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8日,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誕生了!許多懷抱改革理想的年輕人,熱情地投入社區大學,參與社會改造。相較於主流社會的汲汲營營,社大的教師與學員,普遍有著一種單純的理想性格,學習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大重心。本書記載著這一群人的故事,以及這一群人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值得珍惜的生命樣態,與新的學習風貌。
回顧20年前的〈社區大學開鑼宣言〉正式宣告:「我們認為知識必須從學院中解放出來,使成為全民的資產,不能對平民大眾學習的可能性預設成見,阻斷其學習機會。」本書正是從理念面和實務面述說了文山社大一路走來的堅持和調適,並朝向社大2.0邁進。
作者簡介:
蔡傳暉
1960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學系。1991年起任教於華梵大學,目前擔任教務長。因緣際會,參與四一○教改運動、籌辦社區大學,主持文山社區大學校務工作7年,目前仍持續參與社區大學的推動工作。社大事務之外,長期關心參與通識教育事務,曾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在線雜誌》總編輯。
唐光華
自由主義者,1951年生於台中大肚山。父親為空軍士官長,母親為鹿港人,童年在老梅海邊奔馳遊戲長大。政大政研所碩士、德國薩爾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余紀忠時代的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文山社大校長,曾參與種籽實驗小學、北政自主學習中學實驗班創設,近年主持樂觀書院,在全台推動青少年哲學教育,成為台灣中小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老園丁。
鄭秀娟
現任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曾任同校主任秘書、臺南縣北門社區大學主任、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自25歲以來,不是在環保團體,就是在社大。
顧忠華
1956年生,1987獲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自1988年起服務於政大社會學系,2012年退休。在社會參與方面歷任: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創會理事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澄社社長、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創會理事長等職務,現任台灣在地文化創新與共學協會理事長、開學文化及沐風文化出版社董事長。
章節試閱
一場歷史的盛宴—文山社大的誕生與成長 (1998-2005) /蔡傳暉
一、人生中的一個意外:參與社大
我從1998年初春參與社區大學運動,到2005年仲夏卸下文山社區大學主任一職,這7 年對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個偶然、一個意外。人生的路,通常不是自己所選。我會接文山社大主任,實在不是因為理想的使命召喚,而是黃武雄老師的病體,在那個時間點,我不得不然的承擔。
這一切都要從參與「四一○教育改造聯盟」說起。1994年4月10日教改大遊行,我並沒有參與遊行的籌備過程,只有當天跟著走上街頭。遊行結束後,四一○ 教改聯盟固定在台北市龍安國小舉辦教改論壇。有一天我從石碇大崙山,我任職的華梵大學回家,路過龍安國小,碰到黃武雄老師和廖美正在龍安國小門口停車,原來是當晚有教改論壇的演講活動。我其實不知道有這個活動,只是路過,黃老師看到我很高興,熱切的眼神看著我,以為我也是要參加論壇活動。那時黃老師罹患肝癌,仍抱病推動教改,看到他還能開車,心理覺得很寬慰。當下,雖然急著想回家吃飯,但總不能潑冷水說: 「我只是路過」,基於對黃老師病體的同情,也就跟著進場聽演講。
活動結束,主持人慣例當面邀請大家參加下一場活動,這種場面很難啟齒說不,就這樣,我成了教改論壇不缺席的常客。在民間公益團體,只要待久了,大家就會誤以為你很有熱情,很快就會成為工作夥伴;如果做事還有點責任心,那很快就會成為領導幹部。當時召集人是台大農化系張則周教授,後來四一○教改聯盟改選,周志宏擔任召集人,我也成為副召集人,另一位副召集人是李雅卿老師。那時四一○教改聯盟的街頭活動已經少很多了,只有靜態的教改論述、理念推廣、出版政策白皮書、舉辦研討會等活動。
