東北老家,然後建立一個統一的由漢人主導的國家。如各省認同這一政治觀點,可派代表來武昌,商討組建一個共同的中央政府。
各獨立省接電,熱忱相應,並最終敲定,移師上海,召開十七省聯席會議。為便於敘述,本書將這一會議簡稱為:上海會議。這十七省依次為:直(今河北)、魯、豫、晉、陜、蘇、皖、浙、閩、贛、湘、鄂、川、滇、粵、桂、奉(今遼寧)。
上海會議,體現了中國的複雜性,引爆獨立運動的,是以黎元洪為首的湖北武昌;上海會議的召集人是黎元洪,開創中華民國新紀元的,還是黎元洪。然上海會議,卻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這是一個相當模糊的獨聯體,其領導人既不是總統,也不是主席,而是以元帥相稱。也就是說,聯合的十七省,實際還是個軍事組織,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實體),黎元洪為副元帥。這樣的選舉結果,令人詫異。黃興也由此成為繼黎元洪之後的又一個撿漏者。
黎元洪得知這個消息,大為不快,以電報的形式(相當於現在的電訊通稿),斥責上海選舉非法。而黃興方面,則惴惴不安,始終不願就任。上海會議中的江浙派認為,黃興乃漢陽敗將,沒有資格為一把手,黎元洪才是這次偉大變革的首位功臣。江浙派遂通電獨立各省,反對選舉結果。各獨立省代表妥協,擬推翻重來。黃興聞言,負氣離滬,並致信各獨立省代表,力辭大元帥一職。信的末尾,不忘推重黎元洪,以為他才是大元帥的合適人選。......
------
最後的聖旨
袁世凱久曆政壇,養成縝密行事的風格。因此,在勸清室退位的問題上,無法做到快刀斬亂麻,令孫中山及其南方黨人失去耐心,是以把孫中山倉促推上臨時總統的寶座。老袁抱怨老孫言而無信,老孫也滿腹委屈,心想:「老袁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該出手時就出手。再者說,你哪見過不流血的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這是革命的永恆主題。俺老孫是革命者,啥意思?就是要人老命的,當然,人家不肯把老命拱手讓咱老孫拿走,那就打唄。於是就有了暴力革命;於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場革命下來,一地血淋淋的頭顱,猶如初冬漫山遍野的香山紅葉,充滿革命的浪漫主義。」
老袁也會暗自嘀咕:「別以為咱不懂,什麼革命就得流血,人家英國的光榮革命,就沒流血嘛。甭用這些雲遮霧障的理論搪塞咱,你說說該怎麼辦吧,說好的讓我做民國第一任總統,你食言了。」
老孫同樣會暗自嘀咕:「俺老孫不改初心,還是那句話,你老袁讓大清退位,咱就把總統大位讓給你。老孫都承諾到這個程度了,你老袁也不說快點把紫禁城的孤兒寡母解決了,依舊懷柔,你老袁蠻婦人之仁的嘛。」
老袁也沒工夫跟叛軍方面磨牙,他趕緊跟紫禁城裡的隆裕太后談條件,一談了就是兩個月,才算完事。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記述袁世凱進宮,跟隆裕太后談退位的事,大致的情景是這樣的:袁世凱跪在隆裕太后面前,淚流滿面;隆裕太后也是涕淚交流。君臣就這麼說說哭哭,耗去大半天的工夫。兩人說些啥,溥儀沒有記述。想來,也無非各自勸慰的話。袁世凱說:「太后,退位這事,臣等也並非情願。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歷史車輪行至腳下,往前一步,海闊天空;停滯不前,必有激變。見好就收,上上策也。」隆裕太后泣不成聲:「袁愛卿啊,哀家何嘗不知道往前一步的好處,可我母子性命堪憂,如何是好。」袁世凱跪著,俯身相告:「太后,這倒多慮了。臣等以身家性命,擔保皇室無恙。就是每年的皇室優待費,也絕無絲毫差池。」隆裕太后哭濕了手絹,她捂著臉,鼻音濃重,有氣無力道:「袁愛卿啊,我母子性命,就交於你了……」袁世凱匍匐下去,連連叩首:「臣萬死不辭!」
以今天的角度去揣測當時的情景,袁世凱未必不顧念皇室昔日對他的舊好;隆裕太后未必不顧念老臣袁世凱的厚道,以袁世凱的實力,把皇族及其軍隊,殺個乾乾淨淨,綽綽有餘。他竟然沒有那麼做,且提出優待皇室,有什麼理由不遵從袁世凱退位的勸諫呢?
