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入圍世界建築節獎的曾柏庭
打破台灣建築典型意識型態
為公共空間與民眾生活帶來無限想像
連續四年共五件作品入圍世界建築節獎的台灣新銳建築師曾柏庭,能在國際大獎中與建築大師們同台較勁,靠的是他不屈服於窠臼,重新想像、定義建築的精神。
國中才剛畢業,曾柏庭就獨自跑到太平洋的另一頭,過起小留學生的生活,獨力完成學業後,在全球知名的拉斐爾.維諾利建築事務所、帕金斯威爾建築設計事務所、貝.考伯.佛烈德聯合事務所等工作。
14年後滿腔熱情與理想的他回到台灣,想用國外的所見、所學,在自己的故鄉大展身手。懷抱夢想的柏庭想在公開競爭下,用實力證明自己,積極參與公共工程競圖,雖然連續10次失敗,但他仍不放棄堅持。
在第一次成功獲得競圖的台南一中體育館作品中,他因一個「半戶外」空間所衍生的公共性,啟發了他的建築思維,成為他後續公共建築與住宅系列作品的重要切點。
在烏來立體停車場、土城國民運動中心、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等作品中,他勇於挑戰成規,在符合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即使賠錢,也要做出最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不僅翻轉台灣公共工程典型意識型態,也成功獲得許多國際大獎的肯定。
在許多公共建築、住宅的競圖中,他努力提出新主張,要讓改變成為可能,期待在重新想像公共空間與居住體驗成功後成為先例,引發民眾、政府的觀念轉變,建造屬於下一世代的新建築。
獲獎
2018年 ONE海運台北總部入圍世界室內設計獎(INSIDE World Festiva of Interiors)辦公類
Green Life入圍台灣住宅建築獎
Green Life入圍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Q-LAB辦公室入圍金點設計獎
2017年 《天下》雜誌50位台灣代表人物
《La Vie》雜誌年度創意人物代表人物
獲台灣青年建築師獎
土城國民運動中心入圍美國建築網站Architizer主辦A+Awards體育類決選
2016年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入圍ADA新銳建築獎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獲臺灣建築佳作獎
2015年 永聯物流大園中心獲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工作空間類
土城國民運動中心入圍世界建築節獎(WAF)公民社區類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入圍世界建築節獎公民社區類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獲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評選為「二十七座地表最酷的建築」之一
2014年 台南一中綜合體育館入圍世界建築節獎運動類
烏來立體停車場獲Architizer A+Awards 停車場建築項目評審團首獎
台南一中綜合體育館入圍ADA 新銳建築獎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獲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公共空間類
烏來立體停車場獲遠東建築獎台灣地區最佳人氣獎
2013 年 烏來立體停車場獲臺灣建築佳作獎
烏來立體停車場入圍世界建築節獎交通設施類
土城國民運動中心獲國家卓越建設獎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獲國家卓越建設獎
作者簡介:
李俊明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曾任《遠見》雜誌資深記者,《世界地理》、《雅砌》、《2525》、《好房》雜誌總編輯,現為自由作家,著有《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愛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愛的先行者:翻轉50萬個生命的家扶》等書。
章節試閱
第6 章 要留下貢獻,還是庸碌一生?
別再為已然錯失的機會憂心了,開始尋找全新的機會吧!
—1983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貝聿銘
Stop worrying about missed opportunities and start looking for new ones.
I.M. Pei
在連續十次競圖失敗後,
曾柏庭贏得人生中第一件指標競圖—台南一中綜合體育館,
以其對於結構之美的極致追求,贏得國內外矚目。
接下來,他陸續以烏來立體停車場、土城國民運動中心、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等注目之作,翻轉了台灣公共工程典型。
三十歲出頭就拿下台南一中體育館的設計競圖,並為他掄獲一座ADA新銳建築獎,讓曾柏庭初嘗獨當一面的滋味。這樣的勝利給了他很大鼓舞,讓他更相信,默默努力終有一天會被看見。
可是這種甜美的成就感,並沒有維持很久。
建築圈開始好奇,這個Nobody到底從哪裡冒出來?
而接下來,隨著曾柏庭拿下烏來立體停車場、中和運動中心、土城運動中心等一系列公共工程設計競圖,負面言語不斷流傳。
有建築圈前輩直下定論:這個曾柏庭,一定是靠爸族,肯定連工程圖都不會畫,都是底下員工幫他繪圖。
還有人評論,從台南一中體育館到土城運動中心,每一件作品風格都不一樣,他是不是一個沒有中心思想的建築師?
