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集體性」是文本改寫過程中之主要變因,隨著地域文化之差異,讓傳承久遠之經典文本,亦不斷地進行重新詮釋與再創。
本書主要立基於民間說唱文學之「文化傳播」脈絡來進行研究,以「地域群體文化」為論述重點。所謂文化的「集體性」與「共享性」,主要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空,並與其他社會相互連結。因此,不同地域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並形成「地域群體文化」。
本書收錄五篇論文,所探討之範圍從古典戲曲元雜劇、明傳奇,到臺灣傳統戲曲南管戲、歌仔戲,以及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子弟書等,透過對經典文本之改編,分析不同文化地域所產生之改寫策略,如何在相異文化場域間相互轉換,如何傳承與創造各自之文學與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柯香君
臺灣彰化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臺灣傳統戲曲、說唱文學、文化傳播為主;著有《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新文豐)、《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碩士論文),編有《實用中文選讀》(三民書局),及〈論南管戲《鄭元和》之文化傳釋〉、〈論歌仔冊「鄭元和/李亞仙」之文化傳釋〉、〈楊麗花電影歌仔戲「鄭元和」之文化演繹〉、〈論「子弟書」對《牡丹亭》之接受與再生〉、〈南管《蘇秦》版本考述〉、〈歌仔冊《呂蒙正彩樓配歌》之文化傳釋〉等多篇學術研討會與期刊論文。
作者序
序 言
本書共收錄八篇論文,是作者近幾年對臺灣傳統戲曲與民間說唱文學之研究成果,探討範圍從古典戲曲元雜劇、明傳奇,到臺灣傳統戲曲南管戲、歌仔戲,以及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子弟書等,論文主要立基於民間說唱文學之「文化傳播」脈絡來進行研究,以「地域群體文化」為論述重點。文化的「集體性」與「共享性」,主要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空,並與其他社會相互連結。不同地域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並形成「地域群體文化」。本書透過對經典文本之改編,分析不同文化地域所產生之改寫策略,如何在相異文化場域間相互轉換,如何傳承與創造各自之文學與藝術價值。以下略述各章之旨趣。
第一章〈南管戲《鄭元和》之文化傳釋〉。南管戲之確切淵源與發展,向來眾說紛紜,在探尋南管戲之淵源時,主要集中於劇目與宋元南戲舊目關係之探討,並以此作為南管戲淵源於宋元戲文之依據。然而是否「同名劇目」就一定源自於「宋元戲文」?是否在劇目情節安排上,彼此就一定存在必然關係?「鄭元和/李亞仙」故事自〈一枝花〉話後,由唐人白行簡《李娃傳》定型,自此相繼改編成為話本、小說、戲曲等作品。從唐代至今,多樣化的文體呈現,其間可見其相互因襲與創新之跡象。本章節透過與各版本相互比對,發現南管戲《鄭元和》有著濃厚的泉州地域性特質,從李亞仙之忠貞守節意識來看,南管本李亞仙之性格更符合閩地「強悍剛烈」之民風,李亞仙不再是委屈禮讓自己的終身幸福,而是勇於追求。此外,不論是熱鬧的歌舞場面「踢球舞」、「拍胸舞」、「蓮花落」,或特有之情節關目「蘇州府遊玩」、「過樓潑水相遇」、「剪花容勸學」、「約看划龍船」等,都是泉州獨一無二之民俗風情,而此皆因地域文化之差異所造成之改編。
