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哲學思維、系統科學與歷史分析的向度,透過對於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研究,特別是對國家系統中經濟系統的層次、結構、功能和運行過程的全面分析,闡述了經濟與社會的動力結構及其特徵和演化規律,從而描繪了人類社會演化發展的總體圖景。本書揭示了從企業、行業、產業到經濟系統在結構方面的特徵,從而將微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思想融合在統一的分析框架中。
為經濟理論提供新範式!
★特別新增〈中國農業的長期演化歷程〉與〈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及特徵〉兩篇附錄,以中國千年歷史實證,堅實佐證螺網理論!
作者簡介:
甘潤遠
1969年生,文化經濟學者和作家。畢業於大連交通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曾在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工作。已出版社會經濟學專著《螺網理論——經濟與社會的動力結構及演化圖景》、傳記評論《精神生活的孤獨圖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00年圖說》、文學集《春天的翅膀》等圖書。參與編撰過《創意經濟學》、《個人財務策劃》、《國際學術期刊運作實務》等8部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黄春興(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專序肯定〕
楊春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動態》雜誌主編)
陳工孟(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教授)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黄春興(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專序肯定〕
楊春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動態》雜誌主編)
陳工孟(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教授)
章節試閱
十二、產業發展演化的軌跡
隨著時間的延續,產業的形態特徵也會不斷變化,這些變化的歷史過程就是產業演化的軌跡。產業演化是外部動力與內部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當外部的需求和供給強勁時,產業將向進化方面演化,產業規模將會不斷擴大,產業生態位將會逐步擴展。當外部的需求和供給減弱時,產業將向退化方面演化,產業規模將會不斷縮小,產業生態位也將會逐步收縮。對於像煤礦、鐵礦等資源性行業的衰退現象,一般直接表現為由於礦藏資源的逐漸枯竭而導致外部供給的逐漸減少,從而導致該行業的自然衰退。與微觀層次的企業系統演化不同,在影響產業系統演化的內外動力中,外部動力的影響要大於內部動力的影響,一個產業系統最後的演化結果是進化還是退化,最終取決於來自產業系統外部的動力因素。
產業系統演化的外部動力來自產業外部環境的生態位系統。在產業的生態位系統中,產品服務需求因素、資源要素供給因素、政治因素、法制因素、人文因素、科學因素和教育因素等是影響產業系統的主要因素。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是產品服務需求因素和資源要素供給因素,它們對產業系統中企業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產業生態位系統中的人文因素是影響產業演化的一個核心因素,因為是人本身的生存發展需要引起了對產品服務的需求,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水平制約著資源要素的供給程度。此外,人文因素也從企業深層影響著產業系統中各類企業的演化和發展。
產業系統演化的內部動力來自產業內部的企業、資源、市場、知識、制度、技術六類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動力因素是企業因素,而在企業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行業的核心企業。前文已經分析過,核心企業對一個行業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正是核心企業帶動關聯企業發展,從而帶動各個細分行業的成長壯大,進而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從產業發展動力因素關係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產業運行過程以「投入」為起點、以「產出」為終點,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動力因素由兩條鏈貫穿而成:
A 鏈(表層因素鏈):投入→企業→資源→市場→產出
B 鏈(深層因素鏈):投入→知識→制度→技術→產出
