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40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 Marsh)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完成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喬治城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負責指導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進行行為與大腦研究,旨在了解我們如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們為何關心他人的福祉?什麼驅使我們去幫助別人?什麼阻止我們傷害他人?目前則對腎臟和幹細胞捐獻者進行利他行為的行為和腦造影研究,以及兒童和青少年行為問題根源的行為和腦造影研究。研究成果獲頒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轉化研究Wyatt紀念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PNAS)的科學卓越「科薩雷利獎」(Cozzarelli Prize)。作品散見於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Slate雜誌》、《赫芬頓郵報》及《紐約雜誌》,也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寫部落格。2016年於TED Talk發表利他主義研究演說。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官網:http://www.abigailmarsh.com。
譯者簡介:
潘昱均
美國俄亥俄大學廣電傳播系畢,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譯有《法國美食末日危機》、《完美廚藝全書:一看就懂的1000個料理關鍵字》、《輕鬆打造完美廚藝:新手變大廚的20項關鍵技法&120道經典料理》、《Lucky Peach飲食生活誌:Issue 1~3》、《完美蛋料理全書:世上最好用食材的廚藝探索&105道蛋料理完全食譜》、《廚藝好好玩:探究真正飲食科學‧破解廚房祕技‧料理好食物》【全新增訂版】、《看!情緒幹的好事:哈佛精神科醫師執業40年的良心告白──接受「人生就是不公平」,自豪「不完美的我也是最好的自己」》等。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黃富源│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講座教授
一本從科學研究出發,清楚剖析恐懼生理心理機制的書,卻以利他、同理和溫馨的全人關懷結束,對當前人心普遍徬徨,缺乏互信的社會,真不啻為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好書。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為什麼有些人極端自私,有些人極端利他?同理心和識別恐懼的能力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這本懸疑精采之作將告訴你答案!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華人文化中,恐懼並非值得張揚的特質。本書中,馬許博士用社會神經科學的觀點替它翻了案。能感受自身與他人恐懼的能力,實則是世上良善與利他行為的根基。原來,恐懼並不懦弱,反而富含力量。
◆王浩威│作家暨精神科醫師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許毓仁│「TED X Taipei」創辦人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作者
一本睿智、美麗又重要的書,闡釋什麼讓人成為天使,什麼令人變成惡魔,又是什麼讓人有人性。絕對讓你愛不釋手!
◆馬修.里卡德(Matthieu Ricard),《利他主義:改變自己與世界的同理心》作者
讀來就像驚悚小說,作者帶我們進入這片開疆闢土的新研究,揭示人類最基本的兩個特徵:極端自私與極端利他。讀來令人信服,讓讀者了解要先有感知與識別恐懼的能力然後才有同理心,才能在孩子面臨危險時感同身受,這是讓我們行如心理病態或成為大愛捐腎者的關鍵因素。本書是這些年來我讀過最讓我心智大開的書。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原創力》、《捨與受》作者
讓艾比蓋爾.馬許引領你穿越自己的大腦做一趟扣人心弦的旅程,以愉悅的寫作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論述,說明人對恐懼的敏感度如何成為邪惡的武器或仁善的力量。
【媒體讚譽】
◆《華爾街日報》
這個令人信服的科學偵探故事向外擴展到影響每個人的領域。最重要的是,馬許的寫作風格是生動而可愛的。
◆《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
對想要理解恐懼起源、了解利他主義和人性組成的人來說,他們會發現本書披露了增加理解的關鍵因素。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
本書是一趟研究利他行為的迷人旅程,一切故事散布在作者馬許的生活、事業及永誌不忘的研究課題中。馬許以鐘形曲線揭示人性兩極化的豐富特質,並告訴位於曲線中間的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往更利他的方向努力。
◆《富比士》(Forbes)
一本有深度的好書,充滿極好的案例說明人類大腦的古老部分,也就是我們感情生活的核心,如何在人性發展及人類行為上扮演關鍵角色。精闢分析與扎實的實驗證據信手拈來,一本絕佳的大腦科學書。
◆《書單》(Booklist)
向通俗心理學的讀者和真實犯罪學的粉絲推薦這本精采的書,這些讀者更想了解潛在犯罪者的心理。
◆《基督教世紀》(Christian Century)
人性本善?或被原罪汙染?我們為自己行為受懲罰或被讚揚,但引發這些行為的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理差異,為此的懲罰或讚揚應該嗎?改過向善有可能嗎?推己及人的態度應該擴展到親友圈之外多遠呢?有完美的愛就能驅離恐懼嗎?本書內容會讓教會讀書會爭論數小時。
◆《Paste》
本書深入淺出說明利他主義者與心理病態者背後的科學,不管對科學人或一般讀者都能帶來一場引人入勝又有趣的閱讀經驗。
◆《PopMatters》
我們身處令人恐懼、憤怒、在某些情況太快下判斷的國家文化中,身受影響的每一個人都會因這本書受益。這本書讓我們省思恐懼、同理心、人性關懷的重要,更讓我們看見一種奇妙的生理狀態,它可觸發某種超越常人的利他行為(無論此行為是否涉及器官捐贈)。心理病態的故事黑暗且令人不安;利他主義者的故事卻異常地不凡,在兩者的變化區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所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7折2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2 |
2折 | 3 |
3折 | 6 |
4折 | 4 |
5折 | 17 |
6折 | 4 |
7折 | 13 |
7折以上 | 0 |