去到領獎現場,在國外是走紅地毯,歡欣慶祝作品受到肯定,台灣頒獎典禮的模式卻不盡相同,受獎人在領獎前,有些評審會公開評論,指出受獎人不足之處。
初期聽到這些評語,他大概花了一年多才釋懷。每一天他都自忖:自己的人生、信念、方向到底對不對?
從批評中找到往下走的方向
「我對人生很少感到不確定,但那段時間,我對很多事情感到懷疑,幾乎讓我沒法專心投入設計,」曾柏庭人生中第一次對自己的設計感到迷惘,懷疑自己是否做錯。
但是曾柏庭很快調整心情,告訴自己,台灣就是自己的家,未來也不會再回紐約,因此要正視自己投身的建築環境。
「批評讓我更認清自己該扮演什麼角色,而不是因為得不到認同,就去迎合別人。我理解到作品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價值觀及教育背景占了很大的因素,」曾柏庭提醒自己往正面思考,會出現批評,表示已經引起注意跟重視。
就這樣,他再次發揮「化悲憤為力量」的潛質,隨著新作品的誕生,他有了破繭而出的豁然開朗,在不斷贏得新獎項的肯定中,逐漸放下執念,看清自己的方向。
|台南一中體育館| 純粹的結構之作
曾柏庭的一鳴驚人之作,展現非常純粹的結構美感,一舉入圍世界建築節大獎最後決選、台灣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
這次人生首度的競圖獲勝,對他有很深的意義。首先,這個作品將他帶回了故鄉台南,而且還是自己曾經考上卻不曾踏入的學校,冥冥之中似乎帶著某種巧合。
再來,這是他在創業初期,最心無旁騖時所設計的作品,當時的他全心投注在結構力與美的展現,把技術與技藝做到極限。現在他認為,自己以後很可能再也無法做出如此「純粹」的作品。
台南一中校園共分兩區,勝利路以南為主要教學區,勝利路以東則為運動園區。體育館的基地位於運動園區西南角,周遭除了光華女中與成功大學之外,大多是早期開發的連棟透天厝。
曾柏庭思考著:學校型綜合體育館,如何同時兼顧對內的安全管理與對外的開放使用?若摒棄過去集會禮堂為主、運動場館為輔的建築形式,如何創造新形態的體育場館?
於是從基地條件、空間需求、營建造價三大面向出發後,他發現必須面對三大主要問題:空間需求龐大、建築面積局促,以及營建造價過低。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鼓勵開放校園與多元使用,曾柏庭創造對外入口與穿堂,以利一般民眾在夜間及週末進入使用。接著,將一般教室、社團辦公室、教師辦公室及儲藏室配置於地面層,方便師生進入。
再來,他在二樓配置桌球室、撞球室、韻律教室與體適能教室等小型空間,方便學生上課,容易管理。最後,再將面積與淨高要求最大的綜合球場與觀眾席,安排於三、四樓的挑高空間,以減輕結構負擔。
用最少資源,做最大效果
面對每坪成本造價只有新台幣七萬多元的捉襟見肘,曾柏庭提出「三維立體橋梁」的設計策略,把設計做到極限。
他除了用上在貝.考伯.佛烈德聯合事務所學到的模矩概念,也用上了在拉斐爾.維諾利事務所參與鹿特丹中央火車站競圖的經驗,以大跨距結構進行設計,利用四面雙雙對稱的大跨距斜撐構造,一方面減少整體建物的用鋼量,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穩定支撐起三樓的大型綜合球場,還順勢騰出了一樓的半戶外空間供學生與民眾使用。
他也以清水混凝土做為主要材質,除了可大幅降低立面裝飾材料的採購與支出,又能清晰傳達結構力學之美,更重要的是以清水混凝土打造大跨距的構造美學,是前所未見的創新嘗試,能夠「使用最少的資源,做出最大的效果」。
勇於挑戰既定事實
在經過兩年半的營造施工後,台南一中體育館在2013年4月完工啟用。完工後,他幾乎週週回到台南,仔細觀察學生與附近居民使用運動空間的方式與習慣。讓曾柏庭驚訝的是,當時因經費拮据,無意中設計的「半戶外」籃球場,創造出良好、全天候皆宜的公共空間,學生和居民在這裡不論是打球、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甚至是烤肉,把這空間的機能發揮到極致。
而這「半戶外」的特質,之後演變為一種公共性,也啟發了他的建築思維,成為曾柏庭後續系列作品重要的切入點。
