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是所有根本經典中的根本,這是一部成佛的甚深、微妙的經典。
因為學佛真正的目標是成佛,而要成佛首先要信人人本有的圓覺性,進而透過正確的理解圓覺的性質、迷悟、修證、功用等方面的原理,然後再去依解起行,使行行歸於圓覺,最終畢竟成就佛道。
這部經是無上的微妙佛法,是佛果覺的全體流露,是稱性之談,所以聽聞的人應當離開一切知見,所謂凡夫貪著的知見、外道心外求法的知見、二乘偏空狹劣的知見、菩薩著相行法的知見,以及宗派與法門的知見等等,應放下一切知見,無心而聽,無為而入,自然與佛義打成一片而相應。因此,對於過去的人生經驗、各種的知識、虛妄的觀念、修持的體會,都不能執著而成對比,或者牽強附會,比量佛義,產生自以為是的妄覺,應在不執著、不比量的情況下,善用一切經驗與知識,深入佛智,一一化解,而成為有力的法種,助成佛道之行。
作者簡介:
宋智明,1957年生於浙江溫州,因病而初中輟學,十五歲遇大善法師而皈依佛門,閱禪淨諸書有豁然明白之感。十八歲就李德生處學《起信》、《楞嚴》等經論,後在振蓮法師指導下圓解天臺法旨。1982年拜清定法師而初涉密乘,不久親近徐恆志先生,書信往來,咨訣要義。1986年拜見元音老人,即被其威德感化,隨修心中心密法,百座內桶底脫落,明見本性。此後一邊修持了習,一邊任職於福建廣化寺佛學院、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岩山研究班、四川省佛學院等前後十餘年。終以指點心要為本,而不執著文字義理,主張以法為中心,融通各宗,回歸一心,提倡實踐的佛法。著作有:《憨山大師的一生》、《佛教淨土法要》、《圓覺經直解》、《禪觀入門》、《佛法教觀入門》、《六妙門修證全書》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打開經典之門
當我們打開佛經,宣講其中深奧的妙義時,我們也同時隨著佛所指示的道而深人進去。佛典的文義是一道門,要通過我們的智慧與體悟來打開,使它內在的核心與我們靈妙的真心相碰擊,在碰擊中產生活的靈智去照破一切妄想習氣,恢復本來佛性的德用。
佛陀一代時教流傳下來極為豐富的三藏寶典,在幾千年來引領了眾多的行者進入了聖道,同時又通過祖師的發揚,使大道的形像永遠保持清新活潑的風格,至今仍熏沐我們這些求道的學子。
我們這次學習《圓覺經》,是所有根本經典中的根本,這是一部成佛的甚深、微妙的經典。因為學佛真正的目標是成佛,而要成佛首先要信人人本有的圓覺性,進而透過正確的理解圓覺的性質、迷悟、修證、功用等方面的原理,然後再去依解起行,使行行歸於圓覺,最終畢竟成就佛道。
但是佛教到了末法時代,正法式微,邪見縱橫。大家都是對佛的崇拜而求保佑與世俗的利益,對佛經僅作知識性的瞭解,不能消歸自性,直接體現。即使修行用功,也全是執著自我,追求外在功能與效果,少有以正定而開發正智慧的。這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是依人生世間的欲望而存在發展的世俗佛教,它適應了世俗人的信仰需要,但卻無法深入堂奧,得證真正的道妙。
佛住世時的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皆依自我解脫為本修行,所以佛以無我解脫的四諦法輪度至羅漢的化城,再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成佛。佛滅後八百年左右,開始是以密乘的方法,先修成天身而再證人佛道,故其離般若正見即落外道。而現在是人間佛教--即以人的五戒、十善的道德行為作為學佛的標準,而進人後世增上、菩薩人生。因此,太虛大師有「人成即佛成」的提法。
佛法從普遍的存在現象看,是逐漸從聖界走向了天界,而今又走向了人間化。但是其中不乏圓頓根器之人,曾從無量劫來熏入大乘佛法,發心於末法時代自度度人。因此,佛教中仍有禪的正脈的傳承,密的無上瑜伽、大圓滿、大手印的教授。淨土的實相念佛、理事不二的修持,以及台、賢的圓滿教觀的弘揚,都說明了雖至末法,仍需要提倡明心見性、悟入佛道的法門,為的是使佛道正眼不滅,真實法義不失。用這樣的末法中的正法之光,來引導眾生心生菩提正信、正見,不斷地依正行轉化自我執著,逐漸深入佛智而方便利樂。
依天臺宗教來判斷佛一代時教,這部經屬於華嚴時所說的圓教。是佛在淨土說給已證法身的菩薩聽的,所以當時的凡夫、外道、二乘及淺位的菩薩都無法聽到這部經。而經中處處提到末法眾生修證大乘的問題,這說明就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上,有許多的發心菩薩正需要通過《圓覺經》來悟修佛道。「發心即佛」、「發心畢竟無有二」。因地中發心,是與果地覺完全一致的。因此,現在諸位能發心聽受這部經,信心具足,並能發心依之學修而成佛,必是善根深厚,與佛在經中的咐囑是相一致的。
一個學佛人能在末法時代的世俗化潮流中,把自己擺脫出來,清淨不染,正見分明,正念堅固,真實地發心去修無上的大道,才是真正與佛相應的佛弟子,必受十方諸佛的護念,必是末法眾生的指路明燈。