從產業投入產出過程來看,一方面,一個產業在開始「投入」前首先是受到產業生態位系統中其他組織(如政府、企業或家庭)「需求」的誘導,正是這個「需求」誘導使產業中的具體企業作出開始生產某種產品的決策,從而將有關資源投入生產過程;另一方面,當企業生產出產品並通過市場交換將產品提供給顧客時,產業的一次運行過程才結束。因此,產業的運行過程實際上是產業對生態位中「消費需求」的響應,也是產業向生態位進行「生產供給」的過程。產業的投入產出再循環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滿足生態位中其他組織「消費需求」、為其創造「生產供給」的循環過程;從產業運行的深層因素來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吸納生態位中「消費需求」資訊、為其創造「顧客價值」的循環過程。
從「交換」環節來看,除了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各行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換以外,產業與其生態位系統之間也進行著各種人員、物質、商品、資金、知識、制度、技術和資訊的交換,這種交換是通過產業內的企業與環境中的其他組織實現的。這裡所說的交換,包括外部環境對產業的資源供給和產業對外部環境的產品供給這兩個方面。產業系統內外的交換過程是否通暢,直接影響著一個產業能否順利成長壯大。另外,一個產業中不同行業的先後發展順序(也即時序結構),對這個產業的規模擴張和發展速度具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如果產業中的核心行業能夠得到優先發展,那麼這個核心行業就可以拉動其他關聯行業共同成長,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快速成長。相反,如果產業中的核心行業得不到優先發展,那麼該產業中核心行業的關聯效應就得不到發揮,從而就會延緩整個產業的快速成長。我們知道,產業中不同行業間的關聯是通過企業之間的產品供需鏈相互連接的,而企業之間的產品供需一般是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的,市場交換水平和交換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產業的發展程度。因此,產業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產業內不同行業之間交換水平和交換效率的提高,對一個產業的規模擴張和發展速度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從「分配」環節來看,分配過程是否有效率、分配結果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整個產業運行效率的高低,而產業運行效率的高低又關係到產業競爭力的強弱。競爭力強的產業顯然要比競爭力弱的產業能夠爭取到更多的生態位空間,從而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成長壯大。從資源分配過程來看,如果資源分配過多傾向於公共產品行業,個人產品行業的投入就會受到抑制;同樣,如果資源分配過多傾向於個人產品行業,公共產品行業的投入也就會受到抑制。而公共產品行業和個人產品行業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如果不能統籌兼顧、協調好兩者間的分配關係,將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產業分配的結果來看,收入分配調節著產業中不同行業、行業中不同企業、企業中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分配結果是否科學合理將會影響到產業後續的運行效率和成長發展。另外,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各種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資源被非核心行業過多佔用,也就意味著核心行業所需要的資源會相對減少,這樣就會出現非核心行業擠壓核心行業成長的情況,這對整個產業的規模擴張和快速發展是很不利的。因為非核心行業比核心行業的關聯效應要小,它所產生的產業規模擴張和行業帶動作用也就比較有限。因此,產業系統中分配效率和分配合理化水平的提高,對產業的成長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所以,從「交換」和「分配」這兩個環節來看,交換和分配就構成了產業發展演化中的兩個關鍵環節。從產業系統的內部環境來看,產業進行生產前必須要從生態位中獲取各種資源要素,產業能否獲得所需的資源要素,這決定於產業本身的資源吸納能力;產業將生態位中的資源要素納入產業內部,這實際上也是產業順利成長演化的必要前提。從產業系統成長演化的角度來看,產業在資源要素方面的吸納、整合過程,實際上也表現為產業內部具體的企業、行業和行業市場等產業組織的成長發展過程。
十二、產業發展演化的軌跡
隨著時間的延續,產業的形態特徵也會不斷變化,這些變化的歷史過程就是產業演化的軌跡。產業演化是外部動力與內部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當外部的需求和供給強勁時,產業將向進化方面演化,產業規模將會不斷擴大,產業生態位將會逐步擴展。當外部的需求和供給減弱時,產業將向退化方面演化,產業規模將會不斷縮小,產業生態位也將會逐步收縮。對於像煤礦、鐵礦等資源性行業的衰退現象,一般直接表現為由於礦藏資源的逐漸枯竭而導致外部供給的逐漸減少,從而導致該行業的自然衰退。與微觀層次的企業系統演化不同,...