曾柏庭相信,「建築是一門解決問題的藝術(Architecture is an Art of Problem Solving)」,它迷人之處就在於沒有一定的公式,更沒有正確的答案,最終成果取決於建築師對問題的「詮釋」、「態度」與「選擇」。因此他總是考量建築如何因地制宜,勇於挑戰既定事實,在符合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最貼近使用者需求的作品。
|烏來立體停車場| 博得國際肯定
曾柏庭贏得的第二項公共工程競圖,是與將捷集團旗下的忠明營造合作,取得以溫泉與櫻花聞名的烏來風景區立體停車場設計權;2014年完工啟用後,一舉獲得世界建築節大獎最後決選入圍,並奪得聲譽卓著的美國Architizer A+Awards停車場類建築首獎、台灣建築獎佳作、遠東建築獎最佳人氣獎、國家卓越建設獎、公共工程金質獎等肯定。
過去,由於烏來遊客絡繹不絕,例假日期間更是車滿為患,因此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決定於2010年規劃停車場增建工程,計劃將2002年完工的一層鋼筋混凝土停車場,擴建為地上四層的立體停車場,以利發展觀光。
像美術館的停車場
跳脫台南一中體育館的方整,躍出柔和的弧線,烏來立體停車場這件作品建構在人與自然、建築彼此之間的和諧,以「輕」與「藏」的建築姿態,來烘托周邊山明水秀的美,重新定義大家心目中的停車場。
他從泰雅族線性織布汲取靈感,轉化成三千片宛如自然流動弧線的格柵,是這幢建築最大的特色,既像山巒起伏,也似水波盪漾,營造出一股流動的詩意。
很多人以為,弧線是自由流動的形體,不需要精準,事實上恰恰相反,為了呼應有如稜線般的柔和線條,同時又能防止西向的直接曝曬,他使用參數式設計,細細計算每一長條鋁板格柵的尺寸、長短與固定角度,再由雷射定位組裝,才能在視覺上模擬出宛如稜線綿延起伏的流動意象,這背後的心血難以估算。
令他最難忘的,就是在興建過程中,路過的老人家問他:這座「美術館」什麼時候會蓋好,讓他很受鼓舞。
用留白空間創造感動
而走進低調但講究細節的停車場內部,更是處處讓人感受到曾柏庭在處理細節的巧思。與外牆灰黑抓痕丁掛磚呼應的室內,也以灰黑色系為主,營造沉穩靜謐的氛圍。
底層既有的停車場構造雖予以保留,除了內含的管理室、公共廁所、淋浴間,也空出不少留白空間,而這些多出來的留白空間,並非減少其他功能,而是來自巧妙的心思與複雜的運算。
走上二樓,立刻可以發現斜撐結構,原理跟羅馬橋拱共通。橋拱設計相較於一般直立梁柱,水平向支撐力更大。因此整體可以營造出更輕巧的空間質感,進而打造更具結構美學的公共建築。
其中特別設置的文化走廊,是曾柏庭為這個公共建築添上的社會性巧思,希望讓在地文化藉著車來人往而傳播更廣。
在這裡,從大部分遊客總會看幾眼的旅遊景點地圖開始,曾柏庭與營運移轉(OT)團隊特別邀請當地的泰雅族藝術家,繪製屬於他們心中的「心靈地圖」。日後,文化走廊更化身小藝廊,持續展出在地藝術家的作品,而能讓旅客留下許願卡的「生命之樹」,也是一個頗具意義的藝術創作。
從此,遊客從這個停車場展開的,不只是山水之旅,也是文化之旅。
曾柏庭坦承,本案不但沒有賺錢還賠錢,但整體而言,烏來立體停車場的成功,對他來說有著雙重指標意義,一是Q-LAB在執行公共工程上更加熟練,也更具信心;再來,Q-LAB取得首度投入統包工程的實績後,也準備好投入更具規模的設計案,為隨後一連串出色作品奠下基礎。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打造凝聚人心的城市客廳
在兩件作品接連大受好評之後,曾柏庭在新北市推動一區一運動中心的風潮中,與麗明營造、長佳機電共組團隊,贏得中和與土城兩座國民運動中心的競圖,也給了他再次展現實力的舞台。
中和這座國民運動中心,最吸睛之處是宛如太空船般的外觀,它甚至還被美國金融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評列為「27座地表最酷的建築」之一,國際建築媒體《Archdaily》也將之列為「全球年度最佳建築」之一,體現建築不只是美學的抒發,也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妙喻。
這樣的佳績,可是曾柏庭克服萬難,才能在先天不足的狀況下,創造出亮眼表現。
為什麼說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的開建條件不佳呢?