1998年初,四一○教改聯盟正式謝幕,接下來, 社區大學運動正式登場了。雖然有部分參與者在四一○ 解散後,接續參與社區大學,但社大運動仍不能算是四一○教改運動的延續。四一○教改運動的發動者、社大的倡議者都是黃武雄老師,社區大學的理念、芻議,早在四一○教改運動時期就已提出。
1998年3月, 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 四一○教改聯盟雖已暫停所有活動,然而需要有一位代表參加籌備委員會。由於召集人周志宏老師將借調至考試院擔任保訓會委員,為正式公職,不便參加民間教改活動,便改由副召集人代表參加。我就是在這個機緣下,被派了個公差,參加了社區大學的推動工作。
籌備委員會由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負責行政支援, 當時是由阮小芳擔任籌備會的執行委員。阮小芳甫自台大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畢業,很年輕,帶領的工作人員也都是熱情有活力,我也經常跟這些年輕的夥伴,在委員會例行會議之外,一起討論工作執行事務。
從1998年5月4日社區大學五四起跑記者會,到7月20日社區大學開鑼生根記者會,正式宣布在木柵國中開辦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我都只是一個熱心的參與者,也就是敲鑼打鼓、跑跑龍套罷了。完全沒有料到,千斤重擔即將落在我頭上。
由於黃武雄老師的病體,他並沒有參與籌備委員會的開會與運作,但我們都會將開會的相關訊息傳給他。就在8月初,離社區大學正式開學時間一個多月,主持校務的主任人選猶未確認。黃老師給了籌備委員會有關社大主任的人選意見,兩個方案,一案是由我擔任主任,另一案是由黃老師自己擔任主任。那時黃老師仍是重病在身,大家的認知是「來日無多」,因此由黃老師擔任主任是不可能的選項。
黃老師非常掛心第一所社區大學的籌備事宜,傳真機經常傳來他的叮嚀,他其實是非常在意社大的定位走向。
原本大家希望黃老師好好休息,沒想到,隔年黃老師竟然在台北縣推動設立了5所社區大學,轟轟烈烈地在1999年9月開學,而且他的病體後來竟也奇蹟式的康復。事隔20年,回想此事,當年如果少一點同情心,就讓黃老師親自下來辦第一所社大,那歷史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不能確定,社區大學的發展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不過,參與社區大學,千真萬確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意外,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二、 從四一○教改運動到社區大學的誕生
㈠ 四一○教育改造運動
1994年4月10日,200多個民間團體、2萬多人共同參與的「四一○教育改造運動」,揭開了台灣教育改革的序幕,並揭櫫了教育改造的四大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強調教育的結構性變革,而非技術枝節的改進,包括:教育資源擴增—國家資源重分配、增設公立高中大學;教育權力下放—打破中央集權、教育鬆綁、學校社區化。四一○之後,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李遠哲任召集人,官方正式啟動教改列車。
因為四一○教育改造聯盟的機緣,我參與了民間教改的行列。當時我與李重志、陳致嘉負責編撰《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時報文化出版),彙集整理四一○教改聯盟的教改主張。我們熱情地指出:教育改革必須觸及國家總體資源的重分配與社會發展方向的重整;提出大幅扭轉資源分配的國家改造方向,走出教育資源匱乏, 邁向一個教育與文化優先的新世紀;以人民教育權為核心,以社會正義為終極關懷。
記得當時,我還發揮了工程師精密計算的精神,全台每個鄉鎮逐一分析其就學人口、中小學容量,計算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所需增加的學校數與經費;就像工程師在擘畫宏偉的建設藍圖,我們提出了6,000億教改特別預算的編列主張。然而,偉大的藍圖終究是束諸高閣;我必須承認,改革者如我,以為一紙研究報告,就會讓世界跟著變。
官方教改終究走的是一條與四一○教改聯盟完全不同的路,今天教改飽受批評,我們常會以四一○的理念主張,來說明官方教改無法解決教育問題的緣由。例如,國中升高中仍須競爭,所以九年一貫課程在國中階段很難成功。四一○認為官方的教育改革方案多半迴避了教育的結構性困境,表象上教改熱潮不斷,本質上變化有限;不願正視教育資源匱乏與中央集權的結構性困境,是無法根本解決台灣的教育問題。
㈡ 教育改革的歷史轉折/推動社區大學