黃龍祖師講:「古之天地日月,猶今之天地日月。古之萬物性情,猶今之萬物性情。天地日月,固無易也,萬物性情,固無變也。道何為而獨變乎? 」天地萬物沒有古今的差別,都是一樣的,因此,不要認為《圓覺經》的法門太深奧了,求開悟成佛太難了,應該想到「道」並未改變,我們本有的佛性也沒改變,只是世俗的眾生依賴物質、享受五欲的心更嚴重而已,如果能夠勇敢地脫出世俗的知見與執著,大道就在平常處呈現出來。
學習的這部經是一乘佛道,沒有三乘及宗派的偏見,是以佛的知見來修習的。從認識上講我們都是佛,但還是因地的佛,其中有解與證的區別;在修持上講我們都是菩薩,因為正有漫長的菩薩道需要我們去努力前進,直至寶所;從煩惱習氣講,我們又是凡夫,因為有許多幻妄的習氣未完全化除清淨,所以有時又有世俗的念頭出來。可見我們是佛的智慧,菩薩的行持,凡失的習性結合一體的一個學佛者,只要努力用功,不斷深入,一定會解脫凡夫習性,超越菩薩法行,證入圓滿的佛道。
儘管我們現在的發心與解悟的能力還很微弱,這是因為剛剛開始,行持還沒有完全相應,許多境界還沒透過,所以道用還未全部開發。但我們不能認為力量微弱而說不是「道」,沒有作用,「道」是由每秒每秒的智光與德行慢慢擴大並聯成一片而來的。悟可以頓開,行卻是慢慢地開發,隨著解行的相應,道性上的妙用也就不斷地顯現。因此,最初的發心與承擔是最最要緊的。所以學《圓覺經》的人應在內心深處,認識到我心即是佛,現成的佛被無明妄想所迷,成了凡夫、成了顛倒輪回,假如我們真正把佛性與無明弄明白,把無明化掉,開發佛性的功德,就能由微弱而壯大直至圓成。
學習《圓覺經》,最初的因--動機要正確,才會學習好,要把自己投入到經的甚深內容裡去,才不會與經義隔開或僅作佛學的一種知識來學習,所以現在的心念應當與經義相一致,與諸佛的心海相應,這樣才能使自我從輪回執著中一躍而跳進入大智慧的覺性之海中。
那麼,如何具體地去聽聞這部經呢?因為這部經是無上的微妙佛法,是佛果覺的全體流露,是稱性之談,所以聽聞的人應當離開一切知見,所謂凡夫貪著的知見、外道心外求法的知見、二乘偏空陝劣的知見、菩薩著相行法的知見,以及宗派與法門的知見等等,應放下一切知見,無心而聽,無為而入,自然與佛義打成一片而相應。因此,對於過去的人生經驗、各種的知識、虛妄的觀念、修持的體會,都不能執著而成對比,或者牽強附會,比量佛義,產生自以為是的妄覺,應在不執著、不比量的情況下,善用一切經驗與知識,深入佛智,一一化解,而成為有力的法種,助成佛道之行。
一個人在讀誦或聽聞佛經時,能把自心相應其中,實際上已經在修行了,所以不是聽完了經以後才去修行。現在把聽聞法義、正思、覺境與心行觀照相契在當下,即是絕妙的修行,無漏的道智必由此而開顯。為什麼呢?因為是佛的聖言量的力量,加持了我們的因心,藉佛的智慧之光,使我們凡夫蒙昧之心、顛倒之心、狂妄之心、污染之心、執著之心、散亂之心,頓時休歇下來,自性的心光同時得以照耀,心佛不二,感應道交。這種心佛不二的光明,就是智慧開發的最初階段,也是佛法裡面最圓實的信、解、行的最初階段,知見無見,信行一致,甚至道的果證也在因心中獲得最初一致的刹那頓現。當我們在聽聞時有一點點相應的體悟時,證的閃光也就在當下產生了。因為是佛性本具,所以人人都有相應契證的可能,所以信、解、行、證是一體,在圓教裡應該是同時顯現于行人心中的。
《圓覺經》是淨土說經。那麼我們在那裡呢?不要以為我們這裡全是穢土,要知道我們也在淨土之中。十方世界都有淨土,因為眾生心染所以只見穢土,如果心淨了,隨處都是淨土。但是因為共業、共識的關係,著相的人只見穢土而不見淨土,如能超越共業的束縛,打破共識的執取,一一化歸自性的淨德,那麼,當下也就呈現了淨土。淨土又有理事之分,理屬自性清淨之無相妙德;事屬聖德所示報、化。所以隨著修行人的程度不同,福智差異,所見淨土也有多層次的安立。如西方淨土講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其實在我們現在的當下也同時亦具足這四土的。
如果你在聽經時,完全以世俗的眼光去領會,以世俗的道理與習慣去接受,或者覺得這部經深不可測,不是我們能夠修習的,最多也只是以「聽聽經罪業輕」的觀點來聽,那麼這類人就是以穢土心理聽經了。假使在聽經時,發現了佛、菩薩的廣大慈悲利樂之心,真實圓滿智慧之境,深悟法義,理解通達,發起真正的菩提之心,努力探索修道之路,內心有一種親切的覺受,身在穢土、心入淨域,雖有煩惱而具菩薩之心,這類人亦凡亦聖,也就是凡聖同居土了。若能進一步用禪定寂靜行把見思煩惱斷盡,無複三界業行,即入定性的方便有餘淨土了。空性不可住、不可偏,因為不是佛性的全部,所以偏在空寂處即不見佛性、不顯妙德。因此,更應起如幻三昧,普度眾生,培養、開發福德、智慧與一切利生的方便差別妙用,於是便成就實報莊嚴土。直到功行圓滿、性相融通,一切清淨無礙,即證法界全體的常寂光土了。
我們聽經學道的人,就是立足於佛性圓覺本體而開發始覺之智,深入佛法,成就性德。因此,必依各人的智行而成淨土的妙境。我們通過學修《圓覺經》,應體會到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淨土,煩惱的地方就是菩提,生死的地方就是涅槃,一切唯心所現,故心淨的人佛土也就清淨現前了。