首先,它的基地偏小,能延伸發揮的空間有限。接著,它所編列的預算不多,每分錢都得用在刀口上。再來,它的地下既有管線錯綜複雜,同樣也需要謹慎處理。
曾柏庭透露,這座運動中心位在錦和運動公園內,南面網球場,西望棒球場跟國道三號,東接運動田徑場,基地正前方即是防汛道路與大型排溝,周遭多是早期開發的透天厝與公寓,甚至也有很多臨時鐵皮屋。
奇特的三角折板幾何外型
雖然它的地理區位乍看不具吸引力,但曾柏庭轉念思考,從立體的角度評估,條件不佳卻也可以得天獨厚。
由於四面八方都能從高點俯視這個基地,儼然可成都市聚光焦點,因此他運用數學幾何與構造系統,進一步於城市天際線中創造獨一無二、有機多變的建築地標,活化原本邊陲的地域特性。
曾柏庭回顧,很多人看到中和國民運動中心,只看到它搶眼的外貌,但他純粹是先針對機能做出空間配置,才衍生出如今的奇特造型,並非先造型,再設計,例如建築頂部的幾何形狀,其實是為了容納挑高的三樓羽球場與四樓的籃球場,加上攀岩場等設施而採取的因地制宜。
「三樓從羽球場開始,場地性質轉為大跨距空間,因此結構改為鋼構;而四樓設定為籃球場,球場寬度比三樓要來得多,因此在平面上要向外擴充,屋頂平面則向內退縮,就像『連連看』的設計手法,將各空間對應的屋頂高層相繼連成一條可精準放樣的圓周曲線,最後將三樓、四樓及屋頂平面加以連接,最終才造就了今日看到的三角折板幾何造型,」曾柏庭仔細解釋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的外觀設計緣由。
人人皆可享用
在設計策略上,他提出「城市客廳」的主張。因為地處城市邊陲地帶,當地居民除了到錦和公園運動之外,沒有其他可以駐留或休憩的公共設施或室內空間。雖然當時新北市政府的空間需求、預算,並沒有包含此項目,但他認為,這棟建築不應只有讓民眾付費運動的功能,還應該是人人皆能享用,且帶動人氣與社會力量,凝聚人心的場所。
他特別運用純熟的設計技術,節省其他成本的開支,實現在一樓打造一個長達六十米、寬達十二米、挑高兩層樓的大廳空間,讓當地居民能遮風避雨,又能聚集且交流情感。
大廳的一樓兩側配置兒童遊戲室、簡便餐廳、桌球室、撞球室及社區交誼廳;二樓設有健身房、飛輪教室、瑜珈教室,透過大廳中庭串聯小型活動空間,增強使用者與「城市客廳」的互動。
然後,也利用西向立面創造櫥窗般的玻璃牆,強化這種互動。透過玻璃帷幕,民眾在進入運動中心之前,便能看到大廳、壁球室、攀岩牆等場域所發生的活動;再讓室內運動的民眾,往西觀覽棒球場與國道三號方向的景致。
夜間只要一打燈,行人從地面層就可將運動中心各種活動狀態一覽無遺,增加館內與周邊居民的互動,讓都市與建築產生更強烈的連結。「建築應該與都市產生強烈的關聯性,兩者不應該被切分開來,」曾柏庭說明他的設計理想。
蘊含環保用心
而為了降低建物量體龐大所帶來的壓迫感,創造更輕巧的外觀,將占地最廣的運動場地—長六十米、寬三十米、高十二米,也是無落柱、大跨距空間的曲棍球場抽離主建物,移至基地北方空地,放入地下二層當中,減少主建物將近四層樓的高度。
也因為遵行設計自己所設定的設計理念—所有的設計元素必須源於同一個設計概念,設計團隊統一整體語彙,延續主建物的三角幾何,最終以七座三角立體桁架橫跨曲棍球場館,完成屋頂設計。
這座三角立體屋頂,除了延續整體的設計概念以外,也能進一步美化都市環境,同時亦能降低日後空調與照明的營運成本。