得到南方的政治確認,袁世凱與內閣大臣聯名提交報告,要求清室順應世界潮流,還政於民。在這份報告中,內閣援引孟子的民重君輕理論,勸誡清室,不要逆潮流而動。一九一二年初,袁世凱再次入朝,謁見隆裕太后,請其定奪帝國未來。用定奪措辭其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皇室尊嚴。行動上,袁世凱更是雙膝跪地,行君臣大禮。隆裕太后見袁世凱體態臃邁,兩鬢染霜,跪在自己面前,一行老淚不由得灑落下來。袁世凱充滿感情地道一句:「太后……」便再也說不下去,竟一度哽咽起來。隆裕太后那紙片一樣的身子抖了抖,聲音嘶啞道:「愛卿……」袁世凱始終無法繼續他的下文:「太后……」隆裕太后亦然:「愛卿……」這就麼一來一往地僵持著,寶殿內淒然死寂。
良久,隆裕太后打破沉寂,哽咽道:「袁愛卿,你要說什麼,哀家都知道了。這國體問題,已然無回天之力。就這麼著吧。只是我母子二人,懸諸卿手,卿須好好辦理,總教我母子得全,皇族無恙,我也不能顧及列祖列宗了。」聽到這兒,袁世凱竟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淚:「太后勿憂,老臣謹尊懿旨,當竭盡全力,保護皇家不受侵擾。」
袁世凱出朝時,已是晌午,總理衛隊前呼後擁,扈從袁世凱乘輿而出。在去外務部的途中,袁世凱於東華門大街遭到刺客的炸彈伏擊。炸彈從路旁的茶樓拋下,王儒林及一巡警,當場身亡。傷者,更是十多人。袁世凱畢竟軍人出身,臨危不懼,面不改色,他挑開輿簾,指揮若定:「兇犯就在樓上,迅速包抄上去!」遂又令車夫及幾個貼身侍從:「我們走。」嘩嘩一陣風,袁世凱乘輿遠去。
衛隊不敢怠慢,雷厲風行,即至茶樓,當場逮捕多名涉案嫌疑人。將嫌疑人移交警察當局後,經審訊得知,刺客為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等,均為南方黨人。刺袁的動機,竟是不滿南方臨時政府對於袁世凱的妥協。除七人因證據不足被法國記者保釋外,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三人被處以死刑。......
【第一章政治意外】
撿漏者
寫這一節之前,我們首先來解釋一下,何謂撿漏。這其實是北方古玩界的一句行話,意思是花錢不多,卻買到真品,而賣家又不知情。說白了,就是撿便宜的意思。下面要說的黎元洪、黃興、孫中山,便是武昌兵變的撿漏者。
武昌兵變雖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更傾向認為,是其偶然性,改變了歷史的方向。最初,是兩個士兵以偶然觸發必然,先是程定國腦子一熱,在軍營裡釀成槍擊事件;隨後是熊秉坤腦子一熱,聚眾搶了軍械庫。但是,歷史敘述,往往把這二人撇開,直奔兵變的領導者──總指揮蔣翊武、參謀長孫武、總理...