在教改初期,官方改革推動者的高聲望,使民眾滿意於官方的表現,反而使民間教改觀點難被重視。例如,落實小班小校的主張,其核心觀念是學校社區化;由環繞社區中心的學校群所構成的社區生活網絡,以及權力下放至社區的教育推展才是關鍵。廣設高中大學, 則是要重新定位高中大學的教育目標,將高中定位為國民基礎教育;增加公立高中,採免競爭入學,而非目前治絲益棼的改變入學方式。廣設公立大學(縣立大學),建立普遍性的高等教育,並與地方發展相結合。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中,民間要求以學區教育委員會為核心的教育權力下放,並未獲得採納。
透過教育的結構性變革,達到社會的改造,一直是四一○教改運動的基本理念,然而困難度高,未獲實現。社區大學的推動,相較於其他教育改革,所須經費較少,是地方政府所能立即推動的,而且能帶動地方發展、促成人才回鄉。以地方政府辦理社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權力下放的開始。因此,推動設立社區大學,以解放知識、活化社區、解放社會力、培育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成為教改運動新的著力點。
在過去資源匱乏的年代,只有少數人能上大學,許多有心唸書向上的朋友,被拒門外;然而知識的學習, 不應被侷限在傳統大學的象牙塔裡,知識的學習必須平民化,大學的學習之門應永遠敞開。在21世紀的前夕,台灣仍處在一個價值混亂失序的狀態;如何推動終身學習的觀念,建立成人學習的新模式,以培育現代公民,形成公民社會,重建一個新的社會、新的文化,為當務之急。民間推動社區大學的籌設﹐便是在這時代背景下醞釀成形。
從小班小校、學校社區化的倡議到推動社區大學, 民間教改運動以社會重建的視野,將教育與社會發展全面扣連起來,開闢了一個新的改革向度。
㈢ 社區大學的社會改革策略/從知識解放到公民社會
社區大學的推動設立,是以建立公民社會為願景, 以培育現代公民為教育目標。現代公民必須具有參與現代社會經營的能力,透過社區大學的學習,可以深化他們的經驗,培養這些能力。
「知識解放」是實現公民社會很重要的前提,透過學術課程,開闊知識的視野,促進社會的內在反省,改變生活價值;在此前提下,參與現代社會的經營,才會有所提昇。否則公領域的積極參與,未必能帶來更好的生活,甚至可能是場災難。透過社團活動課程,培育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引發人的社會關懷,從關心、參與、學習中,凝聚社區意識,邁向公民社會。
社區大學的推動要為公民社會奠基、發展新的文化。社區大學必須在課程的規畫上,超越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的學習需求,將個人的學習成長與社會整體發展做有機的聯結;同時前瞻社會的發展需求、扶持弱勢, 扮演引領社會進步改革的基礎力量。
同時,社區大學也成為一般民眾與公益團體或社運團體,共同交流成長的公共領域。就活化社會網絡、釋放社會力、促進公共參與、形成公民社會,社區大學預料可以發揮極大的影響力。此外,社區大學必須借重社會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延攬開課,讓這些民間專業人士在社區大學與民眾直接對話,形成一個交流的園地。
如果社區大學能在各地普遍設立,那麼所需師資極為龐大,尤其是以通識性能力培育為主的課程,需要大量文史、社會科學背景之專業人才。這將有助於扭轉重科技輕人文的社會發展,吸納具反省批判能力的人才, 使其成為台灣社會改造的中堅力量。其次,藉由在各地方創辦社區大學,促成大規模的人才回鄉運動,進而達到平衡城鄉差距的發展。
台灣的社會發展,缺乏成熟的公共領域,社區大學可以扮演社區公共論壇的角色,任何公共議題,從區域性的特殊議題到全國性的普遍議題,都可以成為課程的內容、社團關心的焦點,也可以成為課堂內外探討論辯的議題。社區大學必須塑造這樣的校風,使公共事務的談論與思辨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逐漸使人走出過去封閉的私領域生活,使公領域的參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一場歷史的盛宴—文山社大的誕生與成長 (1998-2005) /蔡傳暉
一、人生中的一個意外:參與社大
我從1998年初春參與社區大學運動,到2005年仲夏卸下文山社區大學主任一職,這7 年對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個偶然、一個意外。人生的路,通常不是自己所選。我會接文山社大主任,實在不是因為理想的使命召喚,而是黃武雄老師的病體,在那個時間點,我不得不然的承擔。
這一切都要從參與「四一○教育改造聯盟」說起。1994年4月10日教改大遊行,我並沒有參與遊行的籌備過程,只有當天跟著走上街頭。遊行結束後,四一○ 教改聯盟固定在台北市龍安...