「除了全面綠化整座曲棍球場屋頂,透過這七座落地窗,更將柔和的自然光線往地下室緩緩引進,這做法除了大幅降低室內溫度,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理想,」曾柏庭還指出一個肉眼難見,但實則關鍵的巧思設計,他將空調風箱改設於地下一樓座椅區下方,直接吹往觀眾與地下二樓的曲棍球場,一來可大量減少空調的浪費,二來也可讓屋頂的結構美學不受遮蔽的呈現,做到「少即是多」的建築理念。
用最經濟的鋼浪板創造未來感
而令人訝異的是,那搶眼的未來感外觀材質,其實是鋼材浪板。原來為了降低建築量體的壓迫感,同時兼顧外觀的流動性,並在財務上取得平衡,曾柏庭靈光一現,大膽選擇市面上最普遍、也最經濟的鋼浪板。
這個由周邊鐵皮屋都市景觀得到靈感的創意,倘若材料運用不當,缺乏精密的設計整合,很容易淪為跟一般鐵皮屋同樣毫無質感的下場。曾柏庭要求製作廠商縮小鋼浪板的折板尺寸,也調深了烤漆的顏色、旋轉紋路的方向,並把收邊處理得更纖細,成功將原本寬達十公分的框料,改善縮小至三公分不到,加強了材料的精緻度,讓整體建物更形纖細。
「為了讓外牆能展現一致的細膩感,Q-LAB甚至自行研發所有玻璃帷幕的直橫框料,做出兩公分不到的輕盈效果,」曾柏庭回顧。
最後在拮据預算下成就巧思,創造出一座具有金屬質感與流動特質的國民運動中心,證明就算原本廉價的材料、原屬不利的地理條件,也能夠在精湛設計下,做出超乎想像的質地與品質,因此獲得世界建築節大獎、美國建築網站Architizer主辦的A+ Awards等獎項最後決選,以及2016年台灣建築獎佳作、ADA新銳建築獎等的肯定。
|土城國民運動中心| 激發美妙的社會參與
在新北市土城綜合體育場內,紅色(籃球場)、灰色(冰宮)、藍色(泳池)的三塊彩色繽紛方盒,像積木般由綠意之中拔地而起,這是讓人很難移開目光的土城國民運動中心。
研發全新材質
為了達到曾柏庭一貫堅持的內外互動性,他和團隊創造了特殊的外觀皮層,兼顧民眾隱私和視覺通透。
曾柏庭採用鋁板與玻璃,在鋁板上打洞,透過物理性的原理,反覆實驗符合目標的洞徑大小,最後找到一個既完美又奇妙的組合,讓泳池達到由內往外看自然通透,但無法由外往內看穿的最終目的。
此外,這樣的全新材質還有另一個神祕的效果:白天室內不開燈時,整體外觀可以保持材質所賦予的隱私,但當夜間開燈時,其對應的外觀帷幕瞬間變成透光的外牆,讓土城運動中心成為當地地標。
兩百米連續不間斷的騎樓
外觀上最引人矚目的特點,自然還是那壯觀的九米懸挑,中間沒有落下一根柱子做為支撐,完全飄浮於空中。夏日可以遮陽、降水可以擋雨,形成戶外公共空間的遮蔽,讓更多人在不受天候影響的情況下聚集活動。
曾柏庭在研究當中發現,台灣都會型的運動中心,大多缺乏足夠腹地面積,因此除了場館內部設施,一般民眾較難享受建物所附屬的半戶外或戶外空間,且設計也缺乏「互動性」。
曾柏庭運用設計手法,透過建築量體一系列的堆疊、旋轉、合併、下壓、拖開等動作,創造出長達兩百米連續不間斷的騎樓。也考量到一般台灣騎樓深度只有三米六,遮風擋雨效果有限,他選擇以「懸挑」做為創新訴求。
雖然懸挑的建築設計已被證明安全無虞,但是在與公部門溝通的過程中,仍然因為意見不同而拉扯許久。
例如,在審查階段,審查委員便要求必須有柱子落地,以免產生安全疑慮。
守護理想,據理力爭
建築師面臨的困境是,若想發薪水,趕快結案,就勢必得默默聽從,但是如果戶外空間充滿柱子,使用者與空間毫無隔閡的感覺立即消失,原本設計的最精妙之處便蕩然無存,到底應不應該堅持?