第一章 打開經典之門
當我們打開佛經,宣講其中深奧的妙義時,我們也同時隨著佛所指示的道而深人進去。佛典的文義是一道門,要通過我們的智慧與體悟來打開,使它內在的核心與我們靈妙的真心相碰擊,在碰擊中產生活的靈智去照破一切妄想習氣,恢復本來佛性的德用。
佛陀一代時教流傳下來極為豐富的三藏寶典,在幾千年來引領了眾多的行者進入了聖道,同時又通過祖師的發揚,使大道的形像永遠保持清新活潑的風格,至今仍熏沐我們這些求道的學子。
我們這次學習《圓覺經》,是所有根本經典中的根本,這是一部成佛的甚深、微妙的經典。因為學...
作者序
應溫州居士們的邀請,我於一九九七年一月份講完了這部《圓覺經》,講者與聽者都融入了佛光淨土的理行之中,深深了悟佛法的真面目。所以當我的同參吳亦芷居士整理出文字時,就覺得當一個行人契入圓法的一刹那,法也就不再是法,萬物是全體的萬物,諸行是不二的圓顯。因此,在我的心靈深處已經走出了佛門,已經超離了宗派,已經邁過了立旨講法的階段,無可言說,無法詮定的道,真是無法以世俗的觀念給予限定,於是一切有為的創意皆成為生命的流浪!
我已重歸故里。四十歲以前的學修弘法只是夢中佛事、影塵微光,如今一消再消,一片秋風中的落葉,一滴山澗裡的水珠,都在生與滅的自然中涅槃無為!
《圓覺》的文字留下來了,藉此來酬報元音上師等師父們的教誨之恩,同時也報答許多佛門朋友的支持之意。人世間最貴重的無過於佛法,佛法最重視的無過於人心,人心最光輝的無過於開大智慧而成佛,因為心地開花,性海放光,生命在有限的私我圈子裡,終究突破出無量的功德妙用,於是真正成佛的心必能光照法界,普益群生!
我曾經有願:願正法弘揚天下,願眾生開悟成道,願眾生往生淨土;我曾經有作:作文章、作講演、作傳法、作道場。如今深明願在行中,行齊於無相,無相何必有作,所以真達無作,歸家穩坐。
試問家在那裡?佛經是學習之家,法門是修持之家,眾生是度生之家,淨土是道之家──無家方是真家!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作於溫州
應溫州居士們的邀請,我於一九九七年一月份講完了這部《圓覺經》,講者與聽者都融入了佛光淨土的理行之中,深深了悟佛法的真面目。所以當我的同參吳亦芷居士整理出文字時,就覺得當一個行人契入圓法的一刹那,法也就不再是法,萬物是全體的萬物,諸行是不二的圓顯。因此,在我的心靈深處已經走出了佛門,已經超離了宗派,已經邁過了立旨講法的階段,無可言說,無法詮定的道,真是無法以世俗的觀念給予限定,於是一切有為的創意皆成為生命的流浪!
我已重歸故里。四十歲以前的學修弘法只是夢中佛事、影塵微光,如今一消再消,一片秋風中的落...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打開經典之門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
第三章 光明莊嚴的圓覺法會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第八章 輪迴種性 示現方便
第九章 夢中差別 醒來長天
第十章 修行無二 方便多門
第十一章 法輪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第十二章 除障顯理 了相非相
第十三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
第十四章 道場圓加行 三觀齊妙功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
自序
第一章 打開經典之門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
第三章 光明莊嚴的圓覺法會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第八章 輪迴種性 示現方便
第九章 夢中差別 醒來長天
第十章 修行無二 方便多門
第十一章 法輪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第十二章 除障顯理 了相非相
第十三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
第十四章 道場圓加行 三觀齊妙功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
商品資料
出版社:福隆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05-30ISBN/ISSN:978986390130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88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