無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定價:NT$ 40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 Marsh)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完成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喬治城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負責指導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進行行為與大腦研究,旨在了解我們如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們為何關心他人的福祉?什麼驅使我們去幫助別人?什麼阻止我們傷害他人?目前則對腎臟和幹細胞捐獻者進行利他行為的行為和腦造影研究,以及兒童和青少年行為問題根源的行為和腦造影研究。研究成果獲頒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轉化研究Wyatt紀念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PNAS)的科學卓越「科薩雷利獎」(Cozzarelli Prize)。作品散見於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Slate雜誌》、《赫芬頓郵報》及《紐約雜誌》,也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寫部落格。2016年於TED Talk發表利他主義研究演說。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官網:http://www.abigailmarsh.com。
譯者簡介:
潘昱均
美國俄亥俄大學廣電傳播系畢,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譯有《法國美食末日危機》、《完美廚藝全書:一看就懂的1000個料理關鍵字》、《輕鬆打造完美廚藝:新手變大廚的20項關鍵技法&120道經典料理》、《Lucky Peach飲食生活誌:Issue 1~3》、《完美蛋料理全書:世上最好用食材的廚藝探索&105道蛋料理完全食譜》、《廚藝好好玩:探究真正飲食科學‧破解廚房祕技‧料理好食物》【全新增訂版】、《看!情緒幹的好事:哈佛精神科醫師執業40年的良心告白──接受「人生就是不公平」,自豪「不完美的我也是最好的自己」》等。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黃富源│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講座教授
一本從科學研究出發,清楚剖析恐懼生理心理機制的書,卻以利他、同理和溫馨的全人關懷結束,對當前人心普遍徬徨,缺乏互信的社會,真不啻為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好書。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為什麼有些人極端自私,有些人極端利他?同理心和識別恐懼的能力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這本懸疑精采之作將告訴你答案!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華人文化中,恐懼並非值得張揚的特質。本書中,馬許博士用社會神經科學的觀點替它翻了案。能感受自身與他人恐懼的能力,實則是世上良善與利他行為的根基。原來,恐懼並不懦弱,反而富含力量。
◆王浩威│作家暨精神科醫師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許毓仁│「TED X Taipei」創辦人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作者
一本睿智、美麗又重要的書,闡釋什麼讓人成為天使,什麼令人變成惡魔,又是什麼讓人有人性。絕對讓你愛不釋手!
◆馬修.里卡德(Matthieu Ricard),《利他主義:改變自己與世界的同理心》作者
讀來就像驚悚小說,作者帶我們進入這片開疆闢土的新研究,揭示人類最基本的兩個特徵:極端自私與極端利他。讀來令人信服,讓讀者了解要先有感知與識別恐懼的能力然後才有同理心,才能在孩子面臨危險時感同身受,這是讓我們行如心理病態或成為大愛捐腎者的關鍵因素。本書是這些年來我讀過最讓我心智大開的書。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原創力》、《捨與受》作者
讓艾比蓋爾.馬許引領你穿越自己的大腦做一趟扣人心弦的旅程,以愉悅的寫作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論述,說明人對恐懼的敏感度如何成為邪惡的武器或仁善的力量。
【媒體讚譽】
◆《華爾街日報》
這個令人信服的科學偵探故事向外擴展到影響每個人的領域。最重要的是,馬許的寫作風格是生動而可愛的。
◆《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
對想要理解恐懼起源、了解利他主義和人性組成的人來說,他們會發現本書披露了增加理解的關鍵因素。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
本書是一趟研究利他行為的迷人旅程,一切故事散布在作者馬許的生活、事業及永誌不忘的研究課題中。馬許以鐘形曲線揭示人性兩極化的豐富特質,並告訴位於曲線中間的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往更利他的方向努力。
◆《富比士》(Forbes)
一本有深度的好書,充滿極好的案例說明人類大腦的古老部分,也就是我們感情生活的核心,如何在人性發展及人類行為上扮演關鍵角色。精闢分析與扎實的實驗證據信手拈來,一本絕佳的大腦科學書。
◆《書單》(Booklist)
向通俗心理學的讀者和真實犯罪學的粉絲推薦這本精采的書,這些讀者更想了解潛在犯罪者的心理。
◆《基督教世紀》(Christian Century)
人性本善?或被原罪汙染?我們為自己行為受懲罰或被讚揚,但引發這些行為的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理差異,為此的懲罰或讚揚應該嗎?改過向善有可能嗎?推己及人的態度應該擴展到親友圈之外多遠呢?有完美的愛就能驅離恐懼嗎?本書內容會讓教會讀書會爭論數小時。
◆《Paste》
本書深入淺出說明利他主義者與心理病態者背後的科學,不管對科學人或一般讀者都能帶來一場引人入勝又有趣的閱讀經驗。
◆《PopMatters》
我們身處令人恐懼、憤怒、在某些情況太快下判斷的國家文化中,身受影響的每一個人都會因這本書受益。這本書讓我們省思恐懼、同理心、人性關懷的重要,更讓我們看見一種奇妙的生理狀態,它可觸發某種超越常人的利他行為(無論此行為是否涉及器官捐贈)。心理病態的故事黑暗且令人不安;利他主義者的故事卻異常地不凡,在兩者的變化區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所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2 |
2折 | 3 |
3折 | 6 |
4折 | 4 |
5折 | 17 |
6折 | 4 |
7折 | 13 |
7折以上 | 0 |
無折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7折2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