這種反覆辯證的阻力不僅來自業主,甚至事務所裡也出現雜音。
如果要堅持理想,工程拖延,每天得面臨罰款,這是「擇善固執」的代價,一般建築事務所很難承受。
「我不是為堅持而堅持,也不是存心炫技,而是覺得可以給市民更好的公共性。如果不去主張這點,其實把柱子加上即可,心裡不會有拉扯,」曾柏庭解釋自己的決定。
回顧這個設計,他認為,簡單說來,就是台灣建築圈多半認為政府命令無可挑戰,無論如何,不願違反公部門意見。再來,就是認為法規代表一切的看法根深柢固,因此鮮少據理力爭。
但就曾柏庭看來,法規由人制訂,若法規不合時宜,或當初訂定時未考慮各種可能的情境,理當透過正式管道,提出修正意見及看法,與政府共同研擬符合時代創新,又能顧及安全的法規條例。
如果設計符合照顧人民的公共利益,這樣的理想,難道不值得追求?為什麼不站出來告訴政府這是更好的選擇?身為建築師,就該為公共性、社會性等理想辯護,只要立意良善,應該努力溝通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個困難的抉擇,曾柏庭從空間的公共性、流動性到建築美學、創意、創新等面向逐一說明無柱的種種好處,他也提醒大家看事情不能只看一時,終於讓審查委員同意放手一試。
「一幢建築要屹立30、50、100年,我們要為這個社會提出創新的理念,以留下貢獻,還是庸碌無為?」也就是這樣的思考,讓曾柏庭每每據理力爭,作品得以保留原始設計精神,終於贏得讚賞眼光。
用建築翻轉生活體驗
這樣的挑戰很艱難,堅持也很痛苦。但最終,一切都很值得。
土城國民運動中心完成後,曾柏庭不時會到現場觀察使用情況。在晨光中,他看到在九米懸挑的陰影遮蔽中,不但有隔鄰廣福國小的可愛孩子做著早操,也有阿公、阿媽打太極或徐徐散步聊天。有這樣的懸挑空間,激發更多美妙的「社會參與」,達到建築師用設計來改變社會的美好初衷。
「人們若對建築產生感情,會更珍惜建築,」回顧這種對於社會參與的堅持,曾柏庭舉例,許多國外知名的建築師,都很強調社會設計及社會參與,藉此將人們的情感、生活與建築連結起來。他特別嚮往這種翻轉體驗的可能性,也試著嘗試「重新定義」公共空間。
摘自《重新想像─新銳建築師曾柏庭》
第6 章 要留下貢獻,還是庸碌一生?
別再為已然錯失的機會憂心了,開始尋找全新的機會吧!
—1983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貝聿銘
Stop worrying about missed opportunities and start looking for new ones.
I.M. Pei
在連續十次競圖失敗後,
曾柏庭贏得人生中第一件指標競圖—台南一中綜合體育館,
以其對於結構之美的極致追求,贏得國內外矚目。
接下來,他陸續以烏來立體停車場、土城國民運動中心、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等注目之作,翻轉了台灣公共工程典型。
三十歲出頭就拿下台南一中體育館的設計競圖,並為他掄獲一座ADA新銳...
推薦序
【序】孤獨的堅持自己的路 /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常就在六年前(2012年),我看到一位不到35歲的青年建築師曾柏庭(Borden),勇敢的在台北民生社區為自己作品,辦了一個自己的建築個展,並且邀請我擔任他的評論人。當時的我,雖然一邊正擔任第一屆「ADA新銳建築獎」的評審,觀察著台灣新一代建築師的建築實驗與實作;但另一方面也好奇著,Borden如何和他同一代青年建築師走向一條不同的路!
之後,我曾和他一起到歐洲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和諸多建築作品,旅行中我們討論著當代建築之構築實驗和設計思考的種種。這幾年,Borden一邊持續聽著我在交大建築所之建築理論課程的同時,也和我共同為交大建築研究所開設了設計課程,持續了我們亦師亦友的情誼。
三年前,我也接受他的邀請成了合作的戰友,一起為「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提案,甚至共同參加了台灣多次的國際競圖。這麼幾年來和Borden說不清楚的種種分享和辯證,讓我對他有了更多的認識。
一路走來,我看到的Borden的確對建築有著勇敢激進的熱情,以及無可阻擋的樂觀!
他和Q-LAB一直以來都不停獨立的或合作的參與台灣大大小小的國際競圖,而且總是擔當設計的主導角色,完全有別於現存台灣建築師事務所總成為共同合作國際事務所的在地執行角色而已。這種勇往直前的蠻勁和傻勁,在台灣年輕建築師當中,的確是難得而少見的,反而直接向前輩建築師簡學義、姚仁喜或林洲民等看齊,令我更加關注著他的設計思考和作品演進的進程。
Borden在這幾年來的作品,總是強烈而獨特的藉以空間和形式的整合思考,將建築量體、機能計畫、空間形構,以及構築系統等複雜挑戰化整為零,而且提出他自信且清晰的概念和設計。對我而言,他總是能現實的面對台灣社會中逃避不了的多重向度、總是能明快而不拖泥帶水的回應城市外在的種種混亂,而作品結果卻又總是令人耳目一新,直截了當,甚至建構了一個創新的建築原型,來回應混亂的外在。
就像他在早期最令人矚目的「烏來立體停車場」中,以簡單而優雅的結構和立面構築出一個既靜又動的皮層、或是這幾年的「運動中心」系列──台南一中體育館、中和國民運動中心、土城國民運動中心等,成熟的整合所有機能,而形塑一系列獨特城市地景等,這些都是極為成功的作品。
就我而言,我認為他的建築專業和構築能力本來就不是問題;但是另一方面,也正由於他對於建築空間與美學的極度專注和完美執行,也可能使得他在面對台灣如此複雜而矛盾的社會性格和城鄉風景,而有了一些距離,少了一些餘地來面對生活本質。
正因如此,我也深深感覺到這兩年,Borden和Q-LAB的建築和空間更有了生活的溫度──無論是「桃園市立圖書館」、「新北市立美術館」等競圖,還是台北市的公共住宅──他開始積極的參與解決這個時代、城市所面對公共性的問題;他更用專業直接介入社會、而進行多元的思辯、甚至樂觀想像。
我個人認為對Borden而言,他之前的建築作品都是一系列用力而且成功的專業習作;而目前他所面對的台灣情狀以及在建築上的種種回應,才正可能是他個人建築作品的開始!