作者序
自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於1637 年提出還原論分析方法以後,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就受到了歐洲社會人們的普遍推崇。此後,完整的世界就被越分越細,人類的知識體系也被劃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地質學和天文學等不同學科。特別是從1901 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科學獎以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展開了應用還原論方法從事科學研究的競賽,還原論方法更是變成了科學研究領域的主流方法。在還原論方法的支配下,現代科學經過三個世紀的發展,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和學者們長期局限於自己狹窄的專業領域,一天天陷入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認識誤區,因而導致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片面化、孤立化和偏執化,結果,原本普遍聯繫的世界在人們的頭腦中卻反映出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的、不完整的混亂圖景。
1937 年,美國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此後,在現代科學領域開始興起了一場思維範式革命。這場思維範式革命以跨學科、互催化和大綜合為基本特徵,在將眾多不同學科聯繫在一起的同時,也催化了一批新型交叉學科的誕生。這場革命的影響空前廣泛而深刻,它不但重塑了人類以往的知識體系,構建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圖景,而且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場思維範式革命所帶來的主要成果,就是產生了包括系統論、資訊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超循環論、突變理論和混沌理論等新興學科在內的系統科學。系統科學為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提供了很多嶄新的思路和方法,它無論是對科技進步還是對社會發展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書就是應用系統科學所倡導的系統論方法對傳統經濟學進行綜合研究的一個理論成果。本書倡導以系統的、整體的、聯繫的觀點來看待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致力於構建一個完整、全面、有序的人類社會演化圖景。
本書以系統科學的哲學思維和生物進化論的基本範式,結合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方法,通過對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研究發現:從宏觀時空的大尺度來考察,整個人類社會系統的長期演化機制遵循分叉律和協同律這兩
大基本規律,同時社會系統又體現出了整體的複雜性、運行的週期性、結構的分形性等顯著特徵;人類社會演化的總體圖景是一張多維動力交織、螺旋式發展的「螺網圖」!這也是本書取名《螺網理論》的原因所在。
從具體內容來說,本書從現實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出發,系統分析了現代社會中社會再生產從微觀、中觀到宏觀各層次不同環節的有機聯繫和複雜運行過程,闡釋了從企業系統、產業系統到國民經濟系統、國家與社會系統在結構、功能和運行方面的特徵,揭示了社會經濟體系的動力結構及演化規律,進而描繪出人類社會系統長期演化的歷史軌跡。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本書反對單純用經濟決定論、政治決定論、科技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等任何一種偏執一端的理論,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進行片面化、線性化、簡單化的解釋。本書的基本觀點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是由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和教育等諸要素之間的「合力」共同決定的,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其中的主導因素(或主導力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動態變換之中。
本書在理論上主要有兩個創新:一是在吸納原有經濟學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揭示了從企業系統、行業系統、產業系統到國民經濟系統在一般結構方面的自相似性、層次性、嵌套性等分形特徵,從而將微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融合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中;二是在分析人類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揭示了存在於人文系統、經濟系統和政治系統等社會子系統的雙層結構和基本因素。
本書提出的經濟與社會系統的一般結構框架,能夠包容許多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思想要義,為闡釋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本書實際上躍出了單純經濟學的範疇,將論述內容延伸進社會學領域。書中提出的從企業系統、產業系統、國民經濟系統直到國家與社會系統的結構框架,能夠包容一些典型的動態經濟學理論框架(如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卡萊斯基的有效需求理論、凱因斯的貨幣理論等)。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除了注重各種典型經濟和社會理論(如亞當•斯密的分工─市場理論、配第─克拉克要素流動定律、里昂惕夫投入產出理論、錢納里的產業結構理論、楊小凱等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以及馬克思、韋伯、帕森斯和盧曼等人的社會學理論等)的新綜合以外,還特別注重社會發展長期變遷的因素分析和歷史論述。因此,與其他僅僅從微觀、中觀或宏觀的某個局部、某個側面或某個層次來分析社會經濟的經濟學論著相比,本書更加富有綜合性、包容性和解釋力。
在撰寫本書過程中,作者對東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的有關重要理論思想,或者同一學科不同流派的思想觀點進行了有機重組和綜合,在吸納眾多思想家有關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將文化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整合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謂是一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理論大綜合。所以,如果本書對社會科學有所創新和貢獻的話,那麼毫無疑問這是作者在前人或同代學者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為便於讀者準確理解本書的思想內涵,作者專門配製了67 幅插圖和12個表格,以形象化的圖示方式闡釋了社會經濟系統在結構和運行方面的特徵,因此,圖示形象思維是本書所採用的一種重要敘述方式。為使普通讀者更容易理解本書所論述的思想內容,本書放棄了以往經濟學慣常採用的公式推導、邏輯推演、數理分析等專業化敘述方式,而使用清晰、簡潔、流暢的語言,儘量把各種深奧的思想理論表述得明白、淺顯、易懂。但是,人類社會紛繁複雜,社會萬象浩如煙海,要想理清影響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絕非易事,而要把不同學科的思想要義闡述清楚並有機綜合也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作者只能站在眾多前賢大家的肩膀上登高望遠,並在雲霧彌漫、荊棘叢生、歧路紛呈的思想森林中跋涉前行!
本書視野宏闊、思想廣博、知識豐富、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圖文並茂,不但將系統科學的基本思想應用於社會科學的分析論述中,而且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理論要義熔於一爐,從整體上描述了人類社會的長期演化特徵和歷史發展規律!