第二章〈歌仔冊《鄭元和三嬌會全歌》之文化傳釋〉。「鄭元和/李亞仙」是一部傳承久遠之中國文學,從唐傳奇《李娃傳》,到元明雜劇、傳奇,乃至於南管梨園戲、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等,一直是歷代文人喜愛改編之愛情故事,亦是一部得以窺見中國歷代「文士/歌妓」婚戀之愛情劇。隨著不同時空的書寫、接受,與不斷地再生、改編,都為「鄭元和/李亞仙」故事注入不同的元素,讓原本簡單的婚戀愛情,有了多元的生命與色彩。歌仔冊《鄭元和三嬌會全歌》雖延續李娃故事原型,然其所增衍劇情,卻是屬於歌仔冊傳播地域所特有之文化。閩南文學歌仔冊,展現了俗文化豐厚多變的生命力,歌仔冊中的「鄭元和/李亞仙」,不再是單一面向之傳承,而是將在地文化與民間信仰融入其中。因此,不僅有如祝英臺「女扮男妝」之情節,或者如再生緣「一夫多妻」之婚戀觀,亦有「善有善報」之「呂洞賓」神蹟顯靈,圓滿以往不曾被延續的「剔目復明」。歌仔冊承載著民間文學勸戒教化之功能,因此改編上反而較以往作品更具傳統思想。
第三章〈楊麗花電影歌仔戲《鄭元和》之文化演繹〉。本篇章以1980年楊麗花電影歌仔戲《鄭元和》為研究對象,探討臺灣電影歌仔戲在面對經典作品「鄭元和與李亞仙」之文本改寫時,如何突破舊有窠臼,再創經典情節。臺灣文化氛圍,使楊麗花版的「鄭元和/李亞仙」產生不同思想內涵。楊麗花之《鄭元和》以臺灣「父權體制」為基石,重新提升鄭元和形象,鄭元和成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不再耽溺在情欲之中,面對接踵而來的挫折災難,亦不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深受他人陷害所使然。此外,在面對苦難之後,鄭元和懂得自我反省,努力苦讀,不再需要李亞仙剔目勸學,此時鄭元和完全具備一位好男人之形象。同樣,所賦予李亞仙之形貌,亦從唐代的歌妓本性,演變成一位從一而終的傳統婦女,包括李亞仙逃離李家、於丐幫下嫁鄭元和、剔目護貞、功成身退等,其所彰顯的正是臺灣傳統婦女三從四德之精神。
第四章〈子弟書對《牡丹亭》之文化演繹〉。晚明湯顯祖《牡丹亭》一出,便「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享負四百年來「崑曲」重要劇作之美譽,雖然歷代評論之聲浪亦排山倒海而來,但終究不減《牡丹亭》在戲曲史上之價值與地位。本篇章突破以往對《牡丹亭》局限之「雅文學」領域,並以明清「俗文學」說唱曲藝「子弟書」為研究範疇。改編自《牡丹亭》之子弟書,齣目包括《鬧學》、《學堂》、《遊園尋夢》、《離魂》、《還魂》等,其間有承襲《牡丹亭》者,如《遊園尋夢》、《離魂》,亦有完全跳脫《牡丹亭》原本情節架構者,如《還魂》,然不論是承襲或創新改編,都展現了滿族子弟書之特質,從中可見滿族之方言、生活習性、民俗信仰等,更不時參雜著漢化之痕跡。如《還魂》一齣,完全跳脫《牡丹亭》原始架構,可見民間文學曲藝發展之靈活性,並未受限於歷來對於《牡丹亭》「為情生死」之框架,或許改編成「龍女降生還魂」看似「無稽荒謬」,但卻是民間文學重要的一種敘述模式。子弟書使湯顯祖《牡丹亭》改頭換面,不僅是民間文學多變特質展現,更見證將「雅文學」帶入「俗文學」所產生俗化改寫之現象。
第五章〈歌仔冊《呂蒙正彩樓配歌》之文化演繹〉。「呂蒙正」故事,自宋代便廣為流傳,「史實記載」與「野史筆記」,不斷豐厚「呂蒙正」故事內涵。呂蒙正由「貧寒進升仕途」之過程,具備正向激勵人心之條件,讓呂蒙正成為地方戲曲不斷敘寫之對象。歌仔冊《呂蒙正彩樓配歌》大幅度突破原本劇情,雖然主要基本架構延續故事原型,然其所增衍之情節,卻是屬於歌仔冊傳播地域所特有。歌仔冊對於劉月娥之貞節要求更甚以往,劉月娥不僅是一位美貌佳人,更兼具「理性與智慧」,此乃受到清代以來女子接受教育之影響所致。而呂蒙正不再是一位洛陽「名門之後」,只是一介山東「家貧寒士」。歌仔冊破除明代以來「門當戶對」之婚配觀,將呂蒙正身世從洛陽權貴,轉變成山東貧戶,將視域從政治中心轉換到經濟場域。歌仔冊不再刻意營造呂蒙正才子形象,劉月娥不是因為賞識呂蒙正才華而婚配,而是因為「命定姻緣」。雖然歌仔冊不再強調明代以來之「才子思維」,但卻賦予呂蒙正「良善」性格,最終呂蒙正不計較劉相爺對其輕蔑毒打,反向聖上求情寬恕,亦表述了地方文學對於善惡之處理,是寬恕包容,亦是善惡有報的信仰理念。