在台灣,像曾柏庭如此年輕的世代,能有如此的能力和能量,的確十分少見,也令人十分期待。雖然他像隻孤鳥,持續孤獨的堅持自己的路,但是台灣建築界最需要的就是能有這麼一群孤鳥,樂觀的向前行,用建築改變未來的台灣社會。
摘自《重新想像─新銳建築師曾柏庭》
【序】承擔建築的角色與意義 /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曾柏庭近年間在台灣建築界的迅速崛起,以及積累出來質量均具的成果,應該是所有人都無法忽視的一件事實。這本書是這段時期的成果紀錄與小結,內容固然清楚呈現他對建築專注熱情所驅使的結果,但他在這段過程中所顯現的特質,尤其是放在台灣此刻建築大環境,以及與他同世代建築人的整體狀態下的對比,是我感興趣的觀察重點。
首先我會摘引我先前觀察台灣此刻大環境下建築走向的描述,用來指陳對比曾柏庭建築路徑與同輩者的差異。九○年代中期起,台灣經歷了一次經濟的泡沫化,對建築發展有著直接的打擊與頓挫,造成產業發展的停滯,以及如何能再度自我建構的質疑挑戰。許多新起並成長於經濟泡沫期的年輕建築師,在進入現實社會時,因為失去大型事務所與商業市場的庇護,只能選擇獨立發展,並必須在現實的各種細縫中尋求生存。
許多這個世代下成長的台灣建築師,皆遷離台北都市中心,各自選擇一個次都市或鄉村的戰略位置來實踐建築。選擇這樣的走向,雖然使他們不易取得台北商業中心由資本投注的案子(尤其是建設公司主導的商業建築案),但也使得他們因此有機會脫離商業機制美學觀的掌控,更貼近底層社會現實,發展出更具真實性的建築美學。
這種時代趨勢發展,讓建築操作時的動機與定位,也就是台灣建築的自體位置,逐步轉向到對社會現實需求的對話上,其中尤其以對在地常民現實文化的重現,標示出此階段的特殊意義。
但同時間,這樣以在地(尤其非都市)為據的發展特質,也顯露出此刻台灣新生代(約三十五到四十五歲)的某種猶疑與徬徨,因為在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的時代風潮下,對於自己的建築作為,究竟應該何去何從的思考,可能要比他們的前世代更加複雜與矛盾。
曾柏庭恰恰就反映出看似與此刻台灣的大趨勢相當不同調性的路線發展。他沒有離開都市環境,也沒有抗拒與政治/資本權力對話的機會,尤其選擇積極去銜接相對理性的現代主義脈絡,正面迎接與回應全球化建築發展下的時代趨勢走向,努力在技術、觀念與組織系統上,都能夠與世界接軌同步。這樣的路線與選擇,當然並非始於曾柏庭,台灣戰後就一直有不絕於履的先行者,只是放在此刻,與他的同輩世代做出觀看與對照,曾柏庭位置的特殊性,就似乎特別的耀眼注目。
【序】以「研發」精神走向卓越 /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
Q-Lab創建在十年前的台北,然而其根源也源自於三十年前在台南的小事務所。Q-Lab隨著曾柏庭的加入,參與許多公共工程競圖屢戰屢敗卻不氣餒,逐漸站穩腳步,並向外大力跨步;如今,Q-Lab所代表的是一個在年輕化事務所中極為獨特的案例:一方面它具有一套準確、系統化的經營思想,卻又不受制於傳統事務所的經營邏輯;另一方面,它試圖以放大的理想思維做為事務所的經營目標。Q-Lab著眼的未來不是地區而是國際、它想像的創意不是對內而是對外。
Q-Lab/曾柏庭在《HOME 2025:想家計畫》展覽中提出「Inverted Figure and Ground-Mobile Logistics」計畫,其中有幾個概念:
(1)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能成為引導生活價值的介面,透過基礎建設的改造及新建,人類生活得到改善以面對挑戰。
(2)人類生活條件所面對的變化及時代衝擊,需藉由科技整合跨領域,並從中找到解決方案。例如他提出「物流」的觀點,鼓勵未來城市有效率的使用能源及資源,並提供多餘的土地,做為人與自然的介面。藉由城市及建築的介入,人類生活狀態的問題都應該可以獲得樂觀的解決。
《想家計畫》中出現的理念無不反映Q-Lab基本思想的內涵。它源自於曾柏庭的教育背景以及實習經驗,同時也無不反映現代主義文化的強大薰陶。