本書初稿完成於2013 年12 月中旬,為減少書稿中可能存在的錯誤,此後作者在徵詢有關學者意見、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又用近兩年時間對整部書稿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在本書完稿後的修改過程中,上海對外貿易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王朝科、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曉鵬、上海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趙靜、浙江大學商業學院教授趙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黨海鵬等人曾對書稿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作者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適合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高校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生、大學生,企業界中高層管理者、產業研究機構研究員,政府界高級領導、政策研究機構研究員、公共政策制定者等領域的讀者閱讀參考。
由於作者專業和學識所限,書中各種錯謬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甘潤遠2016 年5 月於上海
自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於1637 年提出還原論分析方法以後,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就受到了歐洲社會人們的普遍推崇。此後,完整的世界就被越分越細,人類的知識體系也被劃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地質學和天文學等不同學科。特別是從1901 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科學獎以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展開了應用還原論方法從事科學研究的競賽,還原論方法更是變成了科學研究領域的主流方法。在還原論方法的支配下,現代科學經過三個世紀的發展,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和學者們長期局限於自己狹窄的專業領域,一天天陷入了...
目錄
序一/陳工孟
序二/楊春學
前言/甘潤遠
第一章 人類認識世界的弱點
一、盲人摸象
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通才與專才
第二章 思維範式演變及哲學基礎
一、時空觀演變及物理學的偉大革命
二、思維範式革命:系統科學的誕生
三、生物進化論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其影響
四、從生物進化論獲得的一些新認識和哲學啟示
第三章 鳥瞰經濟社會的總體圖景
一、從自然系統到社會系統的基本層次
二、人類社會演化發展遵循的四大規律
三、資源的基本分類及其形態
四、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組成環節
五、社會生產中分配關係的長期變遷特徵
第四章 經濟系統的微觀層次:企業的動力結構及演化圖景
一、企業演化及企業生態理論研究簡況
二、一個隱喻:蘋果樹和企業
三、企業的本質
四、企業的環境、要素和結構
五、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
六、企業內部的交換與分配
七、企業的生產效率
八、企業的整體能力
九、企業發展的動力
十、企業的演化機制
十一、企業的生命週期
十二、企業發展演化的軌跡
第五章 經濟系統的中觀層次:產業的動力結構及演化圖景
一、有關經濟增長的經典理論
二、行業與產業
三、產業的內外部環境
四、產業的組成要素和一般結構
五、產業的分類方法
六、產業的分化過程
七、產業發展的動力
八、產業的演化機制
九、產業系統中的分配
十、產業的整體能力
十一、產業的生命週期
十二、產業發展演化的軌跡
第六章 經濟系統的宏觀層次:國民經濟的動力結構及演化圖景
一、有關產業結構的代表性理論
二、經濟系統的環境、要素和結構
三、經濟系統發展的動力結構
四、宏觀經濟中的分配
五、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其調節
六、本書理論框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第七章 國家與社會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演化圖景
一、有關國家的概念
二、原始國家的誕生過程
三、國家系統的環境、要素和結構
四、國家系統中的人文子系統
五、從社會變革的視角來考察社會進化
六、國家系統中的政治子系統
七、社會系統發展的動力結構
八、社會系統發展的主要機制
九、社會系統發展演化的軌跡
十、本書的歷史哲學和社會演化觀
附錄一 中國農業的長期演化歷程
一、中國古代農業的長期變遷
二、中國近代農業的演變
三、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附錄二 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及特徵
一、中國古代人文系統的結構特徵
二、中國古代市場經濟的興衰變遷
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興衰變遷
四、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協同因素
五、自然環境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
附錄三 書評選編
為經濟理論造新框架:「螺網理論」何以引領新經濟研究/朱敏、姜疆
十年只寫一本書─甘潤遠先生新著《螺網理論》讀後/曹維
後記
圖表索引
參考文獻
序一/陳工孟
序二/楊春學
前言/甘潤遠
第一章 人類認識世界的弱點
一、盲人摸象
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通才與專才
第二章 思維範式演變及哲學基礎
一、時空觀演變及物理學的偉大革命
二、思維範式革命:系統科學的誕生
三、生物進化論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其影響
四、從生物進化論獲得的一些新認識和哲學啟示
第三章 鳥瞰經濟社會的總體圖景
一、從自然系統到社會系統的基本層次
二、人類社會演化發展遵循的四大規律
三、資源的基本分類及其形態
四、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組成環節
五、社會生產中分配關...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8-06-05ISBN/ISSN:978986326540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38頁開數:16*23 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