第六章〈子弟書《全彩樓》之文化演繹〉。歷史真實人物呂蒙正,隨著地域文化之差異,對文本創作亦產生「文化集體審美」之接受與再創。子弟書《全彩樓》雖以明傳奇為改編底本,然而隨著民族風俗以及文化背景之差異,亦發展出屬於滿族子弟特有之風貌。關於「呂蒙正」之故事,在正史及野史筆記小說中均有記載,呂蒙正從貧窮書生到金榜題名,也因而成為作家主要取材對象,包括元雜劇、明傳奇、地方戲、南管戲、歌仔冊、子弟書等,其中又以明傳奇之版本最為多樣,足可見其傳播之久遠。本篇章以子弟書《全彩樓》(全三十回)為研究對象,探討子弟書《全彩樓》在「時代變遷」與「地域文化」交互影響之下,對「呂蒙正」故事所形成之「情節改編」與「主題轉換」。子弟書《全彩樓》於關目情節之安排,著實夾帶著滿族地方信仰色彩,中秋節日的彩樓招親,不僅在於拜月,更聯結民間「月老信仰」,藉以成就呂蒙正與劉千金之婚配,其中月宮之形象,亦不時展現滿族自身之宗教信仰。子弟書的呂蒙正不僅是一位故事主角,其奮鬥歷程與完善性格,更是八旗子弟自我情感之投射,且承載著民間說唱曲藝最終之教化意識與目的。
第七章〈南管戲《呂蒙正》之文化版本考述〉。南管戲淵源向來眾說紛紜,然而來自民間體系之南管梨園戲,如何成為民間戲曲源流之一?南管戲如何在流播過程,以俗文學姿態,與雅文學進行交流?對於「同名」劇作是否在關目情節安排上,彼此就一定存在必然關係?本篇章將透過歷史人物「呂蒙正」,了解來自上層社會之文士,如何成為俗文學之演述對象。關於「呂蒙正」故事,始自《宋史‧蒙正傳》,此後相繼改編成戲劇、曲藝等形式流傳。然而經過時空變異,民間文學不但突破了歷史限制,重新形塑形態樣貌各異之呂蒙正,更隨著不同地域文化之差異,產生區域化之呂蒙正,如此改編與再生,不僅是民間文學之靈活生命,亦是雅俗文學之交融與變異。本篇章將以泉州南管戲《呂蒙正》為研究對象,探討南管戲《呂蒙正》在流播過程中,對同名劇作之接受與再生。首先,針對相同劇目進行版本考述,並從各劇作之主題思想、關目情節、人物角色、曲文賓白等面向,比對歷來相關劇作彼此間之承繼與創新;其次,分析南管《呂蒙正》所產生之地域化特質,以了解其於演述流播過程中所產生之文化變異。
第八章〈南管《蘇秦》版本考述〉。「文化集體性」是文本改寫過程中最主要變因,然而從「文人戲曲」到「地方戲曲」,為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之差異,對於相同文本進而產生不同程度之改寫。關於「蘇秦」故事,始自《戰國策》,此後相繼改編成雜劇、傳奇等形式。然而經過時空之傳遞流播,各地改編情節亦有所差異,尤其閩南語系地域,因不同文化氛圍,使得劇作產生地域性之變異。本文將以泉州南管《蘇秦》為研究對象,針對相同劇目進行版本考述,並從各劇作之關目情節、曲文賓白兩大面向,比對歷來相關劇作彼此間之承繼與創新,不僅建構南管戲在地方聲腔演化過程中之地位與價值,並藉以窺見文人戲曲與地方戲曲所產生之雅俗變異。
本書各章節先後發表於各個學術期刊與學術研討會議,可參照「各章節出處與說明」。今以「文化傳播」為研究視角,希冀透過相同文本,了解「地域群體文化」對文本改編傳播之重要性。本書所探討之範圍,並未局限於一種文類,而是包括各地之說唱文學,如閩南地區南管戲、歌仔冊、臺灣歌仔戲、滿族子弟書等,深入分析不同種族文化,對於文本的接授與再生。書中所分析探討之文本,又以能廣為傳播及經典故事為主,如前三章為「鄭元和/李亞仙」之愛情故事,探討自中國唐代傳奇到臺灣電影歌仔戲,其間民間說唱文學之文化演繹現象,不論是泉州南管戲,閩南歌仔冊,還是臺灣歌仔戲,雖同屬於閩南文化圈,然其所改編之劇情卻差異甚廣,不論主題思想或角色性格,都已不同元明時期,這不但是文化集體性之創作,也是觀眾群體之審美意識再生。又,如滿族子弟書對戲曲經典《牡丹亭》之再創,能勇於跳脫歷代對於《牡丹亭》之改編局限,顛覆了《牡丹亭》「主情」核心思想,回歸民間文學的「合理性」與「宗教化」,並彰顯滿族漢化之儒家思想「孝道」。「文化演繹」所呈現的不僅是文本故事之生命力,傳播背後所承載的是群眾共同的文化信仰與民俗風情,或許某些情節看似「無稽荒謬」,但卻是民間文學重要之敘述模式,以及屬於在地的文化演繹。