作者序
編序/顧忠華
社區大學在台灣堂堂進入了20年,這20年的歷程讓許許多多、前赴後繼投入推動和經營社區大學伙伴們,添增了不少歲月痕跡,也使得社區大學愈來愈顯露出成熟的風貌,不再是人們口中一種完全沒有移植任何國內外既有模式的「新生事物」—雖然它仍保持著很大的實驗性和可塑性。
本書除了紀錄過去20 年來發生在全國第一所文山社區大學的點點滴滴、總結了3 任主任/校長豐富的辦學經驗外,也揭櫫了若干未來可能的發展願景,期待標誌著社大核心精神的「知識解放」和「公民社會」雙重理念,能夠展現新的內涵,持續創造出更具爆發力的「社大奇蹟」。
補記一下,社區大學這個構想的「胎動」,其
實遠早於1994年的「四一○教育改革運動」,黃武雄教授因為觀察到台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後, 必須經由較有規模的「社會學習」,才能達到「社會重建」的效果,真正脫離長期的威權體制,所以在1990 年擔任台北縣教育委員會委員時,便已草擬了設置社區大學的草案,但未被採納。說起來,一直等到1997年底,這把磨了將近10年之久的劍才有機會再度出鞘,而接下來,就是這本書要說的故事了。
本書的作者共有4位,除身兼主編的顧忠華之外,另外3位都實際負責過文山社區大學的校務,本書各章的次序也依他們的先後任期編排。開頭第一篇作者蔡傳暉是「臨危受命」的經營者, 也是立下各種辦學制度的最重要角色,包括開辦一年後,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畫研究暨試辦計畫》結案報告書的主筆也是他,可說是奠下了社區大學實際運作的良好基礎,厥功至偉。
第二篇作者唐光華是催生社區大學的關鍵人物,沒有他盱衡台灣當時的政治、社會形勢,力主如社區大學這樣的倡議應該付諸實踐,也不會迅速集眾人之力播下了第一顆種籽,隨後結出纍纍果實。唐光華的另一番努力,是在北政國中推動自主學習,他的兩位公子(其中一位是政務委員唐鳳)皆在該校自由的學風中成長。這項改革可惜維待不久,因種種理由而被停辦,但他毫不氣餒,近年來積極投入另類實驗教育,並在青少年哲學領域深耕有成,值得慶幸。
而第三篇作者鄭秀娟算是環保運動界的奇葩,在文山社大草創期即加入團隊,也於唐光華任內訂下校長遴選辦法後,順利接棒,讓第二個10年的辦學成績毫不遜色,甚且增加了不少社區經營的亮點。這幾位不辭辛勞的實務負責人,在社區大學開辦屆滿20年的今天願意現身說法,如實地描述文山社大所經歷的種種事件,堪稱為這個「台灣特有種」的學習體制作了最佳的註腳。
不過,我們這4位作者在商討本書內容時, 覺得因籌備時間急促,未能廣邀過去20年參與過文山社大開課、修課的教師和學員發表他們的心得,相當遺憾。於是接受了蔡傳暉的提案,選取6位學員於文山社大十週年時編印但未正式出版的《從啟蒙到參與—文山社區大學十年的成就與困境》一書中的短文,作為本書附錄,以呈現由學員角度所看見的社區大學實況。這6位學員分別是謝滿吉、鄭景隆、林寶桂、洪炳爐、蘇美月和李清蓮,特別在此感謝他們授權給出版社使用, 令本書內容較為平衡,更增色不少。
事實上,當文山社區大學校方在籌備今年的20年紀念活動時,有整理了學員就學紀錄,結果發現由1998年創校開始即註冊、而到最近一學期仍修課並全勤的學員,竟然共有6位,包括上述的鄭景隆在內,這些被戲稱是「黃埔一期」的學員,對於文山社大不離不棄,可能也創下終身學習的輝煌紀錄,即使不一定接受過表揚,卻一定
是在學習中得到自我肯定和滿足,才能如此好學不倦。台灣現有90所社區大學,這類「永續學習」的楷模相信會愈來愈多,不啻為打造「學習社會」作出了示範。
而一所所立足於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就像是張開雙手的開放式場域,接納願意學習的各階層、各族群成員,以共學的態度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加上社區大學提供的種種公共參與機會, 形成有如「潛在課程」的公民養成環境,進一步厚植台灣的「社會資本」,強化人與人間的「社會信任」,終至可以建立起黃武雄教授和推動者們擘劃的「公民社會」。
或許這段美好經驗可以鼓舞台灣的年輕世代: 勇於做夢吧!有一天,即使現實總會比夢境來得不夠完美,但是夢想改變現實的力量,可能遠比人們想像得還大,所以,大家不妨呼朋引伴,共同讓「社大之夢」繼續做下去吧!