作者序
當同齡人正在大學裡攻讀時,我卻奔波於中越戰爭的前線與後方之間,用手中的筆或照相機,記錄一個特殊的時代。漫長的中越局部戰結束後,我除了每天到辦公室看看報紙和書信之外,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我稱之為惡補。為此,我特別感激上司對我的寬容,給了我多年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機會,使我得以回到書齋,研習自己喜歡的歷史。在軍中機關大院,我的行蹤是辦公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周而復始。
大約是二○○一年的某個時候,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某某報社的編輯,約我在湖邊喝茶。我並不認識那位編輯,因此有些猶豫。對方解釋說,他是從大學歷史系某教授那裡,獲知我的電話的。我釋然,並答應赴約。畢竟,茶約的地點,就在我的寓所附近。
繞翠湖一圈,有幾十家茶樓,而相約的地點,卻在一個研究院內;而且,不是一個編輯,而是幾個陌生的副刊編輯,他們來自不同的報社。大家落座後,被問最多的就是自修什麼專業。我說是歷史。又問,哪一部分呢?我說是北洋史(以下簡稱民初史)。之後,這些讀書版的編輯,便向我約稿。約著約著,他們發現,我的歷史寫作,距民初史越來越遠。我的筆觸,自遠古史出發。
歷史研究這部分,我最大的缺失就是沒有師從(但這也恰恰是我的長處,可自成一體),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完全沒有捷徑可走。研習民初史之初,我感覺有些吃力,弄不明白,民初人物的所作所為。逐漸得出一個認識,若理解民初,須先理解民初之前的歷史;若理解中國史,須先理解世界史。是以從中國的遠古史、從世界史著手,一路走來,完成中國簡史、世界簡史,以及多本中國斷代史的寫作,這才回到最初我最想研究的那個民初史。
我鎖定的民初史,大致從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這本書,就部頭(篇幅、體例)而言,是本小書;就內涵來說,或不止於此。我從未試圖顛覆歷史、解構歷史,更不會為歷史翻案。我要做的,就是去理解歷史,並把我的理解形成為史觀,然後解釋給讀者,與大家一起討論。討論歷史的目的,並非一味的追尋歷史真相,而是從中獲得思想的伸展,以便讓我們在當下或未來的生活中,保有最大程度的文化尊嚴。
魏得勝
二○一七年秋,於翠湖西畔
當同齡人正在大學裡攻讀時,我卻奔波於中越戰爭的前線與後方之間,用手中的筆或照相機,記錄一個特殊的時代。漫長的中越局部戰結束後,我除了每天到辦公室看看報紙和書信之外,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我稱之為惡補。為此,我特別感激上司對我的寬容,給了我多年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機會,使我得以回到書齋,研習自己喜歡的歷史。在軍中機關大院,我的行蹤是辦公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周而復始。
大約是二○○一年的某個時候,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某某報社的編輯,約我在湖邊喝茶。我並不認識那位編輯,因此有些猶豫。對方解釋說...
目錄
序
第一章政治意外
滿漢衝突
帝國的叛軍
撿漏者
漁翁出山
最後的聖旨
光榮屬於袁世凱
第二章探路者
四十五天
八十三天
十二天
第三章回到叢林
革命的藉口
後袁世凱時代
北方系內訌
南方系內訌
第四章那一代人的精神
民國範兒
體面的葬禮
長跪不起的政府總理
司徒雷登尤難別
第五章民國的黃金時代
美國藍
國家的基礎
聯邦中國
積極的外交姿態
憲法危機
內閣危機
序
第一章政治意外
滿漢衝突
帝國的叛軍
撿漏者
漁翁出山
最後的聖旨
光榮屬於袁世凱
第二章探路者
四十五天
八十三天
十二天
第三章回到叢林
革命的藉口
後袁世凱時代
北方系內訌
南方系內訌
第四章那一代人的精神
民國範兒
體面的葬禮
長跪不起的政府總理
司徒雷登尤難別
第五章民國的黃金時代
美國藍
國家的基礎
聯邦中國
積極的外交姿態
憲法危機
內閣危機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8-04-24ISBN/ISSN:978957892411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其他頁數:262頁開數:14.8*21 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