時序來到2018年,距離正式踏入學術界已十年,此書距離博士論文(2015)出版雖然僅有三年,但卻是學術研究最美麗的時光。猶記得《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出版時,恩師羅教授於〈序言〉標題寫下:「『出版』是學術研究的里程碑,絕非終點」,謹記教誨,這三年來持續拓展學術研究視野,不再局限於明代戲劇,開始關注臺灣戲曲發展動向,並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兼任教授「臺灣傳統戲曲」課程,雖然每週往返台北、高雄兩地,舟車勞頓,然而研究契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感謝學術路上,恩師羅教授之督促鼓舞,以及學弟妹的學術相伴,使枯燥煩悶之研究,增添歡樂與笑聲。教學相長讓研究內涵豐盛厚實,也讓研究動力溫暖勃發。本書是個人學術研究新的里程碑,延續以往古典戲曲之研究領域,並持續精進民間說唱文學之探討,倘有疏漏之處,尚祈各方專家不吝賜教。
2018年秋分香君謹序於臺北市內湖寓所
序 言
本書共收錄八篇論文,是作者近幾年對臺灣傳統戲曲與民間說唱文學之研究成果,探討範圍從古典戲曲元雜劇、明傳奇,到臺灣傳統戲曲南管戲、歌仔戲,以及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子弟書等,論文主要立基於民間說唱文學之「文化傳播」脈絡來進行研究,以「地域群體文化」為論述重點。文化的「集體性」與「共享性」,主要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空,並與其他社會相互連結。不同地域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並形成「地域群體文化」。本書透過對經典文本之改編,分析不同文化地域所產生之改寫策略,如何在相異文化場域間相互轉換,如...
目錄
序言
各章出處及說明
第一章 南管戲《鄭元和》之文化傳釋
壹、前言
貳、「鄭元和/李亞仙」故事考述
參、莫如王魁負我情
肆、泉州地域風俗情
伍、結語
第二章 歌仔冊《鄭元和三嬌會全歌》之文化傳釋
壹、前言
貳、歌仔冊「鄭元和/李亞仙」版本考述
參、「女扮男裝」為誰裝扮?
肆、婚配/貞節/歌妓
伍、剔目/醫目-神助信仰
陸、結語
第三章 楊麗花電影歌仔戲《鄭元和》之文化演繹
壹、前言
貳、電影歌仔戲「鄭元和/李亞仙」
參、從「剔目勸學」到「剔目護貞」
肆、從「風流才子」到「坐懷不亂」
伍、結語
第四章 子弟書對《牡丹亭》之文化演繹
壹、前言
貳、《牡丹亭》「子弟書」考述
參、滿族習俗、方言用語
肆、化雅為俗、滿俗漢化
伍、結語
第五章 歌仔冊《呂蒙正彩樓配歌》之文化演繹
壹、前言
貳、歌仔冊「呂蒙正」版本考述
參、從佳人到才女
肆、從洛陽到山東
伍、門不當戶不對?
陸、為何守貞守節?
柒、結語
第六章 子弟書《全彩樓》之文化演繹
壹、前言
貳、「呂蒙正」故事考述
參、「子弟」情感教化
肆、「儒釋道」三教融合
伍、「滿族」信仰習俗
陸、結語
第七章 南管戲《呂蒙正》之文化版本考述
壹、前言
貳、「呂蒙正」之版本考述
參、關目情節考述
肆、曲文賓白考述
伍、結語
第八章 南管《蘇秦》版本考述
壹、前言
貳、「蘇秦」故事版本考述
參、「南管本」與各版本關目情節比勘
肆、「南管本」與各版本曲文賓白比勘
伍、結語
序言
各章出處及說明
第一章 南管戲《鄭元和》之文化傳釋
壹、前言
貳、「鄭元和/李亞仙」故事考述
參、莫如王魁負我情
肆、泉州地域風俗情
伍、結語
第二章 歌仔冊《鄭元和三嬌會全歌》之文化傳釋
壹、前言
貳、歌仔冊「鄭元和/李亞仙」版本考述
參、「女扮男裝」為誰裝扮?
肆、婚配/貞節/歌妓
伍、剔目/醫目-神助信仰
陸、結語
第三章 楊麗花電影歌仔戲《鄭元和》之文化演繹
壹、前言
貳、電影歌仔戲「鄭元和/李亞仙」
參、從「剔目勸學」到「剔目護貞」
肆、從「風流才子」到「坐懷不亂」
伍、結...
商品資料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10-16ISBN/ISSN:978986961151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4頁開數:17×23×2.2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