編序/顧忠華
社區大學在台灣堂堂進入了20年,這20年的歷程讓許許多多、前赴後繼投入推動和經營社區大學伙伴們,添增了不少歲月痕跡,也使得社區大學愈來愈顯露出成熟的風貌,不再是人們口中一種完全沒有移植任何國內外既有模式的「新生事物」—雖然它仍保持著很大的實驗性和可塑性。
本書除了紀錄過去20 年來發生在全國第一所文山社區大學的點點滴滴、總結了3 任主任/校長豐富的辦學經驗外,也揭櫫了若干未來可能的發展願景,期待標誌著社大核心精神的「知識解放」和「公民社會」雙重理念,能夠展現新的內涵,持續創造出更具爆發力的「...
目錄
顧忠華/編序
蔡傳暉/一場歷史的盛宴—文山社大的誕生與成長 (1998-2005)
人生中的一個意外:參與社大
從四一○教改運動到社區大學的誕生
歷史的偶然?難以複製的社大經驗
豐收的第一年
社大的課程設計
學習者的身影
一所師生協力經營的學校
我那些懷抱理想的夥伴們
社區大學與社區培力
社區大學發展的內在困境
紛亂世界中的澄靜力量
唐光華/那一千多個底氣十足的日子—文山社大遷校、拓展與世代交替 (2005-2008)
序曲:社大出現的偶然與必然
應邀接掌文山社大
招生警訊,決定拓展肢體課程
突破經營壓力,決定遷校
陰霾掃空,樂觀成長轉型
創校十年慶祝:發行紀錄片與出版學員文集
三年任滿前夕:反省與反思
後記與感謝
鄭秀娟/鞏固社會進步價值—社區大學 2.0 的起步與開跑 (2008-2018)
鞏固社會進步價值的公民們
第二個十年:精實中為社大 2.0 做準備
成為文山社大第一位全職校長
從小而美的農村社大經驗,抓出辦學最適規模
同心且能共舞的行政團隊
努力保有自我更新與創新活力
2014 年修訂辦學願景,重新定位社大學程
在社區中處處可見的社大人身影
我們的故事:看見特殊家庭之愛的紀實
文山水岸 X 文山學:重置仙通橋墩、十五份遺址紀念碑
文山水岸—萃湖美力造就台北市螢火蟲都會公園
文山好行—羅斯福路五、六段人行道拓寬成林蔭大道
文山好行—仙跡岩與中埔山手作步道
可食地景—興福里都市樸門小田園
青銀共創社大的第三個十年
木見 140:文山水文化社區營造的故事
顧忠華/我陪伴文山社大走過的七千多個日子 (1998-2018)
楔子
「新生事物」的誕生始末
風光開學、一炮而紅
課程架構的重新省思
自主性和公共性社團的創舉
國際經驗的借鏡和啟發
扮演公民文化的推手
社區大學獲得了新的法源依據
時空變遷下的制度創新
文山社大作為一所「民主學校」
【附錄】第一個十年的學員心聲
謝滿吉/慶祝文山社大十週年—文山吟社祝賀詩詞創作緣起
鄭景隆/一轉眼
林寶桂/追著月亮跟著星星來回的日子
洪炳爐/一百二十八學分是我終身學習的榮耀
蘇美月/一種對生命價值的進階
李清蓮/我們家成為學習型家庭
顧忠華/編序
蔡傳暉/一場歷史的盛宴—文山社大的誕生與成長 (1998-2005)
人生中的一個意外:參與社大
從四一○教改運動到社區大學的誕生
歷史的偶然?難以複製的社大經驗
豐收的第一年
社大的課程設計
學習者的身影
一所師生協力經營的學校
我那些懷抱理想的夥伴們
社區大學與社區培力
社區大學發展的內在困境
紛亂世界中的澄靜力量
唐光華/那一千多個底氣十足的日子—文山社大遷校、拓展與世代交替 (2005-2008)
序曲:社大出現的偶然與必然
應邀接掌文山社大
招生警訊,決定拓展肢體課程
突破經營壓力,決定遷校...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4頁開數:25K(14.8x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