在二十世紀初期,現代主義的建築積極性正是一個意識的基礎;柯比意(Le Corbusier)的《邁向新建築》及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動態-最大化」(Dymaximum)貫穿思想的軸向,並深入直達古典思維中以幾何及數字做為系統化建築圖像的發展基礎。在這思維下,「科學」是解決問題的想像基礎,而系統性工具則成為空間組織以及型態發展的手段。
Q-Lab近幾年好幾件案子正是投射如此想像的成果。例如,台南一中綜合體育館的結構及空間模組研究,以期在設計使用及立面美學上達到最佳狀況;土城國民運動中心外部複式皮層的設計,並透過參數設計方式控制其顏色、穿透度以提供最佳能源反應或是好的視覺穿透度;而透過參數設計方式介入的烏來立體停車場,則以數位工具協助解決設計管理、生產控制,並達到好的與環境對話的美學比例。
在以上這些案子中,Q-Lab最具挑戰性的努力並非引入新科技工具,而是在面對台灣傳統建築營造流程的思維下,尋求一個介於連接過去及延展未來的企圖。Q-Lab清楚的理解建築的創新無法迴避做為產業鏈下的從屬關係;要不就是卑微的接受產業鏈的指揮,要不就是建立一套介於其間,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流程及語彙。顯然,科學的工具和語彙,既能準確的回應功能及營建問題,又能完整的展示一種Q-Lab所追求「美」的核心想像。
只會做「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一直是台灣建築服務的宿命,但這宿命的悲劇又莫過於建築師事務所的無個性。其問題或可歸咎於思想的闕如,或是受虐後的無反抗性。建築師事務所的弱性或許來自於對工具的無知,或來自於不具備研發的主動性。當被動的問題解決成為專業的慣性後,自然這慣性反噬了建築經營者的人格,而使其成為被服務者綁架的宿體。
Q-Lab似乎很早便意識到這種在台灣執業的壞引力,於是曾柏庭試圖在事務所中培力出自我的話語權,並試圖讓這話語權回歸到建築設計的源頭上。「研發」在一般事務所是一個奢侈的字眼,但是Q-Lab所投資的「研發」則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案件中被測試及發展;曾柏庭相信「研發」勢將成為Q-Lab未來的機會,並引領它達到卓越。
【序】孤獨的堅持自己的路 /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常就在六年前(2012年),我看到一位不到35歲的青年建築師曾柏庭(Borden),勇敢的在台北民生社區為自己作品,辦了一個自己的建築個展,並且邀請我擔任他的評論人。當時的我,雖然一邊正擔任第一屆「ADA新銳建築獎」的評審,觀察著台灣新一代建築師的建築實驗與實作;但另一方面也好奇著,Borden如何和他同一代青年建築師走向一條不同的路!
之後,我曾和他一起到歐洲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和諸多建築作品,旅行中我們討論著當代建築之構築實...
目錄
序
承擔建築的角色與意義/阮慶岳
國際經驗,台灣實踐/張基義
以「研發」精神走向卓越/褚瑞基
即使孤獨 仍要堅持自己的路/龔書章
第1章 種下不服輸的種子
第2章 憑著傻勁,堅持到底
第3章 在全球舞台磨練自我
第4章 旅行才能學到的事
第5章 故鄉中的異鄉人
第6章 要留下貢獻,還是庸碌一生?
第7章 還沒開始前,別說不可能
第8章 即使不開花的種子,也要種
第9章 不能預測,但能創造
序
承擔建築的角色與意義/阮慶岳
國際經驗,台灣實踐/張基義
以「研發」精神走向卓越/褚瑞基
即使孤獨 仍要堅持自己的路/龔書章
第1章 種下不服輸的種子
第2章 憑著傻勁,堅持到底
第3章 在全球舞台磨練自我
第4章 旅行才能學到的事
第5章 故鄉中的異鄉人
第6章 要留下貢獻,還是庸碌一生?
第7章 還沒開始前,別說不可能
第8章 即使不開花的種子,也要種
第9章 不能預測,但能創造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